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活泼信心的试验标志
在这封信的第一部分,雅各介绍并详述了他的基本主题:个人信心的试验。一开始,他振聋发聩地呼吁读者在试炼中保持必要的建设性态度,向他们保证各种试炼都是为了让他们拥有活泼的信心,并因此变得更加成熟,能产生果效。他提醒他们,不管他们生活的境况如何,都应当正确地寻求神赐的智慧,以评估自己所经历的试炼。他也向他们保证,忍受试炼之人必蒙神的祝福。
雅各完全清楚他在讨论中所用的基本希腊文词汇(peirasmos)既有试炼也有试探的意思,也知道从人类经验来说,这两种情况常常交织在一起。因此,他断然否定神会试探人。神良善的本性和作为,驳斥了神试探人的可能性。神是众善之源;我们借着他的真理之道在属灵上重生。基督徒与这样一位良善慈爱的天父之间信实的关系,合理地要求每个人的信心——那让我们获得这种关系的个人信心——经历试验,确证信心的活泼本质,促进信心的成熟,结出果子。
在第2部分里,雅各进一步给出了四种试验活泼信心的标志。他坚持认为,活泼的信心取决于我们对神真理之道的回应(1:19-27),对社会关系中各种偏见的反应(2:1-13),能否结出善果(2:14-26),以及能否在基督徒生活中生出节制的美德(3:1-18)。
五、以如何回应神的道来试验信心(1:19-27)
1:19-27 (19)我亲爱的弟兄们,记住这一点: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20)因为人的怒气并不带来神要求的公义生活。(21)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道德的污秽和泛滥的邪恶,谦卑领受那栽种在你们里面的道——它能救你们。(22)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要按照它所说的去行。(23)任何人听道而不按照所说的去行,就像人对着镜子看他的面目,(24)却在看见之后离开了,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25)但是人若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并且时常如此,没有忘记他所听见的,乃是行出来,他就会在所行的事上得到祝福。
26若有人以为自己虔诚,却不紧紧勒住他的舌头,他就是欺哄自己,他的虔诚是没有价值的。27神我们的父所接纳为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是这样的: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被世界玷污。
在第18节提到的让人重生的“真理之道”,为雅各在信中探讨的、对于活泼信心的第一个试验提供了合适的主题。既然我们因为真理之道而得了生命,真正的信心当然与神的道有关。这一段里的“道”似乎明显地与前面第18节保持了一致的含义——包含在耶稣基督位格和工作中的神真理的信息。它必须统治神栽种了真理之道的生命,给予滋养、指引和管教。在这一段里,它的性质和功能以三种不同的比喻表现出来:种子(21节)、镜子(23节)和使人自由的律法(25节)。在展开对信心试验的讨论时,雅各要求基督徒正确地对待神的道(19-20节),提出有效领受神的道的条件(21节),并讨论了顺服神的道的性质和重要性(22-27节)。
(一)回应神的道(19-20节)
鉴于神使用他的话语让我们成为他一切被造物中初熟的果子(18节),因此他必然要求我们有合宜的态度和反应。雅各开始的时候首先承认读者拥有真理之道的知识(19节上),要求他们对真理之道给予恰当的回应(19节下),并进一步给出了如此要求的理由(20节)。
1.所具有的知识(19节上)
第19节开始的短语我亲爱的弟兄们,记住这一点(Iste, adelphoi mou agapētoi),在第一个希腊文单词上存在文本问题。这个句子开始的单词,在不同希腊文抄本中有两种不同的形态。英王钦定本根据公认经文(Textus Receptus)所采用的hōste,将这句话译作“为此,我亲爱的弟兄们”;而新国际译本的翻译则采纳了异文iste,即我们熟悉的希腊文动词oida(“知道”)的变体写法。大多数现代的希腊文新约文本批评版本都认为,原文更可能是iste。[1]这两个希腊文单词只有起首第一个字母略微不同,因此很容易被抄写员弄错。公认经文的异文构成了与前面一句更加流畅的连接,而各种文本批评版本采纳了更难解、更出人意料的异文。因为在抄写文字时,抄写员更可能将不常见的iste改为更容易理解、更为人熟悉的hōste,而不是相反。在新约中,动词iste的形式仅在别的地方出现过两次。我们认为,原文更可能是iste。
动词iste可能是祈使语气,也可能是直说式语气。这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罗普斯[2]、伦斯基[3]、迪贝利乌斯[4]、戴维斯[5]等注释家认为它是祈使语气。于是,它用来劝勉读者,让他们重视下面的命令。所以,劳斯曾断定:“作者提醒读者特别注意他接下来要说的话。”[6]新国际译本的译文所加的冒号反映了这种观点。另一些注释家,比如奥尔福德[7]、赖克(Reicke)[8]、和沃尔夫(Wolff),[9]则认为上下文更偏向于直说式语气。这一节里第二个动词前的de表示雅各所给出的进一步看法,是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之一。按照这种观点,起首的动词回顾了第18节所说的,提醒读者记住,“他们确凿无疑地知道重生(新生命)是源自天上”。[10]他们已经明白神重生的大能。因此,补充的de清楚地说明,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程度上;他们必须让神的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挥效能。美国标准译本译为“你们知道这事,我亲爱的弟兄们”,将这个词译为单独的一句。人们还会就此继续争论下去,但我们认为直说式语气更为可能。
新国际译本的翻译“我亲爱的弟兄们,记住这一点”,将雅各原文的顺序颠倒,把呼语放在了动词的前面。雅各在此信中用了15次“弟兄们”作为呼语,但只有两次(2:1,5:19)是放在句子的起首。这里,我亲爱的弟兄们作为动词(iste)所蕴含的主语之独立同位语,阐述和限定了拥有这种知识的人的范畴。借着充满感情色彩的“我亲爱的弟兄们”,雅各把他们视为同一个属灵大家庭中心爱的家庭成员。这个短语软化了他命令的严厉性,向他们保证“他并不想让他们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发号施令,只是以平等的身份在劝慰他们”。[11]他像兄弟一样关心他们,希望这种态度可以鼓励他们情愿接受他的呼吁,追求理想的基督徒生活。
2.所需要的回应(19节下)
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新国际译本删除了小品词de[12],因为它不适合与后续的祈使语气动词放在一起。这个词最好解释为暗示在知识和行为实践上他们作为基督徒所存在的分歧。雅各提醒他们,知道自己借着主的道得到新生命之后,还需要让主的道引导这种新生命。迪贝利乌斯认为,第19节是一句独立的智慧格言,与第18节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他将de翻译为“现在”。[13]他把雅各书视为劝勉文学,认为它主要由孤立的语录构成。除了这种观点,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两节经文所具有的内在联系。整封信的基本流向,暗示了这里存在的对比。
接下来的劝勉,常见于犹太的道德说教文学作品。请大家对比箴言和传道书里给出的警告:
不轻易发怒的,大有聪明;
性情暴躁的,大显愚妄。
箴言14:29
另见箴言10:19,13:3,15:1,17:27-28,29:11、20。
你不要心里急躁恼怒,
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
传道书7:9(英王钦定本)
另见传道书5:1-2。
非正典犹太文献也有类似有趣的平行句子。《传道经》这样建议:
你不要在口舌上急躁恼怒,
却在行为上懒散疏忽(4:29)。
快快地听,
耐心地给予回答(5:11)。
拉比文献同样存在相似的句子:“沉默是智慧的篱笆。”“愚顽人若是缄默少言,也被当作智慧人。”“说话值一细拉[14],沉默却值两个。”“我整天在智慧人中寻求长进,却发现再没有比沉默之人更好的。”[15]这些格言显然与社会交往有关,在涉及的范围和来源上也颇为普通。
伊斯顿[16]和迪贝利乌斯[17]认为,雅各这句话也是极为一般性的劝勉,是一句独立的智慧格言。但是,de所表示的联系以及第21-22节的内容则更为自然地显示,这句话主要是指信徒对主的道的回应。松格认为,尽管雅各的建议对于处理人际关系有些价值,“但主要强调的可能是在敬拜的时候听道的态度”。[18]
第三人称单数祈使语气动词各人要,表明这个命令是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遵守的责任。动词的现在时态强调了持续的责任。基督徒团体的所有成员,不管他们对主的道有何知识,也不管他们属灵成熟度如何,都需要这样的劝勉。而这句话的祈使语气,是诉诸于人的意志,呼吁他们每个人都接受这一责任。神的道若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效力,就需要每个人积极主动地配合。
雅各给出了三重的责任: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其中“听”和“说”这两个过去不定式代表一个统一的责任。形容词“快快地”和“慢慢地”并不是指两个动作的性质,而是说明行动时应有的态度。
快快地听,要求他们带着渴慕和专注,预备接受和吸收所听的信息。基斯特梅克说:“听是一种关闭嘴唇、开启耳朵和心灵的艺术。”[19]他们的第一项责任,是利用听道的机会增进自己对真理之道的知识。“听”这个词暗示在基督教信仰中公开诵读神的话语,加以口头指示的方式。我们认为这封信写作的时代较早(见“导论”中“写作地点与写作时间”之“写作时间”),那时新约圣经还没有完成。因此,“基督徒依靠巡回宣教士的讲道……也依靠本地的教师(徒13:1)教导福音的知识”。[20]做门徒的第一个责任,就是渴慕倾听福音的信息。
慢慢地说,并不表示说话迟缓,而是号召每个人不要匆忙地对所听见的道理做出欠考虑的回应。每个人都需要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全面评价所听见的信息。“慢慢地说”是一个有价值的预防措施,防止我们做出浅薄的、不成熟的、过度的反应。“一个喋喋不休的人不能听进去别人的话,于是也不能听见神对他说的话。”[21]早期基督教会散漫无序的状态,似乎是促成这一劝勉的理由。早期的教会聚会讲道的时候,允许任何人参与发言,与分享信息的人互动(林前14:26,33)。仓促地回应不能同意的观点,或者狂热地支持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可能导致匆忙的论断和过分的言辞,反而阻碍了真理的辨明。愿我们每个人都牢记,自由的表达包涵着庄严的责任。
慢慢地动怒,对快速反应所带来的危险给予责备。仓促鲁莽的话语容易造成伤害,这样做很可能带来敌意。“无节制的宗教狂热常常会伴随着恶劣的暴躁情绪,在对待那些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人时,特别会爆发出极大的怒火。”[22]雅各的警告暗示出现“争吵的场景,或者有人试图自我标榜,有人在争论基督真理时爆发出不像基督徒的怒气”。[23]米切尔(Mitchell)把它叫做“争辩的怒气”。[24]这种发怒的反应,暴露了人隐藏在宗教面具下的世俗狂热。这种狂怒的发作被外人看见,常常成为他们轻看基督的原因。
这里翻译为“动怒”的希腊文名词(orgē),其含义不仅仅是片刻即逝的不快。它指的是强烈而持久的愤怒感觉,以及实际爆发的怒气。另一个希腊文词汇thumos也表示愤怒之意,它指的是暴烈的、激情迸发的怒火,但是这里更多地表示故意的、持续不断的敌意。[25]在马太福音5:22里,这个动词暗示长期的怀恨。
人的怒气是面对恶行或不公的本能反应。生气的感觉并不总是错的(参可3:5)。一个人若从来不因为罪恶而心中搅扰不安,就是严重缺乏道德品质。雅各这句话不是禁止一切发怒,而是希望我们小心地控制这种本能的感受,不要以某种不公义、伤害人的方式发作出来。圣经对人动辄发怒一向持否定的态度。[26]
3.所陈明的理由(20节)
因为一词,引入了警告克制怒气的理由:人的怒气并不带来神要求的公义生活。雅各假定读者的目标是促进神的义,但是他坚持认为怒气并不是推进这个目标的正确方式。雅各一定已经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会赞同他有关怒气的警告。班尼特看出:“那些受到警戒的人会说,他们是对假教训或者可耻的习惯发怒,并以此为自己的行为辩护。”[27]但是雅各相信,人的怒气并不会带来属灵的好处,“甚至打扮成宗教狂热的样子也没有用处”。[28]
人(andros)这个词特指男性。梅厄提出,雅各用这个词“可能是考虑到具体的场合;说话的人可能是男性,并且他们可能以为男人更具有暴力倾向”。[29]原始的背景可能对这种说法提供了某种支持,但是我们不必假定雅各只想警告男人(参1:8、12)。这个词前面没有定冠词,因此是定性:人的怒气。人的怒气与神要求的公义生活(dikaiosunēn theou,字面意思为“神的义”)形成尖锐的对比。这个短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显然,这里所指并非神自己的公义(所有所有格),似乎也不是表示被神称义——神赋予人公义,将人纳入到与神保持正确关系的位置上(主词所有格)。相反,这里所指的是神规定和要求人遵行的、蒙他首肯的正直行为。因此新国际译本的翻译是:“神要求的公义生活”。莫提出,这个短语在圣经希腊文中与动词“做”(poieō)或者“实行”(ergazomai)放在一起时,总是带有这种含义。[30]这种公义的生活是“神的”,因为它是他所定义的。公义一词也不带冠词,因此是定性,表示在神的眼里公正或正直的生活方式。这种公义的行为,唯有被神称义之人方可行得出来。
否定词(ouk)加上现在时态直说式语气动词,给出一个一直成立的否定断言:“人的怒气不能带来……公义的生活”。动词带来(ergazetai)可能表示,人的怒气绝不会主动表现出神视为正直的行为。在这种观点下,“行义”就是“犯罪”的反义词(见2:9)。人的怒气,绝不会行出神所赞同的行为。这个动词也可以表示:人的怒气绝不会产生或带来神所赞成的公义。[31]于是,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人一旦控制不了怒气,就绝不能增加自己声称要竭力追求的公义;怒气阻碍了他培养公义的目标。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可能成立,但是后者似乎更有可能。[32]人的怒气不是得到公义的合适方法;即使它声称自己正有意识地追求公义,也无法成就。它既不能在自我身上,也不能在别的事情上产生神所要求的公义。基督教界的历史中,充斥着可以证明这一点的例子。
(二)领受神的道(21节)
所以(dio)是一个推导性连词,意思是“为了这个缘故”——借着第20节的讨论,指明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个命令暗示,他们彼此发怒,是因为没有有效地对付自己心里的恶。因此,他们需要做两件事。从否定的层面看,他们必须挪去造成阻碍的罪;从肯定的层面看,他们必须迎接神的道,允许它在他们生活中发挥拯救的功效。
1.脱去罪(21节上)
雅各从否定层面给出的要求是,你们要脱去一切道德的污秽和泛滥的邪恶。脱去一词,译自一个复数的分词(apothemenoi),从语法上依赖于后续的复数祈使语气动词“领受”,因此同样带有命令的意味。鉴于分词和动词都是不定过去式,因此我们最好将分词所代表的行动理解为动词的先行词。[33]他们在有效地迎接神的道进入自己的生命中之前,首先要对付造成阻碍的罪。
“脱去”一词,带有脱去衣服的意象。使徒行传7:58里采用了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但是一般来说,新约圣经大体上用它作为隐喻。在道德说教中,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词汇,要求我们去掉某些不好的品质或行为(罗13:12;弗4:22;西3:8;彼前2:1)。这个动词的不定过去式时态,要求读者与这些事情断绝关系。雅各在保留其道德说教用法的同时,呼吁读者在生活方式上作彻底的改变。
他希望读者脱去两样东西:一切道德的污秽和泛滥的邪恶。劳斯提出:“鉴于雅各在上下文中所关心的是说话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将他的谴责具体理解为禁止下流恶毒的言语。”[34]雅各所用一切一词,最自然的理解是同时修饰两个名词,囊括所有的范畴,既可能表示“各种类型”,也可能表示“每一个具体的事例”。我们更偏向于后一种解释,因为它强调了需要完全彻底脱去这些事情的要求。“神从来不满足于我们部分的洁净、部分的良善或者部分的公义。”[35]雅各在这里没有使用定冠词,因此整句话是定性的说明;一切都带有明确的道德属性。
名词污秽在新约中仅见于此,继续描述穿衣服的隐喻。(雅各在2:2里还使用过穿衣服方面的形容词)。这个词字面意思是“肮脏、污秽”,但是暗喻玷污人性的道德上的不干净或不纯粹。有的时候,人们会采用它的狭义,表示“贪婪”或“贪心”;但是在这里解释为一般性用法更为恰当。他们必须脱下一切污秽,即一切与基督徒生活不符的道德上的污垢。
他们也必须脱去泛滥的邪恶(perisseian kakias,字面意思为“恶之丰盛”)。人们对这个短语有不同的理解。属格的“邪恶的”(kakias)指的是要被脱去的道德品质。这个词一般性含义是不好的、邪恶的品质,因此表示“邪恶”或与普通美德相对应的“恶习”。它也同时具有更具体的含义,即“恶毒,恶意,敌意”,指的是想要伤害别人的想法。上述两种解释在这里都有可能成立。但是,一般性的含义更有可能是合理的,因为它表达了雅各全面的要求。这里的属格作同位语用法,表示“如此盈余的”或者“溢出的”性质(perisseian)。人们对这后一个词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个名词的通常含义是“丰盛的”(罗5:17;林后8:2,10:15)。
因此,这个词汇暗示必须除去的邪恶之巨。这种看法体现在各种各样的译文中:“大量的邪恶”(达秘译本);[36]“升级的邪恶”(修订标准译本);“泛滥的邪恶”(新国际译本)。阿恩特与金里奇(Arndt and Gingrich)建议将其译为“(在你们周围)泛滥的一切邪恶”。[37]这种译法得到威廉姆斯[38]的认可;它暗示,他们必须停止遵循一切盛行在周围的邪恶。还有些人提出,这个词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残留的,余留的”。这种观点的代表是新美国标准圣经的译法:“和一切残余的邪恶”。同源词perisseuma的含义大体如此,但是这并不是perisseia一词最自然的含义。这种观点导致加尔文得出如下结论:“这是我们天性中与生俱来的邪恶,并且……我们此生绝不可能完全清理干净。它们会不断冒出来,因此雅各要求他们不断予以清理。”[39]新英文圣经的翻译是“那些迅速蔓延的恶毒”,传递了这种恶快速成长的意思。如果我们以为这仅仅是叫我们除掉溢出的邪恶,无疑是一种误解。我们最好保持这个词本来的含义“泛滥”,理解为邪恶众多,但是都必须除去。
2.正确对待神的道(21节下)
积极的责任是:谦卑领受那栽种在你们里面的道——它能救你们。雅各也许可以继续使用灵魂必须“穿上”谦卑这件合身衣服的意象,来平衡前面所“脱下”的东西。但是他放弃了穿衣服的意象,转而使用农业上的种子和土地的比喻。他坚持认为,用合宜的态度对待神的道,是得胜的秘诀。
原文将谦卑(en prautēti,字面意思为“在谦卑里”)放在动词“领受”之前,强调了这种对待道的内在态度的必要性。谦卑是发怒(19-20节)的反义词。谦卑或温柔是一种内心的态度,并不是优柔寡断的软弱或傲慢。与仓促地发怒相反,他们需要谦卑受教,好让自己正确地领受从神而来的信息。
不定过去式的祈使语气动词领受,带有一种迫切之意。有效地放弃邪恶,需要伴以确实地领受神的道。这个动词不仅表示曾经接受神的道,它还包括“欢迎地、欣赏地接受”这层含义。[40]因此,威廉姆斯将这句话很好地翻译为“以谦卑的灵迎接这信息”。这个词也被用在高贵的庇哩亚人身上:“这地方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徒17:11)。读者不能停留在被动接受神的道上,他们要明确地给予回应,主动迎接神的道,让道在他们生命中动工。他们必须让心灵成为好土,预备“所栽种的道”可以成长。
短语那栽种在你们里面的道,在新约中仅见于此。复合形式、表动作的形容词栽种在……里面(emphuton),指的是那栽种在里面的东西,因此可以包含两层含义。它可以表示“与生俱来的、天然的”意思。神的道并不是天然存在于人心中。这个词也可以表示后来栽种的;这里显然是这后一种含义。尽管神的道并不是天然存在于人心中,但是却适于栽种在其中。神的道是活泼的种子,它的天性就是容易深深扎根在信徒心灵的土壤之中。神活泼的道在我们重生的时候就播下了;它主动扎根在心里,成为我们新本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罗马书6:5里,这个形容词被用来形容信徒与内住的基督之“联合”。“嫁接”(英王钦定本)这种译法不太恰当,因为神的道并不是嫁接在我们身上的一根枝叶而已。[41]相反,雅各所用的意象是播撒在心里的种子。这个种子能深深扎根,并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这个祈使语气动词表明,人类也需要以欢迎的态度参与其中。
道的动态特征,由它能救你们(ton dunamenon sōsai,“那有能力拯救的”)体现出来。这个同位语的称谓,宣告了神的道固有的本质。它强调道所具有的持续拯救的能力。道的这种特征,一定会激励读者欢迎神的道,允许它全然掌管自己的生命。拯救是由神的工作和神的道来完成的,但是这种拯救工作要求那些得救的人的合作。有人恰当地指出:“尽管雅各极为关注‘行为’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忽视‘道’所具有的拯救大能,即成全救恩并引领那声称自己有信心的人的日常生活。”[42]
救(sōsai)这个词是主动语态的过去时不定式,简单陈述了神的道之拯救功能,即将信徒从罪的毁灭性后果中释放出来。如果这个词是现在时态,就表示拯救的过程;但是不定过去式只是简单地将得救视为一种已经成就之事。雅各在第18节里已经提到他们的新生,但是这种拯救工作的完整意义是末世性质的——信徒要在基督再来的时候得到完全的、最终的拯救。这意味着,信徒当下从罪中得救的过程,是他们在属灵上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林前1:18;林后3:18)。
你们是这种拯救活动的对象。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你们的灵魂”。它在希伯来文的语境中常常用来表示全人,或者人的真正自我(参民23:10,美国标准译本边注;徒2:41,27:37;来10:38;彼前3:20)。毫无疑问,雅各无意于将人的身体排除在拯救之外。他可能故意使用“你们的灵魂”这种说法来强调拯救的属灵性质——一种以人格中的灵魂为基座与中心,并且超越世上存在的拯救。约翰斯通说,雅各显然故意使用了“你们的灵魂”这种说法,
来突出拯救的彻底性,也因此突出其荣耀的完备性。拯救不是单单改变或装饰一个人的外在生命,而是触及我们本性深处最高贵的部分,就是那“生命的根源”——这个部分的状态决定了整个人的状态;因为身体依托于灵魂的状态,或者毁灭,或者得救。[43]
(三)顺服神的道(22-27节)
全心全意接受神的道,一定会让人主动顺服神的道。对神的道之顺服,构成了活泼信心的精华。这几节经文表达了雅各书最主要的关切点。第22-25节阐述和示例了读者需要主动顺服神的道,第26-27节刻画了宗教性顺服的真正性质。
1.要求主动的顺服(22-25节)
新国际译本没有翻译的连接词de在这里不是表示转折,而是表示继续[44],指出有必要对前面的观点作进一步阐述。我们接受了让人重生的道(1:18),这仅仅是一个开头。专心聆听神的道之后,还必须主动地顺服。雅各先对此加以陈述(22节),续之以示例(23-25节),阐明了所需的顺服。
(1)提出要求(22节)
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要按照它所说的去行。新国际译本的翻译颠倒了希腊文的语序,但是美国标准译本处理得很好,译作“你们要做实行者,而不要只做聆听者,自己欺哄自己”。基斯特梅克对这种语序颠倒的解释是:“新国际译本根据实际的经验认为‘听’总是在‘行’之前,所以颠倒了语序。另外,‘自己欺哄自己’这个短语只作用在‘听’上。”[45]这种语序的颠倒模糊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雅各的诉求本质上是正面的,在他的陈述中仅仅使用了带有积极意义的动词;颠倒语序的结果,是需要重复动词。同时,这种译法也抹掉了第22-25节中的交叉配置结构(chiasm):正面-负面,负面-正面。在强调过真正凝听神的话语的重要性之后(19-21节),雅各的基本目标现在放在了如何主动顺服神的道上面。
对于读者来说,呼吁他们主动“行道”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教训,因为“行道”是犹太道德文学中一句常见的格言。这里的动词用了现在时态祈使语气,强调这是一种日常的、持续不断的责任。这句话并没有暗示读者们从来不行道,而是指出他们绝不应当停止行道。这里所用的动词是ginesthe,基本含义是“成为……”。罗瑟拉姆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你们要成为实行者”。[46]梅厄提出,这一动词的含义或是“更多地显出你们自己来”。[47]若是如此,这句话就是在呼吁读者显明他们所声称具有的信心。但是,我们最好简单地将ginomai视为常用动词“是、做”(eimi)的替代物[48],因为在新约圣经里,“是”这个动词的第二人称复数(este)从来都没有被用作祈使语气的情况。[49]因此,较好的翻译应该是“继续做道的实行者”。威廉姆斯的翻译是,“保持对这信息的顺服”。
“实行者”(poiētai)是雅各很喜欢用的一个词。新约中这个词出现过6次,4次是出现在这封信里(1:22、23、25,4:11)。在罗马书2:13里,这个词也被翻译为“实行者”,但是在使徒行传17:28里,它特指某些“诗人”。雅各选择名词,而非动词形式,提醒读者注意那些以顺服神的道为特征的人。雅各希望自己的读者也成为这样的人,习惯性地顺服、遵守神的道所提出的要求。
负面的陈述不要单单听道(kai mē akroatai monon,“不要单单做聆听者”),进一步强调了成为主动的行道者之必要性。单单一词,表明成为行道者的要求并没有削弱成为“听道者”的重要性。“聆听者”一词也再次暗示,雅各所指的是公共的读经和口头教导的场合。这个词在本段落中出现了3次(22、23、25节),而在新约其余的部分,仅有罗马书2:13用了它。对希腊人来说,这是一个常用的词汇,用来描述一个人去听某一个课程,但并没有成为授课教师的门徒。他们是一群听者,但是并不在生活中践行所听到的教训。这是人类常常会失败的地方,基督徒也不例外。如果所有在主日听道的人都在接下来一周里将所听到的付诸实践,我们将会看到一种何等不同的景象呀!罗伯茨(Roberts)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教会里满是吸取各种信息的属灵海绵,坐在那里变酸,最终发出恶臭!”[50]
“单单听道”所犯下的微妙错误,是自己欺哄自己。现在时态、被动形主动意(deponent)[51]的关身语态分词(paralogizomenoi),表示采用错误的推理方式自我欺骗的过程。他们认为专心听道可以满足神对他们的所有要求,这种推论导致他们偏离真理之道。因为以拥有获取恩典的手段为满足,却不去实际获取恩典,他们就成为自我欺骗的牺牲品。“被骗是一件悲惨的事情,但是最悲惨的是被自己所骗。许多人还在以为听道(例如主日讲道)的质量决定了他们敬虔的程度,或者阅读(甚至阅读神的话语)可以代替行动与顺服。”[52]耶稣也曾经明确警告过这种错误(太7:21-27;参罗2:17-25)。
(2)说明要求(23-25节)
雅各随后补充了一个生动的负面例子(23-24节)和一个正面的例子(25节),来说明如何顺服神的道。
①负面的描写(23-24节)
负面的刻画由hoti(“因为”)一词引起,但是新国际译本没有译出这个词。通过这个词,雅各为他在第22节对自我欺骗的警告,给出了一条严厉的理由。他非常仔细地叙述了讨论的要点:任何人听道而不按照所说的去行,就像人对着镜子看他的面目,却在看见之后离开了,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新国际译本的翻译清楚地为现代读者介绍了这幅景象,但是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原文本来的条件语句语法形态。美国标准译本译为“因为如果任何人只是听道而不行道……”,更好地复制了原文的韵味。“如果……”(一类条件从句)假定存在某个不知名的人,他听了道,却没有亲自顺服去行。雅各认为,这样的人是“聆听者”,而不是“实行者”。雅各不仅提及他的行为,而且指出他的行为所揭示的个性特征。这个人就是陷入到第22节所警告的危险中的一个实例。
而不按照所说的去行表明他致命的错误在于:没有让神的道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他的无所作为,让人怀疑他是否有真实的信心。耶稣告诉自己的门徒:“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约14:15)“基督教信仰,”基斯特梅克说,“总是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注重冥想、缺乏活力的宗教形成尖锐的对比。”[53]
就像人(houtos eoiken andri),更字面的翻译是“就像这样一个人”,生动地将这人的形象摆放在读者面前。这种人“就像人对着镜子看他的面目,却在看见之后离开了,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andri这个词常用作指称与女人相对的男人,但是这里是泛指(参1:8、12、20),与路加福音11:31-32所举的例子相似。我们没有任何根据可以认为,雅各在这里刻画的形象仅仅适用于男性。看译自一个主动语态的现在分词,意为“注视着”,表示一个直截了当的动作,似乎暗示这是那人习惯性的动作。这里不像第25节,没有提到这人一直看着镜子不动。这个动词暗示,看镜子之人注意到自己所见的景象,并且暗示他对着镜子发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这个“看”不是无意的、匆忙的一瞥,很可能是全面观察了镜中的整个形象。
他的面目(to prosōpon tēs geneseōs autou),字面意思是“他本来的面目”,这是一个十分难解的短语。这个短语可以表示“他出生时的面目”(贝克译本[54]),“他天然的面目”(美国标准译本),或者“他(现在)的面目”,也就是“看见他自己本来的样子”(sees himself as he is,今日英文译本)。[55]无论我们采用何种含义,这里所指的都仅仅是人的物质外表——“他自然的面貌”。有人通过更深入地挖掘第24节的平行元素,认为面目也暗含属灵的实际。因此,沃尔夫提出,这个短语“用属于此生的、短暂的自然面目在镜中的形象,对比因着神的话语而反映出的、理想的人类品格”。[56]也许,我们最好不要赋予geneseōs(“起源”)一词任何特殊的含义,就把它当作人自然的面目为好,只不过在镜中它的有些地方值得引起注意而已。
他用来观察自己面目的“镜子”大概是一面小小的手持明镜,但是基斯特梅克认为,古代的镜子“平放在桌子上,所以人若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就需要躬身往下看”。[57]
古代的镜子多是抛光的铜镜,有时也用银子甚至金子做成。“直到罗马帝国晚期,才有玻璃镜子出现。”[58]镀银的玻璃镜,要到13世纪才有。[59]所以古代的镜子反映的形象往往比较模糊,就像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3:12所表明的那样;但是大体上它们还是可以让人看清楚自己的形象。
第24节关于“不行道”的示例,采用了三个不同的动词。第一个动词看见,以及第三个动词忘了,都是不定过去式时态。它们都是成语不定过去式,或者说是不受时间影响的,表示某些事件常常发生,因此在英文版中被正确地译为现在时态。[60]第一个动词暗示,他照镜子的时候发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是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这人就离开了,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离开了(apelēluthen)是一个完成时态的动词,插在两个不定过去式动词之间,表示他在采取行动之前就离开了,并一直保持在离开的状态。当镜中的形象不再呈现在他眼前,他的兴趣很快就被别的事情吸引,随即(eutheōs)忘记了他所看见的。缺乏必要的行动,说明照镜子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短暂。雅各从实际生活中拮取的这幅疏于行动的情景,巧妙地比喻了听道而不行道只能给人带来肤浅短暂的效果。
②正面的描写(25节)
但是(de)一词,标志着受到谴责的负面刻画与雅各希望激励读者采取的正面行动所构成的对比。从这一节开始,明喻消失了,比喻与现实合而为一。这个例证使用了作名词用的分词,给人的印象是,有人看见那人正在采取行动:“但是人若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并且时常如此,没有忘记他所听见的,乃是行出来……”这个分词也是成语不定过去式,描述了人主动顺服圣言时会发生的那些带有明显特征的事情。
人若详细察看(ho parakupsas),描绘了这人躬下身子、对着镜子聚精会神地察看、想要从中发现更多细节的样子。“察”(eis)[61]这个词暗示,这是一种具有洞察力的观看。这个动词本有浏览的意思,但是后面紧接的分词并且时常如此(parameinas),与前一个分词联系紧密,而且受控于同一个冠词,因此可以排除这层含义。这两个分词都是复合词,以表示“在一旁、一起”的前置词para开头,带有“邻近”的意思。这样对镜察看,是打算据此采取行动——通常是要整理仪容。雅各描绘的情景是:这人躬身对着镜子,努力要看到自己的样子;他不断地这样做,并不曾忘记自己所见的。这一特征是他与前面那人之间关键性的差异。
尽管这一节开始的地方还延续了照镜子的比喻,但随后现实就出现在描述之中:这人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eis nomon teleion ton tēs eleutherias)。这里的上下文清楚地表示,那人察看的是第21节中“栽种的道”或者第22节里的“道”。但是,现在雅各给了“道”一个不同的名字。不带冠词的“律法”,表示律法的性质:那人详细察看的对象具有律法的权威性。雅各把神的道称为“律法”,指的是真理所具有的权柄,它是基督信仰的根基。这就是使徒所传讲的信息,也是如今在新约里所教导的一切。基督徒接受这样的真理,以其作为权柄的标准来规范生活。用这个名字来称呼神的道,保持了雅各一贯强调“行出道来”的张力。
雅各说,“律法”具有“全备的特点。这种律法是终极的、完备的,包含神在基督耶稣里全部的有效启示。按照诺林的说法,
这种律法是“完备的”,不仅是因为它与法利赛人所遵守的带给人负担和束缚的律法不同,而且因为它成全和实现了摩西律法的目的和意义(太5:17,参耶31:33);因为它将所有的诫命总结为一条命令和彼此相爱的原则:“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参罗13:8以下;加6:2)。[62]
与前面例子中不完美的金属镜子不同,这种律法可以让察看之人得到启示,从而认识到真实无伪的自己。律法的完备性,使得雅各可以用使人自由(ton tēs eleutherias,字面意思是“自由的(律法)”或“解放人的(律法)”这个同位语来描述律法。这个吊诡的说法,具体表现了前面所讨论的律法的一般原则。
律法唯有因其完备性,才能成为使人自由的律法。如果人不能看出律法的完备性,就无从爱它,于是或者不能遵守律法,或者被迫而不情愿地遵守它。但是当我们承认律法的完备性时,就愿意遵守它,而这种顺服不再是出于不得不如此,而是因为人自己选择了顺服。[63]
属格的“自由”,在这里用作主格,表示这样的律法把自由的体验“赐给”那些自愿遵守之人。带有定冠词的“自由”(“那自由”),指的是人们因信基督而熟知的从捆绑中得释放的基督徒的自由(约8:31-36)。
人若投身在自由的律法那改变生命的大能之中,它就可以在他生命中动工,让他得到新的性情和能力,可以喜乐地行出神的旨意(腓2:12-13)。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提倡反律法主义,而是鼓励不受强迫的顺服。2:12是新约唯一另外使用“使人自由的律法”的地方,雅各在此将自由的律法与爱的律法联系在一起。信徒仍然需要行出神在他的话语中显明的旨意,但是因为爱的功用,他就愿意遵行天父的旨意。人若愿意去做他们应做的事,他们就是自由的。这就是通过圣灵的内住由福音所产生的活泼信心所具有的“辉煌的吊诡”。
第三个不定过去式分词补全了整个画面:没有忘记他所听见的,乃是行出来。这是他卓然的优点,与前面所描写的“不行道之人”(23-24节)有着极为明显的不同。雅各在这里没有使用限定动词,而是用一个分词加上两个名词来刻画这个人的正反两个方面。在原文中,雅各采用对称的形式,在强调他行为的同时,也强调了他的人格。
从负面来看,他没有犯下前面那人所犯的致命错误,没有忘记他所听见的(ouk akroatēs epilēsmonēs genomenos,字面意思为“不是一位忘记要做什么的聆听者”)。与前面那人一样,他也是一位“聆听者”,但是紧接着的属格名词(epilēsmonēs)指出了二人之间的不同——他不是一个会“忘记”事情的聆听者。这个名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这幅从反面刻画的景象,表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他不会轻易放过从神的道中发现的事情。这是一个罕见的例子:某种负面的习惯,居然在他的基督徒生命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要让神的道发挥作用,用正面的品格来补全整幅画面也十分要紧。
从正面来看,他不断地把他所学到的行出来,成为一位“道的实行者”(poiētēs ergou)。他乐于接受神的道,并坚持行出自己所学到的道理,这就是他的特点。在这里,雅各并没有强调某个具体的高尚行为,而是指出他顺服一切神所显明的旨意。
雅各简略地评价了这人:他就会在所行的事上得到祝福。他(houtos,“这人”)这个词,总结性地将这人当作值得尊敬和效法的榜样,放在了读者面前。只有具备这样品格的人,才能够享受福音里的真自由。他必得神的祝福,也有资格得到耶稣在马太福音7:24-25里所描绘的智慧人所得的祝福。
将来时的会得到祝福,是一种保证的陈述。他将会有份于神的祝福,但此刻已经在经历神的祝福。他所得的祝福就在他的“行为”中。“顺服的生活既是得到祝福的要素,也是构成祝福的要素。”[64]自愿地行出神的旨意,是得到真幸福的秘诀。单数的名词所行的事(poiēsis)在新约中仅见于此,是把他的整个人生视为不断行道的一生。神愿意我们不单单是在个别的行为上顺服;信徒的一生需要不断地行出神的旨意。
2.被神悦纳的顺服(26-27节)
在这两节中,雅各没有用任何连接小品词[65],所以重点突出了它们作为独立断言的地位。但是,这两节与前面所说的多少有些联系。在第22-25节里,雅各谴责了那些单单“听”道,却没有“行”道的人。在这里,他却转而责备那些在宗教信仰上徒有外在表现,但内在生命毫无改变的人。这两节延续了前面把人分为两种类型的做法。第26节刻画了缺乏自控的宗教行为,而第27节则描绘了既有外在的服侍,又有内在节制的宗教性顺服。
(1)缺乏自制的行为毫无益处(26节)
在刻画不充分的宗教性顺服时,雅各首先举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然后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紧紧勒住他的舌头,他就是欺哄自己。这是雅各给出的描述。(第一类)条件从句假定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人,但是不定代名词tis(有人)隐藏了他的真实身份。这个人“以为自己虔诚”。“貌似敬虔”(英王钦定本)这种译法,可以理解为此人在社区中有敬虔的名声。[66]令人生疑的是,如果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舌头,就会出卖自己假装的虔诚,那么他又如何可以保持这样的好名声呢?雅各在这里刻画的不是一个寡言少语的假冒为善者,而是一个自我欺骗的宗教徒。动词(dokei,自以为)表示“人们对某事所形成的主观心理评价”。[67]在这里,它指的是那人对自己的错误看法。
形容词虔诚(thrēskos)在新约中仅见于此,但是相关的名词(thrēskeia),也就是希腊文原文第26节最后和第27节开头出现的那个词,还在使徒行传26:5和歌罗西书2:18中出现过;在歌罗西书里,它表示“敬拜天使”。这个词的任何同源词都不见于七十士译本。约瑟夫曾经随意地用这个词来表示在耶路撒冷圣殿中的公共敬拜和宗教仪式。保罗用它来说明自己曾经遵守法利赛人最严格的宗教仪式(徒26:5),但是在歌罗西书2:18里,它因为后面附加的“天使”一词,被蒙上了一层贬义。这个词表示在外表和敬拜的仪式层面上狂热而竭力的表现。
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雅各心里所想的究竟是何种宗教活动,但是它们很可能包括个人的祷告、禁食和定期参加礼拜。若这是一个犹太团体,这人可能还会按照律法要求参加某些仪式。很清楚,雅各用“虔诚”这个形容词来描述这样一个人,他小心翼翼地完成宗教仪式所要求的礼拜,并且就此认为自己已经顺服了神的道一切的要求,所以是“敬虔”的。罗瑟拉姆将此翻译为“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是一个严格遵守宗教的人”。雅各并不反对人遵守礼拜的外在表达方式,但是他知道,“内在的敬虔和礼拜中的外在表现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68]布朗(Brown)说得好:“对于一个从小在最复杂的仪式中成长、至今还紧抓圣殿的各种仪式不放的人,这几节(1:26-27)的语言毫无疑问极有冲击力。”[69]
这人自认为虔诚,“却不紧紧勒住他的舌头,他就是欺哄自己”。这一句的两个动词译自两个主动语态的现在分词,用于修饰与主要动词联系的主语,因此刻画了这人躺在自以为是的满足感中的同时,其真实的生命状态。
反面的事实是,他不紧紧勒住他的舌头。这个复合动词形式(chalinagōgeō)在新约中仅有这里和3:2出现,意思是用缰辔(chalinos)来引导或约束。这人的舌头就像一匹野马,没有缰辔的约束。“雅各没有说明他的言语是怎样的过犯——尖刻地批评别人、说脏话、不诚实,还是别的什么方式。”[70]但这一节隐含的意思是,真诚地接受神的道并应用在自己生活中的人,会勒住自己的舌头。雅各没有进一步评论他没有勒住的舌头所所揭示的他无法自制的性格;这里关键的事实是他无法自制。“勒住舌头,”约翰斯通断言,“是对真正宗教信仰的一个特别好的试验。”(参3:6-9)[71]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舌头,表明他内心属灵上的贫乏;福音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在生命。“控制舌头,勒住和制伏它,是一件如此困难的任务,唯有依靠神的恩典才能做到,就像任何事情都需要恩典一样。这样的节制,是圣灵的果子(加5:23)。”[72]
这句话里肯定的事实是这人的自我欺骗:欺哄自己(alla apatōn kardian heautou,“而是欺骗他自己的心”)。转折连词alla(新国际译本没有译出),标志着他未能做到的事情与他正在做的事情之间的对比。正因为他不能勒住自己的舌头,所以他自以为虔诚的自我评价,只能解释为自己欺哄自己了。他没有看到,他自以为蒙圣洁之神接纳的想象,与他指向周围之人的恶毒语言之间,存在某种不一致。这里译作欺哄(apataō)的动词,比第22节的用词更为常见。第22节的动词,指的是因为错误的推理而造成的自我欺骗。而这里的欺骗是因为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行为,导致自己偏离了现实。他沉迷于幻想之中,以为有了外在宗教仪式上的表现就足够了。因此,他受到自己(kardian heautou,字面意思为“他自己的心”)的欺骗。“心”指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主体,在这里强调了他的过失所具有的道德属性。
雅各的判断是,他的虔诚是没有价值的。他的(toutou,字面意思为“这人的”)一词,回顾和标明了受判断的对象之准确身份。没有价值的(mataios)并不是说这虔诚是空洞和没有内容的(若是表达这个含义,应该用kenē),而是说这种行为的徒劳无益,因为它并不能让他实现虔诚本来要实现的目标。他所专注的外在行为,让他的内心毫无改变;因为他并没有让福音的大能在他全人的所有层面动工,所以这样的做法毫无益处。在七十士译本中,这个形容词被用在异教徒的偶像和偶像崇拜上(代下11:15;赛44:19;耶2:5,10:3;结8:10)。若有人自称基督徒,专注于外在的信仰表达(参加礼拜、机械地祷告、获得教会成员资格、期望被按立等),但是缺乏福音重生的大能,那就与偶像崇拜一样毫无益处。这些外在的层面对于表达个人信仰来说是重要的,但是若离开圣灵内在的工作,它们就毫无用处。“雅各认为,不受约束的舌头和自我欺哄的心,是空洞的宗教所伴生的产物。宗教……需要生命。”[73]活泼的宗教是一股改变生命的力量。
(2)有自制的服侍蒙神悦纳(27节)
雅各认为我们需要“虔诚”,但那应当是“我们神与父眼中纯洁、无污染的虔诚行为”(罗瑟拉姆译本),必须与福音内在与外显的效果相联系。活泼的宗教必须认识到神的生命内住这一事实,同时借着神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生出的“清洁、没有玷污的”行为,来经历其充满大能的活动。
这样的生活将会让人顺服神的道,在神面前行出“清洁、没有玷污的”行为。对于犹太读者而言,这两个形容词可能带有仪式性的含义,但是雅各在这里使用的是它们的道德和伦理含义。这两个词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达了同样的顺服。清洁,表示对象在本质上没有受到道德的污染败坏;而没有玷污的(amiantos)或者“无暇的”从反面宣告,这虔诚没有因沾染道德的恶而蒙尘,因此在神面前绝非是“毫无价值”、不被接受的东西。对于雅各来说,道德的纯洁已经替代了宗教仪式上的洁净。
神我们的父所接纳的虔诚,强调我们必须与神的立场一致(para tō theō kai patri,字面意思为“在神我们的父面前”),才能在他面前被接纳——被接纳的敬虔行为是由神我们的父所决定的。希腊文原文中没有代词我们,但是在名词前所用的定冠词有这层含义。这个固定用法在保罗书信中十分常见,是基督徒独特的用法。神是全能的,拥有绝对主权,能够以他的权柄设定我们的宗教实践。神也是我们的父,不仅是毫无偏袒的审判官,也是爱我们的天父,从心里关心自己的孩子们。这一事实应当可以鼓励我们,站在与神的关系这个角度上来评价我们所有的宗教实践。“如果我们敬拜神,即那位称为父并且爱他一切所造之物的神,却没有良心、缺少怜悯,我们应当能看出,我们的敬拜里存在某种不协调的东西。”[74]正如埃普所说:“雅各用那种可以愚弄他人的宗教,来对照神所知道的真正虔诚。”[75]
当雅各说,被神接受的虔诚是这样的(hautē estin)时,他不是想要给出一个全面的描述,而是“集中在真正虔诚的两个要素上,以便显明1:22-25所说的行为含义”。[76]这样一词,总结了被神所接受的虔诚中服侍他人和看顾自我两方面的重要性,并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被世界玷污”。这两点并没有穷尽虔诚所有的要素,而是代表着真正虔诚的两个不同方面。福音更新生命的大能,必须通过信徒的社交关系与个人伦理显明出来。莫法特说,“仁爱”与“贞洁”是“早期基督徒伦理中让当时的世界印象深刻的两个特征”。[77]
真正的虔诚带有积极的社会关怀: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看顾(episkeptesthai),“仔细照顾,前往探看”,其含义比朋友之间社交性地打个电话要更深入。在古典希腊文中,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医生或者朋友对病人的探望。[78]在犹太人的用法中它通常表示,带着照顾或供应被探望之人需要的目的前去探访(伯2:11;耶23:2;结34:11;亚11:16;太25:36、43)。这个词带有关心和亲自接触穷人的意味;它不仅仅表示通过某个中介组织做一点慈善事业。它的现在时态表明,对雅各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一种基本的态度”。[79]
孤儿寡妇代表古代社会中两类最需要帮助的人,以此来表示信徒怜悯的行为最为合适。这两个名词前面都没有冠词,因此可以指任何一位属于这两类不幸阶层中的人。第一类被叫做“孤儿”,指的是那些因父母双亡或者被遗弃的孩子。[80]“寡妇”则指那些丈夫过世的妇人,在古代社会里她们特别无助。在新约里,只有这里是两个词连用,但是这种组合在旧约中频繁出现(出22:21;申10:18;赛1:17;耶5:28;结22:7;亚8:10),表示两类需要帮助和同情的人。他们如今正陷于患难之中,或者说处境艰难。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悲痛和孤独,也因为他们会受到那些丧尽天良的人肆无忌惮的剥削(亚7:10;可12:40)。基督徒借着同情这些贫穷阶层的人,反映出神对待世人的态度(申10:18;诗68:5)。正如埃普所指出的:“本质上,这意味着帮助那些无法回报你的人。如果我们只关心那些能够带来回馈的人,就算不得是像基督一样爱人”[81](参路14:12-14)。这样出于爱心的社会关怀,常常变成以后传福音的机会。
并且保守自己不被世界玷污,平衡了社会关怀和个人敬虔的义务。在希腊文中并没有连接词“并且”;这种醒目的无连词结构,突出了这一内在义务的重要性。原文的词序是“无污点的自己,要避免世俗”,特别强调了个人所要坚持的道德品质。不玷污(aspilon),或者“无污点”,刻画了一个人在周遭污染的环境中保持不被玷污的洁净状态。这是彼得前书1:19用来形容基督本身的用词。罗伯茨对此的评述是:“信徒们在同情穷人的清洁行为中表现出基督的形象。”[82]反身代词“自己”在原文中的位置处于现在不定式之前,强调了个人的义务。生活在现今的世代,又不要“属于这世界”,信徒必须警惕可能受到世界“污染”的危险。
尽管在最完全的意义下,信徒得蒙神亲自保守(帖前5:23;彼前1:5;犹1、24节),“但是阐明人的意志参与合作的张力,是圣雅各的写作特征”。[83]信徒需要不断地警醒,以免被世界(apo tou kosmou)玷污。这个前置词短语,最好理解为要避免污染的真正来源。[84]雅各所谓的世界,不是指物质的被造界,而是指未蒙救赎、与神隔绝、对抗神旨意的人类世界。现今的世俗系统,是被“这世界的王”的灵控制着(约14:30)。它站在我们立志要效忠的“神我们父”的对立面。和保罗、约翰一样,雅各完全清楚地意识到“广泛存在的人类行恶抗拒神的性情和能力”。[85]保持个人的清洁无污染,并不是叫基督徒从肉体上与人性隔绝,而是要他们时刻保持警醒,拒绝接受这拒斥基督的世界给出的目的和实践。“与世界的友谊就是对神的敌视。”(雅4:4,美国标准译本)
我们不要误认为这几节教导这样一种宗教:好行为可以确保蒙神的接纳,让人不需要依靠对福音的信心。正相反,雅各坚持认为,正确的行为一定出自被神话语更新之后与神所保持的正确关系。同情受苦之人、远离罪恶,显明了活泼的信心在心里所发出的功效。
雅各提出的试验活泼信心的第一个指标,构成了后面所给出的所有试验的基础。这活泼的信心,认定神的话语是信心的客观内容,同时又是基督徒生活的动力。被神话语所掌管的活泼信心,让基督徒在信心和行为上不断成长,并为信心的试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各样经验是否蒙神悦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测试基准。
[1] 霍奇斯-法斯塔德基于主流文本的希腊文新约圣经(Zane C. Hodges and Arthur L. Farstad,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According to the Majority Text)保留了hōste。要考察各种变体,请参见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第三版,以及奈瑟勒-阿兰德新约希腊文圣经第26版(Nestle-Aland,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26th ed.)
[2] James Hardy Ropes,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p. 168.
[3]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p. 557.
[4] Martin Dibelius, "Jame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Hermeneia—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pp. 108-9.
[5] Peter H. Davids, The Epistle of Jame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p. 91.
[6] Sophie Law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80.
[7] Henry Alford, The Greek Testament, vol. 4, pt. 1, p. 285.
[8] Bo Reicke, "The Epistles of James, Peter, and Jude," in The Anchor Bible, 37:19 -20.
[9] Richard Wolf, General Epistles of James and Jude, p. 29.
[10] Roy R. Roberts, The Game of Life.Studies in James, p. 33.
[11] J. Nieboer, Practical Exposition of James, p. 98.
[12] 公认经文删除了De,因为它与所采用的异文hōste不合。
[13] Dibelius, pp. 108-9.
[14] Selah;公元前132年,犹太人巴尔·科赫巴(Bar Kokhba)起义时所用的钱币。——译注
[15] 引自Paul Billerbeck, Die Briefe Des Neuen Testaments Und Die 0ffenbarung Johannis Erläutert Aus Talmud und Midrasch, p. 753。
[16] Burton Scott Easton and Gordon Poteat,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The Interpreter's Bible, 12:30.
[17] Dibelius, p. 109.
[18] Harold S. Songer, "James," in The Broadman Bible Commentary, 12:112.
[19] Simon J. Kistemake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and the Epistles of Jolm, pp. 56-7.
[20] Edward H. Sugden, "James," in The Abingdon Bible Commentary, p. 1332.
[21] Donald W Burdick, "Jame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2:174.
[22] James Macknight, A New Literal 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Greek of All the Apostological Epistles with a Commentary and Notes, 5:350.
[23] Robert Johnstone, Lectures Exegetical and Practical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p. 135 -36.
[24] A F. Mitchell, "Hebrews and the General Epistles," in The Westminster New Testament, p. 192.
[25] Richard Chenevix Trench,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 pp. 130- 33.
[26] Gustav Stählin, "Orgē.The Wrath of Man and the Wrath of God in the NT,"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5:419 -21 .
[27] W H. Bennett, The General Epistles, James, Peter, jolm, and Jude, The Century Bible, A Modern Commentary, p. 153.
[28] John Wesley, Adam Clarke, Matthew Henry et al., One Volum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29] Joseph B. Mayor,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p. 62.
[30] Douglas J. Moo, The Letter of James, p. 79.
[31] William F. Arndt and F. Wilbur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pp. 306 -7.
[32] 这是公认经文所使用的复合形式katergazetai的正确语义。
[33] H. E. Dana and Julius Mantey, A Manual Grammar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p. 230.
[34] Laws, p. 81.
[35] Frank E. Gaebelein, The Practical Epistle of James, p. 50.
[36] 达秘译本、修订标准译本,以及新国际译本。
[37] Arndt and Gingrich, p. 656.
[38] Charles B. Williams, The New Testament, A Private Translation in the Language of the People.
[39] John Calvin, Commentaries on the Catholic Epistles, p. 295.
[40] Joseph Henry Thayer,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p. 131.
[41] 表达这个意思的词应当是emphuteuton。
[42] Ralph P. Martin, Jame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p. 49.
[43] Johnstone, pp. 140-41.
[44] Dana and Mantey, p. 244.
[45] Kistemaker, p. 60.
[46] Joseph Bryant Rotherham, The Emphasized New Testament.
[47] Mayor, p. 66.
[48] Arndt and Gingrich, p. 159.
[49] 参3:1;另见太6:16,24:44;林前14:20;弗5:21。
[50] Roberts, p. 44.
[51] 希腊文动词的一种形式,采用关身语态或被动语态,但是带有主动的含义。
[52] Wolff, p. 32.
[53] Kistemaker, p. 60.
[54] William F. Beck, The Holy Bible, An American Translation.
[55] 今日英文译本。
[56] Wolff, p. 32.
[57] Kistemaker, pp. 60-61.
[58] Harold D. Koos, "Mirror," in The Wycliffe Bible Encyclopedia, 2:1139.
[59] James Straham, "Mirror," in Dictionary of the Apostolic Church, 2:42.
[60] Dana and Mantey, pp. 197-98.
[61] 英文是into,但中文没有对等词汇可以翻译,只有“察”可以勉强表示其意。——译注
[62] R. J. Knowling,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33.
[63] Alfred Plummer,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t. James and St. Jude,"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582.
[64] Henry Alford, The New Testament for English Readers, p. 1600.
[65] 少数抄本在第26节里有de(“但是”)一词,在第27节里也有gar(“因为”)一词;但这两个连词都没有足够的原始抄本支持。
[66] 公认经文有“在你们中间”(enhumin),但是几乎没有任何文本证据支持,所以最好是删除不要。
[67] Trench, p. 304.
[68] Ronald A. Ward, "James," in The New Bible Commentary, Revised, p. 1226.
[69] Charles Brown,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in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p. 41.
[70] Burdick, 12:176.
[71] Johnstone, pp. 159-160.
[72] Wolff, p. 35.
[73] Ralph A Gwinn, The Epistle of James, Shield Bible Study Series, p. 33.
[74] J. W. Roberts, A Commentary on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p. 82.
[75] Theodore H. Epp, James, The Epistle of Applied Christianity, p. 114.
[76] Davids, p. 103.
[77] James Moffatt, The General Epistles, James, Peter, and Judas, The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30.
[78] Hermann W. Beyer, "Episkeptomai,episkopeō,"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2:601.
[79] 同上,2:603。
[80] Heinrich Seesemann, "Orphanos,"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5:487.
[81] Epp, pp. 114-15.
[82] Roberts, p. 54.
[83] E. H. Plumptre, The General Epistle of St. James, The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p. 63.
[84] 如果它与不定式“保守”(tērein,to keep)相联,那么就是呼吁信徒坚持与世界分离;但是布鲁斯·约翰松(Bruce C. Johanson)指出:“在文法上,新约从来没有把apo与动词terein直接连用。”"The Definition of 'Pure Religion' in James 1:27 Reconsidered," The Expository Times 84 (January 1973):119.
[85]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