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8:17

 

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

 

罗马书8:17介绍我们两个重要的圣经观念:受苦与得荣耀。或者如雷•斯特德曼所说的,“伤痕与哈利路亚。”这一节先从荣耀开始,然后讲到受苦,最后再以荣耀做结束。第一句是,神的儿女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做后嗣。

 

这是何等奇妙的事!做神自己的后嗣!有时候做儿女的会梦想从父母那里继承丰厚产业,但这些属人的盼望常常会落空。塞西尔·罗得斯(Cecil Rhodes1853-1902)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是一个英国人,曾经为了健康因素移民南非,在那里经营钻石生意,并因此致富。他四十九岁就去世了,他在遗嘱里将大部分的遗产捐出来,成立著名的罗得斯奖学金,而不是遗留给他的家人,这安排使他的家人忿忿不平。

 

这个失望的消息传到他兄弟耳中,他只好自嘲说,“看来我得想办法申请奖学金了。”

 

中古时代的法国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也是方济会的修道士,他曾立下这样的遗嘱:“我欠得太多,但一无所有;若有剩余,全给穷人。”

 

神却是多么不同啊!神不欠任何人,他拥有一切,他把所有的都给了他的儿女。

 

真假福音

 

关于我们属灵的产业,有几点需要认识清楚。第一,这产业贮存在天上,是为将来使用。这是不证自明的,但我们看到现今时代发展出来的某些福音,就不得不再强调一次。

 

这种福音主张:“耶稣为你死,是为了要赐给你丰盛的生命。他应许要满足你一切的需要。如果你遇到困难,他会帮助你解决问题。你若郁郁寡欢,他会使你快乐起来。你若心灰意懒,他会使你精神一振,赐你喜乐的新歌。不论你的需要是什么,耶稣都能供应。你只要告诉他,凭着信心向他求。”这种教训到了一个极端,甚至被称为“健康财富”的福音。

 

美国电视布道家金·贝克夫妇在最鼎盛的时期,就是传这一类的福音。他们教导人说,神会使信徒发财,事业成功。金·贝克的太太甚至说:“我告诉神我需要一辆车子的时候,连车子的颜色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了。”

 

这一类福音忘记了耶稣来到世上,不是带来平安,乃是带来争战,他对门徒的呼吁是,“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9:23)。因此保罗说到我们是神的儿女,是神的后嗣之后,立刻加上一句严肃的提醒:“我们和他一同受苦。”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必然不会逃避这话题,虽然我们也不否认今生的应许——神答应我们在患难中必与我们同在,赐下内心的平安,在我们忧伤时他必扶持帮助,他永不撇弃我们——但基本上,这不是说我们可以逃避世上的苦难,而是说我们可以得着能力,安然渡过难处。我们的产业几乎全是积在天上的。

 

钟马田说:“真正的福音不是为我们在今世的生活提供一个万灵丹,也不是答应我们变得完全,或者答应把世界变得圆满无缺。福音乃是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过了世界。’”

 

将来的产业

 

所以我们第一个要面对的真理是:我们的奖赏是在未来。但我们立刻要问:“我们的产业包括什么呢?”信徒在天上拥有的是什么呢?我称其中几件为“次要的项目”,然后有一个最大的奖赏。

 

次要的项目

 

1. 天家。此处我首先想到的,是耶稣在被捕和钉十字架之前给门徒的应许。他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那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14:1-3)。这是特别为信徒预备的地方,由荣耀之主耶稣基督亲自担保。

 

2. 天堂的筵席。主耶稣在好几个比喻中提到婚筵,只有属他的人才受到邀请。他在一个故事中说到一个婚筵,很多原先受邀的客人拒绝参加,最后主人只好到街上去找宾客(太22:1-14;参 14:24)。另一个比喻里,做父亲的为迷途知返的浪子摆设筵席(路15:11-32)。另外一个婚筵的故事讲到五个童女被请进去,另五个则被关在门外(太25:1-13)。新约还提到其他类似的筵席场合。

 

这些故事显示,我们所继承的产业是喜乐而安全地与神交通。现今我们在守主的晚餐时就可以预尝其滋味。这晚餐是预表将来那盛大的羔羊婚筵。

 

3. 与基督一同做王。我们的产业另一个特质是,我们将与耶稣一同在他的国度里做王。至于这里是指将来我们要实际在地上与基督做王,还是指在天上做王,圣经学者一直莫衷一是。但不论它完整的含义是什么,毫无疑问的,神应许要赐给我们某种治理的权柄。保罗告诉提摩太:“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提后2:12)。耶稣有一个比喻,说到那些在主人出远门时忠心做工的仆人,将得到城池做奖赏,在主人的国度里掌权(参 19:11-27)。

 

4. 像基督一样。神所应许的福气中有一项对我尤其意味深远,那就是我们将有耶稣的样子。约翰一书有一段文字和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所用的类似:“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壹3:2)。我们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产业比变成主耶稣基督的样子更宝贵的了。

 

主是我杯中的分

 

为什么我要称前述的四个福分是“次要的”呢?因为等在我们前面的,还有一个更大更奇妙的祝福,就是做“神的后嗣”。

 

首先,让我提醒你一个文法上的区别。在大多数语言中,都有两种所有格。一种是主词所有格,一种是受词所有格。例如“对金钱的喜爱”和“金钱的价值”。两个短句中的“金钱的”都是所有格。第一个句子里,“金钱”是受词,因为它是被爱的对象。是那个“人”对金钱有所喜好。第二句里“金钱的”也是所有格,但它是一个主词。这句话不是指那个注重金钱价值的人,它是说“金钱的价值”,是钱本身所拥有的价值。

 

至于“神的爱”这短句究竟是主词所有格呢?还是受词所有格?答案是,两者都可以。如果是主词所有格,那么神就是主词,这句话即指神对我们的爱。如果神是受词,那就是指我们对神的爱。既然两者都有可能,它的解释就必须靠上下文来决定了。

 

记住了这个区别,让我们回到“神的后嗣”这短句的上下文。这是一个主词所有格还是受词所有格?同样的,在这里两者都有可能。若是主词所有格,那么神就是主词,这短句的意思就是,我们属于神,我们是他的后嗣,他定意爱我们,用恩典使我们成为他的后嗣。如果这里是受词所有格,那就指我们拥有神作为我们的产业。这是比较大胆的解释,但我相信这是保罗此处的意思。

 

我这样说有几个理由。

 

第一,这是旧约的教导,保罗当然对旧约很熟悉,因为他常常引用旧约的经文。旧约经常将应许之地说成百姓的产业。这是“产业”字面上的意思,也是世人一般的观念,它与神对先祖和其后代所作的应许有关。重要的是,它被另一个产业超越了,那就是圣经所说的,神自己是他们的产业。例如诗篇73:25-26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

 

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

 

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

 

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

 

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或者如耶利米哀歌3:24:“我心里说,耶和华是我的份,因此,我要仰望他。”

 

在有关利未支派继承产业的事上,神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将这个伟大的事实呈现在百姓面前。这是约书亚率领以色列民进入迦南地时设定的。或许你还记得,早在他们征服迦南之前,摩西已经将百姓分成一个一个支派。每一支派事先都预定了其产业的比例:流便、玛拿西的半个支派,迦得、犹大、以法莲、玛拿西另外半个支派,以及其他支派。只有利未支派例外!利未支派是做祭司的。他们分散在全地四十八座城中,在那里奉神的名服侍整个百姓。他们没有任何产业,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他们的产业,正如耶和华所应许他们的”(书13:33)。

 

对以色列人来说,土地当然是件好东西,这是从亚伯拉罕时代一直传下来的应许。但真正宝贵的产业却是神自己。神将利未人分散在各地,就是要提醒他们这一点。

 

第二,罗马书8:17说,我们是“与基督同作后嗣的”。意思是,不论我们继承什么,我们都是和他一起继承的。一旦我们问道,“耶稣继承了什么?”,稍早我提到的那些产业都不适合了。耶稣并没有继承天堂或天家,他已经到那里为我们预备地方。他也并未继承一个国度让他来治理,虽然我们有时会这样想;实际上他已经是君王,是掌管万有的神。同样的,婚筵和基督的性格都不能算作神赐给他的产业。

 

那么耶稣的产业究竟是什么?唯一适当的答案是,他继承了父。这是他在钉十字架之前做那个重要的祷告时,心中所想到的。他祷告祈求说:“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约17:4-5)。

 

基督的产业乃是神的荣耀,这是指他看见神、与神有分,并享受神自己。罗马书8:17的要义即在此。保罗说到我们是后嗣,并提醒我们必须与基督一同受苦之后,他以荣耀来做结束,提醒我们“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就是神的荣耀。

 

第三,保罗在其他地方说到,神赐下圣灵作为我们得基业的“凭据”(弗1:14;参 林后1:225:5)。“凭据”不仅是一张文件、收据或合约书,它是对一件重要东西的保证,是将要来的实际事物之一部分。例如我们买房子,为了证实我们有买这个屋子的诚心,通常我们会放一点押金,用此保证将来我们会付清全部房款。如果我们的产业之凭据是圣灵,而圣灵就是神——因为圣灵是三一神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整个产业就是神自己。

 

哈尔登常常对一些深奥的题目有精辟的洞见,他针对这一点说:“神是他子民的分,在这位拥有‘天上地上所有的’神里面,他们继承了一切……神是丰富充足的,因此这基业也是丰富充足的。神是永恒不改变的,因此这基业也是永恒不改变的——永不朽坏、损毁、褪色……神儿女的产业就是神自己……他将自己的恩典、亮光、圣洁和生命传达给他们。”

 

如果神是我们的产业,我们就得到了救恩的确据,因为没有任何事物能摇动神。没有什么能剥夺我们属天的产业。

 

向前瞻望

 

这一切若不能对我们产生实际的果效,就好像空中楼阁一样。如果我们真正相信,并且这样思想,它一定能对我们产生果效。

 

以亚伯拉罕为例。神救赎行动的历史,是从他呼召亚伯拉罕离开本族本家开始的。神要他前往神指示的新地方去,神应许他:“我必赐福给你……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2-3)。这个呼召包括了应许赐他土地,但还不只这些。神应许万国要因亚伯拉罕蒙福,这也包括有一位救主将从他的后裔生出。这个应许在亚伯拉罕一生中一再被提出,这也是他信心和盼望的焦点。所以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论述信心伟人的那一章(第11章),这样说到亚伯拉罕:“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来11:9-10)。

 

蒙应许?是的,但这应许不是属世的。它所应许的伟大属灵福分,最终要在天上应验。

 

其他信心的伟人也一样,这是希伯来书第11章的重点。“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而被神称为“义人”(4节)。亚伯没有继承世上的产业。他因自己的义行而被杀害,但他在天上得到了赏赐。

 

以诺是一个传道者,他在洪水之前就传讲神审判的事,警告当代不敬虔的人,要他们悔改远离罪,回到神面前。他这样讲了三百年,他在地上未得到任何奖赏。他的努力完全失败了。没有一个人悔改,以致于洪水的时代只有挪亚、他的妻子和家人得救。以诺未得世人青睐,希伯来书这样为他做见证:他“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5节)。

 

挪亚继承了什么?他所有的一切都被洪水冲走了。但圣经这样说到他:“挪亚因着信……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7节)

 

以撒和雅各与亚伯拉罕都住在帐篷里,他们在那儿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产业,但他们瞻望未来,满怀盼望(20-21节),虽然有时候他们的表现并不完全理想。

 

约瑟为义的缘故失去了他的家庭和自由。虽然神后来将他升高到仅次于埃及法老的地位,但约瑟的盼望并不在此。他渴望神的应许,他嘱咐身后他的遗体不可葬在埃及,必须葬在迦南(就是神最终带领色列百姓脱离奴役而进入的应许之地),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22节;参 50:24-25)。

 

摩西对地上的财富毫不动心,他寻求的不是世上的报偿。他毅然抛弃埃及的荣华富贵,“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26节)。

 

旧约信徒也是如此:喇合、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及众先知。这些信心伟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35-39节)。

 

当时还没有!但现在他们都得到了。他们比我们先去领受神在天上为众圣徒所预备的产业。

 

将来的喜乐

 

我们怎能指望自己的情形就不同呢?不可能的。既然圣经教导说,我们的产业是在天上,不是在地上,我们何必这么汲汲营营在地上积攒财宝呢?当别人踏着血迹进入天堂时,我们怎能指望自己一生风平浪静,路旁尽是盛开的玫瑰呢?

 

最近,我读到司布真一段精彩的文字。他本来是写给传道人的,鼓励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再接再厉。但这个信息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好处。他这样写道:

 

当朋友背叛你的时候,不要大惊失色:这本来就是一个叫人跌倒的世界。

 

不要以为人是不改变的:你可以预期人的朝三暮四,这样或许可以减少你的失望。耶稣的门徒曾遗弃他;如果拥护你的人掉头去拥戴别人,你也不必惊讶;他们与你在一起时并不是你的一切,因此他们的离去也不能使你尽失所有。

 

趁着烛光仍然摇曳,要尽力服侍神;一旦油尽灯灭,你就可以了无遗憾。

 

要满足于自己的一无所有,因为你本来就是如此。你若以两袖清风为苦,不妨提醒自己,你所追求的丰富乃是在主里的富足。

 

不要太在意你现今所得的奖赏;要为你手头所拥有的感谢,不妨把眼光放在将来的喜乐上。

 

继续加倍努力侍奉你的主,虽然眼前看不见明显的果效。即使愚昧人也会趁着天光行走在羊肠小径上;但信心特有的智慧能使我们在黑暗中也不失脚,因为信心将她的手放在那位大向导手中。

 

介于世界和天堂之间的路途,可能常有狂风暴雨,但我们的主必提供一切所需。莫叫任何事物使我们转离正途,因为这是神呼召我们走的道路。不论风和日丽或雷电交加,讲台始终是我们的守望塔,事工始终是我们的争战;当我们看不见神的脸时,让我们以信心投靠在他翅膀的荫下。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