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9:32-33

 

……他们正跌在那绊脚石上。就如经上所记:

 

 “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

 

 跌人的磐石;

 

 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解释圣经时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经解经。意思是要明白一节经文的意思,最好的方式就是查考圣经其他地方对同一个主题说了什么。往往那些相关的经文会有更清楚的解释。经文总是能互相启明的。把经文拿来对照,是唯一保险的正确读经方式。

 

我们也打算在本讲中这样做。保罗在罗马书第9章最后两节里介绍一个比喻,来阐释他稍早所说的,就是以色列人未得到救恩,是因为这整个国家不但不相信耶稣,而且被耶稣绊倒了。保罗用的比喻是“绊脚石”,他乃是根据以赛亚书的两处经文,而得出这个对耶稣的比喻。

 

但这并不是圣经仅有的一次提到绊脚石。你若仔细研读圣经,会发现这个比喻用得很频繁,不但保罗,新约许多作者也使用过,甚至耶稣自己也用过。我将在本讲中探讨这个寓意丰富的比喻。

 

以赛亚书的引文

 

先从以赛亚书的引文着手。一共有两处,以赛亚书8:1428:16。保罗在罗马书9:33中把这两节引文并在一起,看起来似乎是一节。以赛亚书的两处引文分别是:“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是试验过的石头,是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着急”(赛28:16)。“他必作为圣所,却向以色列两家作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赛8:14)。保罗引用了以赛亚书28:16最前面和最后面的部分,中间部分则用以赛亚书8:14来取代。

 

保罗为什么这样大动刀斧呢?难道这表示保罗不尊重圣经,随自己的意思任意更动经文吗?

 

答案是否定的。保罗并不是随意更改圣经,他乃是像我前面说过的以经解经。以赛亚书8:14里,先知似乎是说,耶和华是那个使百姓跌倒的绊脚石。但到了以赛亚书28:16,就清楚指出绊脚石是神“在锡安放”的另一个人。显然后面这一节的目的是在解释前面那一节,指出那块绊脚石实际上是耶稣基督,是父差到世上来的人子。

 

哈尔登将这个比喻的众多用法做了一个归纳:

 

用石头或磐石比喻耶稣基督,两者都在阐释一个观念:救赎大工是单单由耶稣基督完成的。他是创始者,是救赎所依靠的根基,是一切细节交会的中心和起源。他与救赎的关系就如同石头与建立在其上的建筑物之关系,用来保持、坚固后者。换句话说,他是一块绊脚石,这导致别人拒绝他;那些不相信他的人最终必断绝与神的连系。

 

这个比喻还有另一种用法:以赛亚书这两处经文不仅视耶稣为磐石,而且将耶稣与耶和华并为一谈。根据数学原理:“甲乙若同时都等于丙,则甲等于乙。”神在锡安设立耶稣作为磐石,圣经也宣告神是百姓的磐石,这在旧约经常可见。保罗使用这个比喻,显然他相信耶稣基督的神性。

 

当然,他这种说法对以色列人而言是一种冒犯。事实上,这是他们反对保罗教训的根源。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以自传的方式说到这一点。他说耶稣的福音和他的钉十字架在罗马人看来是“软弱”的,被希腊人看为“愚拙”,被犹太人视为“绊脚石”。

 

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林前1:22-2527-29

 

我发现这是今日传福音时所面对的三个问题。我不是特别指希腊人、罗马人或犹太人。我确实发现有些人拒绝福音是因他们认为福音是为软弱人预备的宗教;他们自己并不需要什么宗教。另外有些人拒绝是因为福音看来很“愚拙”,似乎与我们这个世俗化的高科技科时代格格不入。另外有些人拒绝福音是因为“神儿子也具有神性”的观念对他们是一种冒犯;他们无法明白为什么他们不能“拯救”自己。

 

三个冒犯的原因

 

对以色列人及其他人而言,冒犯他们的不仅仅是耶稣基督的神性。还有别的因素,而哥林多前书至少提到了三项。

 

1. 石头是一个卑贱的东西,它表明了耶稣谦卑和卑微的景况。大多数人都喜欢结交权贵。如果他们在公开场合被人看见与名人站在一起,就感到喜不自胜。若是耶稣以他属神的荣耀来到世上,有天使在他四周前呼后拥,世人一定蜂拥到他身边。但这不是他来到世界的方式。他以婴孩的样式降临,生在罗马帝国一个偏远的小城,父母都是贫穷的百姓。他一生与最穷苦的人来往,一点也不以为忤。他唯一见过的“大人物”就是彼拉多和希律,那还是在他受审的时候。耶稣似乎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平凡人。

 

以赛亚这样说到耶稣基督:“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赛53:2-3)。

 

一块“绊脚的石头”不会被高举起来,放在醒目的位置。它是被人忽略的,只能默默地躺在地上,毫不引人注意。

 

2. 人必须用信心来接受福音。这是保罗第32节前半节的重点。他在这一节里介绍了“绊脚石”的比喻。他问道,为什么以色列人追求义,却未得到?他回答说:“因为他们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救恩是神赐的礼物。因此救恩必须以礼物的方式被人接受,否则就不成其为救恩了。我们若以为救恩是可赢得的(或我们坚持靠自己去获取),就无法得到救恩。

 

哈尔登说:“白白的救恩对人类的骄傲是一种威胁,他们无法忍受欠人情债,因为那是神无上的恩典,暗示蒙恩的人是有罪的,生命受到了罪的污染。但人类总是渴望能对救恩有所贡献,即使一点点也好。”

 

3. 神照自己的意思拯救人。第三种冒犯也是保罗在这一章里所解释的:神有拣选的主权。神要拯救谁就拯救谁,要拒绝谁就拒绝谁。依我个人的看法,这恐怕是圣经中最容易冒犯人的教义了,所以很多牧师和圣经教师经常避免教导这一章。

 

我已经多次引用哈尔登的话,因为他对这一段有独到的见解。以下是我在本讲第三次引用他的话:

 

没有什么比罗马书第9章里有关神拣选的教义,更容易引起一般人对神行事的方式之反感。

 

一般自以为义的人固然对这个教义极端嫌恶,这并不足为奇,但即使对救恩的价值多少有所领悟的人,也不太情愿认真研究圣经这一部分的教导。虽然他们提不出合理的反驳,他们的良心也不允许他们做直接的抨击,但他们像法利赛人那样,声称对这一章大惑不解。为什么他们对这个主题如此困惑?他们的困难是什么?因为它“难懂”吗?因为他们内心厌憎这使人谦卑的真理吗?还有什么比使徒的用意更明显的呢?从文法上的意义看,圣经中还有哪一章比这一章更清晰呢?这不是引起他们困惑的原因。他们最大的难处在于,这一章的含义太清楚了,根本无法让人产生误解。他们的良心不允许他们攻击这章的字句,而他们的聪明又使他们不甘心顺服这真理的管辖……

 

……信徒啊,我们岂不应当放下自己的聪明,单单仰望神,像先知那样说:“耶和华啊,请说,仆人敬听。”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提出福音对人的四种冒犯:(1)耶稣基督的神性;(2)他的人性和他卑微的处境;(3)人只能靠信心而无法凭着行为接受福音;(4)救恩是依据神的拣选和呼召。

 

四个叫人跌倒的绊脚石!

 

现在我要问:“为什么神要创造这样一个叫人跌倒的福音呢?”

 

现今任何一家广告公司的主管都不会这样做。他会尽量把福音包装得魅力十足。他会设法使福音听起来“切合需要”。这才能吸引人聆听。这是现代市场行销的原则。难道神不清楚销售技巧?神当然知道,他晓得自己在做什么。他要使人谦卑下来,放下天然的骄傲,这是你我或任何人得救的先决条件。从一开头我们的骄傲就使我们陷入困境。骄傲是罪的源头。我们无法得救,除非我们的骄傲先被砍掉,被连根拔起,被抛弃,这正是福音所做的。只有在骄傲被摧毁之后,我们才会开始相信耶稣,在他上面建造。

 

圣经信仰的头块石头

 

于是我们来到明白这个重要比喻的下一步。根据圣经,“绊脚石”是指圣经信仰的头块石头,是建立稳固生活的基础。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必须追踪圣经其他几处以石头作比喻的经文。

 

先从诗篇118:22开始,那里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这后面有一个故事,虽然圣经并未提到。从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依照当时建圣殿的建筑师提供的详细计划,圣殿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在别的采石场凿出的,然后运到建殿处,在那里装拼起来,所以现场听不见任何用工具凿切石头的声音。在施工的早期,有一块石头被送过去之后,工匠却找不到一个地方可将它拼进去,他们只好把它放在一旁,过了一阵子,他们就忘记了这回事。后来圣殿即将完工,却发现少了一块主要的石头。他们打发人去采石场询问,回答是那块石头早就送过去了。工匠到处搜寻,终于找到了他们早先搁置在一旁的那块石头。他们把那石头搬到适当的地方,发现它竟能将那处空缺填得天衣无缝。

 

于是“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耶稣对那些急欲逮捕他的宗教领袖说话时,也曾引用这个比喻。他先前说了两个故事,以揭露他们如何顽梗着心拒绝他。第一个故事将他们描述为一个口是心非的儿子,答应了父亲去葡萄园工作,最后却未去。第二个故事将他们比喻作心狠手辣的园户,他们向一个富人租下葡萄园,却设计盗取产业,甚至杀了园主的儿子。耶稣说完这两个故事之后,就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作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太21:42;另见可12:10-11;路20:17)。

 

显然门徒也听到了这一段话,因为耶稣复活升天以后,彼得和约翰在公会面前受审时,彼得也曾以同样的方式引用这一节。他告诉宗教领袖说:“拿撒勒人耶稣……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徒4:10-11)。

 

活石与神的圣殿

 

现在我们来看圣经中对这个比喻最具体的说明,就是彼得在他第一卷书信中的论述。我们已经看过保罗在罗马书第9章所引用的以赛亚书8:1428:16,以及耶稣和彼得在马太福音21:42(和对照的福音书经文)、使徒行传4:11中,所引用的诗篇118:22。在本段引文(彼得前书2:4-8)中,彼得把上面三处经文合并起来,以显示那些相信耶稣的人如何将他们的生命建立在他身上,成为灵宫的一部分,作为神正在建立的教会之肢体。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因为经上说,

 

“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

 

 安放在锡安,

 

信靠他的人

 

 必不至于羞愧。”

 

所以,他在你们信的人就为宝贵,在那不信的人有话说:

 

“匠人所弃的石头,

 

 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又说,

 

“作了绊脚的石头,

 

 跌人的磐石。”

 

他们既不顺从,就在道理上绊跌。他们这样绊跌,也是预定的。

 

从这段经文看来,我很难想象会有人认为当主耶稣告诉彼得:“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16:18)时,他是在教导说,他要将教会建立在彼得这根基上。罗马教皇所享有的至高权利,以及所谓的教皇无误论,就是建立在这段经文上的。这实在是可怕的错误,彼得对主耶稣那番话的了解绝非如此。

 

希腊文新约里,在“彼得”前面有一个双关语。“彼得”的希腊文是petros,意思是一块岩石,也可以指一块小甩石或小圆石。主耶稣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时,他用的字是petra(系同一个字尾的阴性字),意思是“基石”。他似乎这样对彼得说:“你是一个小圆石petros,但我要把教会建立在我自己身上,因为我是基石petra,我是唯一坚固的根基。”

 

耶稣在登山宝训的末了,也说到同样的事,他在那里使用了建造房屋的比喻。他说:“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7:24-25)。人若不把生命建立在耶稣和他的教训上,就如同将房子建在沙土上,一阵暴风雨就能将其摧毁。

 

我相信即使在彼得的时代,也有人会以为耶稣要把他的教会建立在彼得身上,难怪彼得(而不是新约的其他作者)要对基督作为磐石的这个比喻提出详细的解释。我可以想象彼得对他们说:“别把我当作磐石。我只是一块不稳定的小圆石。你们难道没读过我的故事吗?应当将你们的生命建立在耶稣基督之上。”

 

建在磐石上

 

这是我的结论,也是罗马书第9章的结论。你的生命中若没有耶稣基督,他就成了你的绊脚石,使你在属灵上跌倒。这最终将为你带来永远的灭亡。但你若相信耶稣基督,就会发现他是神自己建立的根基,你将从所过的基督徒生活中学会:“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做了一个很有智慧的结论:

 

人喜欢追寻伟大的东西,但神把基督放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块微不足道的石头,在罗马一个偏远的省份,被蔓生的杂草所掩蔽。人们趾高气扬地在世界上行走,却未看见基督才是他们一切问题的答案。他们突然与他相逢,却被他绊倒了。他们被救恩计划激怒,因为这计划把人贬到一文不值的地步,所以他们悍然拒绝神所提供的方法。

 

巴恩豪斯又说,虽然如此,还是有一些人接受了神的方式:

 

他们穿过世界纠缠蔓延的杂草,低垂的眼目注视着自己血迹斑斑的双脚,那双脚因为行经罪恶的道路而沾满污秽。他们来到石头旁边,顺服地站到上面,他们再也没有其他的要求了。他们相信主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法。他们放弃自己的目标、道路、能力、骄傲,甘愿与耶稣基督站在一起。这时宇宙万物主宰的应许就在他们耳际响起:“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羞愧”的意思是,你在神最后审判世界和世人的那日,感到狼狈不堪。你紧闭着嘴,站在神面前,听你的罪行一一被高声宣布出来,你却无言以对,无法为自己辩护。神用他那绝对完美的圣洁标准来审判你的恶行,他对你宣告的刑罚是如此可怕,你恨不得有一座高山压在你身上,以遮蔽神的愤怒;你情愿洪水泛滥,将你席卷而去,以逃避神的面。那一日,除非你在耶稣基督里,否则你必要受刑罚。但愿那一天到来之前,你能够确定自己的脚已牢牢立在那块磐石上了。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