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劝勉记住往日的经历(10:32-39

 

10:3233 你们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

 

作者用较为温和的方式呼吁读者要记住[1]他们归信不久的时日。蒙了光照6:4用的是同一个词,代表伴随他们重生的属灵光照。那时,这些希伯来基督徒显然遭受了极大的迫害。大争战的各样苦难在某种程度上以比喻的方式将这些苦难描述为一场争斗(athlēsin),他们的敌人或他们所遭受的试炼本身都被看作争战的对象。要注意的重要一点是,他们毫不畏缩地忍受了这些痛苦。在他们的信仰之花刚开放的时候,他们把为基督的名受苦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正如早期耶路撒冷基督徒那样(徒5:41)。当时,他们受迫害的形式是被毁谤、遭患难。他们接受耶稣做救主之后,立即就受到来自那些没有归信的同乡、外邦邻居、市民和宗教权威的各种攻击。使徒行传记录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例4:1-35:17-186:9-1417:518:12)。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 theatrizomenoi”,说的并不是他们真的被放在露天圆形剧场里展示,虽然以弗所的确发生了这样的事件(徒19:29)。这是该词在新约中唯一一次出现,可能指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公开羞辱(与林前4:9中同源名词的意思相似)。

 

有时候他们遭受患难,不是因为自己成为攻击的目标,而是因为甘愿与其他基督徒为伍,虽然他们只要保持沉默就可以免遭患难。在迫害中挺身而出并与受迫害的人站在一起,这并非易事。然而,他们对基督如此忠心,即使这将带来更多苦难,也毫不犹豫。新约中这样的例子包括埋葬司提反的虔诚人(徒8:2),[2]以及在保罗受捆锁的时候伸出援手的阿尼色弗。

 

10:34 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

 

34节给出了第33节所说的苦难的具体实例(倒叙)。这里读作被捆锁的人tois desmiois),受到大多数文本批判学者青睐,这种读法也出现在早期亚历山大和西方资源以及拜占庭相关资料中。这个词在读法上还有一些变体,例如“捆锁”(tois desmois)、“他们的捆锁”(desmois autōn)、“我的捆锁”(desmois mou)。有些解经学者采用了最后一种读法,以证明这卷希伯来书由保罗所写。[3]如果采用第一种读法,指的就是读者体恤所有因对基督的忠心而被苦待的群体。

 

他们不但体恤那些受苦的基督徒朋友,自己也品尝过受苦的滋味。他们经历过家业被人抢去。从前面一个从句可以推出,如果他们不公开体恤其他受苦的基督徒,就可能躲过一些苦难和财产上的损失。然而,他们却甘心忍受自己的财产被没收。物质上的损失并不能消灭他们从基督里的新生命中不断涌流的喜乐。这种对试炼的回应只有站在信仰的立场上才能解释。他们之所以能毫不沮丧和毫无畏惧地接受一切损失,是因为他们对所得到的属灵的真实有坚定的信心。在短语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中,“自己”一词出现了好几个文本上的变体。很多抄本写着“你们知道自己有……”(heautois or en heautois)。大多数文本专家所青睐的读法是,将“自己”看作动词“有”(echein heautous)的直接宾语。这个意思是:因着成为基督徒,即使他们可能失去全世界,但得到了自己的灵魂(参路9:25)。第39节说到保守自己的灵魂,进一步强化了这个含义。他们因着获得永恒的生命,确保自己不会最终失丧,这比任何暂存的家业要好得多。

 

这个迫害的性质提供了一些信息,使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最初读者的状况和他们可能的地理位置。他们遭受了毁谤和患难(10:33)、被捆锁并失去家业(10:34),但他们中间还没有人殉道(12:4)。这一点似乎可以排除耶路撒冷,因为司提反(徒7:60)、雅各(徒12:1)可能还有其他人在那里被处死(徒9:122:426:10)。有些人循迹找到了这里和公元64年罗马大火之前相似的情况。在公元49年革老丢统治时期,犹太人因为关于“基士督”[4](基督)所产生的暴乱,被从罗马驱逐出来。不难想象,这是基督名字的错误拼写,指的是犹太人对传讲基督教信息的敌对。当犹太人群体发生暴乱后(注意使徒行传中相似的情形,例如安提阿的彼西底、以哥念、路斯得、帖撒罗尼迦和哥林多),罗马当局将所有犹太人都驱逐出去。由此,亚居拉和百基拉离开了罗马,那时他们显然已经是基督徒,在哥林多认识了保罗(徒18:12)。然而,这次驱逐并不是永久的,因为保罗在写罗马书(公元56年)以及他到达罗马的时候(公元5960年),犹太基督徒(Christian Jews)已经回到了罗马。以上的情景与希伯来书所提供的读者信息非常吻合,当然,这也不是最终的结论,相似的情景也可能发生在其他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10:3536 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

 

他们一定不能丢弃从前表现得那么令人钦佩的勇敢之心。现在转向犹太教会让他们失去永恒的大赏赐。正如耶稣对那些受到迫害的人所说:“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太5:12)。丢弃勇敢的心[5]意味着他们不再坚信基督教真理,也意味着他们在做见证以及回应那些迫害他们的人时失去勇气。

 

所有基督徒在压力下都必须忍耐,否则就会被绝望、丧失勇气,甚至离弃圣徒聚会的试探胜过。忍耐hupomonēs)指的是持久忍受,甘愿身处逆境而毫不妥协或放弃。他们需要让自己所面对的试炼在他们里面生发出坚忍(雅1:4)。这里所说的目标就是他们可以得着所应许的。希伯来书别处也有类似的表达(6:12159:1511:131739)。在这些经文中,有些指的是人在有生之年并没有得到所应许的,还有些指他们已经得到了。其中的不同可以解释为:有些是对应许的介绍,有些则是最终的应验。这句经文说的是最终的应验。作者展望基督再来的时候救恩得以完全(注意37节),敦促他们在试炼中不断增强忍耐,从而能毫无妨碍地经历神救恩全部的应许,这应许在前面被被描述为进入神的安息(4:19)。

 

他们最终得享这一目标之前,一定要不断地行神的旨意。这不仅仅停留在最初接受基督,而是在应许得以应验的时候已经尽到本分,在基督徒生命中信实地活出神的旨意,尤其是持定这信心之路,在一切的需要上都仰望大祭司基督,一刻也不偏离。

 

10:3738 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只是义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

 

这段经文引自哈巴谷书2:34,但并非逐字引用。开头的短语还有一点点时候,显然来自以赛亚书26:20,之所以用这几个词,可能是因为它们特指弥赛亚的第二次来临,这也是希伯来书的作者所想到的。

 

希伯来书的作者将哈巴谷书的一些短语调换了位置,并且做了其他细微的改变。他完全有权利像我们一样随意引用,但意思基本保持不变。他选择这段经文,是因为它说到弥赛亚正在来的路上,人应当做好准备,而不是怯懦逃跑。哈巴谷心中所指的是迦勒底人即将到来(1:6),他们要成为神审判犹大的工具。不难理解,先知很关心神最终如何审判迦勒底人,并且为他的百姓申冤。接着预言中说到审判终必来到。七十士译本将这里更精确地翻译为指弥赛亚的到来,希伯来书的作者也支持这后一种理解。通过将以赛亚书26:20和哈巴谷书2:34联系起来,那作为拯救者的弥撒亚在“一定的日期”“终必”到来就更清楚了(哈2:3)。那要来的是对弥赛亚的常见的称呼,即便是他第一次到来时,也是这样称呼的(太11:3;路7:1920;约1:27;启1:484:811:17)。

 

义人前面的“我的”有文本上的变体。哈巴谷书的希伯来文本并没有这个所有格,而七十士译本将它和“信”连用,而不是和“义人”连用,这里要么指神的信(即神的信实),要么指公义之人在神里面的信心(即“对我的信心”,把神理解为说话人)。在希伯来书的希腊文本中,有些人将它和“义人”连用[6],有些人将它和“信心”连用[7],还有些人干脆把它省略了[8]。毫无疑问,正是因为希伯来文和七十士文本的差异,才造成了新约各种抄本在文本上的不确定性。幸运的是,这段经文的观点并没有因这些变化而改变。

 

义人指的是信徒,也就是因信称义的人。罗马书1:17和加拉太书3:11都引用了这句经文。这里强调的是信心的运用,与叛教截然相反。这是神的话,是借着先知哈巴谷在几个世纪之前说出的,但其中的一字一句对当时的读者及后来的信徒都同样有效。“信”指的不是最初接受信仰时的行为,而是持续地信靠神,即寻求他以得到最终救恩的态度。

 

他若退后在这里是合适的译法,而不像英王钦定本那样译为“如果任何人”。动词的主语毫无疑问与前一个从句中的“义人”是同一个人。这句话来自七十士译本(在“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前面),但是它与希伯来文本相去甚远,至少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文本当中如此。神当然不喜悦他的某个孩子放弃信仰。然而,我们也不能由此推论说,某些人真的这样做了。相反,下一节经文清楚地表明这些并没有发生。因此,这节经文说神不喜悦人缺乏信心,而且一定是某种程度上的假设,因为它勾勒出了义人如果退后的下场。这是一段警告,对所有人都适用,但经文清楚地表明真基督徒绝对不会叛教。

 

10:39 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

 

作者相信,不论是他,还是他的读者,都不会退后永远失丧。沉沦apōleian)的意思是毁灭或毁坏,在新约中通常指永远的毁灭。马太福音7:13、罗马书9:22、腓立比书1:283:19和提摩太后书6:9都表明该词的这层意思。犹大和敌基督都被称为“沉沦之子”(约17:12;帖后2:3),因为他们极为邪恶的行径给他们带来永远的刑罚和灭亡。apōleia清楚地表明这里上下文所描述的审判不是对神子民的惩戒,而是叛道者最终的毁灭。

 

而这些读者的属灵状况是可以用信心来描述的。当然,这里是特指信靠基督从而获得永恒救恩的信心。灵魂得救中用到peripoiēsin,意思是获得(帖前5:9)、属于(彼前2:9)和保守。最后一个是这里的主导含义,与apōleian的意思对立。拥有和保守一个人的灵魂是救恩的实质。新约中所宣讲的福音是,一个人靠着得以逃离地狱永远的毁灭并拥有永恒生命的方式(太10:283916:2526;彼前1:9)。这里和第34节的观点一致:“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虽然作者说到信心不动摇的重要性和背道可怕的后果时措辞严厉,但是他也确信,真信心一定会得胜。

 

 

[1] 希腊文现在时态命令语气anamimnēskesthe

[2] 然而,有可能这些人并不是基督徒,而是司提反在会堂的犹太朋友,他们痛惜司提反被石头打死。在使徒行传2:5,非基督徒的犹太人被称为虔诚人。

[3] John Owe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VI, 10, 568

[4] Suetonius Life of Claudius 25.

[5] 希腊文:parrēsian。这个单词的意思是“大胆讲论”,从它发展出了勇气、信心和无畏的涵义。

[6] 蒲草纸文献46号抄本、西奈抄本、亚历山大抄本。

[7] 这是伯撒抄本(D)原初的读法。

[8] 蒲草纸文献13号抄本,对伯撒抄本(D)的纠正。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资源介绍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