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5:1-2

 

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我们又藉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

 

我们解经的时候,必须记住一个重要的原则:圣经中记载的每一件事,并不是为每一个人写的。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种说法很奇怪,甚至是错误的。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里广泛地看到这个原则。

 

你可以想象一个邮差把所有信件的地址都弄混吗?假设他把一封宣告婴儿出生的信,送给一个与这对父母素不相识的人。或者将银行通知账户出现赤字的报告,送到一个存款充裕的客户手中。或者是送错一分讣闻、一张邀请函或一分账单?显然的,除非邮差把信件送达正确的收件人手里,否则他就有亏职守。传道人就好像邮差,圣经是一大袋的信息,他的责任是将正确的信息送到正确的对象手中。

 

我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已经从罗马书论到福音对不信之人的影响这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就是论及福音带给信徒的好处。我的意思是,罗马书头4章从某方面说是给每一个人的——向失丧的人提供救恩,对已经接受的人解释福音的意义,而本段(第5章至8章)则是单单给那些已经相信耶稣基督之人的。

 

这点在罗马书第5章一开头就指明了:“我们既因信称义……。”保罗说,如果你已经因信耶稣基督而称义了,那么现在我列出的这些利益就是为你预备的。如果你尚未称义,它们就不是你的。你必须借着相信耶稣基督,才能开始享受这些利益。

 

平安:基础

 

我们已经在研讨第1节的时候看过其中一项利益,那就是“与神相和”。当然,这里有军事上的暗喻,它指出一个事实:在神因耶稣基督的工作而称我们为义之前,我们是与神为敌的。我们或许会像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那样说:“我并未向神宣战啊!”这是一派胡言。主耶稣基督说过,人最主要的责任是“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其次是“爱你的邻舍如同自己”(太22:3739;参 6:5;利19:18)。但我们未做到。我们实际上在恨神,恨人,恨自己。如果可能,我们情愿除掉神。若有机会的话,我们也可能会谋杀别人。而我们每一天都在做属灵上的自杀。

 

但我们靠着主耶稣基督因信称义之后,这场属灵争战的局面就顿时改变了。我们与神相和,也与人和好,并且自己里面经历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安。这是称义的第一个益处。

 

几个重要的定义

 

罗马书5:2提到第二个利益。但它不像第一节那样清楚说到我们得与神相和,这节经文比较难懂。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有不同的版本,虽然这一点并不重要。有些圣经版本,例如新国际译本(NIV),在第二节里有“因信”二字(译注:中文和合本亦同),“我们又藉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但有的译本如修订标准译本(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则省略了“因信”二字。这并不表示修订标准译本的译者故意从圣经中删掉信心的部分,这不过表明一件事实:早期的一些希腊文圣经是没有te pistei这个字的。

 

或许我们应该保留这字,但这并不重要。既然“到神面前”是人称义的好处之一,而前面已经解释过我们是因信得被称为义,此处即使未提到信心,也已经暗示信心的存在了。或者换一种方式看,这句话的开头是“我们又借着他”,就是指借着基督。我们只能因信得着基督,所以这句话已经将信心包含在内了。

 

困难不是出在版本不同,虽然它会使我们对经文有不同的解释,但真正的问题是出在字句的含义上。这节经文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词:进入、信、恩典、站在。这些词可以有不同的用法,要在一句话里使它们的意思彼此贯通,并非易事。

 

让我们试着给每一个词下定义,我相信若要帮助我们对这一节有所认识,这是最快速的方法。

 

1. 恩典。恩典通常被定义为“神白白的恩宠”,有时被定义作“神对那些只配得相反待遇的人之恩宠”。照这定义,神整个救赎计划的背后,就是恩典。所以保罗写信给以弗所人时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

 

但这不是此处“恩典”一词的意义。有一个线索证明保罗在罗马书5:2所说的“恩典”另有别的含义,那就是他在“恩典”前头放了一个“这”字。“这恩典”!“这”字表明他心中想到一个特殊的恩典。另一个线索是,保罗说到这恩典是“现在所站”的。这是怎样的恩典呢?罗马书第5章的上下文显示,我们如今所站在的恩典就是我们被称为义的光景。这光景仍然是一种恩典,但它特别强调我们从前是“在律法和愤怒以下”,如今是在恩典以下,因为我们若因信在基督里被称为义,如今就是以义人的身份站在神面前了。

 

2. 信。信心也有不同的含义。它总是指“相信神,而且根据此信念而行动”。但重点可以放在行动(忠心)上,也可以放在相信(相信神的话语)上,或者放在我们被召去相信的一些事物上。既然此处这个字与“恩典”连在一起,而这恩典又是指称义的恩典,此处的信心就是指我们在耶稣基督里因信被称为义的那信心。

 

换句话说,这一节里的“信心”和第一节的“信心”有同样的含义。这也是为什么我稍早说过,有些版本将“信心”一词省略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被称为义所凭借的这信心,从头到尾都很明显地摆在那里。

 

3.进入。这个词来自希腊文prosagoge,意思是“准入”,或“有权进入”,或“自由进入”,甚至“介绍”。由于它在以弗所书里也用来指圣灵在祷告中所做的工,所以有时候我们说圣灵将我们“介绍”给神。

 

此处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在罗马书5:2里,这个词前头有一个动词“得”,这个动词是过去完成式。新国际译本作“得以”是有原因的,我稍后会再解释。但这个字实际上是“得”,它的完成式就是“已经得以”,所以保罗的意思是,“因信已经得以进入……称义的恩典中”。保罗用这种过去时态,是为了强调我们的称义是一件已经完成的事,我们已经进入恩典中了。当然,它也有现在的含义。但它现今对我们有意义,是因为它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了。我们已经被称为义,所以我们是在称义的状态下。我们已经拥有进入恩典的权利,现今我们仍然有这权利。

 

4. 站在。罗马书5:2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站在”。现在我们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因着神的怜悯,我们被带入称义的恩典中,这恩典就是如今我们站立之处。从前我们是可怒之子,没有立锥之地,只能站在外面。如今我们得以站在里面,不再是仇敌,甚至不仅是被赦免的罪人,而是全能神的儿女。

 

让我做一个总结。我们在上一讲中,曾试着探讨罗马书第58章的中心目标。我曾指出这几章最明显的一个主题就是“确据”。虽然称义的益处是一种逐渐进展的过程,先是与神相和,然后是进入他面前,欢喜盼望将来的荣耀,这一切都证明我们在基督里永远是稳妥的。正如钟马田所说的:“我们已经进入……恩典的地位,我们被介绍给神,如今我们是以全新的方式站在他面前。”

 

到王那里

 

雷·斯特德曼(Ray C. Stedman)在他那本简短精彩的罗马书注解中,使用以斯帖的故事说明站在恩典中的意义。

 

以斯帖是一个犹太少女,她生存的时代正值耶路撒冷被毁不久,大多数的犹太人因此被掳到巴比伦。那时代的国王是亚哈随鲁王,他的宫殿在书珊城。亚哈随鲁王想找人取代被废的王后瓦实提;以斯帖遂在众多少女中脱颖而出,被国王选中。她被带离家园,离开堂兄末底改,住在书珊的宫中。当时有一个专门与犹太人做对的大臣哈曼,也住在宫里。哈曼设计了一个阴谋来对付犹太人,亚哈随鲁王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签了一项可能导致波斯境内所有犹太人灭亡的御旨。末底改送信给以斯帖,告诉她这个阴谋,并且要她立刻去见王,设法阻止这件事。

 

以斯帖面临着一个难题。根据波斯的定例,任何人若未蒙王召见,而径自去见王,只有死路一条;除非王伸出金杖,才能免这人一死。虽然王已经有三十天未召见以斯帖了,她此时贸然晋见,仍然要冒丧命的危险。

 

末底改向以斯帖解释,她得了王后的位分,难道“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而且除了她,再也没有别人能救她的同胞了。

 

以斯帖同意去见王。她花了三天禁食祷告,也要求城内所有犹太人为她禁食。第三日她预备妥当,穿上朝服,进入王的内院。王正坐在宝座上,面对殿门。他喜爱貌美的以斯帖,就伸出手中的金杖,接纳了她。于是以斯帖得以进到王面前,犹太人最终因她而得救。

 

这就是保罗所说,当我们靠着耶稣基督的工作被称为义时,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

 

但是这个比喻并不是完全平行的,我们所获得的结果更奇妙。以斯帖年轻貌美,王一见她就心喜。但在我们的例子中,罪使我们极力敌对神,我们甚至不想接近神。但是神仍然爱我们,在我们还远离他的时候,他就来寻找我们。神差他的独生子来为我们死,担当了我们的刑罚。如今因着基督所做的工,我们得以进入皇宫,享受神的恩宠,并且可以随时到他面前。

 

希伯来书的作者这样说:“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来10:1922)。

 

自由与笃信

 

前面提到的希伯来书经节显然是在讲祷告。这表示虽然罗马书5:2显然不是以祷告为重点(保罗主要是讨论得救的确据),但这里主要强调救恩可以使我们有权利凭祷告到神面前,从他领受各种福分。

 

此外,我们可以从一个事实得到激励:罗马书5:2的关键字“进入”也在新约其他地方出现过两次,每一次都与祷告有关。两处都是在以弗所书。第一处是以弗所书2:18:“因为我们两下借着他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第二处是在3:12:“我们因信耶稣,就在他里面放胆无惧,笃信不疑的来到神面前。”这两处经文告诉我们有关祷告的两件事,其所依据的事实是,我们已经因着耶稣称义的大工而得以到神面前求。

 

1. 我们可以直接到神那里。我们不必靠中间人的介绍,因为那位真正的中保主耶稣基督已经打开通往天上的门,使我们得以不断到父那里去。

 

这是刚才提到以弗所书第一处经文所教导我们的真理,保罗在那一段里论及神拆毁了隔在我们与神之间,以及我们彼此之间的墙。他在结尾提到了这个真理。犹太人在他们的圣殿中设计了一些墙,目的在拦阻某些人进入圣殿。如果你在耶稣基督的时代接近耶路撒冷的圣殿,你一定会遇到那座将外邦人院与圣殿其他部门分隔开来的墙。不错,外邦人是不得进入的,若有人违背禁令,贸然闯入内殿,必然会被处死。即使罗马人也支持这项刑罚。墙外挂着警告的牌子,其中有两块已经出土,目前保存在博物馆中。

 

犹太人当然可以进去。但即使是犹太人,也很快会遇到第二座墙,它将女院和男院分开。所有犹太妇女都必须在这里止步。

 

再进去还有另一座墙,只有犹太祭司可以进去。他们在那里献祭,然后进入圣所。但还有最后一个关卡,就是那分开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只有一个人可以进入,就是大祭司,他也只能在赎罪日那天进去,将百姓在外院献的赎罪祭物之血,带到至圣所内。

 

这套献祭制度说明了一个事实:即使以色列选民,通往神那里的路也被阻断了。他们可以亲近神,但必须以祭司为媒介。

 

外邦人根本无法接近神,除非他们先成为犹太人,然后借助祭司这个中间人,才能到神面前。

 

然而保罗说,如今这隔在中间的墙已经拆毁了,因为耶稣死的那一刻,神就挪去了最终的拦阻,拆毁了圣所和至圣所之间的幔子。你记得当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开吗(太27:51)?这象征赎罪的祭物已经献上,并且被神接纳了。人只需凭着基督的死前来,一切的拦阻就消失了。因为凡靠神在基督里的恩典称义的人,如今都可以直接到神面前。不再需要中间人,他们只需要耶稣就够了。因此,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直接到神面前,知道他会垂听我们的祷告,应允我们的祈求。

 

2. 我们到神面前的路已经打通了。这是前面所引第二处以弗所书经文教导我们的真理。它强调我们可以凭着对基督的信心“笃信不疑的来到神面前”。笃信什么?显然是相信神会照着他的智慧和完全的旨意,回答我们的祷告。

 

当然我们也可能做出错误的祷告,我们常常如此。但是当我们照着神智慧的旨意祈求的时候,就能确信他会垂听,应允我们的祷告。

 

我很喜欢马丁·路德和他的好朋友兼助手弗雷德里克·麦康尼斯(Frederick Myconius)的故事。有一次麦康尼斯病重,眼看命在旦夕。他在病床上写了一封诀别信给路德。路德收到信后立刻坐下来,这样回复他:“我奉神的名要求你继续活下去,因为在教会改革的大业上我还需要你的襄助……主不会叫我听闻你的噩耗,他会让你活得比我长。我如此祷告。这是我的心愿,相信这心愿必定会成就,因为我只寻求荣耀神的名。”

 

这番话在我们听来可能很惊人,因为相较之下我们活在一个缺乏热忱的世代。但路德的祷告在神来说是很清晰的,因此也是大有功效的。路德的信寄达时,虽然麦康尼斯已经病到无法开口说话的地步,但没多久他就奇迹似地复原了,而且又再活了六年,比路德晚两个月去世。

 

我们是否能像路德那样大胆地求?约翰·牛顿(John Newton)从前是一个奴隶贩子,后来成了神重用的传道人,他写过这样的一首诗歌:

 

我的心啊,预备前来,

 

耶稣愿意成全你求;

 

他吩咐你不断祷告,

 

不要拒绝他的邀请。

 

你是来到君王面前,

 

尽管陈述一切需要,

 

他恩典能力都全备,

 

足以满足任何需索。

 

阿爸父

 

我的最后一点既不是出自罗马书5:2,也不是出自以弗所书,虽然它稍后出现在罗马书(8:15)和加拉太书(4:6)中。我们每一次谈到祷告时,都必须记住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亲密的方式到神面前。这是因为耶稣教导我们祷告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个亲密的称呼“阿爸”,意思是“爹爹”。这是耶稣自己祷告时所用的词,他又将其传给我们:“我们在天上的阿爸父。”

 

神是我们的王——万王之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坦然无惧地将自己的需要带到他面前。另一方面他也是我们亲爱的天父,我们靠着基督的大工被称为义之后,就能进入他的家,成为他所爱的儿女。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