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活泼的信心如何应对冒然制定计划(4:13-17

 

4:13-17  13)现在听着,你们有人说:“今天或明天我们要去这城或那城,在那里住一年,做买卖和挣钱。”(14)为何如此呢?你们甚至不知道明天要发生的事情。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15)相反,你们应当说:“如果这是主的旨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这事或那事。”(16)事实上,你们张狂和夸口。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17)所以,任何人若知道他当行的善却不去行,就犯罪了。

 

这一段和前一段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迪贝利乌斯称之为“一个毫无疑问的独立段落”,但是也承认作者继续警告“人们的世俗主义思想”。[1]因此,雅各的讨论是从一种世俗主义形式转换到了另一种形式。世俗主义并不总是公开地与神为敌;它也可能以张狂自负表现出来,完全不考虑神的存在就计划了每天的活动。人们完全可能在正式的礼拜仪式中表达自己对神的倚靠,但是转身就不顾神,而去无休止地追逐日常的生计。那些沉迷于商业贸易的人特别容易犯“在计划未来时忽略神的旨意之罪”。[2]雅各非常有技巧地转向这一场景,暴露和谴责了这种形式的世俗主义。他没有暗示商业贸易本身是罪恶,也没有暗示说商人或客商不可能成为虔诚敬畏神的人。尽管他用了客商的做法为例来谴责这种冒失的商业计划,但他意在责备所有在日常生活中脱离神的旨意、自行其是的信徒。

 

雅各刻画和解释了这种世俗主义形式之恶(13-14节),给出了信徒应有的态度(15节),并指出他们现在的态度所涉之罪(16-17节)。

 

(一)对他们自满态度的责备(13-14节)

 

雅各首先描述了他们的态度(13节),然后揭露了他们张狂而冒失的做法(14节)。

 

1.对这种态度的描述(13节)
 

现在听着是一个暗示不赞成的煽动性感叹词,标志着讨论进入一种新的世俗主义形态。听着age)是一个第二人称单数的祈使语气动词,但是它已经变成一个向众人说话的习语,所以大概这里也同样有着以单数表达复数的意思。附加的副词现在nun),增加了语气中的紧迫感。这个词在世俗的希腊文中很常见,但在新约中仅见于此处和5:1。亚当森说它是“一个发起进攻的信号”。[3]

 

你们有人说hoi legontes)是一个带定冠词的分词,在这里作直接呼语,指出作者想要责备的对象。现在时态的“有人正在说”,表明后面引用的话是他们经常性的、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计划的结果。他们的话显示他们是一群客商,而且生动地表达了雅各想要揭露的世俗主义类型。大流散时期经商的犹太人正是这样的态度。雅各在这一段里并没有使用“弟兄们”作为呼语,因此劳斯[4]和别的一些人认为,他现在所针对的是非基督徒——他们因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尚未被基督徒共同体吸引而大量地加入,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基督徒群体。但是戴维斯认为,雅各所用带定冠词的分词(hoi legontes),暗示“他们在雅各心目中是基督徒群体的一员,而非外人”。[5]梅厄则认为,第15节以他们应当知道的事为依据,“就像前面的1:19一样,证明作者所针对的是基督徒”。[6]尽管这一责备可以适用于大多数人,但雅各在这里是特别针对基督徒群体中公开认信的成员而言。他们在这里所表述的计划,只不过代表了他们中间流行的态度而已。

 

今天或明天我们要去这城或那城,在那里住一年,做买卖和挣钱。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心中已经完全制定好的计划。他们已经将细节都规划好了,甚至设想了一年的贸易可能获得的利益。这里的语气体现出他们的笃定和自信;他们认为计划的执行应当尽在掌握之中。他们一点也没有想到要倚靠神,也没有考虑生活的不确定性。在这一切的背后,雅各看出了他们应受谴责的态度。

 

今天或明天似乎暗示他们的计划具有某种灵活性。公认经文采用的异文是“今天和明天”[7],表明他们计划了两天的行程,而这些不知疲倦的旅人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确定性。但是,这个词的证据更充分,也更可能接近原文。迪贝利乌斯提出,此信的抄写员也许希望“尽可能地表现出制定计划之人口中的自信”。[8]鉴于“今天和明天”似乎已经成为表示现在和不久之将来的习语(路12:2813:32-33),抄写员可能觉得这样的写法更为恰当。但是认为“或”才是正确文本的伦斯基提出,雅各所写的“或”这个词表明他们的计划只是代表性的:“有些时候制定了今天要做之事的计划,有些时候制定了明天要做之事的计划。”[9]这种解释比较符合实际,因为雅各所关心的是他们惯常的做法。

 

我们要去这城或那城,描述了他们计划的第一阶段。我们要去,表达了他们对旅行的自信满满,而这城或那城则表明了他们计划要去的地点。美国标准译本的翻译“这城”(tēnde tēn polis),将这里的指示代词视为确定性指示代词,但是更自然的理解应当将其视为代表性的:“进这样那样的城”。[10]“这城”这种译法指的是确定的城市,仿佛说话之人用手指着地图一样,而“这样那样的城”这个译法则是代表性的。赫瑟认为,尽管每次说话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目的地,但是雅各在这里只是泛指他们通常的做法,因此“他只能采用一种不确定的方式,用这个代词来表示他们每次想去的、确定的城市”。[11]雅各并不关心他们具体要去哪个城市,而是觉得这种推测之中蕴含着某种典型的断言。

 

在那里住一年的字面意思是“在那里做一年”,这不仅暗示要一直待在那里,而且有意要用一年时间来做事。他们认为这一整年的时间都在他们掌握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决定来加以利用。有些抄本增加了“一”这个词,仿佛他们已经开始设想下一年要做的事情。这种异文增加了假设的细节,但是缺乏权威抄本的支持。

 

做买卖说明了他们计划要做的事情。这个动词(emporeusometha)的意思是为了做生意而去某个地区,即为了生意的旅行,所以在这里简单地表示“做生意,做买卖”。除了这里,新约中只有彼得后书2:3还用到这个词,表示以欺骗的方式剥削别人。这种含义有力地见证了古代贸易中常见的欺诈行为,但是雅各在这里的用词并没有暗示这样的恶行。雅各不是要指控他们不道德的行为,而是想谴责他们所做的假定。

 

和挣钱指的是赚取商业利润,说明了整个计划的目的。重复使用的kai),区分了计划的不同阶段,“他们一步一步地推演,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为止”。[12]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这些勤劳而野心勃勃的小生意人不断地观察时局,随时预备迁移到最能挣钱的地区做生意的样子。雅各并没有谴责这种生意形态,也没有禁止人通过合法交易赚取利润。但是很清楚,他们心里倚靠自己的能力来收获财富和利润,仿佛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标志。对于雅各来说,他们计划的致命缺陷在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假设,因为这让他们在日常生活行事之中将神完全排除在外。他们是一群实践上的无神论者,这就是他们的罪。佐德易阿特斯说:“不幸的是,(这种实践上的无神论)竟然比经过理性思考后的不信还要普遍得多,所以我们不禁怀疑神会让何种审判临到这种实践上的无神论者头上。这种无神论对20世纪基督教的祸害,就和它在一切时代祸害基督教会的情景一样。”[13]在路加福音12:16-21里,基督关于愚蠢财主的比喻,肯定了雅各对这些商人的世俗主义倾向所做的严厉谴责。

 

2.这种态度的冒昧(14节)
 

雅各剖析了他们的世俗主义态度,揭露了其中双重的冒失。

 

他们犯下冒失的过犯,因为他们对未来一无所知:为何如此呢?你们甚至不知道明天要发生的事情。雅各的原文中并没有为何如此呢why)这个词。他将这句话放在第13节“你们有人说”的同位语上,字面意思是“你们这样的人(hoitines)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定性的关系代词,表明他们属于本质上不知道未来的一类人。不知道ouk epistasthe)的意思是,他们对于明天没有确定的、精确的认识。[14]他们没有在意圣经的警告:“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箴27:1)。他们这种不顾神的存在而盲目制定计划,正是世俗主义的本质特征。但是,活泼的信心在面对无知的未来时,却能冷静地倚靠神作为他们面对明天tēs aurion)的真正安全保障。在“明天”之前究竟用了中性的单数冠词还是复数冠词,还是没有用冠词,各种抄本的证据不一。[15]似乎最佳的结论是有一个中性的单数冠词,译为“你们不知道明天的事”,或者按照新国际译本的译法,你们甚至不知道明天要发生的事情。他们忘记了自己其实并不确知明天实际会出现的情况。

 

他们的冒失行动也没有考虑人的生命不确定的问题。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这里的标点符号尚存一点疑问。(英译本中的)“明天”后面应当是一个句号(译注:即新国际译本的译法),还是将这句话纳入到前一句之中呢?新美国标准圣经[16]按照后一种理解,翻译为“然而,你们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明天将会如何”。这种观点暗示他们可以活到明天,但是并不知道明天会面临怎样的事情。但是,单独的疑问句是人们更加普遍接受的解释,它直接触及生命无常、易逝的本质——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活到明天。

 

疑问代词什么poia[17]带有一种轻蔑的意味;它提醒读者注意你们的生命中那种不安定的本质。佐德易阿特斯说,雅各并没有说“我们的生命”,因为“他不可能将自己算在这群商人之中”,与他们一同贸然行事。[18]

 

你们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新国际译本没有译出这句话开始的gar(“因为”),但它的作用是延续前面轻蔑的评论,明确肯定他们作为个体,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着这样不确定的本质。有些抄本没有用你们是este),而写作“那是”(esti)或“那将是”(estai)。

 

在前面的疑问句之后,“你们是”这种说法有点出人意料,因此抄写员更可能将第二人称改为第三人称,而不是相反。采用“你们是”来作为隐喻显得更为有力,而且将讨论聚焦在读者本人身上。于是,他们所有的一切和从事的事情,都必须考虑他们自身的不稳定性。在新约中,只有使徒行传2:19引用约珥书2:30时还用到云雾一词。它可以指云雾,也可以指一阵烟雾或者蒸汽,就像冷天呼出的气息或者热锅里冒出的蒸汽。

 

雅各给出了这种隐喻的意义:出现少时就不见了。这个动词使用了现在时,表明这是一件常常发生的事情。云雾只能少时pros oligos)被人看见,持续很短的时间就会消失不见;epeita)则标志着接下来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即它不见了,或者说完全消失在读者视线之外。原文使用了常见的双关语,就像我们英语中使用appear(“出现”phainomenē)和disappear(“消失”,aphonizomenē)一样,加深了读者对生命易逝的印象。米顿提醒我们注意,圣经里用来形容人生命的各种象征,比如“日影偏斜”(诗102:11),“一口气”(伯7:7),“云彩”(伯7:9),“如草一样”(诗103:15)等,都表现了生命易逝、不安全的特点。[19]因此,对不变之神视而不见,反倒骄傲地计划他们那如同云雾一般转瞬即逝的生活,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呀!雅各并没有暗示说这些忙碌的商人应当在日常活动中时时担心迫近的灾祸。“他要求读者考虑的是信靠神,不要倚靠自己仔细拟订的致富计划,因为这才是我们面对未来时唯一可行的方法。在生活中承认神掌管一切,而不是人掌管一切,就是在神的面前选择了谦卑的基督徒生活。”[20]

 

(二)合宜的态度(15节)

 

相反,你们应当说anti tou legein humas),字面意思是“与你们的说法相反”。这个语句暗示了第13节的“你们有人说”,将第14节处理为一句插入语,用来说明雅各责备他们实践上的无神论之根据。与他们狂傲的世俗态度相反,他们应当有意识地接受神主权的旨意,以此为他们所有计划和盼望的依据。

 

如果这是主的旨意,表达了基督徒合宜的心态——承认神拥有绝对的权柄,能够有效地控制生命中所有的一切以及各种行动。代表了神的终极主权,所以我们最好将其理解为“在绝对合一之中、各个位格没有任何分歧意见的神”。[21]基督徒必须遵守他的旨意,愿意在行为上服从,因为这旨意完全善良、纯全、可喜悦(罗12:2)。这里的虚拟条件句形式(ean加上不定过去式虚拟语气的thelēsē)没有说明神在某个具体情景下的旨意,但是基督徒却表明了自己愿意接受的心意,知道唯有神可以让我们的计划成就。这不是简单地将“神的旨意”加在我们所制定计划的附录之中。“每个计划都要根据神的标准和目的来进行评价;每个计划都需要以祷告摆放在神的面前,留出足够的时间倾听和等待神的意思。”[22]

 

这一短语不见于旧约,然而在新约中用到过几次(徒18:21;林前4:19;来6:3;参腓2:24)。但是保罗有几次提及自己未来的计划时,并没有使用这种说法(徒19:21;罗15:28;林前16:5)。至于为何圣经的作者们并不常常使用这种说法,米顿的建议是:“因为这种想法是如此基本,所以他们在说话时常常隐含这种态度,而不是明确地加以说明。”[23]显然早期基督徒并不把“主若愿意”当作一种敬虔的仪式,用来加增他们自己计划的有效性。基督徒很明智地避免机械性地使用这种说法,但是在合适的场合还是可以明确地使用,以口头方式见证他们在面对未来时对神的倚靠。塔斯克质疑现代人“拒绝说‘若神愿意’,究竟是因为害怕而变得假冒为善,还是真的不愿承认神至高无上的地位”。[24]对于委身的基督徒而言,这种说法所表达的确信是真正的良药,可以医治我们对于未来的一切恐惧、担忧。

 

由此而得到的确据是: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这事或那事。我们的生命和我们能做的事情,都有赖于神对我们的旨意。这句话里的两个将来时的直说式语气动词,暗示是神的旨意让我们的生命和行动可以延续。[25]承认在面对未来时要倚靠神,这并不是说我们有了消极等待的借口,它不是要打击我们对于规划未来的积极性。相反,我们就……可以做这事或那事,暗示“我们仍旧直接规划未来,却采用与神合作的方式”。[26]全然委身于神,我们便可以在他的引导和持续恩典的鼓励下,进行我们计划的活动。

 

(三)他们现有态度的邪恶(16-17节)

 

1.他们夸口之恶(16节)
 

事实上nun de,“但如今”),你们张狂和夸口。开始的“但如今”这两个词,通过对比他们要说的话,将注意力转回到他们如今邪恶的态度上。新国际译本1:9将这里译为张狂的动词译成了“骄傲”。在1:9里,这个基本含义是“骄傲的感觉,在某些情况下趾高气昂”的动词,刻画了信徒因神的恩典而得意骄傲的样子;但是在这里,这个词所刻画的是得意洋洋的冒失感觉;他们在4:13里所说的话是一种骄傲的张狂。他们如今的张狂,与人因为体会到生命的不确定性而生出谦卑信靠神的合宜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正如有人所说,他们的“骄傲大大地放大了‘我’,取代了神的恩典”。[27]

 

结果,他们不断地夸口,用自命不凡的夸口来表现他们的张狂。雅各使用的词语不是限定动词,而是一个介词短语(en tais alazoveiais humōn,更字面的意思为“以你们的炫耀”或者“傲慢”)。新国际译本的翻译采用了这个短语,并将其修改为动词形式“张狂和夸口”。但是,在新约中16次用到动词“夸口”kauchaomai)后接前置词en(“在……里面”)的地方,这个介词短语都表示夸口的根据(参罗2:172:23;林后10:1712:9)。因此,我们同意伯迪克的看法:“最好将其理解为雅各的读者们对于未来所夸口炫耀的东西”[28]。短语中的动词(“你们的炫耀”)在新约中仅见于此处和约翰一书2:16;它表示言语或行为上浅薄的炫耀,即一种超越实情、不合情理的浮夸表现。这个名词用了复数,表示他们如此自夸是常常发生的实情。他们狂傲地以为自己可以按照心意把控未来,心满意足于将要做成的生意和获得的利润。他们行事“仿佛人类凭借技巧和聪明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一样”。[29]

 

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这句简单的裁判更加增了严厉的语气。相关代词这样toiautē),暗示有些夸口可以是善意的,就像1:9或者保罗对基督耶稣(腓3:3)并他钉十字架(加6:14)的夸口。但是这里的夸口与之不同,而且是恶的ponēra),即“邪恶的”,会带来致命的后果。在道德性质上它是那被称为“恶者”(太6:1313:38;弗6:16)的撒但之近亲。

 

2.他们言行不一之恶(17节)
 

雅各用了一句总结性的格言结束了这一段落:所以,任何人若知道他当行的善却不去行,就犯罪了17节)。所以oun,“因此”),表明前面揭露的恶可以适用于下面的一般性原则。尽管此原则比刚才处理的特例在外延上要大一些,但是这一原则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夸口是一种恶。

 

至于这个一般性陈述与前面的经文有何联系,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莫法特因为找不到这句话和前面的经文任何直接的联系,于是大胆地将它移到了2:26的后面。[30]但是,这种把经文移到别的上下文中的做法完全没有抄本的支持,而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做法。而别的人,比如梅厄,则认为这一节“总结了前面所讨论的内容并使之伦理化”,甚至可能囊括了1:22以后的所有内容。[31]但是,如果这句话意在作出一般性的总结,那么我们很难看出为何雅各要将它放在这里,而不是放在全信的结尾处。米顿认为,这一节“是一句独立的格言,正好滑落在此信现在的位置上,而且毫不掩饰自己是由前面的内容所激发出来的”。[32]他提议说,这一节应当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段落。但是根据雅各所用的oun,我们最好认为,作者希望读者将这句话理解为对前面所谴责的恶之确认。

 

雅各似乎明显地想要这些夸口的人亲自读到这个一般性原则:“所以,任何人若知道他当行的善却不去行,就犯罪了”任何人这个词清楚地表明,雅各想要表现一位身份不明、知道自己当行的事却不去行的人的形象。这个人由两个间接受格的分词所刻画,前面没有定冠词,中间由这个词相连。这两个分词所表示的前后相继的行为[33],清楚地表明这人既知道要做也没有去做,于是两样都是他的特点。作为一位知道他当行的善之人,他也知道何为善(kalon),就是道德上的优越和值得称赞,这与道德上的恶毒正好相反。主动语态的现在不定式的poiein),清楚地表明这里涉及的不仅是智识上的理解,而且是有关主动行善的问题。作为一位犹太基督徒,那些受到责备的人清楚地知道,他们应当有意识地倚靠神的旨意,积极地行出这种态度。当停下来反思的时候,他们应当清楚地意识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夸口不讨神的喜悦(箴27:1;赛56:12;路12:19-2047)。

 

最后所得出的结论不可避免:他犯罪了hamartia autō estin,“这就是他的罪了”)。原文的语序强调,这种知道却不顺服就等同于犯罪。正如莫所说:“他们不能推说自己没有主动犯错,于是可以免责;正如圣经非常清楚地指出的,不作为的罪与主动犯罪一样真实、一样严重。”[34]知道对错,也有能力行善,就构成了我们应当如此行的义务。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却不去做,这让他们没有任何借口可以逃罪。耶稣在路加福音12:27说:,“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又不顺他的意思行,那仆人必多受责打”。按照这样的教训他们的确公开地犯罪了。这些商人所受到的责备,显示出雅各在此信中责备的另一种矛盾的行为。

 

 

[1] Martin Dibelius, "Jame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Hermeneia—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p. 230.

[2] Lehman Strauss, James, Your Brother. Studies i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81.

[3] James B. Adamson, The Epistle of Jame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178.

[4] Sophie Law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90.

[5] Peter H. Davids,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71.

[6] Joseph B. Mayor,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p. 153.

[7] 英王钦定本没有体现出这种异文。

[8] Dibelius, p. 232 n. 9.

[9]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p. 649.

[10] William F. Arndt and F. Wilbur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7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p. 555.

[11] Joh. Ed. Huther,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James, Peter, John, and Jude, p.139.

[12] Alfred Plummer,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t. James and St. Jude,"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620.

[13] Spiros Zodhiates, The Patience of Hope, p. 16.

[14] Stewart Custer, A Treasury of New Testament Synonyms, p. 112.

[15] 韦斯科特-霍特希腊文新约圣经、奈瑟勒-阿兰德新约希腊文圣经第22版,以及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第1版的希腊文本没有这个冠词。苏特、霍奇斯、法斯塔德,奈瑟勒和阿兰德(新约希腊文圣经第26版),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第第3版),以及塔斯克等人则赞同公认经文的处理,加上了中性单数冠词to

[16] 另见古德斯皮德译本、20世纪新约圣经和今日英文译本。

[17] 作为名词,这个词的意思是“草,植物,杂草”。有些早期的雅各书注释家认为这才是它在此的意思。

[18] Zohiates, p. 25.

[19] C. Leslie Mitt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69.

[20] Ralph P. Martin, Jame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p. 166

[21] E. H. Plumptre,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The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p. 95.

[22] Peter H. Davids,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Biblical Commentary, p. 113.

[23] Mitton, p. 170.

[24] R V. G. Tasker,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Th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104.

[25] 几种希腊文抄本把第一个动词或者两个动词都写成了虚拟语气。如果只有第一个动词是虚拟语气,那么“我们也许可以活着”一句就可以按照拉丁文武加大译本或者丁道尔译本的处理,与“若神愿意”放在一起。如果两个动词都是虚拟语气,就像公认经文所采用的异文那样,那么这句话就需要翻译为“如果神愿意而我们也活着,那么让我们做这事或者那事吧”。但是支持虚拟语气的证据较少,也许是因为抄写员误会这些动词属于ean的控制而造成的。

[26] H. Maynard Smith,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Lectures, p. 269.

[27] Roy B. Roberts, The Game of Life, Studies in James, p. 136.

[28] Donald W Burdick, "Jame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2:198.

[29] Mitton, p. 172.

[30] James Moffatt, The New Testament, A New Translation; and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James, Peter, John, and Jude, The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p. 45-46.

[31] Mayor, p. 147.

[32] Mitton, pp. 172-73.

[33] 第一个分词eidoti是第二现在完成时态表示现在时;而poiounti则直接是现在时。

[34] Douglas J. Moo, The Letter of James, p. 158.(强调字体为作者所加。)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资源介绍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