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10:1-2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

 

你是否有过以下的经验?你和一个人共事多年,但他一直对你所提供的帮助和教导毫无反应,使你深感挫折,最后你终于完全放弃了这人。你说:“我已经尽了全力,就让他自讨苦吃去学乖吧!”或者你说:“谁管她下场如何!反正是她自己找的!”

 

我相信我们都多少有过这种经验。因此我们如果在罗马书第9章至11章里看到保罗对他那些不信的同胞采取这种态度,也不会大惊小怪。事实上,我们不但不会感到惊讶,反而会谅解和同情保罗,特别是我们知道他们中间有些人对待保罗极为苛刻。

 

但保罗并未那样做。

 

他不但没有放弃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反而为他们祷告。我们每一个人也当这样对待那些不信的人,或那些专门找基督徒麻烦的人。

 

保罗论证的程序

 

你若仔细研究罗马书第9章至11章,就会留意到这三章有一个饶富趣味的共同点:每一章开头都洋溢着保罗对自己同胞的深刻关怀。他在第9章说,他为以色列人“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他在第11章宣告:“神并没有弃绝他……的百姓。”虽然以色列大多数人拒绝耶稣的这个事实本身似乎暗示他们被神弃绝了。在我们正研讨的第10章,保罗宣告说:“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祈求的,是以色列人得救。”

 

保罗因为大多数犹太人的不信而忧伤,或许古代编辑圣经的人就是根据这个特质,将这几章分段,成为现今的形式。

 

你若记得我前面提出的这几章之大纲,就能看出罗马书10:1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段落的开始。我在本书一开头就指出,保罗是在回应他们的假设,他们认为神的应许落了空,因为犹太人整个国家说来并未得救。保罗提出七个理由,说明为什么他们的假定是错误的。罗马书第10章是这些回应的第三部分,这部分其实是从9:30就开始了。第三个回应是,神对以色列人的应许并未落空,因为犹太人拒绝相信耶稣,是他们自己的错,而不是神的错;正如外邦人若不信,那是他们的错,而不是神的错。人们不信的原因是,他们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好行为得救。他们对自己的努力沾沾自喜,所以拒绝神所赐的白白礼物。

 

这个论证一直继续到罗马书第10章结束。第11章才开始另一个新的论证。

 

这表示我们正探讨的罗马书第10章开头两节与前一章最后几节有密切的关联。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罗马书第10章开头两节格外引人注目。保罗刚说完犹太人不信的原因是他们误以为可以用好行为来赢得救恩。但保罗并未就此放弃他们,他立刻表示,他非常关心他们,并且不断为他们祷告。

 

译成“所愿”的这个词颇罕见,它真正的意思是“喜爱”或“欢喜”。保罗是说,他欢喜看到他的同胞得救。

 

因此他竭尽所能为他们祷告。他“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1节)。

 

常常祷告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祷告,但就像圣经中大多数的祷告一样,它蕴涵着一连串重要的真理。第一个真理是,祷告总是有其价值的。

 

前一章讲的是拣选,第10章则是讲以色列人不相信耶稣,这是他们自己的错,不是神的错。两者似乎都能给人充分的理由不去祷告,但显然它们都不是好理由,因为保罗自己就不断祷告。神拣选某些人得救,弃绝另一些人的事实,并不能使他停止祷告。人的失败是出于自己的错,不是神的错,这事实也不能使保罗停止祷告。如果他不因神的缘故停止祷告,也不因人的缘故而停止祷告,显然就没有什么能使他停止祷告了。这表示保罗总是在为别人的救恩祷告。

 

他写信给帖撒罗尼迦人的信上也是这样说的,他嘱咐他们“不住的祷告”(帖前5:17)。

 

我想人这方面的问题并不大,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相信祷告。我们同意人这方面的责任。但神那一方面呢?如果神决定拯救一些人,略过另一些人,那么我们的祷告岂不是无用,甚至愚昧吗?

 

保罗可不是这样想。

 

约翰·慕理如此解决这问题:

 

罗马书前头几章是强调,在人类各种不同的遭遇中,神有他绝对的主权和意志。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使谁刚硬就使谁刚硬。有些人是承受神愤怒的器皿,有些人则是神怜悯的对象。人最终的命运若不是毁灭,就是得荣耀。但这种区分是神的行动和特权,而不是人的。因此我们对人的态度不应该被神对他们的隐秘旨意所控制。这也是为什么使徒对他同胞的救恩如此热衷的原因。如果我们因神统辖一切的计划而感到失望,或因此而放弃对别人灵魂的关心,我们就违反了人类思想的次序,跨越了神的特权与人的权利之间的界限。

 

还不只如此。约翰·慕理的重点是,既然我们无法知道神拯救罪人的心意,我们就应该不断为他们祷告。但我们还得加上一点:神呼召罪人悔改的方式之一就是透过祷告。我们祷告,神就垂听,并拯救我们代祷的对象。

 

从神学上说,神总是命定达成目标或终点的方法。因此他若命定要借着我们的祷告拯救某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为那人祷告,好使他得救。确实,我们必须祷告,因为若无人为那个人代求,他就不能得救。

 

这一点应该能鼓励我们不断祷告。

 

英国的乔治·慕勒(George Muller)是一个杰出的祷告斗士。他曾凭信心创办了数间孤儿院。他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为他的两个朋友祷告。他留下的祷告笔记显示,他为那两人祷告了六十多年。其中一人在穆勒生前最后带领的一次聚会中信了主。另一个朋友是在穆勒去世之后一年之内悔改信主的。但在穆勒晚年时,他的这两个朋友都尚未相信。有人问他说,既然他祷告这么多年了,这两个朋友依旧对福音毫无反应,他为什么仍继续为他们祷告呢?穆勒回答说:“你想神如果根本不打算拯救他们,他会让我这些年来一直为他们祷告吗?”

 

这一点是保罗很容易就明白的。

 

最伟大的祷告

 

我们从保罗在第10章为他同胞的祷告中,可以看出的第二个真理是,所有祷告中最重要的,就是为别人的“得救”而发出的祷告。

 

我们可以为各种事情祷告。耶稣自己说:“你们若向父求什么,他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约16:23)。他指示我们向神求“日用的饮食”(太6:11)。他说:“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5:44)。使徒保罗又补充说:“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的度日”(提前2:1-2)。我相信这是指我们应该为世界和平、国家昌盛,以及在上掌权者的智慧与公义而祷告。我们代求的项目是数不清的。

 

但耶稣也说过一段值得我们深思的话:“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6)。意思是说,享有和平或物质的昌盛固然是一件美事,但我们若只拥有这些,却未得到救恩,这一切就形同废物。

 

你为别人代祷时,务必记住这一点。你为自己的儿女祷告时,你可能祈求他们能学业进步,或远离罪恶,或发展出健全的人格,一生能有所贡献。但别忘了为他们的救恩代求。他们或许得到了其他一切,但若没有得救,就全盘失落。他们属世方面的成功可能反而成为拦阻他们相信耶稣的障碍。要学着依据圣经思考,然后依据圣经祷告。不仅为你的儿女,也为你的父母、朋友或神放在你生命中的人祷告。

 

热心不能成就救恩

 

保罗为他同胞的祷告所含的第三个真理见于下一节:“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2节)。意思是热心无法取代悔改。即使大发热心的人也必须被神拯救。

 

保罗说到犹太人对宗教事物的热心时,他是出自个人的经验,而且他所说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这句话并非溢美之辞,而是诚实地承认犹太人的优点。毫无疑问的,在那个时代的犹太人当中确实有一些人世俗化了,正如我们这个世代一样。但大体说来,犹太人确实对宗教的事情非常认真。保罗自己就是一例。他离开家乡大数(现今土耳其一带),在著名的犹太拉比迦玛列门下受教,并自告奋勇为犹太教大事宣传,其火热即使在法利赛人中也少有人能望其项背。许多年之后,他写信给腓立比人说,他是借着逼迫基督徒来证明他对神的热心(参 3:6)。谈到热心,保罗绝对是个中翘楚。

 

但他的热心并不能救他。事实上,他的热心长期以来都被用在错误的地方,以致妨碍了他认识基督。一直到基督在大马士革的路上向他显现,保罗才觉悟到自己先前所做的是什么,他从那时起就开始献身跟随基督。热心本身是一件中性的东西。从前保罗因为无知,而使用热心来摧毁神的工作。他遇见耶稣之后,就开始用他的热心来传讲福音,促进神的国度。

 

保罗知道他同胞的热心。但他也知道他们是失落的,所以他热切地为他们祷告,并且为了他们的救恩而辛勤劳苦。

 

这也可以运用在我们现今这个漫不经心、讲究多元论、来者不拒的社会上。这世代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只要一个人心里虔诚,他信什么并不重要。作为现代人,我们似乎就应该广为接纳每一个人对真理的不同解释。不久之前我收到一封信,就是采取这种态度,信上对我大加抨击,因为我说过不信的犹太人(不信的外邦人也一样)是失落的,需要认罪悔改,相信耶稣。发信的人说,他很难置信,在现今这个时代还会有人传讲这么“狭窄、充满仇恨”的信息。

 

从现今大多数人的心态看,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这正足以显示我们的文化偏离了基督教真理多么远。为什么?因为耶稣的福音不是“包容并蓄、来者不拒”的,虽然从某一方面说,任何人都可以认罪,来到耶稣面前。但基督教信仰教导我们,世人都失落了,即使最具宗教热忱的人也无法单凭热心得救。

 

我们只能靠基督得救,单单凭信心接受。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救法。

 

通往悔改之路

 

保罗为他同胞的祷告,所表达的第四个真理是,每一个人悔改相信的第一步都是出于知识。我这样说是根据第二节最后一句话,那里注意到犹太人的问题不是出在他们的热心。热心本身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他们的热心“不是按着真知识”。

 

这是什么样的问题?下一节提供了解释。问题在他们忽略了神的义。就像许多世纪之后的马丁·路德一样,他们以为要得到神的义,必须贡献一些人类自己的义。也就是说,人类需要发展某种品格,或累积一些好行为。他们不明白神的义所需要的,只是神自己的义。既然那是从神来的,不是从人来的,唯一获得的方式就是直接从神领受,当作白白的礼物。这也是保罗在罗马书开头几章解释福音时所强调的。

 

保罗写开头那几章的目的即在此。如果问题出在犹太人缺乏知识,那么解决之道就是与他们分享、沟通这知识。换句话说,就是教导他们神的话语。

 

因此,基督教基本上是一种教导的宗教。事实上,这也是耶稣在世上三年侍奉的重点。或许你会说:“可是耶稣也安慰人,医治人啊!”不错,他确实那样做,但他主要的工作是教导他们救恩之道:为了成就这救恩,他亲自为他们的罪而死,并且从死里复活。

 

马可福音头两章有一个绝佳的例子。第1章告诉我们,施洗约翰传讲悔改的洗。约翰下监之后,耶稣就接续他的教导工作:“宣传神的福音”(14节)。这个主题贯穿了全章。第21节告诉我们,耶稣和他的门徒到了迦百农:“耶稣就在安息日进了会堂教训人。”下一节说到:“众人很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再往后我们发现众人彼此对说:“这是什么事?是个新道理啊!他用权柄吩咐……”(27节)。那一章主要记载的就是耶稣的教训。

 

再往下看。第29节说,耶稣进了彼得的家,当时彼得的岳母正害热病,耶稣就医治了她。他医病的消息立刻传了出去。不一会儿,门前就挤满了患病的人。耶稣一一医治了他们。当晚耶稣在那里过夜。次日一大早,众人还在睡梦中,耶稣就起身,到一处僻静的地方祷告。

 

不久门徒也起来了,发现彼得家的门口又聚集了成群的病人,可能比前一夜还多。门徒在屋里找不到耶稣,就出去四处寻找。找着了就抗议说:“众人都找你。”他们的意思是,“你在这里做什么?这是你大好的良机啊!你医病的本事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但耶稣没有随他们回去,他反而说:“我们可以往别处去,到邻近的乡村,我也好在那里传道,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38节)。

 

医病重要吗?或许重要。能医治好病人,固然是件好事。但医病不如教导那么重要,在上述那个场合,要求耶稣医病的压力已经开始妨碍到他的教导工作。耶稣情愿放弃前者,以维护后者。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导;他下定决心不让任何事物拦阻他这项重要的工作。

 

初代教会的使徒亦是如此。当时他们中间产生了供给寡妇膳食的问题。但使徒并未亲自处理这类问题,他们要求教会拣选一些执事来监督这工作,因为他们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徒6:2)。

 

保罗也行神迹,其中一部分记载在使徒行传里。他也说方言(林前14:18)。但他说:“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19节)。

 

为什么耶稣、众使徒,以及保罗都这样想?他们为什么专注在教导上?显然是因为基督教的信仰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知识上,他们知道恰如其分的教导是个人迈向悔改的第一步。

 

祷告与话语的侍奉

 

但是恰如其分的教导并非唯一的步骤。这几节的希腊文,保罗用作“知识”的一字并不是希腊文中单指知识的gnosis;灵智(Gnostic)运动一词即由它而来,它的意思是“实际的知识”,即“单纯而简要的知识”。保罗用的乃是一个复合字epignosis,加上了一个观念:“虔敬的知识,或悟性的知识。”根据保罗的看法,犹太人拥有知识gnosis,但他们所欠缺的是悟性的知识epignosis,所以他要为他们祷告。

 

千万不要忽略这里面的重点。保罗奉献他的一生,用来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传福音。但他知道,除非神打开一个人的心,使其明白福音;除非神更新一个人的灵魂,使其相信并接受救恩,否则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不会去相信耶稣基督。因此,保罗祈求神做必要的工,至于他个人,他的职责是传讲福音,并为他们祷告。

 

耶稣也是这样。他离开迦百农,独自到旷野祷告。然后他决定继续做教导的工作,而未将他的侍奉调整为专门行神迹。

 

使徒也是如此。他们告诉初代教会:“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徒6:3-4)。祷告与传道。一方面传讲神的话语,一方面为那些听到神话语的人祷告。

 

这也是我们必须效法的模式。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