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为什么是圣经辅导而不是心理学?

 

约翰·斯特里特(John Street

 

 

谙熟圣经的基督徒应该是成圣的怀疑论者。在涉及个人问题的辅导时,任何想要占据权威地位的学科或认识论,都应该为他们所不屑。圣经辅导员和治疗医师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对立,因为心理治疗理论已经严重侵犯了心灵关顾的权限。1基督徒完全有正当的理由以警惕的眼光审视心理学,因为它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而断然拒绝圣经的真实性以及在灵魂关顾问题上的绝对权威性。

 

对于基督徒辅导者而言,神的话语一定不只是解释为什么要接受或否定心理学所宣称的真理;它属于运作领域,是辅导者在辅导中所运用的真理及最终权威的源头所在,且被认为是人类学的决定性权威。2圣经是基督徒辅导者的诊断术语和治疗方法的唯一可靠来源。神的话语拥有独一无二的理论架构,从而可使心灵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解决。3更为重要的是,圣经宣称它在界定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方面拥有独一无二的权威。4当我们把神的话语和人的辅导摆在一起的时候,显然神的话语具有综合优势。神在人生命中的计划和旨意必定亨通。诗人曾经说过:“耶和华使列国的筹算归于无有,使众民的思念无有功效。耶和华的筹算永远立定,他心中的思念万代常存。”(诗33:10-11

 

神学和心理学

 

心理学和神学之间存在着历史性的不信任和与生俱来的敌对,因为每一方都在质疑对方的整体世界观5。心理治疗就像帝国主义侵略一样侵入基督信仰,并且试图在基督徒当中逐渐削弱和重新界定神话语应当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现象对其他任何领域所产生的影响,都不及对用神的话语进行教牧关顾这个领域更具侵略性和戏剧性。

 

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生院和神学院已经培训出一大批教牧学毕业生,这些学生们学的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学专业,但却冠之以“教牧辅导”的名号。这种培训通常采用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或心理治疗师的观点,或者更为糟糕的是,他们教导一种心理学方法和理论的学术大杂烩,这样,牧师可以在他认为合适的地方随意选用。6神学研究生院里早期引入的一些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疗法、从自由神学家转变成心理学家的乔治·拉德7的生理心理学以及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受过这些心理学专业训练的牧师们影响了整整一代信徒,以致信徒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以治疗法为依据,而不是以福音为依据。甚至连圣经作者的写作意图都被心理学释经法重新解释,使圣经术语中充满了心理治疗的含义。虽然圣经没有被某个心理学理论取而代之,但被重新定义了。

 

今天,很少有心理学家或精神病专家宣称他们会完全遵循这些比较古老的心理学理论。这强调了一个事实:心理学处在一种连续不断地改变状态中,远非一门成熟的科学。某些心理学理论不断在取代其他的心理学理论。本着德国革新主义的精神,学术心理学持续不断地追求一些难以捉摸的见解,结果却只是(最终)听任后现代相对主义的摆布。西格蒙德·科克表达出了他对心理学的失望,因为他这样写道:

 

 

那种认为心理学——就像它所模仿的自然科学一样——是逐步积累或循序渐进的观点根本无法从历史上获得证明。实际上,一代人所获取的所谓硬知识通常会推翻上一代人理论虚构……纵观整个心理学史,作为“科学”,心理学所存储的“硬”知识一律都是否定性的。8

 

 

然而,基督徒们有意无意地通过布道、主日学课程、婚姻研讨会、自助书籍、广播节目、宣教培训和基督教大学,持续不断地接受心理学基本内容的教导。心理学原理被认为与圣经具有同等权威,并且争夺它作为确定心灵福祉唯一的权威地位。宣教机构一再使用心理测评工具9——建立在对非信徒的态度和观点进行世俗正态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来确定准候选人是否合适以及他们是否具备潜在的适应力。此外,正如约翰·麦克阿瑟所评论的那样:“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许多福音性的心理诊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尽管他们几乎都声称他们所提供的是圣经辅导,然而他们大都只是在属灵术语的伪装之下开展的世俗化心理咨询而已。”10许多基督教学院、大学和神学院都设有心理学课程,这些课程虽然贴着“圣经辅导课程”的标签,然而却保留了那些在本质上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核心。正因如此,基督徒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任何类型的不完全合乎圣经的辅导抱持怀疑态度。

 

心理学出自于圣经吗?

 

有些人相信甚至是教导说,英文中的“心理学”这个术语是从圣经中摘录出来的,因为它是由希腊文音译过来的。这个单词是一个复合词,由两个希腊文单词组成,即psychē(心灵、思想)11logos(道,律法)。这两个单词的词源合在一起,就变成了针对思想或心灵的研究或科学。实际上就词源而言,这个单词与古希腊语的关系比与新约圣经著书时所用的通用希腊语的关系更近。12

 

虽然人们为了找到“心理学”一词最初含义的出处,无数次地进行私意解经,但是这个单词在圣经中并没有出现过。我们在理解圣经中的psychē这个术语时把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加进去了,就好像我们把当代观点下的“炸药”(dynamite)一词与新约圣经中所用到的希腊语单词“能力”(dunamis13相提并论一样。卡森将这种情形称作是“语义时代错误”。

 

 

 

我们所用的“炸药”一词起源于希腊文中的δνναμι(能力甚至是神迹)一词。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听过传道人解释《罗马书》116说:“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炸药’,要救一切相信的。”通常,他们在做出这种解释的时候,还刻意地把头一歪,就好像他们说出了一句精辟、深刻甚至深奥难懂的话语。这还不只是重现了那个古老的词根错误,更为糟糕的是,他们在这个错误的词根上又加上了语义时代性的错误。保罗在写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在想着“炸药”呢?“炸药”会把东西炸毁,会将一切夷为平地,会使岩石崩裂,会炸出大洞,会摧毁一切。14

 

 

对于1世纪的保罗来说,他当时并不是在想着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公元1833-1896年)发明并于1867年获得专利的炸药所具备的那种爆炸力。他所想到的是父神所拥有的那种超自然的救赎大能。当今的诠释者为了宣称自己有了某种独特的见解,或者是将某种值得怀疑的做法合法化,将当代的含义强加在圣经中的词语上。这是诠释者们常用的、具有误导性的手段。实际上,将各种各样的当代含义读入神所默示的经文中,远离圣经作者本来的意思,是一种危险的后现代现象。

 

因此,圣经中psychē这个术语的用法并不能证明基督徒辅导中掺杂的精神分析的做法是合乎圣经的。15此外,这个术语并没有精神分析理论的色彩,比如说超我、本我与自我。然而,基督徒、心理学家等人把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潜意识分层理论中涉及的概念强加在圣经中的psychē一词上,这种情形并不少见。

 

此外,有些基督徒心理学家把魂和灵区别开来的做法也无法得到圣经的支持。一位基督徒精神病专家这样解释道:“魂(或作‘灵魂’)属于人的心理方面,而灵(或作‘心灵’)属于灵性方面……思想仅存在于人的心理方面,而不是灵性方面。”16这种人为的区别就是因为把心理学的意思强加在圣经术语上而发展起来的。“魂”和“灵”两者都是指“内在的人”无形的方面,而“内在的人”,也就是人里面惟有神看得见的那个部分。用圣经经文字词索引对psychē一词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圣经中使用“魂”这个术语来指人时,它所针对的是“内在的人”身上与其身体有关的那个部分;用到“灵”这个词时,它所谈到的是“内在的人”身上与其身体无关的那个部分。17圣经中并不存在以心理为导向的“内在的人”和以灵性为导向的“内在的人”之间的区别。

 

“内在的人”的全部都处在灵性方面的支配之下。在“内在的人”这个领域,圣经不仅能为解决魂这个方面的问题提供充足的资源,而且是那个至高无上的源头。正如亚古珥在《箴言》中警告人们说:“神的言语句句都是炼净的,投靠他的,他便作他们的盾牌。他的言语,你不可加添,恐怕他责备你,你就显为说谎言的。”18就此而言,将20世纪后期心理学的意义引入圣经中所使用的英文(或者是最初所用的希伯来文、亚兰文或希腊文),便是在否认其作者的神圣意图。实际上,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有些基督徒借助于类似的圣经术语来使心理疗法合法化的落伍做法,是错误、自以为是并具有误导性的。

 

人们试着从最广义的角度来使用圣经证明心理学实践是合理的。有一位作者,他先从大的方面描述了他的定义,然后又将他从《马太福音》第5章中看到的有关心理学的见解描绘了一番,说:“但是,从这些词语的广泛意义来看,针对品格、品格的健康方面和品格的改善所展开的研究,似乎就是一种心理学和心理治疗。”19 “广泛意义”意味着“简单意义”或者是不具有当代心理学研究那种复杂性的含义。基督教心理学把圣经看作是“基督徒观点包括心理学观点的源头”。20换言之,圣经对于介绍性想法的产生以及新观点的萌发来说是有效的,但是对于解决灵魂方面错综复杂、严重的问题来说却不够全面。根据所谓的基督教心理学的说法,圣经是对基督徒品格发展和改变的原始记载;然而,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会为品格的完善和进步提供彻底的解决方案。因此,“基督徒观点的源头”只能起到润润嘴唇的效果,却不能真正解渴。据推测,如果辅导者要解决人因灵魂深处的饥渴而引发的问题,单靠圣经真理的涓涓细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加上心理学的滔滔江河。根据基督教心理学的说法,“登山宝训”中涉及某种形式的病理学、个性特征和心理治疗,只不过它们都是点到为止而已。

 

尽管世俗的心理学家认为圣经是一门古老陈旧、错误百出的心理学,从而对它加以摒除,然而他们的基督徒同事却不顾一切地努力为心理学这种刚起步的疗法进行辩护。基督徒心理学家们通常表现得很窘迫,就好像他们是那个更复杂的心理学大家庭中的私生子一样,而这个心理学大家庭是: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和国际心理分析协会(IPA)。为了讨好那个有钱的老爸,他们竟屈辱地承认“完全倚赖圣经”这种做法所存在的种种危险。有些机构包括基督教心理研究协会(CAPS)以及美国基督徒辅导员协会(AACC)等,已把心理学看作是圣经的辅助资源。正如一位基督徒心理学家所解释的:

 

 

尽管圣经中饱含关于人类、宇宙以及神的丰富信息,但圣经毕竟不是心理学教科书……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有关婴儿生长发育的阶段、解决冲突的精准节点,阅读障碍或妄想症的治疗方法。这类问题都属于心理学关注的范畴。21

 

 

换言之,圣经是一种肤浅、不精确的心理学,而且人们必须把它仅仅当作一个通往更有根据的治疗法的起点来看待。美国心理学协会一方面在嘲讽那些被宗教神话“欺骗”的基督徒,另一方面却发现,如果基督徒心理学家不把圣经看得过重的话,这些神话可能会有些帮助。这种脚踏两只船的做法——一只脚踏进圣经里,另一只脚却踏进心理学这门具有侵略性的学科里——是一个危险的挑战,尝试者必须保持平衡。那些没有在基督信仰中跌倒的人,通常会被撕裂。让耶稣和门徒们让位于早期未经完善的心理学的做法,会逐渐削弱基督徒对圣经所拥有的完全的信心,而且这种让位就等于默认圣经就像人们所断言的那样,不具完备性。

 

字典里的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虽然这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术语,但它的含义却具有误导性。从语义的角度看,这个术语的通俗定义和学术定义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从科学研究到治疗理论和治疗方法,从生物心理健康到临床心理健康,其体系包括生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此外,心理治疗理论的分类,又催生了另外一些体系,其中包括:心理动力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后现代疗法。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心理学的短暂历史充斥着无数遭到废弃的模式。换言之,心理学远非一门系统化的学科。因为一直以来各种理论和体系比比皆是,我们最好是把它称为“心理专业”22

 

绝大多数教育机构所采纳的比较常见和基本的心理学定义,都力求将心理学视为一门科学。根据这些机构的说法,“心理学是围绕行为和心理过程所开展的科学研究”23。然而,这是真的吗?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吗?如果它是科学,怎么会有人反对它所声称的真理呢?大多数为大学新生编写的心理学入门教科书,会在头几章内容中大量借鉴于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学,生物化学,神经病学,大脑边缘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感觉器官。然而,它们剩余的篇章却离硬科学越来越远,逐渐进入到个性理论、人的动机、人的情绪、人类的发展、性倾向、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所谓的“行为”科学,与心理学的真实科学性有关的严重问题就会出现。人们所拥护的科学证据基本上与民意调查没什么两样。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就像人造黄油与真正黄油的关系一样。人造黄油看起来、抹起来与真黄油一模一样,但是任何人只要品尝一下,就能辨出其真假。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曾经发现了心理学中所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他这样写道:“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尽管假充科学’,但实际上与原始神话比与科学之间有着更多的相同之处……它们包含着非常有趣的心理学建议,只不过这些建议不是以可测试的形式呈现出来的”24斯科特·利林菲尔德(Scott Lilienfeld)针对心理健康的做法提出了类似的表示忠告的看法:

 

 

 

精神病学和社会工作这些领域已经证明了,科学和实践之间出现了一个越来越大且令人深感不安的差距(若要展开讨论的话,就请参考:利林菲尔德,1998)。卡罗尔·塔夫里斯(Carol Tavris)生动地记述了学术实验室和诊察台之间日渐加宽的鸿沟,以及我们所了解到的记忆心理学(包括催眠术、暗示性、临床诊断和临床评估)、精神障碍的原因、诊断结论、治疗和常规的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令人不安的矛盾之处。25

 

 

这其中,心理科学所宣称的先验真理的核心部分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它并不像所宣称的那样具有科学性。若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始终都是原因和结果之科学的精确密码,而不是建立在那些看起来与结果有关的原因基础上的研究,它们就可以成为教会牧师和圣经辅导者的可靠权威。然而,当心理学侵犯圣经的领土,在关于人“应当”做什么的辅导领域内声称自己具有权威性的时候,它就是在霸占神的领地。心理学所做出的不合逻辑的努力无法针对生命问题得出绝对性结论,因为心理学本质上只不过是一个容易犯错的人在告诉另一个容易犯错的人应该做什么。在这种环境中,骄傲自大的现象比比皆是。唯有神所默示的圣经才有权力这样做。

 

心理学这门科学中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即使心理学从伪科学的主观主义中退出来,并且完全依赖自然科学,它仍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为什么?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的那个先验性前设是属于进化论的。弗洛伊德(公元1856-1939年)是达尔文的信徒。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开始,所有的心理学教科书都教授学生这种观点,也都支持这种观点,即人是进化而来的动物。心理学对人类与环境进行互动的生物学所展开的调查研究,往往都以对动物的研究为基础。例如说,有关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情感依恋的具体推论,就是通过对幼猴的研究来进行的,因为他们发现幼猴会依恋于那些柔软、温暖的“布母猴”,而不是那些只能提供奶汁的金属“母猴”。26很显然,这种推论的假设在于:就着依恋反应而言,由于婴儿是进化的产物,他们的发展与幼猴完全相同,或者是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基于这些赢得可观信誉的基础研究,心理学家们建立了包罗万象的发展标准,甚至影响到了政府和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儿童福利政策。重要的是,心理学家提供给父母的治疗建议都是以这种进化研究为基础的。

 

进化生物心理学对人所下的定义是:人只不过是他身上的化学成分的总和而已。对人这种高度进化动物的先进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说明了人为什么会那样。每一本心理学教科书都记载了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所遭遇的不幸灾难:1848年,盖奇是一个25岁的铁路工人,在他爆破岩石时,有一根直径为一英寸的金属钉子穿透了他的头骨。令人惊奇的是,他活了下来,但是却变成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事故发生之前,他是一个有责任心、努力工作、大部分情况下讲道德以及思维敏捷的雇员。然而事故发生之后,他变成了一个诅咒别人、狂欢作乐、不负责任的男人,他无法保住他的工作,也无法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根据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中的理论,盖奇先生大脑的大脑皮层联合区受到损伤,而更高级的心理过程(例如说思考、语言处理、记忆和说话)就是在这个区域发生的。换言之,这些教科书提出理由证明:道德根本不是一个灵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器质性的问题。根据他们的说法,人是有道德的,因为人的大脑是经过几千年进化而来的,是由一个中央核(“旧脑”)进化成了大脑皮层中一种更高的推理能力(“新脑”)。盖奇先生的大脑中受到损伤的部分是那个高度进化的大脑皮层联合区,而道德就是由这个联合区来决定的。这样看来,我们必须提出的问题是:“道德是一个应当由生物学而非圣经来解决的问题吗?”从器官的角度来做出解决,就足够了吗?在未来,我们是不是给恋童癖者一粒药丸,就可以阻止他猥亵儿童?是不是一个药方就可以让一个有偷窃癖的人不再偷窃?也许我们可以在自来水里加放药物,这样就可最终从社会上根除罪恶?进化生物心理学所关注的就是这个方向。

 

盖奇和其他人那样遭遇创伤性脑受伤的个案,并不能证明什么。心理学做出了种种联想,而且这些联想看起来与原因有关,其实损伤和不道德行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进化精神病学认为这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是因为进化精神病学推崇唯物主义世界观,即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事物的自然因是一致的。一个人因某种外因变得邪恶,正如盖奇所表现出的,同样可以发生在那些大脑没有受到损伤的个案中。相反地,有些人的大脑皮层联合区即便遭受了严重的脑损伤,他们在道德修养方面也没有发生改变。无论如何,这种事故所造成的严重创伤只是暴露出一个人内心的邪恶,只不过这种邪恶之前被抑制住了。盖奇就是一例。

 

通常,年复一年累积起来的敌意和愤怒,会在以前一直过着相当道德的生活方式的受辅导者身上显露出来。正如埃德·韦尔奇Ed Welch所解释的,创伤会让一个人更难进行清晰的思考与抵挡潜在的邪恶,“一旦受到潜在的罪恶的影响,认知方面的问题通常就会转化成幼稚的行为、不愿受教、不负责任、易冲动(尤其是经济上)、不寻常的情绪波动、抑郁以及易怒”。27创伤只不过放大了人需要保持内心纯洁的需要。那些患早期老年痴呆的年长受辅导者,通常会很难控制住那些不敬虔的欲望,特别是他们内在的自我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喂养,就尤为如此。圣经辅导者认为,只有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事物的自然因才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这些问题含有超自然或灵性方面的因素。尽管一个人遭受了脑损伤或罹患了疾病,但是当神的灵借着神的道行使超自然的工作时,就能产生一个具有圣洁和仁义、得到更新的生命。进化的唯物主义以虚无主义告终,所以缺乏这种希望。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学科吗?对于我们先前提过的这个问题,其答案是具有争议性的。当然,这门学科中的确有一些方面是认真使用严谨的科学推理的。然而它的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先验性前设却极其明显地属于进化论。我们最好是把心理学看作一种以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式来传播的哲学思想体系,而这种唯物主义世界观又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其中包括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决定论、存在主义、副现象论以及简单务实的功利主义。

 

圣经辅导也不是一门科学学科。它也没有声称自己是一门科学学科,尽管它完全承认有效的医学科学与生物学研究适用于真正的器质性疾病。圣经辅导完全承认,其认识论源自于一种有神论的前设:即有一位自我启示的造物主存在,而且他“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彼后1:3)。圣经不是一部辅导课题的百科全书,也没有将辅导方面所存在的每一个特定问题都罗列出来,但是它的确包含充分的启示性资料,足以为每种心灵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建立一个有效的世界观框架。大卫·鲍力生所做出的解释进一步阐明了这个观点:

 

 

没有仔仔细细地把圣经认识论的性质想透的圣经辅导者会陷入危险之中,他们对待圣经就好像圣经具有详尽性,而不具备全面性,他们把圣经当作将所有重大事实罗列出来的百科全书目录,而不是神对关键事实的启示并以丰富的例子说明这些启示,以及提供了一种足以对我们所遇到的任何事实做出解释的世界观。他们把圣经当作是一整袋弹球,而不是我们借以鉴别弹球的镜片。他们认为自己目前对圣经和人已经有了最终的、全面的理解。主张取消圣经和心理学隔离的人把圣经看作是一小袋弹球,而把心理学看成是一大袋弹球,这种认识论的逻辑是:把这两个袋子放在一起,然后把心理学这个袋子里明显不好的弹球剔除掉,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的弹球。28

 

 

有些圣经辅导者错就错在他们认为圣经是一整袋弹球。另一方面,那些拥有“主张取消圣经和心理学隔离之人”认识论的基督徒心理学家们认为,在心灵关顾方面单单依靠圣经并不够,只有把心理学也加进来,他们才能做得更好。然而,他们却越来越依赖那些因一种毫不相干的世界观而扭曲变形的心理学,最终把圣经边缘化了。他们的眼光歪斜了,根本无法剔除心理学中的不好的内容,更不用说提供有效的治疗了。鲍力生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圣经究竟是一袋弹球呢,还是用来检视弹球的真理镜片——神通过这些镜片来校正我们那被罪玷污的眼光?”29

 

圣经辅导与基督教心理学之间的区别在于世界观的问题。圣经辅导者认为,他们需要新的眼镜,基督教心理学家们则认为,他们需要更多的弹球。一旦圣经成为基督徒辅导者的校正镜片,辅导者就拥有足够多的世界观视角,以及丰富的说明性资料,也就能对人类的所有体验重新做出合乎圣经的解释,以达到心灵关顾的目的。

 

圣经中的圣经辅导

 

圣经有没有证明这种辅导世界观是有道理的呢?若有的话,圣经辅导者能不能相信那些从自然世界的研究中得出的论断?经过仔细推断,这种辅导观是有道理的,这个结论不仅使圣经在一个人的辅导中占据优先地位,而且使圣经成为基督徒辅导者寻找心理疾病成因的可靠资源。因此,圣经提供了诊断术语、疗法以及理论框架,基于这些理论框架,心灵的问题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解决。罪性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仅会使辅导者对心灵的问题做出错误的解释,而且会导致辅导者为了理解这些心灵问题的意思而选择错误的范畴,而这一切始于辅导者对神的看法,继而延伸至对人的看法。

 

我们理解神学和人类学的决定性范畴应当由圣经而非心理学来确定。例如,圣经从未提到过人会对付“糟糕的自我观”或“低自尊感”的问题。然而,这种观点已经成为相当多的基督教流行心理学所探讨的题目,其原始的理论素材不是来源于圣经,而是来自于世俗的心理学家,例如说:威廉·詹姆斯,埃里希·弗洛姆,卡伦·霍妮,以及亚伯拉罕·马斯洛。实际上,合乎圣经的人类学教导我们说,人爱自己太多了,如果他像爱自己那样爱神以及爱别人的话,他就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生命。30

 

此外,我们在圣经中找不到任何理由,来说明性格类型是在人际冲突和婚姻纠纷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心理学对于这些问题的病因学理论误导了基督徒,使他们专注于错误的方向,却避开其关键性问题,即人那颗拜偶像的心需要得到改变。性格类型的分类源于古希腊神话,与圣经毫不相干。31撇开神话暂且不谈,圣经中所讲的性格具有易变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热心钻研圣经的人应该能够把心理学的主张(无论新旧)与神真理的权威性标准区分开来。同样地,基督徒辅导者在做辅导时不仅应该提及圣经真理,还应该本着圣经进行推理。

 

过去三十年来,认证机构应运而生,要让基督徒回归以圣经为基础、非营利性、由教会主办的辅导事工。圣经辅导者协会(ACBC32开创了这种机构的先河,它成立的目的在于协助教会发展圣经辅导并保持圣经辅导的卓越性。“劝诫”这个术语源于新约圣经中的一个词语,其意思是“警告、告诫或劝告”。该协会在帮助教会建立起了以合乎圣经的辅导模式为基础的辅导事工方面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

 

 

《诗篇》19篇的模式

 

《诗篇》19篇以优美的诗文阐明了圣经在辅导过程中占有的分量。《诗篇》19篇一直被称作是“由两首诗组成的诗篇”,因为其前半部分介绍了神透过他所创造的万物将自己启示出来(一般启示),而后半部分是神透过言语将他自己启示出来(特别启示)。然而,对这篇诗篇的认真研究表明,大卫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转换话题,这是一首完整的诗篇。

 

一般启示

 

从神学的角度看,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一般启示的范围和程度(1-6节)。诗人在开篇介绍了神的荣耀透过诸天且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彰显出来——“诸天诉说神的荣耀”(1节)。神的荣耀被用绚丽的色彩勾画出来,横贯天空。大卫说:整个宇宙的设计和能力将他那灿烂辉煌的荣耀彰显出来,就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从地平线一端延伸到了另一端。在希伯来文中,“荣耀”一词最初的字面意思是“重量”或“沉重”,后来经过不断地延伸和发展,便具有了“重要性”或“荣耀”的概念。当一个人扫视星光闪烁的夜空时,他就能领悟全能神的分量或重要性。一般启示让人对这位无所不能的造物主的智慧生发出极大的敬畏。

 

紧接着,在第二行的平行句中,诗人使用不同的词语重申了同样的观点。大卫写道:“穹苍传扬你的手段”(1节)。在希伯来文中,头两行中用到的两个主要动词“诉说”和“传扬”都暗示着持续性的动作。神的荣耀在持续不断地透过我们身边的受造世界得到彰显。

 

2节继续强调大自然所做的工作,将神的荣耀彰显出来,好叫世人可以看见,“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发出”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指“像气泡一样冒出来”。就像一瓶苏打水被摇晃并打开之后就会冒出来一样,大自然的启示也会将神的荣耀突显出来。

 

神并没有说任何话语,这一切就都成就了。和合本圣经翻译得非常好,“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3节),而钦定本圣经中插入了“在……的地方”,即“在声音听不见的地方”,因此弄乱了这句话的意思。这节经文所要强调的重点,不在于其中所传达的信息的地点,而在于信息的语言。神不使用任何语言来表达他的意思,却有能力让人理解他的基本信息。透过非语言沟通,来自各种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都能够明白这位全能的神是存在的,他拥有极重无比的荣耀。

 

第四节的前半部分强化了这一信息,“他的量带通遍天下,他的言语传到地极”。没有人可以躲避这个强而有力的非语言信息,因为它延伸到了天边。人们无法躲藏,也无法逃脱。每一个人,从视觉的角度看,都被神的大能和他那无与伦比且有创意的设计所包围。

 

紧接着,在几个象征性的平行句中,大卫使用了两个形象逼真的比喻——新郎和强壮有力的赛跑者(4-6节),扩大了读者对一般启示的作用的理解。

 

 

 

神在其间为太阳安设帐幕。

 

太阳如同新郎出洞房,又如勇士欢然奔路。

 

他从天这边出来,绕到天那边……

 

 

 

太阳被比作是一位意志坚定的新郎,他正从他的帐篷里走出来,要去迎娶他的新娘。每天早晨,当它从黑暗的面纱背后出来的时候,它都有一个预先设定好的跑道,因为神因着他的荣耀,应许这是新的一天。太阳会跑完全程,从天的一边跑到另一边,就像一个强壮有力的人一样,它不会中途停下来,也没有人能让它停下来。正如一个优秀的赛跑者会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跑完全程,太阳也专注于完成造物主已经给它指定的全程。所有这一切的决心、有序、规律和能力都是神荣耀的丰富明证。

 

诗人的描述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紧接着的经文表明,没有人能够躲避神借着受造界所彰显荣耀的影响,“没有一物被隐藏不得他的热气” 6节)。诗人仍然以太阳为比喻,强调了一点: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神的荣耀所发出的热气。连盲人、聋子和哑巴凭着他们有限的感官世界,也能感觉到太阳有规律地降落和升起时热气的消长。那些智力功能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或者是那些有严重的智力障碍(智商是3939以下)的人,会因为这个关乎神的同在和他荣耀的基本信息而大受影响。这就是非语言信息所具有的渗透能力。显然,一般启示的目的在于彰显神的大能和他那有创意的设计。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提出一个问题:“对于神赐下一般启示时原本赋予它的教育作用是什么,圣经是怎么说的?”一位主张取消圣经和心理学隔离的基督徒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毫无疑问,所有的真理都是神的真理。‘一般启示’的教义让我们有理由越过圣经中的命题式启示,而进入世俗界的科学研究,以期发现一些真实、可用的概念……再次,我坚持认为心理学对于基督徒努力要弄明白和解决人的问题这一点的确提供了切实的帮助。”33 “所有的真理都是神的真理”这一点无疑是真的,反过来“所有的错谬都是魔鬼的错谬”这一点也是真实的。34因此,一句“所有的真理都是神的真理”立刻将论证简化成了反证法(说明某一命题的反面为不可能或荒谬,以证明该命题为正确),并且避开了问题的实质。另一位对圣经持化约论观点的基督徒心理学家坚持说:“正如圣经中所记载的神的律例对他的子民有约束力一样,他的‘法度’或者是在天和地这个框架之内的固定模式也对整个宇宙具有约束力。”35然后,他继续提出这种建议:正如《箴言》的作者诉诸自然现象一样,基督徒心理学家在为生命确定心理学“准因果”律时也可以这么做。这种观点不仅将心理学家放在了一个与神所默示的圣经之作者同等的位置上,而且取消了《箴言》305-6节中针对“在神独一无二的话语上进行加添”这种做法所提出的警告。没有人会对自然启示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益处表示怀疑,而这些益处包括人类通过自然科学和医学研究所获得的发现。即使这样,这些发现也许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那些相信生命之神圣性的人,因为人是神照着他的形象创造的(例如说,堕胎和生育技术)。然而,当通往心灵的形而上学的桥梁与具有侵犯性的心理学交叉的时候,圣经所认同的一般启示的作用是什么呢?

 

根据《诗篇》19篇的记载,一般启示的作用在于用神至高无上的荣耀来影响全人类。一位做事井然有序、有目的、有能力的造物主超乎一个人的想象力之外。使徒保罗明白一般启示的作用,并且宣告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

 

然而,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会阻碍一般启示发挥其作用,即一般启示可能会完全被忽视或者甚至是被误解。这个无处不在、大有能力的信息会被曲解和删减。再一次,保罗对神的愤怒做出了解释,他说:“原来,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罗1:18-19)对于真理,人的心永远都不会抱持中立态度。因着不义,人会反对神以及任何有关神的基本知识。通常,心理学的问题不在于它不值得信赖,而在于人不值得信赖。从自然界中获得的信息属于静态信息,这些信息会因人心的罪恶、不诚实和狡诈而被歪曲。

 

特殊启示

 

《诗篇》19篇所要表达的重点在于:比所有的一般启示更重要的,是透过神的道启示出来的神的荣耀,因为神的道能够改变人的心罗纳德·艾伦(Ronald Barclay Allen)这样解释这首诗:“我相信这首诗要教导我们的内容是:与透过所有的受造物相比,神更完全地透过他的道将他的荣耀启示出来(粗体部分是作者强调的重点)”36。一般启示叫人无可推诿,但是它永远无法提供能改变人生命、具有权威性、用于解决心灵问题的真理,因为它会遭到抗拒和拒绝。就此而言,我们需要有功效、活泼的真理——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且能改变人心的真理。

 

整首诗是以第7节为中心展开的,因为第7节宣告说:“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 “苏醒”与那个通常被翻译为“回转归正”“复兴”或“回头”的词为同一个词。37神的道是全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对人来说是理想的,或者说它完全适合于人,被罪恶和严重的问题所扭曲和丑化的人心可以因它的大能而得到重塑。正如《希伯来书》所说:“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4:12)这节经文并不是在说神的道会将魂与灵分开来,而是在说神的道会深入魂中、深入灵中,触及到人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和意图(或动机),这一点从一般启示中获得的信息永远无法做到。针对睡眠障碍、视觉感知和脑气质性疾病这些现象进行的研究偶尔会提供有益的见解,但是这些见解绝对达不到神的道所具备的改变人心的能力。在心灵这个管理权限范围内,神的道是无可匹敌的。

 

用心理学来解决心灵方面的问题,就像敷创可贴治疗癌症一样,或许它能够暂时减轻病人的痛苦,甚至是掩盖其症状,但是却绝对不会像神的道那样深入人的内心世界。

 

也许有人会说,这段经文只不过是在谈论那些顽固不化、死不悔改的人而已,它并不适用于那些在接受辅导的基督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从更广泛的范围来讲,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在非信徒身上,但《诗篇》19篇的最后8节经文(7-14节)描述了神的道在信徒生命中所具备的使人成圣的大能。此外,如果神的道比一般启示更重要,更能使神的荣耀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彰显出来,那么基督徒手上握着改变人生命宝贵真理,为什么要退而求其次回到一般启示的那些更简单、更基本的真理呢?

 

请留意神的道在人生命中所产生的影响——“苏醒人心”“使愚人有智慧”“快活人的心”“明亮人的眼目”“存到永远”以及“全然公义”。前五个特征用的是分词,意思是说神的道能给生命注入活力,给人以有深度的见解,使人心快活,开启人悟性的眼睛,而且永远不会过时。一个人在哪里能得到像这样的辅导呢?这一切都表明了神的道一直在进行着的事工以及它所具有的适切性。第六个特征是一个概述,表达了神的道能够生发出完全的公义。

 

此外,请留意那些与神的道有关的形容词,因为诗人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神的道。这些形容词包括:“全备”“确定”“正直”“清洁”“洁净”和“真实”。再者,指代神道的同义词表明了我们应当以什么方式接近神的道的辅导。这些同义词包括:主耶和华的律法(《妥拉》)、耶和华的法度、耶和华的训词、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的道理以及耶和华的典章。换言之,神的真理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从神而来的一系列建议。如果神的道要对受辅导者的内心产生应有的影响,我们在接近神的道时,就必须带着极度敬畏的心,而不应当像许多福音传道者那样,抱着轻慢的态度。当我们做到这些的时候,受辅导者就会发现其回味甘甜(10节)。

 

1114节是围绕这篇诗篇的最后乐章来展开的。这个道对大卫的生命所产生的强烈影响变得一目了然。大卫展现出他的生命,让人看到他是如何因神的训言而经历改变并因此使神得荣耀的。大卫指出,离了圣经,人们不仅会对宇宙所启示出的一般启示产生误解,而且会对他们自身的心灵问题做出错误的解释。除了圣经之外,大卫问道:“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12节)这个反问引发了一个强有力的答案,那就是:无人能够!大卫祷告说:“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容这罪辖制我。”(12-13节)“隐而未现的过错”就是人们在心里所犯的不知名的罪,而“任意妄为的罪”就是那些知名的罪。“任意妄为的罪”具有奴役性,它们会对受辅导者的生命产生约束力和控制力(例如性欲、暴饮暴食、醉酒或愤怒)。这些都是他们在充分认识其罪恶性质的情况下不由自主犯下的罪。

 

圣经表明,罪是导致人寻求辅导的主要原因(不是唯一问题),其他原因包括身体上的疾病和其他人所犯的罪。其他人所犯的罪包括其他人直接得罪受辅导者或者是在受辅导者身边犯下的罪,对受辅导者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强暴、乱伦、身体虐待、不承担经济责任、憎恨、愤怒和嫉妒)。与辅导有关的所有问题都源于一个因为罪的缘故而受到诅咒并且有魔鬼横行其中的邪恶世界(雅3:14-16)。然而,即便是在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受辅导者在内心里会做出什么回应呢?38当神的道亨通的时候,受辅导者就会脱离内疚的捆绑而行在自由中。大卫大胆地宣告说:“我便完全,免犯大罪。”(诗19:13

 

大卫最后的祷告是,愿他在神面前得蒙悦纳(14节)。他知道他真的在神面前得蒙悦纳的条件在于,他的行为(即“我口中的言语”)和他的愿望(即“我心里的意念”)都蒙神悦纳。主耶和华是大卫这位受辅导者的“磐石和救赎主”。

 

至关重要的问题

 

神的道启示的神之荣耀,远比整个宇宙的一般启示重要,因为唯有神的道能改变人心!所以,我们再回到开篇的问题:为什么是圣经辅导,而不是心理学?其答案一定是神的道在心灵这个管理权限范围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心理学却擅入心灵这个领域,并且试图篡夺权力。唯有神的道能够卓有成效地教导信徒如何荣耀他。

 

与大卫在《诗篇》19篇中谈到的观点相一致的是,基督徒往往都知道人生的主要目标是,荣耀神和永远以神为乐。唯有借着神的道,这个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人类的一切心理治疗和心理学绝不能洗净人心中的罪孽,以致达到这个远大而崇高的目标。实际上,一切心理学最基本的核心是自我——为自我的利益和享受而活。大多数的心理疗法都会借助于更加爱自己、尊重自己和骄纵自己的信息来迎合自己。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把这个当作是他们的“首要目的”,而且不幸的是,基督徒心理学也已经因此受到了显著的影响。

 

此外,一般启示绝不能产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性、权威性真理,以致受辅导者可以信心十足地把它当作自己心灵健康的基础。为什么?因为那不是一般启示存在的目的。从本质上看,一般启示无法描绘出神完整的图像,更不用说描绘出神对他的受造物的旨意了。论到一般启示的不足之处,约翰·加尔文这样评论道:“由此可见,神为他乐意教导的人赐下了他的道,因为他预先料到了他在宇宙中最美的样式不会卓有成效地得到彰显。”39当触及人心的改变这个问题时,大自然的启示就无能为力了。正如大卫在《诗篇》19篇中如此动人地描述到的,神赐给了人一个更有能力的启示,而这个启示能够深入人的心灵;它不仅能够拯救人,而且能够教导人学义,好叫人可以荣耀他并且永远以他为乐。我们在辅导时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有赖于这些基本事实。圣经是使生命成为生命的关键所在!主耶和华提出了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我耶和华的言语岂不是与行动正直的人有益吗?”(弥2:7

 


 

【注释】

 

 

1.关于“到底谁有资格提供辅导,是心理学家还是牧师” 这一争议的历史性讨论,请见Andrew Abbott,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s: An Essay on the Division of Expert Labor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以及David A. Powlison, “Competent to Counsel? The History of a Conservative Protestant Antipsychiatry Movement,” Ph.D. di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96。

 

2.参见诗1:1-2,119:50、92;提后3:15-17;彼后1:3、19-21。

 

3.参见路2:35;来4:12-13。

 

4.参见诗73:25-28;罗11:36;林前10:31;约壹1:3-4。

 

5.德语,整体世界观。

 

6.当时教给神学生的一个普遍原理是:“教牧辅导只应该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婚前辅导等。牧师永远不应该涉足那些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抑郁、自杀倾向、恐慌症、精神分裂、施虐受虐狂、人格分裂以及多动症。对于这些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治疗师才有资格治疗。这个原理的基本前提是,上帝的话语并没有触及这些问题的实质,因此需要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治疗。

 

7.几乎没有人知道,在更为出名的威廉·詹姆斯之前,拉德被任命为美国心理协会第二任主席。

 

8.Sigmund Koch, “Psychology Cannot be a Coherent Science,” Psychology Today:  (September 1969), 66.

 

9.比较常见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以及“T-JTA性格分析测验”。

 

10.约翰·麦克阿瑟和韦恩·麦克著《圣经辅导入门》,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

 

11.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出现了101次。在《七十士译本》中出现了超过900次,绝大多数译自希伯来文nepes (心灵、气息)翻译而来的,还有些译自 leh (心、内在的人,25次)、hayyah (生命,5次)、ruah(灵,2次)和is(人,1次,利17:4)。

 

12.logos 在圣经中的用法是“道”或“律法”,而古典希腊语强调是该词“古典学科”或“研究”的含义(ology)。另外,请参见荷马所著的《伊利亚特》第11卷,334页中关于早期对psyche (无意识的魂)和thymos (有意识的魂)的区别。

 

13.太25:15;可5:30;罗1:16;林前4:19-20;腓3:10。

 

14.D. A. Carson, Exegetical Fallacies (Grand Rapids, MI: Baker, 1984), 32-33.

 

15.实际上,圣经结束了基督教心理学的辅助心理治疗理论,而不相反。

 

16.Frank H. Minirth, Christian Psychiatry (Old Tappan, NJ: Fleming H. Revell, 1977), 64-65.

 

17.Jay E. Adams, A neology of Christian Counseling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79), 116.

 

18.箴30:5-6;参见申4:2,12:32;太5:18-20;启22:18-19。

 

19.Robert C. Roberts, “A Christian Psychology View,”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Four Views ed. Eric L. Johnson and Stanton L. Jones (Downers Grove, IL IVP, 2000), 159.

 

20.同上。

 

21.同上,11页。圣经并没有宣称自己是一本关于生物、化学、物理、天文学或商业管理的教科书,但是当圣经涉及这些领域的时候,它是完全无误并具有权威性的。然而,圣经明确说它是神给人的忠告。

 

22.这是大卫·鲍力生发明的词汇。他是基督教辅导教育基金会[s1] 的导师、费城威斯敏斯特神学院的教授。

 

23.Robert S. Feldman, Essentials of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4th ed. (Boston, MA: McGraw Hill, 2000), 4.

 

24.Karl Popper, “Science Theory and Falsifiability,” Perspectives in Philosophy, Robert N. Beck, ed. (New York, NY Holt, Richart, Winston, 1975), 343.

 

25.Scott O. Lilienfeld, “The Scientific Review of Mental Health Practice: Our Raison cf Etre, ” The Scientific Review of Mental Health Practice (Spring-Summer 2002): 5.

 

26.参见心理学家哈瑞· 哈洛(Harry Harlow)的经典研究; H. F. Harlow and R. R. Zimmerman, “Affectional Responses in the Infant Monkey, ” Science (1959): 130, 421-32.

 

27.Edward T. Welch, Blame it on the Brain? (Phillipsburg, NJ: P&R, 1998), 91.

 

28.David Powilson, “Critiquing Modern Integrationists,” The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 XI (Spring 1993): 32.

 

29.同上,33页。

 

30.撒上18:1;太22:37-40;可12:30-31;弗5:28-29;另参见Jay E. Adams, The Biblical View of Self-Esteem, Self-Love, Self- Image (Eugene, OR: Harvest House, 1986) 以及Paul Brownback, The Danger of Self Love:Re-examining a Popular Myth (Chicago, IL: Moody Press, 1982)。

 

31.四种性格类型包括: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黑胆质。这四种性格类型的拉丁文词根指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不同的体液。古希腊人认为,人体内哪种体液偏多,决定了人属于哪种性格类型。

 

32.圣经辅导者协会(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Biblical Counselors),美国印第安纳州东拉斐特市26号。www.biblicalcounseling.com

 

33.Lawrence J. Crabb Jr., Effective Biblical Counseling,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77), 36-37.

 

34.这是一个亚当斯博士自创的短语。

 

35.John H. Coe, “Why Biblical Counseling is Unbiblical?,” CAPS 1991 position paper presentation, 7, www-students.biola.edu~jay/bcresponse. html.

 

36.Ronald Barclay Allen, Praise! Λ Matter of Life and Breath (Nashville, TN: Thomas Nelson, 1980), 140.

 

37.Ernst Jenni, Claus Westermann, Theological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Vol. 3, Mark E. Biddle, trans. (Peabody, MA: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 1997), 1312-1317.

 

38.关于指导被辅导者因不公正的待遇受苦时要忍耐,《彼得前书》2章13节-4章19节给出了最精辟的论述。

 

39.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vol. 1, ed. John T. McNeill, trans. Ford Lewis Battles, (Philadelphia, PA: The Westminster Press, rpt. I960), 72.(中译:约翰·加尔文著,钱曜诚等译,《基督教要义》,三联书店)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