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劝勉活出基督徒的责任(13:1-17)
1. 社会责任(13:1-6)
13:1-3 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象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这些劝勉的第一部分涉及展现出爱和怜悯。这段经文可能反映出有对遭遇逼迫的弟兄表现冷漠的倾向,以使自己逃脱受苦。这对那些盘算着回归犹太教的犹太基督徒来说,尤其是个试探。他们如果这样做了,就可以避免因追随一个不被认可的宗教而被外邦人迫害,也可以避免鄙视他们基督教信仰的犹太同胞的迫害。
弟兄相爱的心(philadelphia)表示展现出良善、怜恤和相助。这个概念在新约中常常提起,是所有基督徒之间应当有的(罗12:10;帖前4:9;彼前1:22;彼后1:7)。那些从神生的人,彼此之间属灵的兄弟情分使得这一劝勉再合理不过。即便它的操练带来危险,这相爱的心也必不能懈怠。迫切地要求这爱心“长存”,并不表示它已经停止,而是一个提醒,不要让这样的事发生。
这一命令有两个特别应用的领域。用爱心接待客旅将所指的范围扩大,不仅包括地方基督徒弟兄,还包括旅行中的信徒。在罗马帝国,旅行并非像人们所想的那样罕见(例如,新约中的亚居拉和百基拉从罗马搬到哥林多〔徒18:2〕,后来搬到以弗所〔徒18:18、19〕,搬回到罗马〔罗16:3〕,又搬到以弗所〔提后4:19〕)。公共食宿在当时并不总是安全的,还经常会让基督徒感到在道德上被冒犯。为了鼓励人们热情好客,就说有的人在款待客旅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1]圣经中的例子包括亚伯拉罕(创18:1-3)、罗德(创19:1-2)、基甸(士6:11-24)和玛挪亚(士13:6-20)。作者不是说基督徒接待客旅目的是盼望有幸接待超自然的人,而是表明神多么喜悦人展现出这样的爱。
另一个展现兄弟之爱的机会是,当他们中间有被捆绑的人的时候。这些读者应当继续尽其所能帮助他们受逼迫和被捆绑的弟兄。他们早先在这方面的做法堪称榜样(10:32-34)。他们必不能让对个人安危的威胁使他们现在停止爱心。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并不意味着他们曾经也身陷囹圄(这当然不可能发生在所有读者身上),而是提醒他们其实要与被捆绑的人合一,所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林前12:26)。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那些到目前为止逃脱牢狱之灾的人,可能会被这一冷静的提醒激发而心生怜悯:他们并非天生地会免遭苦难,因为他们仍在肉身之内,所以可能遭受同样的待遇。将en sōmati理解为“基督的身体”缺乏支持,因为此观点在这段经文中不如以上的解释那么明显。
13:4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
第一个从句中没有出现动词,虽然它似乎有必要加上某种形式的系动词“是”。到底这句话应该被看作是宣告,还是劝诫?如果加上系动词“是”(“婚姻在众人中是尊贵的”,英王钦定本),那么这句话就成为对禁欲主义的驳斥,主张婚姻关系并非是有害的或败坏的。如果加上命令语气“当”(“人人都当尊重婚姻”,美国标准译本),那么这句话应被理解为命令人要圣洁。后者似乎和上下文更加契合,因为整个这部分都是劝勉。另外,下一个从句是由“因为”(gar)引导的,表明一种逻辑上连接(不是“但是”,英王钦定本)。因此,我们应当把苟合和行淫看作违背作者命令的例子。这个命令主要反对的是那些在婚前(苟合者,pornous)或婚后(行淫者,moichous)玷污婚姻的罪,而不是反对那些根本不结婚的禁欲主义者。然而,我们应当注意到,尊重婚姻,不让婚姻被任何不忠行为污秽,这个命令暗示,如果不是被罪玷污,婚姻在本质上是纯洁的。因此,这段经文也排除了非难婚姻神圣性的禁欲主义观点,虽然这不是作者发出这一命令的主要目的。
神必要审判这些玷污婚姻的人。他们往往逃得过世人,但逃不过神的眼目,也逃不过神最终的审判。
13:5、6 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作者从对婚姻的忠心,说到读者在生活中要知足。可能这些基督徒在钱财上的损失(10:34)让他们失去了乐捐的心,让他们过分关注赚回自己损失的财富。早期基督徒的穷乏,加上很有可能来自比他们富有的仇敌的奚落,肯定常常导致这个问题。贪爱钱财(aphilarguros)不仅局限于过去的时代。现代社会几乎完全强调物质利益,其对信徒的影响,不亚于对其他人的影响。相反,信徒不应从所期望的财富上得满足,而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通过正确评估物质财富和属灵事实的相对重要性,他就能从神在他生活中的任何供应上得满足(腓4:19),因为当用真正属灵的眼睛来看时,这些事情就没那么重要了。
接下来这句鼓舞人心的话来自神对约书亚的应许,记录在申命记31:6、8:“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2]大卫引用同样的应许赠给他的儿子所罗门(代上28:20)。确信神的同在和看顾会防止人产生物质至上的想法,认为只有财富才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
我们应当能够将诗人的话语变成自己的:有耶和华帮助我,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诗118:6)?那些软弱的犹太信徒因害怕受逼迫而受诱惑,要离弃基督,回到犹太教,他们应当留心,这样的行为就是背弃旧约诗人的这一态度。
2. 宗教责任(13:7-17)
13:7 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
讨论从个体基督徒实际和个人层面的责任,转向关系到他们生活中宗教层面的事务上。这里说的是他们在基督教团体里的各种关系。
首先,他们需要想念从前引导他们的人,并从他们的信实榜样中得到鼓励。英王钦定本让人感觉这些引导他们的人仍然活着。但是,以下因素主张这些人已经死了:(1)读者被敦促要想念他们;(2)第17节提到现在的带领人;(3)结局(ekbasis)在其他地方表示“死亡”(《所罗门智训》2:17),放在这里也很容易理解;(4)现在分词(tōn hēgoumenōn)经常用作名词“引导的人”。
正是这些起初的引导者们将神的话语传给这些读者。他们需要想念早先的日子,思想神实实在在的恩典之工是如何通过他们信实的引导者的侍奉而成就的。这些带领人最后故去。我们无需推论说他们都为主殉道,也许有些的确如此。真正重要的是,他们所有的人都忠心到底,没有人曾经动摇或放弃基督里的信仰。让这些读者继续效仿他们坚贞不渝的榜样,愿没有一人半途而废,每一个人都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3:14)。正如他们的带领人和古代的先辈(11:13),他们应当被激励,也能够“存着信心死”。
13:8、9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
这里从过去的教导者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他们所教导的真教义。有些人可能觉得,从他们起初接触基督信仰到现在,已经时过境迁,之前带领人的信心跟他们不再相关了。如果真的如此,这句话就提醒他们,早期带领人所宣扬的那位耶稣基督一直没有改变。他的位格和关于他的教义都和从前是一样的。因他是永生神的儿子,所以永远不变。在他里面安息的信仰,也无需根本的改变,而要不断地弥久愈坚。
问题是假教师已经出现了。称其教训为诸般怪异的,是因为它们形式多样,丛本质上说与在基督里神恩典的福音相异。它以饮食(brōmasin)为中心,这似乎清楚地表明,它的核心是试图牺牲真正基督信仰来抬举犹太教。似乎可以确定的是,这里说的是某些仪文上的特征,而不是禁欲主义,尤其是与第10节相联系。然而,这可能仅仅是一场大的运动中的一个方面。保罗在写给歌罗西人的信中说到有人论断人的饮食(西2:16),他还告诉哥林多人,食物本身没有属灵价值,无所谓损益(林前8:8)。那在……专心的指的是旧约时期盲目跟从礼仪的犹太人。他们从来没有得着益处,因为仪文本身并不能为他们带来救恩。人在灵性上强壮起来,不是靠着遵行饮食上的区分,基督徒的成熟是靠着恩典——神在基督里赐给信徒的恩惠。读者极其需要在教义上站得更稳。
13:10、11 我们有一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原来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
作者现在呼吁他的读者,要认识到他们需要为基督分别出来。从句我们有一祭坛引发了一个相当难解的释经问题。“我们”通常被看作“我们基督徒”,以区别于犹太人,而“祭坛”有几种不同的解释。罗马天主教[3]和希腊东正教[4]的许多作家将其解释为圣餐桌,但作者这封书信始终如一的目的,就是表明基督徒拥有属灵的真实,与那些物质上的预表和影儿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现在说所谓的真实无非是另一个物质上仪式,这该有多奇怪!另一种解释认为,“祭坛”要么是十字架[5](即献祭的地方),要么是基督[6](即祭物本身),要么可能是这两者的结合。这些观点认为,在帐幕中供职的人是那些支持利未献祭体系的人,因此他们也就与基督献祭的益处无份了。这样,第10节就被看作将基督徒与犹太人进行对比。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有人注意到第11节开头的引导词是解释性的连词“原来”(gar),并认为这第11节是对第10节的解释。这句话于是就被理解为特指某个旧约仪式,用来说明作者的观点。[7]“我们”就被理解为“我们这些在民族传承和实践中的犹太人”[8]。这里提到每年赎罪日那天献上的赎罪祭。与官长和民众在其他时间献上的、被祭司吃了的赎罪祭不同(利4:22-35,6:25-26),有些特定的赎罪祭是根本不能吃的。这些祭物包括祭司为自己献的赎罪祭(利4:3-7、12),为全体会众献的赎罪祭(利4:13-21),以及赎罪日那天为大祭司和会众一起献的赎罪祭(利16:27)。作者对赎罪日仪式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见7:27,9:7、25,10:1-3),很可能在第10-11节也指它。在每年的赎罪日,祭牲被宰杀后(为祭司献公牛犊,为百姓献山羊),血被带到圣所(这里特指至圣所),身体被带到以色列的营外整个烧掉(利16:27)。耶稣所应验的正是这个仪式——真正的赎罪祭。作者层层推进地表达出基督“出到营外”受苦应验了旧约预表的观点,信徒必须也心甘情愿地与他一起“出到营外”。
13:12 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
正如祭牲的身体被烧在以色列人的营外(利16:27),耶稣也经历了非常相似的事情。他在耶路撒冷城门外受苦。我们不应当过分推敲类比,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他用“受苦”(epathen),而不是“死”。旧约的赎罪祭牲实际上是在会幕的外院宰杀的,只有它的血被洒在祭坛后,身体才会被搬到营外烧掉。而耶稣却在城外受死。这里主要说的是他所受的羞辱。把祭牲的尸体烧在营外并非幡祭的一部分,因为幡祭是烧在铜祭坛的。,倒不如说,这里所刻画的是除去以色列人的罪,以及除去罪的羞耻本性并弃绝罪。对于基督来说,作者用这样的类比证明他死的方式极为羞辱。
新约在别处从未特别说到基督的死发生在城外,但这的确是个合理的推论。另外,作者因着与见证人的接触,这一事实无疑是众所周知的(2:3)。马太福音描述主钉十字架的地方在各各他,在“出来”(exerchomenoi)才到的地方,可能是城“外”(太27:32-33)。马可福音说他们“带他出去”(exagousin),要钉十字架,也可能指城“外”(可15:20)。这个结论在约翰福音中似乎得到了证实,说主钉十字架的地方“与城相近”(engus … tēs poleōs),如果这地方在城内,就不会用这个表达(约19:20)。
基督受苦的目的是使赎罪仪式得以完全应验,叫百姓成圣。他的目的是,借着除去百姓的罪,使他们分别为圣归给神,使他们在因着代赎而被赦免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地就近神。这是借着我们的主所流的宝血成就的,这种方式远远超越古代或当代犹太教中的任何祭牲献祭。
13:13、14 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
作者现在又开始用营,而不是“城门”,因为他想强调的是犹太教,而不仅仅是耶路撒冷城。在对属灵的事一无所知的旁观者眼中,基督在城门外受死无异于一个普通罪犯的死,它是凌辱。那些称基督是主的人则有责任跟随他。这使希伯来基督徒面临一些重大的决定。耶稣已经被犹太教弃绝,既包括照字面意思所说的,在犹太领袖的要求下被钉十字架,也包括象征性地用出到城外受苦类比赎罪祭被弃并被烧在营外。这些犹太基督徒读者真的愿意与耶稣一同出到营外吗?他们在面对家人、朋友和宗教传统的反对时,愿意接受他所承受的凌辱吗?就了他去这一激励人心的挑战让他们别无选择。在神的计划中,旧的体系已被废止。他们必须离开犹太教的营,全心全意使自己与基督认同。
毫无疑问,读者面临的争战中的罪魁祸首来自他们一辈子熟悉的属世体系的吸引力。犹太教有其有形的敬拜中心、可见的祭司、触手可及的祭物以及不容易丢弃的先祖传统。他们必须要被提醒,所有的基督徒(不论是犹太基督徒还是或外邦基督徒)都是这个世界的客旅和寄居的(11:13),没有长存的城指只是属世的机构,没有永久的联系。相反,我们必须像亚伯拉罕那样,定睛在那将来的城(11:10、16)。永恒和属灵的真实必须占据我们的思想,成为我们的目标,以取代地上的体系,不管它们曾经起到过多么尊荣的作用。每个人都必须仔细思考这里所阐明的真理,不论他的背景是犹太教、其他外邦宗教,还是某种文化体系,这呼召都同样迫切,“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
13:15 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靠着占据了这句话的重要位置,强调敬拜者真正就近神是单单靠着基督,而不是靠着任何利未体系的中保。虽然祭牲献祭不再有必要,但这不意味着基督徒根本不献祭。相反,基督徒献祭不再局限于每年几次的节日或来到耶路撒冷的那些时间。他可以不断地以颂赞为祭献给神。以颂赞为祭(thusian aineseōs)用的是七十士译本利未记7:12的词汇,用来描述旧约时期要向神献上特别感谢时所献的平安祭,在献上祭牲的同时还要加上粮食做的一些祭物。但作者说得很清楚,他在这里指的根本不是物质上的祭物,而是灵里的。神最终所看重的祭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我们口里说出来的,应当是心里所充满的(太12:34)。
“嘴唇的果子”的比喻来自七十士译本对何西阿书14:3的翻译。[9]但希伯来文的马所拉文本用的是“我们嘴唇的牛犊”。之所以出现不同,显然是因为划分希伯来文本中辅音的方式不同,于是就出现了有差别的这两个单词。[10]现在的马所拉文本采用了一种方式,七十士译本可能是根据采用另一种方式的那个希伯来文底本。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七十士译本想要用意译的方式翻译希伯来文的“牛犊”。不论是什么导致七十士译本将这个词翻译成“果子”,这段经文中的重点都很清楚。神看重的不是在有形祭坛宰杀的牛犊,而是“我们嘴唇的牛犊”,即我们嘴唇所献上的承认神、颂赞神的属灵的祭。当然,嘴唇所发出的赞美之声是出自内心的果子。
13:16 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
信徒还要向神交账的,是向他人行善。行善译自一个希腊文词语,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里(eupoiias)。捐输译自koinōnias,这个词有多种意思,但都是从其基本含义“参与”或“团体”引申而来,既可以宽泛地指“团契”,也可以在狭义上指“分享”“奉献”或“礼物”。此处用来指分享具体的东西似乎更合理一些。因此,我们已经说了基督徒献的三种祭:赞美神(15节)、行善和捐输。作者的劝诫是,每一个基督徒都应当不断地献上所有这些祭。没有人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说,只要献上颂赞就是很好地服侍神了。正如约翰所说:“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约壹3:17)但是,若是将koinōnia仅限于物质上的分享,那就太狭隘了。基督徒有多种方式彼此团契。分享经历,在遭遇苦难、灰心或试探的时候彼此鼓励等,这些和数不清的其他情形都是基督徒操练他们乐善好施之美德的机会。
神喜悦人这样展现出属灵活力。信徒必不能认为,少了利未体系的仪式(或任何其他种类的),属灵的献祭就不充分。真正的敬拜是从灵里发出的,而一个人的灵是借着神的重生之工活过来的(约4:23、24)。
13:17 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好像那将来交账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
作者关于宗教责任的最后一个劝勉是,提醒读者顺服他们的属灵领袖。正如第7节说要想念之前的领袖,而这里要求人们依从现在的领袖。有时候前者更容易一些。依从(peithesthe)代表赞成他人的领导。顺服(hupeikete)指放下自己的不同观点而接受他人的。显然作者认为他们的带领人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有些读者在信仰上动摇并非这些带领人的责任。他们的正式职分是为会众的灵魂警醒。警醒(agrupnousin)代表清醒和警觉。正如牧羊人在照看软弱的群羊时候必须保持清醒和警觉,这些牧师也要非常小心。他们实际上承担了管家的责任,有一天必须要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交账。这些话语对那些承担重任的领袖们是一个严肃的提醒。
目的从句交的时候要有快乐,不至愁苦可能应该接着前面的“灵魂时刻警醒”,而不是“交账”。虚拟语气poiōsin的一般现在时强调这是一个持续的行为,更适合用来指他们的服侍,而不是面对最后的审判。会众的回应可以让牧者的感受天差地别。灵里懈怠、叛逆,或者缺乏异象、不愿在基督徒特有权利的操练上进步,或被某些迷惑人的鼓吹者所推销的各种教义革新蛊惑,这些会众都会让那被委以照看他们灵命责任的人极为心痛。
就与你们无益了,拒不合作的信徒会让牧师为他们的悖逆忧愁,但悖逆者本人将来经受的可不只是忧愁。“无益”(alusiteles)是一个反语,这种修辞方式往往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具有力度。当他们站在基督面前的时候,不仅没有属灵的益处,反而可能会有实际的亏损(林前3:13-15;林后5:10)。当然,如果有的人接下来背道,这表明他们实际上根本没有得救,他们的“无益”就意味着永远的沉沦。
[1] 希腊文:elathon tines xenisantes angelous,这里用到一个古典习语,其主要意思在分词“接待”里,而不在动词里。
[2] 希伯来书的这句引文在形式上稍有不同,但是与斐洛著作中的一模一样。与其说作者引用斐洛,不如说这句旧约中的引文成了一句广为人知的格言,斐洛和希伯来书都采用了这一流行的格式。
[3] James Cardinal Gibbons, The Faith of Our Fathers, p. 358; Dom Aelred Cody, “Hebrews,” in A New Catholic Commentary on Holy Scripture, ed. Reginald C. Fuller, p. 1238.
[4] Apostolos Makrak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tire New Testament, II, 1890.
[5] E.g., Alford, NT for English Readers, pp. 1584–1585.
[6] E.g., F. F. Bruc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pp. 399–400.
[7] 同 A. C. Downer, The Principle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pp. 133–146; Newell, Hebrews Verse by Verse, pp. 448–450。
[8] W. H. Griffith Thomas认为“我们有”的字面意思相当于“有”,Hebrews,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p. 176。
[9] 英文圣经中在何西阿书14:2。
[10] 见 F. F. Bruc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p. 405, n.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