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安(1:1)
1保罗、西拉、提摩太写信给帖撒罗尼迦在父神和主耶稣基督里的教会。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
这个简短的问安的结构遵循的是当时通用的书信格式。一封信开篇的问安通常由写信人、收信人和问候语这三个要点构成,当时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遵循这样的格式(参徒15:23,23:26)。因此,以写信人自己的名字开始一封信完全是广为接受的做法,完全没有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暗示。与现在信尾署名的习惯相比,这样的做法显然更加合乎逻辑:有谁在读信时不是先翻到信尾看看是谁写的呢?
这问安中的三个要点,每一个皆可随意扩展。在保罗众多的书信中,他会按基督教信仰的精神和具体情况的需要,对这些要点中的一个或是全部做出扩展。在此,只有第二个要点有所扩展(译注:即“帖撒罗尼迦在父神和主耶稣基督里的教会”),因此在这个问安中所特别强调的是读者。保罗在写信时跟帖撒罗尼迦人的关系正常,没有任何张力。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们准备好要接受教导和训诫。
(一)写信人(1节上)
来自保罗、西拉、提摩太的任何通信会立刻激发收信人强烈的兴趣。看到这些名字,人们就会想起他们与收信人有亲密的关系。
这三个名字一同出现在问安中,这意味着在雅典分离后(3:1),这三个人在写这封信时又在哥林多会合了。保罗在第二次宣教之旅中从哥林多离开之后,我们就再没有看到这三个人一同做工的证据。
保罗作为团队的领袖人物,又是书信真正的作者(参2:18,3:5,5:27),他的名字自然出现在首位。但他乐意将自己的名字与那些和他一同在帖撒罗尼迦为福音劳力的同工们放在一起。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son)将他们称为“一同坚守和拥护信中所含真理的人”。[1]他们同为作者,这不仅因为他们完全认同保罗所写的全部内容,而且因为他们与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关系和保罗一样,即他们都是忠诚的信使,理应同样得到那些年轻信徒的尊敬和顺服。因此伦斯基说道:“这封信是三个人的共同心声”,[2]尽管信的内容是保罗自己拟定和口述的。因此,他通篇使用的代词我们,应该按照它自然的意义来理解,而无需以编辑性的我们来解释。虽然有人臆测抄录保罗口述之信的是提摩太,但具体是谁我们不知道。
使徒的犹太名字是扫罗(Saulos),它是希伯来名字Shaoul的希腊化写法,意思是“已被寻求的”。在使徒行传中他一直被叫做扫罗,直到他在帕弗与巴耶稣发生冲突,路加在那里写到“扫罗又名保罗”(Saulos ho kai Paulos,徒13:9)。从那之后,他在使徒行传中一直被叫作保罗,和在他所有的书信中一样。他在那个时候改用罗马名字是非常合适的,因为他即将成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带领者。作为一个生来就是罗马公民的犹太人(徒22:28),他无疑从出生就有这两个名字。很明显,他的父母给他起这两个名字是因为它们的发音相似。同时拥有一个犹太名字和一个罗马名字,这是大流散时期犹太人的惯例。
“保罗”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小”。但新约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保罗自己或同时代的人对这个名字赋予什么个人含义。他在以弗所书3:8中自称为“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这当然不是以他名字的意思做的文字游戏,然而后来的解经学者却试图从这个名字中得出属灵意义。[3]
在原文中,问安中出现的第二个名字是西尔瓦努斯(Silvanus),正如新国际译本脚注中所指出的,这是“‘西拉’的一个变体”。西尔瓦努斯是一个罗马的专有名字,它起初是森林之神的名字,所以它有“林地”的意思。西拉是保罗所拣选的伴随他第二次宣教之旅的人(徒15:40),他的名字自然位列第二。路加总是称他为西拉,而保罗总称他为西尔瓦努斯。对比使徒行传18:5和哥林多后书1:19就知道,保罗书信中的西尔瓦努斯就是使徒行传中的西拉。西尔瓦努斯显然是西拉作为罗马公民所采用的名字(参徒16:37-38),大概是因为发音相似而采用的。
使徒行传第一次提到西拉是在耶路撒冷大会的时候,当时他是耶路撒冷教会受人尊敬的成员,并且被称为“在弟兄中是作首领的”(15:22)。他还是一个“先知”(15:32)。他一定生来就是犹太人,否则很难解释他在母会所受的尊敬。从他的罗马公民身份(16:37)和他对大会决定支持外邦信徒自由的衷心赞同(15:22-32)中可以看出,他在耶路撒冷教会中有可能是属于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因此,他的身份背景以及随之而来对外邦人的同理心,使他非常适合伴随保罗在外邦人当中做工。
西拉非常积极地与保罗同工,经历了第二次宣教之旅中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件(徒15:40-18:6)。但在保罗离开哥林多后,我们就看不到西拉的名字与保罗一并提及了。他就这么消失了。使徒行传不再有关于他的记载,在保罗的书信中也看不到他与随后的任何事件有关联。也许彼得前书5:12中提到的西拉就是他,但因为这个名字很普遍,我们也就不能肯定地确认他的身份。
保罗把西拉放在提摩太之前是很自然的,因为西拉比提摩太年长并更有经验。把提摩太包括在这三人组中也是很正当的,因为他与收信人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使徒行传在记载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成立时没有特别提到他,这也许是因为提摩太只是他们的从属。一种很有可能的解释是,当保罗和西拉离开腓立比前往帖撒罗尼迦时,提摩太留在了腓立比,而在庇哩亚他才重新与他们会合(徒17:14)。但这时提摩太刚刚从帖撒罗尼迦返回。保罗之前差派他去那里,要他坚固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帖前3:1-2、6)。就算提摩太没有在初期宣教事工中与保罗和西拉在一起,他仍与教会有着紧密且珍贵的联系。
提摩太是半个希腊人,在异教社会里长大(徒16:1)。没有证据表明他像其他两位那样有两个名字。他的名字总是以提摩太(Timotheos)出现,意思是“尊敬神的”。[4]毫无疑问,是他的犹太母亲给他起了这个名字,希望他长大能够活出这个名字的含义。她对儿子这样的期望充分地得到了实现。
保罗和这位他所挚爱的年轻同工之间的关系是深厚而持久的。保罗在其余四封书信中也在问安中将提摩太的名字与自己的名字一同提及。[5]提摩太还是两封保罗书信的直接收信人。保罗的其他年轻同伴,没有谁像提摩太那样完全地领会并反映出保罗的生命和精神。保罗差派提摩太去哥林多,就是要给哥林多信徒们一个看得见的提醒,让他们想起他们的属灵父亲是怎样行事为人的(林前4:17)。
就这样,三个不同背景的人一同写了这封信给帖撒罗尼迦的外邦信徒。这也体现了早期基督徒混杂的国籍背景。芬德利(Findlay)说得好:“保罗、西拉、提摩太,这三个名字典型地反映出使徒时期社会组成上的混杂状态,以及教会最初成立时多样的构成要素。初期教会在犹太基础之上,也融合了希腊—罗马的要素。保罗和西拉都是犹太人,并且有罗马名字和罗马国籍。提摩太有一个希腊名字和希腊父亲,并且有一个犹太母亲(徒16:1-3)。”[6]
只有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保罗没有用额外的言辞来说明作者的身份。戈特利布·吕内曼(Gottlieb Lünemann)从中看到“一个早期书信的标志,从而也表现出它的真实性”。[7]如果它是后期伪造的,伪造者一定会按照保罗的习惯,在问安中的保罗名字前面添加上“使徒”的称号。
保罗简单地罗列了三个名字而不加任何评论,这显然表明保罗没有、也并不想区分它们。三个人都是帖撒罗尼迦人所认识和爱戴的,这就足够了。这也意味着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格外亲密,不是非得外加什么正式的称号。
保罗没有声明他的使徒身份,这说明了这封信不涉及关于他使徒权柄的问题。加尔文认为,这“证明了收信人对他实际身份的认可没有任何迟疑”。[8]很明显,帖撒罗尼迦的敌对者们试图削弱归信者对保罗的信心,但这样的攻击并不是针对他的使徒权柄,而是针对他的个人品德:他们试图通过诋毁他的品德来诋毁他信息。因此保罗认为没有必要以他的使徒职分来问候帖撒罗尼迦人,相反,他要让他们想起他的品格和行为。
(二)收信人(1节中)
这封信是写给“帖撒罗尼迦在父神和主耶稣基督里的教会”的。翻译为“教会”(ekklēsia)的词在希腊人中是一个很熟悉的非宗教性术语。它是由介词ek(从……出来)和动词kaleō(呼召)的名词化形式构成的,字面意思是“一群被呼召出来的人”。它是一个政治用语,指城镇集会,就是市民们从家中被呼召出来聚集处理公共事宜。
对于大流散中的犹太人和常去会堂的敬虔外邦人来说,这个术语也有一种宗教含义。在他们的希腊文圣经(七十士译本)中,这个词用来指那些为宗教目的聚会的以色列人。对他们来说,它意味着神的子民的集会。这样的宗教含义自然导致它在基督教中被特别地用来指基督耶稣的信徒的聚会。
当犹太民族因弃绝弥赛亚而丢掉作为神独特选民的特权时,耶稣基督的信徒继而声称自己是真正的ekklēsia,即基督教会。随着外邦信徒的激增,教会这个词也就失去了它的犹太意味,成为特指超越一切民族界限的属灵团契的名称。威廉·巴克莱(William Barclay)观察到:“在新约中,教会总是指这样一群敬拜神的人,他们将自己的全心全人都献给了耶稣基督。”[9]新约从来不用教会这个词来指一座建筑。
在这个问安当中,这个词指的显然是一个当地教会。教会也可以指这世代所有被赎子民的集合,即普世教会,但这层含义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并没有被深入地阐述。这封信是写给在帖撒罗尼迦的“会众”[10]或“聚会”[11]的。它是写给当地教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只是其中的长老或教师。
作者对这个教会有两个描述。首先,它是“帖撒罗尼迦(人)”的教会。原文中没有对“帖撒罗尼迦人”使用冠词;严格地说这并非帖撒罗尼迦市民的聚会,因为只有相对少数的帖撒罗尼迦居民是教会成员。这个是一个由一小群蒙拣选的帖撒罗尼迦人组成的聚会。保罗只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问安中,才以收信人的市民身份来表明教会的所在地;[12]其余书信中,保罗都是通过居住地的名称来表明教会的地理范围。
但要确切地表达这个教会的真实身份,就需要更多的修饰。因此,“在父神和主耶稣基督里的”描述了它独特的属灵本质。这是独一无二的基督徒聚会,与异教徒和犹太教徒的聚会截然不同。“在父神里”将它与一切的异教聚会或组织区分开来,无论是在政治上的还是宗教上的,而“和主耶稣基督里”则将它与犹太教聚会区分开来。说明收信人身份的整个短语没有使用重复的冠词,从而强调整个短语的紧密合一。要准确地描述收信人,地理位置和属灵性质是分不开的。他们作为基督徒所遭遇的事与他们当地的环境有明确的联系。
保罗对收信人特征的描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基督教会的本质属性。教会的成员是那些已经受到神与基督的呼召并且已经接受的人,他们蒙召进入永生,也因而与这个世界分别,不再于它灵性上的隔绝与死亡有份。他们被带入一个新的生命领域,被带入与父神和主耶稣基督活泼的联合里。他们的信心和经历是以这两个名字为中心的。
保罗将这两个名字在同一个介词“在……里”(en)下面联合在一起,这种语言结构把这两个名字并列起来,表明它们具有同等地位,并清晰地证明他确信耶稣基督是神。对于保罗这样坚信独一神论的人来说,以这种方式将一个普通人的名字(不管这个人有多么崇高)与永恒的神联合在一起,是不可思议的。“保罗不能在思想神时不见到耶稣的面,也不能在与耶稣交通时感受不到神的同在。”[13]
这种双重联合正是一个基督徒生命的独特标志。基督徒与父神有着一种鲜活的经验性关系,他与世上的偶像截然对立;帖撒罗尼迦信徒与主耶稣基督的联合使他们与弃绝基督的犹太人迥然有别。他们新的聚会生活,是从他们跟基督的这种新关系自然产生的交通中发展而来的。
帖撒罗尼迦人已经认识了神,就是那位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全能者,以他为父。如今他就是他们所接受的新生命的来源和供应者。这样的知识已经借着主耶稣基督的启示传递给他们。他们已将他尊为那至高无上的主,就是他们要献上绝对忠诚的那位。七十士译本中对以色列的神耶和华(Jehovah)或雅威(Yahweh)的翻译用的就是主(kurios)这个名字,[14]而这位神圣的主正是道成肉身的救赎主耶稣,基督徒接受并承认他为基督、受膏者、应许的弥赛亚,他是神的百姓所翘首以盼的拯救者。以这三个称谓来指称同一个人是必要的,表达出帖撒罗尼迦人如今所爱和所侍奉的这位新主人的真实特性。
(三)问候语(1节下)
“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这是保罗书信标志性的问候语。这样的表达形式大概是保罗受神默示而自创的,是他自己深切的属灵体验的表达。芬德利指出,保罗“全部的福音都包含在(对恩惠和平安的)愿望里”,正如“他读者的全部信心”都体现在限定语“在父神和主耶稣基督里”。[15]
当时希腊人通用的问候语是chairein(“喜乐、请安”)。希伯来语的问候是shalom(“平安、昌盛和幸福”)。[16]有人说,保罗只是简单地将希腊和希伯来的问候形式结合在一起。然而这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这些古老的问候语跟保罗的用词之间仅仅在表面上相似。若真的如此,保罗也为两个概念赋予更深的、属灵的含义。基督教借用这些日常问候语,将它们转化为可以传达独特福音真理的载体。
恩惠是白白得来的、不配得的好处,是神通过基督赐予有罪的世人的;平安则是接受神的恩惠所产生的结果,是那些借着基督与神和好的人内心感受到的那份安宁、幸福。“归与你们”表明作者希望帖撒罗尼迦人能够亲身体验到这样的恩惠和平安。事实上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这两种体验,而保罗希望他们能有更进一步的体验。新约中这个表达的顺序总是“恩惠和平安”,从来没有反过来。没有人不先接受恩惠就能体会到平安。
“从父神和主耶稣基督”这个熟悉的短语在一些最古老的希腊文抄本中没有出现,因此译本中的省略也是合宜的。(此短语在帖后1:2中的出现则是毫无争议的。)这封信是保罗书信中唯一没有点明恩惠和平安之来源的。正因为这简洁的问候独一无二,会使得一些抄写员为了追求统一而在此添加这个短语。原文中如果有此短语,抄写员没有任何理由将它删去;原文中如果没有,那么抄写员则会受到诱惑添加该句,使它同别处一致。同样,歌罗西书1:2中“从神我们的父”这个稍短的表达也会被抄写员扩展为完整的表达。
[1] James Fergusson, 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s of Paul, p. 381.
[2]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the Thessalonians, to Titus, and to Philemon, p. 220.
[3] William Hendriksen, Exposition of I and II Thessalonian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38, note.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保罗在希腊人中间做工时为什么不用他犹太名字的希腊化写法(Saulos)呢?他恰当地回答说:“然而,这个名字并不很令人愉快。谁希望被叫做松散的、放纵的、叉腿跨坐的、蹒跚的(Saulos)呢?”
[4] 他的名字在新约中出现共24次。在英王钦定本中七次使用希腊化的写法Timotheus,别处则用的是更通用的英文写法Timothy。我们当代的标准英文版本中则一致地使用Timothy。
[5] 这四封书信是哥林多后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
[6] George G. Findlay,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p. 46.
[7] Gottlieb Lüneman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Meyer’s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18.
[8] John Calvin,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Romans and to the Thessalonians, Calvin’s Commentaries, p. 333.
[9] William Barclay, The Mind of St. Paul, p. 238.
[10] 新英文圣经。
[11] 引自Joseph Bryant Rotherham, The Emphasized New Testament; J. N. Darby, The ‘Holy Scriptures’ A New 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Languages。
[12] 参歌罗西书4:16中的类似表达,希腊文直译是“老底嘉人的教会”。
[13] James S. Stewart, A Man in Christ, p. 307.
[14] “主”这个称呼,以及由此而来的一切含义,从基督徒共同体成立的最开始就被应用(参徒2:37、7:59)。
[15]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17.
[16] 这是雅各书1:1以及耶路撒冷大会的信件(徒15:23)中所用的表达,也是使徒行传23:26罗马千夫长所用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