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心,父母情》07 合乎圣经的沟通(泰德·特里普 Tedd Tripp)
首页

《子女心,父母情》07 合乎圣经的沟通(泰德·特里普 Tedd Tripp)

28679人浏览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第7课 合乎圣经的沟通

《子女心,父母情》(Shepherding A Child's Heart)

 

      #7(视频字幕略作修改)

在家庭中,我们真的盼望能好好思想能在哪些方面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活出神对我们的呼召、并能以更有益更积极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但在写《子女心父母情》这本书时,我时常挣扎于方法论的问题——因为我理想的方法论应该从神的话语而来。所以我会不断纠结于“圣经是怎么说到教养儿童的?”——这类的问题。因为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应该与我们的目标相称,并得以实现目标。既然我们希望孩子能明白,以耶稣基督为主的生命才是真正值得为之而活的生命。那么,我们也需要在所使用的方法上,同样彰显出对基督主权的顺服——就像我们期待孩子所活出来的那样。

箴言第23章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指引——因为箴言第23章指出,与孩子相处有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实际却可以完美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我从没想过,这两种方式可以并存。但正如我们在箴言第23章所见,与孩子丰富而全面的交流,并适当对孩子施以肉身惩罚——这两者并不矛盾。

我来为大家读箴言第23章,从13节开始:“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我儿,你心若存智慧,我的心也甚欢喜。你的嘴若说正直话,我的心肠也必快乐。你心中不要嫉妒罪人.只要终日敬畏耶和华。因为至终必有善报。你的指望也不至断绝。我儿,你当听,当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导你的心……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他……我儿,要将你的心归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悦我的道路。”

你有没有发现,此处经文把对子女两种完全不同的回应方式相提并论?所罗门将对子女的肉身管教,跟与子女之间细腻丰富的沟通——这两者放到了一起。我们容易把这两者分开。我们容易刻板地觉得父母要么是强于管教的严厉教官、要么是温柔体贴凡事交流的沟通者。然而,箴言第23章却将这二者相提并论,并指出,在教养孩童的任务中,二者缺一不可。

因为父母有从神而来的权柄,那么适当地在肉身管教孩子,便能维护父母的权威——圣经所赋予的权威。但同时箴言23章中也强调,父母应与孩子进行全面的沟通——这样的沟通,可以防止管教沦为冷漠的暴政、也能为孩子营造开诚布公的交流环境、使孩子感到父母明白和理解自己、甚至能使孩子加深自我认识。所以,这样二合一的教养方式既有权柄,又能避免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大惊小怪、感情用事。经文将沟通与合理使用管教放在了一起。

那么,既然我们从箴言第23章中看到这两者的并行,这次我们就希望多关注一下与孩子沟通的议题。因为我们希望彻底地明白这个问题,在之后的章节中我们也会再聊聊对孩子施以肉身管教的议题。

提起与孩子的沟通,这儿有一段我跟一位父亲的对话。我对这位父亲说,“跟我说说你跟儿子之间的沟通吧。你们之间,彼此交流起来还好吗?”他回答说,“这个…我们会彼此交流啊。昨晚我告诉他好好把晚餐的豆子都吃完,他跟我说,他想要辆脚踏车。” 好吧,听完这位父亲的说法,我忍不住笑了,因为这恐怕是多数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模式的真实写照。

那么,父母们,当我们思考沟通这个议题时,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与孩子对话,而不是满足于自说自话。沟通是与孩子对话,而不仅仅是父母有没有能力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所以,就像我们已经注意到的那样,沟通交流的最高境界,并不是你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最好的沟通,是你能够清楚地理解自己的子女。并且,富有技巧的沟通,反过来又使你有能力帮助子女更好地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十分讽刺地,孩子年幼时,我们时常以“嗯嗯,是的,对的”来回应他们,随即敷衍了事——孩子年幼时,他们想要与我们建立关系,但我们并不是真的想要与孩子建立关系(可能是我们觉得年幼的孩子不懂得沟通、或不需要沟通)。于是孩子从我们身上逐渐学到,对父母而言,好的家庭谈话就是一方听另一方说话、表示认同。当我们有话要说时,我们并不是真心希望听听孩子们的想法,我们把自己想说的东西一股脑倒出来。同样,孩子也逐渐习得这个模式。他们慢慢明白,父母所期待的沟通就是这样的。然后,孩子长大之后,局面就发生反转,因为此时父母觉得孩子长大了可以有些深度的对话,但孩子已经学会了“爸妈其实不大想跟我建立关系”。与此相反,箴言第20章5节给我们的信息,却显示出“人心怀藏谋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来。”所以,我们需要成为明哲人,也就是理解孩子的人——学会问好的问题、质性的问题——而不仅是量化多少指标的问题,也要学会问开放性的问题——而不仅是是非题。并且,作为父母,你需要训练自己聆听的能力——不仅要听孩子讲了什么,甚至还包括孩子没有说出口的意思。同时,有时即使孩子给出的答案非常简短,父母也可以适当追问、用新的问题加以启发,这样,孩子就能明白你心里喜悦自己能够更加认识和明白他们。

玛歌最近在辅导一位少女,她给这个孩子布置了一个作业,“我希望你回去思考一下这个事情,并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可以写成日志,下次带来给我看看。”这个孩子下次再来的时候,带来了一大叠自己写的手稿,在其中,孩子极其深刻而有洞见地分析了自己、自己的家庭和她所看到他们的需要。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孩子心中怀藏深水。但不幸的是,她的父母并不擅长汲引出孩子心里的深水。所以我们作为辅导员,便试着帮助训练孩子的父母,使他们能掌握更娴熟的技能来与孩子建立关系——因为作为父母的他们才是最应该与孩子建立关系的人。与此同时,因为这个孩子心里有着此般翻腾汹涌的浪潮,玛歌也一直与孩子互动,希望可以帮助孩子。

与孩子交流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问题,来获取某种类型的信息。当你问“什么”——这类问题,会得到较为基础的信息。“发生了什么?”然后,孩子就可以跟你开始聊这个事情。当然,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弄清楚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但这类“什么”的问题算是好问题。

或者你也可以问“怎么”——这类问题,它能帮助你明白事情发生的路径机制。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对我说,“我一直请她让我玩一次,她却一次也不让我玩”,同时,你注意到另一个孩子的脸上却是难过的神情。这时你便知道,有必要问孩子“怎么、如何”的问题。他是怎么请另一个孩子让他玩一次的?因为有可能这个孩子确实提出了请求,却是以一种对方无法接受的方式——我们都想得到的,可能他一边问一边抢别人的遥控器,或者一些类似的场景。“怎么,如何”的这类问题很重要。

还有,“你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你想做成的事情是什么?”甚至是另一个探讨动机的问题“能不能告诉我,为啥你觉得抢别人的玩具是可以的呢?” “帮妈妈更理解你的想法,为什么打妹妹能让你过得更好呢?”这类的问题也能帮你得到更多信息。

或者,“多常?多久一次?”,“在哪里?”——这类问题,它能帮助你理解问题发生的场景和模式。我们想找到问题发生的规律——孩子身上所发生的事情背后的触发场景和启动模式。你也要多做准备,才能推进进深交流的过程,发掘问题的本质。很多情况下,如果我们给陷于问题中的人多几个选项,他们就更能理清头绪。有时你对孩子说,“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做呢?”孩子回答,“不知道。”这时,我们可以给孩子几个选项,想想有人这么做可能会有的各种原因,然后给孩子机会对这些选项作出回应,看看他的情况更接近哪种。

我们需要常常倚靠神,相信祂的恩典会使我们有智慧和能力,来运用这些沟通的方法与孩子交流,并安歇于对神的信靠。因为禁止舌头不出恶言、说令人喜悦的言语,更能建造彼此,也更能带来亮光、帮助我们理解对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神里面寻得的属灵恩惠,也唯有安歇于神的大能与帮助,我们才得以不倚靠自己的聪明和殷勤。所以,我们需要确保自己正在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且,当我们怀着敬畏神的心而活,神自会赐下够用的恩典和能力。总结一下,与孩子对话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我们想重点聊聊对孩子的理解。有问题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理解。父母应该理解自己的孩子。你要明白他们在想什么,而不仅仅是告诉他们你在想什么、你感觉如何。你得试着弄清楚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也就是说,你要跟孩子建立关系。在当下的处境中,孩子内心的深水起了哪些波澜?他正面临哪种罪的诱惑?他如何回应这种诱惑?他想达到什么目的?你当然也希望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这些事情。因为我相信你不仅仅希望了解发生了什么的“什么”,更希望明白“为什么”——而事情发生的原因恰恰与孩子内心的思想情感变化密不可分。所以,你需要将外在的行为剥离开来,并试着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分辨出真正触发孩子在处境中如此作为的那个动机是什么。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个场景。想象一下,你的孩子今天早上换上了一双新球鞋。你记得,昨晚你为他选好这双新鞋的时候,他不大喜欢——不过,这已经是你这个月唯一买得起给他的一双鞋了。所以昨晚,你试着让孩子接受这双鞋——你为他买的鞋。然后过了一晚上,现在,孩子正准备出门去上学,他正心不甘情不愿地穿上这双鞋——昨晚你就知道他不喜欢,现在他边穿还边哭,看着这双鞋他就不开心。

然后,你可以——如果你仅仅热衷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你可以对孩子说,“你看,我也知道你不喜欢这双鞋。昨晚我们买下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你不喜欢它。不过,这可已经是我唯一买得起的一双鞋了。为什么你要在乎其他人怎么看你的鞋呢?不论现在多好看的鞋子,总归是要变旧变脏的。我敢保证,过几天,甚至都没人认得出这鞋原本是什么样的了。我不明白,难道你们学校的同学吃饱了没事就研究别人的鞋子吗?我是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呢?快穿上吧,别浪费时间了,今天我还得出去赚钱,然后再给你们这些不知感恩的人买鞋子。你知道吗?就这双鞋,你看不上的这双鞋,已经比我自己买的第一辆车都要贵了!”

我举这个例子,是希望你们明白,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把自己的想法倾倒在孩子身上,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就会变成这样。然后,我们向孩子传达的信息便是,“我不管你遇到了什么困难,照我说的去做,其他的我不想听。”然后孩子可能慢慢会接受这个沟通方式——孩子最后会接受这个事实,“我改变不了什么。”

但是,如果你真心希望自己能够乐于理解孩子,那么你可以考虑这样的对话:“看起来你不大喜欢这双鞋子,对吗?”

“是不大喜欢。”

“嗯,昨晚买鞋的时候,你好像就不大喜欢了。不过,昨晚你也不想告诉我,对吗?”

“嗯,不想。”

“为啥不喜欢这双鞋子呢?”

“这双鞋看起来弱爆了。”

“爸爸不大理解你的话,你说这鞋弱爆了,是什么意思呢?”

“上次,杰瑞德就买了双这样的。然后学校里大家都说他是个老古董。”

“老古董?好吧,能跟我说说,为什么这双鞋看起来像老古董穿的吗?我觉得这鞋功能齐全,也很好看呀。”

“爸爸,你看,这鞋子后邦子那边有条红色杠杠,一看就是去年的款式了,所以才会卖89块这么便宜。”

“原来如此,其实你是怕大家说你也是老古董,所以今天要出门时才不大开心。被别人这样叫,心里肯定会难过的,对吧?”

“当然难过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观察别人穿什么用什么,但我知道如果我穿这双鞋去学校,他们肯定会这样叫我了。”

想象一下,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是这样,孩子能从中明白和认识到哪些东西呢?这样的沟通有没有价值呢?我想你自己已经有了答案。

我想说的是,很明显,这位8岁的男孩在3年级班级里所承受的压力,令他倍感痛苦、甚至窒息——就是想要得到同辈认可的那份心理压力。而父亲为他买了双老款的鞋子——这个处境,则将孩子内心深处的愿望与渴望都牵引了出来。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在与子女沟通上的美好愿景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目标:我们希望从孩子内心反应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外在行为;我们希望理解孩子心里的波澜、了解孩子在某个处境下具体的心理活动——孩子所害怕的是什么?他心里在想什么?因为,心灵的这些内在活动比外在的行为表现要重要得多——因为恰恰是这些内部动力在不断驱动着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所以,我们希望理解孩子内里的挣扎。我们希望透过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希望明白孩子所挣扎的问题是什么。不要忘记,在圣经中,我们看到神给予了我们极大鼓励,要我们按着这样的方式与子女沟通。因为,与你的孩子一路同行、理解他、花时间与他一起经历在堕落世界中的生活、让孩子明白他有一位愿意倾听和理解自己挣扎的父亲/母亲、而这位父亲/母亲同时也乐意给他属灵上的支持、帮助他学习如何汲引内心的深水——这些对我们的孩子而言,都是好得无比的事情,能够帮助孩子、使孩子一生受益。所以,无论得时不得时,我们总是需要向孩子传达出这样的理解与沟通。

好吧,有时当我说起这样的沟通方式,总会有父母质疑道,“听上去不错,但我的孩子才2岁大,这样的方法行得通嘛?”确实,跟2岁大的孩子,我们没法做这样深层次的沟通。2岁大的孩子尚未成熟——他们的洞见、悟性和词汇量都不足以支撑起这样的沟通。但是,即使是面对2岁大的孩子,作为父母,当你跟孩子说话时,已经可以用心灵的语言开始和他对话、和他建立关系、甚至是用心灵的语言来指正幼儿的行为。

不过,不止于此,面对我的孩子,我还希望能够将福音的劝勉带给他。基督的道成肉身,为我们在沟通上所树立起的榜样,着实无可比拟。因为,我们一旦仔细思想基督的道成肉身,就能明白,祂本可像在出埃及记19章中那样,坐在高天宝座上、透过云柱火柱对我们说话。然而,基督却选择亲临人间、住在我们当中。祂进到我们的世界,取了人的样式,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地生活过。祂能体认我们生命种种的经历,因为祂也曾在这堕落的世界上生活。我们所面对的处境祂都感同身受。虽然我们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并不全然圣洁,祂却能体会我们内心的波澜。祂成就这些,却没有犯罪。祂实在是完全地进入我们的世界、与我们体认。所以,就像希伯来书第4章得胜的凯歌所唱的那样,“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多么鼓舞人心的劝勉!基督理解我们的挣扎。看哪,这便是我们作为父母、作为上帝在儿女生命中的代言人,应该效法的榜样。作为孩子的父母,我渴望自己能效法基督的样式。我渴望自己成为理解孩子挣扎与苦痛的父母、渴望自己能够进入到孩子的世界、透过孩子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好吧,不得不承认,虽然这挺丢脸的,不过对我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父亲总是没能体恤他们的软弱。有时候,我会过分关注于怎样纠正孩子外在的行为,而较少地关注对他们心灵的理解上。但当孩子的生命有了困难或问题,我们真的需要抓住这些机会。因为我们一旦抓住了这些机会,得以于孩子互动交流、建立心灵的连结,我们就可以有机会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真正陪伴他们。同时,一旦我们得以洞见孩子内心的挣扎,这会为我们接下来对孩子的教育提供有益的依据。因为,孩子们所经历的罪的挣扎,没有一样是为人父母的我们不曾亲身体会过的。那么,你可以自己按着对自私、自我中心、骄傲、怒气——这些罪的理解,同时,想想自己曾经和现在对这些罪的经验。然后这些理解和经验会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洞见,让你明白自己可以问孩子哪些好问题、来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自己里面的战争。然后,你可以根据孩子所在的处境,用上帝无尽的恩典、福音的恩惠、上帝的恩慈来鼓励孩子——正是上帝的这些属性和作为,将我们靠着自己无法得到的义、我们所不配得的原谅、我们自己无法生发的权能——白白地赐给我们,上帝又使我们有能力活出祂所呼召我们去活出的生命。所以,在上帝正用心使孩子归正的时节、在孩子本能地经历试探时、甚至是孩子面对试探可能作出各种回应时,我们都希望能够陪伴孩子一同走过。我们希望了解:孩子如此回应的动机是什么?他选择以此回应的理由又有哪些?

在这样的过程中,作为他的父亲,我既合宜地在孩子上头给他指导,同时,作为能够走进孩子内心挣扎的人,我也站在孩子身边。父母所遇到的试探常常是非黑即白的——要么对孩子的挣扎体认过头了,以至于父母感觉“让我怎么去纠正他呢?我自己也会犯这样的罪”;要么父母太过高高在上地问,“你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学学我呢?”说实话,我们不可偏废其一。我们既需要作为经历和明白同样这些挣扎的父母、站在孩子身旁;同时,因着上帝已经将对孩子生命的权柄赐给了我们,我们也需要站在孩子的上方。上帝呼召我们要去鼓励孩子们、与他们紧密地互动。

我还想跟你们讲讲沟通的几种不同类型,因为我们所期待的沟通应该是多方面的、也是内涵丰富的。帖撒罗尼迦前书第5章里,有一段十分有趣的劝勉。保罗说,“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 我从这段经文学到很多。因为它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处境中,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沟通方式。闲散不守规矩的人应该受到警戒。如果我们警戒那些灰心的人,那多半会压垮他们。同样,如果你鼓励那些闲散的人,那基本相当于把他们往懒惰的深渊中越推越远。所以,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警戒别人、有时需要鼓励、有时需要扶助别人。最后,经文也说,“要向众人忍耐”。

同时,如果孩子只是需要引导和教导,但我们却选择责备孩子,那就可能会伤害孩子。责备不是必须的,孩子可能只是需要我们好好教导他们。所以,对父母而言,学习合宜地微调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当我试着明白这一点,并翻开箴言,试着找出箴言中用于描写沟通的种种字眼时,我感到十分震撼。有时沟通会以鼓励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需要家长的鼓励。带着鼓励和激发孩子的心、并能给予孩子盼望和勇气——这样的沟通对孩子而言,可谓雪中送炭。

有次,我任教的学校里有个孩子,他跟其他孩子相处总是会有点问题,他很容易发火。每次他发脾气,都好像是在操场上砸出平地一声雷。这天,我有机会和他交谈。他还在气头上,忿忿地对我说,“特普老师,早知道我就不下来玩了!每次我都会忍不住发脾气!我都控制不好自己,我还是到一边去、不玩了比较好!” 你看,这时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责备。他需要的是鼓励。“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 孩子,在基督里你还有指望。

有时我们需要引孩子归正。归正相当于放下准绳,提醒孩子说,“看好了,这样才是直的。你这样有点斜了,你得按着神的标准,回到正途。” 这时我们需要归正孩子们。这也是神话语的一个功用。“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有时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督责。要注意,你不能总是在责备,但会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责备孩子,因为责备能表达出对孩子错误言行的谴责、警告、不安和震惊。比如说,你可以这样责备孩子:“我们断不可巴望着哥哥妹妹死掉,我们也绝不应该说恨死了谁。在这个家中,我们有言语上的自由,但这个自由不是没有限制的。有些话,我希望你一句也不要出口。”同时,当你说这些话时,注意带着肯定的态度表达你的责备——因为责备能够批评指正孩子的行为,并传达出“等一下,这些话不是我们该说的”——这样的意思。但我们不能总是责备,因为如果你常怀责备,那么孩子就会习以为常、不再当一回事。

有时家长可以恳求孩子。恳求是恳切地请求,而不是可悲的乞怜。恳求是父母出于对孩子当下的危机真实的认知,请求孩子不要踏上愚拙的道路。当我的儿子们还在少年时——甚至是还是孩童的时候,我常恳求他们。我常恳请他们警惕色情的诱惑和危害,而这正是因为我知道他们很快就要开始与之斗争。终有一天他们需要独自面对这些挑战,于是我早早就开始警戒孩子们,恳请他们注意如果将自己暴露在性犯罪中、将会带来的种种危害。后来,因着神恩慈的保守,我的几个儿子们都听进了我的劝诫——他们决定要远离色情的诱惑。

事实上,我有个儿子,在他和女朋友准备好,希望进一步发展关系并寻求进入婚姻时,他们决定在结婚之前,不要正面拥抱彼此——因为他们希望将属神的圣洁带进婚姻中。他们觉得,按着神对我们身体的设计,如果我正面拥抱自己所爱的人,他们的身体就会开始不受控制地、把这段关系推进到逾越的地步——他们不希望关系反过来被身体的亲密推着走。所以他俩选择不正面拥抱,并决定在结婚前都这样彼此坚守。你猜得到,作为父母,我们自然是很欣慰的。他俩都是20几岁的成年人,却能为神作出这样的决定。我们尊重他们的决定,也为他们的决定感谢神。

不过,我也有点疑虑,我有点担心,担心他们是不是有点儿不正常… 我担心,这俩孩子是不是连正常年轻人的欲望都没了。后来,他们在7月份结了婚,然后要一起去西部深造。所以,他俩把所有家当都装上运货的卡车,就启程去了爱达荷州。从那以后,我们大半年都没见过他们。但当那年的圣诞节,他俩再回到家里的时候,天啊,他俩简直如胶似漆!我们也松了一口气(o(^▽^)o)

有时孩子需要引导。孩子需要我们告诉他们:事情是怎么样的,对吗?我常看到社会上的年轻女子衣着暴露轻浮。我想,这些女孩不知道男人在想什么。她们需要有人加以引导。年轻弟兄也需要年长弟兄引导他们、明白姐妹们在想什么。孩子们需要有人为他们搭建基本的价值框架,才能全面地理解彼此的生命生活。

有时我们得警戒孩子。孩子的生活中布满危险和陷阱,合理的警戒可以使我们在可能的危机面前保持警醒,并趁着还可挽回时,寻求庇护和帮助。“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亏损。” 这是一句警戒。我可不想与愚昧人作伴。“言语暴戾,触动怒气。” 这是警戒我们不要说严苛的话语。“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这是警戒我们注意招致败坏。这么多的警戒精句几乎贯穿着整卷箴言。

当然,我们也需要教导孩子。孩子需要我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教训倾囊相授,并以合宜的方式教导他们。

孩子需要我们为他们祷告、也需要我们与他们一起祷告。当我的女儿和男朋友准备好要一起寻求婚姻时,他们来找我,我们有了第一次交谈。这位弟兄告诉我,他希望可以以婚姻为目的,来追求我的女儿。他俩也希望我们能够同意他们开始交往。在跟他们的交谈中,身为他俩的牧师并其中一方的父亲,我把自己所有作为牧师和父亲的顾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末了,我说,“那好,现在让我来为你们祷告。” 我和他们一起在沙发旁跪下,就开始祷告。我记得自己祷告了20分钟。我在神的面前倾心吐意,把对他们所有的关切和顾虑都带到神的面前,求神指教他们如何按着荣耀神的方式来建造彼此的关系。我定意要当着他们的面这样做,因为我希望他们听见我为他们所发的祷告。这很有教导意义,对吗?就像约翰福音第11章中,在拉撒路的墓前,耶稣为了门徒的缘故而祷告。祂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 孩子需要听见你为他们祷告。所以,我们需要以能够帮助孩子生发信心的方式,来为他们祷告。

让我总结一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刚才我简要列出的这几种沟通方式之间细微而丰富的差别,应该要在你和孩子日常的沟通中展现出来。并且,有时这些不同的沟通方式会彼此叠加,一层扣着一层。所以,我们既可用警戒或鼓励的方式恳求孩子,也可用责备的方式加以引导,或可用教诲的方式引孩子归正。所以我觉得,有时这些方式会彼此杂糅在一起。但如论如何,孩子需要与家长有这般丰富的交流,这样,我们才能帮助他们更加明白神的道路、认识祂的真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