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识当前你“心”的状况

 

我们在以下部分进一步谈及合乎圣经的心的改变过程时,先总结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内容;然后在第四章到第六章的部分详细讲解如何来实现个人应用。

 

什么是“心”?

 

定义:“心”这个一般性的名词在圣经里用于描述人的内心。心是一个人的非物质(非肉体)部分,它包括我们的思想、信仰、欲望、意志、感觉、意图和情感。它常被用来指人生命的控制中心。

 

我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物质/非物质

 

 

一般来说,我们的非物质部分(意志、心灵、灵魂和感觉)思考什么、相信什么,我们的物质部分(身体)就会相应地做出行动。比如,感到口渴,我们就会去喝水;感受到危险来临,我们就会逃跑;想吃冰激凌,我们就去买来吃。我们对身体的这种不假思索地反应已经习以为常了。

 

如果说,上面还是正常的欲望,那么对其他一些欲望和感受我们也会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比如,怒气爆发时,我们可能会咒骂或攻击他人;逃避现实时,我们可能会借酒浇愁或滥用毒品;想买一件买不起的物品时,我们可能会偷窃或透支信用卡;当遇到棘手的状况,我们可能撒谎来掩盖自己的责任。对你来说,上述这些回应方式可能也已变成一种无意识的行动。

 

日积月累,诸如此类的行为就会变成我们的一种习惯或行为方式。我们把这些习惯当作无意识的行为。当我们感到愤怒、悲伤、不安或孤独时,这些反应就是自然而然的反应。我们发现,这种罪性模式早已深植于我们的内心。

 

然而,我们的有罪的行为往往不是因为我们跌倒失败,无法完成我们该去完成的标准。相反,这些行为往往源于我们为了满足自己内在的私欲,或者说我们是故意为之。

 

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雅各书1:14

 

这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把自己训练到一个程度,以至一遇到某类状况,我们就会按自己习惯的某种方式去回应。

 

我散布谣言或贪恋情欲,是因为我享受罪中之乐。我们如此犯罪时,罪行所带来的短暂快乐的诱惑胜过我们内在想要取悦神的渴望。[1]

 

杰里·布里奇斯

 

举个例子,我本人(朱莉)多年以来每当感到紧张或不安时就会咬自己的手指甲。而且多数情况下,我连自己在这么做都没有自我意识。一旦感到烦躁,我就把手指头塞到嘴里啃咬。有时候直到我的手指头出血了我才发现。

 

有不少人一旦觉得悲伤或不安时,就去吃东西来用食物安慰自己。一些在色情中挣扎的人说,孤独引发了自我满足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自慰行为)。

 

“情有可原的罪”的说法其实不知不觉就蒙蔽了我们,让我们以为这种罪并没有那么邪恶,没有把他们当作罪来对待。更糟糕的是,有人觉得我们根本不必在意这些罪行!是的,我们粉饰太平地面对罪,这导致我们在犯罪的当下或者事后,都变得对罪不假思索。而且,我们常常在生活中下意识地否认我们犯了“情有可原的罪”。[2]

 

杰里·布里奇斯

 

与上面的逻辑类似,我(布鲁斯)曾经干着一份枯燥的工作。每当想到上班,我就会变得情绪低落或感到沮丧。有时,这些感受会进一步让我变得暴躁。因为我每天只能做一份我不喜欢的工作,我已经使自己习惯于用厌倦的视角看待工作。

 

给读者的问题:

 

1.你对某一类情况是不是有类似、已习惯的反应模式?

 

2.你正在哪些无意识行为中挣扎? 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

 


 

圣经有很多处论及“心”

 

在我们辅导他人经历合乎圣经的改变历程时,最重要的是告诉对方,心在生命和行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选择地运用圣经经文去引导对方,会帮助辅导对象在生命中经历圣灵带来的定罪的果效。

 

水中照脸,彼此相符;人与人,心也相对。(箴言27:19

 

这意味着什么?

 

正如水像镜子一样照出我们的外表,心反映了我们内在的情况,显明了我们里头的光景。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路加福音6:45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马太福音15:18-19

 

给读者的问题:

 

1.箴言427节如何论述行为?

 

2.箴言1515节和30节如何论述感觉?

 

3.箴言2814节如何论述态度?

 

4.你在结合以上经文思考自己的生命时,反思自己上一周的行为。你是否也在恶念、苦毒、淫乱、撒谎或谗言这些罪行中挣扎?

 

5.查看雅各书122-25节。这段经文如何论述听道却不能行道的人?

 

因为,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路加福音6:43-45

 

6.你在重读以上经文时,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些经文如何告诉你外在行为的的源头是什么?

 

7.这两段经文所反映出来的心的重要性在哪里?

 

8.圣经如何论述你的心的状况?

 

因为心的变化集中着眼于以圣经为根基的信心,我们必须留意耶利米书179节神对心的看法: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17:9

 

诡诈的心致力于满足“我”,有我自己的方式,为我的快乐而活,“我”是宇宙的中心。

 

 

这些事让你觉得出乎意料吗?

 

上文已提到,心是人生命的控制中心。因此,我们心中的想法、信念和欲望会引导甚至能够决定我们的行为。我们并不会自发地觉得自己的心是邪恶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人性本善或自觉心胸宽广。在我们学习圣经以前,可能从未听说自己的心是诡诈、败坏和邪恶的。如果我们诚实地面对自己,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犯了马太福音1518-20节提到的一些罪恶习性。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这都是污秽人的。(马太福音15:18-20上)

 

若是能够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忽视或者说轻看自己的有罪的态度。然而当我们去读主耶稣的话语时,就会发现我们最大的问题正来自于内心。

 

给读者的问题:

 

1.查看圣经雅各书41节。你能识别外在可见的问题和内心的欲望吗?

 

 

以下罗马书第1章的经文,它生动揭露了我们的思想、信念和欲望如何引导我们的行为: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祂,也不感谢祂。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彷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所以,神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侍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因此,神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神,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他们虽知道神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罗马书1:21-32

 

罗马书121-32节所列出的罪是罪恶思想、信念和欲望的结果。每个行为都始于某个想法;想法是由欲望或信念所激发;而欲望或信念的源头就是心。

 

当法利赛人和门徒问及洁净食物和洗手仪式时,耶稣借此机会谈到了心的问题。他给出了这样的明智回答: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马可福音7:18-23

 


 

这很重要!

 

从我们里面发出的恶源自于心。在发生奸淫之前,人先是因为渴求不伦之恋的快感。在偷盗行动之前,人先是觉得自己有资格得到想要偷窃的东西,并且得到了不会被抓到。在发生婚外恋之前,人先是渴求“快乐”,渴求需求满足,并想得到不伦关系的另一方依赖的感觉。在欺骗他人之前,人往往是担心自己暴露真实的信息会被抓住或真实的信息会被揭发。在发出谗言之前,人往往相信自己有权利分享信息,或者觉得他人也想了解某些信息。

 

                                                                              

 

你的快乐在哪儿,你的珍宝就在那儿;你的珍宝在哪儿,你的心就在那儿;你的心在哪儿,你的快乐就在那儿。

 

奥古斯丁Augustine

 

                                                                              

 


 

思想是心的重要部分

 

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言23:7

 

毫无疑问,我们的思想引导了我们的生命历程。我们的行为建基于当下或长久以来的想法。

 

思想的改变是我们生命改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在某些事情上的想法和信念或将决定我们对这些事情的回应方式。

 

约翰·麦克阿瑟指出:

 

“心”常常指心意,它是思考和推理的中心,它也包括情感、意志,也就是包括了整个内心。心是存储智慧的地方,也是影响我们一切言语、认知和行为的源头。

 

我们的思想引导我们观点的形成、信念体系的建立,也激发了内在的欲望。我们的思想还决定了我们的情感和情绪,使我们形成各种各样的感觉。在情感形成前就先有思想,可以说情感和欲望是思想的结果。

 

比如,一个正在焦虑情绪里挣扎的人,可能会不停地想各种的“万一”。虽然,这些“万一”的情况很可能源自现实,但更多的时候,人们会沿着这些“万一”开始思维奔逸,跑到了很多虚幻的想象之中。这些虚拟情景的想法会刺激我们体内分泌肾上腺素,使人感觉十分焦虑。

 

欲望根植于思想

 

正如夏娃看到伊甸园的果子悦人眼目,就吃了禁果,我们看到某些物品也会变得兴致勃勃。我们看到一些事物以后思想就开始奔涌,比如,想知道它是什么滋味、它摸起来什么感觉、拥有它会变得如何等等。此后,欲望会突然萌生,随着时间推移欲火攻心变得越来越强烈。再后来,我们要么采取了行动,要么暂时或永远地把这些放置一边。

 

思想有助于信念的形成

 

平时我们会接收百万条信息,然后会通过自己的理性判段或者道德标准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估。最终,我们对信息或真或假的判断,之后这些会成为我们信念体系的一部分。除非已有的信念体系被新的信息推翻,否则我们就会一直坚持自己之前的信念。

 

由此,你看到,我们的所有行为都始于心里的一个想法、信念或欲望。

 

也是因此,我们在改变行为习惯之前,必须先从自己的思想习惯入手来做改变。比如,我们的想法和信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罪的问题。如果我们相信某种罪源于生物学因素或遗传因素,那我们能做的不过就是接受身体上的长期治疗或通过各种药物的方式来改变,也只有这样治疗和吃药才能让我们感到舒服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承认那些有罪的行为是我们的错,我们在冲动、思想偏差和强烈的欲望面前也就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不是把“快乐”当作神,而是把最能带给我们快乐的事物当作“神”。“快乐”不是敬拜的对象,“快乐”成为了敬拜本身。[3]

 

约翰·派博John Piper

 


 

心意更新是持久改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徒保罗这样写到: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书12:2

 

行为改变之前,我们先要改变自己的信念或思想,而这需要有心意上的更新。从本质上说,上述的改变就是心的改变。

 


 

根基和果实的重要性

 

 

任何树所结的果实的质量取决于树的根系。当树根长在厚实、肥沃、营养的土壤里时,树就会强壮健康。这棵树的果实就会多汁、甘甜并能抵挡病虫害的侵袭。

 

当树扎根在贫瘠土壤里,树干就无法输送营养给枝叶,就会变得脆弱多病。

 

随后,这颗树的果实的质量就出问题了。尽管我们每年都可以从树上拿掉那些坏果子,但除掉坏果子这件事本身并不能改善树的健康状况。果树会一直脆弱多病,结出的一直都只是坏果子。使果树结出好果子的唯一方法,是改善树根的状况。这带给我们的应用就是,如果只处理看得见的问题或我们的糟糕感受(坏果子),那我们很快又会回到过去的问题或糟糕感受之中。

 

给读者的问题:

 

1.你在自己生命中看到自己结出什么样的“果子”?是好果子还是坏果子?请列举出来。

 

2.你之前是否尝试过用一些方法来结出好果子?

 

3.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4.你用的上述方法成功了吗?

 

5.多久以后你就又回到坏果子的行为模式里头了?

 

6.画出你自己的果树(使用下一页的树),树顶是你行为的果子,树根处是你的问题可能的根源。在树干上写下你认为是什么促使自己有这样的行为。这个过程会比较难,但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记住,你所有的行为,包括让你接受辅导的任何行为,始于心里的一个想法、信念或欲望。

 

 

7.你能看到心里的欲望(树根)与你正在经历的行为(果子)之间的关联吗?

 

8.思考这一点,写几段话解释你如何理解自己生命中树根与果子之间的关系。

 

 

我们所看见的问题(撒谎、偷盗、愤怒、色情)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而只是问题的症状。在我们的生命之树深处,这就是有某些因素带来了坏果子,这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真正问题。我们必须从处理根系开始,因为那才是我们所见问题的真正源头。我们在处理愤怒、偷盗或抑郁症状时,需要用合乎圣经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的源头(树根)。我们要着手于问题所在的核心,通过解决核心问题来得胜。要注意的是,根系等同于心。比如,如果我们的果子是抑郁,那根系就是我们的心专注于自己的想法、需求、权利、信念或渴望。这就导致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偶像崇拜的心,会体现在我们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上。

 

正如果子的好坏体现了树根的土壤状况,我们的言语和行为也体现出我们心灵的状况。

 

一个人的心若没有接受神丰富纯正之道的喂养,他的成长和变化就会缺乏属灵养分。一个缺乏圣经真理的人将在其信仰生活中结出坏果子。他们因虚谎的教导而容易摇摆不定,变得难以辨别是非。他们的生命之树会是脆弱的,结出的也是坏果子。

 

让我们通过上文中的那些问题,诊断哪些行为是坏果子、哪些是好果子,反思带来果子好坏的原因。如果你能完成这样的练习,就不难得出结论说,在我们的生命之树深处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个因素带来了果子的好坏之别。

 

 

我们必须回到根系。至于人,我们可以说根系等同于心。

 

这意味着,如果果子是愤怒、抑郁、焦虑、淫行、滥用毒品或酗酒、撒谎等表现,那根源是我们的心没有专注于荣耀神。我们的心所注重的,是我们各人的思想、需要、权利、信念和欲望。当我们的心专注的不是神,而是其他事物时,神把这些其他的事物称为偶像崇拜。

 


 

识别偶像崇拜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埃及记20:3

 

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约翰一书5:21

 

在神眼中,对除神之外任何事物的崇拜都是在拜偶像!看看以下经文:

 

情欲的事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奸淫、污秽、邪荡、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加拉太书5:19-20强调为作者所加)

 

我们每人每天都在拜偶像这一可怕罪恶中挣扎。正如加拉太书第5章所说,拜偶像是我们罪恶本性的一种欲望。它反映在我们的选择、言语以及对时间和金钱的使用上。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容易认为拜偶像属于东方的宗教体系,比如佛教或印度教,或者对树木和动物的异教崇拜。但事实是,拜偶像不仅是向雕像跪拜,还包括对任何你认为比神重要的事物的崇拜。它体现为 得到你自己追求的比神想要你追求的东西更重要。简单地说,如果任何你喜爱、渴望或侍奉的事物胜过了神,那就成为心中的偶像。

 

                                                                              

 

拜偶像的本质是想去取悦某一位不配得我们敬拜的假神。

 

 A. W. 陶恕A. W. Tozer

 

 

我们不断被引诱试探,犯下取悦我们的偶像的罪。世界上的科技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不断有新事物成为我们的偶像并获得我们的敬拜,然而撒但今天却仍然使用在伊甸园时相同的诡计和方法来使人落入网罗。

 

我们所拜的偶像有很多形式。有的人把金钱和占有物当作偶像。

 

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提摩太前书6:9

 

于是对众人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路加福音12:15

 

有的人拜人为偶像,比如名人、体育人物和音乐家。看看“美国偶像”这个节目是多么受欢迎你就明白了。每周有上百万人观看这个节目,并为他们的“偶像”投票。

 

有犯罪记录的说唱歌手备受年轻一代的敬重,身价高昂的运动员的行为(他们曾因赛场上的技能备受赞扬,而现在却因赛场下的问题行为臭名昭著)就得到大量高中运动员的效仿。

 

我(朱莉)认识一些视儿女为偶像的母亲,她们的家庭生活以孩子为中心。这些孩子在长大后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并期望别人来迎合他们的需求和兴致。一旦父母不再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他们就期望有人继续把他们当偶像来尊崇。

 

 

其他的神

 

除了主,我们生命里还会有其他什么神?假神多不胜数。对以色列人来说,他们有迦南的巴力,以寻欢作乐为本质的假神。对巴力的崇拜过程,包含暴饮暴食、淫乱仪式等放纵情欲的行为。我们可能在敬拜“唯一的神”:性、舍客勒(译者注:犹太时代的金钱单位)和肚腹(这污秽的三位“神”组成了“自我”这个独一的神),我们也可能敬拜其他奴役人的“三一的神”:享乐、财产和社会地位之神。圣经对这三者的崇拜的描述就是“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翰一书2:16)。对另一些人来说,橄榄球、公司和家庭也成为了他们的神。这些假神实在是不胜枚举。只要人允许让某种事物主宰自己的生命,它就变成了他的神,而想要担当神这一角色的存在比比皆是。我们的生命里总是在选择“效忠”某个对象,当我们选择效忠对象的时候,“试探”的另一头其实是一种长着很多头的“怪兽”。[4]

 

J. I. 巴刻J. I. Packer

 

 

 

原理其实很简单——我们生来就要敬拜。我们被造就是要敬拜神,但我们的罪恶欲望驱使我们崇拜世上的事物。

 

你是否开始看到,我们正在与之争战的一些事物也许来自于拜偶像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

 

我们在生命中相信某些事物或人能“让我们开心”。可能对有些人来说,能让我们开心的是成功或安全感;对有些人来说,是被他人认可和接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有些人是被内心的恐惧所驱使而行动。这种恐惧就是害怕自己不成功、不被接纳或者失去安全感。

 

这些动机由心中的欲望所激发,你可能猜到了,结出的果子就是坏果子。若非如此,就不会有人需要辅导了!

 

 

 

我们欲望中的邪恶之处不在于我们想要得到,而在于我们需索无度。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有时欲望本身就是邪恶的,比如杀人、偷盗或毒品交易。如果欲望是美好的,那么问题就出在美好的欲望变成了生命的主宰。我们的意愿取代了神的旨意,并主宰了我们的生命……(对任何美好事物的)天生的喜好成了支配人的渴求。我们本应以敬虔的热情和渴望为中心。美好事物的天生喜好本应服从于我们取悦赐我们这些喜好的神的旨意。邪恶的是欲望本身成了我们生命的主宰,邪恶的不是欲望的目标对象,认识到这个问题往往是辅导中的转折点。[5]

 

C. J. 马哈尼

 

 

有时辅导对象会觉得很诧异,因为圣经辅导员并没有特意针对辅导对象的愤怒或酗酒的问题进行处理。因为只是把坏果子从树上摘掉并无益处,那样的话新的坏果子很快又会出现。人们正在经历的后果其实是某些问题所导致的结果,而不是问题本身。

 


 

彻底切除的教义

 

这并不是说,圣经辅导员不会严肃地对待显明的问题,比如酗酒、色情和其他主宰生命的罪。在一些辅导案例中,我们需要根治切割术,因为纵容这些坏习惯的后果可能造成辅导对象本人和其他人巨大的灾难。耶稣说: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马太福音5:29-30

 

这表明某些显明的问题要做根治切割术。比如,对酗酒者来说,根治切除术意味着酗酒者要承诺不再喝酒,并把生活里可能对喝酒带来诱惑的所有因素都清除掉。这也可能意味着要参与戒酒行动并对生活环境中的酒精类产品做大扫除。对色情成瘾者来说,根治切除术意味着给电脑安装针对色情网站和信息的防火墙,设置上网行为监控措施。这也可能意味着,成瘾者为了绕开成人录像店的诱惑,在下班后从另一条新路线开车回家。

 

                                                                              

 

人心是个偶像工厂……我们每个人自从出母腹以来就是制造偶像的专家。

 

约翰·加尔文

 

                                                                              

 

根治切除术意味着不惜一切代价防止罪性行为的发生,切割的同时还应留意到外在的果子的根源来自“内心”。

 


 

我们要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在于根系——在于我们的心

 

                                                                              

 

一个基督徒被主所改变,最初且最大的成果是关于他内心的改变。如果满足于看似良善的“外在行为”,而内心仍处于败坏的状态,那基督徒在不断承担内心改变责任这件事上,实际上不过是个初学者而已。

 

约拿单·爱德华兹

 

你必须清空心里所有属世的财宝,让基督成为你的至宝,让祂拥有你的心。

 

司布真

 

                                                                              

 

引导并激励我们内心的事物,会带来我们行为某种改变及所结出的果子。

 

当我们的思想、信仰和欲望专注于荣耀神时,就会有合宜的行为和荣耀神的果子。

 

当我们的心专注于取悦“自己”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就自然会与神的心意有所不同。这会使得我们进退失据,因为神在圣经里命令我们要圣洁。

 

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得前书1:15-16

 

基督徒操练圣洁就使荣耀归于神。荣耀神应当是我们生命的中心目标。接受我辅导的人常常问:“我为什么要来到这儿?”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直接的回答会改变我们的生命:我们来接受辅导是为了荣耀神。

 

当我把生命的焦点从讨自己的喜悦和追求自己的荣耀,转变为讨神的喜悦和追求神的荣耀时,就是在荣耀神。这要求我把心的焦点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成以神为中心。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要有改变。

 

第一个必须发生的改变在于心本身。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心。因为我们的心是诡诈邪恶的(耶17:9),我们不可能知道它的败坏程度,我们里面也无法变得足够的良善,从而实现真实且持久的改变。我们也许曾这样尝试过,比如做新年计划,或参加某种“互助”小组来相互监督。我们的行为也许会有一时的改变,或在某种程度上的改变,但研究表明,仅仅改变行为不能带来持久根本的变化。

 


 

理解改变的动机

 

                                                                              

 

设想一个人只有教义上的知识和判断,却没有宗教情感,就等于从未涉入过宗教……圣经时时处处都表明,宗教情感能够反映我们和神的关系……造物主在设计的时候如果已经让我们的情感体现了祂的设计,人怎能错误地不按照神的设计去运用和表达情感呢?在耶稣基督为我们而死的福音面前,基督徒怎么有理由不用他所有的宗教情感去回应基督的救恩呢?还有什么其他的情感更能对我们产生影响呢?

 

约拿单·爱德华兹

 

                                                                              

 

神使我们能够改变、成为圣洁并按照神的呼召生活!我盼望这会令我们呼喊:“感谢主!”

 

当人纠结于生命中的问题时,他们的唯一目标只是能够变得“感觉良好”。他们误以为只要感觉好了、开心了,问题就解决了。这是我们在辅导事工中常遇到的情况。“好的辅导”跟辅导中“感觉好了”划上等号,仿佛“感觉良好”才是成功的。当“感觉良好”成为接受辅导的动机时,他们原来面对的问题因并未得到解决而往往一再出现,辅导对象就会从难过逐渐走向绝望。因此,这显然是辅导的动机和初衷错了。

 

所有辅导的目标应该是改变,但不是处境或“感觉”的改变。合乎圣经的辅导目标在于“心”这一层面上的改变,帮助辅导对象活出荣耀神的新生命。

 

 

这意味着神所看为重要的,就是我们所看为重要的。神的话语对神而言是重要的,那么对我们基督徒而言,神的话语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改变先发生在人的内心,然后才是在人的行为改变上表现出来。

 

 


[1] Bridges, Jerry. Respectable Sins, (NavPress, 2007) 23.

[2] 同上,25

[3] Piper, John. The Blazing Center – The Soul Satisfying Supremacy of God in All Things, Q&A, 2005.

[4] Packer, James. Your Father Loves You, (Harold Shaw Publishers, 1986), page for April 17.

[5] Mahaney, C.J. The Idol Factory, (Sovereign Grace Ministries, Gaithersburg, MD,20877). www.sovereigngraceministries.org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