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11:6

 

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

 

任何基督徒都必须具备两个特色。第一,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罪和败坏。第二,对神的恩典有刻骨铭心的体认。当然,这两者是并立的,因为我们若对罪没有正确的感觉,就不可能珍惜所蒙受的恩典。我们或许会以为,神的恩典是我们赚来的。另一方面,我们越体会到神的恩典,就越意识到自己的罪,越渴望从罪中得释放。

 

神恩典的奖杯

 

使徒保罗是神恩典的奖杯,他从未忘记这一点。他怎能忘记呢?他在犹太主义的熏陶下成长,这使他变得自以为义,恃宠而骄。他并且大发热心,甚至出手杀害那些与他意见相左的人。司提反被石头打死的时候,保罗在一旁观看,并为那些扔石头的人看守衣服。事实上,保罗是在往大马士革的路上,打算去捕拿基督徒并加以杀害时,耶稣从大光中向他显现,呼召他相信耶稣,并且重新调整他人生的方向。

 

保罗本身就是一个恩典的奇迹。尽管他自以为义,凶狠恶毒,神还是单单以恩典拯救了他。从那时候起,保罗开始到各处各地,向每一个遇见的人传讲神的恩典。

 

圣经中大多数有关恩典的章节都是出自保罗之手。“恩典”一词在整本旧约(新国际译本)中一共出现八次,但在新约却出现了一百二十八次之多,其中大多数是出自保罗的讲道或书信。例如:

 

20:24“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

 

1:5“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

 

3:23“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3:24“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

 

5:15“只是过犯不如恩赐。若因一人的过犯,众人都死了,何况神的恩典,与那因耶稣基督一人恩典中的赏赐,岂不更加倍的临到众人吗?”

 

5:20-21“律法本是外添的,叫过犯显多;只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藉着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

 

6:14“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因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

 

12:6“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

 

林前1:4“我常为你们感谢我的神,因神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你们的恩惠。”

 

林前15:10“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与我同在。”

 

林后8:9“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

 

林后9:8“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

 

1:6“我希奇你们这么快离开那藉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

 

5:4“你们这要靠律法称义的,是与基督隔绝,从恩典中坠落了。”

 

1:5-8“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使他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这恩典是他在爱子里所赐给我们的。我们藉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丰富的恩典。这恩典是神用诸般智慧聪明,充充足足赏给我们的。”

 

2:4-8“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

 

3:7-8“我作了这福音的执事,是照神的恩赐,这恩赐是照他运行的大能赐给我的。我本来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然而他还赐我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

 

提后1:9-10“神救了我们,以圣召召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这恩典是万古之先在基督耶稣里赐给我们的。但如今藉着我们救主基督耶稣的显现才表明出来了。他已经把死废去,藉着福音,将不能坏的生命彰显出来。”

 

林后13:14“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西4:18“愿恩惠常与你们同在。”

 

帖前1:1“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

 

帖前5:28“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同在。”

 

提前1:2“愿恩惠、怜悯、平安,从父神和我们主基督耶稣归与你!”

 

我算了一下,保罗提到恩典的经文共有八十一处,这些经文构成了世界所有文学作品中对这个伟大教义最深刻的描述。这位使徒本身就是由恩典构成的。

 

一个自然的想法

 

保罗为什么在罗马书11:6里纳入有关恩典的词句?我所能想出的唯一理由就是保罗对恩典的教义一向爱不释手。我这样说,是因为保罗此处的论证,其实并没有必要提到有关恩典的词句。

 

查尔斯·贺智认为这一节是在解释前一节最后的短句。但前一节已经指出了重点:“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5节)。再前面一节也是如此:“神的回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4节)。那一节并不是说:“一共有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而是说:“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这是神的工作,是一项恩慈的工作。同样的,保罗也在罗马书第5章和6章说到神的恩典。罗马书5:12-21是圣经中对救恩的教义讨论得最详细的一处经文。

 

为什么保罗要把第6节添加在罗马书第11章里呢?因为他喜爱恩典的教义,他在各处都看见恩典的踪迹,所以他也要他的读者看见这恩典,并且喜爱它。

 

或许是因为保罗知道大多数人难以接受恩典,很容易把自己的好行为加上去。我可以想象保罗写前面那几节时或许想到,有些读者会自然而然地把功劳归给以利亚时代那些忠心的犹太人,然后顺便也把一点功劳归自己。他们想:“不错,那些日子确实黑暗。但至少有七千个人未向巴力屈膝。他们实在居功非浅!犹太人也有功劳。总有一些犹太人是忠心的。感谢神,我们有这么强的属灵特质。”

 

我们很自然会有这种想法,保罗知道得很清楚,他暂时打断自己的思路,没有直接跳到第7节至10节有关犹太人和余民的区别上;他情愿停下来,把事情说明白:即使余民的存在也是出于神的恩典,并非他们里面有特殊的资质使他们比别人忠心,是神自己拣选余民去相信他。

 

是神的恩典,还是人的好行为?

 

这节本身只强调一个重点:恩典和行为是势不两立的。所以一个人若靠恩典得救,他就不可能靠行为得救,不然恩典就不成其为恩典了。反过来说,一个人若靠行为得救,就不可能靠恩典得救,不然好行为就不能算好行为了。新国际译本的旁注指出,有些古老版本将这个对比的第二部分也包括进去了。

 

加尔文称保罗的论述是“一个相对的比较”,他补充说:

 

神的恩典和人的好行为是互相对立的,其中之一若成立,另一个就必然被摧毁。如果我们容许拣选中有好行为存在,就无可避免地使神的良善模糊了(这良善是保罗在拣选的教义中极力要我们认清的),这等于认定神预先在我们里面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决定拣选我们。持这种看法的人倒是得好好思考一下,该如何回答保罗。不论我们想到的是过去还是未来的行为,不要忘记保罗有关恩典的论述中,行为是毫无立锥之地的……他指出神这样区分,并没有别的理由,他不过乐意这样做。保罗又说到,我们若给行为留地步,就是偏离了恩典的范围。

 

今天有很多传道人也同样声称,人是靠恩典而不是靠行为得救。但你若问他们,为什么有的人得救,而另外有些人未得救,他们并不根据保罗的答案来回答(出于神的恩典),而说那是因为神预先在某些人里面看到了某种价值。神或者是预见到他们的好行为,而据此拯救他们;或者神预见了他们的信心,知道他们会相信,所以就拣选他们。第一种假设是与福音抵触的,它暗示得救是因好行为而不是信心。第二种假设使“信心”变成了一种行为,因此也把恩典排除在外了。

 

我们如何看待信心呢?信心是从哪里来的?答案是,信心是由更新或重生来的,是神拣选的结果而不是肇因。这也是我稍早引用那段著名的以弗所书所强调的:“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4-58-9)。

 

这些伟大的恩典教义竟然彼此连接,互相阐明;这多么奇妙啊!拣选、预知、罪、恩典、信心,好像成串教义一字排开,任何一个更新而有悟性的心灵,都会像保罗一样对此叹为观止。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

 

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丧,今被寻回,

 

瞎眼今得看见。

 

一个合理的教义

 

奇异恩典!是的,但也不希奇,至少我们知道恩典是必要的。我们甚至可以称其为合理的。这不是因为我们能道出神施恩的原因——除了恩典本身,我们找不出恩典的其他理由——而是因为我们可以像哈尔登那样说,恩典“必然而明显地呈现在福音的每一个教义中”。

 

1. “死在过犯之中。”有时候人们认为,恩典的教义很艰深难懂,至于拣选就更叫人困惑了。但人真正难以明白的,不是有关拣选、恩典,或预知的教义,而是有关败坏的教义。对于罪,人类只可能有三种观点:第一种,否认罪,他们说,人并不是罪人,至少从抽象方面看;充其量我们也不过是不够完美罢了;我们正在进化,只可能不断进步。第二种,承认人的不完美,但坚持人可以纠正错误;只要愿意,我们就能自我改善。第三种,也是合乎圣经的观点,我们陷在罪中,一无盼望,没有任何方法能自救,或改善自己;我们需要外面来的帮助,那就是神的恩典。

 

第一种观点将人类放在一种道德健全的境地。第二种观点认为,我们确实是有病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我们是死的,至少我们毫无能力帮助自己;我们需要重生。

 

若是这样,除了靠神白白的恩典,而非靠我们个人的努力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得救呢?

 

也有人说:“可是神真的预先知道谁会有信心吗?”我们若像保罗在以弗所书2:1所说的那样,“死在过犯罪恶之中”,那么除非神预先决定要赐给谁信心,否则他放眼望去,都是未更新、灵里死了的人。或者如保罗在罗马书3:10-11所说的:“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神在我们里面岂不是只能看见一个悖逆的本性,正不计代价要抵挡他?如果我们得救,显然从头到尾都必定是神的工作。

 

2. “你必须重生。”第二个教义是重生,这完全与恩典相符合,使恩典成为救恩中一个必要和合理的因素。耶稣告诉尼哥底母,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稍后他又说,这样的人也不能“进神的国”(5节)。尼哥底母不太明白耶稣的话。他先是从身体而不是从属灵方面思想这事,他问道:“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4节)。但至少他有这个观念:耶稣是在说一件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我们怎么重生呢?

 

耶稣回答说:“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6-8节)。重生若是单单靠神的灵做工,我们就无法控制它,就像我们无法控制风一样。救恩必须从神来。从头至尾都必然是神的恩典。

 

3. “藉着信”。救恩若出于恩典,而恩典又与行为对立,那么人靠恩典、因着信得救,就显示了信心并非行为。它若是行为,救恩就是靠行为来的,而我们已经看过,救恩非出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

 

信心究竟是什么呢?信心是接受神的赐予。信心是相信神,并且信靠他。哈尔登写道:“信心不是一件盲目的东西,因为信心是从知识开始的。信心不是猜测,因为信心相信它所确定的事实。相信不是梦想或幻想,因为信心依靠启示,并且把自己的命运扎根在启示的真理上……信心是一双张望的眼睛……信心是一只抓取的手……信心是一张口,单单饮于基督。”我们不能因自己的眼睛能看,手能抓,口能饮食而自居其功。这些器官是神给的。人也不能因信心夸口,因为信心是神赐的;只有依靠神,信心才能发挥正确的功用。

 

恩惠、怜悯、平安

 

保罗写给提摩太的两封信,开头所用的问候语我们都很熟悉,因为我们常常用它作为结束敬拜的祝福。“愿恩惠、怜悯、平安,从父神和我们主基督耶稣归与你”(提前1:2;提后1:2;参 约贰第3章)。这三个词——恩惠、怜悯、平安——值得我们在结束本讲之前,加以仔细探讨。

 

1.恩惠(或恩典)一直是本讲讨论的主题。它是指神那白白的恩典,它与神在我们里面所见到或所预见的光景毫无关系。它与行为完全相反。行为是我们所做的事,恩典则不看我们做了什么,它只从神坚定的意志中源源不绝地流露出来。

 

2. 怜悯是恩典的一部分。确实,两者几乎无分轩轾,唯一的差别是,怜悯特别是针对可怜的人而发。它看着我们,就为我们难过。神的怜悯生发出来,就在基督里拯救了我们。

 

3. 平安是最后一个词。它描述神的恩典和怜悯临到我们所产生的结果。第一个结果是与神和好。神借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使我们得以与他和好(西1:20)。这需要代付赎价。第二个结果是人与人和好。神除去了人彼此竞争的必要性,因为所有基督徒都享有恩典,都在恩典中,神使他们在教会里和平地发挥各自的功用。第三个结果是个人的平安,那是当我们被神的恩典所环绕,知道自己被神恩待时所产生的平安。

 

这是我特别提出这三个词的原因。你若企图依靠自己的好行为,就永远无法享受心灵的平安。你如何能面对圣洁之神的要求?你若靠行为而活,早晚会被行为毁灭。这就如同向神求公义——你得了公义,但这公义却要定你的罪。但你若把自己投向神,相信基督,你就能享平安,因为你的平安不是依据你自己那不完美的行为,而是依据耶稣为你所成就的美好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提出“十四点”草案,作为同盟国和德国之间的和平协定。当时的法国总理是乔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1841-1929),他一向喜欢刁难人,对威尔逊的提案力加阻挠,或许因为那是由美国而不是法国拟定的。他抗议道:“十四点?连全能的上帝也不过只有十条诫命啊!”

 

事实上神的和平计划只有一点,就是你必须放弃自己那充满瑕疵的行为,单单依靠耶稣基督做你的救主。若是这样,你就能和保罗有同样的经历,他看见自己的罪孽深重,看见神恩典的荣耀,从那时起,他就判若二人,终其一生他从未间断向人谈论救恩。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