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税吏马太和悲观的多马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马太福音》9章9节
多马,又称为低土马,就对那同作门徒的说:“我们也去和他同死吧!”
《约翰福音》11章16节
诚如我们一直所看到的,耶稣的十二个使徒的生平凸显了一个事实,即他们与耶稣相遇之前,都是平凡无奇、未经陶造之人。这十二个人,除了加略人犹大,都是加利利人。而整个加利利基本上是由小镇和村庄集结而成的乡下地区,当地的百姓都非精英分子,不以受过什么高深的教育闻名,而是平凡人中的平凡人,他们都是渔夫和农民。
耶稣的门徒也是这种人,他刻意不挑选贵族或有影响力的人,而拣选出身于最卑下社会阶层的人。
神国的体系总是如此,他使卑微的升高,使骄傲的降为卑,“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他)建立了能力”(诗8:2),“他使住高处的与高城一并败落,将城拆毁,拆平,直到尘埃。要被脚践踏,就是被困苦人的脚和穷乏人的脚践踏”(赛26:5-6)。神告诉以色列“我却要在你们中间留下困苦贫寒的民,他们必投靠我耶和华的名”(番3:12),“当除掉冠,摘下冕,景况必不再像先前。要使卑者升为高,使高者降为卑”(结21:26)。
如此看来,耶稣鄙视宗教精英领袖就不足为奇了。耶稣那个时代的宗教领袖(甚至是今天绝大多数的宗教界名人),是领瞎子的盲眼领袖。大部分犹太组织的成员在属灵上都是瞎眼的,以至于弥赛亚来到他们面前行了神迹,他们都还无法认出他,反而把他当做人侵者,视为敌人,而且从一开始,从耶稣第一次公开传讲信息,他们就想办法要谋害他(路4:8-29)。
到最后,祭司长和以色列公会成员带领众人高喊着要流耶稣的血。宗教组织恨恶耶稣,难怪耶稣不从宗教精英分子中指派使徒,反而拣选有信仰的普通人,也就是世人眼中的平凡人。
那些自以为义的宗教领袖不是不相信耶稣所行的神迹。在福音书里面,没有任何一处记载有人否认耶稣行神迹的事实,谁会这样做呢?耶稣行了太多的神迹,而且都是在公开的场合,所以连疑心最重的反驳者都无法否认。当然,有些人罔顾这一切,要把耶稣所行的神迹归于撒但的能力(太12:24),但是,从来没有人否认这些神迹的真实性。任何人都可以看到耶稣有能力随己意赶鬼、行神迹,没有人公开质疑他是否真有能力胜过超自然的世界。
不过,激怒宗教领袖的并不是这些神迹,他们可以接受耶稣行走在水面上,及变出食物喂饱几千人的事实。他们无法容忍自己被耶稣称为罪人,无法承认自己是贫穷的、被掳的、瞎眼的、受压制的(路4:18),他们过于自以为义。所以,当耶稣来(施洗约翰在他之前来)传讲悔改的信息,说他们是罪人,是受自己罪恶捆绑的恶人,是贫穷人、盲人和失丧的人,是需要赦免和被洁净的人,他们简直无法容忍。可见,让他们恨恶耶稣、诽镑他,甚至将他处死的,终究还是耶稣所传讲的信息。
这正是为什么耶稣要指派使徒的时候,会拣选卑微的、平凡的人,这些人乐意承认自己是有罪的人。
税吏马太
马太极有可能是十二使徒中最声名狼藉的罪人。在《马可福音》2章14节中,他被称为“亚勒腓的儿子利未”,这是个犹太人的名字。在《路加福音》5章27-29节,路加则称他是“利未”,而《路加福音》6章15节和《使徒行传》1章13节提到十二使徒的名字时,他又被称为“马太”。
当然,马太是《马太福音》的作者,因此,我们可能会期望从中得到很多关于马太这个人及其特质的细节,但事实上,我们对马太所知甚少。唯一可以确知的是,他是个谦卑、不想引人注意的人。他用很长的篇幅记载耶稣的生平和事工,可是,几乎从头到尾,他都完全让自己居于幕后。在他的整本福音书里,他提到自己的名字只有两次(一次是记载耶稣对他的呼召,另一次则是在十二使徒的名单里)。
马太接受耶稣呼召时是个收税的人,也被称为“税吏”。对一个要成为基督的使徒、教会的最高领袖、福音的传扬者来说,他这样的经历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毕竟,税吏在以色列境内最被人轻看,处处招人厌恶和辱骂,比希律党人更被人瞧不起(犹太人忠于以土买人希律),也比罗马的占领军更遭人蔑视。当时的税吏向罗马皇帝购买收税权,然后向以色列人强取金钱来填饱罗马政府的金库和他们自己的口袋。他们常雇用暴徒,以强硬的手段向百姓勒索,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卑劣、可恨、无耻的恶棍。
《马太福音》9章9节记载马太蒙召的事,这段记载出现得很突然,让读者感到诧异:“耶稣从那里(迦百农)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这是我们从马太自己写的福音书里对他仅有的短暂一瞥。
马太在接下来的几节经文里说:“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10节)
根据路加的记载,其实这是马太在自己家里为耶稣举行的盛宴,他似乎邀请许多同为税吏的伙伴、行各样恶事的人以及遭社会弃绝的人来见耶稣。他和腓力、安得烈一样,自己跟随耶稣之后,马上就想带亲朋好友来见耶稣,让他们能认识救主。他因为找到弥赛亚而兴奋异常,所以也想把耶稣介绍给他所认识的人。于是,他为耶稣举办了一个盛宴,邀请所有的朋友来参加。
路加记载当时的情景:“利未在自己家里为耶稣大摆宴席,有许多税吏和别人与他们一同坐席。法利赛人和文士就向耶稣的门徒发怨言说:‘你们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稣对他们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29-32)
马太为什么要邀请税吏和其他卑劣的人来参加筵席?因为他只认识这种人,而他们也是唯一愿意和他来往的一群人。他和社会上的任何一个精英分子的关系都没有熟到可以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来。马太是个税吏,就社会阶层来看,税吏和娼妓是同等的(太21:32)。对于像马太这样的犹太人来说,做税吏更为糟糕,因为这个职业使他成为卖国贼,为社会所唾弃,是最卑下的人。在宗教方面,他也受到排挤,不得进入任何会堂。
因此,马太仅有的朋友都是社会上的贱民,包括微不足道的罪犯、恶棍、娼妓以及与他们同类的人。所以,他邀请到家里来见耶稣的也都是这些人。根据马太自己的记载,耶稣和他的使徒很高兴地来到马太的家,并和这些人一同坐席。
当然,这件事让宗教人士相当不悦,也深感愤慨,于是当场就对门徒发出怨言。但耶稣说只有生病的人才用得着医生,他来本不是要召自以为义的人悔改,乃是要召罪人悔改。换句话说,只要这些宗教中坚分子坚持要保留他们外表上的敬虔和假冒为善,耶稣就无法为他们做什么。但像马太这样的人,他们愿意认自己的罪,自然也就能得到他的赦免和救赎。
有趣的是,福音书里特别提到过三个税吏,而且这三个人都罪得赦免。他们就是《路加福音》18章10-14节的比喻里提到的税吏,19章10节里的撒该,以及税吏马太。此外,《路加福音》15章1节说:“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耶稣对施洗约翰的服事表示赞赏,之后,《路加福音》7章29节这样记载:“众百姓和税吏既受过约翰的洗,听见这话,就以神为义。”相反,耶稣这样训斥宗教领袖:“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太21:31-32)
《路加福音》18章10-14节所记载的税吏的比喻,很可能依据的是真实的故事。耶稣说:
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哪,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哪,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请注意,那税吏“远远”地站着,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必定不被允许越过圣殿中的外邦人院。事实上,税吏不得不和任何团体保持距离,因为他们极其被人厌恶。根据犹太法典的教导,对税吏说谎或欺骗是正当的,因为这是职业勒索者罪有应得。
当时的税吏显然可以合法地替罗马政府向百姓收取一定金额的税金(参太22:21;罗13:7),但他们和罗马政府之间有项不成文的协议,就是他们可以自己定向百姓收取其他的费用或额外的税款,并可以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钱归己。
当时的税吏有两种,就是税务官(Gabbai)和税关员(Mokhes)。税务官是一般的税吏,负责征收土地税、所得税和人头税,这些税额是由官方所定,所以没什么可贪污的。然而,税关员负责征收进出口税和国内货品买卖税,甚至对任何需要道路运输的物品也征税。他们还设定过路费或过桥费,对载货的牲畜和载货马(牛)车上的轮轴征税,对包裹、信件征收关税,甚至对任何他们想得到的东西征税。他们可以任意定税额,还可以朝令夕改。
税关员又可分为两种,即税吏长和税吏。税吏长在幕后操控,雇用别人为自己收税(撒该显然是个税吏长,路19:2);马太则是个税吏,因为他自己坐在税关上,与百姓面对面(太9:9)。他是人们看得到的税吏,也是人们最讨厌的人,是人际关系糟糕透顶之人。一个有自尊的人在心智正常的情况下,绝不会选择做税吏。实际上,马太不仅断绝了跟人的关系,也断绝了跟上帝的关系,他被禁止进人会堂,禁止在圣殿献祭和敬拜。所以,从宗教方面来看,他基本上比外邦人还要糟糕。
因此,当耶稣拣选马太时,马太必定大感震惊,因为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根据马太自己的记载,耶稣看见他坐在税关上,很简单地对他说:“你跟从我来。”(太9:9)马太毫不迟疑,立刻“起来跟从了耶稣”。他舍弃了税关,离开了收税亭,与他那受咒诅的职业永别了。
马太一旦做出这个决定就无法再回头,因为绝对有很多为钱而不择手段的小人在那里等着,妄想从马太手上得到收税权。所以他一离开,必定马上就有人来替补。因此,他一旦离开,绝对无法复职,但他并没有后悔做出这样的决定。
在马太这样的人心里,到底有什么会让他立刻舍弃一切跟从了耶稣?我们可能会猜想他是个物质主义者,而他必定曾是这样的人,否则,他根本就不会去做税吏。那他到底为什么会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就舍弃了一切来跟随耶稣?
我们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是,不论马太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带给他什么样的心灵折磨,在他内心深处,他是个认识并喜爱旧约圣经的犹太人,他有属灵的渴慕。在他生命的某一阶段,最有可能是当他选择了令人厌恶的职业之后,有一股极深的属灵饥渴吞睡着他,于是他开始认真地追求真理。当然,神也在寻找、吸引他,而这股吸引力使他无法抗拒。
我们知道马太对旧约圣经非常熟悉,因为他在福音书里引用旧约圣经达九十九次之多,超过马可、路加、约翰引用的总次数。马太显然对旧约圣经有广博的知识,事实上,他引用律法书、诗篇和先知书,也就是说旧约中的每一部分他都引用到了。
可见他拥有足够的圣经知识,这些知识可供他随时取用。因为他无法在会堂听人讲解上帝的话语,所以他必定自己努力地研读旧约。每当他想满足灵里的匮乏时,一定是回头去研读圣经。
他相信这位真实的神,又因为他知道有关神启示的记载,所以他了解有关弥赛亚的应许,也一定知道有关耶稣的事。他坐在十字路口的收税亭中,自然对这个行神迹的人时有耳闻,知道他消除巴勒斯坦境内的疾病,把鬼从人身上赶出来,行出各样的神迹。所以,当耶稣出现,又呼召他跟随自己时,他就有足够的信心,能舍弃一切来跟随他。他的信心显然不只表现在他立即的响应上,也表现在另一件事上,就是他跟随耶稣之后,马上在自己家里举办了这场福音餐会。
基本上,我们对马太仅有的认识便是:他熟悉旧约,相信神,并在寻找弥赛亚,遇见耶稣之后就立刻舍弃了一切来跟随他。他与耶稣建立新关系后喜乐不已,他接纳和他同被遗弃之人,让他们也认识耶稣。马太成为一个沉静、谦卑的人,他爱那些遭受遗弃的人,却不给宗教伪善者留地步。他是个大有信心的人,他接受基督做他的主,并对他完全地顺服。马太明确地提醒我们,叫我们记得主拣选世上最卑劣的人,给予他们救赎并赐给他们新心,透过神奇的方式使用他们。
继马太的归正故事之后,“赦免”这个主题就成为《马太福音》第9章的中心。当然,马太尽管是个税吏,他还是知道自己的过犯、贪心,以及对自己百姓的背叛。他知道自己有贪污、勒索、压制和欺骗的罪。但是,当耶稣对他说“来跟从我”时,他知道这个命令自然带有赦罪的应许,而他早已渴望这样的赦免。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起来,奉献他的后半生来跟随基督。
我们知道,马太的福音书是为犹太人而写的。传统告诉我们,他殉道以前,在以色列境内外服事犹太人好几年。没有任何可靠的记载可以告诉我们他殉道的方式,但最早的传统显示他是被绑在木粧上烧死的。他不假思索地舍弃了收入优渥的职业,到最后仍然愿意为基督社一切。
悲观主义者多马
第二组的四个使徒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我们所熟悉的,他就是多马,他常被称为“怀疑的多马”。但这可能不是最合适他的标签,因为他实际上好过人们对他的评价。
然而,如果我们说他是个有点悲观的人,对他应该是公平的。他爱烦恼、好沉思,很容易焦虑、不安,总是预期会有最糟糕的事发生。所以,让他困扰的罪似乎是悲观,而不是怀疑。
根据《约翰福音》11章16节的记载,多马也称为“低土马”,意思是“双胞胎中的一个”,可见他有一个双胞胎的兄弟或姊妹,只不过这一点圣经中从来没有提及。
多马和拿但业一样,在对观福音里只出现过一次,而且都是出现在使徒名单中。马太、马可和路加都没有详细谈到多马,所以我们只能从《约翰福音》中来了解他的特质。
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我们清楚地知道多马很容易只去看生活中最黑暗的角落,他似乎总是预期最坏的状况会发生。但是,尽管他抱持着悲观的态度,我们却由《约翰福音》对他的描述中,一再看到他有相当可取的一些特质。
约翰第一次提到多马是在《约翰福音》11章16节中,虽然只有一节经文,却充分表现出多马真正的特质。
约翰利用这一节经文来呈现耶稣使拉撒路复活的序曲。当时,耶稣因生命遭受威胁,已经离开耶路撒冷,“又往约旦河外去,到了约翰起初施洗的地方,就住在那里”(约10:40)。有一大群人来听耶稣讲道,约翰说:“在那里,信耶稣的人就多了。”(42节)这可能是门徒跟随耶稣这么久以来,亲眼所见的一段最有果效的服事。众人对耶稣的信息做出回应并归向基督,耶稣也可以不受耶路撒冷宗教领袖的压制,自由地做工。
然而,他们在旷野时受到干扰,约翰写道:“有一个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马利亚和她姐姐马大的村庄。这马利亚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头发擦他脚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约11:1-2)伯大尼位于耶路撒冷的郊区,耶稣已经和住在那里的这个小家庭建立了亲密友爱的关系,他用特别的情感爱他们,和他们同住过,他们也供应他所需用的。
当时,他亲爱的朋友拉撒路病了,马大和马利亚就打发人告诉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3节)她们知道,如果耶稣来看拉撒路,一定能治好他的病。
这个情况让耶稣陷人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他离耶路撒冷这么近,就等于入了虎口,《约翰福音》10章39节中说犹太人的领袖想要捉拿他,定意要杀他,他已经从他们的手掌心逃脱过一次。如果他再回到伯大尼,一定会被他们找到,而他们会企图再次捉拿他。
耶稣回答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神的荣耀,叫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约11:4)门徒听到这话,必定松了一口气。当然,耶稣的意思是,拉撒路的死不会是他生病的最终结果,神的儿子会借着让拉撒路复活来使自己得荣耀。耶稣当然知道拉撒路会死,实际上,耶稣知道他是在哪一刻死的。
约翰写道:“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并拉撒路,听见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5-6节)耶稣爱拉撒路和他的家人,所以在拉撒路快死的时候,他待在原地不动。乍看之下,这两句话并排放在一起似乎有点奇怪,他刻意待在原地,好让拉撒路有时间死。然而,这是一个爱的行动,因为他们从拉撒路死而复活所领受的祝福,会比他只是病得医治领受的祝福要大,耶稣所得的荣耀也更多,而他们对耶稣的信心更会大增。于是,耶稣多等了几天,如此一来,当他到达伯大尼时,拉撒路已经死了四天。
耶稣当然可以靠他超自然的消息得知拉撒路死去的确切时间,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等,“然后对门徒说:‘我们再往犹太去吧。’”(7节)
门徒认为这是疯狂之举,他们说:“拉比,犹太人近来要拿石头打你,你还往那里去吗?”(8节)他们显然不想回到耶路撒冷,因为他们在旷野有绝佳的服事机会,而在耶路撒冷,他们都要冒着被石头打的危险。所以,现在不是去伯大尼的好时机。从伯大尼基本上可以看到圣殿,而圣殿又是耶稣最可怕的敌人的总部。
耶稣的回答很有趣,他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为他没有光。”(9-10节)这句话意思是说,他不需要像罪犯一样躲躲闪闪,他决定要在大白天的时候做工,因为一般人为了不至于跌倒而那样做;而那些在黑暗里行走的人就会有跌倒的危险,特别是那些在暗地里想办法要杀害耶稣的宗教领袖们。
耶稣对门徒说这些话来安抚他们,他们显然不想回耶路撒冷去送死,他就再次向他们保证,他们不需要害怕。当然,他知道自己死的时间是在神的手里,而不是在敌人的手里。当我们的主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时,他已经把他的目的说得很清楚了。
门徒却没了解他的意思,他们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12节),如果拉撒路只是睡了,为什么不让他休息呢?毕竟,耶稣已经说他的病不至于死。门徒看不见情况的紧迫性,他们以为拉撤路已经开始康复了。
“耶稣这话是指着他死说的,他们却以为是说照常睡了。耶稣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如今我们可以往他那里去吧。’”(13-15节)
现在他们明白了,耶稣必须回去,他也定意要这么做,所以不需要再说服他不要去。对门徒而言,这看起来似乎是最大的灾难,他们在恐惧中慌乱起来。他们深信,如果耶稣回到伯大尼,一定会被杀,而耶稣已下定决心要去。
这个时候,多马说话了。在《约翰福音》的记载中,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他,“多马,又称为低土马,就对那同作门徒的说:‘我们也去和他同死吧。’”(16节)
这是悲观的想法,而多马一向如此,但这是英雄式的悲观。多马所看到的尽是摆在眼前的灾难,他相信耶稣正朝着被石头打死的危险走去,但如果主已经决定这么做,他也会坚定不屈地决定和主同去受死。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
要做个悲观的人并不容易,因为那是很悲惨的一种生活方式。乐观的人可能会说:“我们去吧,事情会解决的,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说我们不会跌倒,我们就会安然无恙。”悲观的人就会说:“他会死的,但我们愿意和他同死。”多马至少有勇气做一个忠心的人,即使在面对自己的悲观时也是如此。乐观的人要保持忠心容易多了,因为他总是预期最好的事会发生;而悲观的人总相信有最坏的事会发生,所以要保持忠心就比较难。悲观者的忠心是英雄式的悲观,却也是真正的勇气。
多马对基督很忠心,在这方面,他可能和约翰一样。当我们想到有某个人很爱耶稣,和他有很亲密的关系,我们通常都会想到约翰,因为他总是在耶稣身边。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如果没有耶稣,多马就不想活了,如果耶稣将会死,他愿意和他同死。事实上,他是在说:“伙伴们,咬紧牙关,让我们同去死吧。我们宁愿死,以便和耶稣同在,也不要自己存活。”
在门徒当中,多马的性格特别坚强。此时,他们似乎全部都跟随他的带领,响应说“好,我们同去死吧”,因为他们真的都和耶稣到伯大尼去了。
多马对基督的忠心显然非常坚定,所以他的忠心不会因他的悲观而减少。他没有幻想说跟随耶稣会是件容易的事,他所能看到的,是死亡正大张其口要吞噬耶稣,但他带着无畏的勇气跟随他,在必要的时候,决定和他同死,不肯遗弃他。他宁愿死,也不愿存活下来,与基督隔绝。
在《约翰福音》第14章,我们再次看到多马对耶稣深厚的爱。记得在研究腓力时,我们看到耶稣把他即将离开的事告诉门徒,“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约14:2),“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4节)。
在第5节,“多马对他说:‘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我们又看到多马的悲观了,他基本上是在说:“你要离开了,我们永远到不了你去的地方,我们甚至不知道怎么去。我们应该怎么到那里呢?跟你同死应该是个比较好的计划,因为这样我们就不用分开了。如果我们同死,我们一定会在一起,但如果你就这样走了,我们要怎么去找你呢?我们甚至不知道怎么到那里。”
这就是多马,他对耶稣怀有深厚的爱,他和基督的关系是这么的密切,所以他绝对不想与他分离。当耶稣谈到要离开他们时,他的心碎了,他感到极大的惊骇,一想到要失去基督,他的精神就瘫痪了。在那几年当中,他与耶稣紧密相连,所以他很乐于与他同死,他无法想象没有他的日子。你必须敬佩他对基督的这份忠心。
对多马而言,他很难面对耶稣死的景况。但这最大的恐惧他已经经历过了,因为耶稣死了之后,他还活着。
多马再次出现是在《约翰福音》第20章中。耶稣死后,所有的门徒都哀伤至极,但他们聚集在一处,彼此安慰,只有多马不在那里。《约翰福音》第20章24节说:“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
他不在那里真是太可惜了,因为耶稣向门徒显现时,门徒正把他们自己锁在某个地方的一个房间里(很可能是耶路撒冷城内一个阁楼上)。约翰写道:“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19节)尽管门窗紧闭,突然间,“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19-20节)
多马错过了这一切,但是,他为什么不在那里呢?很可能是因为他很消极,很悲观,很忧郁,他完全被击倒了。他可能躲到某个地方,在自己的悲惨世界里挣扎,他只看到最坏的一面。如今,最可怕的事已经发生了,耶稣走了,他确信自己再也看不到他,他可能还在想,他绝对没有办法到耶稣所去的地方,他必然后悔没有照原先定意的去做,就是和耶稣同死。
多马一定觉得很孤单,觉得被出卖,被拒绝,被遗弃。一切都结束了,他所深爱的人已经走了,而这简直把他的心都撕裂了。这时他根本不想与人接触,他的心已经碎了,他被击倒、压碎,他只想独处,不想被戏弄。他不想置身在人群中,甚至不想和朋友在一起。
“那些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25节)
他们神釆奕奕,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想把这好消息告诉他。
但是,任何一个有着和多马相同心情的人,都不会那么容易就振奋起来。多马仍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悲观者,他所看到的都是坏的一面,而其他门徒对他说的好消息简直好到不可能是真的,“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人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25节)。
就是因为这句话,多马才得了“怀疑的多马”这个缚号。但是,我们不要对他太过严苛,请记得,其他的门徒也是看见耶稣后才相信了他的复活。《马可福音》16章10-11节说,抹大拉的马利亚看见耶稣之后,“她去告诉那向来跟随耶稣的人,那时他们正哀恸哭泣。他们听见耶稣活了,被马利亚看见,却是不信”。在以马忤斯路上的那两个门徒,他们跟耶稣一起走了好长一段路之后才认出他来,然后“他们就去告诉其他的门徒,其余的门徒也是不信”(13节)。耶稣出现在门徒聚集的房间,“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约20:20),于是,他们就相信了。可见,他们全都信得很迟缓,因此,让多马和其他十个门徒分开的原因,不在于他的怀疑较多,而在于他的哀伤较深。
《约翰福音》20章26节说,过了八日,耶稣再次向门徒显现。显然,多马极深的悲伤终于减轻了些,因为其他使徒回到耶稣第一次向他们显现的房间时,他和他们在一起。同样的情形再度发生,“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26节)
当然,没有人需要告诉耶稣多马先前说了什么,他直接看着多马,对他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27节)主对多马格外地温柔,他犯了错,因为他天生就是个悲观者,但他所犯的错,乃是由于他对耶稣深沉的爱,也是因哀恸、心碎、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孤独的痛苦所引发的。没有人会和多马有一样的感受,除非他和多马一样爱耶稣,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对他那么温和。耶稣了解我们的软弱(来4:15),也就了解我们的疑惑。他同情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也就忍耐我们的悲观。当我们把这些视为自身的软弱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多马对耶稣有英雄式的忠心,因着这份忠心,他明白和耶稣同死比与他隔绝好。多马对耶稣的爱可以从他至深的绝望中得到证实。
多马随后在第28节说:“我的主,我的神!”这可能是从使徒口中所出的一个最伟大的声明,所有质疑基督神性的人都应该来见见多马。
耶稣基督的显现,使多马的悲哀、不安、消极、忧郁在一瞬间就永远消失了,而且就在那一刻,他蒙召成为一名传道人。不久之后,在五旬节那天,他和其他使徒一起被圣灵充满,得到能力,他和其他同伴一样,把福音传到地极。
有许多古老的见证指出,多马将福音远传到印度。一直到今天,在印度晨奈(马德拉斯)机场附近还有一个小山丘,据说多马就葬在那里。在印度南部有一些教会,他们的历史可追溯到初代教会创立之始,据说它们都是由多马设立的。最有力的传统提及,他为了信仰的缘故被人用矛刺死。对于一个因看见老师肋旁有枪扎的伤痕而信他的人,对于一个渴望与主再度连结的人,这种殉道方式是非常合适的。
两个被改变的门徒
有趣的是,神使用马太这样的税吏和多马这样的悲观者。马太一度是人们最厌恶的罪人,是个拙劣、卑鄙、遭厌弃的人,而多马曾经是个温和、忧郁和哀伤的人。但基督使用了改变其他人的方式来改变他们。你是否开始了解神使用哪种人?他可以使用任何一个人,个性、身份、家庭背景都不重要。除了加略人犹大之外,所有的使徒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愿意承认自己的罪性,并仰望基督的恩典。而基督也就带着恩典、怜悯和赦免与他们相遇,使他们的生命得到改变,让他们因此能够荣耀他。对所有全心信靠他的人,他都会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