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受试探的性质(1:13-16)
1:13-16 (13)受到试探时,无人可说,“神在试探我。”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14)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15)接着,当私欲怀胎之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16)不要被欺骗,我亲爱的弟兄们。
翻译为试探(peirasmos)的希腊文词汇,带有“试验”和“试探”两层含义(见第2节里“每当你们面对各种试炼的时候”一语的注释)。在第2-12节讨论基督徒的试验和试炼之后,雅各现在转向了试探——内心受到恶的引诱。按照人类的经验,试炼和试探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一体两面。因为错误的内心反应,神为了我们的益处而给我们的试验,可能成为犯罪的诱因。这种从客观层面到主观层面的转变,从这一段的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雅各没有再用名词形式的peirasmos加上各种形容词变形来表达一种受到期待、值得称赞的想法(3节、12节),而是使用了动词形式(peirazo)及其组合,来表达犯罪的意思。他讨论了人受试探的根源(13-14节),刻画了屈从于试探的结果(15节),并警告人们不要上当受骗(16节)。
(一)人受试探的根源(13-14节)
雅各认识到,有些人落在艰难试炼之中,会生出神不公平的想法来。他们想要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神。雅各拒斥了神试探他们的说法(13节),坚持认为试探的真正源头是人的私欲(14节)。
1.试探与神无关(13节)
雅各明确地拒绝承认试探来自于神(13节上),并为自己的拒绝行为辩护(13节下)。
(1)提出否认(13节上)
受到试探时,无人可说:“神在试探我。”这个禁令用了单数形式的无人,意思是无论任何人落在何等严重的试探中,都不能如此说。现在时态的祈使语气动词加上否定语,暗示有些人想要这样做,但是任何这样的说法都必须立刻终止。不管这人是直接说出还是间接地暗示,任何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的托词都会受到雅各尖锐的谴责。
受到试探时这个短语,译自被动语态的现在分词(peirazomenos)。这个分词被强调性地提前:“当人正受到试探时,愿无人可说……”当有人正受到试探时,这种说法就会出现。这里的现在分词,把试探刻画为一种正在持续的过程。它暗示那受到试探之人马上就要屈服于试探,于是为自己寻找借口说:神在试探我。雅各在叙述这句谎言时用了这人的原话:hoti[1] apo theou peirazomai(“从神那里我正在受到试探”)。梅厄[2]和罗普斯[3]这些学者认为,前置词apo带有间接因(remote source)的意思(西奈抄本),如是用hupo[4],则明确表示神是试探的直接原因。如果按照这种理解,雅各的引文并没有粗鲁地指责神,将其视为试探的直接原因,而是指责他借着各种创意的行为,允许和引导各种事情的发生,成为试探背后的动因。因此,神对人落入如此的境况负有责任。但是戴维斯[5]认同迪贝利乌斯[6]的见解,质疑这种对责任的细微区分,坚持认为“这里的apo,不过是简单地用作hupo而已”。[7]这样,他们认为试探就是“从神来的”。不论何种观点,这种说法都是将试探归咎于神。
邪恶的人性向来容易将自己的罪归咎于别人身上。这种怯懦的倾向,与犯罪堕落的人类历史同样古老。当亚当在伊甸园中犯罪之后,他曾言之凿凿地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创3:12)。表面上看来,女人确实是引他犯禁的直接原因,但是因为这女人是神赐给他的,因此神成为犯罪的真正原因。
这种把我们自己道德上的挫败归于他人的倾向,普遍存在于所有人。罗普斯指出,希腊人在不同的时期都表达过同样的观点。[8]这种说法在犹太人圈子里也不陌生。箴言19:3说:“人的愚昧倾败他的道,他的心也抱怨耶和华。”《传道经》(Ecclesiasticus)15:11-13断言:
你不要说是耶和华让我跌倒,
因为你不应当行他所恨恶之事。
也不要说他让我犯错,
因为他绝不需要罪人。
耶和华恨恶一切恶事,
敬畏他的人也不喜悦它。
罗普斯引用斐洛的话说:“当人心犯罪远离了美德,它就责怪是神让它发生,将其归咎于神。”[9]在库姆兰(Qumran,又译“昆兰”)社群中,这种教训也十分盛行(《会规手册》〔Manual of Discipline, 3:13ft〕)。有几位早期的基督教作家,也觉得有必要反对这种不敬虔的说法。[10]现在的人可能不敢直接责怪神,但是他们隐晦地怪罪他。有人用遗传因素、恶劣的成长环境或者不良的同伴为借口。有人甚至会无耻地说:“魔鬼让我行了这事。”但是,所有这类的说法,不过是徒劳地想要逃避,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已。
雅各提到的某些人,可能故意误用创世记22:1和撒母耳记下24:1(参代上21:1)等旧约的经文,或者主祷文中“不叫我们遇见试探”(太6:13)等经句,来支持自己的说法。但这完全是对神允许人经受试炼的一种误解。雅各没有否认神确实允许人经受试炼,但他绝不认可神怀着邪恶的意图故意引人犯罪的说法。试炼是完善神的百姓所需的美德、培养他们的道德力量所必需的步骤,但神并不引诱人行恶。在哥林多前书10:13里,保罗指出神不允许人所受的试探过于他在真实信心中所能忍受的,在他受到试探时,神会为他提供一条出路。伦斯基说的好:
当神把耶稣送去经受撒但试探时,或者如今他允许撒但试探我们时,我们不当怪罪神,而应当记住:神自己的灵帮助耶稣击退了撒但,现在他也会帮助我们消灭敌人。[11]
(2)证实否认(13节下)
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因为一词,引入了拒斥这种说法的两个理由,分别来自于神的属性和神的作为。
这种说法与神的属性相悖,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不能被……试探译自动词性形容词(verbal adjective)apeirastos。除了此处,这个词不见于新约或七十士译本中任何地方。莫法特认为,这个词可能是雅各自己造出来的。[12]这个带有否定的形容词来自于动词peirazō(“试探”)。仅在这一节中,这个词就出现了3次。这种动词性形容词,既可以是主动语态,也可以是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表示“不会试探恶”,而被动语态表示“不能被恶试探”。这里的上下文倾向于被动的含义;若是主动语态,就和接下来的一句话重复了——“他保持着绝对的纯净,不可能被恶试探。”[13]恶是一个中性的复数形容词,前面没有定冠词。它指的是那些道德低下恶劣的事物,与良善、健全、有益的事物相对。
奥尔福德坚持认为,雅各所用的词汇,不过是经典的apeirētos或者apeiratos等词的同义词而已,都来自于动词peiraō,意思是“尝试、实验”。他建议将这个词译为“不谙熟”,或者说从未经历过恶。[14]按照这种观点,这句话意味着神从未经历过任何恶事。这就是美国标准译本在边注中提出的观点:“神从未经历过恶”。这种解释在语法上有可能成立,但是若将这一段对试探的强调考虑在内,我们觉得它有点说不通。梅厄坚持认为,这个动词的含义必须由动词peirazō的一般意义(“试探”)所决定。[15]
雅各的说法,是对神本性的重要宣示。希瑟曼(Seesemann)指出,这是“我们在圣经里难以找到的对神本性之陈述”。[16]它完整地呈现了圣经所给出的神的良善、完美、不变之圣洁本性。神不受恶的影响;恶永远不可能从神那里得到任何益处。恶是神厌弃憎恨之事。神不受恶试探,这个事实是基督徒相信一个道德的宇宙之基础。卡彭特正确地观察到:
我们的保障在于神那毫无瑕疵的纯洁本性中。如果圣徒们在想到神的圣洁时可以感谢他,那么在试探中挣扎的人也可以从他那里得着勇气,因为神的圣洁不是要反对我们,而是在我们与恶争战时帮助我们。若有人抛弃这信心之锚,他一定是疯了。这锚是牢固的。[17]
约翰斯通提醒我们,要注意这里给出的神的属性与异教神话中诸神的不同:
异教徒心目中的诸神常常落在道德之恶的试探中,同时他们自己也常常试探人。他们的属性来自人的邪恶之心,而任何水流都不可能高于自己的源头。[18]
神试探人的说法,同样有悖于神的作为。他也不试探人。也不(de)一词提醒我们,这是完全有必要加上的一件事实。雅各的论证是,他的属性让如此行为成为不可能。人被试探是一个悲惨的现实,但是神“自己”(autos,新国际译本忽略了这个词)因为他之所是,绝不会引诱人行背德之事。神愿意我们行善,但败坏的人性却转去行恶。
2.试探来自于人(14节)
但(de)字引出了下面肯定的事实: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
单数的各人(hekastos),强调了每个人都受试探的困扰,这是一种普遍的经验。无人可以免于这种经验。现在时态的被试探,表明被试探是每个人都会反复经验的事情。
乃是被自己的私欲,说明了人受试探的真正来源。神不当被怪罪,因为引来一切烦恼的原料,就隐藏在各人的心中。试探的真正源头不是外在的引诱,而是内心的贪婪。被(hupo),暗示了试探的直接原因,也用来拟人化“自己的私欲”,将其视为试探人的主体。自己的一词强调了每个人受到试探的特殊性。epithumias一词被译作私欲,但是这个词自身本是中性的,只是简单地表示强烈的欲望或渴望而已。欲望既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在新约里,路加福音22:15、腓立比书1:23,以及帖撒罗尼迦前书2:17用这个词表示好的欲望,但是一般而言,这个词带有贬义。词汇的意义必须由上下文决定。欲望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但是人类经验表明,大多数人类欲望都是邪恶的。当欲望以自我为中心、违背神旨意的时候,它们就是邪恶的。雅各的断言,预设了人性的全然败坏。这与耶稣在马可福音7:21-23里的教导一致:“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出来的,才能污秽人。雅各书具有实践性的写作目的,因而并没有要求作者从哲学上解释人性的来源。
原文中的词序,“各人被试探,乃是被他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既允许“被他自己的私欲”几个字与前面的动词联系在一起,从语法上又允许它们与后面的分词联系在一起。利利的译文代表了前一种联系:“各人是被自己的激情试探,就是被私欲所牵引和引诱”。[19]这种联系方式突出地表明,贪婪是试探人的主体。而新国际译本大体上认为这个短语与后面的分词关系更紧密。基于这种立场,杨按照字面意思将这句话译为:“各人受试探,是被自己的私欲带走和引诱”。[20]于是,“被自己的私欲”几个字,就是被强调性提前,突出私欲如何在试探中发挥作用的。这几个分词与动词所暗示的人称代词主语直接相连,刻画出堕落的人被暴露在试探之下的反应。戴维斯说:“这句话的语法被故意弄得模糊了”,因此“被自己的私欲”这个短语,“既可以联系到动词上,也可以和后面的分词相连”。[21]后一种联系似乎更切合雅各所描绘的生动场景。
翻译为牵引、诱惑的两个分词,刻画了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这两个分词都是被动语态,表明私欲对受到诱惑之人的影响。它们本来都是用来描述渔夫打渔的词汇,后来被引申于描述娼妓的手段上。雅各拟人化了私欲的作用,心里可能想着箴言7:6-23里娼妓勾引人的情景。但是,这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雅各所刻画的情景限制在性犯罪上面。
第一个词汇牵引(exelkomenos),是前置词ek(“向外”)加上动词helkō(“拉、扯”)所组成的复合动词。它表现了私欲无可抗拒地将受诱惑之人拉向所欲对象的强烈程度,刻画了受诱惑之人屈从于试探的景象。第二个词诱惑(deleazomenos),在新约中只有彼得后书2:14、18还用过2次,刻画的是鱼儿咬诱饵(delear)的场面。它呈现出一条肥肥的虫子在鱼儿面前晃荡的画面。对虫子的欲求促使鱼儿咬了诱饵,结果它上当被渔夫抓住了。它没有得到预想的享乐,反而被藏在诱饵中的钩子钩住。这是一幅被私欲欺骗的生动画面。当一个人面对迷人的诱惑时,他眼中所见的只有那欲望对象吸引人之处。只有当他的意志被欲望胜过、行了犯罪之事以后,悲剧性的后果才开始起作用。“我们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却不能自由地选择我们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因为那是被神的律法永恒之目的所确定的。”[22]
雅各给出的画面,强调了我们的心理在试探中所起的作用。这里,雅各没有涉及魔鬼在试探中有份的问题。但是他十分清楚撒但邪恶的行为,因为他说:“抵挡魔鬼,于是他就会逃离你们”(4:7;另参3:6)。雅各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罪责,驳斥将犯罪归咎于神的做法。
(二)屈服于试探的后果(15节)
接着,当私欲怀胎之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屈服于试探的后果,显明被引诱行恶之事不可能出于神(13节)。
接着一词,指向了一系列发展的过程。内心的私欲促使人采取行动。人若不决然地拒绝引诱,就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当我们放纵私欲时,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
当私欲怀胎之后一句,再次将私欲拟人化为一位娼妓;这句话是延续第14节里所提到的“自己的私欲”之讨论。私欲是每个人按照本性做出的内心反应,但是当我们放纵私欲时,它就成为有害之物,破坏我们个人的健康。当某种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天性可能不知不觉地、本能地觉得想要占有它;但是若我们鼓励私欲的发展并据此行动,私欲就变成有罪的东西——降伏在引诱之下与娼妓结合,是一种罪恶的结合。当意志赞成这种不法的联合时,私欲就怀了罪的胎。怀胎(sullabousa)是一个复合词,由前置词sun(“一起”)加上动词lambanō(“拿、取”)构成。因此,它的基本含义本是握手。在两性的意义下,它表示女人因交合而怀孕。雅各在这里的修辞性用法,很可能暗示人的意志屈从于恶的引诱,并紧紧拥抱了恶。
因此,私欲怀了胎,就生出罪来。麦吉(McGee)简洁明了地评论说:“这不可能是一个死胎。”[23]因此,私欲(epithumia,阴性名词)是罪之母。不带定冠词的“罪”是泛指,指的是某种实际的犯罪。罪的具体类别在这里无足轻重,因为每种私欲都会生出自己独特种类的罪来。罪(hamartia)是新约圣经里“描述道德失丧最全面的词语”。[24]它的基本含义是“错失目标,未中标靶”。特伦奇(Trench)发现,这个词把罪解释为“错失了我们生命真正的目的和范畴,也就是神”。[25]在新约的用法中,这个词所传达的含义并不仅仅是消极的,它还表示积极的行为:“一个人明知神完美的旨意,却故意不顺服的行为——至少他的意志允许了这种行为的发生”。[26]这个词也许表示罪的根源,就是产生罪行的内在罪性。在雅各的话语中,这个词清楚地指向罪的行为。
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既(de)这个词表示,必须加上进一步的结果,才能完整地表现整个画面。罪的字面意思是“那罪”,将我们刚才提到的特定的“罪”引入故事之中。那罪既然怀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成长过程。除非借着悔改终止其生命和成长,罪有一天一定会长成(apotelestheisa)。作为一个被动语态的过去分词,这个词暗示某个事情渐渐有了眉目,成就了自己的目标。“长成”这种译法,将罪视为已经完全成熟的状态。梅厄认为:“当罪成为一种积习,变成一个人的特征时,罪就长成了。”[27]
长成的罪就生出死来。动词apokueō与之前用来描述罪的生成的动词(tiktō)不同。后一个词常用来表示孩子的出生,但有人提出前一个词可能表示“某个畸形、丑怪的后代”[28];不过根据1:18看来,这种说法甚为可疑(那一节是新约圣经里唯一还用到这个词的地方)。在那一节里,雅各用这个词表示信徒借着神的道所获得的新生命。莫尔顿和米利根认为,这两个动词是普通的同义词,但是前一个动词带着前置词apo,让它有一种完成的意味——从母胎中生出。[29]后一个动词并未完整地传递这个形象,因为这一节没有提到罪的怀胎;但是这个动词暗示了第二个生产的过程:罪成为死亡的母亲。
因此,雅各一共描述了三代的故事:祖母是私欲,母亲是罪,女儿是死亡。然而,有人却认为雅各的意思是:当私欲怀胎的时候,孕育的胚胎是罪;当胚胎成熟从母体脱离的时候,那生出的孩子就是死亡。对此,伯迪克有中允地评论:“我们不必将这个象征的细节推演得太远。作者的意图只不过要叙述一个人屈服于试探之后所造成的后果而已。它们依次是:罪恶的私欲、罪、死亡。”[30]
罪所来带的“死”,具有“一切未曾明言的恐惧”。[31]这句话“故意涵盖了人可能承受的一切形式的蜕变和最终的崩溃”。[32]雅各在这里主要所指的似乎是属灵的死亡,但是也明确地包括了肉体的死亡以及最终永远的死亡。死(thanatos)的基本含义是分离。肉体的死亡是灵魂与身体的分离;属灵的死亡是人的灵因为罪而与神的分离;永恒的死亡是人的自我意识与神的永远分离。永恒的死亡并不是不再存在,而是生命失去了与神的连结。仅此一项,就足以被称为死亡了。一切形式的死亡,都源于罪。
(三)警告读者不要受骗(16节)
在这幅死亡的白描画之后,雅各紧接着饱含情感地警告自己的读者们:不要被欺骗,我亲爱的弟兄们。动词欺骗的意思是“带入歧途、让人徘徊”,按照这里的被动语态,可理解为“走入歧途,让自己被误导,被欺骗”。否定词mē加上现在时态的祈使语气,要求读者决不能继续停留在被带入歧途的危险之中。“停止被欺骗!”这个振聋发聩的警告,表明雅各是多么严肃地关心读者的安全啊!
这个警告既可以与前面的经文(13-15节)联系,也可以和后面的经文(17-18节)联系。如果是前者,雅各就是警告读者不要被罪的来源和后果欺骗。如果是后者,这句话就是提醒读者注意,不要怀疑神和他良善的作为。这一节经文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像一座桥梁联系着两个方向,但是它更注重的似乎是前面的经文。同样的结构也可见于圣经其他拒斥某种虚假观点的地方,比如哥林多前书6:9,15:33,以及加拉太书4:7。“它诉诸基督徒的良心和经验,希望它们可以确认作者的断言。”[33]
担心神会试探人,这种虚伪的观念会引起我们对神的品格之严重怀疑。这是一件难以原谅的教义错误,会给我们的日常行为带来危险的后果。“我亲爱的弟兄们” 是雅各书对读者的全称,一共有3次,这是第一次(1:19,2:5)。雅各给出这个警告,是出于他与读者之间深深相爱的关系。动词性的agapētoi,在这里被译为亲爱的,但其字面意思更近于“蒙爱的”,表明作者和读者之间亲密的关系。他们所收到的,是他发自内心的爱。作为神家的一员,他们决不能让自己对神的虚假认识,中断了他们与基督徒家庭的元首之间的关系。
[1] hoti引起一个直接引语,等同于英语中的引号(译注:汉语亦然)。
[2] Joseph B. Mayor, The Epistle of James, p. 40.
[3] James Hardy Ropes,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p. 155.
[4] 西奈抄本(א)和某些小楷体抄本,用hupo代替了apo。
[5] Peter H. Davids, The Epistle of James, p. 82.
[6] Martin Dibelius, James.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90.
[7] Davids, p. 82。他说:“这种文本上轻微的不确定性,可能反映出拼写的相似性,而非(两个词)用法上的不同。”
[8] Ropes, pp. 154-55.
[9] 同上,p. 154。另见Debilius, pp. 90-91。
[10] Mayor, p. 48.
[11]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p. 549.
[12] James Moffatt, The General Epistles, James, Peter, and Judas,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18.
[13] Rudolf Stier,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p. 248.
[14] Henry Alford, The New Testamentfor English Readers, p. 1595.
[15] Mayor, p. 50.
[16] Heinrich Seesemann, "Peira, peiraō, peirazō, peirasmos,"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6:23 -24.
[17] W. Boyd Carpenter, The Wisdom of James the Just, p. 129.
[18] Robert Johnstone, Lectures Exegetical and Practical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01.
[19] James A Kleist and Joseph L. Lilly, The New Testament Rendered from the Original Greek with Explanatory Notes, p. 594.
[20] Robert Young, The Holy Bible, New Testament, p. 157.
[21] Davids, p. 84.
[22] Spiros Zodhiates, The Epistle of James and the Life of Faith, p. 62.
[23] J. Vernon McGee, James, p. 33.
[24] W. E. Vine, An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Words with Their Precise Meanings for English Readers, 4:32.
[25] Richard Chenevix Trench,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 p. 240.
[26] C. Leslie Mitt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49.
[27] Mayor, p. 53.
[28] E. G. Punchard,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in Ellicott'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8:359.
[29] James Hope Moulton and George Milliga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Illustrated from the Papyri and Other Non-Literary Sources, p. 65.
[30] Donald W. Burdick, 'Jame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2:172.
[31] R. J. Knowling,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22.
[32] John Wick Bowman, The Letter of James, The Layman's Bible Commentary, 24:102.
[33] Edwin T. Winkler,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An America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