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心,父母情》05 审视你的教养目标(泰德·特里普 Tedd Tripp)
研经工具首页

《子女心,父母情》05 审视你的教养目标(泰德·特里普 Tedd Tripp)

30519人浏览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第5课 教养目标

《子女心,父母情》(Shepherding A Child's Heart)

 

#5(视频字幕略作修改)

很感恩,我们可以接着前面几章,继续来看这些教导。这章里,我们会思考养育儿女的目标;之后的其他章节里,我们也会聊一聊动机的问题。不过,在我们开始聊如何教养孩童、具体的操作细节之前,我们需要先退回一步,从思考大的背景及目标开始着手。

记得有次我去西宾夕法尼亚州参加一个游行庆典,那时我还在读大学。那是秋天,有点起风,也有点雾蒙蒙的。整个游行其实——其实就是市民风情展,美国未来的农民们、城里每个群体都来露露脸。有一群小小鼓乐手在队伍的后面行进着。这是一群小女孩——最大的也就45——穿着有点暴露的小制服,挥舞着乐杖向前走。她们列队前进,井然有序。不过,里面有个小女孩一直在破坏队形,她几次边哭边跑向场外的妈妈,要妈妈抱抱。妈妈却每次都把她赶回游行队伍里。看着这个场景,看着这个死命想得到妈妈安慰的小女孩、跟死命把她往队伍里推的妈妈,我不禁开始思考关于目标的事情。

我们会有哪些目标?我不认识这位年轻的妈妈,也不知道她有哪些具体的人生目标。不过,我们都会为自己的孩子设立各种目标。我们有想要完成的事情、有正在尝试去做的事情——思考跟设立目标对我们而言是件好事。但是,我们同样也会怀揣很多不符合圣经的目标。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功,希望孩子幸福,希望孩子过上舒适的生活。尽管对于成功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毋庸置疑,每位父母都想让孩子变得幸福、成功。

父母通常会被哪些目标吸引呢?比如,发展孩子的特殊技能。有些父母喜欢送孩子参加一大堆的活动:棒球、橄榄球、曲棍球、足球、体操、游泳、舞蹈班、芭蕾、音乐课这份清单数也数不完。必须承认,以上没有一项是会损害孩子发展的兴趣活动,每一项活动也都发展了孩子的某一方面。不过,在我们帮孩子报名这些活动之前,我们需要先有所思考。有一个经济学工具叫决策树,我们可以用来细想,我们正在做什么、为何我们要做这些事情?我们甚至可以先从查验自己的动机开始。使我们愿意付出必要的代价、金钱和时间,来让孩子参与这些活动的动机是什么?有些父母选择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希望能在孩子身上重温自己的童年。另外一些父母,则是因为他们试图把自己未完成的美梦加在孩子身上。

有时,父母会渴望自己拥有一些炫耀的资本,因为他们想要孩子成为杰出的人才,这样他们就可以靠着孩子、让自己面上有光。

送孩子去这些兴趣班之前,我们得问问自己,我们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吗?我们想要通过这些活动来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吗?我们期望从这些活动中得到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显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其中有些回答可能是非常崇高又合宜的,另一些回答却可能是我们需要为之悔改的。不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努力对付自己动机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送孩子去这些兴趣班的代价是什么?不仅仅是要花多少钱,而是,我们要花上多少时间的代价?送孩子去参加活动,要推掉哪些家庭聚餐的邀请?这会不会影响我们的主日安排?孩子去了兴趣班以后,他在教会青年团契里的活动参与度会不会有所下降?

当我们努力地安排生活、为这些兴趣活动留出时间,却无暇带领家人来到神面前祷告、忙得没空灵修、也抽不出时间跟孩子一起读圣经——这样,我们向孩子传达的信息又是什么呢?

记得有次在教会,我看见一个小男孩穿着棒球服来主日。我心里想,天啊,穿这个来教会真是蛮奇怪的。随后我又猜想,好吧,也许他刚好拿到这套球服,想穿来给小伙伴们看看,炫耀一下。结果,1145分,讲道还没结束,这家人就一起溜出了教会。那一刻,我才秒懂。你明白发生了什么吗?那天有一场棒球比赛,中午12点准点开始。如果球员迟到,教练就不会让他上场。这个主日,教会里的牧师出于对会众的爱,正倾心宣讲神的道。此时,他所传讲的信息达到最高峰;他正从神的话语中,向神的子民宣讲这个主日的信息应用点。与此同时,1145,这家人溜出了教会。

事实上,他们溜出教会的原因是,他们要去参加另一场敬拜。那场敬拜,如果你去晚了,就没得进场。所以,如果这位少年最后发现,只有认识神才会有真正的生命,那么这样的认识,将与他父母所树立的榜样无关,而不是因着父母美好的影响。

同样,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这些兴趣活动中的老师和教练所教导孩子的价值观会有哪些?他们会引导我们的孩子从圣经的角度来认识与发展自尊感、运动精神,或是沉着优雅、忠诚、坚持、忍耐的品格,及对他人的爱心或关切吗?多少次使我惊讶的是,虽然有些父母愿意付代价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或者让孩子去基督教学校上学,因为他们不愿意孩子暴露在属世的非基督徒思维框架中——但恰恰是这些父母,会送他们的孩子去参加舞蹈兴趣班,而没有意识到,舞蹈老师对于美丽、优雅和舞蹈演出的观念,与圣经所呼召我们去塑造的,二者根本大相径庭。

注意,我不是在建议——请允许我作出补充说明——我不是要建议家长们停止一切的运动、兴趣、活动,也不是要家长们禁止孩子参加所有的活动。我所要建议的是,我们要仔细地考量自己的教养目标。什么是我们想要试着去做成的?我们也要评估数算代价。正因为从圣经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孩子从中得以成长,所以我们才更要对投入产出进行分析。我们想要孩子养成照管身体的习惯,我们也希望他们学有所长。如果孩子拥有一些技能,那么神乐意使孩子成为忠心照管、发展这些技能的好管家。同时,如果孩子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技能——很可能是从神而来的恩赐,那么我们自然也希望能妥善地发展这些技能。我们希望孩子们从圣经的角度来认识健身与健康,因为保持身体柔韧性、增强肌肉力量、保护心血管健康——这些对我们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持续一生之久地服侍神、健壮有力地按着神的心意而活。我们有非常充分的理由来关注这些事情。但我们得先好好想想,该采用哪些方式来做这些事情。

我们发现,骑行是我们全家可以一起做的一项活动。因为我们理想的运动要能费点力气、带些竞技色彩,又能让全家人一起参与。然后骑行就成为我们全家人可以一起玩的一项活动。有次我们从宾州东北部的家出发,骑了650公里,到达尼亚加拉大瀑布,再一起骑回来。我们还在自行车上带了帐篷、睡袋跟所需的生活用品。这次骑行最后变成了整个家庭的一大成就,而不是简单的团队合作。我们所获得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是建立在整个家庭的参与之上的,而不是基于只有单个家庭成员参与、其他家庭成员却无法分享的社会团队经验。我不是说家庭成员不可以独自去参与社会上的团队活动,但我们需要在处理这点的方式上非常有智慧跟谨慎。

有时父母怀揣的另一个目标是心理调适。他们对体育活动并不感兴趣,却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每每回想起自己动荡不安的童年生活,父母就会非常努力地想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心理世界,避免孩子重蹈覆辙。正好,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鸡汤书籍,深切地迎合了父母心灵深处的恐惧——害怕孩子会变得自卑、或担心孩子无法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或担心自己把孩子宠坏了。所以这些书开始告诉我们,要成为高标准严要求的虎妈,并且要让孩子喜欢这种努力向上的生活方式。所以,很多父母开始整天绕着这些目标打转。

那么当我们思考这些事情时,我们需要提出这样的质问,圣经曾在何处鼓励我们按着心理学的方式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或是按着这些来养育孩童呢?我们也需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无条件的积极自我评价真的对孩子有益吗?这个观念是否符合圣经的教导?圣经会鼓励我们扣一堆溢美之词在孩子身上吗?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关心孩子所建立的自我形象是否合乎事实吗?我们难道就只关心孩子的自我形象积极与否、只关心孩子是否自我尊重、却不关心他们是否懂得尊重他人吗?事实上,多处圣经经文都可以回应这些问题。

我们要有真正的勇气,才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思考自己是谁、帮助他们接受自己的所是、并把他们及他们的幸福感放手交托给神——这样,孩子才能相信神会看顾我、我可以把自己交托给神。打个比方,试想孩子在学校面对同学的欺凌。我听过很多父母说,记住,别挑起斗殴,但如果有人先开始欺负你,一定要以牙还牙、坚持到底!但这真的是符合圣经的教导吗?我是说,从圣经的角度来看,神说我们如何才能胜过恶?神说,我们要如何对待那些得罪我们、对不起我们的人呢?

好几处经文都非常清楚地谈到这点:比如,罗马书第12章说到,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不要以恶胜恶,但要以善胜恶。路加福音第6章说到,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

我不是说我们应该逆来顺受。很多情况下,正当的自我防卫可以避免可能受到的伤害。不过我们得承认,更多时候,我们只是想要赢得这场战斗——跟人身安全其实没啥太大关系。我们在乎的是自己的骄傲和尊严。那么,对孩子而言,究竟是能从斗殴中快速离开、还是能从斗殴的胜利中证明自己——哪个反映出的心态更健康呢?

我儿子20岁那年开车跟另一辆车子相撞,对方车主正好是他高中时候认识的人。他们都觉得对方才是过错方。事情解决了以后,过了几天,我儿子去瀑布边上游泳,这个车主忽然从暗处出来,朝着我儿子下巴打了一拳、直接把他打进水里,口里念念有词:“谁叫你撞我的车!尽管当时随行的其他朋友气不过,说我们上去干一架!我儿子还是对他们说,我们走吧!事实上,这个离开现场的决定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站在那儿针锋相对地证明自己,我也不需要挽回什么颜面。我们走吧,我们可以为他们祷告。正是这个离开的决定,反映出他内心的富足和幸福。

另外一些时候,父母会特别关注孩子有没有得救。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孩子早点作决志祷告。这里的试探是,父母会以为只要孩子得救了,孩子就会配合父母的步调、教养也会变得轻而易举。因为父母会想得救重生以后,我的生命发生了如此神奇的改变,我变得更好相处、也更受教了。如果孩子也可以得救,那么,如此奇妙的改变也会临到他们!哈利路亚!

好吧,这个议题比较敏感,我们得做些澄清。首先,你永远无法确知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得救。登山宝训结尾处那段主啊主啊的经文清楚指出,就算一个人相信自己已经得救了,他有可能还是没有真正得救。这段经文的后面,耶稣也用比喻更加清楚地说明了这个观点。我们的心会自欺,虚假的信仰宣告也可能会蒙蔽我们很久。

其次,就算孩子宣称自己信主了,养育孩子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因为,孩子信基督以后,依然有时会经历自己内心的冷漠、依然会有悖逆的时候、依然会有不愿意顺服神真理的时候、也依然会有怀疑的时候、会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得救。你信主以后也同样经历这些,不是吗?你的孩子也会经历这些。所以,他们得救了以后,这些问题不会随之消失,我们对他们的教养也不会变得一劳永逸。

当然,神以恩典在孩子心中动的善工会使他喜爱神的律法、也会使他爱慕神的话语。但就如保罗在罗马书第7章所说,我们同时也看到,肢体中另有个律和孩子心中的律交战,把他们掳去,阻碍他们在恩典和圣洁上长进。如你所见,为人父母最难面对的一件事情,便是我们无法拯救自己孩子的事实。救恩是神在人心里所动的恩典之工,这个你做不了。神有能力点亮孩子心中的灯、有能力反转孩子内在的生命,这会带给孩子带来改变和重生。而恰恰是这样由内而外的重生,使孩子得以悔改并单单信靠神的工作。这个你也做不了,对吗?面对这个事实,我们不得不谦卑下来,因为在神伟大的全能面前,我们只能静默无声。所以,我们需要时常来到神的面前、为孩子祷告,求神光照他们、在他们心中动工、改变他们、使他们成为神的儿女。

那么,我能不能指望着孩子有一天可以认识神呢?当然可以。我常常回想自己的孩子们还小的时候,玛歌和我每天为他们祷告的许多瞬间。我们求神帮助孩子们来认识他。非常感恩,最后我们的3个儿女真的都信了主,也都爱主。但我的指望是什么呢?我所盼望的是:我的孩子们是罪人——神把他们放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们每天都会因为对基督的需要、对恩典的需要而面临挑战;而耶稣则天天都乐意成为这些罪人大有能力的救主。所以,我时常能够带着这样的盼望而活:孩子每天听到的神的话语乃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也可以在他们生命中施行拯救;也就是说,神会透过他所设立的蒙恩之道来工作(译者注,详见莱尔《圣洁》)。但是说到底,这最终是神的灵按着自己的时间来改变孩子的生命。并且,就算是圣灵在他们生命中动工,孩子们依然需要灵性的喂养、依然需要在恩典上长进、也依然需要我们坚固他们的信心、帮助他们继续成长。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孩子学习悔改、信靠——不是笼统地为所有的罪悔改,而是为自己因为心里的偶像所犯的各样罪来悔改;并倚靠神的恩典和能力,不是满足于做对的事情,而是更深地认识到自己生命的翻转是单单出于恩典,并且这种改变会激发他们与神更深的团契相交、并使他们在心里更多地爱慕神、以神为乐。

有时父母会非常看重家庭崇拜的时间。这些父母感觉,如果我们能开始家庭崇拜,如果家人们每天都能花时间一起做属灵的事情,那么这会帮助孩子们天天来到神的面前。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我也是家庭崇拜的拥护者。但家庭崇拜时我们做的事情不能跟其他时间的家庭生活常态完全割裂,我们需要在这二者之间打造一条纽带。

我记得有位男士,那时候我们一起辅导他和他的太太。他一次家庭崇拜都没落下过。他们全家常常一起有读经祷告敬拜的时间。但他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是个容易发怒、缺乏耐心、自我放纵、专横霸道的人。有时候,甚至他会以怒气滔天、专横难耐的方式,要求家人来到神的面前开始家庭崇拜。家庭崇拜的价值在乎认识神,而不是在你的日程表里打个勾、表示自己完成了这个宗教任务。因为家庭崇拜只是实现目的的方式,而不是目的本身。我们的目的难道不是认识神吗?家庭崇拜是帮助我们认识神的方法之一。认识神才是至关重要的目的。

我想起以前常常接触的一家人。妻子总是抱怨说,丈夫很少组织家庭崇拜,仅有的几次也是零零散散、断断续续的,因而感到很沮丧、也很失望。但是,当我跟她的孩子们接触——他们家有5个孩子——很明显,他们的孩子常常在家里一起谈论神!他们明白属神的方式、明白神的真道,也知道如何把基督徒信仰应用到每天的生活中。所以,虽然这位父亲不曾系统地安排每天的家庭崇拜时间,但他却以非常清楚的方式将对神的认识传达和贯穿到家庭生活中。这也奏效,不是吗?虽然不那么正式,但这位父亲教养的重心依然专注在帮助孩子认识神上面。所以,你看,我们的家庭崇拜不用太拘泥于形式。我想,有时父母会把家庭崇拜搞得太冗长。大点的孩子10分钟、小点的孩子5分钟、再小一点的我估计3分钟就坐不住了。我们想要传达的是每天一起读经、祷告、花时间与神同在的观念,而不是强迫孩子完成任务。

另外也有些父母很注重孩子的社交礼仪。他们非常关注文明礼貌的行为。他们希望培养孩子的举止谈吐,希望孩子学会怎么与人交谈、习得优雅的社交礼仪、学会怎么款待宾客、怎么在谈话技巧上长进、怎么成功跟别人建立关系。如果我们说实话,这些父母所为之奋斗的,是自己心里对于孩子成功和光芒四射的渴望。作为养过3个小孩的牧师,我并不讨厌表现好、懂礼貌的孩子。我明白父母们会有压力、希望孩子能有好的社交表现。但是,懂礼貌的孩子,只是合乎圣经的儿童教育所产生的副产品——而不是它的主要目标。因为,我们可能为了讨好别人、屈服于社会压力和别人的眼光,才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才急不可耐地想要孩子表现好、懂礼貌。而这样的压力会遮蔽我们的眼睛,使我们无法合乎圣经地处理心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已经变成了:别人会怎么想?他们会怎么评价我的孩子?我们本该耐心谨慎地处理孩子的问题和需要,现在,我们却被火烧眉毛的焦灼感深深占据,急着要管束孩子的行为。并且,一旦我们向这种压力妥协,我们就可能会为其他各种情况大开方便之门。

当我们训练孩子练习社交礼仪,但其根源却是爱别人胜过爱自己,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可以预见,当我们从真正爱人如己的内核中,将社交礼仪的外在单独剥离出来,我们就会用这样的礼貌赢得别人的尊重、反过来控制和利用别人。

我们认识这样一个家庭,他们按着各样的社交礼仪来训练儿女。你甚至无法想象有哪家的孩子比他们更会为人处世。然而,私底下,这些孩子却可以说是徒有其表、尖酸刻薄、喜欢控制别人的人。为何如此?因为真正有礼貌的社交,是根源于神的话语,而不是讨好或控制别人的欲望。

圣经哪里提到这些呢?孩子们,论到礼貌,我们希望扎根于腓力比书第2章:凡事都不要凭着营私争胜而作,也不要凭着虚荣心(吕振中版),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所以,从圣经来看,爱人如己的呼召是真正礼貌的基础。我们希望教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谦恭有礼。如果别的家庭各带一道菜来我家聚餐,我希望确保其他人先拿到食物,然后才是我们自己。当太太端出甜品分给众人的时候,我希望等到太太自己也分到一份(通常是最后)并且坐下以后,才开始吃我自己分到的那份——这样,她就可以跟大家一起享用,也可以避免她还在分发食物的时候我们就自己先狼吞虎咽起来。因为这是我爱别人的一种方式。孩子们,这才是我们需要看重的——不只是外在的礼貌,而是心里存着爱别人、服侍别人的态度。

也有些父母共同期待的教养目标是学业有成。为了孩子能够学业有成,这些父母情愿摆上一切。很多父母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来帮助孩子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他们会督促孩子、辅导孩子、哄孩子学习、还会给孩子测验!为了保证孩子拿到优异的成绩,这些父母几乎一刻也不停歇。那么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对学习成绩的追求是圣经所提倡的目标吗?我是说,你会拿出哪节经文来证明这是圣经想要我们去追求的目标?很明显,父母时常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者用其他各样属世的好处来引诱孩子追求学习成绩的提升。你每拿到一个A,我就奖你100块人民币。”“如果你现在好好学习、把成绩搞搞好,以后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能赚很多钱。所以,你最好努力学习,拿个好成绩。

我们怎么可以把这些追求当成符合圣经的目标摆在孩子前头、鼓励他们也去追求呢?注意,我不是否认说,在凡事上忠心必得神丰厚的奖赏。但这些奖赏总是跟钱有关系吗?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吗?因着忠心可靠的品格、因着在神里的安息、因着与神喜乐同行、信靠神而得到的幸福感、满足感和喜乐,难道不算奖赏吗?论到为了追求好成绩而有的压力,我相信——即使曾是一间学校的创始人、管理者和老师——我依然相信,好成绩并不重要。因为,有些孩子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拿到A档的成绩。他们总是很容易得到别人的称赞。另外一些孩子即使再努力再殷勤,也常常拿到C档的成绩,偶尔撞大运可以拿个B档的成绩。那么问题来了,哪个孩子更应该受到表扬?是顺风顺水拿到A的孩子、还是奋力一击拿到C的孩子?哪个孩子长大后的性格优势更大?是凡事平顺容易的孩子、还是学会自律、忍耐、殷勤的孩子?所以,成绩无法反映出孩子投入了多少功夫和努力,仅仅只是反映出孩子在既定的应试标准上做得有多好。成绩作为判断一个孩子的标准而言,本身有很多局限。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明白,神已经给了他们各样的恩赐与能力,并且,他们需要为了荣耀神而好好使用这些恩赐与能力。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教养目标,而不仅仅是让孩子成为拿A的学霸。

另一个常见的目标是掌控孩子,这也不符合圣经的教导。有些人就是想要掌控,他们也没有什么说得出口的目标,就是单纯地希望自己能够掌控孩子。他们希望家人处在可控范围内,所以当孩子需要管教的时候,这些父母想到自己小时候、自己的父母使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者不管什么方法,有用就好,统统可以拿来用。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孩子时刻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

我跟妻子曾在辅导中接触过这样一位男士。每当夜晚来临,他就喜欢坐在家里,一边喝啤酒一边看电视。他希望孩子们乖一点,因为他不希望孩子们生事打扰他、或者声响太大吵到他。他想要家里安安静静的,也想要孩子乖巧懂事。但这样的目标并不是源于他属神的品格或动机——他想要的只是可以像遥控器一样随手可控的孩子。

最后,圣经警戒我们要小心文化的影响。事实上,神也给当时的以色列人各样的警戒。其中之一便是以色列人要提防自己受到周围文化的侵蚀和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神说,你们过约旦河进迦南地的时候,就要从你们面前赶出那里所有的迦南居民。因为神知道,如果迦南人继续住在那地,以色列人就一定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我们真的跟以色列人很像,都很容易受到周围文化形态的影响。

那么,我们该为孩子设立什么样的目标呢?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的第一问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荣耀神,永远以他为乐。这实在是我们教养孩童的起始点。我们需要时常引孩子到神的面前,而不是教他们怎么在早已放弃认识神的文化中自处,也不是教他们怎么好好使用自己的能力才华来让自己活得更好,却把神撇在一边。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荣耀神,永远以他为乐。我们需要帮孩子树立这样的目标。我不是在提倡禁欲主义。但我希望大家看到,我们非常容易陷入跟当时的以色列人一样的试探和罪中。如果我们日复一日地跟迦南人同住,我们会开始一点一滴地接受迦南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也会开始用这些价值体系来衡量该跟孩子一起做哪些事情。那么,一旦我们这样做,我们就偏离了符合圣经的目标轨道。这样,也难怪我们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人们常常会问的一个相关问题是,如果我的孩子不信主要怎么办呢?如果他们都不是基督徒,那我还能怎么要求他们爱神、以神为乐呢?恩,不管他们是不是基督徒,这其实对他们应有的人生目的没有影响,因为所有人都被呼召要爱神和荣耀神。只有当一个人认识神、活在神面前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意义。所以,就算我的孩子们不认识神,我也应该坚持教他们美善和正确之事。这就有了张力,因为我所坚持要求他们的,其实是他们做不到的事情——若不靠着恩典,他们就完全没有能力做到。但这恰恰是我们的处境。神呼召人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他,其次也相仿,就是爱人如己。如果不是靠着恩典,谁能做到呢?但这个呼召不仅仅是给基督徒的,也是给全人类的呼召。我们需要不断地在这样的张力中,把孩子交托在神手中。因为,正是这样的张力显出我们是何等需要福音的恩典和大能啊!我们教养孩童的目的,实在跟人生的首要目的相一致——荣耀神,并且永远以神为乐。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