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突然的结尾:挽回罪人(5:1-20

 

5:19-20 19)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偏离真理的,而有人使他回转,请记住:若有人叫一个罪人从他的错误上转离,将会救他脱离死亡,并且遮盖许多的罪。

 

我们不清楚这两节是接着前面对活泼信心的最终试验(5:13-18),还是应当视为这封信单独的结尾。我们可以认为它们与前面段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返回到了第16节所讨论的主题上。于是,我们可以将这两节理解为雅各以自己独有的风格提醒读者,他们关心有需要的弟兄并为之祷告,并不能代替每个人让偏离真理之人回转的义务。[1]但是另一些人,比如伊斯顿,认为完全不必牵强地寻找这一段与前面经文的关系,而觉得“这句话自身就有着完整的含义”。[2]

 

亚当森的结论是,我们最好将这两节里“偏离真理的弟兄”理解为“是从此信的全部内容中总结出来的(形象)”。[3]马丁赞成这种观点,并提出:“整封信的流向是要制止任何基督徒偏离真理;如果有人滑倒了,别人应当将他挽回”。[4]罗普斯指出,只有这里和2:1直接提及“我的弟兄们”,并且将这个称呼放在了句首(在希腊文原文中)。他还断言:“在上述两个地方都可以看到主题的突然转换。”[5]雅各在这里没有使用连接性小品词来表示与前面段落的正式联系。因此,更为自然的假设是,我们最好参照雅各在全信不同部分讨论的各种各样的恶行,来理解结尾处所提及的偏离真理之人。

 

我的弟兄们Adelphoi mou[6],标志着最后的结尾充满了热情的爱与同情的关怀。雅各心中怀着善良的基督徒兄弟之情;他曾经说过许多尖锐谴责的话语,但是他的目的不是要定罪,而是要恢复。他对偏离真理的弟兄所负有的义务,让他说出了最后这番话。诺林说,通过雅各最后的劝勉,“我们可以看出他紧紧地跟随着那位灵魂的大监督、大牧者的脚踪”。[7]雅各的结论,呼吁读者们采取行动。

 

雅各首先描述了一幅假想的画面,刻画了他们中间有弟兄偏离真理,众人将他挽回的情景(19节),然后对其深远的重要性给出了令人振奋的确据(20节)。

 

(一)假设有人去挽回罪人(19节)

 

你们中间若有偏离真理的,而有人使他回转。这句话用两个相互联系的句子,呈现了一幅假想的场景。[8]这幅场景并不代表现实,也不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的情景;但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样的事情很有可能会出现。这句话仿佛一盏闪烁的警示灯。人性的脆弱和来自邪恶的强力攻击,随时可能造成你们中间tis en humin)有人屈服。不确定的单数代词标志着这是一种个人的危险,并不限于任何特定的阶层。雅各承认:“个体的灵魂具有无限的价值。”[9]“你们中间”,暗示这位偏离真理的人是当地基督徒群体中的一员。大部分弟兄都持守着真理,但是他们必须清楚地感受到他们对弟兄姊妹中每个人的责任。

 

偏离真理,让读者联想到人们熟悉的羊迷失方向的隐喻(结34:4;太18:12;彼前2:25)。尽管羊天性喜欢群居,但在悬崖峭壁上吃草的羊很容易迷路。这个不定过去式动词(planēthē)表明这是偶尔发生的情况,而非一种习惯性的状态。这个动词既可以解释为被动语态,也可以被视为关身语态。如果是被动语态,它的意思是有人被别人故意引入歧途;如果作关身语态,则表示他凭着己意走迷了路。有些人,比如奥尔福德,认为它在这里的用法是严格的被动语态,应当翻译为“被引诱”。[10]于是,这句话就是在强调世俗之力量,以及异端或者魔鬼的引诱。但是在经典作品和七十士译本中,这个词的不定过去式被动语态同样可以用作关身语态,表示“走入歧途,迷失了道路”。我们认为这个词可能是关身语态,表示个人对偏离真理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无论如何理解,这人都已经严重偏离正道,陷入高度危险的境地中。莫的结论是,这里的“‘偏离’不应当像与之对应的英文单词的含义那样被限定在因为疏忽大意或不小心脱离了‘真理’;它被广泛地用于描述任何对‘公义之道’的偏离上,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11]

 

真理指的是一切真理的总和,就是福音的全部(参1:183:14)。这个词没有直接提到基督是“真理”(约14:6),但是福音真理与他不可分割,因为他就是真理的体现。脱离真理,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与基督的生命连接。福音不仅是需要理解的原则,也是需要活出的生命。

 

而有人使他回转,将整个场景带向了基督徒的顶峰。这个假设的陈述并不是要劝勉读者承担这一重要的任务;相反,它假定有人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动词(epistrepsē)的字面意思是“转圜,回转”。尽管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初次转向神的拯救之情景(徒14:1515:1926:18;帖前1:9),但这里它并不是指有人归信了基督教,就像我们熟悉的翻译“而有人使他归信”(英王钦定本)所暗示的那样。在路加福音22:32中,耶稣用这个动词对彼得说:“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不定过去式的动词简单地陈述了这样的事实:偏离之人被有效地带回到真理上面。雅各没有说明,人们是如何使这偏离真理的弟兄回转过来的。显然,其中涉及热心的祷告和依靠圣灵赋予之能力所采取的行动。

 

不确定的有人tis)也没有明确地指出谁是让他回转的主体,表明这个重要的事工并非仅仅是长老们的责任。所有的信徒都有这样的义务去行。“如果我们没有强烈的愿望将罪人带回神的面前,一定有什么地方犯下了致命的错误。”[12]

 

至于这偏离真理之人具体的属灵状态,人们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人提出,雅各所描写的是现代意义上的“赢得灵魂”,即使不信之人接受福音[13],但这种解释成立的可能性不大。动词“回转”的含义,以及这偏离真理之人是“你们中间”的一员,即原本就属于基督徒群体之中,让这种解读的可信度很低。有些人,例如罗杰斯(Rodgers),提出此人“只是口头认信,但若仔细探究,也许并不算真正归信之人”。[14]塔斯克认为:“这偏离真理的弟兄是一位真正归信的基督徒,只不过暂时离开了‘引向生命的窄路’,又被其他人挽回到真理上。”[15]无论我们对他真实状态的神学预设如何,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位偏离真理之人已经与主疏远,离弃了天父的家,但是在神的恩典中他又被带回到与神的生命连接中。他偏离的状态已经结束了。

 

(二)挽回的必然结果(20节)

 

请记住:若有人叫一个罪人从他的错误上转离,将会救他脱离死亡,并且遮盖许多的罪。雅各称赞和鼓励这种恢复的工作,劝勉读者认识到它会带来的重要结果。

 

人们普遍认为,开始处的动词请记住ginōsketō)是对那使人回转之人说的,不是针对被带回的偏离者。[16]但是,这句话的原文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让人难以确定准确的动词究竟是什么。抄本证据在这个动词上分裂为复数和单数祈使语气两种立场。[17]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动词是复数形式(ginōskete),那么它就既可能是直说式语气,确定一个已知的事实,表示“你们应当确切知道”[18];也可以是祈使语气,要求读者“记住这事”。如果它是单数(ginōsketō),就是提醒刚刚让偏离真理之人回转的那位,希望他牢记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文本编撰者们对此也莫衷一是。[19]单数的形式保留了希腊文法单数主语配单数动词的标准构造,主语(tis,“有人”)后面跟着两个单数的动词。这种异文也有更好的抄本证据支持。所以,我们认为原文采用单数动词的可能性更大一点。使用复数动词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和复数的“弟兄们”保持一致,也可能是为了消除“愿他知道”既可能指让人回转之人,也可能指被回转之人的不确定性。[20]

 

若有人叫一个罪人从他的错误上转离,通过重复的方式强调了这个极为关键的要点。但是通过采用第三人称单数的句式,让这句话变成了客观的一般性陈述。若有人叫……转回ho epistrepsas,“那转回人的”),译自一个带定冠词的过去分词,指向了第19节中提到的事——他让偏离真理之“罪人”回转了过来。这里的罪人指的是因为偏离真理,错失了神对他的旨意之人。从他的错误上ek plenēs hodou antou,更字面的意思为“从他的道路之错误上”),标明他从前的道路是与神的真理相背离的错误或迷惑的方向。真理和错误是彼此互斥的。但是那令人回转之人却让他转离ek),或者更准确地说,从他错误的道路上“出来”,回到真理上来。

 

将误入歧途之人带回来的工作有两个巨大的成就:将会救他脱离死亡,并且遮盖许多的罪。这句话用了将来时,陈述了肯定会得到的结果。“在所有慈善家中,热情而有爱心的基督徒是最伟大的。”[21]雅各认为这位使人回转的人,也就是这两个动词的主语,完成了实际上唯有神才能成就的事情。神的工作借着他的努力体现出来,同时神也慷慨地将这工作归功于他。努力完成这样的工作,有着多么可观的回报呀!

 

将会救他脱离死亡sōsei psuchēn autou ek thanatou,更字面的意思为“将会救他的灵魂脱离死亡”),刻画了回转的罪人之结局。“他的灵魂”在这里指的是他需要在神面前承担责任的内在生命。他的得救是脱离死亡,这强调了他从前危险状态的严重性。尽管有人将这里的死亡理解为因犯罪受到惩罚而早夭(林前11:30[22],但我们最好将这个词理解为是指属灵上的死亡。身体的死亡似乎不适合用这个词汇来表述。雅各并不是说这位偏离真理的人在属灵上已经死了,或者正面临着死亡,而是说他得救脱离了“死亡”——脱离了他若继续行走在这条路上所必然面临的结局。罪具有毁灭性,除非我们可以打破生命中罪的工作,否则它就必然带来灵魂的死亡,让人永远与神隔绝。请参见雅各在1:13-15中刻画的情景。

 

有些抄本的异文是“一个灵魂”[23],但是不论正确的原文是“一个灵魂”还是“他的灵魂”,从上下文都可以准确地推断出这指的是偏离真理者的灵魂。鉴于有些犹太作品认为善行可以赎罪并救人脱离死亡[24],有些现代注释家认为雅各在这里的意思是,纠正偏离真理者的善行,让行善之人的灵魂得了拯救。尽管法利赛一派的犹太主义信仰持有这样的观点,但新约所教导是赦罪唯独靠恩典,与此看法大相径庭。而且,这种观点也与雅各在1:21(参4:85:15)中的教导矛盾。加拉太书6:1指出,让罪人回转的工作需要做工之人本身在属灵上比较成熟;因此,“我们很难认为这位让人回转之人自己却需要脱离死亡,或者需要从尚未赦免的罪之重担下得到释放”。[25]

 

并且遮盖许多的罪,陈述了偏离真理之人回转之后得到的第二个结果。遮盖kalupsei)并不是指隐藏罪或者保守罪的秘密。相反,这个词在旧约中的用法带有确保被赦免的意思(诗32:185:2)。我们的罪被基督的宝血遮盖,于是不再被神记念。偏离真理之人也许犯下了许多的罪,但是他可以确切地知道,众罪都可被神赦免。戴维斯说:“这人在教会中并不会被贴上一个从前曾经偏离真理的标签,而是加入到了全体蒙神赦免的罪人之中。”[26]罪具有传染性,可以迅速地传播,但是回转的罪人不需要觉得自己无可救药而绝望。施魏策尔(Schweizer)说,从逻辑上看,遮掩其罪应当在救他的灵魂脱离死亡之前。[27]

 

至于雅各所想究竟是谁的罪被遮掩了,目前尚存许多争议。罗普斯说,若这句话指的是“回转之人的罪被遮盖,就变成了一个虎头蛇尾的反高潮”,于是认为雅各的意思是,那让人回转之人因此可以确保“自己的罪被赦免了”。[28]米顿认为,尽管这不是“解释这一节的正统方式”,但是考虑到犹太教与早期教父关于善行可以赎罪的教导,他也认为雅各是在表述这样的意思。[29]但是,我们很难相信雅各会拥护这样一种观点。难道雅各鼓励读者行善挽回偏离真理的弟兄,是因为他们可以借此确保自己的罪得赦免?毫无疑问,他一定熟悉耶稣的教导:一个人若要帮助犯罪的弟兄,需要先除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太7:5)。但是普卢默看出,根据这种解释,“正是那些眼中有梁木的人需要努力去挽回偏离真理的罪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移除眼中的梁木,或者至少忽略梁木的存在”。[30]

 

一种妥协的观点是:雅各的意思是回转之人和让人回转之人都可以蒙福。毫无疑问,若有人被神使用,从而让偏离真理的弟兄回转,这人的灵魂自然会得到祝福(参太18:15)。迪贝利乌斯的观点是,第一个确据是关于罪人的,第二个确据则是给让罪人回转的导师的。他这样说:“最接近雅各书5:20的说法,大概是次经《使徒书信》Epistola apostolorum39.10及其以下内容:‘现在如果他的邻舍(劝诫)他而他也回转了,他就可以得救;(而)那劝诫他的人也可以得着赏赐。’”[31]但是,说让罪人回转真理的人可以得着赏赐,与说他因此可以让自己的罪得赦免,是相当不同的两件事情。我们愿意承认他高尚的事工可以得着某种赏赐,但是我们认为,他可以换来自己部分或者全部的罪得赦免的看法缺乏圣经根据,应当加以拒绝。把这双重确据都应用到被恢复的罪人身上并不存在任何困难;他不仅免于死亡,而且得到神对他灵魂的祝福。

 

在这样优美的言语中,雅各书戛然而止。它没有书信通常的结尾。在后世的许多抄本中,抄写员在最后加上“阿们”,就是人们觉得这种结尾太过突兀的明证。

 

但是这样突然的结束,与雅各书的特点和写作目的相符。在严格试验读者是否具有活泼信心的同时,雅各觉得有必要因他们的各种不足之处而加以责备。但是他的动机不是要定罪,而是要恢复。尽管他们有许多过失,他却向他们保证,活泼的信心与那些在生活中未能满足这种信心所提要求之人的福利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我们得救本乎信,然而信心不可分,

 

它与生命相依存,又似天光与明日。

 

除非行为如花放,

 

信条空虚唯死亡。

 

口诵基督无顺服,

 

至终代价难背负。

 

——莫德·弗雷泽·杰克逊(Maud Frazer Jackson

 

 

[1] C. Leslie Mitt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p. 210-11.

[2] Burton Scott Easton and Gordon Poteat,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The Interpreter's Bible, 12:72.

[3] James B. Adamson, The Epistle of Jame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202.

[4] Ralph P. Martin, Jame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p. 218.

[5] James Hardy Ropes,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p. 313.

[6] 公认经文删除了“我的”一词,但是最佳的版本有这个词。

[7] R. J. Knowling,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149.

[8] 第三类条件句。见A. T. Robinson and W. Hershey Davis, A New Short Grammar of the Greek Testament, p. 353.

[9] Knowling, p. 149

[10] Henry Alford, The Greek Testament, 4:1, p. 329.

[11] Douglas J. Moo, The Letter of James, p: 189.

[12] Alfred Plummer,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t. James and St. Jude,"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642.

[13] Ronald A. Ward, "James," in The New Bible Commentary, Revised, p. 1235; and Louis H. Evans, Make Your Faith Work.A Letter from James, chap. 9, "Are You a Soul Winner?"

[14] William Hoste and William Rodgers, Bible Problems and Answers, p. 400.

[15] R. V. G. Tasker,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Th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142.

[16] Joh. Ed. Huther,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James, Peter, John, and Jude, p. 162.但是A. R. 福塞特(A. R. Fausett)认为这里指的是“被回转之人”(Robert Jamieson, A. R. Fausett, and David Brown, A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2:494)。

[17]具体抄本证据见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第3版、奈瑟勒-阿兰德新约希腊文圣经第26版。

[18] Charles B. Williams, The New Testament, A Private Translation in the Language of the People.

[19] 维斯科特-霍特希腊文新约圣经、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第1版、奈瑟勒-阿兰德新约希腊文圣经第22版;以及塔斯克新约希腊文圣经采用了复数。苏特新约希腊文圣经、三一圣经公会新约圣经(Trinitarian Bible Society)、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第3版、奈瑟勒-阿兰德新约希腊文圣经第26版、霍奇斯-法斯塔德希腊文新约圣经采用了单数。联合圣经公会的编辑们在第1版中,赋予复数形式的可信度在从AD等级中是D级;而在第3版中,他们给单数形式的可信度评价提升到了C级(见“参考书目”)。

[20] Bruce M. Metzger,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pp. 685-86.

[21] Edwin T. Winkler,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An America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74.

[22] H. A. Ironside, Expository Notes on the Epistles of James and Peter, p. 63; and Lehman Strauss, James, Your Brother. Studies i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226.

[23] 异文证据见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第3版。

[24] 参《传道经》3:3, 30、《多比传》(Tobit4:10; 12:9

[25] Knowling, p. 151.

[26] Peter H. Davids,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Biblical Commentary, p. 127.

[27] Eduard Schweizer, "Psuchē,"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9:652, n. 220.

[28] Ropes, pp. 315-16.

[29] Mitton, pp. 214-15.

[30] Plummer, 6:641.

[31] Martin Dibelius, "Jame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Hermeneia—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p. 259.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资源介绍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