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4:18-22

 

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国的父,正如先前所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他将近百岁的时候,虽然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并且仰望神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

 

任何旅途,不论是地理上的或比喻中的,都有里程碑,旅人可以在此歇脚,回顾所来径,欣喜已完成的路途,然后再重新踏上旅程。

 

我们的研讨现在就来到了这样的一个里程碑前。保罗在头四章里奋力爬上了喜马拉雅山的第一个顶峰。他分析了人类因悖逆神而陷入的绝望境地,并且指出解决这种情况的唯一方法,就是耶稣基督的福音。他解释福音的本质,又耐心地回答了人类对福音所可能产生的一切反对。他用亚伯拉罕和大卫的例子,证明旧约也教导人是因信心而从神领受称义的福音。他下结论说:“所以人得为后嗣是本乎信,因此就属乎恩,叫应许定然归给一切后裔……”(16节)。保罗在罗马书头四章中奋力向上攀登,他终于抵达了一个雄伟的高峰。

 

现在使徒要讨论神所赐的救恩带来的立即利益,以及其产生的基督徒生命之本质。但他在迈向下一个目标之前,他暂时停下脚步,回顾走过的路,对自己完成的部分做一番检讨。

 

他分三方面这样做。第一,保罗证明亚伯拉罕(以及所有的人)是因信得救之后,又以亚伯拉罕为例,探讨这种信心的本质(这也是本讲讨论的主题)。第二,既然真正的信心之本质是建立在神里面,保罗谈到神的特质时指出,只有独一的真神能够作为我们信心的基础(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讲中讨论)。最后,保罗用亚伯拉罕这个主要的例子说明这些事之后,他离开亚伯拉罕的例子,而将焦点集中在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上(我们将在最后一讲讨论这种信心)。

 

保罗在观察亚伯拉罕的信心之本质时,特别提出其中最醒目的五点。

 

相信神的应许

 

亚伯拉罕的信心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相信神的应许。第18节说得很清楚,他引用了记录在创世记第15章的应许。这也是罗马书第4章后半章的主题,在那里“应许”的名词出现了四次之多(分别是第13141620节),动词出现了一次(第21节)。神给亚伯拉罕的是一个多重的应许,包括个人的祝福、土地和产业、后裔的蒙福,以及一位救主的来临。因此亚伯拉罕的信心,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他对神应许的信心。

 

我们乍看之下会认为,亚伯拉罕“相信”神的事实似乎很明显,不值得大惊小怪。其实他的信心既不明显,也不是无关紧要的。

 

这事实不“明显”,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信心的看法可能朝完全不同的方向进行。讲到信心时,通常我们想到什么?我们岂不是以主观的立场去思想?我们想到自己对事物的感觉,这表示在这方面,我们不是以神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的。

 

偶尔我想知道别人对一个题目的看法,我就会在图书馆中寻找相关的书籍。在有关信心的题目上,我看到一些相当戏剧化的说法。例如罗杰(Roget)的《国际词库》(International Thesaurus)一书中,引用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公元前43-公元18年)的话说:“我们对会使我们受伤的事物,相信得较慢。”叙事诗人维吉尔(Virgil,公元前70-公元前19年)写道:“他们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罗马剧作家泰伦斯(Terence,公元前185-公元前159年)说:“世界上的意见跟人口一样众多。”法国作家蒙田(Montaigne,公元1533-1592年)声称:“我们唯一确信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其实一无所知。”乔治· 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公元1863-1952年)这位西班牙裔的美籍哲学家说:“只要还活着,我们就不得不相信点什么。”此外还有大家熟悉的一些谚语:“信则有之。”“因为它不可能,所以我才相信。”

 

这些引文多少都认为,信心必然植根在人里面,信心具有主观性质。但圣经的信心是建立在神里面的,是神与人接触后所衍生出来的产物。

 

此外,合乎圣经的信心是相信神的应许,这种信心并非不值一顾的,因为我们今天若要和亚伯拉罕一样得救,就必须相信神。我们得救不是因为拥有强烈的主观信心(不然就会把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是因为我们相信神有关救恩的应许,这些应许已在圣经上写明了。换句话说,基督徒的信心是圣经的信心。或者说,我们得救不是因为我们的信心,而是因为神的应许。真正的信心是接受这些应许,并且根据神的性格而相信这些应许。

 

单靠神的话

 

亚伯拉罕的信心第二个特色是,它依据的是钟马田所谓的“神纯净的话语,除此别无其他”。我们回到创世记第15章,发现神在亚伯拉罕还没有一子半女的时候,就应许他将有无数的后裔,好像天上的星那么多。当时的情况比起后来还不算那么绝望!那时亚伯拉罕八十五岁,还有生殖的能力,后来以实玛利由他所出就是明证。十四年之后,就是撒拉怀以撒的那年,亚伯拉罕的身体已经无法生育了。在创世记第15章所描述的那时期,亚伯拉罕年已近百,还没有孩子。看来他和撒拉将永无后嗣了。但神却应许说,他们不但会有后裔,而且为数众多,无以计算。

 

亚伯拉罕从何处寻找支柱,来帮助他相信这个“疯狂”的应许?没有!他没有任何援助。从人类的经验看,情形实在不乐观。他没有别人老年得子的先例可援,来支持他的信心。所以如果亚伯拉罕相信神,只不过是因为给他应许的乃是神。

 

今天我们在救恩的事上对神的信心也是一样。神说他差他的儿子为我们死,“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除了神纯净的话语,生命中还有什么可以支持你相信这样的一个应许?离开神的话语,我们甚至不知道还有什么救恩可言,当然更谈不上获得这救恩了。那不可见的世界对我们是隐藏的。没有人能告诉我任何东西。所以我们若寻到救恩,那是因为相信神的话语,如此而已。

 

这样做很困难吗?或许。但我们为什么不相信神呢?人会欺骗我们,而且他们经常骗人。但神的话语安定在天,他永不改变。虽然我们没有外在的支持,以帮助我们相信神,但我们并不需要这些支持。事实上,我们如果说,我们相信神仅仅是因为世界、经验或别人的缘故,这无异于是对神的侮辱。从人来的东西怎能支持永恒的事物?应该反过来才对。

 

钟马田写道:“信心总是有这种透明的因素,它不需要证据,也不寻求证明;从某方面说,它根本不需要这些。信心是对神的话语感到心满意足,因为他是神。”

 

不顾外在环境

 

亚伯拉罕的信心(以及一切真信心)的持续力远远超越这些。正如保罗在罗马书第4章所指出的,亚伯拉罕不仅是在缺乏外面环境支持的情况下相信神,他甚至在外面环境完全与神的应许冲突的情况下仍然相信神。

 

这是“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18节)的意思。从人的观点看,整个情况已经无可救药。但既然神应许了,亚伯拉罕就不顾外面相反的物质证据,仍然相信神。显然此刻保罗的思想已经超越创世记第15章所描述的情况,而到达了创世记第17章“不可能”的景况。我们已经提过,那时亚伯拉罕已高龄九十九,如此年迈的夫妻早就断了生儿养女的指望。如果他们年轻一点,或许还有机会,但如今为时已晚。所以经文说:“他将近百岁的时候,虽然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19节)。

 

这节经文有不同的版本,值得我们注意。很多古抄本在这句话的开头都有一个否定词,可以译成“他不认为”,如果读下去,就看出意思是:“亚伯拉罕信心刚强,他不认为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通常一个否定词会带来完全相反的意思。但此处很有趣,不论有没有这个否定词,两种译法的意思都一样。省略了否定词,正如新国际译本所翻译的这一句,“亚伯拉罕面对身体如同已死的事实,仍是相信神”,意思并没有错。若保留否定词,如英王钦定译本,就可以译成“他不认为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两种版本都是指,亚伯拉罕意识到环境的绝望,但他不顾环境,依然相信神。

 

此外创世记也如此指示。虽然圣经后面的部分未再提及——神似乎总是记住他儿女的得胜,而不记他们的失败——创世记17:17告诉我们,当神向亚伯拉罕重述最初的应许时,他已经又年老了几岁,他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他知道这实在太荒谬了。“亚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里说:‘一百岁的人还能得孩子吗?撒拉已经九十岁了,还能生养吗?’”

 

但到了紧要关头,亚伯拉罕对神的信心,还是凌驾在自己身体能力的限制之上。第二年,他和撒拉果然得到了神所应许的儿子。

 

通常我很少引用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的话,但他对神的伟大和人相对之下的软弱无助,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在那本广受好评的《罗马书注释》中引用了马丁·路德有关信心的一些强烈用语,显然他颇赞同马丁·路德的见解:

 

还有什么比神对亚伯拉罕说的这番话,更不合理,更可笑、荒唐,更不可能实现的呢?……其实所有关于我们基督教信仰的文章,用理性想一下的话,也都是不可能的、失实的、荒谬的。然而信心并不与现实脱节。它抓住理性的喉咙,勒住了这个野兽。它能产生这个世界和其中一切事物所无法产生的影响。它怎么能做到呢?就是抓住神的话语,相信那是正确的,真实的,不管他的话语看起来多么愚昧,多么难以实现。亚伯拉罕就是用这个方法将他的理性禁锢起来……其他人若进入了这不可见的信心,也可以掐住理性的脖子,说,听着!理性,你这个又瞎又笨的家伙,你一点也不懂有关神的事。别再耍把戏了,把你的嘴闭上,安静别动!不要再批评神的话语。坐下来,听听神对你说的话,相信他!于是信心就完成了整个世界所无法成就的事。因此信心为神提供了超然而高贵的服务。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信心是“无理性的”,因为一个人若面对相反的证据而仍然相信神,还有什么比这更理性的呢?但信心确实是指永远站在神和他的话语这边,而不在乎从人的观点看这样做是否愚不可及。

 

信心的完整确据

 

亚伯拉罕的信心第四个特质是确据。保罗用几种方式说到这一点:(1)“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19节);(2)“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20节);(3)“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20节)。但重点在第21节:“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这一节在其他译本中的译法也颇值得注意。修订标准译本说亚伯拉罕“完全相信”。新英文圣经说他“坚定地相信”。菲利普斯译本是“绝对相信”。新美国标准译本则是“完全确信”。

 

这一点很重要。真正的相信总是有确据的。

 

但是在现今这个世界中,肉体总是软弱的,而环境总是强过我们,信心又如何带给人确据呢?只有一个答案:真正的信心是有确据的,因为它既不是指向我们,也不是指向环境,它乃是指向神。我们是软弱的,以我们为基础的信心自然是软弱的,而且会越来越软弱、摇动,最后消失无踪。就像彼得那样,他在加利利海上离开门徒所在的小船,想到耶稣那里去,可是当他的眼睛从耶稣身上转移开,去注视滚滚波涛时,他的信心就开始动摇了(太14:28-31)。根植在神的本质和性格里的信心会日益坚固,因为神是信实的。

 

行动的信心

 

亚伯拉罕的信心还有一个特质,是我们不敢省略,而且需要一再提醒自己的,那就是行动的信心。信心相信神,但它也有果决的行动。事实上,我给真正合乎圣经的信心下的定义是,“相信神,并且根据这信心而行动。”

 

亚伯拉罕相信神吗?当然。他到了九十九岁仍然相信神要赐他一个儿子的应许。但我常常想,他还有更伟大的地方,就是他在还没有以撒之前,就已经把自己要改名字的事告诉四周的亲友了。我相信他原来的名字“亚伯兰”的意思是“多子之父”(直译是“一个民族之祖先”)。从神应许他和撒拉(原名撒莱)要有无数子孙的角度看,这名字是很合宜的。但是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未生育,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名字对他们来说已经变成一种讽刺了。

 

这对撒拉必然也是一件难为情的事。她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她已经认定自己或亚伯拉罕没有生育的能力,不然那一个女人会把自己的丈夫送到另一个女人的怀抱里呢?但她亲自把自己的使女夏甲送给亚伯拉罕,看看是否这使女能为他们生出后代。当然亚伯拉罕大可一口回绝,坚持他相信神会在时候满足时应验神的应许。但他听从妻子的建议,终于从夏甲生出以实玛利。亚伯拉罕在多年无子嗣的情况下得到这个孩子,一定欣喜不已。后来神再度重申他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亚伯拉罕反过来求神接纳以实玛利(那时他已十三岁),作为神应许给他的子嗣。他说:“但愿以实玛利活在你面前”(创17:18)。

 

然而这个名字含义是“多子之父”的人,如今还是只有一个儿子。这个玩笑开大了,相信这事实一定给亚伯拉罕带来不少痛苦和难堪。

 

但神在亚伯拉罕满一百岁之前向亚伯拉罕显现,告诉亚伯拉罕神并未忘记他的应许,明年此时亚伯拉罕和撒拉将得一子。神同时宣告他要给亚伯兰一个新的名字,然后他要将改名字的事转告周围的人。

 

当亚伯兰向人宣布他要改名字时,人们一定对此颇感兴趣。

 

“他要改名字了?”

 

“不知道这回他要叫什么。”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叫亚伯兰,就是多子之父。那种滋味一定不好受。也许这回他要改成亚比察——‘一子之父’,毕竟这样比较名符其实。”

 

于是亚伯拉罕宣告说:“昨天晚上神向我显现,他告诉我把‘多子之父’的亚伯兰这个名字,改作亚伯拉罕(俗语的意思是‘众多人之父’,直译是‘一国之父’)。”

 

我可以想象当时人群发出的爆笑,只有亚伯拉罕的近亲好友保持沉默。还有什么比这样改名更荒谬的呢?真是愚昧可笑!但这并不愚昧,特别对亚伯拉罕而言,因为他是从神应许的这个角度看事物,他愿意公开显示他对神的能力、诚实、信实的信心。第二年,神应许给他的儿子生了下来。

 

你呢?你是否像亚伯拉罕那样操练你的信心?你愿意凭信心跨出脚步,相信神透过耶稣基督里所赐给你救恩的应许吗?你这样委身,并不会从世界得到什么支持。相反的,世界会竭尽所能地拦阻你,认为你是无理性的,甚至是愚昧的。但究竟谁是愚昧的?是相信神的人呢?还是非信徒?不信神的人只依靠自己和世界,而这两者有一天都会消失。但愿你相信神,并且凭着这种信心而行动。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