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个人信心的试验
在简短的问安之后,雅各立刻切入到对主题的讨论中,没有按照习惯为了读者而感谢神,也没有为他们的需要而祷告。这封信没有任何地方显示出他与读者曾经有过个人的接触。雅各所用的方式直截了当,言辞锐利,直击重点。当最后一次劝诫读者之后,他就像此信的开头一样突兀地结束了全信。
他在引言部分提到“信心”(2-3节),清楚地说明对雅各而言信心是基督徒生活的中心,也是他们生活真正的动力来源。有人说保罗是信心之使徒,约翰是爱之使徒,而雅各是行为之使徒,但是这种简单化的分析无法充分地表现他们三人的特点。若说雅各主要关心的是行为问题,无疑是误解了这封信的整体方向。对于雅各来说,离了活泼的信心,有生命力的基督教就不可能存在。雅各所关心的问题是,基督徒的信心应当比仅仅挂在口上的信心更为深刻。总览全信,他关心的是“让读者注意一个事实:基督教并不是有了信心就足够了,还需要借着信心的大能活出信心的生活”。[1]使人得救的信心是活泼的信心;它要通过行为证明自己具有生命力。
活泼信心的真实性,要通过人们在逆境中的反应彰显出来。“对于神的儿女来说,信心是如此关键,以至于必须要试验它,第一可以证明它的真实性,第二可以洁净和坚固它。”[2]雅各书的主要目的在于讨论针对活泼信心的各种试炼。“你们信心的试验”(3节)这句话,也许就是在阐明这封信的主题。
我们若要证明信心的真实性,自然需要讨论试验过程的各种特征。因此,雅各一开始就讨论了信徒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各种“试炼”(peirasmoi)。名词peirasmos的意思是一个完整的试炼,为要发现被试炼对象或人的性质或品质。其动词形式peirazō指的是将某物或某人置于试炼中的行为。试炼的动机可好可坏。从好的方面看,试炼的目的可以是为了发现被试对象的长处或优秀品质。当出于罪恶的目的而进行试炼时,可能是为了故意让被试对象失败,于是就带有试探之意。鉴于人类在生活的试炼中常常遭受失败,因此peirasmos一词常常带有试探、引人行恶之意。无论我们采用何种含义,这个词“总有一种考察的意思在里头”。[3]无论这个词的名词还是动词形式,都不常见于世俗的希腊文献[4],但是在七十士译本和新约圣经中却多有所见。因为圣经关注的是道德价值观,所以试炼是圣经的核心概念之一。
按照人类的经验,试炼和试探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一体两面。有时我们的本意是要试炼某人,结果却因为他对所发生之事的反应,变成了一种试探。凭借实际的经验,雅各深知二者之间紧密的关联,因此在此信的开始部分就同时讨论了peirasmoi的两个层面。在第2-12节中,他讨论了信徒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外部试炼之性质和运用,接着又在第13-16节中讨论了被恶试探的经验。在第17-18节里,他说明了神总是赐下美善给信徒们,指出他绝不会在引人行恶的意义上peirasmos(“试探”)人。神的确会试炼人的信心,但是他不会引诱他们行恶。
二、信徒的试炼(1:2-12)
1:2-12 (2)我的弟兄们,每当你们面对各种试炼的时候,都要把它当作纯然的喜乐;(3)因为你们知道,你们的信心的试验可以生出忍耐。(4)忍耐必定成功,好让你们成熟,完备,毫无缺欠。(5)若你们中间有任何人缺少智慧的,他应当求神,就是那慷慨赐予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6)但是当他求的时候,他必须相信,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7)那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8)他是一个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做的事上都没有定见。(9)在卑微处境中的弟兄应当为自己的高位而骄傲。(10)但富足的人当为自己的降卑而骄傲;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野花一样。(11)因为太阳带着热气出来,草就枯干,花也凋谢,美丽就消没了;同样,那富足的人,当他出去做事的时候也要衰残。(12)忍耐试炼的人有福了,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
在这一段中,雅各从好的方面讨论了peirasmoi一词的含义:对信徒的试炼。他坚持认为,他们应当用合宜的态度来对待试炼(2-4节),劝导他们在试炼中以祷告寻求智慧(5-8节),提醒那些正经受试炼之人以正确的态度来评价自己的生活(9-11),最后给出了忍受试炼的结果(12节)。
(一)应付试炼的合宜态度(2-4节)
雅各书开始的几句,“就像一声出人意料的号角,吹响了一曲英雄主义的旋律”。[5]他力劝读者在试炼中要喜乐(2节),给出了这样做的理由(3节),并描绘了因此可以期待的结果(4节)。
1.应有的态度(2节)
我的弟兄们,每当你们面对各种试炼的时候,都要把它当作纯然的喜乐。起首这引人注目的命令(“把它当作纯然的喜乐”)表明了雅各所要求的态度。不定过去式祈使语气的动词带有某种紧迫的意味,而且这个时态表示某个确定的动作行为。雅各使用了不定过去式而不是我们期待的现在时态,也许表示他们面对试炼的态度应该是一种确实的行为;或者雅各的想法是,他们每次遇到试炼时,都应当以这种态度来面对。前一种解释要求他们从此以这样的态度来面对试炼,可能更接近作者的想法。动词当作(hēgēsasthe)的意思是“认为,以为,视为”,要求读者经过深思熟虑的评估之后,明确地、有意识地接受和内化这种态度。他们要把自己所经历的试炼当作纯然的喜乐(pasan charan,“一切喜乐”)之基础。这个词组被强调性地放在句子的开头,或译为“把它算作一切喜乐”(all joy account it,罗瑟拉姆译本)。[6]
有人认为“一切喜乐”的意思是喜乐的最高程度,即“算为至乐”(新英文圣经);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一种不掺杂的喜乐,“当作纯然的喜乐”(新国际译本)。按照这样的理解,它的意思“不是说当一切喜乐出现之时仍能感受到痛苦,而是唯有喜乐,并不掺杂一点其他的反应”。[7]新约圣经对“一切”(pas)的用法更倾向于后一种含义(腓2:29;提前2:2;提多2:10,3:2;彼前2:18)。雅各有可能想用“一切喜乐”来平衡“各种试炼”,让各种各样的试炼都对应各种各样的喜乐。“喜乐的种类和试炼的种类一样多。”[8]雅各的命令似乎清楚地建立在耶稣的教训之基础上(太5:10-12;路6:22-23)。
在完成这个令人吃惊的命令之前,雅各插入了我的弟兄们这个个人性的称呼。这种直接的称呼是雅各的偏好[9],表明了他对读者的亲密感情。他认为他们是同一个属灵团体的成员,是神家里的弟兄姊妹。因此,“雅各所说的话,仅适用于重生的基督徒”。[10]所有格代词“我的”,表达了他视自己为他们弟兄的平等意识;作为他们的弟兄,他关心他们所经受的试炼。法勒说:“不断出现的这个词显明,圣雅各的刺耳之言是良朋益友的肺腑之言。”[11]他渴望寻求与读者的共同之处,好服侍他们的需要。在异教徒的世界里,这个词可以用在某些需要具有一定资格才能加入的世俗社团的成员身上,或者用在某个特定的宗教社群的成员身上。在犹太人中间,这个词被用来称呼其他以色列人。早期基督徒恰当地借用了这个词,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同为在基督里的信徒,就是同一个属灵大家庭的成员。在早期教会中采用的这个称呼,似乎是有意要模仿耶稣在马可福音3:35和马太福音23:8里的教导。
雅各要求他们每当你们面对各种试炼的时候都要具备这样的态度。正如布卢(Blue)所指出的:“大部分人认为逃离试炼是一件大有喜乐的事情,而雅各却说在试炼之中要大有喜乐。”[12]把这个词译为“试探、引诱”(英王钦定本、美国标准译本)是一件既不幸又让人困惑的事情。
这里的上下文很清楚,这个词(peirasmoi)并不是表示罪恶的引诱,而是客观意义上的试炼。它不可能是指1:13-14所提到的因为罪而造成的内心试探,因为那样的经历不可能成为雅各劝勉读者喜乐的依据。
雅各认为,他的读者可以清楚地区分这个词在不同场合所要表达的含义。从翻译为面对的动词可以看出,这个名词在这里指的是日常生活中试验或试炼的客观含义,即那些我们不情愿遇到的外部事件所造成的困扰。在新约中,这个动词(peripiptō)仅在别的地方出现过2次。在路加福音10:30里,耶稣用它来描述一个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的人,在路上“落在”了强盗手中。在这个复合动词里,前置词peri(“附近”)刻画了此人被众强盗包围,无路可逃的景象。他因此不可避免地“落在”他们的袭击下,成为牺牲品。这个词也出现在使徒行传27:41,描述了一艘船意外地遭遇两股海流汇聚而成的沙洲,陷在里面而不幸沉没了。
雅各所用的表达方式表明,这样的试炼必然会来到,因为他说的是每当,而不是说“如果”。不定过去式的动词表示,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试炼。不定时间的(hotan加虚拟语气)从句结构[13]“每当你们(若)落在……”,表示试炼什么时候到来无法确定。它们何时到来,无法事先知晓;读者在任何时候都可能遇到它们。
这句话进一步暗示,这些试炼是无可避免的。就像在去耶利哥的路上被强盗们包围的人一样,这样艰难的境况会出人意料地包围基督徒,让他无处可逃。复合动词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这些试炼环绕基督徒的情景,暗示这里所指的并非小小的不舒服,而是更大的、不可避免的不幸遭遇。基督徒可能遇到各种各样难以忍受的逆境、痛苦和灾祸。它们甚至并不特指宗教上的逼迫,尽管读者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会遇到逼迫。实际上,马丁认为这些试炼“最好被理解为因一个人的宗教信仰而遭受的欺压和逼迫的征兆”。[14]雅各采用了“各种试炼”这种说法,似乎最好被理解为“常人所遭遇的困难和基督徒因信仰而必须面对的特定苦难”之组合。[15]
形容词各种(poikilois),不是描述试炼的数量之多,而是表示试炼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原文中,这个形容词被放在句子的最后,并且专门与它修饰的名词分开,字面意思为“你们可能落在各种试炼中”(whenever into trials ye may fall of many kinds),对试炼的多样性加以了强调。原文里这个形容词的本意是“多彩的,色彩斑斓的”,就像约瑟的那件彩衣一样(创37:3,七十士译本)。它可以被用来形容彩色的石子或者用各种颜色的布片拼成的衣服。因此,这个形容词强调了落在基督徒身上的试炼的多样性。在马太福音4:24里,这个词被用来说明耶稣医治好众人各种各样身体的疾病和属灵的问题;在希伯来书2:4里,这个词被用来说明神在传福音的时候所用的百般的异能。不管试炼是何种颜色,神的恩典都足够应付。
无论何时,当试炼袭来,雅各都要求读者将其视为“纯然的喜乐”。埃普(Epp)说得好:“拥有喜乐不一定表示我们在经历试炼的时候需要喜笑颜开,而是说我们心里笃定地相信,神知道他自己所做的事,其结果是为了神的荣耀和我们的益处”。[16]时常有人断定雅各要求读者享受试炼,但是雅各并没有这样说过。他太清楚现实的状况了,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他清楚地知道,当试炼袭来之时,带给人的绝不是快乐,而是愁苦(来12:11)。他没有说他们必须感到全然喜乐或者试炼本身是全然喜乐的。雅各不是在灌输一种斯多亚式的(stoic)犬儒主义,教导人们在面对试炼时勉强微笑,试着忘记疼痛。相反,雅各呼吁基督徒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试炼。他认为试炼是在神的恩典下成长和发展基督徒生命的机会。基督徒必须理解,信仰所获得的益处来自于试炼的经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视为值得喜乐的事情。
尽管信徒们应当看到试炼积极的一面,但我们并不需要自讨苦吃。雅各的呼吁与耶稣教导门徒的祷告方式一致:“不叫我们陷入试探”(太6:13,英王钦定本)。但任何时候,如果读者“面对”意料之外的试炼,就可以应用雅各的话语。梅厄说的好:
人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弱点,祷告神不叫他遇见试探就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然而,若他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却因为神护佑之旨意而落入试炼之中,那么他也许可以认识到,喜乐地信靠神的帮助,是一个让信心成长的机会。[17]
2.给出的理由(3节)
接下来,雅各立刻对这个令人吃惊的命令给出理由:因为你们知道,你们的信心在试验之中可以生出忍耐。莫特尔(Motyer)说:“我们面前的雅各是一位勇敢面对事实、毫不回避的人……他并不呼吁读者接受一种肤浅的欢喜态度,而是让他们勇敢地拥抱确定的真理。”[18]翻译为因为你们知道的分词(ginōskontes,“知道”),在语法上与祈使语气的“当作”(2节)保持一致,表明这种可以让他们评估所经受的试炼之知识,也是他们喜乐的原因。这个现在分词指出,读者们从前并未忽视摆放在面前的真理,但是仍然需要继续将其内化为他们每个人的经验。这句话所用的动词(ginōskō)暗示一种“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知识”。[19]在他们接受了面对试炼的正确态度之后,他们将会意识到“信心在试验之中可以生出忍耐”。
人们对试验(to dokimion)这个词有着不同的理解。作为一个名词,它通常的含义是“试验方式或工具”。他们面对的试炼是试验他们的信心、揭露其真实本性的工具。按照约翰斯通(Johnstone)的说法,
痛苦仿佛一个燃烧的火炬,引导人进入到自己本性的深处,看到那些他不曾想过会遇见的东西。他发现,自己以为信心坚强,其实却非常软弱;他以为看清的地方,其实是一片模糊。[20]
而且,这些试炼可以炼净我们的信心。
另一些人根据蒲草纸文献的用法,认为这个词本来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带定冠词的形容词作抽象名词化用法,意思是经过试验“被验证为真品”。[21]C. B. 威廉姆斯(C. B. William)的翻译“因为你们一定知道信心里真实的东西”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若是如此,其含义就是经过试验所证明的他们信心中真实的部分,可以生出忍耐。而对于信心本质的揭露,因其如同金子般的珍贵,是在试炼中喜乐的真正原因。我们认为,新约里唯一另一处用到同一个词的地方(彼得前书1:7)的确是“真实”之意。但是在雅各书里,还是保持“试验”的含义比较符合上下文。
你们的信心这个短语,承认读者与雅各是基督徒同伴。用在“信心”前面的冠词(tēs pisteōs,“那信心”)表明这是一种特定的信心,根据第1节来看,无疑是指他们作为基督徒的信心。2:1更完整地阐述了这里所提到的基督徒信心。很清楚,“那信心”不是指福音的客观内容,而是指他们在主观层面上对福音的接受和确信。在这封信里第一次提及“信心”的地方[22],清楚地表明雅各把信心视为基督徒生命的中心,是他们与神保持有生命的关系之重要基础。因此,在2:14-26对行为和信心之关系的著名讨论中,雅各不太可能有意贬低信心在基督徒生命中的作用。
雅各断定,对他们信心的试验,将会对他们属灵生命的内核产生某种影响。这个试验的过程会“生出忍耐”。现在时态的生出(katergazetai),刻画了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经文中,这个动词强调性地采用了复合形式。1:20和2:9所用的简单动词ergazetai(“工作”),被这里附加的前置词缀kata(“下”)加强,带有完成的味道;工作会持续进行,直到任务“完成”,从而得到圆满的结果——生出了忍耐。
把原文中由前置词hupo(“之下”)与动词meno(“停留,保存,保留”)所构成的复合名词hupomonē翻译为“耐性”(英王钦定本、美国标准译本),没有充分表达原文的含义。按照我们的分析,它刻画了一幅在重担之下定意坚持、不作逃跑之打算的情景。它或许指的是忍耐的行为(林后1:6,6:4),又或指勇敢忍受所遇见的试炼和压力之想法(罗5:3;帖后1:4)。这里应当是后者的意思。罗普斯把它称为“坚持的力量”。[23]它是一种坚持、稳定与忍耐的美德,是在试炼和试验中成长起来的美德。梅厄说,斐洛(Philo)把忍耐叫作“美德之女王”。[24]这不是一种安静顺从或回避的消极态度,而是勇敢地挑战困难、与之抗争的态度。塞耶(Thayer)称它是“一种品格,即使面对最大的试炼和苦难,也绝不偏离自己已经决定的目标,对信仰和敬虔的忠诚绝不动摇”。[25]这是一种在压力下等待神解救我们脱离试炼、耐心期待神的赏赐的执着精神。
因着“坚定地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来12:2,达秘译本),得胜的信心可以找到忍耐的力量。
3.期待的结果(4节)
在这一节里,雅各转向了喜乐地忍受试炼所带来的更长远的后果。雅各没有像保罗在罗马书5:3-5那样给出前后相联的各个事件的完整次序,而是跳过了链条上的其他环节,直接给出了另一个关于忍耐的劝勉:忍耐必定成功(hē de hupomonē ergon teleion echetō),字面意思为“但忍耐,愿其完美的工作成就”。我们英文译本中“愿”这个字不必仅仅当作允许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并没有这个词),因为它不过是我们表达希腊文第三人称祈使语气的方式而已。这是一个命令,意在提醒读者注意作者所提到的危险——不要中断了整个结果的链条。
在第4节中重复“忍耐”这个词,是雅各的写作特点。在第3节里,这个词前面没有用冠词,但是现在却加上了冠词,表示它是第3节业已提及的“那种忍耐”。[26]新国际译本没有翻译连接词de,但是另外两种译本中保留了它。“并且”这种译法认为它起着承接上下文的作用,是在描绘的情景上补充一个新的层次。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转折语气,可以翻译为“但是”:“但是愿忍耐可尽全功”(蒙哥马利译本)。若是如此,它就指出作者认为应当避开的某种危险。一个人很难毫无抱怨地忍受痛苦的试炼,却很容易选择逃避试炼所带来的效果。这种态度会妨碍我们生出忍耐,从而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后一种解释似乎与作者所用的祈使语气更协调。
雅各利用现在时态的祈使语气动词提醒读者,不断地忍耐或者让忍耐成功地实现其目的,是他们的长期任务。但是,雅各并没有说明到底何事需要“成功”。这里所指的或许是生出完美的忍耐:“让忍耐在实践中显出自身的完美”。[27]但是,“成功”更可能的解释是,允许坚韧或忍耐在我们生命中取得预定的效果,从而生成完美的品格。品格的成熟不是遇到各种试炼的结果,而是因为我们遇到试炼时,允许它们按照神的安排影响我们生命而得到的结果。“成熟的基督徒是试验所出产的成品。”[28]
读者必须认识到,试炼最终会实现双重目的:好让你们成熟,完备,毫无缺欠。好让你们,表明发展他们的品格是神愿意的结果。现在时态的好让,暗示这不仅是一个末世论含义下的目标,而且牵涉到现在的、渐进的成就。
这句话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陈述给出了神愿意的结果。正面的结果是“好让你们成熟,完备”。形容词成熟(teleios)是雅各喜爱的用词[29];它很可能是从耶稣的话语借用的(太5:48,19:21)。这个词的含义不是指绝对的完美(参3:2),而是指成熟的基督徒所具有的道德品格。它指的是某个实现了自己正当目的的事物。当这个词用在动物或人身上时,它指的是成年或者成熟——与婴儿时代相对。因此,雅各心里想到的应是一种完全成熟的人格。“这个词描述的‘成熟’,是在知识和品格上的成熟和丰满,就如那些与基督里的婴儿相对的、完全成熟的基督徒所拥有的特点。”[30]不幸的是,许多基督徒瘫痪在属灵的幼稚病中,在属灵生命上发育迟缓,停留在孩童的阶段。
第二个形容词完备(holoklēroi)是一个复合词,由halos(“完整、完全”)和klēros(“抽签、拈阄所得”)组成,因此它表示“拈阄所得的一切”。这个词被用于形容完好无损的物品,比如完整无缺、可以用在祭坛上作牺牲的动物。在这里,它带有道德意味,表示成熟的基督徒所应当具备的一切美德。“基督不会满足于我们未能圆满的人格。”[31]有人认为这第二个形容词(在新约中只出现过两次:帖前5:23;雅1:4)暗示,“完备不仅指品格的成熟,还有基督之义的各个‘部分’不断增加,最终完成的意思”。[32]
这两个形容词相互补充。借用英王钦定本的用词,诺林这样说:
在“完备”的品格中,没有任何恩典处于其孱弱不完美的初始阶段。一切都已经成熟到某个程度,在此人“完整”的品格中,毫不缺少任何基督徒应当具备的恩典。(译注:这里借用了彼得后书3:18“在恩典中长进”一语。“在恩典中长进”的意思是“在恩典中渐渐成熟”。)[33]
雅各补充了一句对应的反面描写——毫无缺欠。这加深了整个画面的色调。这种用反面描写补充正面描写的做法,也见于1:5-6。这个反面描写正好是第二个形容词的反义词,大约雅各想用它来同时平衡之前的两个正面形容词。这句话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没有任何事情被落下”。因此雅各所关心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领域不能达成最终的目标,人格中也没有任何部分不能完全成熟,以至于留在失衡的状态之中。他们的生命应当毫无欠缺之处。
通盘考虑整体的结果,雅各要求读者们无论何时都应把落入痛苦之中算为喜乐的理由。这不是一种胡思乱想,而是根据基督徒的经验给出的清醒教导(参罗5:3-5;彼前1:5-6)。雅各希望基督徒具备的态度,要远远优于人类自然的反应,比如抱怨、自怜,或者斯多亚式的逃避与抗拒的态度。雅各这“难以接受的话语其实是一条仁慈的命令,教导我们以对痛苦感受最少的方式来忍受试炼”。[34]
(二)在试炼中应用祷告(5-8节)
奥斯特利认为,这一段与前一段之间“并无任何联系”[35],但是大多数解经家都赞同巴克利的观点,认为“这一段与前一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36]。这一段重复了第4节中“缺欠”一词,至少建立了某种外在联系。而作者似乎也有意建立一种内在的联系,因为这一段是对第2-18节所关注的试炼和试探之简单讨论。根据作者的思路,卡彭特(Carpenter)认为,其中的联系“更多是心理学与实践意义上的,而不是逻辑或论证式的”。[37]
第5节使用了小品词de,暗示这一段是对前面论述的进一步补充。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两段之间隐含的连贯思路。这一段的思路是,如果读者中有任何人觉得无法遵照雅各的命令来看待试炼,他应当祷告,转而向神求得需要的智慧。雅各清楚地知道,若读者要把生活的起起落落视为成长所需要的经历(2-4节),就需要神赐予的智慧。在这一段中,雅各极为现实地承认了我们对智慧的需要(5节上),指导在试炼中的基督徒向神求所需的智慧(5节中),向他们保证只要以正确的态度向神祈求,神就会赐给他们所求的智慧(5节下-8节)。
1.需要智慧(5节上)
条件语句若你们中间有任何人缺少智慧,并不暗示这是一种虚拟的需要。相反,这句话肯定了这种需要的实在性,视其为一个业已成立的事实。[38]得到智慧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我们的需要。若你们中间有任何人,表明这种缺少智慧的意识必须来自于个人的认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人可以例外,不需要更多的智慧。尽管个人的需要程度各异,但是所有基督徒都需要这样的智慧。正如伯迪克(Burdick)所说:“雅各所谈论的,是忍耐尚未完全成功之前的试炼时期。”[39]
基督徒需要智慧,在神的光照下看清所经历的试炼,并从中获得属灵的益处。通过诗篇73篇以及约伯记,雅各知道试炼常常让敬虔之人也不堪重负,心中挣扎不已,因此需要用神所赐的智慧来加以解释。对于雅各而言,智慧不仅仅是精巧的修辞或抽象的辩论所表达的宽广知识或贤明思维。作为一位犹太人,雅各认为智慧与在日常生活中行出神的公义有关。它是一种道德上的辨识力,让基督徒在面对生活及试炼时,能够按照神的旨意来决策和行动。约翰斯通对它的定义是:“智慧是一种珍贵的、基本的辨识能力,让人总是看见和选择高尚的目的,并以最好的方式加以实现。”[40]
旧约中拥有这种智慧的最佳例子是所罗门;神赐给他的智慧,让他可以在两位争夺婴儿的女人中巧妙地判断出谁才是真正的母亲(王上3:16-28)。在第2-4节中,雅各给出了一些与生活中的试炼相关的智慧,但是,智慧真正的应用要宽泛得多,与一切需要辨别能力的领域都有关系(参雅3:13-17)。敬畏耶和华是这种智慧的开端(箴9:10),因为聪明人知道,他一生所有的决定和行动在道德上都要向神交账。这种意识促使他在生命中一切事情上,都转向那永恒的智慧之源。
2.求得智慧(5节中)
他应当求神,立刻把需要智慧的基督徒指引到智慧的真正源头上。现在时态祈使语气动词(aiteitē)的应用,清楚地表明雅各不仅是在提供片段的真智慧,而且命令他那些正在试炼中的读者,要把求智慧的祷告当作基督徒的义务。这个动词是第三人称单数,表明它是每个基督徒的义务;而它的现在时态则说明这是一项持久的义务,只要读者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就应当如此而行。“愿他不断地求神”(罗瑟拉姆译本)。“祷告可以让我们靠近那资源丰富的神。”[41]若基督徒不求神,就意味着他不明白自己的需要,而那不断渴慕智慧之人则会不断地祈求神的赐予。正如温克勒所说:“察觉到自己属灵的贫乏是一种祝福,可以引领谦卑的灵魂靠近神。”[42]
动词求(aiteitō),主要的意思是祷告神赐予某物,而不是求得某事的成就。[43]读者所求的赏赐是“智慧”,唯有那真正的师尊(神)才能赐予。这样的祷告正是基督徒的特征。松格注意到,在1世纪的犹太信仰中,智慧被认为是嵌入“在犹太圣经(妥拉)之中的;人可以通过研究圣经而获得智慧”。[44]对于基督徒而言,神圣的智慧也是嵌入在圣经之中,但他研究圣经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地祷告神的光照。萨德勒(Sadler)说,对于西塞罗(Cicero)这样出名的异教徒而言,求智慧的祷告是一种十分陌生的观点:
西塞罗有一本伦理学的著作,在论及我们可以合情合理地向诸神祈求的事物时,列举了财富、尊荣或者身体的健康。但是他却补充说,一个人若向任何神明祈求智慧,则是一件荒谬之事,因为神明没有能力将这样的东西赐给他的崇拜者。[45]
但是,基督徒可以充满信心地向那“那慷慨赐予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求智慧。希腊文(para加上分离格的theou)将读者所需要的智慧描绘成一种丰丰富富“随着神而来”的东西。神是智慧的真正源头,也是他们所祈求的对象。赐予所求智慧的那位是神,就是那……赐予……(para tou didontos theou)。这个希腊文结构可以作两种不同的解释。带冠词的分词(tou didontos)也许被用作实词性质,加上作同位语的theau,表示智慧“从那赐予者,就是神而来”。但更可能的解释是,冠词与神直接相关,而在它们中间的分词是一个限定修饰词,强调“赐予”是神的内在属性。分词的现在时形式,用持续不断的赐予来说明神的仁厚天性。借着不断赐予人恩典,他显明自己是神。这句话没有说明神究竟赐予了何物;然而,一切美善都是他的施予。布兰查德(Blanchard)断定:“不信之人看到一位拳头紧握的神;而相信之人则看到一位大张双手的神。”[46]清楚地认识神的本性,可以鼓励基督徒大胆地来到他面前祈求。
众人说明了神赐予的范围。神没有将恩典限制在少数几个他偏爱的人身上;凡是向他祈求的人都能得着。雅各用神赐予恩典的双重特征,激励读者向神祈求:“慷慨赐予众人、也不斥责人”。这两个短语都在说明神赐予的模式,而不是所赐之物的特征。人们对其中正面的特征慷慨(haplōs)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这个副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但是其同源的形容词则并不少见。它的形容词形式之基本含义是“简单,单纯”,就如马太福音6:22和路加福音11:34里的用法,“眼睛纯全”(single eye,英王钦定本及美国标准圣经;参本研经工具里“中文在线圣经”这两处经文的注解)。若我们认为副词也是这种含义,那么雅各所教导的就是,神的赐予仅有一个单纯的动机:增进祈求之人的福祉。他的赐予没有别的用心,并不算计要得到任何回报。
鲍恩芬德(Bauernfeind)认为,这个副词最可能的含义是“全心全意地”。[47]马丁断定,这个副词“与dipsuchos(‘心怀二意’,第8节)形成对比”,是向我们保证,神的赐予绝非心怀二意。[48]另一些人则认为,它的意思是神的施予是白白的,也没有限制,因此意为“慷慨地”(generously)或“随意地”(liberally)。[49]我们完全可以将前一层含义纳入到后一层含义中,“因为自愿的、无条件的施予,通常也是慷慨的”。[50]对于神的施予来说,上述两种含义都不错:他的赐予是全心全意的,别无其他动机或目的;同时,他也慷慨大方地施予。
接下来反面的断言也不斥责人,进一步说明了神的施予。这个否定形式的现在分词,表明神绝不会在赐予恩典时施加这样的限制。他不会回应了我们的请求,又因我们的请求而发火。他“不会厌烦地提及已经赐给我们的恩典,或者责备祈求者贪得无厌”。[51]他不会以羞辱接受者的方式来施舍。他不会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利用他从前的赏赐而责骂我们,或者因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缺乏智慧而责备我们。“神的仁厚全凭他的心意所定,不由我们是否配得而决定。”[52]相反,当我们再次求他帮助时,他的回应如此仁厚,让我们惊奇为何没有早点求他。
这并不是说神从来不责备我们的罪。他绝不会容忍任何罪。他会责备我们为何不依靠他来满足我们的需要,也会责备我们不信他可以丰富地供应我们的需要。
3.赐下智慧(5节下-8节)
雅各应许读者说,神不会对求智慧的祷告置之不理(5节下),但接着他又立刻补充说,求的人有自己明确的义务,需要怀着信心求(6-8节)。
(1)神的回应(5节下)
主就必赐给他,以肯定的保证鼓励读者向神求智慧。将来时的陈述语气动词为神背书,保证我们若在需要的时候转向他,他必定仁慈地回应。这个断言似乎让人清楚地联想到耶稣的教导(太7:7-11;可11:23-25;路11:9-13)。雅各并未说明神所应许的赏赐是什么,但上下文清楚地显示,这里特指那些意识到自己缺乏智慧的基督徒向神所求的智慧。
(2)人的义务(6-8节)
神必赐智慧的保证,并不意味着“神是一台自动售货机,我们放进足够的祷告,就会掉出任何我们选择的东西”[53]。神应许必定响应我们的祷告,同时也提出了祷告之人要满足的属灵要求。雅各指出了有效的祷告所必需的态度(6节上),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祷告不蒙应许之人的形象(6节下-8节)。
①应有的态度(6节上)
雅各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祷告所要求的态度。但是当他求的时候,他必须相信,一点不疑惑。这句话更接近原文字面意思的翻译,类似“但愿他凭着信心求,一点也不疑惑”(罗瑟拉姆译本)。这里所用现在时态祈使语气动词(aiteitō),表明雅各代表神所提出的,是对祷告蒙回应的不变要求。这个动词用了单数,说明每个人都必须满足这个条件,才能让自己的祷告蒙神的回应;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祷告必须凭着信心求,强调了雅各的观点——若无信心,神就不会接纳我们的祷告。对于雅各或者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信心是属灵生活的根本(来11:6)。这种对于信心在祷告中的重要性之强调,也反映了耶稣的教训(太21:22;可11:24)。
这里的“信心”不仅是一堆我们所固守的教义性真理,也是我们信仰的态度:全心全意地、彻底地、毫不怀疑地委身和依靠神,就是那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启示了自己的神。这种态度才是人对神之良善的合宜回应。当我们来到神面前祈求时,我们不仅必须相信他有能力实现我们的请求,而且必须相信他可以采用与自己的属性和目的毫不冲突的方式来回应我们的祷告。有信心的祷告,建立在神的属性之上。
雅各接下来用不疑惑,从反面强调了有信心的祷告之性质。疑惑的意思是思想分裂,脑中存有南辕北辙的两种想法。这样的人心中有两个相互冲突的欲望,难以取舍。这里的动词用了现在时态,表明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而关身语态则说明,这种冲突来源于他心中相互竞争的欲望。尽管他向神表达了自己所求的,但心中并没有平安地放下所求之事。他既想要所求之事,又想要别的东西。他口中所提的要求,并没有在心中竞争的欲望之间作一取舍。他心里渴慕神,却又舍不得世界(4:3-4)。这种状态不但是思想上的犹豫不决,而且反应了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冲突。他一时想要对自己的祷告说“是”,一时又想说“不”,如此反复争战,最终说“不”的想法占了上风。所以,他的内心并不情愿全心全意地依靠神。正如施蒂尔机智的评论所说:“心里疑惑的祷告者没有坚定地向神举起祷告的手或献上祈求的心,因此他无法从他那里支取自己的赏赐。”[54]
②不应有的特点(6节下-8节)
雅各生动地刻画了此人的真正特点: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6节下)。这句话开始的因为(gar),表示接下来要用示例来说明疑惑的坏处。前一句里翻译为“一点不疑惑”(mēden diakrinomenos)的现在分词,描述了被神谴责的行为;现在,那疑惑的人(ho diakrinomenos)重复了前面的分词,但是加上了一个定冠词,以描写这位心存疑惑之人的特点。“祷告却没有信心的人,存在明显的品格上的缺陷。”[55]接下来,雅各描述了这种品格缺陷,劝勉读者不要疑惑。
疑惑之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永不安息的、疑惑的灵。雅各在这封信中采用大量的明喻(similie)[56],这里我们遇到了第一例。雅各具有特殊的才能,常使用示例和对比让自己的教训显得生动鲜明。当复活的基督向他显现之前(林前15:7),雅各也是一位疑惑者,对哥哥自称弥赛亚将信将疑,所以他非常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翻译为就像的动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处和1:23,表达了疑惑者与海中的波浪之间持续性上的相似。[57]波浪(kludōn)一词不是指单独的一个浪峰(kuma),而是指前赴后继的若干波浪——被风吹动,连续不断地产生的波浪。罗普斯认为,这个词可以译为“汹涌翻腾的大海”。[58]新约里只有这里和路加福音8:24采用了这个词,而且都和风有关。疑惑之人就像动荡的海洋,“被风驱使,被暴雨颠簸”(罗瑟拉姆译本)。这两个分词都是现在时态,刻画了风对海洋所产生的持续不断的影响。罗普斯说,雅各心里所想的是“起伏的大海惯常的不稳定性,并不是指风暴袭来时超乎寻常的巨浪。”[59]当风从一个方向吹来时,翻腾的波浪也随风而动;当风从另一个方向吹来时,波浪也跟着变换了方向。被风吹起的巨浪,在移动的时候也起伏不停。文森特(Vincent)说:““在这个意象中强调的是起伏。它们不仅随风而动,而且不能顺着一条有规律的路线运动;它们随着波浪的起落而动。”[60]这种水平和垂直运动的组合,生动地描述了这些人在四个维度上的不稳定性。“雅各所强调的,”马丁说,“是疑惑之人像一艘小船被大海的风浪摇动,那种不安和不稳定的感觉。”[61]
这两个分词都是被动语态,进一步表达了波浪因外力而动的意思。水没有任何内在的稳定性可以对抗外力。疑惑之人也一样,因为缺乏坚定的意志,无法实现任何既定的目标。完全“不能信任他可以在某条道路上定意坚持,获得任何结果”。[62]
雅各了解加利利海和地中海东岸各处,因此应当熟知大海瞬息万变的景象。他从自然中留意到各种属灵的教训,发现大海不稳定的景象“是在信仰上毫无定见的心灵之绝妙象征”[63]。神的智慧无法驻进一个如此不稳定、无法按着既定方向采取行动的人心中。
在第7节里,雅各进一步劝导那些心怀疑惑之人:那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新国际译本删掉了这句话开头的gar(“因为”)。我们最好将这个词理解为一个前导,引出人必须凭着信心求神,一点也不疑惑的第二个理由(6节上)。第一个理由(6节下)是对疑惑之人的描述;现在给出的理由则是一个命令,禁止疑惑之人心存幻想,以为自己的祷告可以得到主的回应。那人(ekeinos)带有疏远的味道;雅各用这个词表明自己与他所提到的人毫无关系,把自己置于事态之外。他本能地拒绝与这疑惑之人为伍。动词想(oiesthō)在新约中只有约翰福音21:25和腓立比书1:17还出现过,暗示“凭着感觉而非思考而得的主观判断”[64]。它附带地谴责了这种毫无根据的判断:“那人不要以为……”[65]否定词mē加上现在时态的祈使语气动词,要求这人放弃祷告得回应的任何想法。
那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挑明了这种毫无根据的假设。什么,应是指他所求的事情。主是一切美善的赐予者,无偏见地给所有人降下祝福(太5:45),并不会拒绝赐给他各种平常的好处;但是作为一位毫无信心的疑惑者,他不要想让神回应他祷告中任何特殊的要求。“信心可以打开神的仓库,不信却让大门紧锁。”[66]
人们通常认为这里的主指的是父神,但是伦斯基参照1:1的内容指出,我们没有理由否认这里所指的是主耶稣基督。[67]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然而若参考5:7和5:14-15来看,我们没有理由认为雅各心里的祷告对象不是基督耶稣。鉴于上下文中既没有提到圣父也没有提到圣子,我们大概也可以假定,雅各想到的是向三位一体的神祷告。
原文中第8节没有动词,因此从语法结构上看这一节可以有两种解释。我们可以补充一个连系动词“是”,把它解读为一个独立的句子——他是一个心怀二意的人(新国际译本),或者“一个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英王钦定本)。另一种解释是把整个第8节视为“那人”(7节)的同位语(译注:因此不需要动词),进一步刻画他的特征。我们倾向于后一种结构,但也许最好在第7节末尾加上一个破折号。这样可以保留雅各的突兀风格,让这句话更加有力和完整。
心怀二意的人(dipsuchos),被人称为“这封信里表现力最强的词汇之一”。[68]在新约中,这个词仅见于此处和4:8,并且不见于雅各同时代的异教作者。莫尔顿和米利根(Moulton and Milligan)提出,这个词可能是雅各独创的。[69]它非常自然地从教会作家们惯用的词汇里衍生出来。[70]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两个灵魂的”;雅各可能根据希伯来圣经历代志上12:33以及诗篇12:2的“心口不一”造出了这个词。这里,雅各在形容词前面使用了名词人(anēr),其强调之意比单独用一个形容词更为强烈。[71]在第7节里,他用了更为一般性的“人”(anthrōpos)一词,但是在这里换成了通常所指的与女人相对的“男人”(anēr)一词。但是,雅各这样做仅仅是为了遣词的变换,似乎并无意于用不同的词汇表示不同的意思。
“两个心的人”(a man two-souled,希腊文直译),生动地刻画了心怀疑惑之人分裂的态度。从他的行为来看,他的身体里面似乎有两个不同的心或者人格,不停地彼此争战。有一个转向了神,但另一个转向了世界;有一个信了神,但另一个不信。他是“一个行走着的战场,信神与不信神的两种想法在心里不断进行着内战”。[72]他就是班扬(Bunyan)所说的“两面派先生”(Mr. Facing-both-ways)[73]。他就像神话中想要同时朝两个方向移动的骑士,跳上马背就急切地往两个方向挥鞭。
他的行为暴露了他心怀二意——他在他一切所做的事上都没有定见。形容词没有定见(akatastatos)是一个复合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处和3:8。[74]它由动词histēmi(“放置或站立”)加上前置词kata(“朝下”)构成,而前缀alpha就像我们英语中的un一样,表示对整个词的否定;它的意思是不定的、不稳的——没有被放置在坚固的基础上。
因为缺乏坚固的基础,这人在“一切所做的事上”都不稳定,时刻摇摆。因为缺乏定见,他“在每一个转弯处犹豫不决”(20世纪新约圣经)。在一切所做的事上的字面意义是“在他所有的道路上”,这是用希伯来人的方式刻画此人的行为(诗91:11,145:17;箴3:6;耶16:17)。复数的“所有的道路”则概括了他生活的各个层面。他在信仰上善变而游移的态度投射到生活的所有领域,让他在一切事情上都无法被人信任。“不信靠神的人,不可被人信赖。”[75]人如何祷告,与他如何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我们的意志必要在祷告中安息在神的意志中,心无定见就会损害我们性格的统一性和力量,导致在一切行为上的不稳定。”[76]
(三)经历试炼所得正确的生活态度(9-11节)
在这里,奥斯特利再次发现“此节与前面的经文毫无联系”。[77]然而另一些人,比如普伦普特里(Plumptre),却认为原文中连接词de的使用,清楚地暗示“作者在某种形式上表达了前后有关的一系列想法”。[78]但是,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具体的联系究竟是什么了。美国标准译本将de翻译为“但是”,暗示雅各想要表达与之前相反的含义,意在与第8节所谴责的心怀二意之人进行对照。信徒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只要定意寻求所需的智慧以评估自己生活的状态,都可以避免这样心怀二意的态度。还有一些人,比如伦斯基,认为de并非转折词,而只是一个“常见的表示话题转换的小品词”[79],因此在新国际译本中并没有译出任何的连接词。若是如此,这个短小的段落就是重新回到了第2-4节的主题,为经历试炼的信徒提供了属灵智慧的另一个片段。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排除这一段与第8节心怀二意之人构成对比的可能性,但后一种观点似乎更好一点。
这一个短小的段落为试炼中的信徒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属灵真理的另一个宝藏。雅各清楚地知道,若信徒可以正确地评估自己所处的物质环境,就能够更加勇敢地坚持神所呼召的忍耐(4节),面对试炼也不动摇。他不仅要把环境的贫穷或富裕视为对信心的试炼,而且需要按照基督徒的方式来回应这样的处境。雅各认为“一个人对于物质条件的态度,是衡量他属灵状态的一个极好的指标”。[80]他无意于提倡消灭经济上的不平等,而是指出,我们在基督里共同的信心是真正让我们平等的因素。
1.卑微弟兄的态度(9节)
在卑微处境中的弟兄应当为自己的高位而骄傲。翻译为骄傲的动词(kauchasthō)位于全句之首,表示强调。这个动词表示一种强烈的个人反应;读者应当为了所提到的情况而骄傲或喜乐。它代表着一个人全部的反应,包括了内心的情感和外露的喜乐之情。佐德易阿特斯(Zodhiates)说,这个词“大声地宣告了一件你有权为之骄傲的事情”。[81]这个动词使用了现在时态祈使语气,要求信徒把这种反应变成自己的特征。雅各不认为忧郁低下的姿态应当成为基督徒对待经济窘迫的正常、预想中的态度。“悲观主义者,”罗伯逊宣称,“不能代表基督教。”[82]
动词kauchaomai(“骄傲”),除了在保罗作品中出现,在新约中仅有这里和4:16用到。保罗一共36次使用这个动词,通常都是褒义;但是保罗和雅各书4:16都意识到,人们也可能因为各种事情而不恰当地夸口。基于这样的背景,这个动词表示“一个人因为意识到自己拥有神所宝贵的东西而喜乐骄傲,而非因为自重而傲慢地夸口”。[83]这样的态度是防止我们在经历试炼时陷入沮丧的最佳防护措施。
雅各首先要求在卑微处境中的弟兄(更字面的意思为“弟兄,你这卑微之人”)具备这样的态度。这是一种泛称,可以指代所有属于此阶层的人。[84]这种双重称谓突出了雅各毫无介意地接纳贫穷信徒的态度;尽管他们处境卑微,他仍然视他们为自己在基督里名副其实的弟兄。翻译为在卑微处境中的 形容词(tapeinos),其基本含义为“低低地躺卧”,但在新约中总是用作修辞性的用法。这种卑微处境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道德意义上的,但不管哪种情况,都需要根据其情景加以评估。有些人,比如松格,认为这个词在这里等同于“敬虔的”,表示一种内在的属灵状态。[85]但是大多数人普遍认为,这个词在这里指的是个人所处的卑微的外部环境。[86](在4:6中,雅各也用这个词来刻画内在的品格特征。)这个形容词在这里的用法与路加福音1:52相似,都表示物质上的“贫乏”,因为它正好和下一节里的“富足”一词相对应。这种卑微的经济状况,同样会让一个人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上。雅各在这个形容词前面重复使用了定冠词,故意加以强调,使其成为“弟兄”一词的同位语[87],以凸显这位弟兄的实际状况。早期教会中有许多贫穷的信徒(徒2:45,4:35;林前1:26-28;林后8:1)。雅各深知,这样的境况是多么的令人愁烦气馁。
雅各并没有对这位卑微的弟兄表示同情,而是叫他思想自己的高位(更字面的意思为“自己的高度”)。巴恩斯(Barnes)对这个词的理解是,这位卑微之人突然转运,变得富足起来。[88]但是,若把雅各的用法理解为此人作为基督徒目前就享有崇高的属灵地位,则要好得多。他迫切需要让智慧打开自己的眼界,可以看到自己作为神的孩子,被抬举到怎样的属灵高位。他也许在经济上贫乏,被世界所瞧不起,被人所轻视,但是在神的眼中他却享有崇高的地位。作为一位信徒,雅各希望他可以根据末世定要成就的完满状态来衡量自己目前的境况。他对未来的希望可以影响到他对现状的评估。“信徒与天使为伍,因此拥有无可比拟的至大尊严;不仅如此,他还与基督连结为一体。若是他正确地评估了神所赐的恩惠,就会将其他的一切都视为毫无价值之物。”[89]他在基督里的崇高地位可以胜过眼前一切所见之物。因为成为神家里的一员,他必然会得到如此的荣耀。“他需要记住自己是王子的身份,而不是成天为了贫穷而生气,为了出身卑微而不满。”[90]作为君王之子,他是未来荣耀国度里的后嗣。他不必因为现在的穷乏而气馁,或者将其视为一件恶事;他所拥有的属灵财富早已胜过物质上的贫乏。
帐篷或小屋,与我何干?
我的宫殿正修建在彼岸;
尽管被放逐在外,我仍要歌唱:
一切荣耀归主,我乃君王之子。
——哈蒂·比尔(Hattie E. Buell)
基督教有能力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评价。一个彰显这种大能的生动实例,可见于曾做过矿工的康沃尔郡(Cornish)传教士比利·布雷(Billy Bray,1794-1868年)的故事。尽管他常常经受饥饿、衣衫褴褛,却是一位充满力量、多姿多彩的传教士,常常夸耀自己作为大君王之子的崇高地位。[91]
2.富足弟兄的态度(10-11节)
但富足的人当为自己的降卑而骄傲。这句话直接延续了第9节开始讨论的内容。雅各没有重复使用“弟兄”一词,也没有用一个动词来说明此人的责任。因此,为了解释这种状况,从而建立起“富足之人”的真实身份,许多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两种主要的观点如下:(1)这位富足之人不是基督徒;(2)富足之人和卑微之人都是基督徒。
许多学者认为,雅各没有把这人视为基督徒。[92]迪贝利乌斯认为,雅各精心刻画了这位富足之人,说他“甚为自满”、“必要灭亡”;显然,这些话无法用在一位基督徒身上。[93]因此,他得出结论,如果雅各“在这里也将基督徒考虑在内,那么他所考虑的这些人,如今已经不再适合被纳入基督的国度了”。[94]伊斯顿断定:“综合考虑2:5-7和5:1-6,似乎雅各一点也不赞同这富足之人的所作所为。”[95]但是,将这种伊便尼派(Ebionitic)的态度读进雅各书,似乎是一种非常可疑的做法。毫无疑问,早期教会中有一批富人,他们也被各自的圈子完全接纳和赏识(参提前6:17-19)。根据5:1-6强烈谴责富人的言辞,就此认为雅各总是将富人视为教会以外邪恶的不信之人,这种观点毫无道理,站不住脚。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里所说的富足的人属于5:1-6所谴责的富人。在当前这一段里,我们唯一可以合理推断的就是,雅各在这两个阶层之间作出了清晰的对比。[96]
如果我们认定雅各所说的是非基督徒,那么他的言语就充满了反讽之意:“让他在正当羞愧之事情上得意吧!”尽管雅各可以使用反讽,但是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看起来态度完全真诚。为了避免这种反讽意味,奥尔福德提议将这一句的动词视为直说式语气,而非祈使语气:“他为自己的降卑而得意”。[97]但是,让雅各不清不楚地在句子中途改换动词语气,并不符合这个句子的结构。梅厄称这种改变语气的建议是“极度苛刻的”做法,他坚持认为“任何不把kauchasthō视为祈使语气的解释都是不可接受的”。[98]如果我们认为富足之人不是基督徒,那么这一段也许最好作末世论意义上的理解:在审判之日,卑微的弟兄将要升高,而富足之人将会降卑。
我们认为最可能成立的看法是:雅各心中的富足之人与贫穷之人都是基督徒。这是这个句子结构在原文中最自然的含义,正如伦斯基按照字面意思翻译的那样:“现在让他夸口吧,那弟兄、那降卑之人,在他的高位之中;另一方面,那富足之人,在他的降卑之中!”。[99]这种平衡的结构暗示,这两个带有定冠词的形容词“降卑之人”和“富足之人”,都与同一个名词“弟兄”有关系。雅各这种优美的平行结构表明,他把二者都视为弟兄,祈使语气的动词也可同时应用在二者身上。通过耶稣的教训(太19:23;路18:23-27),雅各知道财富对于富足的信徒有多么危险,因此觉得自己有义务警告那些在物质上富足的人。富足(Plousios)一词指的是“不需要利用工作来谋生之人”。[100]
雅各忠告富足的弟兄,要为了自己的降卑而骄傲。这个词也许指的是他实际所经历的羞辱。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解读,这个词的意思大概是“富足之人因为被剥夺了一切的财富而受到的羞辱”。[101]这似乎暗合古德斯皮德的翻译:“因为境况日渐沦落而欢喜”。另一些人则提出,这种羞辱的经历是社交性质的;富足之人成为基督徒之后,就受到从前那些富有的朋友们排斥,成为被社会遗弃的人。[102]
但是,我们最好将这句话看作修辞性的用法,指的是富足的弟兄必须接受的态度。莫法特一语中的地说:“和卑微的弟兄升高一样,富足的弟兄降卑是一种内心的变化。”[103]雅各所用的平行结构支持这种观点;如果卑微的弟兄升高是属灵意义上的升高,那么富足的弟兄被降卑,应当也按照属灵意义来理解。卡杜(Cadoux)指出:
(雅各)极不可能表示,愿他因为失去自己的财产而骄傲;因为若仅仅失去财产而没有心意的改变,就没有真正值得高兴的理由。同时,雅各所要求的思维模式也并不依赖于财物的损失。这里的‘降卑’似乎表示他在自己的财富中发现了某种不可比拟的宝物,某种让自己倍觉渺小的珍贵之物,因此他从前以之为傲的幻影破灭了,反而得到了更值得骄傲的东西。[104]
卑微的弟兄和富足的弟兄之态度,都来源于他们各自得到的属灵智慧。但是,所造成的结果正好相反。
正如卑微的弟兄要忘记他在地上一切的穷乏一样,富足的弟兄也要忘记他在地上一切的富足。通过在基督里的信心,他们现在平等了。[105]
富足的弟兄开始意识到,在十字架面前,他与卑微的弟兄完全平起平坐。二者都在基督里得到新的身份,因此都有了真正值得骄傲的理由。
雅各简单地给出了对卑微弟兄的命令,但是进一步强调了给予富足弟兄的命令。雅各陈述了给富足的弟兄这一命令的理由(10节下),用田野里花朵的结局为例(11节上),将其应用在富足之人的结局上(11节下)。
(1)如此态度的理由(10节下)
对富足的弟兄提出如此要求的理由是: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野花一样。他必须具有这样的态度,因为生命是如此短暂又充满不确定性。尽管卑微之人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雅各刻意要唤起富足之人的良心,因为在丰富的生活中,他比贫乏的弟兄更可能忘记这一点。他需要神的恩典,才能意识到地上的财富并不能真正保障他的安全。
雅各说,富足之人就像野花(字面意思为“草上的花”)一样转瞬凋谢。这是雅各从自然界所取的另一个明喻。“如同野地的花”一样,这种说法来自于以赛亚书40:6,而七十士译本把这句希伯来文译为“田野里的花”。这里的画面不仅包含野草,而且将一切草本植物都囊括在内。巴勒斯坦有许多种野花,在春天因为雨水的滋润而勃然怒放(参太6:28、30)。然而,雅各熟知这些美丽的野花生命短暂易逝。当干燥的夏季来临之后,它们很快就枯萎了。它们短暂的生命成为远东地区象征生命短暂的一个常见的意象(诗90:5-6,102:11,103:15;赛51:12;彼前2:24)。以赛亚书40:6-8在一般意义上刻画了人生的短暂,但是雅各在这里则特别将其应用在富足之人身上。他巧妙地借用这幅画面来鼓励富足的弟兄,让他们怀着谦卑的心意超越短暂拥有的物质,看到真正有属灵价值的事物。
(2)花朵的例子(11节上)
接下来的一节向富足的弟兄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易逝。因为太阳带着热气出来,草就枯干,花也凋谢,美丽就消没了。这句话以叙述的形式生动地给出了这种对比。因为一词引入下面的情景,表明将富足之人与花朵比较的正当性(10节下)。这里的 “出来”、“枯干”、“凋谢”、“消没了”这四个动词,刻画了这些事情快速发展的过程。它们全都采用了不定过去式,这种时态一般用来描述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事件。但是这里的不定过去式是成语不定过去式(gnomic aorist),表明在类似的情况下,上述事件总是按照如此顺序发生的。[106]
翻译为“因为太阳带着热气出来”的这句话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带着热气几个字的字面意思是“带着灼烧”,并没有附加任何实意的名词。罗瑟拉姆将其译为“太阳带着灼热升起”,代表了一派的观点。这一派认为这里所指的是巴勒斯坦灼热的太阳对绿色植物所造成的灼烧效果。另一方面,美国标准译本则译为“太阳出来,热风刮起”,代表着另外一派的看法。这另外一派认为这里所指的是酷热的西洛可风(sirocco),即一种从阿拉伯沙漠刮来的灼热之风。这种可怕的西洛可风就像一台烤箱,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就摧毁掉绿色的植物。
支持前一种观点的依据是,雅各所用之词表示热,并没有风的意思在内;这是太阳本身所带的灼热,并不一定来自于炎热的东风。福塞特(Fausset)的观察是:“初升的太阳并不‘灼人’,近午的太阳才最毒辣;但是,灼热的‘东风’(Kadim wind)往往在日出时刮起(拿4:8)。”[107]梅厄认为,冠词的存在更支持后一种观点。这个词在七十士译本中的一般性用法(耶18:17;结19:12;何13:15;拿4:8)也支持这种观点。在马太福音13:6和20:12里,这个词单指灼热。似乎在雅各的想法中,并没有完全排除热风的意象。
但是,无论在何种观点之下,不可避免的效果都是草就枯干,花也凋谢。动词凋谢(exepesen)的意思是“凋落、落下”。这个词具体地描写了“花瓣或花冠因为干枯而从花萼上掉落”的景象。[108]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它的美丽就消没了。雅各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而它面容的美丽就消失了”。美丽(euprepeia)一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指的是花朵外表的动人之处。“面容的美丽”这种表达手法,表明雅各“同样欣赏神造物之美好,就像我们在耶稣话语中所看到的一样。耶稣曾经说过,所罗门王宫廷之繁华,还不及野地里的花朵朴素的美丽”。[109]史密斯(Smith)提出,雅各的用词反映出他个人对凋谢的花朵之同情:“对他来说,每一朵花都有一张面容。他注意到她那温柔的高雅,也感受到那凋谢的愁绪,因此为了飘零的花瓣而叹息。”[110]雅各一定常常看见野地里的花朵之美丽转瞬即逝、散落消失的景象。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它们的美丽无法提供丝毫的帮助。这些花朵的命运,向雅各庄严地宣告人生短暂的事实。
(3)富足之人的应用(11节下)
接下来,雅各正式地应用了这个示例:同样,那富足的人,当他出去做事的时候也要衰残。同样……也(houtōs kai,字面意思为“因而也”),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平行关系。副词同样(houtōs)表明了花朵的命运与富人要衰残之间的相似性,而也(kai)字则指出了这幅画面的可应用性。富足的人(ho plousios)与第10节所用的词组完全相同,显然表示的是相同的含义。贫穷的弟兄无疑也会面临死亡,但是伦斯基评论说,贫穷者“永远不会像富足之人那样盛开。因此这个象征仅仅适用于后者”。[111]这句话对富人是一个强烈的提醒,让他们时刻记得,在今世的物质财富中并不能找到永恒。罗普斯认为这里的衰残是指他失去自己的财富[112],但是实际上这个词指的是富人自己;这里没有任何地方提到他的财富。
雅各说那富足之人要衰残,是延续了前面花朵的意象;他的衰残就如同快速凋谢的花朵一样。“当他出去做事的时候”,暗示正当他忙于自己各种事务之时,就会从世间的舞台上消失无踪。当他出去做事的时候(en tais poreiais autou,字面意思为“当他出门时”),可能指的是一次真正的旅行。在路加福音13:22里,这个名词被用来描述耶稣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若考虑到这层意思在内,这里雅各就是在暗示,这富足之人将会在某次商务旅行中结束生命(参4:13)。这个词汇同样可用于隐喻一个人的人生旅程(参前面第8节的短语)。若是如此,这里就是指这富足之人一般性的各种活动。罗普斯坚持认为:“若把它当作实际的旅行,是完全不符合上下文的解读。”[113]看起来,这句话按照隐喻来理解会更好。但是无论采用何种解释,雅各的用词都暗示这富足之人将在无休止的、追求物质的忙碌过程中突然衰残,但并未期待这种结局立刻到来。
(四)忍受试炼的结果(12节)
尽管迪贝利乌斯认为这一节“是孤立的句子,与前后经文都没有什么联系”[114],但人们普遍认为它构成了从第2节开始所讨论的有关试炼问题的合适结论。它与前面经文相联系而与后面的经文无关,其理由可见于其中重复使用的词汇(“试炼”,第2节;“试验”,“忍耐”,第3节),以及这里的试验同样需要忍受(“忍耐”);第13-15节的试探则需要抵抗。[115]这一节用将来必得生命赏赐的应许,完美地结束了整个讨论。第2节教导基督徒要将试炼视为喜乐,而这一节则向他们保证了勇敢忍耐试炼可以成就的最终效果,完全呼应了前面的教导。它保证我们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因此而蒙受祝福。因此,我们最好把第12节归于前一段落,或者单独列为一段。
1.忍耐的祝福(12节上)
忍耐试炼的人有福了,逃避试炼的人则非如此。这里译为试炼的单词,与第2节所用的词汇完全一样,带有“试验”和“试探”的双重含义(见第13-16节的注释)。但它在这里仍然保持前一种含义,因为我们需要抵抗发自内心的、引人行恶的试探,而不是忍耐试探。第12节对第2节的内容附加了某种限制。只有真正忍耐试炼的人,才能将落在各种试炼之中算为“纯然的喜乐”。唯有如此,落在试验中的经历才不会变成灾难,而是变为一种祝福。
有福了一词,就像耶稣所用的一样(太5:3-11;路6:20-22),不带系动词(“是”)。它不是一种祝愿,“愿他有福了”,也不是阐述一件平凡的事实,而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判断。它是路加福音6:24-26里“有祸了”的反义词;那里同样不需要任何系动词。作为述语性名词人(anēr),与第8节一样是泛用,并不是说这祝福只给男人。这个词前面没有冠词[116],因此可以普遍应用在“任何”具有上述特征的人身上。
有福了(makarios)一词也可以译为“幸福”或“幸运”。它含有恭贺之意,承认受祝福之人已经得偿所愿。在新约圣经里,这个词总是带有强烈的宗教意味,表示一种生命的内在品质,一种不依赖于有利外部环境的喜乐或幸福。它常用于“人因为有份于神国的救恩而获得的特别的宗教愉悦”。[117]它指向基督徒生命中开始经历的一种心灵状态:尽管面临外部环境的压迫,在未来的生命中却会成就完全的祝福。
这种祝福并不是让人免于试炼,也不来自于他陷入试验的事实,而是在于他以第2-4节所指明的态度“忍耐”试炼。“忍耐”一词用了现在时态,表明他勇敢地、坚定地在试炼中忍受,直到一切结束为止。它暗示,“压力和困难存在于当下,是基督徒生活的常态”。[118]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他在某些特定的试炼下绝不会经受失败。失败之人可以悔改和回转。相反,这个时态刻画了他忍耐各种试验、拒绝屈服的品格。这样的忍耐是真信心的标记。在第2节里,“试炼”一词是复数,表示它们的多样性;这里的名词则使用了集合单数,表明试炼的存在是当下人类经历的特点。
2.忍耐的回报(12节下)
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连接词因为(hoti),引入忍耐试炼可以蒙福的理由。当试验的时间结束之后,神所应许的奖赏就会来到。形容词dokimos(经过试验)本是用来形容通过试炼确定硬币或金属的真实属性。为了得到奖赏,基督徒不仅必须被“试炼”,而且需要“通过测试”证明自己有真实的信心。过去分词经过(达秘译本作“经过证明”),表明试炼已经有效地证明他的品格坚实可靠。基督徒每一次成功忍耐新的试炼,都会在他对神的忠心和证明自己的品格上增加一条新的证据。
必得一词说明,期待的奖赏尚在未来;但是这个词所用的未来时态,并不暗示着奖赏是不确定的,因为在那一天之前每个人已经得到了神的嘉许。但是,最终奖赏的时间不是经受试炼之时,甚至也不是死亡的时刻,而是基督再次降临之时(提后4:8)。
那时,蒙神嘉许的基督徒将会得到生命的冠冕。雅各并没有说那些成功忍耐试炼之人将会赢得永生。永生不是依靠人的努力和成就换来的;它是在此生凭着信心在基督耶稣里得到的赏赐(约1:12;弗2:8-9)。在神赏赐的日子,蒙神嘉许的基督徒不会得到生命为奖赏,而是得到“生命的冠冕”——永生就是我们的拯救在永恒里最终的完成。我们最好将属格的生命的几个字视为属格同位语(appositional genitive),把冠冕当作是对永生最完全的、最终的描述。它是神仁慈的奖赏,是赐给那些品格高尚、配得生命之人的赏赐。与“生命”放在一起的冠词(tēs zōēs)表明,完全的永生正等待着那些通过试炼的信徒。伯迪克说:“因为它是对信心所成就的一切所赐予的奖赏,所以必然指向一种更高质量的生命。”[119]它不仅让人逃脱永恒的刑罚,而且让信徒永远享受与神同在的生命。
保罗所用的冠冕(stephanos)这一意象,一般来自希腊体育比赛里为胜利者颁发得胜的冠冕。我们值得考察的是,具有强烈犹太背景的雅各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心里想到的究竟是何种场景。无疑,雅各不会对体育比赛的场景完全无知,因为在大希律统治时代,甚至耶路撒冷也举办过一些体育比赛。[120]但是正统的犹太人憎恶这样的比赛,所以雅各不太可能有意识地引用这样的场景。况且,这样的场景也不会讨他那些犹太读者的欢心,倒是王冠的意象更常见于犹太的文献中。在七十士译本中,stephanos一词被用来象征特别的荣耀,或者代表幸福与丰盛(诗21:3;箴12:4,16:31;哀5:16;结16:12;亚6:11),同时也代表王冠(撒下12:30;代上20:2)。很清楚,雅各不是在描绘一顶光芒渐渐暗淡的冠冕,比如赐给体育比赛得胜者的冠冕,而是想着生命旺盛、永不消灭的冠冕。
至于雅各是否把这冠冕视为得胜或者神的主权之象征,这是一件存疑之事。2:5提到神的国度,七十士译本也曾用这个词来表示王冠,它们都指向了后一种含义,所以这一节经文也不排除让人联想起得胜的可能性。莫说:“冠冕是属灵成功的象征,由宇宙之王授予那些在痛苦和试探中‘持守信心’的人。生命应当被视为奖赏的内容——‘他们的赏赐就是生命’。”[121]他的冠冕与神的应许有关: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在原文中,这句话的动词没有明确的主语;主语就是动词所含的人称代词,“这是他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122]对于雅各来说,这是神赐下的应许,是一件不言自明的事情。缺少明确的主语与犹太传统有关:若不影响理解,犹太人会尽量避免提及神的名字。但是我们不清楚,雅各心里想到的是“主耶稣基督”,还是“父神”。对此人们的观点各异。参考1:1和1:7,也许前一种看法更有可能。伦斯基抱怨那些反对此种观点的人“似乎忽略了耶稣的存在,将其替换为神,仿佛雅各认为耶稣微不足道一样”。[123]
动词应许采用不定过去式,简单地记录了神给出此应许的历史事实。如果这里的主语是父神,那么我们必须考虑旧约中的某些应许,但是旧约里并没有记载这样一个应许。有人指出,申命记30:15-20可能是这个应许的根据,尽管伊斯顿提出,撒迦利亚书6:14(七十士译本)也是一种可能。[124]如果这应许是耶稣基督给出的,那么福音书中同样也没有记录这样一条应许。“生命的冠冕”这一短语,在圣经中仅有启示录2:10还出现过,而启示录的写作年代要晚于雅各书。在福音书里,最接近这个应许的经文几乎只有马太福音19:28。所以,有人泛泛地提出,雅各所引用的话语是一句流行在早期教会之中、没有书面记录的耶稣语录(参徒20:35)。伦斯基等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不必强行在福音书中寻找这句话的根据,因为雅各心里想着的是“主对一切天国荣耀的应许”。[125]
这个应许是赐给那些爱他之人的。这是雅各书里第一次出现“爱”这个字。带定冠词的复数现在分词,刻画了一群以爱神为特征的人。因此,这“有福之人”的身份,就是那些一直爱神的人。在旧约和新约里,“那些爱他之人”是一个众所周知用来代表神百姓的名称(出20:6;诗97:10,145:20;罗8:28;林前2:9;提后4:8;彼前1:7-8)。他们对神的爱源于他们对他的信心,这信心同样生出愿意为神忍耐的心意(1:2-4)。爱是真信心之本质。若没有对神的爱,死亡就控制了我们。动词爱(agapō)指的是对神的知识和目的高尚之爱;这种爱激励信徒完全顺服神的诫命(约14:15,15:10;约壹2:5-6,5:3)。
人无法赢得神所应许的赏赐,它是神赐给那些真正爱他之人的礼物。实际上,“若不是出于内心的爱和热诚来服侍神,就无法得到这应许”。[126]一个人若是想要赢得奖赏而顺服,他的做法就完全违背了基督教精神。神对那些爱他之人所应许的奖赏,唯有那些无私爱神的人才能得到。
[1] Robert Johnstone, Lectures Exegetical and Practical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71.
[2] Philip Mauro, James: The Epistle of Reality, p. 31.
[3] 见James Hope Moulton and George Milliga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Illustrated from the Papyri and Other Non-Literary Sources, p. 501:"Peirazō"。
[4] Heinrich Seesemann, "Peira, peiraō, peirazō, peirasmos,"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6:23 -24.
[5] H. Maynard Smith, The Epistle of S. James, Lectures, p. 45.
[6] Joseph Bryant Rotherham, The Emphasized New Testament.
[7] Sophie Law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50.
[8] J. W. Roberts, A Commentary on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James, p. 40.
[9] 在这封信里,这个词作为称呼出现了15次。
[10] Spiros Zodhiates, The Epistle of James and the Life of Faith, 1:21.
[11] F. W. Farrar, The Early Days of Christianity, p. 326, n.8.
[12] J. Ronald Blue, 'James," in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p. 820.
[13] H. E. Dana and Julius R. Mantey, A Manual Grammar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p. 281.
[14] Ralph P. Martin, Jame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p. 15.
[15] Douglas J. Moo, The Letter of James,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p. 59 -60.
[16] Theodore H. Epp, James, the Epistle of Applied Christianity, p. 40.
[17] Joseph B. Mayor, The Epistle of St. James.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Comments, p. 187.
[18] J. A. Motyer, The Tests of Faith, p. 21.
[19] Joseph Henry Thayer,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p. 118.
[20] Johnstone, pp. 73-74.
[21] 这是dakimon在几个抄本中不同异文的意思。
[22] 名词“信心”(pistis)出现过六次,动词“相信”(pisteuō)出现过两次。
[23] James Hardy Ropes,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p. 135.
[24] Mayor, p. 34.
[25] Thayer, p. 644.
[26]这种用法在语法上被称为冠词做代词使用,指代前文。
[27] William F. Arndt and F. Wilbur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p. 307.
[28] Moo, p. 61.
[29] 他一共用了5次:1:4(2次),17、25,3:2。在所有保罗书信中,这个词一共才出现了7次。
[30] Johnstone, p. 75.
[31] Zodhiates, p. 31.
[32] Peter H. Davids, The Epistle of Jame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p. 70.
[33] R. J. Knowling,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8.
[34] Alfred Plummer, "The General Epistle of SI. James and St. Jude,"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572.
[35] W. E. Oesterley,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in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4:222.
[36]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of James and Peter, The Daily Study Bible, p. 52.
[37] W Boyd Carpenter, The Wisdom of James the Just, p. 105.
[38] 第一类条件句。见A. T. Robertson and W. Hersey Davis, A New Short Grammar of the Greek Testament, pp. 350 -51。
[39] Donald W. Burdick, "Jame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2:168.
[40] Johnstone, p. 78.
[41] A. F. Mitchell, "Hebrews and the General Epistles," in The Westminster New Testament, p. 184.
[42] Edwin T Winkler,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An America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17.
[43] Thayer, p. 18.
[44] Harold S. Songer, "James," in The Broadman Bible Commelllary, 12:I08.
[45] M. F. Sadler,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S. James, Peter, John, and Jude, witb Notes Critical and Practical, p. 7.
[46] John Blanchard, Not Hearers Only.Bible Studies i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44.
[47] Otto Bauernfeind, "Haplous,haplotes,"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1:386.
[48] Martin, p. 18.
[49] Ropes, p. 140.
[50] Roberts, p. 47.
[51] Winkler, p. 17.
[52] Blanchard, pp. 44-45.
[53] Ralph A. Gwinn, The Epistle of James, Shield Bible Study Series, p. 18.
[54] Rudolf Stier,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p. 238.
[55] H. W Fulford, The General Epistle of St../ames, p. 41.
[56] 见Blue, "James," in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for a list of thirty references to nature in the book of James, p. 817。
[57] eoiken本身是完成时态,但带有现在时的意味。见Thayer, p. 175。
[58] Ropes, p. 141.
[59] 同上,p. 142。
[60][60] Marvin R. Vincent, Word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1:726.
[61] Martin, p. 19.
[62] Johnstone, p. 85.
[63] Oesterley, p. 423.
[64] Thayer, p. 276.
[65] Robert Young, The Holy Bible Consisting of the Old and New Covenants Translated According to the Letter and Idioms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s, p. 157.
[66] Curtis Vaughan, James, A Study Guide, p. 24.
[67]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p. 540.
[68] Martin, p. 20.
[69] Moulton and Milligan, p. 166.
[70] 早期教会对这个词的应用,见Mayor, pp. 40-41; Laws, pp. 58-59。
[71] Ropes, p. 143.
[72] Barclay, p. 54.
[73] 此译法引自王汉川译本,苏欲晓译本作“骑墙先生”。——译注
[74] 名词akatastasia在新约中一共出现了5次,意思是“骚乱、无序、无法”。
[75] Oesterley, p. 424.
[76] Mitchell, p. 185.
[77] Oesterley, p. 424.
[78] E. H. Plumptre, The General Epistle of St. James, The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p. 51.
[79] Lenski, p. 541.参Arndt and Gingrich, pp. 170, 172。
[80] Clayton K. Harrop, The Letter of James, p. 25.
[81] Zodhiates, p. 46.
[82] A. T. Robertson, Practic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ristianity.The Wisdom of James, p. 68.
[83] Moo, p. 67.
[84] Dana and Mantey, p. 144.
[85] Songer, p 109.
[86] Ropes, p. 145; Mayor, p. 43; Oesterley, p. 425; Davids, p. 76; Martin, p. 25.
[87] A. T. Robertson, A Grammar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Research, pp.776-77.
[88] Albert Barnes, Notes on the New Testament, Explanatory and Practical-James, Peter, John, and Jude, p. 21.
[89] John Calvin, Commentaries on the Catholic Epistles, p. 285.
[90] R. W. Dale, The Epistle of James and Other Discourses, p. 15.
[91] F. W. Bourne, The King's Son:A Memoir of Billy Bray.
[92] Martin Dibelius, 'James.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Hermenia--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pp. 83 -88; Burton Scott Easton and Gordon Poteat,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The Interpreter's Bible, 12:25; Plummer, p. 576; Kistemaker p. 43; Laws, pp. 63-64.
[93] Dibelius, p. 85.
[94] 同上,pp. 87-88。
[95] Easton and Poteat, p. 25.
[96] 这句话所用“deho...hode”结构,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对比。
[97] Henry Alford, The Greek Testament, vol. 4, pt. I, p. 278.
[98] Mayor, p. 43.
[99] Lenski, p. 541.
[100] Arndt and Gingrich, p. 679.
[101] James Macknight, A New Literal 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Greek of All the Apostolical Epistles with a Commentary and Notes, 5:344.
[102] C. Leslie Mitt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39.
[103] James Moffatt, The General Epistles, James, Peter, and Judas, The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15.
[104] Arthur Temple Cadoux, The Thought of St. James, p. 48.
[105] Lenski, p. 543.
[106] Dana and Mantey, p. 197.
[107] Robert jamieson, A. R. Fausset, and David Brown, A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2:485.
[108] Arthur Carr, "The General Epistle of St. James," in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17.
[109] Mitton, p. 42.
[110] H. Maynard Smith, p. 54.
[111] Lenski, p. 544.
[112] Ropes, p. 149.
[113] 同上。
[114] Dibelius, p. 88.
[115] Ropes, p. 150.
[116] 为了把女人也包含在内,大楷体抄本(uncial manuscripts)亚历山大抄本(A)和044,以及若干小楷体抄本(minuscules),将anēr改换成了anthrōpos。
[117] F. Hauck, ''Makarios, Makarizō, makarismos,"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4:367.
[118] Roy R. Roberts, The Game of Life, Studies in James, p. 20.
[119] Burdick, 'James," in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2:171.
[120] 约瑟夫,《犹太古史》,15.8.1。
[121] Moo, p. 70.
[122] 较早的、更好的文本证据里没有名词,但是后期的抄本中加上了“主”这个词,有些带有冠词,有些没有;还有些抄本用了“神”(hotheos)这个词,用来补全这句话缺少的主语。
[123] Lenski, p. 547.
[124] Easton and Poteat, p. 26.
[125] Lenski, p. 547.
[126] Moo, p.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