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在人类事务中的作为(1:17-18)
1:17-18 (17)各样美善和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天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他并不改变,不似那转动的影儿。(18)他选择用真理之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成为一种初熟的果子。
这两节重拾“神的属性”这个主题,继续第5节关于神是赏赐之神的讨论,进一步驳斥了神试探人的说法(13-15节)。雅各给出了神向众人行善的双重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普遍性描写,描绘了神是各样美善的赏赐者(17节);第二个画面则特别刻画了神是人类重生之本源的特征(18节)。这两个断言都不带任何连词性小品词,从语法上并不与之前所说的联系在一起。这种所谓无连词结构(asyndeton),也就是缺失连词性小品词的结构,强调了“思路的内在逻辑联系”[1],宣布这些真理是独立存在的现实。
(一)各样美善赏赐的赐予者(17节)
雅各强调性地宣告,神是一切美善赏赐的真正源头:各样美善和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天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新国际译本的翻译压缩了原文(pasa dosis agathē kai pan dōrēma teleion),删除了用形容词“各样”所修饰的两个名词“赏赐”中后面的一个。美国标准译本的译文“各样美善的赏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表达了原文这种重复措辞的风格。这两个译为赏赐的名词来自于同一个动词词根,但是带有不一样的后缀。第一个词(dosis)在动词词根上增加了表示动作的后缀,表示赐予的动作;第二个词(dōrēma)增加了表示结果的常用后缀,意思是“赐予的东西”,即赏赐本身。第一个名词也许是被动含义的“赏赐”,或者如同新约圣经中唯一可以找到的另一处经文(腓4:15)中的用法,表示主动的“赐予”。有些人,比如罗普斯[2]和文森特[3],认为这种双重的名词用法带有被动含义,而不同的词形仅仅具有修辞性的差异。戴维斯坚持认为:“因为雅各书文本具有诗歌和箴言的性质,我们不应去区分dosis和dōrēma的差别;它们不过是为了风格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形式而已。”[4]新国际译本的译文清楚地反映了这种观点。
在传统的用法中,dosis显然具有的“赏赐”之意[5],但是莫尔顿和米利根的词典所引用的蒲草纸文献例子中,没有任何一处带有被动含义。[6]为了符合蒲草纸文献的用法,我们似乎最好认为,雅各选用不同的词形,是为了清楚地区分其含义。这样一来,我们也可以与腓立比书4:1保持一致。在1:25里,雅各在另一个名词中使用了同样的后缀(poiēsis),然而却表示主动之意。罗瑟拉姆的译本很好地代表了这种观点:“各样美善的赐予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面来的”。
这两个形容词进一步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概念。美善(agathē)描述了赐予的行动在效果上的“有用”和“有益”,而全备(teleion)表示赏赐的“完整”,在满足收礼之人的需要上一无所缺。在上述每一个短语中,强调都落在形容词上面。这两个形容词都置于名词之后,所以我们最好把它们视为述语“每个赐予的行动(都是)美善的,每个赏赐(都是)全备的”。史密斯指出,前一个短语“表示一个人的天性乐善好施”,而后一个短语“代表了所收到赏赐的价值”。[7]我们得到的赏赐是全备的,这是因为那赐予赏赐之人是良善的(路11:13)。尽管人类所享用的各样美善赏赐都来自于神,但雅各书的上下文暗示,作者心里特指“神赐予的行动对人的灵魂之影响;因为他要表达的真理,与人们认为神是罪的根源的错误观点相对立”。[8]唯独神是上述各样赏赐的终极来源。
在原文里,“各样美善的赏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带有诗意的韵律,几乎是一句完美的六步韵(hexameter)诗句。很多人认为,雅各在这里引用了一首未知的赞美诗。[9]布莱克曼(Blackman)似乎建议,作者与希腊文化的这种联系,对雅各是此信作者的说法造成了某种困难。[10]这句话有可能是雅各有意识地引用别人的句子,但是仅凭一句诗意的表达,并不能证明这本书不是雅各写的。也许雅各只是自然地采用了这种押韵的格式,这种情况在优秀的散文体中多有所见。诗意的措辞也许只是表明,雅各和耶稣一样具有天生的节奏感。
雅各坚持认为,各样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天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新国际译本插入了天上的这个形容词。希腊文原文中没有这个词,因为这样一来,就仿佛是指天上各样的光体,比如太阳、月亮、星宿之类了。原文中的词序(anōthen estin katabainon,from above is coming down,“从上头正在下来”)有一个小小的语法问题:““是”(estin(is)这个词与后面分词之间应该放置一个逗号,构成一句进一步说明的补语,还是直接跟在这个词后面,构成纡说结构(paraphrastic construction)?3:15的相似结构支持后一种断句,老一辈的注释家们也多接受这种纡说结构。[11]新英文圣经的译文反映了这种观点:“各样美善的赐予、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来自上头”(All good giving, every perfect gift, comes from above)。但是当代主流的英文译本采用前一种解释,将这个分词视为补语,给出某种附加的解释。新国际译本的译文采用了这种理解。
梅厄认为,这样的结构最好地保留了原句的节奏和均衡。[12]尽管两种解释差异不大,但我们认为后一种理解更有可能。于是,作者在这里就表达了两层思路,而不是单单一层。雅各首先断言,所有这些赏赐都源自“上头”,也就是从与“地上”相对的“天上”而来(3:15;约3:31;西3:1-2)。接着,他补充说明,这些赏赐正持续不断地从天而降。
可以看到,这些赏赐持续地“正在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美国标准译本)。现在分词(katabainon)表明,这种赏赐源自天上,由天上的神分配,不断从上面降下来。在这一节,雅各才第一次提到是神赐下了各样的赏赐。戴维斯认为,众天光之父是典型的犹太人的婉转说法。“雅各就像所有敬虔的犹太人一样,若无必要,就不会直接提及神的名字。”[13]
在原文里,众光前面带有定冠词,即“那众光”,主要指的是众所周知的天光,就是照亮我们地球的天上的星体发出的光芒。作为众光之父,神是它们存在的本源,而它们也反射了造物主的荣耀(诗19:1,136:7)。作为造物主和宇宙的维护者,他与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把这些天上的星体当作神来崇拜,但是它们见证了造物主的光明属性。它们的荣耀和庄严,宣告了神的属性和本质——“神就是光”(约壹1:5)。他也是我们所有属灵亮光之父(林后4:6)。将神称为“众光之父”(希腊文)不见于圣经别的地方,但是在犹太文化中甚为常见。斐洛(公元前30年-公元50年)曾经使用这个称呼(《论摩西的生平》〔Apo. Mos.〕36),并且频繁地把神称为“宇宙之父”。[14]在死海古卷里,《大马士革文献》(Damascus Document)曾将神称为“众光之君”(Prince of Lights)。[15]
神是众多天光的创造者,促使雅各断言神的不变性:他并不改变,不似那转动的影儿。这句译文对应希腊文原文的第一部分(para hō ouk eni parallagē ē tropes aposkiasma),断言了神的不变性。我们并不完全清楚整句话的含义,学者们之间就此有许多讨论。这句经文的第一部分(para hō ouk eni parallagē)断言了神存在的永常。在他的存在中,没有任何内在的改变。前置的para hō(“在他”、“至于他”),明确地表明了这一层含义。根据莱特富特(Lightfoot)的解释,短语不改变(ouk eni parralagē)“不仅否认改变的事实,而且否认改变的可能性”。[16](参加3:28;西3:11。)但是,原文的短语(ouk eni)到底含有多少“不可能性”,我们不能确定。或许翻译为“不能”有点太强了。今天,人们普遍认为这个短语只是简单地表示否定性事实,即“并没有”。[17]新美国标准圣经强调了这种观点,将其译为“在他并没有任何变化”。大多数现代译本都同意这种理解。
在新美国标准圣经中翻译为“变化”(parallagē)的名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对某种预定路线或模式的改变或变化。因此,雅各似乎暗示,反映神本质的荣光与天体之光不同,因此不会改变。这个名词常用作天文学术语(参我们英语的parallax〔“视差”〕),但是我们不知道雅各是否真的想使用一个天文学词汇,让(作为普通人的)读者难以理解。雅各可能只是用这个词来说明,我们世界的主要光源太阳和月亮,它们的光芒会不断改变。而神作为众光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同时也是赐下各样美善给人的父,他没有任何改变。
在原文中,第17节结尾的短语(ē tropēs aposkiasma)隐藏着一个文本问题。因为这一节的含义难解,希腊文抄本和古代译本给出了多种多样的解读。[18]除了晚近的塔斯克新约希腊文圣经,几乎所有印行的希腊文本都一样。英王钦定本的翻译“也没有转动的影儿”(neither shadow of turning),就是根据大多数希腊文本而来的。[19]常用的文本作ē tropēs aposkiasma,字面意思是“也没有转动一个影儿”(or of turning a shadow),译为英文就是or a shadow of turning(“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鉴于注释家们发现这种译法难以索解,于是将注意力转向了各种抄本的变体。
唯一得到良好支持的变体,就是罗普斯[20]所偏爱、被塔斯克新约希腊文圣经接受的版本,作hē tropēs aposkiasmatos,或许可以译为“没有改变,(包括)转动的影儿”(no change, the one [which consists of] turning of a shadow)。[21]罗普斯认为这种文本“非常贴切”,但是迪贝利乌斯却认为罗普斯提倡的文本“完全不知所云”。迪贝利乌斯对所有常见的文本都不满意,所以自己拟出了一种假想的文本,即ē tropēs ē aposkiasmatos,插入了另一个ē(“或”);他的译文是“也不转动,也没有阴影”(and knows neither turning nor eclipse)。[22]很少有人赞同迪贝利乌斯自编的文本,罗普斯所提倡的并且为塔斯克所采纳的文本,也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大部分人都认为,“最不令人满意的文本”才是最常用的文本。[23]我们也认为,这才是最可能的原文。在这个文本下,雅各就神的属性给出了一个双重否定的陈述。新国际译本按照这种方案,将其译为一句。
既已断定神的属性不像天光一样改变,雅各进一步地坚持认为神也不像“因转动造成的影儿”(shadow that is cast by turning,美国标准译本)一样。 影儿(aposkiasma)和转动(tropēs)这两个希腊文名词,都不见于新约圣经别的地方。后一个词用来表示极点,通常的意思是指天体从一个地点运动到另一个地点。因此,它就是简单地表示“改变”或者“转动”。属格变形似乎表示“原因”,因此可以译为“因转动造成的影儿”。[24]
这里刻画的景象,不单单是指因地球的转动在日规上投射的影儿。基斯特梅克说:“随着地球、太阳、月亮和星辰在各自预定的轨道上运动,我们观察到光暗的变化,日夜的更替,一年中日子长短的改变,月盈月亏,日月之食,以及行星的运动。自然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是神绝不如此!”[25]在神而言,绝不会因为他的的本性或目的有所改变而产生任何转动。埃普断定:“这句话比前一句更明确地强调,神甚至连改变的样子都没有。”[26]从他而来的光芒恒 定不变。“在他毫无黑暗”(约壹1:5)。神圣洁的光辉不曾有一丝暗淡,绝不可能成为人的试探者。
在第14节和第17节里,雅各引人注目地向我们描述了神的属性。雅各不仅关注神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他也关心神是什么。对神属性的刻画,是这封信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基督徒重生的创始者(18节)
神美善的赏赐,特别因为他赐给信徒新生命而显明出来。他选择用真理之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成为一种初熟的果子。雅各认为,这是“写在天穹之上、显明神之美善的更大的证据”。[27]他选择(boulētheis)本是不定过去式分词,被强调性地提前,凸显我们重生的原因。罗瑟拉姆将这个词译为“因为他是如此在意”。这个词强调新生命的根源是“神的定旨,它才是赐给我们新生命的动力”。[28]罪带来死亡(1:25),但是神定意不让我们在罪里灭亡。他定意要拯救我们,并不是因为任何外在的动因而不得不如此做;神按照自己的意志采取了拯救我们的行动——这一事实与指责神引诱试探人陷入罪中的说法完全相反。
他选择……生了我们,断定这是神自由意志的表达。生了我们(apekuēsen)与第15节所用的动词相同。在那里,这个动词描绘了罪生出死亡的可怕景象;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它表明神定意要赐给我们新的生命。这个动词采用不定过去式,回顾了我们归信的一刻,记录了我们属灵生命出生的历史真实。有人提出,这个本意为“生出,生产”的动词,只能用在阴性名词上。戴维斯指出:“两方面的数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1)圣经里有时会用阴性的意象来形容神(民11:12;申32:8;七十士译本的申32:18上;诗7:14,90:2;赛66:13”;(2)雅各需要一个与1:15平行的动词。”[29]在这封信里,雅各强烈地呼吁基督徒用行为证明我们真的得到新生命,但是他也清楚地坚持,这种新生命必须首先由神在我们身上动工才能实现。
用真理之道,说明了神让我们重生所用的手段。有人提出,“道”(the word)主要是指基督本身,就像约翰福音1:1一样;但是这里的上下文并不支持这种推测。不管是“道”还是“真理”,在原文中都没有带定冠词;因此,这里所强调的是它们的性质。被用来让我们重生的“道”,指的是口头或书面表达的神的话语。神使用“真理的信息”(威廉姆斯译本)。属格的“真理的”或许是同位语性质的,表示“由真理构成的信息”(参约17:17),但是它更可能是把属格用作受词所有格,表示“宣告真理的信息”。无论是哪种解释,它都是直截了当地指向福音,也就是在耶稣基督的位格和事工中所体现的神圣真理。在圣灵的大能下信实地宣告这真理,可以让那些接受它的人在心里得以重生(罗10:17;林前4:15;帖前2:13;彼前1:23-25)。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对福音的宣告。
有些学者建议,因真理之道而生的我们,不是指信徒的重生,而是指在神的整个创造过程中,人类作为一切造物中“初熟的果子”的地位。若是如此,这一节所指涉的就是创造,而非救赎。施皮塔为了支持他的立场首先提出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这封信本来是一件犹太文献。(见“导论”中“作者身份”之“关于作者的其他观点”。)霍特(Hort)在其遗作雅各书注释里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这里所涉及的是宇宙论议题,而非救恩论议题。后来也陆续有一些作者接受了这种观点。[30]戴维斯对此的回应是:“难道新约不是常常把救赎视为新创造,所以作者在这里故意使用描述创造的术语吗?正是这个事实说服了大多数晚近的注释家,让他们认识到这里指的确实是重生。”[31]沃德(Ward)的评论很恰当:“如果雅各心里想的是创造,那他心中的创造也是神的新创造。”[32]动词生(apokueō)的基本含义是母亲生下孩子,因此用在宇宙的被造上并不恰当。罗普斯断言:“‘生’的比喻并不用于创造上;雅各在前面用这个词来指基督徒,就是那些认为自己是‘神的儿女’的人。”[33]“用真理之道”一语也不适用于“我们……造人”(创1:26)这种叙述创造的句子,倒是很切合福音的情景。第21节用“栽种”来描述人的拯救,也强烈暗示这里的救恩论含义。
神使信徒重生的工作,有一个荣耀的目的: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成为一种初熟的果子。叫我们(eis to einai hēmas)表示目的,但是并没有暗示说这种目的尚未实现。神叫我们成为初熟的果子,这一目的已经实现了。读者和雅各一样经历到新的生命,这赋予他们“初熟的果子”之地位和特性。附加的一种(tina)一词,用来“使这一隐喻变得和缓”。[34]奥尔福德认为,这种表述方式暗示此信的成书年代较早;他把这个词的使用,视为是雅各为日后在基督教会中一个常见的比喻所作的“辩护性解释”(apologetic explanation)。[35]
初熟的果子[36]这种比喻来自于旧约律法书,特指归给神的那部分最早的收成,也就是余下的部分作为日用之前献给神的那部分(出23:19;利23:9-11;申18:4)。这些初熟的果子是为了保证完全的丰收而献上的样本。保罗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地方首先归信基督的信徒,应许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人归信而带来的丰收(罗16:5;林前16:15)。对于犹太基督徒而言,这个意象具有特殊含义,其中所指对他们构成了挑战。
当雅各说“我们”是初熟的果子时,他似乎自然地将这个词用在了那些犹太基督徒读者身上。他们是福音首先收获的果子,也是那将要到来的丰收之预兆。作为预示丰收的第一批样本,他们宣告了神要带给世界的属灵新秩序。
雅各对这种新秩序有何展望?在他所造的万物中(tōn autou ktismatōn)究竟包含什么?这个名词说明了神的创造活动之产物。这个词在新约中另外出现过3次(提前4:4;启5:13,8:9),但只有这里的上下文允许它专门用来指代人类,至少主要是指人类的被造。原文中他(autou)这个词不同寻常的位置,明确强调了所造的万物都属于神的意思。如果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被严格限制在人类身上,那么它所指的就是:将来会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因为在基督里得救的信心而聚集在一起(徒15:14-18)。这个词常用来形容物质的创造,因此雅各心里也可能计划着更大的改变场景。梅厄认为,雅各选择这个词,说明他意在“所有被造之物,而不单单是人类”。[37]于是,这些信徒就被视为目前一切被造物将要被改变的先兆(太19:28;罗8:19-22;启21:1)。一切被造将来都会享有如今神的圣徒们所经验的自由。
戴维斯再次提出了这样的应用:“救赎一切被造之物的神是一位仁慈的神。这样一位仁慈的神不会有意让人失落,倒是会用他的赏赐来保守他们经历试验。”[38]
[1] A. T. Robertson, A Grammar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Research, p.443.
[2] James Hardy Ropes,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p. 158.
[3] Marvin R. Vincent, Word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1:731.
[4] Peter H. Davids, The Epistle of Jame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p. 86.
[5] William F. Arndt and F. Wilbur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p. 204.
[6] James Hope Moulton and George Milliga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Illustrated from the Papyri and Other Non-Literary Sources, p. 169.
[7] H. Maynard Smith, The Epistle of S. James, p. 62.
[8] Robert Johnstone, Lectures Exegetical and Practical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14.
[9] Ropes, p. 158; Joseph B. Mayor, The Epistle of James, p. 54; Martin Dibelius, Jame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Hermeneia, pp. 99-100.
[10] E. C. Blackman, The Epistle of James, Torch Bible Commentaries, p. 57.
[11] 见R. J. Knowling, The Epistle of Jame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24。
[12] Mayor, p. 56.
[13] Peter H. Davids,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Biblical Commentary, p. 52.
[14] 见Dibelius, p. 100以及注解160的说明。
[15] 同上,以及注解161-162。
[16] J. B. Lightfoot, Saint Paul's Epistle to the Galatians, p. 150.这种观点认为,eni是en的加强形式,与没有动词的否定词ouk连用,表示“没有地步,没有可能”。另见Joseph Henry Thayer,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p. 216。
[17] 这种观点认为eni是enestin的缩写,意思是“有”(there is)。见Arndt and Gingrich, p. 265; Ropes, p. 162;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p. 554。大楷体亚历山大抄本和贝蒂蒲草纸抄本集(P),以及众多小楷体抄本,将oukeni改为更为常见的oukestin,意为“没有”(there is not)。
[18] 要考察各种变体,请参见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第3版(United Bible Societies,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3d ed)。
[19] R. V. G. Tasker,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Being the Text Translated in the New English Bible 1961.
[20] Ropes, pp. 162-65.
[21] 源自3世纪重要的大楷体西奈抄本(א,原抄本)以及梵蒂冈抄本(B)、蒲草纸抄本23支持这种变体。
[22] Dibelius, pp. 100-103.
[23] Bruce M. Metzger,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pp. 679 -80.
[24] A. T. Robertson, Practic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ristianily.The Wisdom of James, p. 83.
[25] Simon J. Kistemake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and the Epistles of John, p. 53.
[26] Theodore H. Epp, James, the Epistle of Applied Christianity, p. 86.
[27] E. G. Punchard,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in Ellicott'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8:360.
[28] Gonlob Schrenk, "Boulomai,boulē,boulēma, "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I:632.
[29] Davids,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Biblical Commentary, p. 52.
[30] 见以下资料及其中引用的文献:L. E. Elliot-Binns, 'James 1:18: Creation or Redemption?" in New Testament Studies 3, 2 (Jan. 1957):148-61。
[31] Davids, The Epistle of Jame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p. 89.另见Ropes, pp. 166-67;Dibelius, pp. 104-7;以及Blackman, pp. 58-61.
[32] Ronald A. Ward, "James," in The New Bible Commentary, revised, p. 1225.
[33] Ropes, p. 166.
[34] F. Blass and A Debrunner, A Greek Grammar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p. 158.
[35] Alford, p. 284.
[36] 英语习惯使用复数,但是希腊文新约圣经(aparchē)总是用集合单数。
[37] Mayor, p. 61.
[38] Davids, The Epistle of James, p.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