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活泼的信心如何应对不公义(5:1-11)
5:1-11 (1)现在听着,你们这些富足的人,要因即将临到的苦难而哭泣和号啕。(2)你们的财物坏了,而且虫子吃了你们的衣服。(3)你们的金和银都长了锈。它们的锈要成为指控你们的证据,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你们在这末世积攒钱财。(4)看哪!你们没有支付为你们收割田地的工人工钱,这些工钱正在哭叫控诉你们。那收割之人的哭声已经到了全能之主的耳了。(5)你们在世上过着奢华而放纵的生活。在宰杀的日子,你们已经养肥了自己。(6)你们定罪和杀害无辜之人,就是那未曾抵挡你们的人。(7)所以要忍耐,弟兄们,直到主来。看那农夫如何等候田地出产宝贵的作物,以及他如何忍耐直到得了秋雨春雨。(8)你们也要忍耐和站立得稳,因为主已经近了。(9)不要彼此埋怨,弟兄们,否则你们将被审判。审判官已经站在门前了!(10)弟兄们,你们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当作面对苦难能忍耐的榜样。(11)正如你们所知,我们认为那些忍耐的人是有福的。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看到主最后给他的结局。主是满有怜悯和慈悲。
在这个由两部分构成的小节中,雅各进一步揭露了世俗主义的表象。在第一部分里(1-6节),雅各尖锐地谴责了世俗主义的残忍压迫,而第二部分(7-11节)则意在保守信徒,使他们不要以世俗主义的反应来对付如此不公义的经历。这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部分除了最强烈、最严厉的控诉,没有别的内容;而第二部分则是温柔、爱怜的恳求。”[1]雅各用第7节的“所以”(oun)表明,他希望将这两个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雅各的主要关切不是那些压迫穷人的富人,而是那些成为牺牲品,受到不公对待的基督徒。然而这种密切的联系,清楚地表明这段写给基督徒的信息中极为不同的两个侧面之间的关系。基督教强烈反对所有形式的社会不公,但是也劝勉信徒在面对不公义时保持合宜的态度和看法(7-11节)。
(一)压迫别人的富人将受审判(1-6节)
这一段反映了旧约的精神,强烈地谴责了社会不公(参赛10:1-4;摩4:1-3,8:4-10;弥2:1-5;玛3:1-5)。在他自己的信仰对世俗的反应之推动下,雅各现在对不敬虔的富人给予预言性的尖锐谴责。他宣告审判即将临到他们(1节),描述了将来的审判(2-3节),并详细地给出了对他们的指控(4-6节)。
1.审判的宣告(1节)
现在听着,你们这些富足的人,立刻说明了下面的宣告所针对的目标群体。现在听着这个习惯用法与4:13完全相同,但并不暗示这一段与4:13-17所讨论的主题有何连续性;相反,它以振聋发聩的方式提醒读者注意一组新的目标。你们这些富足的人(hoi plousioi)指的是那些在物质上富有的人。但是雅各针对他们,并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富有;他们犯下的罪恶(4-6节)才是他断定他们不敬虔的依据。他也没有毫无区别地谴责富人。巴克利的断言“他的目的是显明那些有钱之人可憎的品格”[2],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说法。我们不应当指责雅各采用不合圣经的观点,以财富为罪[3];但是他清楚地知道,积累财富的过程常常伴随着邪恶的做法。雅各所谴责的是“不圣洁的财富所造成的危害”。[4]
雅各没有提及这些富人的宗教信仰。有些注释家提出:“雅各指控的是在基督徒共同体之内被牵涉到富人欺骗行为之中的人。”[5]但是更为可能的理解是,他们是一群非基督信仰的犹太人,在读者所居住的社区中拥有大量的产业。雅各在第1-6节中所针对的人群,似乎与第7节所提到的“弟兄们”有着明显的区别。“弟兄们”这个词不见于前六节之中,但是3次出现在第7-11节里。雅各没有叫他所谴责的人悔改,也没有暗示他们的做法与他们的信仰相矛盾。相反,他简单地宣告审判要临到他们的事实。加尔文评论说:“他所说的一切只不过让人绝望。”[6]雅各所描述的这些富人的态度,不同于1:10对富有的信徒之描述,倒是和2:6有些类似。史密斯敏锐地看出,雅各“所关心的不是什么经济理论,而是人的罪”。[7]
在谴责教会之外这群罪恶的富人时,雅各采用了一种叫做“顿呼法”(apostrophe)的修辞手法——突然离开他的真正听众,转而向另一群人说话。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这番话迟早可能被他所针对的人看到,但是他写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基督徒读者们得益处。他主要关心的是“劝阻犹豫不决的基督徒,避免他们陷入愚蠢的态度之中,嫉妒财富为富人带来的表面权势”。[8]
要因即将临到的苦难而哭泣和号啕,生动地宣告了即将来临的灾祸。它所针对的是“那些贫穷的富人,因为他们除了钱一无所有”。[9]哭泣和号啕并不是4:9那种呼吁悔改的说法,而是描述当审判袭来时这些富人绝望的反应。哭泣(klausate)即“大声抽泣,悲哭,凄惨地流泪”,是形容为死人哀哭的词汇(路7:13、32;约11:31-33),但也用于因羞愧、悔恨而哭泣的场合(太26:75;路7:38)。在这里它用来表示,当神的审判临到时,那些一向忽视神的宣告之人,因突然意识到自己所失去的一切而不能自已,悲痛迸发而出的样子。[10]这个词用了不定过去式,暗示审判迫在眉睫,迫切地呼吁他们赶紧哀哭——因为按照他们所面临的命运,这样的事情他们早就应当去做了。和号啕(ololuzontes)或者“号哭”,加深了这种绝望的情绪。这个动词是个象声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它本来用于描写喜乐的欢呼,也用于描写悲伤痛苦的哭泣;但是在七十士译本中,它只用在表达极度悲痛的场合(赛13:6,15:3,16:7,23:1;耶48:20;结21:12;摩8:3;亚11:2)。这一现在分词刻画了这样的情景:当被他们拒绝的基督再来、审判临到之时,他们小声的抽泣被突然迸发的痛苦号叫反复刺破。
将来的审判所带来的灾祸——要因即将临到的苦难——是雅各呼吁他们悲哭的理由。除了这节经文,名词苦难(tais talaipōriais,复数形式,“各种苦难”)在新约中仅见于罗马书3:16对以赛亚书59:7的引用。这个词刻画了因不幸、痛苦和悲惨际遇而造成的心理感受。现在分词形式的即将(tais eperchomenais)一词,似乎最好理解为苦难已经来临,马上就要袭来。临到(epi,原文中既以分词前缀的形式出现,也以单独的介词出现)一词,则强调了苦难会落在他们每个人头上。尽管耶路撒冷的毁灭很可能被视为这个预言的先期成就,但我们最好将雅各所指的理解为早期教会所热切盼望的主再来的日子。“就像以赛亚一样(赛13:6),”戴维斯说,“雅各以神的视角展望未来,看见耶和华的日子到来时那黑暗狂乱的云将要击打在他们头上。”[11]
2.审判的描述(2-3节)
雅各首先描述了即将到来的审判对他们财富的影响:你们的财物坏了,而且虫子吃了你们的衣服。你们的金和银都长了锈。这三个动词都是完成时态,可被视为希伯来文“预言性完成时”(prophetic perfect)的实例,表示未来的事件“在预言中是如此确定,因此可以用实际已经发生的语态来表述”。[12]但是考虑到第3节采用的将来时,所以我们最好将这些完成时的动词,理解为描述审判之日他们的财富将持续具有的状态。
你们的财物坏了,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财物可以被视为人类所积累各种财富的的总称。所以,动词坏了(sesēpen,字面意思为“腐败、腐烂”)必须按照象征性理解,表示他们的财物变成了无用。按照这种观点,接下来的两句话将财物分为昂贵的衣服和珍贵的金属,进行了讨论。另一些人认为,雅各所指的是三种具体形式的财物:食物、衣服和金属。这种观点保留了动词“腐败”或“腐烂”的自然含义,暗示这些财物和必要腐败的谷物类似。在路加福音12:16-20里,耶稣关于愚蠢的财主之比喻,将这种存储大量谷物的做法视为积累财富的常见方式。奥斯特利说,这种观点“与这一节余下部分所提到的字面意义上的毁灭一致”,而且“与《以诺书》(Enoch,xcviii. 1ff)所提到的末世论……精确地一致”。[13]将这句话和衣服被虫子吃了的那句联系起来的kai(而且)一词,无疑表明这里是字面意义上的毁坏,所以同样偏向于将这个词作“可腐败的谷物”这种字面意义的解读。因此,我们更偏向于认为,这句话指的是三种具体形式的财物。
而且虫子吃了你们的衣服,刻画了他们另一种形式的财物毫无价值的状态。东方的衣服(himatia)即长长的、宽松的外袍,常常带有丰富的刺绣和装饰,是一种容易识别的财富象征,而且经常代代相传(参士14:12;王下5:5;伯13:28;太6:19;徒20:33)。当有人在一年四季都很炎热的东方国家囤积这样的衣服时,很容易因为蛀虫的噬咬而造成很大的破坏。[14]被虫子吃了的衣服会变得毫无实用价值(参伯13:28,这是希腊文圣经中唯一另外用到这个形容词的地方)。
你们的金和银都长了锈(3节),宣告在末日里,这种财物也没有任何价值。复合动词长锈(katiotai)在新约中仅见于此;其前置词kata加强了语气,表示“完全彻底地锈蚀或生锈了”。将这个动词应用到他们的金银上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因为这些金属实际上不会被锈蚀。有人认为雅各是一位从未收藏过金银的穷人,因此不知道这一事实,但这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说法。[15]更可能的意见是,“当时的钱币中混有相当部分的合金,因此的确会生锈”。[16]但最可能的解释是,雅各有意识地将这个强烈的动词应用到他们所珍藏的金银上,提醒他们在审判日到来时,这些财物毫无用处,就像锈蚀的铁一样。另一些人,比如戴维斯,提出动词“长锈”是象征性用法,就像今天“有人会说‘你的钱因为通货膨胀而贬值了’”。[17]但是布卢指出,雅各所用的词汇实际上蕴含着某种真实性:“尽管它们不会生锈,却有可能被腐蚀。金会褪色,银会失去光泽”。[18]而罗伯茨则断定:“甚至新约时代的人们也有足够的智慧,知道地上的任何东西,包括金银在内,都处于腐败的过程之中。”[19]因此,彼得也曾经提到“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彼前1:7)。这些富人以为收藏的财宝可以为他们提供永远的安全保障,但当审判日来临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这些财富已经土崩瓦解,失去了所有价值。
将来的狂暴审判也会直接击打这些富人:它们的锈要成为指控你们的证据,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新国际译本未曾译出的kai(“而且”),将审判之时他们的金银毫无价值之见证,与富人要亲自遭受的灾祸联系起来。它表明在他们心目中,自己的性命和盼望与拥有的财富之间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
“他们财富的败落,刻划出他们自己的败落。”[20]
这里译成锈(ios)的单词,在3:8中带有“毒”的含义;但是这里的上下文清楚地表示“生锈”或者“锈迹”之意。正是他们收藏的财物上的锈迹要成为指控你们的证据,当那日它要成为一位不可禁言的有力证人。它将向检方作证,指控你们(humin,更字面的意思为“对你们”),在所有列席之人面前宣告你们不可抵赖的罪行。雅各并没有指明这种见证的性质。罗普斯认为,锈迹将成为“他们在受审时真实状态之可见征兆——这些富人必要灭亡,因此他们失去了别的盼望,只能等待败坏的必然到来”。[21]温克勒提出:“从那些未曾使用的财物上收集的锈蚀,将会见证它们的所有者之铁石心肠。”[22]他们不用钱财去帮助穷乏之人,却无情地将其藏起,以备将来自己享乐之用。无论这种见证的内容是什么,在审判中锈迹的见证,都将会验明他们的罪行。
当审判之日,锈迹还会惩罚那些自私的所有者,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将来时的动词(phagetai,要吃),再次指向了末日的审判。他们所藏金银被锈蚀的过程,现在变成审判之日这些压迫穷人的富人之“肉”被吃掉的象征。复数的你们的肉(tas sarkas humon)[23],可能被用来提醒这些富人,他们主要关心的不过是自己身体的舒适而已。佐德易阿特斯提出,复数表明神将要审判他们每个人,并评论说:“神对人类个体的关注,实在是人生最大的奥秘。他拯救个体的人,奖励个体的人,也惩罚个体的人。”[24]雅各警告他们,在审判之日,他们生锈的财富将会像生锈的锁链一样,吃他们娇生惯养的肉,仿佛溃烂的脓疮。其效果仿佛火烧,在吞噬的同时带来痛苦的折磨。铁的锈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雅各将其与圣经中通常形容审判的火烧联系起来,大大地加深了这个过程的可怕。在这幅可怕的灾难画面中,雅各似乎重复了耶稣关于行恶之人的“全身”会被丢入地狱火焰里的教训(太5:29-30;参太5:22,10:28)。约翰斯通认为,雅各所描述的画面“似乎最自然地象征着痛悔之良心的工作……那种噬咬腐蚀的感觉,就像金属生锈的过程”。[25]
你们在这末世积攒钱财(3节下),指出他们面对即将到来的审判还积攒钱财的愚行。积攒钱财译自原文中单独的动词(ethēsaupiste),意为“存储、保存财富”。在上下文中,这个动词暗含着自己的宾语。[26]动词的不定过去式直说式语气简单地陈述了一件历史事实,没有涉及动作的持续时间,但无疑这事因为审判的到来已经终止了。当审判降临时,他们努力积累更多的财富的行为将被视为愚蠢的,因为他们没有发觉自己已经生活在末世(en eschatais hēmerais)之中,就是那世界终结的日子。尽管缺少定冠词的“末世”更强调这些日子的性质,但上下文明确指向主耶稣再来之前的那段日子。新英文圣经的翻译是“在一个临近其终末的时代”(in an age that is near its close),所强调的是这个时代的危机特征。早期基督徒认为主很快会再来,但是和我们一样,他们不知道基督耶稣具体再来的时间。第7-9节给出的劝勉,实际上肯定了这里所指的是基督第二次降临。
对于雅各在这末世的表达,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有人认为雅各指的是这些人的晚年,“这些商人已经年纪老迈、白发苍苍、无力工作,到了人生最后的日子”[27],但这种解释成立的可能性不大。年老退休很可能是这群贪婪的商人贪得无厌地积攒钱财的理由,但是雅各这句话的意思似乎并非如此。如果雅各想要描述这群商人的晚年,他可以简单地加上“你们的”,这样就精确地表达了这一层关系。因为缺少限定性代词,雅各不太可能对人们熟悉的圣经短语施加某种范畴上的限制。他先知性地看到,他们的行为已经笼罩在末世审判的现实之下。
其他人则认为,“末世”指的是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一事。[28]赫瑟同意,这些注释家“大体上不错,因为耶路撒冷的毁灭和末世的审判在说法上并无明确的区别”。[29]这种将“末世”理解为以色列在1世纪面临的政治形势的看法固然有成立的可能性,但是若考虑到此信较早的成书年代,这种解释也有点让人难以置信。
显然雅各心中想着未来的审判日。他敏锐地意识到,我们必须依据将来的末世审判,来评估人类现在的态度和行动。
雅各的话语似乎暗示了耶稣的教导:“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6:19-21)。但是雅各所谴责的富人们并没有根据耶稣教导的精神来行动。他们积攒地上财富的行动体现出他们自负而世俗的态度,与倚靠神、向神负责的重要观念背道而驰。
3.审判中对他们的指控(4-6节)
现在雅各要明确地指出这些富人的罪,因为之前他只是模模糊糊地用生锈和虫咬象征性地提示了读者。他在开始时所用的感叹词看哪,表明他在接下来的正式讨论中将会投入极大的热情。这些指控应当被他们严肃地对待。雅各指控他们压迫贫穷的工人(4节),过着放纵奢华的生活(5节),随意谋杀义人(6节)。这几个经节构成了一种递进的指控——一种犯罪会生出更多的犯罪。
(1)贫穷的工人遭受压迫(4节)
你们没有支付为你们收割田地的工人工钱,这些工钱正在哭叫控诉你们。那收割之人的哭声已经到了全能之主的耳了。这幅生动的画面不是来自于他们与别的富人之间兴旺的生意,而是来自于他们欺诈为他们收割大片土地的贫穷的临时工,亏欠工人的工钱。这一情景的重点是雇主和雇工之间不公平的经济制度。雅各并没有谴责这种雇主和雇工的关系本身,而是对雇主剥削雇工的行为加以谴责。佐德易阿特斯的评论说得好:“在公义和尊重彼此权利的问题上,有一些既定的原则……不可偷窃他人的东西……在这里,鉴于雅各所处理的是财富和资本家的问题,因此神要因富人所行的不公而定他的罪。”[30]
工人一词在新约中一般指农业雇工,就是那些靠着每天的工钱来维持自己物质需要的工人(太9:37,20:1-10)。通过一个同位语从句,雅各进一步说明了他们的身份——为你们收割田地的(tōn amesantōn tas chōrashumōn),“那些收集你们田地的”(杨译本)。收割一词的动词形式不见于新约别的地方,其主要的含义似乎是“收集”。这里所指的,应该是用手收割并抖落小麦和大麦的过程。动词的不定过去式表示,这项工作已经做完,工人已经在法律意义上挣得了约定要付的工钱。这里的田地(chōras)和有钱的愚人(路12:16)比喻中的用法一样,暗示一位有钱的地主所拥有的大片土地。整个画面被置于丰收的季节中,新近收获的作物大大地增加了雇主的财富。
欢乐的丰收场景也大大加增了地主的残忍无情,因为他没有支付工人们应当得到的工资。在句首提到的这份工钱,又被一个同位语的完成分词(ho aphusterēmenos)进一步描述为正在哭叫控诉你们。[31]复合动词表明,这不仅仅是拖欠,而是雇主似乎倚靠某些不正当的技术手段,彻底地赖掉了工钱。而动词的完成时态表明这种恶行尚未得到纠正。这个动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对临时工的不公,是很早就常常出现的恶行,曾被摩西律法严厉地禁止(利19:13;申24:14-15),也被先知们尖锐地谴责(耶22:13;玛3:5)。你们没有(aph humōn)这个短语,直接控诉这些富人犯了这样的罪。大多数注释家都同意,这个短语与前一个分词“扣留”有联系。于是,我们最好不要将本意为“离开、远离”的前置词(apo)理解为指示动作的直接行为人,而应理解为是指示“行为发生的地点”。[32]所以雅各的指控是:这些富人是一群干得出这种坏事的人。另一种解释将这个短语与后面的动词联系,译为“有哭喊声从你们中间出来”。于是奥尔福德这样描写这应当支付的工钱:“被赖掉了,留在了你们手上,在你们中间、在你们存放工钱的柜子里哭喊”。[33]但是这种解释不太可能成立。
正在哭叫(krazei)是一个现在时主动语态的动词,戏剧性地刻画了被不公地克扣下来的“工钱”正在不断地呼求报仇。这个词表示大声哭喊或尖叫,正如污鬼被赶出所附之人时的喊叫(可9:26;路9:39)。但是,这个动词也可用于无生命之物哭喊伸冤的场合,比如亚伯的血(创4:10)或所多玛之罪(创18:20,19:13)发出的呼叫声。这些富人之罪,是一种自己会呼求神报仇的恶行。“让那辛劳供应我们面包的工人受饿,是一种冤声上达天庭的罪恶。”[34]
通过kai(“并且”)一词作为连接(新国际译本没有译出这个词),雅各为这幅画面增加了另一项元素:那收割之人的哭声已经到了全能之主的耳了。那些穷乏的受害人也发出哭声(hai boai);这个名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指的是大声哭喊或喊叫。在七十士译本中,它被用来形容受压迫蹂躏之人向神的哀求(出2:23;撒上9:16;代下33:13;赛15:8)。带有定冠词的过去分词那收割之人的(tōn therisantōn),将他们刻画为一群已经完成了收割的工人;但是他们无法享受丰收的喜乐,因为他们辛勤的劳作没有得到工价。
对经济压迫的哭诉,会得到神的关注。穷乏无助的收割之人的哭声没有引起富有地主的重视,但是已经到了全能之主的耳了。完成时态的动词已经到了被强调性地放在句尾,向读者保证神已经注意到此事,正在预备他的审判。“已经到了”(eiselēluthan,更字面的意思为“已经入了”),是一个生动的旧约拟人修辞手法,表示他们的哭声已经被全能之主(kuriou sabaōth,“万军之主”)听见。Sabaoth这个词意在为雅各的话语增加“一种旧约的庄严性”[35],它在新约中别的地方只有罗马书9:29引用以赛亚书1:9时还出现过。它也表明此信的作者和读者都是犹太人。Sabaoth是以色列之神最庄严的称号之一,“不仅表达了他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之庄严和权能,而且将他形容为天上万军之统帅”。[36]七十士译本直接音译这个词,或者使用诸如“大能的主”或“全能之主”等各种方式来翻译它。神这个独特的希伯来称号“将庄严与超卓放在了一起”。[37]新国际译本把它译为“全能之主”,尽管表达出这种含义,但是并没有完全刻画出耶和华神是天上军队之主的形象。玛拉基书23次使用了这个称号,强调万军之耶和华总是站在穷人和无助之人一边,能摧毁压迫者的暴政,惩罚他们的过犯。
(2)富有的人自我放纵(5节)
你们在世上过着奢华而放纵的生活。在宰杀的日子,你们已经养肥了自己。雅各没有使用任何连接性小品词,直接给出了第二组指控,将富人骄奢淫逸的生活与他们对待穷人的刻薄无情进行了尖锐的对比。这段经文用三个不定过去式直说式语气动词,从审判日的角度总结了他们的放纵生活。
你们在世上过着奢华……的生活,形容他们的生活靡烂奢侈。这个动词(etruphēsate)在新约中仅见于此,表示奢侈放纵的生活,尽管并未暗示淫荡的恶行。耶稣也曾刻画过一位“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的富人(路16:19)。他们的生活方式奢侈,追求感官的享受。在世上似乎表示他们的欢愉仅仅限于此世的事物;这是他们的产业和利润,是他们欲望和心愿的全部。雅各似乎有意要提醒富人们,注意他们在此世享受的美物与他们将来命运之间的对比(参路16:25)。
第二个动词,放纵(espatalēsate),增加了浪费、无节制的自我放纵之意。如果前一个动词让人想到富人每日的奢华(路16:19),那么这个动词则让人想到那位将一切花费在荒宴上的浪子(路15:13)。[38]这个动词还出现在提摩太前书5:6里,用来形容好宴乐的寡妇。莫法特的翻译是,“你们已经……陷入到放荡之中”。
第5节余下部分揭示了他们奢侈放纵生活的真正意义:在宰杀的日子,你们已经养肥了自己。这里的养肥了(ethrepasate)一词,带有“催肥、食物喂得饱足”之意。在耶利米书46:21里(在七十士译本里的26:21),这个希腊文动词被用在肥牛犊身上。它反讽地暗示,他们放纵的生活可以与养肥要宰杀的肥牛相比较。[39]当雅各把这个词用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上时,这个短语刻画了他们在那日屠宰家畜、享受美食的样子。“新鲜的肉很快就会被风干或盐腌,因此当宰杀动物的时候,人们通常会进行一次盛大的烤肉宴。”[40]
自己一词的字面意思是“你们的心”(tas kardias),象征性地表示人的欲望和情感所驻留的内心深处。雅各暗示说,他们生活的主要关切点是地上的放纵奢侈,以及自己的享乐。但是雅各希望在宰杀的日子(en hemēra sphages)这个短语可以传达出更完整的属灵意义。
前置词en(在)并不是“为了”的意思,在这里最好翻译为“与‘宰杀的日子’有关”。这个短语没有限定性(冠词),表示这一天在性质上与宰杀——割喉而杀——有关。这是一种表性质的说法,不必限定在审判日那天;然而它似乎与“末世”(3节)是平行的表述。这里的意象似乎是牛被喂得饱饱的,预备宰杀;即使到了要被宰杀的日子,它们还在贪婪地进食。新英文圣经采用意译表达了这一层意思:“像牛一样喂肥你们自己吧——宰杀的日子已经临近了”。讽刺的是,这些富人如今自己成为肥牛,而神屠宰的刀已经高高举起。
另一些人,比如布莱克曼[41]和亚当森[42],认为这里的画面更像是武士们毫无节制地庆祝胜利。若是如此,这句话就是指这群富人没心没肺地庆祝自己的胜利,完全不顾穷人们的生活每况愈下。但是这种解释与上下文不符,因为文中暗示是富人们自己要被宰杀。看起来,雅各是从耶利米书12:3得到这个意象。
(3)义人遭遇暴行(6节)
你们定罪和杀害无辜之人。这句话再次缺少连接性小品词,表明这是一个独立的指控。你们定罪,似乎回顾了2:6的暗示,指出这些富有的犹太人控制了犹太法庭,或者应用他们对异教徒法官的影响力,敌意地控告义人。
和杀害(ephoneusate,“你们已经杀害”),表明他们的定罪最终导致了无辜者的死亡。两个动词之间没有连接性的和(参新国际译本),这加深了语气,“表达了他们定罪之后就匆忙将人杀害的紧迫感”。[43]莫法特指出,当这个动词被用来描述实际的杀害时,犹太人的用法具有更广泛的含义,甚至可以表示剥夺一个人的生活资源,因此造成人的死亡。[44]《传道经》34:22宣告说:“一个人夺走邻舍赖以生活的资源,等同于杀害他;不付雇工的工钱,就算是流了他的血。”但是,这里的上下文更像是指司法意义上的杀害。很清楚,这两个动词都应当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因此“这些恶人不仅定了义人的罪,而且还进一步执行了傀儡法庭的判决”。[45]雅各没有费心地描述具体的细节;他的目的是证明这些富人犯下了杀害无辜之人的罪。因此,正如布卢所说:“以贪图利润开始的事,会结束于无情的谋杀”。[46]这一节所用的不定过去式动词,不必限定在孤立的事件上,而是最好解释为对常常发生的事情的总结性表达。历史上类似的司法性谋杀随处可见。
无辜之人(tōn dikaion,字面意思为“义人”)并不仅仅指特定的某个人;这里的冠词是泛指,把这个人视为所有同类的代表。他的特点是“义”,或者说道德上的正直和公义,因此很可能引起不义的富人对他的仇恨。[47]
新约在不同场合多次称耶稣为“义者”(徒3:14,7:52,22:14;约壹2:1,3:7;另参太27:19、24;路23:47;彼前3:18)。有些注释家认为雅各在这里就是指耶稣的死。普卢默说“这种解释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少支持者”,但是他的结论是这种解释不符上下文。[48]雅各似乎心里清楚他讨论的那种罪——有权势的富人压迫穷人。还有人提出,这是在耶路撒冷被众人称为“公义的雅各”[49]预想自己殉难的场面,但这种解释更加难以令人置信。[50]我们所认为的此信较早的成书时间,让这种解释变得相当不可能。布莱克曼断定,这种提议“非常牵强”。[51]
那未曾抵挡你们的人(ouk antitassetai humin),更严格的字面翻译是“他没有抵挡你们”,因此与此节第一部分单数的“义人”保持一致。这个人再次被视为所有被富人压迫的义人之代表。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每个品格高尚的灵魂都必须为了自己而采取行动。但是,因为他们的公义,所以他们的行动有一些共同的模式。雅各正是从这样一位代表性人物的角度来刻画这个场面的。梅厄说,雅各用现在时的动词“将他的行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进入其中,仿佛在事件的中心观察周遭不同的环境”。[52]这个义人没有主动为自己采取任何行动来抵御杀害他的凶手。或者这义人觉得自己完全无法抵挡迫害者,因此必然要在他们手下受难,或者这句话表示受到逼迫的基督徒应当遵行耶稣的教训:“不要与恶人作对”(太5:39)。
后一种观点与雅各一向强调的耐心忍受相符。优西比乌所保存的记录显示,雅各自己受难的时候就实践了耶稣的教训,但这种做法并不是人的自然反应。正如罗伯茨所指出的:“当人无辜受害、要被处死也不抵抗,必然证明此人受到圣灵的掌控。”[53]义人不加抵抗,越发确定了富人的罪行,因为他们一点也没有被义人,也就是他们恶意加害的无辜受害者的痛苦煎熬打动。通过这句评论,雅各提醒他们:“你们所逼迫的义人,其行为总是那样的温柔顺服”。[54]
罗普斯根据韦斯科特—霍特希腊文新约圣经所建议的文本,将这句话处理为一个问句:“难道他不抵挡你们吗?”他觉得把这句话理解为对事实的陈述“完全不符上下文”,并断言这种处理是用一个反高潮的结尾“破坏了这个强有力的痛快谴责段落”。[55]但是大多数其他的注释家并不认为陈述句的处理存在罗普斯言之凿凿的困难。塔斯克恰当地指出,直说式语气“以庄严而悲伤的语调结束了整个小节”。[56]在这里,直说式语气更为自然,而且加强了读者对富人之罪行的感受。这句话构成一个有效的过渡,自然引入了下一段对圣徒的劝勉。
(二)劝勉受苦的弟兄(7-11节)
所以(oun,“因此”)一词,表明前面对富有压迫者的先知性谴责,是接下来对读者进行兄弟般劝勉的基础。在强烈谴责了压迫者之后,雅各转而安慰鼓励那些受苦的弟兄。他呼吁要坚定地忍耐,因为知道主会再来,结束这痛苦,给他们奖赏。作为不抵抗的义人中一员(6节),他们需要在盼望中忍耐,拒绝不公平地彼此抱怨。
这一段落可分为三个部分。雅各劝勉他们因基督的再来而存心忍耐(7-8节),警告他们不要随从自然的趋势,在受苦中彼此抱怨(9节),并指导他们注意过去在苦难中坚贞不移的圣洁榜样(10-11节)。
l.呼吁他们在盼望主再来中忍耐(7-8节)
所以要忍耐,弟兄们,直到主来(7节上)。作为作者受苦的弟兄们,忍耐是他们的紧要任务,这标志着他们与压迫人的世界有所不同。
要忍耐(makrothumēsate)一词在这两节中一共出现了3次,强调了在面对压迫他们的富人时,读者应有的态度。这个复合动词在这里基本上用作字面含义,其本意是“不容易发脾气”,与“容易发脾气”相对。这不是叫人对命运的安排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自我节制的态度,在被人激怒时不要匆忙地报复。这个词的同源名词常被翻译为“恒久受苦”(或“恒久忍耐”),它并不是表示人一时受苦,而是表示长期容忍某人。这个词和1:3-4、12中翻译为“忍耐”(patient,英王钦定本、美国标准译本)的词并不相同。那几节所用的词汇(hupomonē)带有面对困难的生活处境时耐心忍受的意思;而这里所用的词汇则表示,面对因人际关系而造成的个人痛苦灾难时,隐忍不要立刻发脾气。罗普斯说,这个词在世俗的希腊文中十分罕见。[57]普通人的心里很难自发地生出这种美德来。当七十士译本要赞美这种人类美德时常常用到这个词(箴14:29,15:18,19:11),同时也用它来形容神对罪和犯罪之人的忍耐(诗86:15,103:8;耶15:15)。新约用它来表示神的态度(罗2:4,9:22;彼前2:20),并劝勉基督徒也这样去做(太18:23-33;帖前5:14;彼后3:9)。它不是那种容易发作的怒火,随时预备严惩人的过错。我们最好将这里的不定过去式祈使语气理解为表示愿望(constative)——雅各希望他们保持这种态度直到最后。
如此的忍耐必须坚持,直到主来。这一事件作为他们忍耐的动机,将会结束他们所受的压迫和不公。这里的主很清楚地表示主耶稣基督的第二次降临。雅各书里的基督论相对贫乏,但是在这两节经文中两次用到这个词而没有进一步澄清,是他承认基督耶稣神性的明确证据。他完全相信基督的再来是地上教会所存的活泼盼望。
来(tēs parousias)指的是一个特殊的事件,也是读者们熟知的盼望。原文中的“来”由前置词para(靠近、一起)与实词形式的动词eimi(“存在”)构成,因此其字面意思是“在一起”或者“同在”。蒲草纸文献的用法显示,这个词在世俗的希腊文中常用于形容君王对某个城市或某一地区的访问。[58]这个词也出现在七十士译本之中[59],但在基督时代之前,并没有用在弥赛亚的身上(太24:3、27、37、39)。在新约书信里,它是最常用来表达基督再来的词汇之一(林前15:23;帖前2:19,3:13,4:15,5:23;帖后2:1、8;彼后1:16;3:4;约壹2:28)。这个词也许带有“到来”之意,表明基督的再来,但是它更完整的意义在于基督再来之后与他的百姓同在。亨德里克森说,这个词表示“他的‘到来’是为了用自己的同在祝福自己的百姓”。[60]在后使徒时代,这个词常用来形容耶稣道成肉身的降临[61],但是在新约里它总是用在描述他荣耀的再来上。[62]这个词在新约中从未与形容词或数词连用,显出基督徒独特的盼望在于基督亲自在荣耀中再来。对于末世的盼望,雅各几乎没有提到任何细节,但是对他而言十分清楚,这一盼望对于日常生活必然会产生某种神圣的影响。[63]
意识到保持忍耐的难度,雅各用了一个示例来支持自己的建议。起头的“看”提醒读者要对这个示例给予特别的重视:看那农夫如何等候田地出产宝贵的作物,以及他如何忍耐直到得了秋雨春雨(7节下)。对于终生住在巴勒斯坦的人而言,这幅画面极其自然。
农夫(ho geōrgos)表示耕种土地的人,在这里指的是一位独立的土地所有者或者佃农,而非打短工的临时工。在地里播种之后,农夫就开始期盼收获,但是心里知道在地里长出宝贵的作物之前,还有一段庄稼生长发育的时间。他所期待的作物(那地里的产出)是宝贵的,具有很高的价值,因为这些产出需要辛苦的劳作,而且人的生命也部分倚靠这产出来维系。收获之价值,构成了他耐心等待的理由。复合动词等候(ekdechetai)带有“期待某物从无到有,最终为我们所有”的意思;农夫知道收成并不单靠他个人的努力,也依赖于一些他无法控制的力量。敬虔的基督徒知道,我们所期待的属灵丰收同样依赖于神对人类事务的介入。
通过他如何忍耐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各进一步描述了农夫的态度。他如何忍耐(makrothumōn)译自一个现在分词,刻画了他在撒种和收获之间一直期待的态度,尽管降雨的不确定性可能造成收成的不稳。新国际译本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雅各更完整的表达:“为它忍耐,直到它得到〔那〕春雨和〔那〕秋雨”。[64]“为它”(epʼ autō)表示农夫最关心的问题是期待中的收成,他的精神和情感都集中在这事上。他有信心地等待,直到得了(heōs labē)秋雨和春雨。这句经文没有明确给出“得了”的主语。有些人将其译为“他得了”,因为农夫是这句话的主语,也是整个示例的中心。[65]还有些人提出,根据接下来的“为它”这个线索,作者心目中的主语是“收成”。[66]但是,我们认为最自然的主语应当是农夫的田地。[67]农夫自己并不需要得到雨水,他也无法决定何时何地会降雨。收成本身也不能得到春雨,因为当春雨降下的时候它们事实上还不存在。原文是包括名词“雨”,还是完全一致地使用了两个形容词“早和晚”(proimon kai opsimon),尚存在一些文本上的不确定性。[68]在七十士译本中,名词“雨”(hueton)总是与上述两个形容词一起出现。几个重要的早期抄本和译本只有两个形容词,但是我们大多数主流的希腊文抄本都保留了这个名词。[69]没有名词的异文更接近原文,因为若原文本来没有名词,抄写员很可能自己加上“雨”以消除任何不确定性。此信所具有的巴勒斯坦背景,让我们相当确定雅各所说的是秋雨和春雨,因为没有它们就不可能有任何收成。雅各的读者们住在巴勒斯坦以北,即使不加名词也能理解他所指的东西。
秋雨一般随着一系列雷暴出现,于10月末或11月初出现。农夫会焦急地等待它们的到来,因为若没有雨水软化坚硬的土地,就无法耕种。若秋雨迟迟不来,就会让作物大大减产;如果完全没有下雨,农夫将会颗粒无收。大部分秋雨会在12月到2月之间落下。而晚雨或春雨则在4月末5月间落下。这些晚雨伴随着比冬季更温暖的天气到来,对于作物的成熟非常关键。它们持续的时间越长,收获的作物就可能越多。[70]
这幅画面暗示,雅各本人十分熟悉各种雨水及其对农夫的重要性。这也暗示此信作于巴勒斯坦。罗普斯观察到:“使徒时代的教父和护教家们一点也没有提到过这些描写巴勒斯坦降雨的词汇,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些名词曾经是早期教会宗教术语的一部分。”[71]雅各希望读者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些意象,而不要在其中寻找寓意解释。
你们也要忍耐和站立得稳(8节上),将农夫忍耐的例子应用到读者身上。不定过去式祈使语气动词说明他们迫切需要两个方面的内容。你们也要忍耐 在原文中动词被放在最前面(makrothumēsate kai humeis,“要忍耐,同样你们”),通过重复第7节开头的动词强调了需要忍耐的要求;而后面的“你们也”则强调他们和农夫一样需要忍耐。现在,雅各用强调性的代词你们(humeis)取代了第7节的“弟兄们”,更加清楚地表达了雅各对他们的关切之意。在经历压迫和不公之时,他们必须坚定地保持忍耐的态度,等候神完全成就对他们的目的。
站立得稳(stērixate tas kardias humōn,更字面的意思为“坚固你们的心”),劝勉他们采取行动,强化和坚固他们的内心。这个动词带有加强和支撑某物,使其稳定不移的意思。在经历压迫时他们不要觉得不安和动摇,而需要培养内在的坚定。威廉姆斯将这句意译为“你们必须把铁放在心里”,而新英文圣经则将其称之为“心若坚石”(stout-hearted)。在圣经别的地方,这种内在的坚固被称为神在信徒生命中动工(帖前3:13;帖后2:16-17;彼前5:10),但是这里雅各直接呼吁读者采取行动,坚固己心。在面对周遭环境时,具备一种勇敢、坚定的态度,是他们每个人的责任。而这唯有当他们仰望天国的时候才能成功。
因为主已经近了(8节下)指出,他们每个人必须在基督再来的盼望中找到这种内心的力量。雅各再次提到这种盼望(参7节上),表明这是他心目中活泼的现实。作者没有进一步加以解释,暗示读者对这种观念十分熟悉。已经近了(enggiken)译自一个完成时态的动词,意思是“已经临近”,伸手可及。它暗示主来的日子将至,但是还没有真正到来。基督如今通过圣灵间接地住在圣徒里面,他的身体与他们同在仍属未来之事。
雅各在这里的说法让人无可怀疑,不得不承认他与保罗、彼得和约翰一样(腓4:5;彼前4:7;约壹2:18),盼望着耶稣基督立刻会亲自再来。这种期盼的态度,原本是基督本人反复教导门徒的(可13:32-37)。主指示自己的追随者要预备和警醒;如果他们相信他要许多世纪之后才会再来,就没有必要随时警醒他的再来了。“主不仅命令他的百姓相信,而且要他们警醒;不仅要爱,而且要警醒;不仅要顺服,而且要警醒……并且,借着圣灵的默示,他们心里时时要存着这样的想法。”[72]但是,“我们若断言他们确信自己可以活着看到主再来,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在活着看到主再来这一点上,他们并不比今日的我们更加确信”。[73]
我们或者还可以补充说,他们同样不能确信主不会在他们有生之年再来;我们也是如此。这是一件不知何时会发生的事;每一代基督徒因此都有机会在他再来的盼望中活着。如果对主再来的盼望被降低到遥远的未来,那么就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任何当下的影响,于是这一伟大的基督徒盼望就不再如雅各或其他新约作者所呈现的那样,对基督徒的生活施加至关重要的影响(帖前4:18;彼前4:7;彼后3:11;约壹3:3)。但是新约也清楚地表明,这种对基督立刻再来的盼望,不应当导致人们狂热的兴奋,以至于毫无根据地放弃了在日常生活中当尽的责任(帖前4:10下-12;帖后2:1-3)。
2.警告他们不可彼此埋怨(9节)
不要彼此埋怨,弟兄们,否则你们将被审判。动词(stenazete)的意思不是“发怨言”,而是因为不想要的环境或压迫所造成的个人苦难而发出的“叹息”或“呻吟”。尽管这里主要指的是内心不舒服的感受和彼此之间的不快,但这个词要表现的不是他们大声恶毒地抱怨,而是彼此之间那种责难挑剔的感觉。这种个人的感受以逐渐郁积的愤怒反映出来,有时也会以苦闷的哀叹来表达心中敌对之意。不要埋怨,很好地表达了原文中的细微含义。现在时态祈使语气的动词加上否定词mē,表示这种对其他信徒的抱怨正在发生,并且必须马上停下来,因为这样的态度对弟兄姊妹内在的合一构成了威胁。
在结束他的警告之前,雅各再一次插入弟兄们这个称呼。他是因为像弟兄般地关切他们的属灵福祉,才给出这条禁令。他并非不能同情他们,他们身处受试炼的处境,这让他们变得难以忍受。但是他所关心的,是要消除这种逐渐积累的愤怒和“彼此发泄”的怒气(katʼ allēlōn)。前置词kata加上属格名词,表示他们的抱怨“落在”那些弟兄身上或者“对着”那些弟兄,而他们受试炼的处境并非是由那些弟兄造成的;这里所用的相互代词,表明他们互相之间勉强克制着情绪。这个警告针对人类的自然趋势——当受到压迫或不公平待遇时,为了摆脱烦恼,将怒火不公平地发泄在关系最近、最亲密的人身上。“弟兄们”几个字恰当地强调了这种反应的矛盾之处。
在天上与我们相爱的圣徒同行,
那实在是一件荣耀的事;
在地上与我们认识的圣徒同行——
好吧,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否则你们将被审判(hina mē krithēte,“为了避免你们受到审判”),提醒他们要避免这种不愉快的后果。这种相互抱怨的态度既无用处,也是一种招致神谴责的犯罪。它违背了基督的命令(太7:1;路6:37)。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他们要为此负责(林后5:10)。这里不定过去式的动词表示他审判的最后结果,暗示基督的评价或许与此相反。
审判官已经站在门前了!新国际译本没有译出雅各开头的感叹词idou(“看哪!”),但这个词并不是要提醒读者注意审判官所在的位置,而是警告他们审判已经迫在眉睫。天国的审判官完全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他的决定将会确立他们彼此犯罪的程度。审判官显然指的是被认为马上就要再来的主耶稣基督。这一事实应当激动他们的良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情感、想法和反应上的过犯。他已经站在门前(pro ton thupon,字面意思为“在门之前”),仿佛就要伸手推开那些门进入审判大厅。这是“一个表示接近、紧迫和确定的说法”。[74]复数的“门”似乎指的是进入庄严的审判大厅的双重大门。[75]意识到审判官已经到来,应当既为处于艰难中的他们带来安慰,也给予警告。“如果我们只看到神在福音中的恩典,却忘记了不可逃避的审判,这是一种浅薄的基督教信仰。”[76]
3.列举受苦与忍耐的榜样(10-11节)
雅各再次回到他们的逆境中,鼓励读者记住过去圣徒的经历。他首先举出了旧约中众多先知的榜样(10节),然后又具体地讨论了约伯的事迹(11节)。
(1)先知的榜样(10节)
弟兄们,你们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当作面对苦难能忍耐的榜样。作为弟兄[77],雅各要求读者将注意力转向宗教历史上与他们同样的人。雅各知道榜样(hupodeigma)的价值,因为它是我们可以当作模范的客观实例,能激励一个人追寻他想要的。尽管榜样也可能是反面的,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来4:11;彼后2:6),然而雅各在这里所强调的却是具有正面价值的好榜样。这个词被作者放在句首,加以强调。他命令身处苦难之中的读者们要确实地行动起来,把旧约先知当作(labete)他们心目中的榜样。[78]先知们曾经在艰苦的境况中面对苦难能忍耐(tēs kakopathias kai tēs markathumias),为他们作出了榜样。
人们对这句话中两个名词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美国标准译本的翻译是“受苦和忍耐的榜样”,表示先知们是双重榜样。这两个名词前面都有定冠词,表明它们是先知们的具体经历,也暗示拥有类似经历的读者们应当十分熟悉他们的故事。前一个名词是一个复合名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79],意思是经历极其卑贱、邪恶的苦难,或者因不幸而受苦。这个词也许可以表示被动的意思,指苦难和不幸临到人的头上,但是这里它大概表示主动的含义,指的是先知们为了忍耐艰苦的环境而付出的巨大努力。[80]第二个名词(见前面第7节的动词形式)要求他们在痛苦中勇敢坚定、忍耐不屈。
其他人认为这是所谓的“重言法”(hendiadys),即用两个名词表示同一层含义。[81]因此,新国际译本的翻译是“面对苦难能忍耐的榜样”。戴维斯说:“苦难并不构成榜样,唯独他们在苦难中耐心忍受的事实才构成了榜样。”[82]
雅各称这些著名的榜样人物为“先知”。这个复数的称谓并不限于写了旧约先知书的那些人,它还包括所有蒙召传达神信息的人。在马太福音5:12里,耶稣鼓励门徒大胆地面对逼迫:“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附加的称谓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巧妙地提醒读者们,甚至过去那些耶和华最高贵的仆人也不能免于人的苦待。尽管神给他们尊荣,让他们做神的代言人,但他们仍旧不能逃脱被人苦待的处境。相反,他们的工作本身就会招致世界的反对。如果那些奉主名说话、向世界传达神启示的人也无法逃脱逼迫,那些从事更微小服侍的人也不要想躲过逼迫。耶利米就是作为神的信使而受苦的著名例子。新约引人注目地多次提到在旧约中受逼迫的先知(太5:12,21:35-36,22:6,23:29-37;路13:33;徒7:51-52;罗11:3;帖前2:15;来11:32-38;启16:6,18:24)。他们在如此的苦难中仍旧忠实于神,这是他们真实品格的标志。那奉主名说话的,是作为主的信使而以他的权柄说话。戴维斯说,通过采用这个称谓,雅各“既将假先知们排除在外,又能更好地聚焦在真先知们最关键的特征上”。[83]
(2)约伯的榜样(11节)
通过补充“正如你们所知,我们认为那些忍耐的人是有福的”,雅各总结了先知们的普遍榜样,并预备所要讨论的约伯的具体例子。正如你们所知(idou,字面意思为“看哪”,也是这个词最后一次出现在这封信中),希望读者对试炼中的忍耐一事给予特别的注意。通过使用第一人称的我们,雅各让自己与读者们一道,对其他人身上体现出的这种美德表示敬佩。现在时态的动词我们认为……是有福的,声明人们对这种勇敢忍耐的敬佩,并认为忍耐之人是“有福的”或者“幸运的”,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莫说:“‘有福’的意思当然不是幸福的……‘幸福’一般指的是主观的情感反应;‘有福’则是从神而来的、客观而不可改变的赞许和赏赐。”[84]难道雅各是在暗示,他的读者们在忍耐的时候,没有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评估自己的处境吗?
那些忍耐的人(tous hupomeinantas)是一个带有定冠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在受苦中忍耐并成功经历试炼的一类人。[85]他们在试炼的包围之中仍然勇敢地面对,并不丧胆,因此忠心地忍耐到最后。在1:3-4中,雅各用这个词来描述忍耐生出了基督徒品格,并在1:12里说必须有“忍耐”才能得到生命的冠冕。在这里,雅各指出约伯就是如此忍耐的榜样。人们一般认为他们必会因此得着神的奖赏(太5:12),因此愿意恭贺这样敬虔的受苦之人。约伯的例子显示,在苦难中坚定不移不仅是一种祝福,而且也是最终蒙福的确据。
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暗示雅各认为自己的读者应当熟悉约伯的故事。这句话是新约中唯一提到约伯的地方。(新约中唯一引用约伯记的经文是林前3:19,它引用了伯5:13。)但是以西结书14:14、20曾经提及约伯,将他的名字与挪亚、但以理并列作为义人的榜样,显明他在犹太思想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奥斯特利说,约伯“在圣经之后的犹太文学中也占据着崇高的地位”。[86]在早期基督教作者中,罗马的克莱门常常引用约伯记(《致哥林多人书》〔Corinthians〕,第17、20、26、39、56章)。[87]听见过大概指的是读者从会堂和教会的公共朗读与教导中获得了这样的知识。
雅各在这个例子中强调的是约伯的忍耐。我们所熟悉的翻译“约伯的耐心”(英王钦定本、美国标准译本),并不符合约伯本人在约伯记中的形象。当我们读到他“富有激情地反对那些被他称为‘安慰者’浅薄而俗套的话语时(例如3:1、11,16:2等),或者他痛苦地向神抗议时(7:11-16,10:18,23:2,30:20-23)”,显然不能认为约伯是一位典型的斯多亚派犬儒式人物。[88]法恩(Fine)断言:“约伯的真正美德是诚实,而非耐心。”[89]尽管在最初遭遇灾祸的时候他的确显示了极大的忍耐(伯1:21,2:10),但约伯对苦难提出的激烈抗议很难被描述为“耐心”。但雅各在这里所用的词并不是第10节里所用的(makrothumia),而是表示忍耐的hupomonē(参见11节上的动词,以及1:3-4,12)。面对无法解释的苦难,约伯在巨大的试炼下忍耐,对神的忠诚从未有片刻动摇,因此成为令人难忘的榜样(1:21,2:10,16:9-21,19:25-27)。佐德易阿特斯说:“他的不完美和人性的弱点令人极其难忘。但雅各只提到他的忍耐。这正是神对属他的圣徒们所给予的忍耐之特征。”[90]
为了鼓励读者,雅各还提到约伯故事的美好结尾:也看到主最后给他的结局。也看到,暗示读者怀着浓厚的兴趣一幕一幕地观看约伯的故事,直到最后的大结局。主最后给他的结局(to telos kuriou,字面意思为“主的结局”),指的是主(属格作行为主体)为他的苦难带来的幸福圆满的结尾。这一结尾完全证明了约伯的无辜,并以合宜的赏赐报答了他所受到的苦难。加尔文说:“我们总是应当以结局来衡量苦难。”[91]结局(telos)一词也可用来表示某种运动最终要达成的目标。[92]因此修订标准译本的翻译是“你们已经看到主的目的”。于是,这个词就代表神允许一切苦难发生在约伯身上最终所要显明的目的:驳斥撒但的诽谤(伯1:11,2:4-5),并证明和加强约伯的信心。
奥古斯丁和他之后的人提出,“主的结局”指的是基督的死。所以,他们认为这是有关“忍耐”的双重榜样。尽管这种看法颇有吸引力,却不符合这里引用旧约榜样的上下文。这种观点也需要我们在同一节里,对“主”这个词给予不同的解释才行。另外,如果这里指的是基督,“主”的前面应当有定冠词才对。“在这种情况下,”罗普斯说,“雅各就不会单单提及死亡,而必须进一步强调基督战胜了死亡。”[93]梅厄进一步指出:
这样一来,雅各就不是给出了一个忍受苦难的完美示例,而是给出了两个不完美的、勉强可以说得过去的示例。如果telos(“结局”)真的指复活和升天,那么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苦难)就不存在了;如果指的是钉十字架,又缺乏鼓励的力量。[94]
若把基督的例子与先知们放在一起,似乎还更自然一点。
雅各没有像彼得那样(彼前2:21-23)提到基督受苦的例子,这是一件颇为奇怪的事情。[95]也许这是因为雅各最终意识到耶稣基督的真正身份之后,本能地怯于将他与其他人置于同一水平上。对于他而言,基督是独一无二“荣耀的主”(2:1)。
在约伯的事情上,主所带来的完满结局显明“那”(hoti,新国际译本未译出)主是满有怜悯和慈悲。这里的主(ho kurios)显然指的是旧约中的主,在七十士译本中一般翻译为“耶和华”(YHWH,雅威)。只要神允许人类忍受压迫和不公,人类就经常无法理解神的真正性格。雅各温柔地提醒读者,如果他们在试炼中也能持守对神的忠诚,他们也可以亲身体验神良善的本性。
雅各用两个形容词描绘了神对待自己百姓的态度:满有怜悯(polusplanchnos)和慈悲(oiktirmōn)。雅各在这里似乎是随意地引用了诗篇103:8。前一个形容词是一个复合词,意思是“非常富于同情的”。这个词不见于新约或七十士译本,似乎是雅各自己生造的。[96]2世纪中叶的《黑马牧人书》借用了这个词(《命令篇》〔Mand.〕4.3.5;《类比篇》〔Sim.〕5.7.4),并且总是用在耶和华身上。[97]它宣告“神毫无恶意,他不喜欢看到人类受苦”。[98]第二个形容词在新约别的地方仅有路加福音6:36还用到;在这里,雅各用它来表示神的恩慈,以作为劝勉读者彼此恩慈相待的依据。这个词在七十士译本中多次出现。在神与人交往时,恩慈是他外显的一面。这个词在这里用了复数,似乎“表示神表达其恩慈的各种具体形式”。[99]那位用丰富的怜悯和恩慈证明约伯无辜的神,就是今天这同一位神。若我们在苦难中对神保持同样忠贞不移的态度,一定会得到合适的赏赐。
雅各专注于帮助信徒克服在面对世界施加的不公时,以世界的方式应对的倾向。世界在本质上是反对神及其国度的,因此还会继续压迫神的百姓。但是如果他的百姓牢记这样的真理,就可以不被世界之灵所控,克制自己以世界的方式应对世界的不公之冲动。
[1] Charles Brown,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in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pp. 107-8.
[2]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of James and Peter, The Daily Study Bible, p. 135.
[3] J. L. Kelso, "Wealth," in The Zonderoan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5:911.
[4] Theodor H. Epp, James, the Epistle of Applied Christianity, p. 223.
[5] Billy Simmons, A Functioning Faith, p. 115.
[6] John Calvin, Commentaries on the Catholic Epistles, p. 342.
[7] H. Maynard Smith, The Epistle of S. James. Lecturos, p. 276.
[8] C. Leslie Mitt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75.
[9] Rudolf Stier,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p. 434.(强调字体为作者所加)。
[10] Karl Heinrich Rengstorf, "Klaiō,"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3:722-23.
[11] Peter H. Davids,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Biblical Commentary, p. 114.
[12] E. C. Blackman, The Epistle of James, Torch Bible Commentaries, p. 142.
[13] W. E. Oesterley,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in The Expositor's Groek Testament, 4:467-68.
[14] G. S. Candale, "Moth," in The New Bible Dictionary, p. 850; and W. M. Whitwell, "Insects of the Bible, Moths and Butterflies," in The Zonderoan Pictorial Bible Dictionary, pp. 377-78.
[15] 温迪施(Windisch)的原话。马丁·迪贝利乌斯(Martin Dibelius)在下文中引用:"Jame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Hermeneia—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p. 236 n. 34。
[16] J. Nieboer, Practical Exposition of James, p.366.
[17] Davids, p. 115.
[18] J. Ronald Blue, "James," in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p. 832.
[19] Roy B. Roberts, The Game of Life, Studies in James, pp. 144-45.
[20] Alfred Plummer,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t. James and St. Jude,"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622.
[21] James Hardy Ropes,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p. 286.
[22] Edwin T. Winkler,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An America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63.
[23] Joseph B. Mayor,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p. 151断言:“古典作家和后期的作家都用复数的sarkes来表示身体上的肉……而单数的sarx则表示整个身体。”但是Ropes, p. 287则宣称:“自荷马以来,到雅典诸作者与柏拉图,复数的用法在含义上和单数并无不同。"John Peter Lange, "The Epistle General of James," in Lang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23:129提出,“复数描述了富人在其喜好的色欲之中,或在其宗教、公民或个人的外在生活中所表达的全部生活形态”。
[24] Spiros Zodhiates, The Patience of Hope, p. 57.
[25] Robert Johnstone, Lectures Exegetical and Practical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355.
[26] 罗普斯(Ropes)坚持认为这个动词需要一个宾语,于是用标点符号把“如同火烧”与此动词放在了一处;他的翻译是“因为你们已经积攒了火烧”(pp. 287-88)。韦斯科特-霍特希腊文新约圣经也采纳了这种断句。但是其他现代希腊文本批评家和大多数现代注释家更倾向于把“如同火烧”断在前面一句话里。我们从新国际译本的做法看到,后一种构造无疑更为合理。
[27] Zodhiates, p. 61.
[28] 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们,见Joh. Ed. Huther,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James, Peter, John, and Jude, p. 145。
[29] Huther, p. 145.
[30] Zodhiates, p. 64.
[31] 公认经文使用了更为人熟知的词汇apesterēmonos,意为“被抢夺或剥夺了”,并暗示富人们少付了工人工钱,因此偷窃了部分本该支付的费用。
[32] Mayor, p. 152.
[33] Henry Alford,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4:1, p. 321.
[34] Winkler, p. 64.
[35] Dibelius, p. 238.
[36] R. J. Knowling,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122.
[37] James B. Adamson, The Epistle of Jame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186.
[38] Richard Chenevix Trench,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 p. 202.
[39] 英王钦定本根据公认经文,增加了比较副词as(hōs,仿佛在宰杀的日子)”,但是缺少充分的抄本证据支持,因此最好删除。
[40] Davids, p. 117.
[41] Blackman, p. 144.
[42] Adamson, pp. 187-88.
[43] Knowling, p. 125.
[44] James Moffatt,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James, Peter, John, and Jude, The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70.
[45] Zodhiates, p. 74.
[46] Blue, p. 833.
[47] 最近,D.希尔(D. Hill)在其论文"Dikaioi as a Quasi-Technical Term," (New Testament Studies 11, no. 3 (April 1965):297-302)中提出,dikaioi可能是一个半专业术语,指的是早期教会中大体上成为一个特殊阶层的教师们。但是这种观点在此处的上下文中成立的可能性不大。
[48] 普朗莫举出卡西奥多罗斯(Cassidorus)、比得(Bede)、俄厄库美纽(Oecumenius)、格劳秀斯(Grotius)、本格尔(Bengel)和兰格(Lange)等人,作为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Plummer, 6:625)。另见Thomas Manton, 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pp. 416-18; and Smith, pp. 286-87。
[49] 优西比乌,《教会史》(Eusebius 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Eusebius Pamphilus)2.23。
[50] 施蒂尔断言:“受到圣灵默示,他给出了如此美妙的预言,但是受到限制,不知道这是在预言他自己的一生。” (Stier, p. 436)
[51] Blackman, p. 146.
[52] Mayor, p. 155.
[53] Roberts, p. 149.
[54] Alford, p. 322.
[55] Ropes, p. 292.
[56] R. V. G. Tasker,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Th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116.
[57] Ropes, p. 293.
[58] G. Adolf Deissman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East, pp. 372-87; and James Hope Moulton and George Milliga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Illustrated from the Papyri and Other Non-Literary Sources, p. 497.
[59] 在亚历山大抄本(codex A)中,这个词出现在尼希米记2:6,用在尼希米本人身上。保罗也用这个词来表示他自己的到来(腓1:26,2:12)或者某些同工的到来(林前16:17;林后7:6-7)。在帖撒罗尼迦后书2:9里,这个词被用来表示末世不法之人的到来。
[60] William Hendriksen, "Exposition of I and II Thessalonians," i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76.
[61] William F. Arndt and F. Wilbur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p. 635.
[62] 彼得后书1:16很难被解读为基督的第一次降临。
[63] 有关最近学术界对涉及末世之经文的研究,以及完整的参考文献,参见Colin Brown, "The Parousia and Eschatology in the NT,"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2:901-35。
[64] 达秘译本。
[65] Ropes, p. 294. 见英王钦定本、莫法特译本、威廉姆斯译本和杨译本。
[66] Knowling, p. 128; Mayor, p. 156; Dibelius, p. 244.
[67] E. C. S. Gibson,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in The Pulpit Commentary, 49:69; Oesterley, p. 471.
[68] 韦斯科特-霍特希腊文新约圣经、奈瑟勒-阿兰德希腊文圣经以及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删除了名词“雨”。公认经文以及苏特新约希腊文圣经、塔斯克新约希腊文圣经以及霍奇斯-法斯塔德的希腊文新约圣经保留了这个词。
[69] 异文证据见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第3版。
[70] J. H. Paterson, "Rain," in The Zonderoan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5:27-28.
[71] Ropes, p. 297.
[72] M. F. Sadler,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S.James, Peter, John, and Jude with Notes Cn'tical and Practical, p. 69.
[73]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p. 665.
[74] Zodhiates, p. 95.
[75] 在这样象征性的表达中,复数可能与单数功能相同。见F. Blass and A Debrunner, A Greek Grammar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p. 78; and Joachim Jeremias, "Thura,"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3:174 n. 8。
[76] Frank E. Gaebelein, The Practical Epistle of James, p. 113.
[77] 公认经文(参英王钦定本)有代词“我的”(mou),但缺乏充分的抄本证据支持。具体证据见奈瑟勒-阿兰德新约希腊文圣经第26版。
[78] 有人认为雅各所举的例子也包括基督徒中的先知(弗2:20,3:5),但第11节提到约伯,将榜样清楚地限定在旧约之内,使得这种说法成立的可能性极小。
[79] 雅各书5:13和提摩太后书2:3、9使用了它的同源动词。
[80] Arndt and Gingrich, p. 398; Deissmann, Bible Studies, pp. 162-63.
[81] Ropes, p. 298; Dibelius, p. 245 n. 25.
[82] Peter H. Davids,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86.
[83] Davids,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Biblical Commentary, p. 120.
[84] Douglas J. Moo, The Letter of James, p. 171.
[85] 公认经文使用的现在时态动词,缺乏足够的抄本证据支持。
[86] Oesterley, p. 472.
[87] Clement, "The First Epistle of Clement to the COrinthians," in The Ante-Nicene Fathers, 1:5-21.
[88] Mitton, p. 189.
[89] Hillel A Fine, "The Tradition of a Patient Job,"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74 (March 1955): 28.
[90] Zodhiates, p. 106.
[91] Calvin, p. 352.
[92] Arndt and Gingrich, p. 819.
[93] Ropes, p. 299.
[94] Mayor, p. 159.
[95] Burton Scott Easton and Gordon Poteat,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The Interpreter's Bible, 12:67-68利用这种缺乏来证明此信具有犹太背景,并非基督教文献。
[96] F. Wilber Gingrich, "Prolegomena to a Study of the Christian Element in the Vocabul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Apostolic Fathers," in Search the Scrlptures, New Testament Studies in Honor of Raymond T. Stamm, p. 177.
[97] Knowling, p. 134.
[98] Davids,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88.
[99] Arndt and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p. 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