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11:2-5
神并没有弃绝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你们岂不晓得经上论到以利亚是怎么说的呢?他在神面前怎样控告以色列人说:“主啊,他们杀了你的先知,拆了你的祭坛,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神的回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
保罗写给罗马人的这卷书信是以理性的论证和陈述向前推展,而不是用故事堆积的。但在罗马书11:2-5,使徒提到一个旧约故事,用来支持他所主张神未弃绝以色列人,以及神的话没有落空之说。他用了以利亚的故事,讲到以利亚在迦密山上胜过巴力先知之后的情形(参 王上18:16-19:18)。
以利亚的神
以利亚向巴力的先知挑战,与他们举行一场比赛。巴力的先知必须求巴力降火,焚烧祭坛上的祭物,而以利亚则呼求神降火烧尽他的燔祭。巴力的先知彻底失败了,而神回答了以利亚的祷告,降下的火不仅烧尽祭物,而且连木柴、石头、尘土和沟里的水都烧得一乾二净。以利亚又乘胜出击,杀了四百个巴力的先知和祭司。
那真是一场空前绝后的胜利。
但消息传到以色列的昏君亚哈王那里,他把以利亚所行的一切告诉了妻子耶洗别。耶洗别比亚哈还邪恶,她发咒赌誓要立刻取以利亚的命。以利亚已经被先前那一场对意志力的考验弄得筋疲力尽,这时不禁开始对神失去信心。他起身逃命,花了四十昼夜跑到何烈山的旷野。何烈山是西奈山的别名。
第二天早上,神对以利亚说:“以利亚啊,你在这里作什么?”
以利亚的回答可以说是圣经中最可怜的怨言:“我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因为以色列人背弃了你的约,毁坏了你的坛,用刀杀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王上19:10)。更别提以色列人才刚刚听从他的命令,杀了四百个巴力的先知和祭司。
神并未责备他的先知。或许我们会这样做。但神照顾以利亚,供应他的需要,并且鼓励他。
首先,神给以利亚一个新的异象。神叫以利亚站在山上,在他面前有烈风、地震和火通过。这些自然景象反映了神的大能和威严,但神却不在其中。待烈风、地震、大火过后,神用“微小的声音”对他说话。
神重复他早先的问题:“以利亚啊,你在这里作什么?”
以利亚的回答也和先前一样。然后神要他去膏两个王:膏哈薛做亚兰王,膏耶户做以色列王。神又要他膏以利沙接续他做神的先知。这三个人——两个王和以利沙——将组成强而有力的新团队来帮助以利亚。最后神说:“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王上19:18)。
这是保罗在罗马书11:2-5引述的故事,他特别引用到列王纪上19:10、14节和18节等三处经文。
保罗的思想进程
由于这段记载开始了保罗在罗马书第9章至11章里的第五个论述——他在那个论述里企图证明神对以色列人的旨意不但未落空,而且还继续着——我们最好在此做一个归纳和复习,正如我们在介绍每一个新的论述时所做的一样。
神对以色列人的旨意并未落空是因为:
1. 神所拣选要拯救的人最终都必得救(罗9:6-24)。决定救恩的是神,他以恩典在基督里拣选人得救。这与一个人的种族、国籍、所属的组织毫无关系。
2. 神已经预先启示,并不是所有犹太人都会得救,而且有些外邦人也能得救(罗9:25-29)。这是从预言得到的证明。
3.犹太人不信,这是他们自己的错,不是神的错(罗9:30-10:21)。犹太人拒绝相信,因为他们想要自己去赢取救恩,正如今天大多数人的情形一样。
4. 确实有些犹太人相信基督,并且得救了(罗11:1)。保罗就是最好的例子。
5. 从一开头神的旨意就是,只有一些余民能得救,而不是所有犹太人都得救(罗11:2-10)。这也是我们目前正讨论的重点。以利亚的故事就是明证;他所处的是一个黑暗的世代,但根据神的估计,至少还有七千个犹太人对神忠心,拒绝向巴力下拜。
6. 如今外邦人的纷纷得救,可以警惕以色列,激起他们的渴慕,并进而促成他们中间某些人的得救(罗11:11-24)。
7. 最终以色列必得救(罗11:25-32)。这些论述合并在一起,就成了有力的证据,证明即使面对以色列人那样强烈的抵抗和拒绝,神仍然不改变他的应许。
余民将要得救
这个论述里有一个新的概念,即“余数”。这个词是指一小撮留下的部分,不论是物件、风俗或人。我们通常用来指一匹布裁剪之后剩下的零头,或一卷地毯卖到最后所剩的那一小块。在旧约里,这个词在大多数的情形下是指公元前8世纪和公元前6世纪时,犹太人被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占领、毁灭、俘虏之后,所剩下的那一小群人。
有趣的是,这个词虽然频频出现于旧约(一共有六十二次之多),但在新约里只出现三次。即使是新约,也都出现在所引用的旧约经文中。
新约第一次出现这词是使徒行传第15章,那里描述耶路撒冷的大公会议。教会领袖在那次会议中商讨外邦人在日益扩展的教会中之地位,以及外邦人是否必须遵守摩西的律法,包括行割礼和守犹太人的节期。他们决定让外邦人脱离犹太人的轭,所根据的就是雅各所引用的阿摩司书:
此后,我要回来,
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
把那破坏的
重新修造建立起来。
叫余剩的人,
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外邦人
都寻求主。
这话是……主说的。
徒15:16-18;引自摩9:11-12
这几节里“剩余的人”是指被掳到巴比伦而劫后余生的人,他们在使徒的时代得到新的机会去寻求神,成为神的新子民,而神在他们之外又添加了一些外邦信徒。
新约另两处提到“余民”都是在罗马书。我们已经看过其中的一处,即罗马书第9章引自以赛亚书的那一段:
以赛亚指着以色列人喊着说:
“以色列人虽多如海沙,
得救的不过是剩下的余数。
因为主要在世上施行他的话,
叫他的话都成全,速速地完结。”
罗9:27-28;引自赛10:22-23
“余民”一词最后一次出现,就是我们正研讨的这几节经文。
要彻底明白这段经文,我们必须问两个问题。
1. 第2节至5节给第1节添加上了什么?如果你一直紧随着保罗的论证,就会注意到他已经证明神对以色列人的信实,因为即使别的犹太人未得救,至少保罗得救了。只要有一人得救,就没有人能说神完全弃绝了以色列人。初看之下,接下去的几节似乎是说到同样的事,只不过使用了以利亚的故事,以及神启示还有另外七千个未向巴力屈膝的信徒之事实,来证明神未弃绝以色列。那么此处又有什么新意呢?
答案是这段经文确实又添加了一些新的东西。事实上,它加了两件事。
第一,它显示虽然神只要提出一个以色列人为例,就足以证明他信守了诺言,但神的恩典远大过此。以利亚的时代就有七千人之多。当然在保罗的时代和我们现今这个时代,情形也一样。保罗是在回答一个论证——有人认为神的应许落了空,因为大多数犹太人都未接受基督,反而是外邦人接受基督的人数较多。他指出虽然犹太人的信徒在比例上偏低,但仍然有不少犹太人相信基督。这个数目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记得五旬节那天在耶路撒冷就有三千人得救(徒2:41)。从那一天起,“主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他们”(47节)。今日神的作为依然不变。
第二,以利亚的故事显示,“神拣选一批相信他的余民”这举动并非偶发的,而是持续的。列王记上所载的事件并不是到了王朝的末期,亚述人或巴比伦人快要入侵时才发生的。它实际上发生在以色列历史上较早的时期。即使在早期,也只有一小群剩余的人得救。
保罗将他个人的经历和他那个时代传福音的结果,建基在犹太人过去的历史上。他让我们看见,公元第1世纪福音传播的情形完全符合神行事的方式。
2. 保罗所谓“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是指谁?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即使在最杰出的解经家当中也有分歧的看法。我发现双方势均力敌。有两种可能。第一,它可能指整个国家,把以色列当作神“预先知道”或拣选的百姓。第二,它可能单单指以色列人当中被拣选的人。持第一种立场的有哥得、约翰·慕理、莱昂·莫里斯。持第二种看法的则有加尔文、哈尔登、查尔斯·贺智。
第二种说法辩解起来比较容易,因为保罗已经在罗马书第9章将以色列国民和真正的以色列人区分开来。贺智从这一点出发,辩称这是最好的立场,因为:(1)“这正是保罗所做的划分,他在9:6-8即抱着同样的目的”;(2)“显然这是保罗自己的解释——以色列国中大多数的人都遭到弃绝,只有剩下的余数‘照着拣选的恩典’而得救”;(3)“从旧约借来的例子最适合这种解释。”当然,贺智的说法并无错误,它是建立在真理上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保罗在这一章里想到的是以色列整个国家,他所谓“神……预先知道的百姓”是指以色列人。
当然,这样说也没问题,保罗一直提到拣选的余民,用他们来证明神的信实。既然神透过余民拣选某些犹太人,让他们和相信的外邦人一起得救,显然以色列这个国家并未被神弃绝。但问题来了,保罗在第1节提到以色列国。他的问题可以这样表达:“神弃绝了以色列国吗?”答案是:“没有,他没有弃绝以色列国,因为他救了一些人,我就是其中之一。”换句话说,第1节“他的百姓”和第2节“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是指同样的人,必然是指以色列整个国家。
此外,这也是罗马书第9章整章移动的方向。我们来到第26节至29节,发现保罗写道:“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经上所记:
‘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出来,
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
又说:‘我除去他们罪的时候,
这就是我与他们所立的约。’
就着福音说,他们为你们的缘故是仇敌;就着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此段引文是大略地引自赛58:20-21和27:9)。
哥得这样描述所发生的事:
在世界所有民族中,只有一个民族被神的预知和大爱所拣选,这民族的历史将与救恩的实现息息相关。至于其他民族,救恩就成了一件个人的事,但此处救恩是附在以色列这个国家上的……耶稣同时代的以色列人或许拒绝他,历代以来,以色列的顽梗不信或许已经被定了型。神并不急躁;他可以任意延期。如果有必要,他可以一代一代地等,直到终于有一代的人愿意打开眼睛,心甘情愿地迎接弥赛亚。神预先知道这个国家将会相信并得救——这两者早晚都必实现。
艰难时刻的鼓励
罗马书第11章剩下的部分就是将这些有关以色列的真理运用出来。我们在看这些经文时将一一予以探讨。此刻我要提出几个运用的部分来结束本讲。
1. 神总是有一个余数,而且这余数往往超过我们的估计。我想到有一些基督徒是在极艰难的地方或环境做工,他们或在大都市的城中区,或长期在铁幕后面,或在一些特别排斥福音的人当中,或在远离神的孩子中间做工。如果你被呼召去从事这一类工作,你此时可能就像以利亚一样灰心沮丧。你辛勤劳苦,却效果甚微。你所做的遭到别人的误解或拒绝,甚至有人以暴力相向。你或许打算放弃,心里想:“主啊,他们杀了你的先知,拆了你的祭坛,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罗11:3)。
如果这正是你的想法或感觉,你必须记住:神还有七千未向巴力屈膝的人,所以你并不孤单,你的工作不是徒然的。
我们的问题是缺乏信心,只凭外面的环境而不是凭神的应许来判断。以利亚是一个伟大的先知,但他也犯了这个错误。他看不见神正在做的事,所以他就以为自己是唯一剩下的忠信之人。
加尔文说:
因此我们可以说,那些根据自己的意见来论断教会的人,是陷在错误当中。一个像以利亚那样满有圣灵光照的先知,都会受蒙骗,只凭自己的判断而低估了神子民的人数,更何况我们这些与他相较之下只能算是迟钝的人呢?所以我们在这一点上不要骤下结论,不妨让这真理沉浸在我们心中:虽然在我们眼中教会似乎毫无长进,其实她正在神奥秘的供应中得滋养……因为神有他自己的方式,在我们看不见的情形下奇妙地持守着他所拣选的人,即使如今从外面看来似乎一无指望……
如果这不能使我们得安慰和鼓励,那我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带给我们安慰了。
2. 神的余民没有向巴力屈膝。巴力是古代迦南人所拜的偶像中最腐败的一个;拜巴力的风气之所以能持续存在,是因为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领导下征服迦南地时,并未彻底除灭迦南人。这种崇拜包括庙妓和物质主义。事实上,他们是以性行为来巩固物质主义——实施庙妓制度是为了保障来年季节的更替不变,以使谷物丰收,带来社会的富足。今天我们的情形也类似。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正在性放纵和物质主义的道路上奔跑。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企图用物质来获取性享受,而拜巴力的人则刚好反过来。
对于现今的世代我们能说什么呢?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可能因此感到悲观。“现今文化如此堕落,道德如此沉沦。只剩下我一个人形单影只。我干脆也放弃算了。”
但真正的情形并非这样。人类的文化可能每下愈况,但神有他的余民,这些余民并未向提倡性和物质主义的巴力屈膝。总是有一些虔诚人,他们为神而活,企图在恶劣的环境下显出正直的行为。我们应该因此而受到鼓舞,并尽己之力鼓励他们。毕竟这是教会的功用——一群为神而活的人彼此激励,在现今这个邪恶的世代为神活出见证来。
让我们勇往直前,“仰望……耶稣”,并且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来12:1-2)。我们一边奔跑,一边必须记住:有一天神所拣选的人,包括我们,在胜过了这个邪恶的世界之后,都要站在他面前。虽然我们受歧视,被逼迫,但我们知道神已经完成了他对我们奇妙的旨意;我们为耶稣所做的事,没有一件是徒然的。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