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爱的无私本质

 

莱尔(J. C. Ryle)是十九世纪一位福音派人士,又是圣公会的主教,他在1878年写过这样一段论述爱的文字:

 

爱当之无愧地称为“基督徒诸般恩典的女王”。圣保罗说:“命令的总归就是爱。”(提前1:5)这是一种所有人全都自称仰慕的恩典。它似乎是一种明显实用,人人都懂的东西。它决不是那些基督徒持有不同意见,“烦人的教义观点”之一。我猜想,成千上万的人对称义或重生的事,对基督或圣灵的工作一无所知,但他们即或告诉你这件事,却也不以为耻。但我相信,没有人愿意承认,他对“爱”一无所知。即或人在虔诚的事上一无所有,他们也总是奉承自己说,他们有“爱”。[1]

 

不幸的是,过了100多年,情况还是没有多大变化。爱的概念依然被普通大众误解、歪曲和错误定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我们的传媒,以及受娱乐主导的通俗文化。过去几代人有不计其数的流行歌,以主观和愉悦感官的词汇对爱进行定义。每天播放的商业广告和宣传,藉着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现在则藉着互联网冲击我们,不断贬低爱的重要性。当代对“爱和包容”的强调,倡导一种模糊教义差别(如福音派和罗马天主教之间的教义差别)的普世大联合,全都以“齐心努力侍奉”的名义,来推动某些据说可以改进文化的社会、家庭和道德目标,有许多基督徒因此受到迷惑。

 

圣经对爱的定义

 

对于一个属灵主题,任何一种罪恶的、错谬的、混乱的见解,圣经都是澄清我们观念的最佳来源,爱的主题也是如此。神的道许多次提到爱,但以弗所书5:1-2却为我们提供了这个主题的一个切入点,以及爱的一个绝好定义:“所以你们该效法神,好像蒙慈爱的儿女一样。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神。”

 

你若想效法神,让人知道你是神的孩子,就要凭爱心行事,因为神自己就是爱(约壹4:8;参约3:16)。译作“效法”的希腊文(mimētēs),英文单词mimic就是从它而来,它指的是一个模仿另一个人具体特征的人。身为信徒,我们当效法神的特性,当然也就包括他的爱在内。他在救恩方面的宗旨,就是为了救赎我们脱离罪恶,使我们效法“他儿子的模样”(罗8:29)。彼得吩咐我们说:“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1:14-16;参利11:44

 

惟有叫基督藉着我们活出他完全的生命,并且全然倚靠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罗5:5;弗3:1619),我们才可以效法神。那时我们才能做到,“凡(我们)所作的,都要凭爱心而作。”(林前16:14

 

儿女怎样本能地效法父母的举动和行为,属灵的儿女也照样理当愿意效法神,因为他已赐给他们权柄,作他的儿女(约1:12;加3:26)。就所有我们这些信的人而言,这是他从永远的过去就已定好的计划,神“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弗1:5)既然如此,既为神的儿子,我们在各个方面——圣洁、恩慈、饶恕、谦卑、仁爱——像他那样,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我们所能效法的,最为高贵的神圣品格,就是牺牲的爱。就如以弗所书5:2所言,耶稣“为我们舍了自己”。这就是agapē——爱——的顶点,不只是对另外一个人有好感,而是为了另一个人的好处,无条件地舍己(参约壹3:16)。基督为我们献上自己为祭,并不是因为我们实在配得(罗5:810),而是纯粹源自他主权、恩慈的大爱,为一切信的人承担罪的巨大刑罚。

 

神无条件的爱和世人有条件的爱,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显然的。若是对方未能兑现一个人的期待,他就拒绝把爱给予对方,这时候显出的就是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常常出现在夫妻之间。这种爱时而退潮,时而涨潮,有时候会从婚姻当中消失,这样就可能导致分居或离婚。但浪漫爱情的消失却不是合乎圣经的理由,可用来解除婚姻,因为神吩咐丈夫无条件地爱妻子,就如他爱我们一样(弗5:25;多2:4)。浪漫的爱固然会改善婚姻关系,但最终维系基督徒婚姻的爱,却是神的那种爱,即便没有收获的时候,也依然付出。

 

在神的道里面找遍各个地方,对爱的态度所作的定义,以弗所书5:2最为清晰、最为准确。爱主要不是一种情感,使我们感觉温暖和柔情。相反,它是一种自我牺牲的举动。我们晓得这件事,是因为看见神爱我们,他的儿子为我们献祭就是明证。真爱的态度必定一次又一次慷慨大度地付出,必定达到所能想象的最大程度,全都不为自己考虑。

 

世界对爱的歪曲

 

我在本章的开头说过,世界上大部分人对合乎圣经的爱如何定义一无所知。使徒保罗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这个事实,他说信徒一方面需要效法神的爱(弗5:1-2),另一方面则要躲避世界对爱的歪曲表达:“至于淫乱并一切污秽,或是贪婪,在你们中间连提都不可,方合圣徒的体统。”(3节)

 

撒但总是仿造神建立的美好事物。相对于神无条件、无私的爱,撒但则倡导一种好色邪荡、自我放纵的爱。世俗之爱的对象,仅仅是那些在某些方面吸引自己、可喜爱、带给自己满足、互惠互利的人。这种爱有可能互惠互利,但它付出得很少,却指望得到很大的回报。我们的主对这种扭曲的爱毫无夸奖之词:“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太5:46

 

撒但式的爱势必导致淫乱和污秽的事,这并不希奇。今天若有单身的人“坠入爱河”,常常就会导致通奸。若已婚的人与配偶之外的某个人“坠入爱河”,常常就会导致婚外情。若有人与另一个同性的人“坠入爱河”,那个人就以为参与同性恋活动也没关系。

 

以弗所书5:3有一个希腊文词涵盖各种形式的性犯罪(“淫乱”),它就是porneia,意指色情作品的英文单词pornography就源自这个词。它是希腊文enkrateia的反义词,enkrateia通常指的是对性行为的自我节制。路加在使徒行传24:25就用这个词描写保罗面见总督腓力斯时的情景——“讲论公义、节制和将来的审判。”(黑体字加以强调)腓力斯的夫人土西拉,原是腓力斯从她前夫手中抢来的,使徒实质上是对腓力斯说,他因此犯了奸淫,因他不肯约束性欲,犯了罪,因此处在神的审判之下。

 

丧失了性行为的节制,也会导致“污秽”的事(akatharsia),这个词比porneia包含的意思更广。耶稣曾用akatharsia描写坟墓当中的朽烂状况(太23:37),但它运用在新约圣经其他地方,指的却是好色的情欲、不清洁的意念、意淫,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性犯罪。

 

淫乱和污秽都是性事方面自私“贪婪”的表现形式。总的来说,贪婪与爱的舍己性质背道而驰。这种贪婪把自己伪装成某种有吸引力,有益的东西,但事实上却是有害的,可憎恨的,因为它并不像爱那样无私寻求别人的清洁。因为贪淫好色可能看似很好,可能具有极其强烈的诱惑力,所以造成配偶相互离弃,家人相互冷落或拆毁,朋友相互恨恶。

 

强烈的贪淫好色,常常驱使人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淫欲。因为人里面有这样强烈的冲动存在,所以性犯罪已经全然失控,伴随着对别人感受和幸福的完全漠视、可怕的强暴和野蛮,甚至还有谋杀。可悲的是,上一代人有一种现象已经造成野蛮的后果,这就是合法化的堕胎。

 

倡导和实践堕胎的人,以及那些真实经历过堕胎程序的众多妇女,全都是例证,说明西方文化沉浸于利己的爱已达到何种程度,将性方面的罪恶定义应用于个人关系,这方面已走到何等过火的地步。堕胎之争的要点并不单单是杀害婴孩的权利——惟有最露骨的虐待狂才会倡导那种做法。人们想要拥有堕胎的选项,根本原因乃是为了维护他们的“性自由”和个人便利。他们太过利令智昏地要求这些“权利”,以至于对于性关系造成的意外后果,他们的解决方法并不是停止滥交,而是杀害由此孕育的未出生的孩子。世人魂牵梦萦地想要性交,又不想承担后果或责任,他们情愿巧言狡辩,去杀害社会上最没有防卫能力,最无辜的成员。有一位当代作家直言不讳地说:“堕胎就是为了随意交配,而去随意杀人。”

 

虚假的爱对文化的败坏

 

西方社会如痴如醉、神魂颠倒地迷恋性事的欢乐,已将文化败坏到了骨子里。今天有一场文化大战正在激烈进行,这种败坏正是它的主要产物。信徒并不是总能意识到这场冲突的范围、性质、或激烈程度,但它却可以回溯到许多个世纪以前奥古斯丁所说的,在神之城与人之城之间爆发的战争。奥古斯丁看到,在本于圣经的基督教和撒但掌控的世界体系之间,持续进行着一场争战。在我们文化的道德领域以内,这场冲突几乎全都与性有关——异性间和同性间的滥交、离婚、堕胎、女权主义。所有这些东西都向真爱展开全面攻击。

 

在这场向神的国发动的文化战争当中,撒但似乎是在采用一种六步计划,把他属世国度的势力召聚起来。我们可以设想,他的计划似乎是沿着这些路线展开:

 

1)撒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夺取灵魂归向他的事业。

 

2)撒但争取人拥护他的体系,有一种强而有力,大有功效的办法,那就是败坏社会。他自行作出这个必然推论,乃是基于一条格言:好的社会使人更容易作好人,坏的社会使人更容易作坏人。撒但影响社会投向邪恶,乃是利用了世人的一种倾向,也就是他们容易去效法新闻、广告和娱乐媒体所传播的意见、意识形态和潮流。他只要操纵那些在文化方面大有影响的传播势力,就能成就这件事。我们每天都能看见魔鬼掌控媒体的实例(品质过分世俗的网络电视节目,新闻报道当中数量过于庞大的世俗偏见,不加掩饰地描写性与暴力的电影,无孔不入的物质至上和享乐主义的广告宣传,等等)。随着社会越来越恶化,作坏人越发容易,据此撒但的成功率就可衡量出来。

 

3)撒但利用另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来败坏社会,那就是毁坏家庭,因为家庭是文化的基本构建单元,人们在家庭中每天可以学习牺牲之爱。

 

4)撒但破坏婚姻,就可以毁坏家庭。

 

5)撒但削弱性忠贞,就可以破坏婚姻,因为那是维系婚姻的黏合剂。

 

6)最后,撒但借助于性革命来破坏性忠贞。这场革命发起于1960年代,鼓动人在性行为上随心所欲地自由行事。我们已经看到,重新定义和歪曲本于圣经的爱的典范是一场悲剧,性革命就是这场悲剧的中心要点。魔鬼向神之城和所有信靠神的人发动文化战争,性革命也是这当中最具战略意义的工具。

 

性革命也许会证明是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革命,它的恶劣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已知的一切政治或军事革命。正当西方文化全神贯注于冷战,忧心忡忡于铁幕背后的苏联及其卫星国、核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国间谍威胁,以及其他许多外在危险时,性革命正在持续不断地侵蚀和摧毁社会的根基。正是这种盛行的文化势力,导致我们陷入目前的败坏和道德相对主义状态。

 

现代社会是一幅文化图景,它已经完全对爱作了重新定义——从一个人自我牺牲、无条件地关心别人的好处,转向一个人贪婪、好色地关心性的自由和“满足”。再没有哪一种对爱的认识,能比这种认识更加不正确,更加不合乎圣经。然而,这种新的定义,确实证实了以弗所书5:3-7警戒我们的事。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答:今天这个自私自利、痴迷于性事的社会,如何才能再次看到真爱展现出来?我们的主在约翰福音13章深刻说明了它的答案。

 

基督为爱所立的实际榜样

 

这种爱的态度,我们极度需要,又是出于神的默示。约翰福音13章就这种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锐利的深刻见解。使徒约翰记述了耶稣实际的示范过程: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他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耶稣回答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西门彼得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耶稣原知道要卖他的是谁,所以说:“你们不都是干净的。”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作的,你们明白吗?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得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翰福音13:1-17

 

当然了,这一幕发生在那间楼房里,就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以前那个重大的夜晚,加略人犹大随后就要背信弃义地将他出卖给犹太宗教领袖和罗马当局。与此同时,其他门徒为要争哪一个在神的国中最大,陷入一场自私的争论。尽管主最近刚刚对他们说过,他不久就要舍命,与他们同在的时日不会长久,但对主即将遭遇的事,他们却没有一个人似乎有一丁点的敏锐察觉,也无人在意。因着所有这些负面因素,依照正常的人间标准来看,这些门徒足以成为最不可爱的人,但第1节却说,神的儿子“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基督爱属自己的人,这份爱是(也一直是)无条件的。即便是在门徒向他展现出最为丑陋的冷漠时,他依然以最大程度的爱来爱他们。

 

3节开始讲述耶稣展现这份爱的真实过程。他知道父神已凭主权将万有交在他手里,又是父差遣他来到地上,到了时候,他还要归回神那里。毫无疑问,十字架上替代性的死亡就要临到,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确实因这件事痛苦挣扎,但对那些事件的结果,他并不惧怕(约17章)。

 

耶稣既有十足的把握,周围的一切事件全都在神的掌管之下,便将慈爱的关怀转向门徒(4节)。他脱下外衣,脱到剩下内衣,很可能双腿和上身裸露。然后取来一条手巾,开始执行为门徒洗脚的任务。

 

在古代中东地区,既是因为风俗习惯,也是由于生活必需,饭前洗脚是很相宜的做法。在那个年代,人们光脚穿着凉鞋,在尘土飞扬、未铺路面的大路和小路上步行。举办宴席的主人,或者他的一名仆人,洗去宾客脚上的尘土,原是再相宜不过的事。按照当地的风俗,用餐的时间很长,而且大家又是斜躺着吃,和别人的脚挨得很近,因此把脚洗干净就能大大改善每位宾客的舒适程度。

 

一般来说,洗脚的任务是由社会阶梯上地位最低的奴仆来完成;所以并不是一份惬意的差事。耶稣和十二门徒为了吃逾越节的晚餐,在耶路撒冷找到一个房间,显然那里并未提供这样的仆人,门徒也没有一个人自愿为别人洗脚。很可能,没有一个人愿意降卑自己到这种地步,那样可能会叫他丧失天国最高地位的资格,毕竟关于天国里谁为大的争论在每个人心里依然记忆犹新。

 

所以,基督谦卑地采取主动,开始做起房间里面别的人都不愿做的事。当他拿着手巾,端着那盆水,来到彼得面前的时候,肯定大家有些安静下来,他们亲眼目睹荣耀的君王承担起一份最卑贱、最不体面的差事。但是彼得惯常充当这群人的发言人角色,他很快打破了这份宁静。

 

西门彼得问耶稣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6节)这仿佛就是对他说:“主啊,你不应该这样做!”耶稣回答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7节)——这就说明,彼得和其他人依然还不明白,主代替他们降卑到了何种程度(参腓2:5-8)。

 

但彼得却以一贯的勇敢风格,坚持对耶稣说,要他洗自己的脚,无论如何都是不应当的。这就促使我们的主对他所行之事的属灵含义加以澄清:“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8节)基督的意思是根基性的:彼得和其他一切将要与神建立救赎关系的人,他的心必须接受基督的清洗,并被洗净。

 

彼得和同作门徒的其他人早先从耶稣那里学到的东西,说不清为什么,在他们心里就是调和不了。他们知道他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16:16)。他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他们在各个神迹当中,见证过他的大能。他们也曾听见他教导说,他必须去死(约12:24-2532-33)。然而,他们却很难接受所有这些真理,尤其是他们的主在十字架上被处决,他们很难领会所有的含义。

 

但彼得却坚持追问,想要搞清耶稣说的是什么意思。他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坚持要求基督不但洗“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9节)。彼得绝对想与基督保持一种关系,但在那个时刻,他依然不清楚到底需要从主那里得到什么。因此,耶稣进一步阐明他的举动有何种属灵意义:“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10节)

 

从根本上讲,耶稣的意思是说,曾有一个时刻,所有我们这些信的人全都经历了重生的洗。就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心灵从头到脚得到清洗,我们的罪被全然洗净。但我们行走在世界上的时候,沾染了罪恶社会的灰尘和泥土,所以就需要每天认罪、悔改、得到洗净,这样使我们的双脚保持洁净,使我们得以与基督相交,并忠心地遵行他的旨意。

 

耶稣这句话也向彼得证实,他已真正得到拯救,他的罪被洗净了。他用不着再洗一次澡,只要不断洗净属灵的脚,就可保持与主同行。

 

随后耶稣做完了为其他门徒洗脚的工作,就在那个时候对他这种举动的总体意义作了总结(12-16节)。说起爱当怎样行事,这是一堂深刻的示范课。他已爱他们到底,爱到极致,意思是说,他谦卑地展现出无私的牺牲,并在最卑微、最基本的层面满足他们的需要。这种无私不久就将超越洗脚,达到他爱的最高行动——死在十字架上,那时,他要担当他们的罪和我们的罪,包括所有那些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的罪,这些罪常常使我们极不可爱。显然,耶稣以实际行动清清楚楚展现了爱的态度,即或罪人向它发起最竭尽全力的抵抗,它也足能胜过。

 

真爱的应用

 

尽管耶稣把洗脚确定为一种爱的榜样,是门徒应当效法的(约13:15),但他对爱的应用,最为清晰的一条,或许是在约翰福音13:34-35详细阐明出来:“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我们只当效法耶稣的榜样,牺牲自己满足别人的需要,这样去爱他们。我们应当抛开单纯的情感冲动和温暖感受,无论接受我们爱的人是否拥有(或缺乏)吸引力,都当如此去行。

 

最重要的是,效法耶稣真爱的榜样需要真正的无私,这与现代文化珍视的一切潮流全都背道而驰。我们早先探讨了当今的文化战争,从中你可以推出一个结论,西方社会极端恋慕自我的程度,很可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世人全然专注于自身的需要和欲望,虽说总在谈论爱,对它的真实意义却毫无认识。他们主要是从性的角度对爱进行定义,认为爱就是不断索取,却很少付出。所以,信徒的挑战就是,如何才能叫真正的爱在这样黑暗的文化氛围中明光照耀呢?

 

我们的主在约翰福音13:35回答了这个问题:“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基督的身体若要效法基督的形像,它也应当如此行(参弗3:16-21),身上的肢体就必须彰显出基督向他们显明的爱,为彼此牺牲自己。这可能意味着一切,从洗脚,体现在服侍人的实际行为,到舍弃我们的生命。舍命未必就是为一个人死。但它有可能包括奉献余生照顾残疾的配偶或者其他亲近的家庭成员。

 

身为一名牧师,在我曾经收到过的信件当中,有一封最令人难忘、最鼓舞人心的信,是一位年轻姊妹写来的。她是一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在恩典社区教会的主日学任教。下面这段话讲述的是,对自己教导的那些年轻女孩,她的内心如何有了深刻的转变:

 

我有一班年龄幼小的女孩。我不断告诉自己我爱她们,我爱她们小小的卷发,我爱她们浅浅的微笑,我爱她们美丽的连衣裙。反正我就是爱她们是可爱的小女孩。后来有一天我意识到,我才花费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备课程。我意识到,我根本就不爱她们,因为我未作任何牺牲,未将我所能带给她们的最好礼物带给她们,那礼物就是神的真道。我屈膝在神面前,承认我没有爱心的态度。我对那些可爱的小女孩有感情。我并不爱她们。爱就意味着殷勤预备,把我最好的给她们,哪怕这样做意味着我不能去看橄榄球比赛,或者参加其他一些校园活动。

 

这是一个绝好的例证,讲述一个大学生如何靠着神的帮助,最终认识到合乎圣经的爱是什么含义。所有的基督徒,若是愿意他们的生活显出真诚、敬虔的爱的态度,都务要把这种方法作为典范加以采用。

 

[1] Practical Religion [1878;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Books, 1977], 165


下一章 >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研经工具首页

<返回 电子图书馆

开始使用 研经工具>

研经工具( https://home.yanjinggongju.com/b/web/)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