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背负忙碌的重担

 

诊断7:因你不想受苦,就受苦更多

 

在前几章的内容中列出1073的清单后(至少它们不是40144000!),我在这一章开门见山,直接讲到结论:我们忙碌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应当忙碌

 

以此结束(或即将结束)一本讲忙碌的书,这看起来很奇怪。但请记住,这是七个诊断问题的最后一个,而不是唯一一个。如果这是本书唯一的重点,你可能就会想:“好吧,生活真是糟透了!我应当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我应当忽略家庭,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太好了!看来我得给孩子们报名上跆拳道课了。”我写下本书的其余部分,因为我们这样感受是不应当的。忙碌是一个大问题,它带来了极严重的灵命危险。本章并不是本书唯一的一章,这确实是有道理的。

 

本章是众多章节中的一章,这也是有道理的。我不想让你们认为,我们能为自己和这世界做的最好事情,就是拒绝每一样困难的请求,为休闲而活,投身到一场盛大的“以我为中心的派对”当中。我不想让你认为艰难的工作是问题,或者为其他人做出牺牲是问题,或者受苦必然就有问题。如果你有创造力、雄心壮志和爱,你就会是一个忙碌的人:我们应当使万民作主的门徒;我们应当亲手做工;我们应当尽意爱神;我们应当生孩子,照顾他们。忙碌并不是罪,积极工作并没有错。

 

正如我一直对忙碌作的诊断所表明的那样,忙碌既是一种心态和一种心病,也是时间管理上的失败。你有可能在很难的工作、服侍和背负重担中度过每一天,这样做的时候若有正确的品行,对神有正确的倚靠,你就不会感到自己是疯狂忙碌。但同样,你有可能觉得承受着极大压力,变得疯狂,实际上做成的事却非常之少。内心忙碌的解决之道并不是闲懒或无动于衷。解决的办法在于休息、节奏、治死骄傲、承认我们自己有限,并信靠神的护理。

 

糟糕的忙碌并不是工作的忙碌,而是努力做错误的事情带来的忙碌,是忙着要讨人喜欢,忙着控制他人,忙着尝试去做我们没有得着呼召的事。所以请不要以为我在说工作是坏事,背负重担是坏事。这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是作基督徒的一部分。当提姆·克莱德(Tim Kreider)在《纽约时报》撰文称:“清教徒把工作变成一种美德,明显忘记了神发明工作是把工作当作一种惩罚。”[1]他对清教徒和神的认识都是错的。神造我们,是要我们耕种他的园子,充满这地并治理这地。痛苦和荆棘是咒诅,但工作本身并非如此。神造我们,是要我们忙碌。

 

服侍就是受苦

 

我们与忙碌抗争如此激烈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期望抗争。许多西方的基督徒——我是他们当中表现突出的一个——会很容易有一种默认,就是我们不应受苦。当然,我们某一天可能会罹患癌症,我们有一段时间可能会失业。也许我们会在半夜接到那种可怕的来电。这些都是可怕的损失,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期望自己受苦。我们期望受苦越少,受苦就变得越具有毁灭性。

 

我们完全没有想到我们的忙碌甚至有可能是我们要背负的十字架的一部分。但会不会作小孩子的母亲本就不应该是容易的?会不会牧养一间教会本就应当是充满挑战的?会不会作人的朋友,或仅仅是作一个基督徒,就应当意味着这是一件消耗大量时间、背负重担、极其忙碌、效率极低的工作?

 

费南多(Ajith Fernando)写了一篇极好的文章《服侍就是受苦》(To serve is to suffer),文章讲到“在疲倦的迷雾中”使用我们恩赐的问题。[2]他解释说,人们常常同情他,因为他在斯里兰卡这样的国家服侍,这国家饱受战争摧残,对传福音充满敌意。他承认在当地开展事工很困难,他的一位事工同工遭到残忍的袭击,被人杀害,但最大的受苦来自与他同工的人。费南多说:“无论你是生活在东方还是西方,如果向人委身,你就要受苦。”

 

然后他讲了一个故事,这故事应该会使我们这些来自“发达世界”的人注意。

 

我有需要的时候会给一大群人写信,请他们为我祷告。有时我的需要就是克服疲倦。当我写这样的事的时候,许多人回信说他们祈求神给我加力量,引导我安排好时间。但是东方朋友和一些西方朋友的回应有所不同。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西方朋友认为,与因过度工作而来的疲倦抗争,这是不顺服神的一种证据。我的观点就是,如果一个人因受驱使或没有安全感过度工作而生病,这是不对的。但是,当我们像保罗一样服侍人的时候,我们可能要忍受疲倦。

 

好好思想这一点,然后再读一段。

 

西方一直与时间的专制辖制抗争,这可以大大教导东方,就是人需要休息。东方可以教导西方,要接受因着向人委身而带来的身体问题。如果你认为因着事工而身体受苦是错的,那么你在此问题上受到的困扰,就比那些相信受苦是通向多结果子和得满足的必经之路的人更严重。

 

几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不得不停下来思想,然后悔改。我是多么快地自怜,多么快地认定我不应当背负任何重担,多么快地得出结论,神绝不会要我为了其他人的缘故与疲倦、疾病抗争。我明白,到了本书结束的时候,我有可能会削弱之前全部必要的警告和解决方法。我相信你有足够的分辨力,知道这一章并没有否定所有其他章节。但我从个人经历知道,有某些形式的忙碌是从主而来的,归荣耀给他。有果效的爱很少是有效率的,与人相处需要时间,人际关系是棘手的事情。如果我们爱其他人,我们怎么能不忙碌和背负重担?至少有一段时间我们必须如此。

 

不管我们计划得多好,或者我们因着安息日或度假而重新变得精力充沛,总有一些时候生活会让我们感到喘不过气来。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享受了许多相当平静的日子,日程安排上没有太多压力。但是当我一回到工作中,每一件事就再次向我发起冲击——而且是同时发起冲击。我们每个人休息后回来就有这样的感受。在我进修假期回来的那一天,我要开长老会议,与实习牧师见面,与一对订婚的夫妇见面,筹划他们的婚礼,参加一场最后一分钟才安排好的葬礼——加上所有日常的电子邮件和电话,还要写一篇讲道。在思想了几周关于忙碌的事情之后,我突然又变得极其忙碌。这本书没有一条能阻止我们回到工作之后的忙碌,但它有助于我们铭记,忙碌并不总是坏事,也并不总是可以避免。妈妈说过,人总会有像这样的日子。

 

使徒的焦虑

 

哥林多后书11:28总是让我觉得奇怪。直到我成为一位牧师。[3]保罗在这里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为耶稣的缘故一路以来遭受的打击——被关在监牢里、受鞭打、被棍打、被人扔石头、遇着船坏,在海上漂流、有许多无眠之夜、又饥又渴、受寒冷和赤身露体、遭遇各处和各种人给他带来的危险(23-27节)——然后,就如锦上添花,保罗又提到另外一样试炼:“除了这外面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28节)这就是大有能力的使徒保罗,他把为了他的百姓“费财费力”(12:15)看作是喜乐,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6:10)。这就是保罗,他面对能想得出来的各样拦阻,却学会了知足(腓4:11),一无挂虑(4:6)。他在这里承认,即使他忍受了这么多,他仍每天为着众教会感受到压力和焦虑。

 

自从成为牧师以来,我就在这节经文中找到异乎寻常的安慰。这并不是说我已经做成了保罗做成的事,或遭遇了他承受的痛苦,但是每一位热心的牧师都会为教会感到挂心。保罗要为几间教会挂心!即使你不是牧师,你也知道保罗在讲什么:他在讲人类关系带来的痛苦;初期的基督教群体(就像我们现在的基督教群体一样)充满了内部争斗和互相攻击;他们要对付假师傅的教导;他们一方面倾向于律法主义,另一方面则倾向于完全的混乱;一些教会成员把无足轻重的事情变得太过重要,而其他人则过于愿意在基督教的核心真理上妥协。保罗爱这些教会,他们的挣扎比沉船或入狱更令他挂心。

 

保罗每天都感受到压力,对此我并不感到惊奇。他的工作似乎从来没停过。他要写信,要探访,要为耶路撒冷教会收集奉献;他要派人到这里、到那里去,从远处管理各间教会的事务;他需要回应无数的批评,常常是互相矛盾的批评;有些人认为他太严厉,也有人说他太软弱;他所牧养的教会中有些人是禁欲主义者,认为保罗太属世;其他人则赖恩犯罪,认为保罗在道德方面要求苛刻;他们抱怨他的教导;他们质疑他的资历;他们把他与原来的使徒作负面比较;他们认为与那些假师傅相比他是无能的;他们不喜欢他处理金钱的方式;他们不喜欢他讲道的风格;他们不喜欢他安排旅行计划的方式;他们不喜欢他的管教;在一些日子,他们完全不再喜欢保罗。所有这一切都是针对这位带领他们相信基督,像父亲一样爱他们,建立他们的教会,拒绝接受他们的金钱,为了他们灵命的益处牺牲自己颈项的人。对保罗来说,没有什么像看顾神的百姓那样负担沉重。

 

保罗是忙碌的,以正确的方式忙碌。如果你爱神,服侍其他人,你也会忙碌。有时我们会疲倦、会感受到压力、会累、会灰心、会感觉精疲力尽。我们会说:“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林后11:29)。但要得到勉励!神使用软弱的事情,让强壮的羞愧(林前1:27)。他的恩典够你用的,他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9)。为基督的缘故,我们必须甘于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和灾难。是的,有时我们必须甘于忙碌。因为你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10节)。保罗有压力,你也有压力,但神能处理压力!当你面对一周接一周的各种疯狂时,不要感到吃惊。当神在这一切当中扶持你时,你不要感到惊奇。

 


[1] Tim Kreider, “The ‘Busy’ Trap,” New York Times, June 30, 2012.

[2] Ajith Fernando, “To Serve Is to Suffer,” (August 2010), at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globalconversation/august2010/.

[3] 最后这部分摘自我写的“牧师的压力与使徒的焦虑”(Pastoral Pressure and Apostolic Anxiety)这篇文章。Tabletalk, August 2011.

 

下一章>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研经工具首页

<返回 电子图书馆

开始使用 研经工具>

研经工具( https://home.yanjinggongju.com/b/web/)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