《约翰书信注释》作者:唐纳德·伯迪克(Donald W. Burdick)
首页

《约翰书信注释》作者:唐纳德·伯迪克(Donald W. Burdick)

389人浏览

《约翰书信》(The Epistles of John

作者:唐纳德·伯迪克(Donald W. Burdick)

 

《The Epistles of John》   《约翰书信注释》

该注释由研经工具团队首次译为中文!约翰书信是写给与异端教义和教会问题争战的1世纪基督徒的。在这部与众不同的注释书中,作者凭借自己20年的希腊文教学经验去查考这三卷书信,这使本书成为在新约圣经研究方面信息丰富和极具价值的资源工具。这本注释书的特点是文体简洁、解释全面。清晰的大纲、严谨的讨论、有针对性的应用,也为这本通俗易懂的注释书增色不少。

该注释资源已在研经工具中上线,供用户免费使用。

请您注册研经工具的账号,选择约翰一二三书

标签选择“伯迪克”,即可阅读该注释的大纲导论注释


· 作者简介

· 本书前言

· 约翰一书 导论

· 约翰一书 大纲

· 约翰二书 导论

· 约翰二书 大纲

· 约翰三书 导论

· 约翰三书 大纲

· 参考书目

· 版权信息

· 约翰书信 注释(试读)


作者简介

唐纳德•伯迪克是位于科罗拉多州丹佛的保守浸信会神学院(Conservative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新约教授。他本科毕业于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并在美南浸信会神学院获得神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著有《方言:说还是不说》(TonguesTo Speak or Not to Speak

 

本书前言

一个人若想把圣经正确运用在自己的灵命成长、布道或是教导上,他必须先有意识地发现这段经文的正确解释。由于这一点的重要性,以及篇幅所限,这本简明注释书首要关注的就是经文解释。因此,它就每个段落都提出两个问题:

这段经文在说什么?

这段经文有什么含义?

只有当这两个问题得到解答,圣经研读者才可以进一步从事灵修性与解释性的应用。

本书经文采用英王钦定本,但文内也会不断引用希腊原文,以至于读者可以更全面受益于原文提供的亮光。

引言中出现的分析性书信大纲,也会交织在注释书的文脉当中,使读者可以更容易跟上书信的思想脉络。因此,本注释书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而不是一系列分散的、对孤立经文的注解。读者在使用此注释书的时候,一定要将圣经摆在面前。另外,使用本书时最好阅读整段经文的注解,而不是局限于正在研究的某一节经文的解释上。

从一节经文进展到下一节经文时,作者会在括号内注明经节数,并放置在本注释的内文里面。这一安排为的是强调每封书信的整体性,避免不自然的分段,这些分段往往会打断原来的思路进程。

本书作者诚挚地祈祷,使用这本小书的读者都将得到圣灵这位神圣教师的启迪式助佑,并且透过这部分神话语的学习,得到在恩典和属灵知识上的真实长进。

 

 

约翰一书 导论

在教会最初的三个世纪,最具有威胁性的异端恐怕就是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了。这一欺骗性的教导建立在一种错误的哲学前提上,即所有物质都是邪恶的,非物质(灵)则是好的。人被看为是堕落迷失的,因为人被囚禁在一个物质的身体里面。根据诺斯替主义的看法,人得救的唯一希望,是透过自知(self-knowledge)。(“诺斯替”这个词语来自希腊词gn̄osis,即“知识”。)人得救不是透过信心,而是通过认识到:①他的根源,即一种从神来的神性火花;②他当前的处境,即他是一个无知并且被囚禁在邪恶物质中的人;③他潜在的命运,即回归到他最初的属灵状态。

既然物质被看为是邪恶的,诺斯替主义者要么成为禁欲主义者,设法征服从肉体来的罪性欲望,要么成为放荡不羁的人,没有节制地纵情声色。对于后一种情况,有人教导说物质或者肉体不会影响灵魂,所以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这不会影响他的真实自我——他的灵魂。

更有甚者,因为物质身体被认为是有罪的,所以神当然不会住在这样的身体里面。因此,诺斯替主义者不相信神子道成肉身。一些人认为,基督只是以人身的形式显现,这被称为幻影说(Docetists)。另有人认为,神性的基督在耶稣受洗时降临到人性的耶稣身上(太3:16),又在他受死之前迅速地离开了他(太27:46)。

1世纪后期,诺斯替主义还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尽管如此,此异端的基本原则都已出现了。

根据早期教会作者的记载,诺斯替异端之父是西门·马古斯(Simon Magus),使徒行传8913节提到过他。另一个诺斯替的教师是一位称作克林妥(Cerinthus)的埃及犹太人。他教导说,从受洗到钉十字架,神性的基督降临在人性的耶稣身上。约翰在启示录26节与15节提到的尼哥拉一党,很可能也是指诺斯替主义者。

这些假教师在教会中变得越来越有威胁性,使得有些信徒的信仰被摇撼,另一些更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叛离信仰。最受影响的主要是亚细亚行省。多个世纪以来,小亚细亚成为东西方宗教和哲学思想交流、汇聚的桥梁。亚细亚诸城的教会,如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启2-3),发现自己常常处在各种形式的诺斯替异端教师的压力下。约翰一书的写作,就是为了帮助亚细亚教会抵挡早期诺斯替主义的入侵。

早期教父以及书信本身都有可靠的证据证明,约翰一书这封对早期诺斯替主义强力反击的吸引人的书信,是由使徒约翰所写。爱任纽(Irenaeus)、亚历山大的克莱门(Clement of Alexandria)、德尔图良(Tertullian)等早期教父,无一例外地认为这封信是使徒约翰所写。

书信内部的证据,也指向同一根源。譬如,简单的希腊文风格、亲眼目击的见证、带有权柄的语气,以及亲密关系的标记,这些都有效证实了教父们的观点。

那些自由派批评家通常会拒绝承认使徒为其作者,而是主张书信的作者为使徒约翰一位不知名的门徒,或者是另外一位称作“长老”的约翰。

然而,最近的学术圈流露出一种对约翰作品历史可靠性的新态度。这一新看法虽然还是缺乏对使徒性权威的认可,却对传统看法提供了另外一种补充。

很显然,大约在耶路撒冷被毁前后(公元70年),约翰离开故土,在以弗所度过自己的余生。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世纪,亚细亚教会是他特别关注的对象。虽然许多教会成员在他来以弗所之前就已经是基督徒,但年迈的使徒在信徒当中仍然如同父亲在孩子们当中一样。

当诺斯替主义带给众教会的压力越来越大时,约翰写信给他所爱的、在信仰里的儿女,警告他们抵挡异端,并确认他们拥有得救的确据。爱任纽(公元140-203年)在一部反对各种诺斯替学派的主要作品中告诉我们,约翰曾经为除掉克林妥以及尼哥拉一党的错误教导而写作。[1]

我们有理由相信,约翰一书是写于四福音之后的。因此,我们将其写作年代定在公元9095年之间。

此书信不是直接写给诺斯替主义者来反对他们的错误,而是写给信徒的(2:12-14)。其基本内容是设定一系列验证标准来帮助信徒区分真理和谬误(4:6)。虽然书信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这些主题,但主要只有两个基本标准:一个是基督性的,另一个是伦理性的。前者要求信徒接受的事实是,神的儿子以肉身形式成为道成肉身的神人一体(God-Man4:2-3)。后者包括在光中行、遵守神的诫命、行义、爱弟兄。因此,约翰信息的实质是,那从神生的会有如下表现:①接受道成肉身;②过公义的生活,并且爱信徒。

这两个标准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目的。从消极方面来讲,达不到这两个标准表明一个人不是上帝的儿女;从积极方面来讲,符合这些标准为一个人的救恩提供了坚实的确据(5:13)。

约翰的神学是非常鲜明的重生神学,正如保罗的神学是以因信称义为特征。对于约翰来说,救恩就是重生到一个新的家庭,即神的家庭,其结果就是永生。这个家庭的成员将承载这个家庭所具有的形象,即公义和仁爱。因为神是公义的,所以他的后裔会实践公义(3:9);因为神是慈爱的,所以他的儿女会彼此相爱(5:1)。

约翰一书的结构不容易辨析。第一眼看上去,你会觉得它完全没有逻辑性的安排。然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本书信有如一块用真理紧密织就的织物,很难拆开,但不失逻辑秩序。它被错综复杂地组织在一起,在很多方面颇像一首交响乐作品。研读者将会发现几个重复出现的主题——公义、爱、对道成肉身的信念。围绕着这些主题,很多有趣的变奏在推展,每个主题因着叠加处理而达到新的高潮。整部作品来到一个恢宏的尾声(5:13-21),在那里作品的主音重复着振奋人心的轰鸣。约翰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告着救赎确据的事实:我们知道我们有永生!我们知道神听祷告!我们知道神的儿子已经来到!

将本书信的布局描述为螺旋式上升,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看法。下图采纳的是伦斯基(Lenski)的图例。[2]引言部分唱响基督道成肉身的主音。紧接着是三圈螺旋上升的思想,每一步都超越上一步。每一圈的讨论都重复着两个主题:①对基督的正确认识;②由此产生的公义和爱的生命。至高点落在结尾部分,在那里,基督徒确据的宏大主题一再地出现。

 

约翰一书 大纲

一、引言:道成肉身的事实(1:1-4

(一)使徒宣告的实质(1:1-2

(二)使徒宣告的目的(1:3-4

二、第一个循环:与父和子相交的基督徒生活(1:5-2:28

(一)从伦理基础上验证相交(1:5-2:11

1.相交要求道德上相似(1:5-7

2.相交要求认罪(1:8-2:2

3.相交要求顺服(2:3-6

4.相交要求爱信徒同伴(2:7-11

(二)两个题外话(2:12-17

1.对读者的设想(2:12-14

2.对爱世界的警告(2:15-17

(三)从基督论上验证相交(2:18-28

1.持异端者和信徒的对比(2:18-21

2.基督论上的验证(2:22-23

3.持续相交的秘诀(2:24-28

三、第二个循环:基督徒生活是做神的儿女(2:29-4:6

(一)从伦理上验证儿女身份(2:29-3:24

1.儿女身份要求践行公义(2:29-3:10上)

2.儿女身份要求爱信徒同伴(3:10-24

(二)从基督论上验证儿女身份(4:1-6

1.对假先知的警告(4:1

2.基督论上的验证(4:2-3

3.听上的验证(4:4-6

四、第三个循环:基督徒生活是伦理和教义结合在一起(4:7-5:12

(一)伦理方面(4:7-5:5

1.爱的源头(4:7-16

2.爱的果子(4:17-19

3.必须爱弟兄(4:20-5:5

(二)教义方面(5:6-12

1.历史事实和圣灵一致的见证(5:6-9

2.经历永生的见证(5:10-12

五、结论:基督徒生命的重要确据(5:13-21

(一)永生的确据(5:13

(二)祷告蒙应允的确据(5:14-17

1.陈述确据(5:14-15

2.阐释确据(5:16-17

(三)得胜的确据(5:18

(四)两个重要关系的确据(5:19

(五)道成肉身的确据(5:20

(六)结尾的劝勉(5:21

约翰二书 导论

在公元1世纪,基督的信息被旅行布道者和教师从一个城镇带到另一个城镇。因为罗马的道路通达、法律系统健全,以及到处驻防的罗马军队,所以那时在整个帝国里旅行要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安全,也比进入近代社会之前的时期安全。

不仅基督徒领袖利用这个机会把真理传到其他地方,诺斯替派的教师也同样利用这个机会广泛传播他们的错误观念。旅行时,基督徒和诺斯替派的人都要倚靠信徒的接待来获得支持。当时的习俗是,人们通常会让旅行教师进入自己的家,同时还会供应他下一旅程的所需,以此展现基督徒的爱心。

约翰写下第二封书信,是因为一位可能住在亚细亚省的、乐善好施的女基督徒的缘故。虽然书信没有提到她的名字,但使徒对她和她的家人非常熟悉。很明显的是,她在基督徒爱心的名义下,曾把诺斯替派的教师带到她家过夜,并且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为了警告这位好客的女基督徒,提防这种不加分辨地表达爱心的做法,约翰写了这封短小的信。

尽管作者的名字在文中没有出现,鉴于这封信在风格、词汇和内容上与约翰一书的相似性,人们可以断定其作者就是使徒约翰。他在信中自称长老(1节)的事实让一些人质疑作者的使徒身份。然而,彼得也同样以这种方式称呼自己(彼前5:1),这样我们就没有理由去否认他们两人除了其使徒职分之外,同时也担任当地教会的管理职责。

约翰的第二封书信与第一封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有些词语和表达方式在这两封书信中都很常见,例如“爱”(love)、“真理”(truth)、“遵行真理”(walking in truth)、“命令”(commandment)、“从起初”(from the beginning)、“迷惑人的”(deceivers)、“敌基督的”(antichrist)和“常守”(abide)。这位女基督徒遭遇的异端似乎也是威胁约翰一书读者的异端(参约壹4:2-3和约贰7节)。这封信写作的时间并不清楚,但它跟第一封书信明显的关系似乎表明它们写于同一时期(公元90-95年)。

约翰二书 大纲

  • 引言(1-3节)

(一)作者和收信人(1-2节)

(二)问候(3节)

  • 表扬(4节)
  • 劝勉和警告(5-11节)

(一)劝勉信徒(5节)

(二)解释爱(6节)

(三)劝勉的理由(7节)

(四)警告信徒(8节)

(五)敌人和信徒的对比(9节)

(六)指导信徒(10-11节)

四、结语(12-13节)

约翰三书 导论

约翰三书这封短短的书信,让我们对初期教会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封信一方面反映的是基督徒对于旅行教师和宣教士的热情接待,另外一个方面反映的是一位自诩为教会独裁者所带来的属灵领导力的堕落。

约翰三书和约翰二书一样,都是写给个人的,但是约翰二书的收信人是匿名的,约翰三书的收信人却是有名字的。在新约中虽然有三个不同的人都叫该犹(徒19:29;罗16:23;林前1:14),但是我们不能确定他们当中到底哪一位是约翰三书的收信人。“该犹”这个名字在1世纪的罗马世界是一个很平常的名字,就像今天的“约翰”、“雅各”一样。

鉴于约翰三书在写作风格和用词方面与约翰一、二书有着必然的相似性,我们确认它们出于同一作者。下列词汇在三封信中的一致性就是例子:

“长老”(约贰1;约叁1节)

“爱”(约壹2:103:110-1114-184:7-5:3;约贰1节、5-6节;约叁16节)

“真理”(约壹1:682:421274:6;约贰1-4节;约叁1节、3-4节、8节、12节)

“喜乐”(约壹1:4;约贰12节;约叁4节)

“在真理中行”(约贰4节;约叁3-4节)

另外,约翰三书中作为属灵验证的善恶对比(11节)使人想到约翰一书,而约翰三书1314节几乎完全是对约翰二书12节的复制。

以上这些相似性,连同一定程度上主题的相似性,意味着三卷书信都写作于同一时期(公元90-95)。

我们发现,约翰二、三书的背景是关于那些从一个团体到另外一个团体,以及从一个教会到另外一个教会的旅行基督徒教师和宣教士。当时的习惯是,当这些个体传道者来到一个地方时,当地基督徒要接待他们到家里,为他们提供住宿以及供应他们下一程旅行的所需。

书信中的情况应该是,这些旅行的教师,从约翰所在的以弗所教会去到该犹所属的教会。该犹按照基督徒的方式款待了这些教师,但是,一位称作丢特腓的当地领袖却拒绝接待他们,并且试图要把那些接待他们的信徒从教会中赶出去。约翰写信给该犹,目的是赞扬该犹所显示出的基督徒的爱心,并且向该犹保证,时候到了,丢特腓终将会被处置。

和约翰二书相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两封书信是互相补充的。约翰二书警告不要接待假教师,约翰三书则警告不要拒绝接待那些传递真理的教师。

约翰三书 大纲

一、引言(1-2节)

(一)作者与收信人(1节)

(二)祷告(2节)

二、赞扬(3-8节)

(一)基督徒的一般行为(3-4节)

(二)基督徒接待远人的行为(5-8节)

三、责备(9-10节)

四、劝勉(11节)

五、推荐(12节)

六、结论(13-14节)

参考书目

Alexander William. The Epistles of St. John. The Expositor’s Bible. W. Robertson Nicoll ed.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889.

Alford Henry. The Greek Testament. Vol. 4. Chicago: Moody, 1958.

Blaiklock, E. M. Faith is the Victory, Studies in the First Epistle of Joh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9.

Brooke, A. 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Johannine Epistles.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S. R. Driver et al., eds. Edinburgh: T. & T. Clark, 1912.

Candlish, Robert S. The First Epistle of Joh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n.d.

Conner, Walter T. The Epistles of John. 2d. ed., rev. Nashville: Broadman, 1957.

Dana, H. E. The Epistles and Apocalypse of John. Kansas City: Central Sem., 1947.

Findlay, George G. Fellowship in the Life Eternal.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n.d.

Hoon, Paul.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Epistles of John,” The Interpreter’s Bible. Vol. 12. G. A. Butrick, ed. New York: Abingdon, 1957.

Hunt, A. S. and Edgar C. C. Select Papyri. Loeb Classical Library. Vol. 1.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 1952.

Law, Robert. The Tests of Life, A Study of the First Epistle of John. Edinburgh: T. & T. Clark, 1909.

Lenski, R. C. 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St. John, and St. Jude. Columbus, O.: Wartburg, 1945.

Metzger, Bruce M. The Text of the New Testament. New York: Oxford U., 1964.

Plummer, A. The Epistles of St. John. The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J. J. S. Perowne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 1894.

Robertson, Archibald T. 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 Vol. 6. New York: Harper, 1933.

Ross, Alexander.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James and John.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Ned B. Stonehouse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4.

Ryrie Charles C. “I, II, and III John,” The 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 Charles F. Pfeiffer and Everett F. Harrison eds. Chicago: Moody, 1962.

Smith, David. “The Epistles of John,”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Vol. 5. W. Robertson Nicoll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n.d.

Stott, John R. W. The Epistles of John. The Tyndale Bible Commentaries. A. V. G. Tasker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4.

Vincent Marvin R. Word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Vol. 2. New York: Scribner, 1908.

Westcott, Brooke F. The Epistles of St. Joh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0.

White R. E. O. Open Letter to Evangelical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4.

版权信息

英文版版权信息: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U.S.A. under the title:

Epistles of John

by Donald W. Burdick

Copyright © 1970 by Donald W. Burdick

The Moody Bible Institute

中文版版权信息:

中文简体版版权©生命智源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2015

版权所有

获许可使用


约翰书信 注释(试读)

一、引言:道成肉身的事实(1:1-4

约翰一书114节组成一个引人注目的引言,为整本书定了基调。诺斯替异端攻击基督的位格,但这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因此,约翰在书信一开始就以响亮的断言来确认使徒所宣告的道成肉身这一事实。宣告的实质出现在经文12节,其目的出现在34节。要理解这段经文,就要明白第2节是插入语,而第3节继续完成了第1节的声明。

(一)使徒宣告的实质(1:1-2

使徒所宣布的事实由五个短语(1节)开始。约翰没有说使徒们在宣布“他”是从起初原有,而是“那”(that which,英王钦定本;和合本未译出)是从起初原有。这一中性关系代词直接和生命之道这个短语关联,这一短语最好译为“论到生命之道”。使徒所传讲的正是关乎这道,即耶稣基督。

首先,基督被描述为从一开始就存在。当和约翰福音11节做比较的时候,起初这个短语似乎指的是道与父神同在于永恒的过去。这一位在永恒中存在的成了肉身,约翰说“我们已经听见”、“我们已经看见”他。希腊语完成时态表明,他们过去听到并看到他,听到和看到的结果在约翰写作时依然与他们同在。他们所听见的依然在他们耳旁鸣响,他们所看见的依然在他们心灵的眼中萦绕。很明显,约翰指的是他们看到了在肉身里的耶稣,因为他说他们是亲眼看见他。

使徒以类似的重复说道,他是(我们)亲眼看见。这里用的希腊语(theaomai)表明一种对于眼前事物仔细详实的观察。这样一种查验留在使徒心中的,无非是耶稣具有真实的肉身。他不像一些诺斯替主义者教导的那样,是一个魅影。这一点进一步被事实证明,因他们的手曾经摸过他。如果耶稣没有肉身,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一些学者认为,约翰这里特别指的是耶稣复活后的时期(路24:39;约20:27)。

Word;希腊文是logos)这个词指向基督,首先出现在约翰福音1114节。这个词原本表达一种启示和沟通。我们通常说的口语(spoken word)或者书面语(written word)都是在启示并传递说者的思想。这道本质上是神(约1:1),却穿上人的肉身(约1:14)。在此事件之前,没有人见过神。但是在道成肉身中,这道把神启示给人(约1:18)。

在约翰一书11节,他被指为“生命之道”。他不仅是活的道,是生命之源,他本身就是生命,正如第2节所宣称的。因此,最好将“生命”与“道”理解成同位语——论到那道,就是那生命(约1:411:2514:6)。

在快要说完这句话之前(因为1节只含有直接宾语),约翰在第2节插入一个声明。他的目的是要更完全地解释他们所见证的道成肉身。从出生到被钉十字架的30年,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使徒已经看到那生命,不是出于人的发现,而是出于神的启示。这节经文后半部分显明,这生命是有位格的,因为他与父同在。希腊语介词pros表达的是主动的、面对面的、位格性的相交(参约1:1,“道与神同在”)。

和第1节指明他是“生命之道”不同,约翰在第2节用了更加明确的名称“生命”。就其本质而论,神子自己就是那生命。他又被进一步描述为那永远的生命。希腊语aiōnios可以表明一段很长但有限的时间。但在新约里面,它几乎总是指和神一样的永恒(罗16:26;林后4:18;来9:14)。“永远的生命”这个表述涵盖质与量两个方面,既指生命的长短,也指生命的样式。那是没有终结的生命,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灵性、荣耀、丰盛、圣洁和爱之特质的生命。在基督里,这种既有质又有量的生命被人格化了,他就是“那永远的生命”。

这人格化、并在基督里被启示的生命,正是使徒所看到且依然记得的(希腊语完成时态)。现在,他们为他们所看到的作见证,不是一时的见证,而是持续的宣告(希腊文现在时态)。约翰为此见证已经生活了60年。这一宣告不单单是个人性的见证,也具有正式、权威性宣布(apagellomen,“显明”〔英王钦定本,和合本作〕)的特点。门徒们曾经正式受到基督差遣,带着他的权柄去传福音(太28:18-20)。

(二)使徒宣告的目的(1:3-4

约翰在写下同位语解释(2节)之后,又开始接着第1节写。为了能和第1节的直接宾语从句衔接上,他重复了第1节的部分内容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同样,他还重复了第2节的动词apaggellomen,这个词在第2节译为“显明”,在此译为“宣布”(英王钦定本,和合本仍作)。

使徒继续宣告道成肉身的目的是希望听众与使徒们“有相交”(英王钦定本,和合本作相交)。现在时态动词“有”提示我们,约翰考虑的不是一时的关系,而是持续的经历。希腊语Koinōnia(“相交”)和koinos(“共通”)相关,在世俗希腊语中指的那些有共性的事物。“相交”因此建基在两个或多个人有共性的基础上。这里的上下文清楚地表明,此处的共性就是神子道成肉身这一真理。不能够接受基督教信仰的这一基要教义,就没有新约所界定的“相交”可言。

约翰强调,这种相交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的陈述可以这种强有力的方式表述:“当然,我所说的我们的相交,是与父以及子耶稣基督的相交。”一个人信靠道成肉身的基督,就是进入了一个包括父上帝、子上帝,以及所有具有救赎信心之人的相交当中。

很明显,约翰用“相交”这个词,不仅仅将其限制在一小群属灵精英当中。新约中“相交”这个词的用法宽泛,首先表达的是和神的相交。成为基督徒,等同于与神相交。基督这样说的时候,使其含义更加清晰:“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因此,新约中的相交,包括所有蒙救赎的人。

从垂直层面来看,与神相交要求在道德的良善上要与神相似(约壹1:5-7)。从水平层面看,和其他信徒的相交涉及对神家中所有成员的爱(约壹5:1)。相交不仅仅是一个承认软弱和罪的分享聚会。它是一种包括神和他子民在内的彼此相互的关系。将这种真实相交维系在一起的粘合剂是爱,这爱不是情感上的爱,而是透过欢喜快乐地在经济或者物质上与有需要的同伴们分享而表现出来的。

约翰在第23节所发出的宣告更加宽泛,那是自从基督复活之后,使徒带向各处的福音。到了第4节,约翰点明了他写作这封书信的目的。约翰作为使徒队伍里的代表,如今将使徒们所普遍传扬的同一信息(1-3节)写给亚细亚的众教会——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

这封信的目的是使你们的喜乐充足。最早的希腊抄本写作“我们的喜乐”,仔细察验这一写法,似乎更加有道理。如果读者因为他的信而得到益处,作者有理由感到高兴。动词形式的“使……充足”意义非凡,指的是一个过去的动作所带来的持续结果。约翰写信,以至于喜乐达到满足,并且保持在被满足的状态。这是以一种强化的方式来说明一种持续的喜乐状态。


[1] Irenaeus, Against Heresies, III.11.1.(爱任纽,《反异端》,III.11.1

[2]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St. John and St. Jude, p. 367.


如果您希望阅读更多有关该注释的内容,请移步至研经工具

该注释资源已在研经工具中上线,供用户免费使用。

请您注册研经工具的账号,选择约翰一二三书

标签选择“伯迪克”,即可阅读该注释的大纲导论注释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