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修辞性语言

 

我们要确定作者使用修辞性语言的意图。我们解释的第一步,是将修辞性表达方式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例如,谁是围绕大卫的“公牛”“狮子”和“狗”(诗 22:121316)?一旦搞清了修辞的各个元素,就可以使用一系列释经工具将修辞性表达的实际意思翻译出来,进而解释整段经文。每一个阶段都当用到所有的指导方法:文化背景、字词研究和查考上下文。这些方法在解读修辞性语言时都是不可或缺的。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解读修辞性语言的三个特别的指导方法。

 

1.解读比喻通常需要特殊的指导方法。

最有用的指导方法是,我们应当牢牢记住:当作者将不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时,喻点是非常有限的。就像我们之前看到的,实际上作者往往只有一个喻点。

 

因此,释经者应该克制自己,不能将凭借自己的想象找到的喻点强加于经文。相反,他应当通过字词研究、上下文研究、文化和历史背景研究理出作者原本的比较点。如果遇到复杂的比喻,如比喻故事和预表,就需要额外的指导方法。我们将在此后的学习中详尽探讨。

 

2. 区分借代和比喻的重要性。

大卫说的“死阴的幽谷”(诗 23:4),是借代还是比喻?有一些解经家告诉我们,“死阴的幽谷”是一个习惯用语,用来比喻危险,即一个让旅行者有性命之忧的幽深峡谷。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借代,其中与死亡相关的地方经常被用来指代可怕的死亡之旅。在葬礼上,这段经文常被如此解释。

 

大卫的本意到底是什么?通过考查上下文我们发现,大卫是将主与自己的关系比作牧羊人与羊的关系(寓言)。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就知道,这里的羊所指的就是大卫。大卫敢于无所畏惧地面对任何未知、可怕的经历,因为主与他同在。当然,死亡本身也可以是这样一种经历,但若按比喻来理解这节经文,它的意思就更为宽广了。

 

但是,我们还需要用到其他指导方法。通过对整篇经文进行语法分析,我们发现大卫在这节经文中将用在前几节的第三人称(“他使我”)变成了第二人称(“你和我同在”),这是不是意味着经文已经从羊的比喻转到了大卫与主的真实关系?如果是这样,将“死阴幽谷”解释为指代死亡就可能更好,如此一来,这就成借代关系了。该解释是不是还能从另一位圣经作者所用的死亡的象征中得到印证(伯 10:2122)?经文的后一部分“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又返回到与羊的比较,与上述解释相抵触。将这一点与大卫的其他作品相比较,再研究一下当时的文化背景(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巩固了另一解释,即大卫在此喻指各种危险,而不仅仅是死亡。不但如此,整首诗的思路也与死亡的解释不符,因为下文提到了筵席和膏油,以及“我一生一世”和“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这样,我们在将这一修辞翻译成字面意思的过程中,用到了许多指导方法。看来,它是一个比喻,大卫与他自己的羊一样能够无惧地面对一生中最可怕的经历,因为主与他同在。

 

3. 解读错觉性比喻。

夸张明显是一个错觉性比喻。当圣经说耶稣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众人说什么(太 13:34)时,作者显然是指耶稣的主要交流方式是比喻,而不是指耶稣从来不以其他方式讲话。马太本人就记录了耶稣许多非比喻性的教导,如登山宝训。

 

当大卫忏悔自己对拨示巴和乌利亚所犯的罪时,他说“我向你犯了罪,唯独得罪了你”(诗 51:4),显然是要强调他最终、最大的罪是干犯了神。但并非所有的夸张都如此明显。当圣经提到“永远”时,它始终意味着没有尽头吗?圣经说,神“将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动摇”(诗 104:5)。

 

但是,在之前的《诗篇》102 篇,诗人说: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都改变了。(诗 102:2526

 

如果释经者记得“永远”有时意味着“没有尽头”,但更多的时候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就会知道这两段经文并没有什么相互矛盾的地方。我们也会很夸张地用到这个词(“他似乎永远也到不了”)。逾越节和利未人祭司的职分是永远的(出 12:14;代上 15:2),但当基督成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林前 5:7)和我们的大祭司时(希伯来书),“永远”就此终结。

 

永远通常是指“没有终结”,但并不总是如此。释经者必须始终记得,圣经时代的人并不热衷于现代人做法庭笔录般的写作方式。在那时,夸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上下文和圣经中的其他教导,能帮助我们确定某一陈述应该按字面意思理解,还是按夸张来解释。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