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劝勉从新的通路来到神面前(10:19-31

 

1. 存着信心来到神面前(10:19-22
 

10:1920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

 

希伯来书的这个部分包括一系列的劝勉,建基于前面所阐明的伟大教义真理之上。耶稣基督作为祭物和祭司的超越性,对每一位读者来说都应该再清楚不过了。然而,这些真理必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而是必须带出合宜的行为。这些鼓励基督徒进行操练的劝勉不仅是道德上的说教,也不仅是劝说他遵行一些新的外在规则,而是信徒对他的主和祭司(耶稣基督)为他所带来的恩惠的自然且合宜的回应。

 

第一个劝勉完全建立在刚刚得出的结论上。基督一次受死,成就了永远的救赎(10:14),他现在在天上的圣所,不仅作为祭司代表信徒(9:24),还是信徒的先锋(6:20)。因此,每位信徒都可以存着最大的信心通过他来到神面前。parrēsian译为坦然,在希伯来书出现了四次(3:64:1610:1910:35)。虽然这个词可能最好翻译为“坦然”“自信”,但它主要表示的却不是主观上的态度,而是客观上的。[1]它是信徒自由进入至圣所tōn hagiōn)的通路。现在,罪已经永远得赎,信徒不再像地上会幕时期被限制在外院,而是有完全的权利进入天上神的同在。这是因耶稣的血en tōi haimati Iēsou)成就的,丝毫没有他们自己的功劳。基督在各各他一次献上宝血为祭,成就了永远的救赎,所以信徒可以毫无拦阻、无需再次献祭进到神的面前。

 

这条到神面前的路是为我们enekainisen)的一条新路。(若将这个词翻译为“奉献”〔英王钦定本〕,可能暗示它之前就存在,现在又被献上,这是不正确的。)这是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新”(prosphaton)在语源上的含义是“新宰杀的”,这个发现很有吸引力,因为此处用到了献祭的比喻。然而,这个语源似乎很早就消失了,该词只应该被理解为“近期的”“新的”。基督的死发生在本书信大部分最初读者的有生之年。这条到神面前的新路也远远地超越任何其他的路,因为它是一条“活的”(zōsan)路。这条路是借着基督献上自己为祭开通的,我们所依赖的不是被宰杀和无生命的祭牲,而是复活和永活的神子。

 

进入真圣所的新路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这个比喻来自会幕最里面的的幔子,它将圣所和至圣所隔开。正是这个幔子遮住了至圣所,除了大祭司,任何人都看不到里面,也不可以进去,而且大祭司也只能一年进去一次。有些人认为,将耶稣的身体看作幔子会引发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基督不是一道屏障,而是到神面前的入口。例如,韦斯科特反对说:“使徒极不可能将基督的‘身体’描述为一个将神从人面前隐藏、人必须要经过的幔子……”[2]有人提议说,“身体”应该被看作“又新又活的路”的同位语。这种对经文的理解不存在教义问题。然而,应该留心的是,按照希腊文语序,“身体”和“幔子”连接更为自然。另外,将幔子理解为标志着大祭司进入至圣所的道路和将其他人挡在外面的屏障,当然都是恰当的。布鲁斯的观点是,如果“身体”和“血”都代表基督所献上的生命,那么说借着基督的“身体”进入圣所与借着他的“宝血”进入圣所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协调的(9:1210:19)。[3]如果作者心里想的是主钉十字架后圣殿的幔子裂为两半,那么这个比喻用在这里就再合适不过了。正是基督献上自己,才让幔子裂开,为信徒到神面前打开了永久的通路。

 

10:2122 又有[4]一位伟大的祭司[5]治理神的家!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

 

信徒不但得益于一次独一无二的献祭,而且还得到一位无可比拟的祭司的服侍。他是一位伟大的祭司(参4:14),因他本身是神子,又因他在天上圣所的地位。他治理神的家,指他是神信心之家的元首(参3:6)。虽然基督已经为我们打开了直接通向神的道路,但他替我们所作的侍奉并没有停止。他继续做我们的大祭司,不断地引导、坚固、鼓励我们,并为我们代求。

 

这两项优势(通向神、伟大的祭司)应当经常鼓励我们不断地来到神面前。以色列人的顽梗不化使得他们的心远离神(赛29:13;太15:8),但信徒因着神在他们内心满有恩典的工作,在祷告和相交中就近神。信徒就近神应当带着充足的信心,不应当有任何动摇,不要回头去看旧的体系。正确地理解这封信前面解释的教义真理,应当促使在信中所陈明的信心的客观依据转化为坚定的信心。我们心中……已经洒去说的是这些基督徒读者的现状。旧约圣徒依靠把血洒在圣坛上的外在方式,才得以就近神显现的同在,以及得享他们圣约的福分。新约信徒可以在信心中回想基督在各各他做的工,并且因靠着神羔羊的血除去天良的亏欠以及获得的内在洁净而欢喜快乐。作者在基督徒属灵经历的真实中找到了旧约礼仪的实现。身体用清水洗净了 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很多人认为它指的是基督徒水的洗礼,也就是与前一个短语所代表的内在洁净相关的外在仪式。有些人则认为,它和前一个短语一样,指属灵的洁净。这里的旧约背景可能是祭司在赎罪日仪式前要净身(利16:4),以及在每次进入帐幕、在香坛侍奉前都要在洗濯盆里洗手(出30:18-21)。这句话还让人想起以西结书36:2526:“我必用清水洒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这里可能有两层意思:正如旧约祭司借着洒血和用水净身进入神的同在,基督徒可以在内心被基督的血洁净、生命被神的道洁净的基础上信心满满地来到神的面前(弗5:2526)。

 

2. 坚守盼望(10:23
 

10:23 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指望[6]是这句话中的专有词汇。作者在这部分用到我们很熟悉的三项:信心(22节)、盼望(23节)和爱(24节)。作者通过盼望,让读者思考他将来的前景,提醒他在基督里所承认的信仰,不仅会让他的罪立即得到赦免并带来眼下许多的祝福,还确保他最终得到天上的应许。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指的是那位赐人进入他安息之应许的神(4:1)。神的信实是一个经常重复的主题,它从来没有让那些真正信靠他的人失望过(见林前1:910:13;帖前5:24;来11:11)。

 

3. 在爱中彼此鼓励10:24-25
 

10:2425 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象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这些读者作为基督徒应当顾念他们团体成员彼此的需要。相顾表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关注而获得恰当的了解。如此做的目的是激发爱心、勉励行善。每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聚会都应当体现出这种属灵成长和行为。它们是圣灵的同在以及它在个体生命中运行的彰显(加5:2223;西1:10)。但作者在此说,基督徒在使其他基督徒去爱和行善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属灵的果子和行为最终都是从圣灵而来的,但很多时候圣灵渴望在信徒里面做工,而他想要做的工却恰恰被信徒自己所拦阻。保罗命令基督徒“要被圣灵充满”(弗5:18),意思是信徒要顺服圣灵的掌管。基督徒可以在团契中借着发挥合宜的影响,来帮助彼此顺服圣灵的掌管。

 

激发paroxusmon)在新约其他地方用作不好的含义,指“(起)争论”(徒15:39[7]。当然,这里的意思是为了达到好的目的。与其给这个词强加一个新的含义,还不如将这个用法看作一个文字游戏。会众之间可能有太多彼此激怒或激发恶行的情况,而他们需要做的是激发弟兄更大的爱心。

 

执行这一命令是通过先负面然后正面的方式阐明的,不可停止聚会警告所有人不可放弃基督徒群体生活。该短语和前一句话的紧密关系表明,有几个人的确在通常意义上“刺激”了别人,最终从聚会中退出。导致分裂的可能是这封信所针对的主要问题——有些人迷恋犹太教,并威胁说要回到犹太教礼仪中。虽然从句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听上去有点随意,让很多人仅仅将它解释为某些基督徒不稳定参加聚会或懒散,但停止enkataleipontes一词的语气似乎远比这个强烈,最常见的意思是“离弃”“放弃”“背弃”。另外,这句话和第26节关系紧密(注意推论连词“因为”),而那里说的是非常严重的情况,因此完全不支持这里所说的仅仅是懒散的问题。

 

名词聚会episunagōgēn)在新约中除了这里只出现过一次,指的是基督再来的时候信徒与他相聚(帖后2:1)。在普通用来指犹太会众的词前面加上前缀epi,导致有些人得出结论说,这里指的是在犹太会堂的基督徒特有的聚会。[8]有人出于害怕或受到他的犹太弟兄影响,离开的就是这种特殊的基督徒聚会。但若说它指的不是“聚会”,而是有其他的意思,则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这里可能最好理解为基督徒特有的聚会(但与犹太会堂没什么特别关系)。

 

从积极方面讲,每位读者应当通过彼此劝勉parakalountes)来促进教会属灵的成长。这个劝勉的形式包括:劝诫动摇的人,让他们坚定起来,安慰因委身基督教信仰而遭遇困苦的人,或者向任何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这种积极扶助他人的态度与那些停止聚会之人的做法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这样做也会防止人背离信仰,因为当他真正地参与帮助他人时,通常很少有时间让自己沉浸在恐惧中或滋生愤怒,从而导致他离弃圣徒的团契。

 

另一个让基督徒更为坚定不移的理由是,他们知道那日子临近。这些话极有可能写在耶路撒冷沦陷、圣殿及献祭体系被毁之前(见导论)。因此,犹太基督徒对耶稣所预言的这毁坏的日子(太24:12)极为好奇。然而,新约中不断出现的诸如“那日子”、“主的日子”或“基督的日子”却指向末世。这里指的是基督再来的日子。这种最简单明了的联系出现在哥林多前书3:13和帖撒罗尼迦前书5:4。主的再来,及其所伴随的一切荣耀祝福,再加上对向基督交账的冷静思考,应当激励信徒对基督和基督徒弟兄保持忠心。

 

第四个警告(10:26-31

 

前面说到的停止聚会为过渡到这段警告埋下了伏笔,这里以严肃的笔触陈述了拒绝接受基督所献之祭的后果。停止聚会这一表征下面可能是更为严重的问题,这就是作者在第四个警告中要说的。

 

10:2627 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

 

在解释这段警告时,我们必须记住读者现在所面临的特定问题。问题在于,犹太教的吸引力还在不断地拉扯犹太基督徒,使他们考虑放弃基督教信仰,回归旧的仪文。这里的警告和6:4-8的相似,那里阐述的是,信徒一旦蒙了光照,如果背道,就没有办法重新悔改了。这里的警告指向同样的问题,但论述的是除了基督的献祭再没有别的献祭,如果最终弃绝基督所献之祭,接踵而来的只有审判。

 

这里所说的是之前得知真道的人。没有暗示说这“知识”(epignōsin)是不充分的。正如前一个警告,这里的读者也应当被理解为基督徒。因此,故意犯罪hekousiōs gar hamartanontōn)指的是在得到救恩之后又犯罪。从它的一般现在时态,以及它对行为的持续性强调来看,我们不能把它看作孤立的罪,还可以悔改并获得赦免。除了分词的时态反对这一看法,新约别处清楚的教导(甚至是在希伯来书中)也主张,犯了罪的基督徒是可以被挽回的(加6:1;约壹2:12)。基督徒的大祭司有一项职责,就是在他们灵里软弱的时候帮助他们(来2:17184:1516)。这里所说的犯罪是一种状态,指的是主动或故意犯罪。因为基督所献的祭被解释为一次而永远的,这种主动的犯罪一定指拒绝这种赎罪的方式,因为接下来说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这里与第25节的紧密联系更加强化了这里所说的是离弃信仰。[9]一位犹太基督徒若弃绝基督,就意味着他无路可走。若没有基督的死为其提供实质意义的话,犹太礼仪本身是没有效力的。因此,弃绝基督信仰就是离弃永生的神(3:12)。我们的作者在此所警告的就是背弃基督教信仰。

 

犯了这种罪,人的前景只能是战惧等候审判ekdochē在别的地方都没有“等候”的意思,但这里必须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含义就被收入词典。[10]那些不相信从基督的献祭中得到救赎的人,等候他们的的必定是永远失丧在地狱里。这里以拟人的方式将地狱描述为烈火,它迫不及待地想要烧灭[11]抵挡基督的人。

 

10:2829 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恤而死,何况人践踏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

 

这两句话呈现出一个何况法的论述。此处参考摩西律法中的规定,其中一些罪行会被判死刑。这样的罪行是不能用献祭赎罪的。只要有两三个见证人清楚地定他们的罪,犯罪者就要被人们用石头打死。(申17:2-7)这些罪行中最突出的是悖逆神,弃绝真正的敬拜。这是故意犯下的罪,或被称为“擅敢”犯下的罪(民15:3031)。这种人不可以献祭赎罪,因为他反抗神的启示,显示出对神所赐律法(体现在献祭体系中)的不敬。

 

这里的论点是:如果背叛以色列的敬拜都会以身体上的死亡作为他们的刑罚,那么拒绝神子得到的惩罚该何等的大呢!这些拒绝者被描述为犯了三个可怕的罪。第一,他们“践踏神的儿子”。轻视摩西律法固然恶劣,而背弃基督自己,尤其是在他已经被显明为神子之后,其恶更甚!“践踏”暗示的不仅是拒绝,还有蔑视。

 

第二,他们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这当然指的是基督献了一次而永远的祭,为建立新约而流的宝血(9:1415)。把这血看作平常,就相当于看它为“不洁净的”(徒10:1415)。把基督的血当作平常,就是认为他的死并不比任何其他人的死更有功效。任何基督徒若以这种亵渎的方式来看待使他成圣的基督的宝血,是多么不可思议!有些人将这成圣(指的是背道之人,而不是基督)解释为只是借着宣信外在地将自己奉献给神,但是这个词最平常的用法指的是从罪中分别出来归于神。因为这是通过盟约之血成就的,所以要求人们切实地经历这种约的关系。

 

第三,这样的人亵慢施恩的圣灵。圣灵的工作是将人带到基督面前并且使他成圣。叛教就是拒绝这些行为。神的灵在撒迦利亚书12:10被称为“施恩的灵”。正是借着神的恩典,救赎之工才得以预备和成就。圣灵使人归信和重生的工作由此显明了神对罪人的恩典,在基督里救赎他们。

 

真正的基督徒会犯下完全背道的罪吗?阿米念主义者说会的,并且解释说这段经文代表失去了救恩的真信徒。[12]但加尔文主义者认为,对于真信徒来说救恩永不失丧,并且以其他方式解释这段经文。有些人认为,背道只是宣信的人最终离开信仰。[13]这种说法倾向于弱化叛道的惩罚,认为这样不至于像失去救恩那么严重。但考虑到犯罪的本质,这种权宜之计的说法并不能令人满意。更为合理的解释是,这段经文警告真信徒,如果叛道其后果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已经发生,将这段经文和6:4-9相比较,就更有理由将它看作是一种假设的论述。认为对某种“不可能发生”事情的论述毫无价值,就是误解神完全知道他的计划和他成就这个计划的方式之间的区别。有几个例子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耶稣“不愿在犹太游行,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约7:1)。但从神的角度看,耶稣受死的时间已经设定了,他的时候还没有到。因此,犹太人不可能提前杀害他。然而,耶稣当时还是避开了犹太,这就是神的计划成就的方式。保罗在坐船去罗马的旅途中得到神的指示,全船的人都会在风暴和海难中得以存活。虽然这一定会发生,保罗后来告诉士兵“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你们必不能得救”(徒27:31),这就是神的旨意成就的方式(虽然目标已经确定)。虽然大希律不可能杀掉婴儿耶稣,否则神在各各他的计划就会落空,但神仍然警告约瑟,要带着耶稣和马利亚逃往埃及,逃避在伯利恒对婴儿大屠杀。约瑟听从警告,就是神用来让自己的计划实现的方式。因此,应当将希伯来书中类似这样的警告看作神为了让真信徒坚信到底的方式(3:14)。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真正爱主并知道他的计划永不落空的人,也会留心这警告。

 

10:3031 因为我们知道谁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又说:“主要审判他的百姓。”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

 

这两段引文引自申命记32:3536,后者也出现在诗篇135:4。尤其有意思的是,第一个引文与希伯来文本(“伸冤和报应在我”)稍有不同,与七十士译本(“伸冤的日子,我必报应”)也不同,但与罗马书12:19的形式完全一样。或者这是教会流传的通用形式,或者希伯来书的作者引自罗马书,或者这两段都是保罗写的。

 

说到我们知道谁说,作者所指的不仅仅是能够识别。他是指这些读者对那位借着摩西说那些话的神丝毫不陌生。他们不仅拥有启示这位神的圣经,而且还在历史上看到无数证明他全然公义的证据。第一个引文强调神的审判是人的所作所为应得的报应。伸冤和报应所表达的是报复的意思。人拒绝神是不能逃罪的。这些话引自摩西之歌,神威胁要以毁灭来报复(申32:24)以色列中那些向魔鬼献祭、拒绝真神的叛教者(申32:17)。对于犹太读者来说,这些引文应该让他们心惊肉跳,这让他们想起许多先祖曾经历的神的报应,因为他们不是亚伯拉罕真正属灵的后裔。当神最终施行惩罚的时候,他的审判必不会忘记拒绝基督完美献祭的滔天大恶。

 

第二句引文来自申命记(32:36)。它强调神的百姓是无法逃罪的。没有任何一个理应受到神报应的人,仅仅通过说自己是属神的子民就可以逃脱报应,,因为当他施行审判的时候,要筛出一切假冒之人和反叛之人。如果犹太基督徒认为他们可以简单地通过回归犹太教来逃离背叛基督的后果的话,就要提醒他们,在旧约这个与以色列只有外在连接而与神没有属灵关系的约中,他们都不能逃脱审判。很多以色列人在神的报复下灭亡,因为他们背离以色列的神(申32:15-16)。背离基督,即便是回归犹太教,也是离弃基督所显明的永生神(来3:12)。

 

总而言之,面对神的审判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落在……的手里指的是伏在某人的权柄之下,再也无力抵挡。这个短语在撒母耳记下24:14的用法与这里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对比,那里说大卫选择落入耶和华的手里,而不是人的手里,因为神有极大的怜悯。但希伯来书这里显然指的是叛教者,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前景只能是很可怕的。作为永生神,他时刻完全知道人一切的作为,并且永远能以绝对的公义施行大能和审判。那些真正爱主的人会留心这些警告,坚定他们在基督里的信靠,因为他只一次献祭就能永远除罪。愿那些一直不清楚神真理的人在这些严厉的警告中得到教导,逃离神报应的那日,逃向那位在各各他流出宝血带来唯一完美献祭的神子。

 

 

[1] Heinrich Schlier精彩的论述,Parrēsia,”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ed. Gerhard Kittel, trans. Geoffrey W. Bromiley, V, 871–886

[2] B. F. Westcott,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p. 320.

[3] F. F. Bruc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p. 248, 249.

[4] 19节有这样暗示。

[5] 并不是“大祭司”(archierea),而是hierea megan(编者注:hierea megan的意思是“伟大的祭司”)

[6] 虽然英王钦定本用的是“信心”,但没有文本支持。奈瑟勒—阿兰德译本读作elpidos,除了可能加上hēmōn(“我们的”),再没有别的选项。平克假设“信心”有抄本支持,显然是受到了误导(Arthur W. Pink,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I, 595)。

[7] 同词根的动词paroxunomai也被用来表示“刺激”和“激怒”的意思(徒17:16;林前13:5)。

[8] William Manson考虑了这种可能性,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p. 69.

[9] 26节中的介词gar (因为)表明,接下来的内容是前面内容的逻辑推论。

[10] W. F. Arndt and F. W.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p. 238.

[11] 希腊文esthiein的意思是“吃”。

[12] Westcott, Epistle to the Hebrews, pp. 327–332

[13] W. R. Newell, Hebrews Verse by Verse, p. 357.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资源介绍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