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12:14-16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

 

我的好朋友迈克尔·霍顿写了一本书,叫《美国制造》(Made in America)。他在书中探讨美国的基督教文化,特别是福音派的基督徒文化。他说,基督徒受到的影响来自几种文化源头,其中之一是我们的消费主义。在美国,每一样东西都是销售的,从牙膏到政客,无一例外,而销售的方式是诉诸人们的梦想和渴望。在销售过程中,推销员一定对商品的缺点绝口不提,将顾客的投诉搁置一旁。这也影响到基督徒。为了推销基督教——今天推销本身可是一项庞大的企业——任何可能导致人不愉快的因素或要求,都被压下来;福音成了一条能挽回失败,提升自尊心和通往权力的捷径。

 

霍顿说:“在推销宗教的目标下,基督教变得大众化了。它极大的奥秘成了廉价的口号。庄严的诗歌换成了肤浅的流行短歌……它的会众如今大言不惭地自称听众,他们只喜欢听动人心弦的见证,有趣的轶事和保证成功的策略,以这些来满足他们属灵的胃口。”

 

但圣经的真理与此有天渊之别!耶稣在福音书中常常提到凡要跟随他、做他忠心门徒的人,都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若没有代价,就没有救恩,也就没有基督教。更重要的——这种情形在今天的宗教市场上极难被人接纳——耶稣警告说,凡与他联合的人必定会遭人憎恨。基督徒不但不会广受欢迎,事事顺利,反而会像耶稣一样被人拒绝、厌恶。

 

这是多么奇怪的“销售”基督教之方法啊!

 

一个基本的伦理

 

但我们必须诚实,因为神是诚实的。所以我们不可假装跟随耶稣总是一路顺风,沿途鸟语花香。

 

保罗在罗马书第12章里,讨论如何将神学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他说最基本的原则是,基督徒必须停止用世界的方式思想,而改用基督徒的方式去思想。第一,我们当看自己合乎中道。其次,我们要将教会里的人视为基督身子的肢体。

 

但现在我们面临了一个更严肃的命令——去爱我们的仇敌。保罗说我们不但不可恨那恨我们的,并且要爱他们,为他们祷告。他这样指示我们:“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基督徒必然会受逼迫

 

当然,保罗的话直接从耶稣的教训而来;它包括:第一,逼迫的必然性;第二,我们回应逼迫的方式。

 

耶稣一生侍奉当中,曾多次暗示一个事实:这世界会憎恨、逼迫跟随他的人。但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他在最后这段嘱咐中,清楚解释了他的预言:

 

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你们要纪念我从前对你们所说的话:“仆人不能大于主人。”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若遵守了我的话,也要遵守你们的话。但他们因我的名要向你们行这一切的事,因为他们不认识那差我来的……

 

我已将这些事告诉你们,使你们不至跌倒。人要把你们赶出会堂,并且时候将到,凡杀你们的,就以为是侍奉神。他们这样行,是因未曾认识父,也未曾认识我。

 

15:18-2116:1-3

 

这段话不仅预言世界将憎恨跟随基督的人,并且也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会恨基督徒。一共有三个原因。

 

1. 基督徒“不属这个世界”。人类有一种天然、有罪的倾向,就是不喜欢与自己不同的人。这解释了种族歧视的成因,说明为什么有些人排斥不同种族背景的人,或者为什么人们在探访病人和临终的人时常常感到浑身不自在。这可能表现得很轻微,也可能后头有较强烈的动机。威廉·巴克莱(William Barclay在他的《每日研经丛书》中说到,曾经发明雨伞的约纳斯·汉威(Jonas Hanway)所受到的逼迫。他说汉威将他的发明介绍给终年阴雨不断的英国,应该大受欢迎才对,谁知他却遭人丢掷泥土和石头。巴克莱也提到雅典的阿里斯提德(Aristides),他是一位杰出的领袖,被称为“义人阿里斯提德”。他却被雅典公民驱逐出境。有人问其中一个公民,他为什么投票赞成放逐这样一位出色的领袖,那人回答说:“因为我讨厌一再听到他被称为‘义人’。”

 

世界上的人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人。任何人若不肯屈就这种模式,就是一意孤行,自找麻烦。如果他们对属世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对那些被耶稣基督从世界和它的想法提升出来的人呢?圣经称他们是在基督里“新造的人”(林后5:17)。他们确实与众不同。因此世界恨他们,企图逼迫他们,有时是公开的,有时则采用较诡谲的方式。

 

2. 基督徒被拣选“从世界出来”。所有基督教教义中最遭人反感的莫过于拣选的教义。耶稣在教导这教义时,曾激起人们的忿恨,到一个地步,他们甚至想杀害他(路4:24-29)。今天人们对耶稣的憎恨有增无减。他们甚至因为怀疑我们相信这教义(即使我们不公开教导它)而恨我们。

 

3. 基督徒是与基督联合的。世界仇视、逼迫基督徒的第三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信徒与基督联合。这一点耶稣在约翰福音强调得很清楚。进一步说,由于耶稣是神,而非信徒恨的是神——如果可能,他们恨不得能杀掉他——但他们对神无可奈何,只好把满腔仇恨发泄在基督徒身上。换句话说,世界不是因为基督徒本身的因素而恨他们。我们本身不算什么。世界恨基督徒是因为它恨基督,而我们是基督的跟随者,并且为他名的缘故对抗着世界的标准。

 

“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逼迫的事实是昭然若揭的。我们若是基督徒,为基督的缘故与世界分庭抗礼,我们就必然会遭遇逼迫。现在问题是,我们如何回应逼迫呢?保罗在罗马书12:14告诉我们,当祝福那逼迫我们的人。我们要“祝福”,不可“咒诅”。再一次,这反映了耶稣惯常的教训。

 

关于这个主题,耶稣最有名的教训是登山宝训。在那篇讲章中,耶稣提到逼迫基督徒的人: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5:43-48

 

除非我们明白两件事,否则我们绝对无法遵守耶稣的话(以及保罗在罗马书所重复的同一个教训)。第一,对伤害我们的人出手反击,乃是人之常情。我们很容易希望他们遭害,或者套用保罗的话,去“咒诅”他们。第二,逼迫越大,我们出口咒诅的危险越大,我们也就越能为所信的做见证。我们越为基督站立,遭到的逼迫越厉害,我们想靠自己还击的危险也越大。

 

罗伯特·坎德利什在研究罗马书第12章时,曾花了好几页来探讨这个问题。他指出,如果我们的信心不冷不热,我们很少公开表明自己与基督联合的身份,那么受逼迫和面临挑战的危险就会相对减低。但我们若为基督、为公义而昂然站立,就必然会受逼迫。我们该怎么办呢?他问道:“血肉之躯能抵抗得住吗?”“你能在心里禁止自己口出恶言或咒诅吗?你能帮助自己避免陷入那种忿忿不平、满腹委屈的情绪里吗?”

 

他回答说:“不,除非你能主动去祝福那些你本来要咒诅的人。”

 

这是我们需要明白的第二件事。克服我们以牙还牙的天性,唯一的方法就是为逼迫我们的人做一件事:祝福他们,而非咒诅。

 

祝福”一词有几种含义。我们称颂(祝福)神的时候,就是将神所当得的荣誉归给他。我们祝福别人的时候,就是求神祝福他们。我们受到嘱咐去祝福,而不要咒诅,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当为仇敌祷告,求神祝福他们。但我们若求神为他们成就美好的事,显然我们自己必须尽量用各种诚实的方法去为他们做一些好事。

 

这又将我们带回到耶稣的教训上。他刚开始出来服侍时,在登山宝训里道出所谓的“黄金定律”,“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7:12)。许多世界的文化都是以消极的形式呈现的:“己所不欲,毋施于人。”这并不让人惊奇。类似的格言层出不穷。即使最迟钝的人,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但这不是耶稣的意思。他将这条“黄金定律”用积极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说我们要尽力去替别人促成好的结局,甚至我们的仇敌也不例外。

 

例如,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就实现了这原则。在石头纷纷落到他身上的那一刻,他为杀害他的人祷告:“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徒7:60)。神听了他的祷告。我们不知道那天在场扔石头的每一个人之下场,但我们确实知道其中一人后来的遭遇。他的名字叫扫罗,后来改名为保罗,就是本卷书信的作者。扫罗显然对司提反的祷告印象深刻,司提反的死赢得了(至少激动了)一个逼迫他的人之心。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有一次说:“教会能够拥有保罗,实在是司提反的功劳。”

 

让我们学习为别人祷告、祝福。坎德利什说:

 

你若受到委屈,记住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用不同的亮光把那亏负你的人带到你面前。从他的角度,而不是你的角度来看……如果你设身处地为他想,看得更深入之后,你的一切怨气自然会烟消云散,代之以怜悯和关切……你问自己,你落在同样的境地,会变成什么样子?你若和他经历同样的命运、训练、习惯、同伴,你也可能会有相同的想法、行动和感觉。于是你不再对他的迟钝和敌意大感不解。你开始留意导致他如此愚昧的原因,发现真正被他的迟钝和粗鲁所伤害的,并不是你,而是他自己那昏眛的灵魂。你开始越来越对他的盲目和疯狂心生怜悯,毕竟他是被这些所驱策而去逼迫别人的。于是你开始祝福他,而非咒诅他。

 

四个重要的特色

 

保罗在第15节和第16节列出真基督徒的四个特色。这两节与第14节的关系,就像前面第10节至13节与第9节的关系一样。保罗在第9节开始谈到一种真诚而有区分的爱。然后他在第10节至13节列出那种爱如何在九个领域里发挥功用。他在本段经文里解释,我们对待仇敌不可咒诅,只当祝福。这是一般性的论述。接下去他列出四个领域,让我们实际去运用这嘱咐。

 

从第15节和第16节陈述的方式看来,这段话不仅适用于仇敌,也可用在基督徒身上。但既然它前头的第14节和后面的第17节都是指那些逼迫我们的人,保罗此处想到的一定是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交往的方式。

 

1. 同理心。我们可以用“同理心”来描述保罗所说的“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同理心就是认同别人的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对发生在那人身上的事感同身受。

 

这样做并非易事。我们常常做得非常肤浅。例如,我们在丧礼上露出肃穆的表情,我们会向失去亲人的朋友表达安慰之情。此外,当朋友获得晋升,我们会前往道贺,甚至为他设宴庆功。但是当一个人飞黄腾达时,我们心里就滋生嫉妒,虽然表面上我们还是向他恭贺道喜。只有一个方法能纠正这种态度。我们必须停止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方法是让耶稣基督在我们里面做彻底的改变。耶稣给我们立了一个好榜样,他没有高举自己,反而“取了奴仆的形像……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7-8)。

 

2. 友善。基督徒应该很容易与人相处。保罗说我们“要彼此同心”,就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说到与人和好,虽然这也很重要,稍后他会提到(第18节)。此处他是说不要与人生嫌隙,起纷争。如果这是指仇敌说的(必然是如此,因为上下文都在论及仇敌),他就是劝勉我们不要学那些基督徒“斗士”,总是磨掌擦拳准备打架,或者对“仇敌”穷追猛打。我们应该爱别人,去赢得他们,而不是冷酷地打击他们,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

 

3. 平易近人。基督徒应该比世界的人更能“俯就卑微的人”,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本来就是卑微的。神未拣选那些“按着肉体说有智慧的”、“有能力的”、“有尊贵的”人,反而“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7-29)。

 

即使我们位居显要地位,也当与那些似乎卑微的人交往。耶稣就是这样,他并且因此而饱受批评(太11:19)。我们不可轻看他人,应该想到他们也是神所创造以与他永远相交的人。

 

4. 谦卑。最后一句话又把我们带回到保罗一开始所说的。他在第3节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第16节和稍早的论述一样,勉励我们要看自己合乎中道。我们做得到吗?莱昂·莫里斯的建议很有帮助,他提醒我们:“一个在自己眼中聪明绝顶的人,在别人眼中就很少如此。”

 

一个伟大的榜样

 

这些劝告虽然很自然,而且实际,但似乎远超过我们能力所及。如果我们不深思,就不会觉得这有什么扎心。我们会认为自己都做到了。但我们若好好省察自己,就不得不承认通常我们不会为仇敌祷告,求神的祝福,我们也少有同理心,我们也不够友善,不愿意与那些被世界轻看的人交往。这实在叫人泄气。

 

或许我们此刻最好将心思完全从自己身上移开,把焦点集中在基督那里。因为我们若常常思想他,就会越来越像他,即使我们自己毫无所觉。

 

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写道:

 

列国争闹,众民图谋虚幻之事的时候,他并未出手毁灭他们。亚当犯罪的时候,他也没有毁灭亚当,反而应许赐下一位救主,开启了一段漫长的救赎历史,不断给人机会悔改归向神……我们还在罪中的时候,他并未毁掉我们。他从天上下来拯救我们。他来到仇敌的大本营,任由他们抵挡他,好建立我们得救的基础。我们在软弱中与他为敌的时候,基督就为我们死了。请注意,他不是用显神迹大能来拯救我们。他容许我们杀害他,而以此来拯救我们。这多么叫人惊奇啊!

 

当他从死里复活的时候,他没有审判那些苦待他的人。他在死前曾对耶路撒冷张开双臂,如今耶路撒冷仍然是他爱之所系。他吩咐门徒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但他命令他们先留在耶路撒冷。这岂不是把炭火堆在仇敌的头上吗?岂不能软化许多人的心吗?

 

确实如此。现今也一样。这爱也能融化你。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