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温柔体谅
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来5:2)
在古以色列,君王在百姓面前代表神,而祭司则在神面前代表百姓。君王有治理百姓的权柄;祭司则有与百姓休戚与共的资格。《希伯来书》告诉我们,耶稣是我们的大祭司、真正的祭司,其他所有人间的祭司都是影儿,都指向他。
以色列的祭司们自己也是有罪的。因此,他们献祭不仅为百姓,也为了自己。以色列的祭司不仅是罪人,而且他们也一直犯罪。一些古代祭司真可谓旧约最十恶不赦的罪人——比如何弗尼和非尼哈(撒上1-4)。今天的我们和以色列人一样,都需要祭司。我们需要有人在神面前代表自己。但古时的祭司有时候是那么让人失望、那么邪恶和刻薄。
但如果我们的祭司能了解我们的软弱,因此他能深深同情我们,但他自己从未犯罪,因此他从不会自怨自怜——这样的祭司才能真正地温柔体谅我们。
在上一章我们探讨了《希伯来书》4章末尾的经文,而《希伯来书》5章延续了第4章的思路。上一章中,我们思考了基督心里切切想念他的子民,在他们的痛苦和患难中与他们休戚与共。现在借着《希伯来书》5章2节,我们来思考一个更深层的真理——他如何对待那些他想念的人。在4章15节中我们看到了何为基督的祭司角色,而在5章2节中我们将看到他是如何做的。
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
温柔体谅。
5章2节中的“体谅”和4章15节中的“体恤”的希腊文词根相同,而《希伯来书》最初的读者很可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它在英译本圣经中却没有体现。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两节经文都用到了一个希腊动词“dunamai”,甚至用了同样的动词形式;[1]而且两节经文中都有“软弱”一词(我们会在本章最后来讨论)。我将这两个词组的字面意思列举如下,这样你会与最初的读者有同感:
4:15 dunamenon sunpathesai tois (“能体恤”)
5:2 metriopathein dunamenon tois (“能体谅”)
请注意,这两个词组中都有“dunamenon”一词(能),意为“有能力做某事的人”,而且两节经文中关键动词的词根(pathein)相同(我已经划线标注了)。在前一章中我们注意到,“sunpathesai”意为基督与我们休戚与共,“一同受苦”。你可以看到这个希腊词在英语中被译为“sympathy”(同情),但它的含义远比我们所理解的“sympathy”更丰富。在5章2节中,当作者继续阐述耶稣如何成为我们的大祭司时,我们看到了“metriopathein”一词。这个词在新约中只出现过这一次,意思是“体谅”。“metrio-”这个前缀有克制、温和之意,而词根“patheo”指的是苦难、患难。因此,5章2节的意思是,当耶稣与罪人接触时,他不会手足无措。他安静、柔和、宽厚、克制。他温柔地体谅我们。
他会“体谅”谁呢?一定是那些错不严重、罪行尚可的人——但那些罪大恶极的人呢?他对他们会更严厉吗?
细读经文后,我们无法得出上述结论。“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愚蒙和失迷不是那种有别于重大罪行的轻微罪行。作者用这种方式泛指所有的人。在旧约中——还记得吗?这封写给希伯来人的信是多么丰富、广泛地取材于旧约——我们发现大致有两种罪:无意的过犯或故意犯的罪;或者如《民数记》15章所说,误犯的和“擅敢行事的”罪(民15:27-31)。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希伯来书》作者真正想说的是,“愚蒙”指的是无心之罪,“失迷”指的是故意犯罪。
换句话说,当《希伯来书》5章2节说耶稣“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时,其重点在于,耶稣能温柔对待所有到他面前来的罪人,而且他只会如此,不管他们的罪多么严重、多么令人发指。[2]令耶稣心生柔情的不是我们犯罪的严重程度,而是罪人到他面前来。不管我们犯了什么罪,他都会温柔地体谅我们。如果我们从不到他面前来,就必受到严厉的审判,好像一把两刃的利剑从他口里出来击杀我们(启1:16,2:12,19:15、21)。但如果我们真的寻求他面,那么他对我们狮子般的审判有多严厉,他对我们羔羊般的温柔就有多深沉(启5:5-6;赛40:10-11)。我们要么面对他的审判,要么面对他的温柔,因他不会对任何人保持中立。
想想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当我们犯罪时,耶稣鼓励我们将自己的混乱状态带到他面前,因他知道如何待我们。他不会鲁莽粗暴,不会怒声训斥,也不会像我们的父母那样大发雷霆。而他的忍耐不是因为他对我们的罪认识肤浅,他远比我们自己更清楚。事实上,即便在我们自我认知最深刻的时候,也只能认识到自身邪恶的冰山一角。他的忍耐克制完全源于他对自己子民的温柔。《希伯来书》不只告诉我们,耶稣爱我们而不斥责,还告诉我们他的爱是怎样的:他不是高高在上施恩给我们,而是与我们同在,用他的臂膀环绕我们,用我们需要的方式待我们。他温柔体谅我们。
有关《希伯来书》最重要的解经书也许非约翰·欧文的作品莫属。在欧文目前的23卷文集中,有7卷在逐节讲解《希伯来书》。[3]这些解经书花了他差不多20年的时间才完成,第一卷出版于1668年,最后一卷出版于1684年。那么这位伟大的解经家是如何阐释《希伯来书》5章2节的呢?他写道,当经文告诉我们大祭司“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时,这意味着他:
不会因罪人的愚蒙和迷失而抛弃他们,就像一位养儿育女的父亲不会因自己孩子嗷嗷待哺就不管他……大祭司应该如此,而耶稣更该如此。他以完全的柔和谦卑、忍耐克制担当他百姓的软弱、罪恶乃至挑衅,就像一位保姆或者养育儿女的父亲承受着一个可怜婴儿的软弱一样。[4]
耶稣永远不会拒绝你,就好像一位慈爱的父亲永远不会拒绝他哭泣的婴儿一样。耶稣的心完全向你敞开。没有什么能将他的爱禁锢在天,他心中流淌出恩慈的爱。
不仅如此,基督的“柔和谦卑”以及他的“忍耐克制”对他的本性而言并非无关紧要,仿佛他真正的喜悦不在于此。这种对所有罪人的看顾以及温柔体谅,对他而言最自然不过。欧文接着说,基督“对我们而言,没什么比他的怜悯、忍耐和宽容更能恰当、充分地体现出他的本性。”[5]换句话说,当耶稣“体谅”我们时,他是在做最适合、最自然的事。
事实上,耶稣没有因我们犯罪而撇弃我们,这表明他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和喜悦就是忍耐的温柔。欧文说,耶稣基督作为大祭司的这种温柔体谅“是对信徒最大的鼓励和安慰。如果他不是完全具备这样的性情,也并非无论何时都是如此,那么他一定会不满地抛弃我们。”[6]欧文的表达方式比较老套:我们的罪如此之深,以致耶稣若只有一点点温柔肯定是不够的;然而,无论我们的罪如何深重,基督的温柔体谅总是比我们所需的更加深厚。
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基督要体谅我们?
经文告诉我们说:“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
我们可以立即想到,这通常指的是大祭司。对此后一节经文说得很清楚,它说大祭司要为自己献祭赎罪(来5:3),但耶稣不需要这么做(来7:27)。请记住我们在前面4章15节中看到的——耶稣自己“没有犯罪”,但他能“体恤我们的软弱”,因为“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耶稣是完全无罪的。但他的确经历了一个真正的人在这堕落世界上所能经历的一切:患难中的软弱、试探以及人的其他局限性(来2:14-18)。以色列历史上所有的大祭司都是有罪的、软弱的; 但耶稣这位大祭司虽然软弱,却没有犯罪(林后13:5)。
因此,与我们的想法相反的是,我们在软弱、患难和试炼中陷得越深,基督就越与我们休戚与共。当我们陷入痛苦时,也有机会更深地进入基督心里,而不是相反。
定睛基督吧!他必会温柔体谅你。这是他唯一的做事方式。他是大祭司,终结了一切的大祭司职分。如果你只是定睛于自己的罪,你就不知道何处有平安。但是,一旦你定睛于这位大祭司,你就无视一切危险。若只看自己,我们只会觉得天上的审判何其严厉;若定睛基督,等待我们的只有他的温柔。
[1] 根据作者所参考的英译本圣经,4 章 15 节中的“dunamai”译为“able to”,而5章2 节中的“dunamai”译为“can”,因此英语读者们不太容易看到这一点。而在和合本圣经中,两处都译为“能”,译注。
[2] 欧文论证了这一观点,他的笔触极其优美,请参见:John Owen, 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in The Works of John Owen , vol. 21, ed. W. H. Goold (repr., Edinburgh:Banner of Truth, 1968), 457–61.
[3] 我说的是真理旌旗出版社 Banner of Truth (Edinburgh, 1968) 的版本。十架路出版社(Crossway)正在筹备一套新版的欧文重要著作集,预计会有三十多卷内容。
[4] Owen, Works , 21:455–56.
[5] Owen, Works, 21:462.
[6] Owen, Works , 21:454.
《柔和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