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他们离别之后的关系(2:17-3:13)
保罗回顾了宣教士在帖撒罗尼迦时与当地信徒的关系,现在又继续描述自从被迫与他们分离之后的关系。这个新话题一直持续到第3章的结尾。如果以2:17作为新一章的开头,这一段落的整体性则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当前的章节划分显然是为了让每一章都以一个直接关乎基督再临的语句作为结束。)
这一段落分为三部分,它们的关系是逐步推进的。在2:17-20中,保罗解释了他与所爱的信徒持续分离的原因;在3:1-5中,他回顾了差派提摩太去到他们那里的事,这是为了重新建立与他们的直接联系,并给予他们鼓励;这一段落剩下的内容则记录了他们对于提摩太所带回的消息的反应(3:6-13)。
1. 访问他们的愿望受到拦阻(2:17-20)
17弟兄们,我们暂时与你们离别,是面目离别,心里却不离别;我们极力地想法子,很愿意见你们的面,18所以我们有意到你们那里。我保罗有一两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挡了我们。19我们的盼望和喜乐并所夸的冠冕是什么呢?岂不是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你们在他面前站立得住吗?20因为你们就是我们的荣耀、我们的喜乐。
使徒与帖撒罗尼迦人分别之后的关系这个话题,是由“然而我们”(Hēmeis de)这几个字开始的,或作“现在来说说我们自己”。这个de可能是表转折的“但是”,但更好的观点是将它看作一个承接性的连词,作用是追加另一件事,并将其与之前的叙述联系起来。强调性的“我们”可以看作表明一个对比,就是宣教士们与保罗在上文中谴责的迫害者(15-16节)之间的对比。保罗使用的“我们”很明显包含他的同工西拉和提摩太。这并不是编辑性的“我们”,不能像科尼比尔译本、蒙哥马利译本和韦译本那样,改为单数的“我”。
保罗再次将读者称作“弟兄们”,拉近与他们的关系。这等于告诉他带领信主的人,他们是被保罗热切想念的。他们都在基督里联结,所以这一段也是为被这属灵家庭关系联结起来的这些人的益处而写的。
很明显,保罗在这一段里继续他的辩护。如果2:1-12那段叫做“为自己的生命辩护”(apologia pro vita sua),那么这一段就是“为自己的缺席辩护”(apologia pro absentia sua)。然而,保罗并没有试图为自己的不在场辩护,仿佛这是一件纯属自愿的事,而是竭力地宣称说,这是违背他的强烈心愿的,他受阻止而不能回到信徒那里去。
保罗是在反驳那些在帖撒罗尼迦的敌人对他的恶意中伤,他们说他不想回去,说他因着跟随者所受到的危险而逃之夭夭。保罗的对手们指控,他与信徒同在时高声宣称自己对他们无尽的爱,而当他的活动召来危险时,他就迅速地离弃他们而逃了。他们暗示他不敢再回来;当他的跟随者们因着他反叛的教导被带入法庭时,他不是就没有露面吗(徒17:5-10)?现在,既然帖撒罗尼迦的情形对他来说不再安全,他就逃离现场,不再为他在那里的跟随者浪费精力。他无疑已经去到别处,在那里又诱骗了一群愚民,他们轻信他的花言巧语、助长他的虚荣,并以他们辛劳赚来的钱财支持他轻松度日。
保罗这样回应这些诽谤:他坚称,他决非不愿回去,相反,他曾极力地试图回去,但他的努力受挫了(17-18节)。尽管他没能得到与他们团聚的喜乐,他却仍向他们保证,他对他们有着深深的爱(19-20节)。
(1)返回他们那里的努力受挫(17-18节)
他们并不情愿与归信者离别。保罗描述了他们离别时的感受(17节上),记述了他试图回到他们当中的努力(17节下-18节上),并解释说撒但拦阻他回来(18节下)。
① 离别的性质(17节上)
保罗将他与归信者的离别称为“被迫与你们离别”(直译)。这个不定过去时被动分词表明,这离别是他们被迫经历的,而不是他们蓄意而为的。分词aporphanisthentes是一个合成词,在新约中仅用于此处。该动词字面的意思是“被迫成为孤儿”,或是失去双亲;它也被用于更宽泛地表达失去朋友、亲人,甚至是父母。介词apo的意思是“从……离去”,它使词义“成为孤儿”或“被迫离别”得到强化。在代词“你们”前面重复使用介词(aph’ humōn),进一步表达了离别的思绪。这个说法形象地描绘出他在与所爱的信徒分离时,灵里所感到的那份凄凉。但保罗到底想把这个喻象用于谁,对此却有不同的理解。奥古斯丁认为,保罗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孤儿:
他没有说与你们分离或被分开,也没有说与你们相隔遥远或不在一起;而是说,他被迫成了你们的孤儿。他要找一个词来贴切地表达他心里的痛苦。尽管对他们所有的人来说,他就像他们的父亲,而他使用的语言却仿佛他是提前失去父母的孤儿。[1]
然而马歇尔认为,保罗将自己描绘为那个被夺走孩子的父母。“既然保罗已经使用了父亲/子女的比喻来表达他与帖撒罗尼迦人的关系,这里所表达的就应该是失去子女的父母之心。这比喻在这个短语中得到延续,因为它所表达的不仅是离别的事实,同时还有随之而来的失落感和被剥夺感。”[2]
保罗的言语揭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已经形成强烈的关系纽带。普卢默说:“想想这一点会有所启发:在这些充满爱意的肺腑之言写成之前八九个月的时候,就我们所知,这三位宣教士没有一位认识任何帖撒罗尼迦人。”[3]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宣教士所传讲的福音能够打造并维系一种弟兄情谊和爱的纽带。保罗毫不犹豫地向他们表达他对这纽带外在的破坏有多么强烈的感觉。
短语“暂时”也许可以理解为保罗期盼这离别只是短时间的。这样的话他就和帖撒罗尼迦人都期待困难一结束他很快就能回去。但事情并没有那样发展。从分开起到写信时,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
更有可能的理解是,译为“被迫……离别”的分词带有表时间的意味,即“当我们被迫与你们离别一小段时间后”。如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他们离别后只过了“一小段时间”(字面的意思是“一小时的时间”),这种与生离死别的感受向他们席卷而来。这是一个独特的组合,由两个表时间的词语组成,即“一段时间”(pros kairon)和“一个小时”(pros hōran),其语气显然比单独用其中的一个更强烈。他们仅与帖撒罗尼迦人离别一小段时间,生离死别的感受就淹没了他们。离别时间的描述强化了痛苦的感受。宣教士们与他们分离一个小时便会产生深深的失落感,这证明了他们对归信者深深的爱。
通过加上“是面目……心里却不……”(prosōpō ou kardia,字面意思是“在面目,而非在心里”)这个短语,保罗立刻将这离别解读为仅仅是肉体上的。字面意思“在面目”表达的是一个人外在的形体或肉身的存在,而“在心里”不仅包括思想,也包括心里的思念。“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的。”[4]这反驳了那些人的指控,他们说宣教士现在不再关心归信者,便在权宜之下一走了之。
② 回去的努力(17节下-18节上)
由于宣教士们为离别的事深深忧伤,所以他们积极地努力要“见你们的面”。奥伯伦说:“与第18节的‘到你们那里’这个较平淡的提法相比,这是一个特别挑选来表达爱意的短语”。[5]仅仅带着爱将他们放在心里还不够;若不见到他们的面,享受面对面的亲密交通,爱就不能得到满足。分离使宣教士想见他们面的愿望更加强烈。
译为“想法子”(espoudasamen)的动词意思是“赶忙、尽力”。莫里斯说,它“包含了急忙和恳切两层含义”。[6]宣教士们为回去所做的努力并不是拖拖拉拉或半心半意的,而是迅速和尽力的。
宣教士们回到帖撒罗尼迦的努力被生动地描述为“我们极力地想法子,很愿意见你们的面”(perissoterōs espoudasamen to prosōpon humōn idein en pollē epithumia,字面意思是“我们非常殷切地想方设法要见你们的面,带着强烈的愿望”)。开头的比较级副词“非常殷切地”或译作“超乎寻常地”,它在新约里有时被用来替代最高级副词,一些学者认为它在这里具有绝对最高级(elative)的含义,即“格外殷切地”(科尼比尔译本)、“极其热切地”(古德斯皮德译本)。但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此处应当保留严格意义上的比较级语意。因此莱特富特认为,这个副词“在这里,跟圣保罗在其他地方使用它一样,是严格意义上的比较级”。[7]比较级的意思是说,他们想见帖撒罗尼迦人的努力与通常情况下相比起来,是更加急切的。那么上下文就必须指出,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作者做出这样的比较。一些人建议说,这因素是帖撒罗尼迦人在宣教士们离开之后所面临的危险。另一些人认为这个比较是基于前面所说的被迫离别,这使他们更急切地想要回去。还有一些人根据下文来理解,认为是那些拦阻他们回去的事让他们更加迫切想要回去。然而,更简单的做法就是不把比较级含义强加于这个副词上。他们回去的努力被句尾的一个介词短语进一步修饰,即“很愿意(直译:带着强烈的盼望)”。它表明宣教士是被想要回去的强烈渴望所驱使的。韦译本将其译为“带着热情的渴望”。名词“渴望”(epithumia)通常表达的是邪恶的罪性渴望或是欲望,它在这里的用法是新约中为数不多的形容好的渴望的一个例子(路22:15;腓1:23)。
宣教士们为了回到帖撒罗尼迦而做出的殷切努力,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上的渴望,“所以我们有意到你们那里”(18节上)。保罗所用的hoti(因为)连接前面所表达的他们的强烈渴望,这是他们渴望见帖撒罗尼迦人的证明。这样的重复强化了他对敌人虚假指控的反驳。
前一句话讲的是宣教士们付出的努力,而这里讲的则是他们感受到的情感上的渴望。对于译为“我们有意”(ēthelēsamen)的动词,最恰当的理解是,它表达从一种情感上的渴望迸发出来的愿望。人们对thelō这个动词的含义有很多讨论。保罗这里并没有使用boulomai这个词,而保罗的用法让我们很难确定这两个词的区别。威廉·弗雷德里克·阿恩特(William Frederick Arndt)和费利克斯·威尔伯·金里奇(Felix Wilbur Gingrich)说,这两个词的含义已经不再有任何区别。[8]然而,人们仍常常试图对它们的含义做出细微的区分。在对boulomai和thelō之区别的讨论中,约瑟夫·亨利·塞耶(Joseph Henry Thayer)总结道:“前者似乎是指由思虑而生发的意志,后者则是指由倾向性而生发的意志。”[9]另一些人却将这个区别颠倒过来。因此,保罗这里所表达的意思也被赋予不同的理解。米利根认为,保罗的意思是“‘我们下了决心’,意思是主动的决定或目的”,[10]而亨德里克森将其译为“我们的确想要”。[11]莫里斯接受thelō是“表达情感,而不是表达意志”的观点。[12]这与整段对于情感的强调似乎是一致的。保罗很明显说的是一种由情感(而不是由理性)所发出的愿望。弗雷姆认为,那通过他们积极的努力而表达出来的“真正的决心”最早出现在3:1中,那里保罗说“我们……就愿意”。[13]
“我保罗有一两次要去”这个插入性的语句毫无疑问地表明,保罗亲身感受到刚刚所说的这种强烈的情感上的愿望。人称代词“我”和他自己的名字(egō men Paulos)将读者的注意力特别吸引到保罗自己身上。这并不代表同工们的愿望较弱,他只是要强调自己的心意。保罗很少在书信正文中使用自己的名字,而每当他这样做,都是有特别要强调的重点。保罗之所以感到有必要做这样的自我声明,是因为他是敌人毁谤的主要对象,他们说这些宣教士并不想回去。另外,他也有必要将自己和同伴区分开来,因为提摩太(也可能包括西拉)在帖撒罗尼迦的事工开始之后实际上回去过。
保罗在动词“我们有意”的复数主语之上又加上这个谨慎的区别,这证实了这样的观点:整封信中出现的“我们”都是真实复数,它自然将西拉和提摩太包含在内。如果通篇的“我们”都是尊称复数,仅指保罗自己,那这里他就没必要做此区分。
保罗有“一两次”(字面意思是“一次和两次”)强烈地感到想回去。至于它的意思是具体有两次想,还是反复多次地想,学者们有不同意见。支持两种特定的情况的人关于时间和地点提出不同的猜想。斯韦特认为,两次“大概都是当他还在庇哩亚的时候”。[14]扎恩提出,第一次是在庇哩亚时,而第二次是在雅典等待西拉和提摩太归来的时候。乔治·沃茨·加罗德(George Watts Garrod)则猜想一次是保罗独自在雅典等待西拉和提摩太时,另一次是在提摩太被差派去往帖撒罗尼迦之后。[15]莫里斯研究了保罗对这个短语的使用后总结说,它的意思是“不止一次”。[16]贝斯特总结说:“这个短语本身是一个习语,表达‘几次’的意思(参腓4:16;以及七十士译本中的‘申命记’9:13;‘列国一书’17:39;‘尼希米记’13:20;‘马加比一书’3:30);译为‘两次’则太弱,译为‘反复多次’又太强。”[17]尼尔接受这样的解读并指出,它不包括对保罗兴起这些意念时的具体场合与次数所做的臆测。[18]
③ 撒但的阻挠(18节下)
对于他们强烈的愿望和热切的努力何以受到阻拦,保罗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解释:“只是撒但阻挡了我们”。“只是”(kai)并非表转折,而是承接:它引出另一个事实上的陈述。
斯韦特评论道:“这封信的读者几乎全是外邦信徒,整封信没有一处直接引用旧约经文”。保罗在这样一封信中提到来自希伯来语的“撒但”这个词,并没有附加任何解释,这一点是使人讶异的。[19]保罗既然预期收信人能够理解这个词的意义,这就证明保罗在对他们的口头教导中,一定传授了与基督徒的这位属灵大敌相关的内容,包括他的名字、性质、工作。
哈里斯指出,撒但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一共三次被提及。
(1)在2:18中,保罗不能如愿回到帖撒罗尼迦,不论他遇到的具体障碍是什么,它们都被说成是撒但的“阻挠”……(2)在3:1-5中,我们见到了“那试探人的”撒但。保罗认识到撒但在迫害的环境中试探人的能力如此之强,以至于他考虑到这有可能使他们在帖撒罗尼迦所做的一切之工都归于无有。(3)在帖撒罗尼迦后书2:9-10中,我们在不法的人一切行动的背后看到了撒但的权势。[20]
译为“阻挡”(enekopsen)的动词字面意思是“切入”。它在后期希腊文中被用作军事术语,描绘敌人切断(或毁坏)道路,使其不可通过。它也被用来泛指任何形式的拦阻、障碍,以致预期的行动无法完成。
撒但所做的阻挠具体是什么,经文并没有指明。人们提出不同的猜测,说它要么是指保罗自己生命中的事情,要么是指发生在帖撒罗尼迦的情况。有些人认为是保罗的疾病,但这并不适用于西拉和提摩太。拉姆齐提议说,撒但影响了帖撒罗尼迦的地方官,让他们迫使耶孙和他的朋友们作保,以保证保罗不再出现在帖撒罗尼迦。[21]但若按这个观点,帖撒罗尼迦人就不应当期待保罗返回,这也就削弱了敌人指控保罗不想回去的力度。还有一些人提议,保罗不能回去是因为有一些不信主的犹太人受撒但的驱使,警惕地预先阻止保罗回去。我们不能确定保罗到底指的是什么,但他明显地期待帖撒罗尼迦人明白他所指的。
撒但完全有可能使用人作为他的工具。加尔文说道:“每当不敬虔的人给我们造成麻烦,他们都是在撒但的旌旗下作战,是他攻击我们的工具。”[22]不论撒但使用的方法是什么,保罗很确定这背后都是撒但的行动。对保罗来说,撒但“无疑是位格性的存在,而不是拟人化的”。[23]埃利科特准确地说:“如果词语有什么意义,那么新约的语言无疑将那试探人的描述为一个位格性的存在。若否认这一点,就等于否认了圣经是受圣灵默示而写成的。”[24]
保罗的陈述很清楚地指出,撒但确实有能力阻挠基督仆人的工作。他是那位经常抵挡神的工作的大敌,并且搅扰神的子民和他们的侍奉。但撒但并不是全能的,他的能力局限于神所界定的范围(伯1:12,2:6)。撒但可以“打断”我们,阻挡我们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但无所不知的神允许它发生是为了一个更高的目的。
保罗并没有不加区分地将一切拦阻他工作计划的事都归在魔鬼身上。当他被禁止去往亚西亚和庇推尼传道(徒16:6-7),他认识到神关上这扇门是要引领他到别处。在生活的种种事情背后,保罗看到了善恶势力之间的斗争。有时,他清楚地认识到是神的手阻止他采取一定的行动;而这里,他十分清楚地知道这阻挠是来自撒但的,他对这一点毫不怀疑。是内住的圣灵赋予保罗区分这两种情况的能力。霍格和瓦因说道,区别阻碍是从神而来,还是从撒但而来,这样的能力“是一种属灵的造诣,它是通过顺服神的话语而达到的”。[25]他知道如何试验诸灵(约壹4:1)。
(2)对他们深深的感情(19-20节)
“因为”(和合本未译)一词解释了在保罗想要回去的热切渴望背后,是他对他们深深的爱,这爱是撒但永远无法阻碍的。保罗和同工们非常尊重读者。他们为这些他们带领信主的人感到十分“骄傲”。保罗对他们这种温暖的感情是借由一个显著的修辞手法来表达的,这是“整封信中为数不多的一个修辞段落”;[26]但这口才的应用完全是出于一颗充满爱的心。只有腓立比教会才得到同样热情洋溢的言语。
保罗首先设问,能赢得他们这般尊重的对象是谁(19节上),接着他以第二个问题暗示了答案(19节下),最后他以直截了当的语言肯定了这个答案(20节)。
① 提出问题(19节上)
“我们的盼望和喜乐并……冠冕是什么呢?”疑问代词(tis)可以翻译为“什么”或者“谁”。由于三个名词都是非人格的,因此它通常被译为“什么”;但由于构成盼望、喜乐和冠冕的是人,也许译为“谁”更加合适(莫法特译本、菲利普斯译本、伯克利译本、新美国标准圣经)。这一句的希腊原文中没有动词,这对于我们对作者思路的理解造成了一些弹性。我们的许多版本通常添加一个“是”(is),而罗瑟拉姆译本使用的是“将是”(shall be)。该节的整体内容明确指出,这个问题的着眼点是末世性的,然而将来时的使用似乎不是那么合适。保罗以设问的修辞手法问道:“我们站在主耶稣面前的那日,我们的盼望、喜乐或我们所夸耀的冠冕,究竟是谁呢?”保罗给出了三点,来解释在那一天读者对于宣教士来说将会意味着什么。代词“我们的”只出现在第一个名词前,但它所修饰的范围很明显涵盖了三个名词。
“我们的盼望”表明,宣教士满有信心,相信在归信者的生命中已经开始的工作一定会持续地进行,直到他们的生命完全成熟,以至于到那一天,他们能够实现宣教士对他们所抱有的希望。宣教士对归信者一直有这盼望,但保罗这里所想的主要是:在将来的那一天,这盼望最终会圆满实现。基督徒的的盼望总是满怀期待地着眼于将来。
这必将实现的盼望自然也意味着“我们的喜乐”,这喜乐也是保罗对那一天的期待。当宣教士们亲眼看见自己所爱的信徒在那一天与他们同得荣耀,这些人就成为他们的喜乐。
第三个要素是“并所夸的冠冕”(ē stephanos kauchēsoēs),其字面的意思是“或一个夸耀的冠冕”。译为“冠冕”的词,它的意思并不是那种皇冠,而是希腊竞技比赛获胜者所戴的那种桂冠或是花环(林前9:24-25)。因此,保罗这里描绘的是他站立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在归信者的陪同下,领取那胜利者的冠冕。他所爱的信徒现在对他来说如此宝贵,这证明了他并不是“徒然奔跑”(加2:2);而在那一天,归信者与他一同得荣耀,这样的场景更是真实地使他们成为他“夸耀的冠冕”。名词“夸耀”表达的不仅是一个人对自己可以正当地引以为傲的事物表现出外表上的夸耀,也表达了内心的喜乐。这术语通常被译为“夸口”或是“喜乐”。正如穆尔所说:
这种夸耀有时是被禁止的,比如,当对象的价值不配时(参林前1:29的“血气”,3:21的“人”;林后5:12的“外貌”),或是当对象使夸耀变得不合适时(罗3:27)。在哥林多后书第11-12章中,这个词的意思是“自夸”,但保罗通常用它作为对某种好的成就的正当表达。[27]
它在这里所表达的是宣教士对那一天的成功和得胜所怀有的感情,以及在神面前为此所发的欢欣。
② 给出答案(19节下)
对第19节内容的理解相当有弹性,这一方面是由于缺少一个限定性动词,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就是你们吗?”(ē ouchi kai humeis,直译)这个子句插入在“所夸的冠冕”和“我们主耶稣再来的时候,在他面前”这个介词短语(译注:按希腊原文)之间。正如贝斯特所说:“保罗等不及要对他的设问句给出一个正式的答案,于是这个答案(“不就是你们吗?”)就插入了另一句中间。”[28]这样的词语顺序使断句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插入的问题也有可能被放在不同的位置。
第19节的断句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新美国标准圣经很好地代表了其中一种,即将该节分为前后两个问题:“因为我们的盼望、喜乐、夸耀的冠冕是谁呢?当我们的主耶稣再来时,站在他面前的难道不是你们吗?”(英王钦定本、英文修订本〔ERV〕、美国标准译本、罗瑟拉姆译本、达秘译本、杨译本、韦茅斯译本、韦译本均类似)。这也是亚历山大·苏特(Alexandar Souter)在他的希腊文新约中所采取的断句法。这样一来,第二个问题明显就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复述,并将暗含的答案指明出来。这第二个问题是由一个否定词(ouchi,即ou的加强形式)开始的,它暗示一个强烈的肯定答案:“若不是你,还能是谁呢?”希腊文中的kai一般并不翻译出来,但前文提到的贝斯特译法加上了“和其他人”这个短语将它反映出来。
另一些人则将“不就是你们吗?”看作插入的内容,出现在头一个问题结束之前。采取这种观点的有韦斯科特-霍特、联合圣经公会以及奈瑟勒-阿兰德的希腊文圣经,他们在这个子句的前后都加了破折号。莫法特的译法代表了这种观点:“因为当我们主耶稣再来的时候,谁(不就是你们吗?)是我们在他的面前的盼望、喜乐、夸耀的冠冕呢?”与其他一些译本一样,[29]新国际译本觉得将它插入在句中很别扭,于是将其放在了句尾。
伦斯基反对将保罗的第二个问题如此地简化为一个简短的插入内容。他坚称,这么做就造成了一个很别扭的断句,一般的读者也不会这样理解的。[30]它忽略了引出第二个问题的小品词ē(“或者”)所表达的分离性含义。这个通常在翻译中被忽略的小品词,它的作用是再添加一个设问句,“或者”换一种说法再表达一遍。它将前一个问题带向合乎逻辑的末世论结论。
鉴于保罗在表达上的弹性,我们认为这两种断句法都是有可能的。但我们的个人感觉是,将该节看为前后两个连续问题的观点是更可取的。它所反映的思路更加自然,也避免了让新国际译本及其他翻译者感到尴尬的问题,以至于促使他们将第二个问题调换到该节的末尾。按照这样的理解,后一个问题明显强化了前一个。
“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在他面前”放眼于将来那欢乐的日子,那时作者们对帖撒罗尼迦信徒所盼望的、以及在他们身上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将最终实现,他们将站在主耶稣面前,接受他最终的评价和赏赐,保罗和同工们所做的一切都着眼于那将来的日子。在保罗从事事工的时候,他拒绝被敌人的不利评价和敌对吓阻,并且他向跟随他的人保证,他愿意接受主自己再来时对他工作的判断(林前4:3-5)。这使那些人的说法显得不可思议,他们说宣教士对读者所表达的深切之爱是虚假的、自私的。
保罗使用“我们主耶稣”这个称呼是一个明确的见证,证明他将那天上的主,就是那历史上的耶稣,接受为自己个人的主。“主耶稣”这个称呼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共出现了九次,但在其他保罗书信中则相对用得较少。[31]这是很合适的,因为在这两封信中,得荣耀的主耶稣再来是一个突显的主题。因此保罗添加了“来的时候”(en tē autou parousia,字面意思是“在他的降临中”)。
译为“来”(parousia)的词是新约中表达耶稣再来的重要术语,按照时间顺序,这里是保罗第一次使用它。这个术语有关乎末世论的重要含义,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共出现了六次,而在保罗其他的信中仅在哥林多前书15:23出现了一次。它是由意为“在身旁”的para和意为“存在”的动词eimi的名词形式合成的。它的字面意思是“存在于某人身旁”,即“临在”。在腓立比书2:12保罗使用该词来描述他出现在那个城市。在当时的世俗语言当中,这个词常被用来描述君王到某个城市或地区访问。它是新约中表达耶稣再来的重要术语之一。有时它是指狭义的“到来,来临”,就是导致他“出现”的那个事件,但在此它所指是parousia的第一阶段,这聚焦在来临之后的驻留。亨德里克森说得好,这个术语指的是“他的‘到来’,为的是以他的同在祝福他的子民”。[32]约翰·华富尔得(John F. Walvoord)指出,这个术语对耶稣再来教义所作的贡献,“是它强调了基督肉身的临在——他是以新郎的身份来迎娶他的新妇”。[33]霍格和瓦因进一步指出,parousia作为“临在”的基本含义包含一个限定的时间段,“它有开始、中间的过程和结束”[34]。马歇尔说道:
在此,保罗本来可以提及神(罗2:5,14:10-12)或基督(林后5:10)的审判台,但对他而言,指出主耶稣(参林前4:4及以下经文)的“临在”要更为自然,因为是耶稣的“来临”带来审判的开始,而他在此思念的是“临在”所带来的喜乐,而不是审判可能带来定罪。[35]
③ 肯定答案(20节)
保罗在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之后,又进一步强调性地确认了答案:“是的,你们就是我们的荣耀、我们的喜乐”(直译)。“是的”一词的作用是确认并断言他已经暗示的内容。主语“你们”是强调性的。“是的,确实就是你们,你们是我们的荣耀和喜乐。”它在事实与敌人对保罗的虚假指控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如穆尔所说:“这里的时态是现在时,因为帖撒罗尼迦人不仅在主再来时会显明是(我们的荣耀和喜乐),他们现在已经是了。”[36]你们现在是“我们的荣耀和喜乐”,将来也会是。人称代词“我们的”强调了作者对帖撒罗尼迦信徒怀有何等的尊重和荣耀,而喜乐则表明宣教士们因为他们而感受到的内在的喜悦。
2. 差派提摩太去见他们(3:1-5)
1我们既不能再忍,就愿意独自等在雅典,2打发我们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神执事的提摩太前去坚固你们,并在你们所信的道上劝慰你们,3免得有人被诸般患难摇动,因为你们自己知道我们受患难原是命定的。4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预先告诉你们,我们必受患难,以后果然应验了,你们也知道。5为此,我既不能再忍,就打发人去,要晓得你们的信心如何,恐怕那诱惑人的到底诱惑了你们,叫我们的劳苦归于徒然。
这几节是前面刚刚确认过的内容(2:16-20)的直接结果。既然保罗想要回到帖撒罗尼迦的努力被阻碍了,次佳的方案是差派提摩太回到他们那里。保罗陈述了促使他差派提摩太的情形(1节)、受差者的名字和特点(2节上),以及差派他们的目的,这目的既关乎帖撒罗尼迦人(2节下-4节),又关乎他自己(5节)。
(1)差派背后的原委(1节)
“因此”(dio,这是一个表推论的小品词)这个词联系前一段所说的内容,并以那些内容来解释下面所描述的行动。这一段并不包含任何收信人所不知道的内容,但它带有辩护的目的,为的是解释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动机。保罗再一次向收信人保证,他对他们绝非漠不关心;提摩太之所以受差派去见他们,就是因为保罗无法实现亲自回去的强烈愿望。
“我们既不能再忍”译自一个否定性附随状况分词(mēketi stegontes,“既无法再忍受下去”)。如果认为这个否定词保留了它经典的主观性意味,那么它就指出了作者采取行动背后的主观感受。但不需要坚持这种解读,因为在新约中与分词合用的否定词总是mē,而不是oū。
这个复数分词与下面的动词所带的复数主语相连,再次引出保罗在这一段所使用的“我们”的含义。莫里斯认为,这里的“我们”仅指保罗自己;他说:“这一点可以从形容词‘独自’的复数形式清楚地看出来,但那里所指的只能是保罗自己。”[37]这是众多注释者的观点,也被一些翻译者所采纳。[38]但另一些人(如伦斯基)坚称,这里的复数应当被赋予它的自然含义,即包含全部三位作者,表明三人一致同意所采取的计划。[39]普卢默注释道:这个复数“包括西拉,他与保罗同为差派者;也包括提摩太,他也同意这样的安排”。[40]这样,译为“独自”(monoi,“单独的”)的这个复数形容词就应当理解为这样的强调:作为整个决定的一部分,他们共同接受了保罗因为该计划而承受的孤单。
保罗时代的日常通信清楚地表明,“我们”有时确实作为编辑性的“我们”使用,但并非所有被用来支持它的例子都是确凿无疑的。保罗这么用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他的书信中某个段落里的“我们”最好理解为保罗自己,那么编辑性的“我们”的解读是可以被采纳的。但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通篇使用第一人称复数,这说明这里的复数很可能也带有它完整的含义,即包括他的两位同伴在内。[41]一个支持这里的“我们”带有完整含义的事实是,在第5节中,保罗刻意使用了单数来将他自己与他的同伴们区分开来。
译为“忍”(stegontes)的动词字面含义是“遮盖”。它可以被用来指遮盖放在其下的东西,即“使留在里面”,意思是包含或遮掩;它也可以表达支撑放在其上的东西,即“顶得住,承受”环境的压力。在这里,这两种含义都有可能,各有人支持。罗瑟拉姆译本将其译为“不再掩饰我们的焦虑”;达秘译本则译为“不能再克制我们自己”。斯韦特则采用了一个水密性管道的形象比喻,他注释道:“使徒的心就如充盈的闸门,终于被爱的压力冲开;他不能再克制自己内在情感的表达。”[42]但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保罗会想要克制情感的表达,因为保罗在这部分内容中努力强调的,正是他对读者们毫无掩饰的爱。吕内曼认为,这样理解“不符合上下文”。[43]承受的含义在这里更可取:“我们不能再承受”(韦茅斯译本)或“不能再忍”(伯克利译本)。这更符合上下文,并且也符合保罗在别处对该动词的使用(林前9:12;也明显在林前13:7中)。莱特富特认为,“这个词在后期希腊语中的用法似乎明显地支持”这个含义。[44]
现在时的时态表达线性的动作,这表明他们不再能够继续承受因不能与帖撒罗尼迦人直接交流而感到的焦虑。他们与所爱的信徒持续地分开,并且得不到关于那些信徒如何应对迫害压力的信息,这在作者当中造成难以承受的焦虑。他们的这种焦虑是有道理的。既然不信主的犹太人对福音的敌意如此坚决,以至于将宣教士们一路追逐到庇哩亚,那么他们会对在他们家乡的信徒做出什么呢?这种焦虑的分量是如此沉重,以至于他们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
当焦虑的压力大到无法忍受时,宣教士们采取了一个明确的行动方案。“就愿意”表明他们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决定。这个动词的原文与2:8中的“乐意”(直译)是同一个词,它表明对所确定行动方案的接受是带着衷心的好意。它是所有三个人自愿的、深思熟虑的决定。
西拉和提摩太一致同意这个方案,这表明保罗和西拉愿意“独自等在雅典”。这是假定了一个事实:西拉、提摩太当时与保罗同在雅典。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西拉和提摩太的行动轨迹。从使徒行传17:15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庇哩亚人将保罗护送到雅典,并带着保罗的命令返回,这命令就是要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地去到雅典与保罗汇合。但路加没有提到西拉和提摩太按这个请求与保罗在雅典汇合;而他确实记载了在保罗到达哥林多之后,他们三人再次相聚(徒18:5)。因此,这里与使徒行传的记载有一个表面上的差异。因为这一点,普卢默说道:“这个分歧证明了这封书信并非如鲍尔和其他人所猜测的那样,是靠着使徒行传伪造出来的。”[45]
学者们对这里与使徒行传的记载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两种解释。一些人提议,提摩太是从庇哩亚被差派去帖撒罗尼迦的,而不是从雅典。这就意味着保罗要他们去雅典的要求并没有实现。那么,提摩太去帖撒罗尼迦的时候,西拉显然仍然在庇哩亚。后来他们一起在哥林多与保罗汇合。
这种推测存在一些困难。它带来这样一个问题:提摩太既然已经收到保罗要他去雅典的指令,他又如何知道他应当去帖撒罗尼迦呢?伦斯基认为,路加在使徒行传17:15中既然使用了不定过去时,就意味着西拉和提摩太确实按指令到达了雅典。[46]如果采取这种观点,“我们”就只能是指保罗自己。保罗的用词(“我们……打发提摩太去”)自然意味着他们同在一处。但按照这种观点,保罗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我们指示提摩太去”或“命令提摩太去”。进一步说,这观点也与不定式“等在”(kataleiphthēnai)的准确含义相冲突,它的准确意思是因为其他人的离开,保罗被“留下”。正如莱特富特所指出的,如果提摩太没有在雅典见到保罗就被派去帖撒罗尼迦,“恰当的用词应是menein(“守在”),或最多是leiphthēnai(“被留在”)”。[47]因此,提摩太直接从庇哩亚去往帖撒罗尼迦的观点是不大可能成立的。
更好的解释是认为西拉和提摩太从帖撒罗尼迦去了雅典,正如保罗要他们做的。他们很可能带来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恶毒行径的最新消息。他们到达雅典后,三人都为帖撒罗尼迦信徒感到深深的关切,于是他们决定让提摩太速速地回到帖撒罗尼迦。形容词monoi(“单独的”)被强调性地放在末尾,表明提摩太是被西拉和保罗所想念的。西拉显然也被派往马其顿,这就留下保罗一人在雅典做工,正如使徒行传所记载的那样。从使徒行传18: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拉和提摩太在与保罗汇合于哥林多之前,都曾到过马其顿。也许保罗担心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会对腓立比的信徒下手,所以他派西拉去了那里。这样的重构思路假定,路加对西拉和提摩太到雅典的旅程没有着墨,而这与已知的路加记述风格完全吻合。它同时也使我们可以更完全地体会到保罗话语的分量。
对保罗来说,这样被独自留在雅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动词“留在”更贴近字面意思可翻译为“被离弃”或“被抛弃”(参来11:27;彼后2:15),它表达了保罗被单独留在雅典时那种孤独、寂寞的感受。保罗在一个新地方开始事工的习惯做法是与一些同工一起工作,并且他明显地在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状态更好。因此,当保罗说他愿意独自被留下,就表明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牺牲,“但他不愿以帖撒罗尼迦人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48]这又是一个间接的证据,证明他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真实的爱。
雅典这座城市的氛围也加重了保罗孤单的感受。那里主流的精神和观点与保罗燃烧的热情格格不入。他看到那里的居民都非常虔诚,但他也意识到他们处于与神隔绝的绝望景况之中。但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那里的人既追求知识又对道德状况漠不关心。丹尼说道:“他从来没有被独自留在一个与他如此没有同感的地方;他从来没有感到自己和别人的思想之间有如此大的鸿沟。”[49]
(2)被差派之人的身份(2节上)
保罗先给出了被差派去帖撒罗尼迦之人的名字,接着又对他做出描述。“我们……打发……提摩太去”是对历史事实的陈述。该动词是表达差派的通用词,意思是提摩太被派去做某件事情。
有人问道:为什么保罗不能回帖撒罗尼迦,而提摩太却可以?保罗并没有在这里给出解释。有人提议说,保罗是宣教士的领袖,他惹怒了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而提摩太没有像保罗那样惹怒他们。如果提摩太在帖撒罗尼迦教会成立的时候也在场,他是一个年轻人,在事工中并不居显要地位,因此敌人没有把他当成攻击的对象。然而,伦斯基坚持认为,提摩太之所以能被差派去帖撒罗尼迦,是因为他没有像保罗和西拉那样,曾经从那里被赶出来。[50]他假定提摩太并没有参与最初在帖撒罗尼迦的事工,因此他可以被差派去,而不招惹犹太人的敌意。[51]
提摩太被描述为“我们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神执事的”。保罗和西拉将这位年轻人尊称为“我们的弟兄”,即同属神家的一位成员。它体现了基督的仆人之间的那种弟兄般的关系。但也许“我们的”并不仅限于保罗和西拉,它也可以将帖撒罗尼迦信徒包含在内,从而指明提摩太也是他们的弟兄。斯韦特因此说道:“提摩太既然是帖撒罗尼迦基督徒属灵之父的弟弟,他们就应当知道给予他很高的尊重。”[52]
对提摩太的第二个描述语是“在基督的福音上做神执事的”,这表达了他与主的关系。但由于经文在文本上具有高度的不定性,因此这种称谓精确的意思多有疑点。希腊文抄本和古代译本中呈现了不少于八种不同的读法。[53]除去明显是异文合并的读法之外,所剩下的文本问题包括:原文说的是“执事”还是“同工”,以及是否包含“神的”(tou theou)。文本鉴别学者对此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韦斯科特和霍特以及苏特[54]接受“神的执事”的读法,而奈瑟勒-阿兰德新、联合圣经公会的希腊文圣经和塔斯克,[55]则接受“神的同工”的读法。公认经文[56]以及霍奇斯和法斯塔德[57]所采取的读法则是“神的执事和我们的同工”。这明显是一种异文合并的读法,将有分歧的文本中所采用的两个不同的名词合在一起。如果这两个词都包含在原文中,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后来要去掉其中一个。
“神的执事”这个读法获得的抄本支持要比另一种读法(“神的同工”)稍微强一些。因此我们应当严肃地考虑这种读法。但支持“神的同工”的人坚称,更有可能的是抄写员将“神的同工”这种惊人的表达改成了“神的执事”,而不是相反,把“神的执事”改成了“神的同工”。沃德坚称:“如此大胆的表达与另一种读法相比,更有可能是原本的用词”。[58]因为“执事”是保罗常用来描述他同工的词(罗16:1;弗6:21;西1:7,4:7),抄写者更有可能将它插入在这里,而不是反过来。为了支持“神的同工”这样的读法,贝斯特指出,这个称谓并不包含任何保罗不能接受的神学成分;他十分清楚神通过人来做工(罗10:14及以下经文;林后5:2-6:1),这在这里尤其合适,因为这里的这个称谓“带有‘在基督福音上’这个修饰语,表明这是神的工作,提摩太与神在这工作上所承担的角色并不平等,但若不借着人,这福音显然也不能被传讲”。[59]哥林多前书3:9也被引用来支持这个读法;那里保罗说亚波罗和他自己“是与神同工的”。布鲁斯认为,保罗这么说的意思是“他们在神的工作中与神同工,而不是他们在神的工作中彼此同工(尽管,约翰·阿尔布雷希特·本格尔〔Johann Albrecht Bengel〕倾向于后一种解读)。”[60]
在我们的段落中,这两种读法都讲得通,都是把提摩太和主的工作联系起来。我们很难做出绝对的判断。近期的解经学者似乎更倾向于采纳“神的同工”为原本更可能的读法。
如果原本的读法是“神的执事”(diakonon tou theou),“执事”并非一个职分称谓,并不像今天那样带有被按立牧师的意味。相反,这个词所指的是这样的人:他以某种服侍来服侍他人。它表达的是一个仆人与他的工作之间的关系,所强调的是他服侍的举动。我们的英文词deacon(执事)就是来自这个希腊术语。“神的”这个词的所有格强调,保罗承认他这位勤劳苦干的年轻朋友是神所使用的仆人。帖撒罗尼迦信徒将从他的服侍中受益。
如果原本的读法是“神的同工”,这称谓则强调提摩太是神所使用的,就像保罗自己一样,因此他亲自委身于这些信徒的利益和需要,因为他们在神的福音里与他一同做信徒。“在基督的福音上”这个附加的修饰语指明了提摩太服侍主的具体范畴。就像保罗的努力一样,他的努力是致力于推进“基督的福音(好消息)”。布鲁斯说道:
这封信从开头到这里,福音一直反复被称为“神的福音”(2:2、8、9),另一次被称为“我们的福音”(1:5);而这里它被称为“基督的福音”(参罗15:19;林前9:12;林后2:12,9:13,10:4;加1:7;腓1:27;亦参帖后1:8,“我们主耶稣的福音”)。[61]
属格的“基督的”可以被解读为主词属格或是受词属格。前者表达这福音是属于基督的,是他命令要传讲的;后者指明这福音所传讲的内容是基督,关乎他是救主的好消息。后者似乎是这里的意思。“神的福音”(2:2、8、9)最自然的意思是这福音是属于神的,是他所差的;而这里表达的是这福音是传讲基督的。事实上,这两种含义都包括在这里了。
关于保罗如此夸奖提摩太的原因,人们提出了不同解释。吕内曼坚持认为,描述提摩太的这些称号无非是保罗自发的情感抒发,表达他对这位信实、热情的年轻同工的赞赏罢了。他否认这里含有任何辩护的成分,它只是保罗尊重他信实同工的惯常做法的另一个例子而已。[62]
然而,另一些人却从这描述中看出些辩护的成分。加尔文认为,保罗这么写是要告诉帖撒罗尼迦人,他为他们差派了何等重要的一位信使,从而说明他为了他们的利益而做出何等大的牺牲。[63]伦斯基认为,保罗这么描述提摩太,“不是(像克里索斯托所说的那样)尊崇提摩太,而是尊崇差派提摩太去访问的帖撒罗尼迦教会”。普卢默则认为,从这里我们可以有把握地推断,“一些帖撒罗尼迦人对提摩太作为教师的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识”。[64]
若说保罗称呼提摩太所用的这些称谓不含任何辩护成分,这似乎是值得质疑的,因为这封信的这部分带有明确的辩护性特征。但说它是保罗对提摩太真诚发出的赞赏,这是不容置疑的。看上去最合理的解释是,保罗这么说是要强调提摩太去帖撒罗尼迦访问的重要性。他没有差派一个无价值的替代者去,而是差派了一位能够完全胜任所托付任务的人。这是保罗关切读者属灵福分的又一例子。
(3)差派的目的(2节下-5节)
保罗先是从关乎读者的角度来陈述差派提摩太的目的(2节下-4节),然后又从关乎保罗自己的角度来陈述(5节)。
① 关乎帖撒罗尼迦人(2节下-4节)
从关乎帖撒罗尼迦人的角度对目的的陈述分为两个部分。保罗先指明交托给提摩太的任务(2节下-3节上),然后又以他们所受的教导作为提醒,来支持这个任务描述(3节下-4节)。
A. 指定的任务(2节下-3节上)
托付给提摩太的首要任务是“坚固你们,并在你们所信的道上劝慰你们”。在原文中,这两个不定式受同一个冠词的修饰,共同表达一个意思;它们是同一个概念的两个部分。后者是达成前者的途径。这个表达指明了提摩太要在帖撒罗尼迦所成就的既定目的。
在保罗不得不缺席的情况下,提摩太要去坚固和劝勉他们。第一个动词(stērixai)的意思是“强化、固定、使变得结实”。它包含“提供支持以使之变得结实”的含义。提摩太要通过为帖撒罗尼迦信徒提供必要的精神和属灵支持来坚固他们。亚瑟·詹姆斯·梅森(Arthur James Mason)提议,这“坚定”是在乎使“他们的组织”更完美,这与一个有组织观念的教会圣职人员的思路是相符的。[65]第二个动词(parakalesai)根据上下文可以有多种含义。由第3节看来,若将它译为“安慰”似乎有些误导。这里的意思并非帖撒罗尼迦人要被安慰,而是他们要被鼓励和劝诫。提摩太的任务不是安抚他们的忧伤,而是装备他们,从而可以面对那关乎信仰的争战。米利根认为,这里的介词“在……上”(huper)保留了“该词的本义,即‘为了……的益处’”。提摩太的工作是为了他们信心的益处,好叫他们的信心得以持守并坚固。[66]
这里的“信心”主要是指帖撒罗尼迦信徒将个人的信任放在传讲给他们的救主身上。尽管这里信心的意思并不是“你们的信条”,但也不能完全剥夺这术语所包含的客观层面含义;真实的基督徒信心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客观内容。这里没有对“你们所信的道”做进一步地修饰,表明信心在基督徒生命中是何等中心的和包含一切的概念。“你们的”表明,读者已经通过对福音信息的个人信靠而拥有这样的信心。
托付给提摩太的这个双重任务表明,保罗清楚地知道,光有一个惊人的归信过程还是不够;信徒还需要在信心上生根建造。保罗的宣教事工中,有不小的一部分劳苦都花在建立和坚固在他的带领下归信的人(参徒15:32、41,18:23;罗1:11,16:25)。他们被迫提早离开帖撒罗尼迦信徒,保罗认为这使宣教士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在信徒们的信仰上坚固、训练他们。保罗将如此重要的任务托付给他年轻的助手,这表明他对提摩太能力的信任。埃利科特说道,这“与奥尔福德对使徒这位忠心同工的描绘似乎并不相符,他说他性格胆怯”。[67]
在第3节的第一部分中我们看到,提摩太这次事工有一个进一步的目的,即“免得有人被诸般患难摇动”。这个从反面描述的目的,它的实现取决于前面那个从正面描述的目的。这个带冠词的不定式结构与前面表目的的不定式处于并列关系。若他们在信心上得到坚固的建造,他们就能脱离这里所说的危险。这个现在时被动不定式与否定词合用,表明一定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在他们身上。
译为“被……摇动”(sainesthai)的动词在新约中仅用于此处,它的准确含义无法确定。其基本意思是“摇晃,来回摆动”,被恰当地用来描述狗摇尾巴。由此引申,它又被用来指“奉承,谄媚”,并因此表达出受到欺骗的意思。接下来这个动词又被宽泛地用来表达各式各样的摇动,成了saleuō的近义词,意为“摇动、使来回移动”,因此它的被动语态被译为“被……摇动”。
希腊的释经者和古代译本通常以后一种意思解读保罗这里的语言。他们将其译为“被摇动、被搅扰、被煽动”。这样保罗的意思就是:他警告帖撒罗尼迦人,不要被搅扰以至于信心动摇。这种解读也被许多当代学者采纳。伯克利译本将其译为“免得有人被这些困难所搅扰”;而科尼比尔译本则译为“免得你们当中有人在这些患难当中信心动摇”。
米利根认为,这样解读这个词“是不必要地脱离了该词的本意”。[68]由狗摇尾巴的画面出发,米利根及其他人认为,这个词在这里有着“阿谀、奉承、谄媚”的比喻性含义。这样保罗的意思就是:他担心帖撒罗尼迦人在经受患难时,或许会为了逃避迫害而被非信徒的花言巧语诱惑而离弃他们的信仰,这些非信徒存心要引诱他们放弃新的信仰。因此威廉姆斯译本将其译为“免得有人在这些困难中被欺骗”,而古德斯皮德译本译为“你们任何人在这些烦扰中都不被带入歧途”。弗雷姆认为,这后一种解读“总的说来更可取”。[69]
按照这种解读,我们不能确定这些信仰上的奸诈敌人,这些使用看似友好的手段让信徒丢弃基督信仰的人,究竟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弗雷姆认为,这角色很好地符合那些“花言巧语诋毁宣教士的犹太人,他们谎称迫害便是证明,证明了他们所迎接的福音是个骗局,以此手段来哄骗信徒离弃他们的新信仰”。[70]伦斯基则认为他们是“帖撒罗尼迦人的外邦朋友,他们对信徒因为持守信仰而遭受迫害感到遗憾”。[71]不论是哪种情况,都是狡猾而危险的试探,要他们放弃信仰。如果是来自他们外邦朋友的好意相劝,这试探则更是格外难以抵挡。那些不会被威胁摇动的人,却会被朋友那真诚却误导的好意相劝所摇动。“魔鬼摇尾巴时,通常比他吼叫时更可怕。”[72]
“被诸般患难”的字面意思是“在诸般的患难中”。这些患难(thlipsesin)不是试探的工具,而是使这些试探看起来很吸引人的处境。“诸般患难”指向帖撒罗尼迦人因着他们的新信仰所承受的恶意与迫害,但它可能也包含基督徒必定要为信仰所承受的一切患难。
B. 支持性的提醒(3节下-4节)
“因为”(gar)引出一个原因,支持上文从反面描述的目的。为装备他们抵抗在患难中放弃信仰的试探所做的这努力,是与保罗对他们的教导和谐一致的。“因为你们自己知道,我们受患难原是命定的。”“你们”(autoi)是强调性的,“因为你们自己知道”我们命定要经受这样的患难,这是你们从既往的教导和个人经历中得知的。“受患难”原文字面意思是“到这件事里”,“这”是涵盖性单数,在此处它用来总结前面复数的“诸般患难”。“我们”既包含作者,也包含读者;这是一个普遍性陈述,适用于所有基督徒。这是该信中第一次以普遍的用法使用“我们”一词。
译为“命定”(keimetha)的动词基本意思是“躺在某处”,因此引申为“被安置,被指定,被命定”。信徒的生命被安置在要为神受苦的位置上。世界既是这般状况,这样的患难就不可避免。它们是神为信徒在世的生命所安排的一部分计划,这在神完成他在我们身上所预定的旨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尔文说,患难“是我们作为基督徒的必要条款”。[73]保罗对他第一次宣教之旅中带领信主的经受患难的信徒说:“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他将患难描述为道德上必须经历的过程。贝斯特评论道:“相较于认为作基督徒存在一个悲剧性事实,就是苦难与美善相伴,效法耶稣会招致迫害,此处所表达的‘命定观’更为强烈。”[74]因此,帖撒罗尼迦人可以在患难中鼓起勇气,知道他们作为信徒经受患难并非意外或偶然,而是神为他们命定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他们就不仅可以确知这是必要的,还可以确知这是为了他们的益处(太5:10-12;约16:33;提后2:10-13;彼前4:12-14)。“这样的患难不仅是他们真实信仰的凭证,而且还是那将来荣耀的定金(参帖后1:4-10)”。[75]
第4节又进一步添加了一个支持性陈述,提醒说他曾经预先警告过他们,作为信徒患难必会临到他们身上。“事实上”(kai gar)或译“因为并且”(达秘译本),起到强调这个补充性解释的作用。“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指过去宣教士与读者面对面相交(pros)的时候。那时我们“预先告诉你们我们必受患难”。动词“告诉”是未完成时,这意味着他们一次次地被告知:“我们曾不断地预先告诉你们”(新美国标准圣经)。保罗在事情发生之前就直白地告诉他们,接受福音之后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要遭受患难。保罗这么做,就是明智地跟随了基督的榜样,因为基督就曾经满有恩慈地告诉他的门徒,有困难等着他们(约13:19,14:29)。
保罗若不告知他带领信主的人,接受福音会对他们造成怎样不利的后果,这对他们会非常不公平。保罗显然没有犯这个错误。很明显,他经常预示他带领信主的新信徒,告诉他们患难将要发生在他们身上(徒14:22)。
他在帖撒罗尼迦时也重述这样的预言,“我们必受患难”。这里的“我们”也是普遍性用法,指代所有基督徒。蒙哥马利译本将其译为“我将要受患难”。但这样将保罗的预言局限于他自己身上的做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宣教士以及他们带领信主的信徒都是将要来临之患难的承受者。译为“必”(mellomen)的动词意思是“将要,马上就要”经历到某事。它暗示将要发生的事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按照神的旨意命定的。韦译本因此将其译为“受患难是我们的命定”。
译为“受患难”的不定式来自动词thlibō,意为“压在一起”,引申为有外界压力而产生的逼迫、困难、麻烦、患难。它的现在时表明这压力会是反复持续施加的,而它的被动语态则表明信徒所受压力是来自外部施加者的。因此,威廉姆斯译本很好地表达了这个含义:“我们将要受到困难的施压”。
“以后果然应验了”(kathōs kai egeneto,“正如后来所发生的”)是对预言完全应验的描述。保罗的话语被证实,这应当起到鼓舞他们、增强他们信心的作用。这证实了宣教士知道他们所说的是真的。“你们也知道”是一个确认性表达,它诉诸读者的个人经历。他们可以亲自证实,他的预言并非空洞的言语。
② 关乎保罗(5节)
保罗从关乎帖撒罗尼迦人的角度说了差派提摩太的目的之后,现在又从关乎保罗自己的角度来说。“为此”是回顾第4节,因为他所预言的患难已经临到读者身上了。他对这事的了解增添了他对他们的关切。“我”(kagō)是强调性的,他是宣教团队的领导者,不能抑制自己对那些正遭受患难的信徒深切关怀的情感。前面已经说到差派提摩太是作者们的联合行动;而这里他改用单数人称代词,并非暗指其他人并没有他这样的关切,而是要更明确地表达他自己的情感与动机。他告诉他们,差派提摩太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保罗采取行动,是为了缓解那不能忍受的精神负担;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知道帖撒罗尼迦人面对迫害的风暴是如何应对的。他解释说,他“打发人去,要晓得你们的信心如何”。保罗并不认为有必要重申所派的人是提摩太,因为上文已经说了(1-2节)。有人根据这个省略猜测,在提摩太走后,保罗因为缺乏耐心又差派了另一位信使去打听情况,这种猜测是没有根据的。保罗在此刻意使用了前面的语言,这一点与第6节同证提摩太是被差去帖撒罗尼迦的唯一使者。
他差派的目的是“要晓得你们的信心如何”。译为“晓得”(gnōnai)的不定过去时不定式是表始用法,意思是“得知,搞清楚”。他想要了解他们信仰的状况,想得到关于他们在迫害中如何持守信心的经验性确证。梅森指出:“这语言亲切地暗示了他们的信心是确实存在的,而保罗只是差他去‘使他们已经确信的事更加确凿’”。[76]
保罗接下来描述了他的惧怕,这惧怕一直搅扰着他:“恐怕那诱惑人的到底诱惑了你们,叫我们的劳苦归于徒然”。他差派提摩太去,好使他可以得到确证,知道这个扰人的可能性并没有被“那诱惑人的”达成现实。这个称谓指的是撒但,对保罗来说,他是福音真实、可怕的死对头。但保罗这里并没有直呼其名,而是以他典型的活动而代称。现在时的分词将他描绘为坚持不懈地致力于通过试探破坏帖撒罗尼迦人信心。他从不放弃这项阴险的活动。“那诱惑人的”这个分词性的称谓在圣经中仅另外出现于马太福音4:3。诱惑我们的主的那一位,也是诱惑他的子民的那一位。这个分词性主语与动词使用了同一个词根,这就强调了撒但诱惑人的行为。这动词的意思首先是“尝试,试探”去做某事,然后又有“使……受试探,受试验”的意思,就是察验某人,以查明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它可以是好的含义,用来指神或基督试验人,从而证明他们可以得到认可;但它用在魔鬼身上总是不好的含义,指以反对某人为目的来试探人。魔鬼的目的总是诱惑人犯罪,从而使他们跌倒。
译为“诱惑”(epeirasen)的动词是不定过去时陈述语气,它表达的是过去的事实。保罗将这诱惑看作是既已发生的事实。他知道那诱惑人的在帖撒罗尼迦一直没闲着。但在差派提摩太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诱惑的结果。为表明这种不确定,他用了不定过去时虚拟语气的表达“叫我们的劳苦归于徒然”。正是对这种可怕的可能性的恐惧,使得保罗为帖撒罗尼迦人如此焦虑。这种可能的后果就是“我们的劳苦”(宣教士们在帖撒罗尼迦所倾注的劳苦努力)可能要“归于徒然”(达秘译本将其译为“归于无有”)。这种可能就是:这些努力终究落空,就像一粒没有果仁的坚果。保罗很清楚,他劳苦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归信者对信仰的持守。
提摩太返回时带来了好消息,就是保罗所担心的并没有成为现实。但这不意味着他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保罗懂得敌人攻击的凶猛以及人心的变化无常,因此他的担忧是完全合理的。亨德里克森指出,如果我们留心事情的时间顺序,就知道保罗的焦虑与他对帖撒罗尼迦人是神的选民的确信(1:4)是毫无冲突的。[77]保罗清楚地记得帖撒罗尼迦人对传给他们的福音所做出的热情回应。但他认为,宣教士们还没能确认这回应仅仅是一时的情绪反应还是真实的信心,就被驱逐而离开了他们。现在迫害向他们席卷而来,这会证明他们是仅仅是热情一时的“土浅石头地”般的听众,一旦要为福音受苦就会跌倒放弃信仰吗?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给宣教士们带来了挂念的包袱,也促使他们差派提摩太。而提摩太带回来好消息,就是帖撒罗尼迦人并没有因为这试探而跌倒,而是坚守住了自己的信仰,这就使保罗确信他们是真实信主的人,也就是神的选民了。对于他们蒙拣选的表达,是在保罗得到确信的证据之后做出的;至于保罗为他们而焦虑的经历,则是在收到提摩太的消息之前发生的。
3. 提摩太关于他们的消息所带来的影响(3:6-13)
6但提摩太刚才从你们那里回来,将你们信心和爱心的好消息报给我们,又说你们常常记念我们,切切地想见我们,如同我们想见你们一样。7所以弟兄们,我们在一切困苦患难之中,因着你们的信心就得了安慰。8你们若靠主站立得稳,我们就活了。9我们在神面前,因着你们甚是喜乐,为这一切喜乐,可用何等的感谢为你们报答神呢?10我们昼夜切切地祈求,要见你们的面,补满你们信心的不足。11愿神我们的父和我们的主耶稣,一直引领我们到你们那里去;12又愿主叫你们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都能增长、充足,如同我们爱你们一样,13好使你们当我们主耶稣同他众圣徒来的时候,在我们父神面前心里坚固,成为圣洁,无可责备。
这一段与上一段相隔了不知多少时间。之前,保罗提及差派提摩太去帖撒罗尼迦,在这位同工返回之后他又提笔续言。我们并不知道提摩太离开了多久,但很明显,他在帖撒罗尼迦待了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能够完成任务,并准确地了解了这个年轻教会的情形和需要。
从第2章的开头保罗就在回顾过去。他辩护性地回顾了还在帖撒罗尼迦时(2:1-16)以及被迫分离以来(2:17-3:5)与帖撒罗尼迦人的关系。这一段他从过去跳到当前。但就是在这里,保罗对材料的选择仍然受到敌人在帖撒罗尼迦对他进行批判的影响。他对提摩太带回的消息的反应就证明了他对他们的情感。关于他们灵命稳定性的消息,对保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提摩太的返回以及他所带回的消息,构成了这封信的直接写作缘由。差派提摩太离开雅典之后,保罗就继续前往哥林多,在那里他忙于制造帐篷,并在会堂传讲福音(徒18:1-5)。在西拉和提摩太回来之前(徒18:5),保罗在哥林多的宣教活动幅度减弱,这似乎表明保罗感到深深的忧虑,因为他深深地挂念在帖撒罗尼迦的事工结果。他翘首以盼的提摩太带着好消息回来了,这就结束了他忐忑挂虑的长夜,并带来了喜乐洋溢的清晨。这一段所含的强烈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品格。它表明保罗是“一个易感而又热情的人,他的情感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他的整个灵魂都与他所建立的各个教会牢牢地连系在一起。……他不为别的事情而活”[78]。
在这一段里,保罗记录了提摩太带着帖撒罗尼迦人的好消息返回(6节),以及这消息所带来的热烈反应(7-10节),并以这消息所激发的又一段祷告作为结束(11-13节)。
(1)提摩太带回的消息(6节)
“但”这个词表达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差派提摩太时的情形与他回来时所带来的消息产生的喜乐之间的对比。保罗先说到提摩太从帖撒罗尼迦返回,然后概述了他所带回的消息的内容。
① 提摩太从他们那里回来(6节上)
对提摩太返回的历史事实,保罗这样陈述:“提摩太刚才从你们那里回来”。提摩太的到来无疑与使徒行传18:5那里所记载的是同一件事。在原文中,这是一个属格独立结构,它由一个不定过去时的分词加上提摩太的名字组成,即“提摩太既已到来”。它是此句子的引语。
译为“刚才”(刚刚,一……就)的副词被强调性地放在句首。从语法上来说,它既可以与分词“回来”相连,也可以与第7节的动词“得了安慰”相连。吕内曼支持后一种读法,按照这种读法这里的意思是:提摩太的到来立刻给保罗带来了安慰和激励。[79]但这种读法很别扭,不自然,因为副词跟与它所连的动词之间插入了很多内容。尤其不支持这种读法的证据是这个动词已经带有“因此”这个修饰词了,而该词所指向的是前面的整句话。
更自然的读法则是将副词“刚才”与离它更近的分词相连。这样一来意思就是:提摩太的到来是刚刚发生的,而保罗在它的激励之下,立刻就提笔写下了这封信。莫法特接受这种读法,将其译为“提摩太片刻前刚刚到达我这里时”。尼尔称之为“可以理解的夸张,事实上也许过了一两天”。[80]显然,从提摩太回来到写信之间的间隔,足够提摩太做一个详细的报告,但这里强调的是,保罗坐下来写信的时候,仍然处于由提摩太的好消息所带来的激动情绪之下。如果保罗没有趁着他的心被这样的情形感动而写信,那他的信无疑会缺少一些自发的爱和喜乐的热情表达。丹尼由此引出一个教训,他说:当我们的心催促我们写下某封表达祝贺或悼念的信时,我们也应“将拖延当作一个罪”来加以防备。[81]
保罗把提摩太的到来描述为“从你们那里回……到我们这里”(直译),强调的是这件事的人格性关系成分。新英文圣经的措辞是“刚从帖撒罗尼迦到来”,这就不如原文亲密和热情。保罗的兴趣点不在于提摩太从帖撒罗尼迦这个城市回来,而在于他回来时带来了他们翘首以盼的消息,这消息关乎他们所爱的帖撒罗尼迦信徒。在这一段中,对这种“我们—你们”的强调是显而易见的。“到我们这里”也许暗示西拉在提摩太回来之前不久已经回到哥林多了,但这也不一定,因为他也可能是与提摩太一起回来的。但这个“我们”表明,西拉也从提摩太的消息中得到同样的喜乐。
② 提摩太所带回的关于他们的消息(6节下)
保罗将提摩太的报告总结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帖撒罗尼迦人的属灵景况,第二部分是关于他们对宣教士的个人态度。
“报给……你们信心和爱心的好消息”(直译)总结了他们属灵景况良好的消息。这里的措辞表明了他对这消息满意的评估。“报给……好消息”翻译的是一个不定过去时分词,来自动词euanggelizomai,即英文单词evangelize(“传福音”)的词源。[82]它的意思是“带来或宣布好消息”。他本可以用“报告”一词来代替,但他选择用这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来表达这消息在听者之中所产生的喜乐果效。保罗在别处用这个动词时,总是指传讲福音的好消息。提摩太带来的消息如此之好,以至于它对于保罗来说真是名副其实的福音。当然这消息不是福音信息本身,它却反映了福音在帖撒罗尼迦信徒生命中所产生的果效。这是关乎他们在帖撒罗尼迦所传讲的那个好消息的好消息。加尔文指出,保罗对这消息有如此狂喜的反应是另一个证据,“证明他对读者所怀有的感情是何等的深厚”。[83]
如果像部分学者所说,帖撒罗尼迦人交给提摩太一封信带回来,他显然会在这里提到这封信。但保罗只说了他对提摩太所带来消息的反应。如果真有这封信,那么保罗不在此表达他对收到此信的喜乐,则是很不礼貌的。
提摩太带来的好消息是关于“你们信心和爱心的”。这两个名词都带有定冠词,就是“你们的那信心与那爱心”,这将它们的独特性表达出来。保罗首先提到“信心”,它是基督徒生活的根基和核心。提摩太被差派,就是因为宣教士们担心他们是否会持守信心(3:2、5)。提摩太关于这点的消息对保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信心”所指是他们对神特有的态度,而“爱心”则是指他们对人特有的态度。他们的信心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他们对别人的爱,特别是对他们的基督徒弟兄。如果说信心将他们与世界区分开来,那么爱心则将他们彼此之间紧密联合起来。这两个术语总结了他们在信仰上与道德上的卓越。这两者必须共存。“保罗用‘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加5:6)这个说法来表达这两种品质之间的紧密联系。”[84]
保罗在这里并没有像1:3中那样提及基督徒三重美德中的第三种,即盼望。既然他将会在这封信剩下的部分中大篇幅地讨论基督徒的盼望,这里他就只强调了另外两点。由4:13-18看来,这里没有提到盼望,也许暗示他们在关乎未来的事情方面存在问题,因此保罗并没有从他们的盼望当中得到同等的喜乐。
消息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帖撒罗尼迦人对宣教士的个人态度:“又说你们常常记念我们,切切地想见我们”。动词的现在时时态以及副词“常常”的使用表明,他们这种态度是一直持续的。[85]“记念我们”不仅是说他们对宣教士有清晰、生动的回忆,还意味着这回忆是美好的、带着爱的,正如下一个子句所表明的。保罗曾经担心敌人的毁谤也许会使他带领信主的人与他疏离。因此他对“你们对我们怀有长长的、深情的回忆”(韦茅斯译本)这件事非常感恩。这也证明他们有一个真基督徒应有的态度。斯韦特评论道:“对先前的老师存有爱的回忆,这是一个基督徒的义务,它与信心和爱心一同证明他们有着基督徒应有的品格。”[86]
帖撒罗尼迦信徒“切切地想见”宣教士,这就表明他们对宣教士的态度是饱含爱意的。译为“切切地想见”(epipothountes)的合成分词“表达了对不在身边的亲爱之人的那种温柔的渴想”。[87]分词的现在时时态表明这种感情是持续的,而介词epi表明感情的对象。保罗很喜欢用这个术语;它在新约中出现过九次,其中七次都是出自保罗。帖撒罗尼迦信徒渴望见他的心“使保罗确信,他们并没有把他当作一个对他们的景况漠不关心的剥削者而抛弃”。[88]
再次见面的渴望是相互的:“如同我们想见你们一样”。宣教士们高兴地表达了他们对归信者同样的感情。“如同”表示双方的渴望是一样的。这是这一节中第三次提到这种“我们—你们”的关系。保持这种爱的关系对保罗来说是重要的。他很清楚,为了帖撒罗尼迦教会的长进,使它变得更强、更有效,这种互相尊重和欣赏的关系必须在创始人和跟随者之间得以维系。
(2)对提摩太所带回之消息的反应(7-10节)
“所以”(dia touto,“因为这点”)一词囊括了前面一句话的各部分。单数的“这点”将提摩太所带回消息的不同方面看为一体,并指向它所带来的整体影响。保罗再次充满感情地以“弟兄们”称呼他们,这体现出这消息进一步强化了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
保罗首先讲述这消息所带来的振奋人心的安慰和鼓舞(7-8节),然后又告诉读者它所激发的为读者的感恩和祷告(9-10节)。
① 经历到鼓舞(7-8节)
历史事实是:因着这消息“我们在一切困苦患难之中,因着你们的信心就得了安慰”。“我们”一词表明西拉和保罗一同经历了安慰;而提摩太自己在带回消息时显然也分享了同样的感受。不定过去时被动语态的动词“得了安慰”(pareklēthēmen)表明,这是消息在他们心里所造成的反应。该动词在此可能指“安慰”或是“鼓舞”。支持“安慰”的人(伦斯基)认为,它表达的是宣教士们之前所感到的焦虑在收到消息的时候就完全消失了。另一些人将其译为“鼓舞”(古德斯皮德译本)或是“振奋”(莫法特译本),他们认为这里指的是,这消息给在艰难环境之中的宣教士带来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两种意思可能都有,上下文却更支持对后者的强调。
“在你们的事上”(eph’ humin)表明宣教士们所受到的鼓舞直接出于帖撒罗尼迦人。他们是宣教士“在一切困苦患难之中”受到鼓舞的个人基础。“困苦”和“患难”这两个名词被一个冠词连在一起,因此表达了他们所处的艰难环境的两个方面。前者指强加于人的义务或必要性,后者则是人所受到的摧毁性的压力。这两个术语表达的都是宣教士们所面临的困难的外部环境。想要确定这困难的具体特点或造成它的准确原因是危险的。芬德利指出,前者“表明来自外部的限制,不论是环境上或是责任上的”,而后者指向的是“从人而来的搅扰”。[89]但译为“在……之中”的介词是epi,它的字面意思为“在……之上”,暗示虽然困苦和患难持续地搅扰宣教士,但他们终究克服了它们,不再觉得它们是有害的。因为这样,提摩太的消息才如此受欢迎。保罗在这里提及他们的困苦患难,这也是一个机智的提醒,告诉读者他自己也在远方面对同样的困难。
“因着你们的信心”表明宣教士受到鼓舞的原因——是他们坚定的信心激励了宣教士。这是保罗在这一章中第四次提到他们的信心。这一点是他对他们之关注的核心之处(3:2、5),也成了有关他们的鼓舞人心的消息的首要之处(6节)。若他们没能表现出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消息的其他方面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心对宣教士们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第8节中得以表明。“因为”翻译的是一个表原因的小品词hoti(“由于”),用来表明原因。“因为如今,你们既靠主站立得稳,我们就活了”(直译)。之前,他们感到死一般沉重的惧怕;他们感到毫无生机,没有热情。而“如今”,因着提摩太所带来的消息,“我们就活了”;这是真实活着的感觉,而不仅是存在。现在时时态表明这并非一时的反应,而是持续的感受。
保罗的措辞是一个生动的修辞性表达,表明之前和现在状态的鲜明对比:之前他们不清楚帖撒罗尼迦人面对迫害的反应,便处于惧怕之中;而现在提摩太带回的消息给他们带来了鼓舞和安心。他们感到就像是获得了新的一次生命的契机,可以带着满满的力量和满足感继续活下去。若是帖撒罗尼迦人离弃了信仰,那对保罗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在基督的事工上取得成功,即为基督赢得灵魂,并持续保守这些灵魂在基督里,这就是保罗的生命。”[90]他们的信心被证明是坚忍的,这就证明宣教士们在帖撒罗尼迦传讲福音的事工是成功的,而这使得他们感到生命是有意义的。
“你们若靠主站立得稳”(ean humeis stēkete en kuriō,字面意思是“如果你们在主里面站得稳”)既表达了他对他们当前站立得稳的确信,也包含一个提醒,就是他们将来仍然必须持续地站立得稳。“你们”(humeis)是强调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在帖撒罗尼迦,也包括周边的地区,福音的得胜就真实地取决于他们(参1:8)。“若”一词并不表达怀疑,它与陈述语气合用,表达的是作者的确信。这是他们毫不怀疑的事实。因此新国际译本将其译为“既然你们站立得稳”。但这句话采用的条件句式仍然起到了提醒读者的作用,即他们有持续的责任,必须“站立得稳”。这个动词(stēkete)是一个后期衍生的词汇,它是由动词histēmi(“站立”)的完成时衍生而来的,并带有坚固和稳定的意思。这里的时态是现在时,它强调他们在将来也必须一直站稳,就像抵挡敌人进攻的士兵那样。“在主里”指明他们在哪里站稳。信心将他们带入与“主”耶稣基督的联合之中,这联合是紧密而至关重要的。他们必须要持续地在他里面站稳。
② 感恩和祷告(9-10节)
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好消息更新了保罗的生命,也激发了他的活力;这驱使保罗为他们献上个人的感恩和祷告。宣教士生命更新的表现,就在于为信徒献上满心的感谢(9节)以及迫切的祷告(10节)。
A. 因他们而感恩(9节)
“我们在神面前,因着你们甚是喜乐,为这一切喜乐,可用何等的感谢为你们报答神呢?”“可用何等的”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感,即宣教士认为要以恰当的“感谢”(eucharistian)来表达合宜的回应是毫无指望的。“感谢”这个术语“总是被保罗用来表达对神的感谢,为某种恩典的礼物而献上”。[91]这个反问句(从语法上说,该句也包括了整个第10节)表达了深切的感情。保罗深知他的言语是贫乏的,不足以表达他应当献上的感谢;但他仍尝试着尽量表达他所感受到的深切的感谢。
努力以感谢“报答”神,是对不定过去时主动语态不定式antapodounai(“回报,酬谢,报答”)的翻译,它表达的是一个确定的行为。这个词是由译为“给予”的简单动词加上两个介词前缀构成的:一个是anti,它表达这给予作为一种交换,是对所收到的东西的一种回报;另一个是apo,它表达这给予作为一种债,是我们所欠下并理应付上的。因此,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是一种充分的、完全的回报,它是因着所受的恩惠而献上的。他们尽全力所能献上的最大感谢,也不足以付清他们因神所赐的喜乐而欠下的感谢的债。为读者迸发出来的这第三轮感谢,是由他们在迫害下持守信仰的消息所引发的。
他们的感谢是向神献上的。帖撒罗尼迦人之所以能持守信仰,并不是因为宣教士,甚至也不是因为信徒自身,而是因为神亲自在迫害的风暴中扶持他们。保罗认为,一切属灵的祝福,根本上都是来自于神。从人的标准来看,这可以被认为是宣教士的成功,但保罗谦卑地将其归功于神的工作。基督徒工人应当警醒,切勿将唯有神能做成的结果归功于自己。
他们是“为你们”(peri humon)而欠神的感谢,即“因着你们”或“代表你们”(韦茅斯译本)。复数的“你们”将帖撒罗尼迦信徒看作一个集体,他们共同构成宣教士的感谢所围绕的主题。保罗并没有感谢他们,而是为他们感谢神。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鼓舞,但同时也防止了他们因此产生个人的骄傲。
因为他们“甚是喜乐,为这一切喜乐”(epi pasē tē chara hē chairomen,字面意思是“为我们所喜乐的一切喜乐”),欠神无法表达的感谢。这里同时使用动词和名词,从而强调了他们喜乐的事实,而“一切”则表达了喜乐是至高的。因着他们喜乐的性质和程度,他们欠神一个很大的感谢之债,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样的感谢。这喜乐是持续的,这是动词的现在时时态所表明的。它抵消了他们所受的“一切困苦患难”(7节)。“因着你们”再次强调帖撒罗尼迦信徒是他们喜乐的缘由。芬德利指出,第6-10节中,保罗不下十次以“你们”这个代词“来强调他们之间的感情”。[92]一想到他们,保罗的心就喜乐。他之前为他们感到深深的忧虑,而现在又因他们感到深深的喜乐。“正是那忧虑的经历,预备他的心来接受这更大的喜乐。”[93]
“我们在神面前”进一步定义了他们喜乐的性质。这喜乐“与其说是个人性的,不如说是敬虔性的,因此它以神为持续的表达对象”。[94]他们将喜乐表达于“我们的神”面前(这位神与他们有亲密的个人关系),这就体现了这喜乐的纯洁。他们在神面前自由不羁地享受这喜乐,因为它没有受到任何自私或属世动机的玷污。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保罗将一切发生在他生命中的事,不论是悲是喜,都带到神的面前。因此,他带着神同在的意识而活。
B. 为他们而祷告(10节)
在保罗的想法和做法中,感谢和祷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自如地将为帖撒罗尼迦人的祈求与为他们的真心感谢揉在一起。二者是同时的、相互交融的。
作者们的祷告是由两个修饰语所描述的,这两个短语都被强调性地放在译为“我们……祈求”的分词前面。他们的祷告是“昼夜”献上的。该术语是属格,表明他们在白天和晚上都有祷告,并非整日整夜都在祷告。不论是在操劳的白天,还是在漫漫长夜,他们一次次地为帖撒罗尼迦人向神献上祈求。加罗德说得好:“我们从圣保罗的书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向神祷告和感谢占据了他个人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95]
他们的祷告被进一步描述为“切切地”。这个罕见的副词在新约其他部分中仅出现于帖撒罗尼迦前书5:13和以弗所书3:20。它是一个双重复合副词,由perissou(“丰富地”)、ek(“出于”)、huper(“在上面、超越”)组合而成,因此它的意思是“丰富到超越极致地、大量到无边无垠地、超级丰富地”。芬德利称,这个极具强调性的副词为“一个近乎奢侈的强化”。[96]他们的祷告没有任何敷衍马虎或半心半意的成分,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带着强烈热忱的”(韦茅斯译本)、自发的倾心吐意。
这个描述他们祷告的双重特征,与译为“祷告”(deomenoi,直译)的分词意义是一致的。该动词的意思是“恳求、央求”,它暗指这恳求是出于个人需求的驱使而献上的;它是为个人好处而发的恳求。他们感到所求的内容是与他们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不如将它译为“祈求”更好。这个词的语气比通常译为“祷告”的词强烈,而“祷告”一词表明的是对敬拜对象的委身。现在时的使用表明,他们的“祈求”并非偶然的作为,而是他们反复的做法。
作者使用分词结构来描述他们的祷告,这说明他们的请求是附属于感谢的,这感谢是他们为所受的祝福而尽力向神献上的。尽管他们感到怎么为帖撒罗尼迦人感谢神都不够,但他们仍毫不犹豫地进一步表达了请求。保罗知道,为他人的属灵益处所做的祷告总是合宜的。
他们请求的内容是双重的:“要见你们的面,补满你们信心的不足”。这两个祷告事项都在一个冠词之下,从而成为一体。若他们回去的请求得以满足,这就自然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可以补满归信者信心的不足。
第一个请求(“要见你们的面”)是为宣教士自己所求的。他们恳求得到这样的喜乐,即能与他们所爱的信徒面对面地团契。他想回去这件事,从2:17开始就被用作自我辩护的一个论点。他已经告知他们,他回去的努力被阻挡了(2:18);又向他们保证,他想要再次见到他们(3:6);现在他又明示,这是他的一个具体的祷告。因此,保罗使用了各种办法来使他们确知,他们分离的情形并非他自己的选择。这个回去的请求直到几年后才得以满足。
他们的第二个请求是,当他们回去时,可以“补满你们信心的不足”。回去的请求并非仅为他们个人的满足而提出的;它的实现会给他们机会,使他们得以进一步增进信徒的属灵福益。他们渴望帮助帖撒罗尼迦人,使他们的信心得以稳固并成长完全。
译为“补满”(katartisai)的动词,其基本意思是组装起来,从而整理和排列得合适。它可以用来描述将被弄坏的东西弄好,从而修理并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不论是修补破网或是接合断骨(太4:21;可1:19;加6:1);它也被用来指“使完全,补足所需”(路6:40;来13:21)。这里明显使用的是后一种含义。它并不是说帖撒罗尼迦人的信心已经坏掉了,需要矫正,而是说保罗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带领信主的这些信徒的信心需要成长完全。这是“你们信心的不足”所表达的。并不是说他们的信心有缺陷,而是说它仍然需要得以完全、圆满。译为“不足”的名词是复数,它的字面意思是“短处、缺乏”。复数意味着有不止一件事需要被完全,以使他们的信心能充分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保罗意识到在帖撒罗尼迦开始的事工尚未完成。由于他们的事工被迫提早中止了,所以他们没能做完应当做的事。宣教士们就好像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们渴望回去完成作品,使事情能以最佳的状态运作。
尽管保罗为归信者充满了感恩,他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过高的幻想。他并非看不到他们的缺乏和需要。他为他们已经达到的地步深深地感恩,但他也坦白地承认,他们还没有到达完全的地步。加尔文评论道:“我们从这里看到,那些人虽然远远超过他人,但距离他们的标竿仍有很长的路要跑。”[97]归信只是开始。他们尚且需要牧者的教导与指引。
他们已经表现出很强的信心,能在迫害下坚忍;他们信心上的瑕疵并不在于缺乏热情和忠心,而在于缺乏知识和洞见。作为信仰上的新人,他们对基督教真理缺乏清楚的、可靠的认识,也对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缺乏洞见。他们的信心需要通过教化、劝勉和警告得以完全。教导和劝诫是必须的,但保罗有“足够的智慧,知道要把任何规劝的信息放在衷心的赞扬之后来表达”。[98]
保罗渴望并祷告能够回到帖撒罗尼迦,去处理归信者在信心上的缺乏。若之前能回去,他一定已经直接亲口处理好了。毫无疑问,保罗也认同这个公认的感受:“当面的交流与书信相比,能更有效地坚固软弱者和动摇者”。[99]但既然不能亲自回去,他便在这封信的第二部分处理他们的问题。他若能回去,我们就不会有幸读到这样一封无价的书信了。因此,撒但在阻挠他回去这件事上所取得的成功是在神的掌管之下的,为要使历世历代的基督教会得到教导与丰富。
(3)基于消息的祷告(11-13节)
这几节进一步表达了第10节里提到的祷告。它们重申了已经陈明的祈求内容,并将重点放在补满他们不足这一点上。作者首先祈求神为他们开路,好使他们见到读者(11节);然后又详细陈述了为读者的坚固所做的祈求(12-13节)。
需要指出的是,这几节的语言并不是一个直接说给神听的祷告,而是一个虔诚的祷告式的祈求。祷告的对象是神,而这里神是以第三人称被提及的;这几节的动词用的是祈愿语气,表明它是一个祈愿。然而,这个祷告式的祈求,其热切、庄严的语气已经接近祷告的语言,并且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祷告。
① 关乎作者的祈求(11节)
“愿神我们的父和我们的主耶稣,一直引领我们到你们那里去”。译为“现在”(de)的连接词在这里并非表转折,而是表明下面要对第10节提到的祈求做一个扩充。保罗用了一个强调性的称谓称呼神,也就是他们祷告的对象,然后陈述了为他们自己所做的祈求。
译为“自己”(autos)的人称代词强调性地出现在句首,它可以表反身,也可以表强调。我们的译本将它理解为反身,暗示是神必须亲自打开通往读者的路,而不是宣教士们。但似乎将这个词看作表强调更有道理:“愿他”——他们在他面前喜乐并向他祷告的那位神(9-10节)——成全这祈求。
“父”和“神”这两个称谓联合在一个冠词下,从两方面来描述同一位神。他是永在的神,也是我们的父。这个表达带出了这样一个基督教特有的真理:神在他儿子里面向我们启示他是我们的父。“我们的”是一个认信的表达,这里最好将它看为包含性的用法。他不仅是宣教士们的父和神,也是读者以及所有基督徒的父和神。
“和我们的主耶稣”将他作为祈求的共同接收对象。原文字面意思为“我们的主,耶稣”;耶稣的名字与“主”处于同位语的位置,表明主就是耶稣其人(参2:15)。“我们的”同样是认信性的,它表明一个基督教特有的教导,即基督徒要接受耶稣其人做他们自己的主。
因此,将主耶稣与神同等,一同作为祷告的对象,就等于说他全然是神。将基督与父神在聆听和回应祷告的权力上放在同等地位,代表他们在永恒的能力和荣耀上也是一样的。保罗是坚定的一神论者,如果他认为基督耶稣只是个凡人,那他这么说就是不可思议的,不论耶稣作为人的地位有多高。
保罗对基督的认识因着动词“引领”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个动词是单数形式,而它的主语却是复数。我们很难想象保罗能通过什么别的方式,更强烈地表明他毫无疑问地相信耶稣的主权以及他与父的合一。而它出现在祷告的内容里,而不是教义讨论的部分,这就说明帖撒罗尼迦人与保罗一样,也已经接受了这样的信仰。丹尼说道:“这里使徒不由自主地表达了对主的话的赞同,主说‘我与父原为一’。”[100]从教会最初期开始,这一点就是基督徒信心的必要成分。这里我们从保罗最早的书信中隐约看到了耶稣基督的主权,这一点在歌罗西书中表现得更加明确。埃利科特指出保罗在此使用耶稣名字的神学意义:“永恒的子这里在位格上与父区分开来,但又奇妙地在神性上与父合一;并且,作为神,他被恰当地作为祷告的直接对象来称呼。”[101]宣教士们为他们自己所祈求的,就是神“一直引领我们到你们那里去”。译为“开路”(kateuthunai,直译)的动词意思是朝着某个目标“修直、引领”。保罗的请求是要神除去撒但所设的路障,开一条路让他们直接回到亲爱的信徒那里(2:18)。该动词在新约别处仅出现了两次(路1:79;帖后3:5),每次它都带有神按自己的旨意掌管人类活动的意思。宣教士们提出请求,但他们同时也认识到,神是一切事情的终极处理者。他们承认对神的依赖,并知道神有权决定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来回应他们的祷告。
② 关乎读者的祈求(12-13节)
为读者所做的祷告内容相当丰富。第12节先陈明祈求的内容,然后第13节说明祈求的目的。
A. 陈明祈求(12节)
“又愿主叫你们……爱的心……都能增长、充足”。连词“又”(de,新国际译本〔NIV〕未译此词)表明这里要进一步添加一件事。它与处于句首强调性的“你们”(humas)用在一起,表明祈求要从作者转向读者了——“至于你们”。“不论神如何回应我们为自己所做的祈求,但至于你们,愿主叫你们的爱心增长、充足。”[102]宣教士们非常清楚,读者灵命的成长和长进并不取决于他们能否回去,而是完全掌握在神的手里。
这第二个祈求是单单向“主”所做的,它可以指父神或基督。正如前面第8节,这个称谓在此被单独使用,根据旧约的习惯用法,它可能是指神。但保罗也独立使用这个称谓指过基督,并且上一节这个术语也是用在耶稣身上,因此它在这里更可能也是指基督。(一些抄本在此添加了“耶稣”的名字,这就使意思更加明确了。)旧约读者熟知这个术语是指神的,而保罗使用它来指基督,这与他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遇见得荣耀的基督这个经历是相符的。尼尔说道:“直到他认识了耶稣,Kurios这个在旧约中常用来指‘主’的词才有了真实而有生命力的实质内容。”[103]
巴西流(Basil)提议,这里的“主”指的是“主圣灵”,因此在这一段中读出了三位一体的概念。斯韦特支持这样的提议,并指出给人加添爱心是圣灵的职分。[104]但新约中没有证据表明圣灵加添爱心跟加添喜乐、和平等其他属灵恩赐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这些东西的来源既是基督又是圣灵。若将基督看作那内住的力量,给他们加添爱心,这也是同样恰当的。除了想在这段中读出三位一体的愿望之外,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这里所指的是圣灵。
为读者所做的祈求是:要主“叫你们……爱的心……都能增长、充足”。沃德注释道:“叫你们这个说法的意思绝不是‘背着你们的意愿使你们’(即‘你们若不愿如此行,我就要迫使你们如此行’)……也许用‘激发’比用‘叫’更确切。”[105]保罗很清楚,“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3)。神先动工要促进我们的属灵成长,然后他又激发我们自己渴望并愿意在爱心上长进。“增长”与“充足”(pleonasai kai perisseusai)是两个不定过去时祈愿语气的动词。它们实际上是同义词,一起使用则加强了祷告式祈愿的语气。前者的意思是“变多、增长、充足”,后者的意思是“充足、满溢”。它们可以被译为“增长并满溢”(韦茅斯译本、威廉姆斯译本)。前者可以被看作“指向增长的过程”,而后者则指向“所达到的最高程度”。[106]这样它们就可以被看作一个因果关系。这里他们为信徒所祈求的不仅是他们的爱心会“增长”,而是要一直增长到满溢的程度。既定的事实是他们现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爱,而所祈求的是这爱能增长直到满溢。爱心满溢是具有坚定信心的切实证据。哥林多前书第13章描述了真实的基督徒之爱的特点,基督徒在生活中拥有再多这样的爱都不嫌多。
爱心的充足首先要表现在“彼此”的关系上,就是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伙伴关系。这个相互代词表明,这样的爱是要彼此相互表达的。但同时它还需要表现在“众人”上,这不仅是指其他地方的信徒,也泛指所有人。对于迫害中的帖撒罗尼迦人来说,这还意味着要爱他们的仇敌,正如基督所命令的(太5:44)。向施行迫害的人表达爱心,这是预防我们本能地对加害者施以报复的最好的办法。这样的爱并不是人的本性;只有先从主那里领受这份爱的礼物,又靠着主使这爱心得以增长、充足,才能真正懂得并实践这样的爱。
为了强化这个为信徒所做的祈求,作者提到了自己爱的实践,“如同我们爱你们一样”。宣教士对归信者所显的爱心,就成了他们的标准和榜样。作者们的爱“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富有生机、不断增长的”。[107]当他们在帖撒罗尼迦人当中劳苦做工时,他们就已经看到这样的爱;而现在这封信又进一步证明他们对帖撒罗尼迦人无私的关爱。在他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焦虑关切之后,提摩太带来的好消息无疑再次更新了宣教士们对他们亲爱的帖撒罗尼迦信徒的爱。当宣教士们还在他们当中时,帖撒罗尼迦人就已经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榜样(1:6)。现在保罗再次强调,他们确实可以成为帖撒罗尼迦人爱的榜样。
B. 表明目的(13节)
作者以一个表明目的的陈述,总结了为读者所做的祈求。伦斯基喜欢将这个目的性的陈述称为“预期的结果”。[108]新国际译本的译法是“愿他坚固你们的心,好使你们……成为圣洁,无可责备”。这就把这句译成与第12节平行的另一个祈求。在原文中,第13节是第12节祈求的延续,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保罗在此表明他们的爱心增长会带来的预期结果(eis to stērixai humōn tas kardias anemptous en hagiōsunē,字面意思是“以至于他可以坚固你们的心,在圣洁上无可责备”)。
“好使”是对介词eis(“进入、造成”)的翻译,它与带冠词的不定过去时不定式to stērixai(“坚固”)合用,这是表明目的的常用结构。尽管希腊文结构并不像我们的英文译本那样表明主语的身份,但这个他显然是指“主”,而不是有些人所建议的“爱心”。主通过加添他们的爱心,使他们在基督徒品德上被坚固——使他们更结实、牢靠(参3:2)。只有当基督在他们里面,为他们培养出所需的属灵稳定性时,他们才能站得稳、不动摇,不论将来会发生什么。提摩太被差派去帖撒罗尼迦,就是为了坚固、劝慰他们(3:2);现在这个祷告提醒他们,不论主的仆人所做的事工多么有帮助,主必须自己做工才能使他们心里坚固。
作者所祷告的是“你们的心”(直译)得以建立。在圣经中,“心”(kardia)是代表一个人整个内在生命的术语,它包括思想、情感和意志(参2:4)。尽管对法则或规条的外在顺服很重要,但基督徒的坚固并不是靠它达成的,而是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内在的力量和坚固。这个祈求是为坚固信徒的内在生命而做的,这对今天的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因为人们常常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头脑和手上,却忽略内在的属灵生命。
他们爱心增长的目的就是要他们成为“圣洁、无可责备”(amemptous en hagiōsunē,字面意思为“在圣洁上无可责备”)。圣洁是他们的属灵生命所追求的目标。译为“圣洁”(hagiōsunē)的词在新约中仅被保罗使用过(罗1:4;林后7:1;帖前3:13)。他表达的不是变为圣洁的过程,而是圣洁的品质本身。[109]这是一个道德品质,它表现在生命的纯洁上。信徒之所以被要求要圣洁,根本原因是他们通过接受基督的救赎之工,已经从这世界中分离出来,分别为圣献给神了。凡是献给神的都必须与罪分离。真正圣洁的驱动力,就是因爱而来的义务。“自私既是罪恶的本质,爱(使人离开自我,归向神)则是圣洁的条件,它是罪恶的对立面。”[110]一个没有爱的人不可能圣洁。
这一节剩下的部分则是对保罗所说这圣洁的具体描述。他们的心要被坚固,以至在圣洁上无可责备。形容词“无可责备”(amemptous)的意思是“挑不出错,没有罪过,不能指责”。它表明:不论别人提出怎样的指控,这些指控都是站不住脚的。它指向神为他子民设下的极高标准(参约壹2:1)。他们必须不断追求这个目标,就是以在他们中间没有瑕疵的标准来生活,以至于在他们的行为中没有什么可以责备为恶的。
“在我们父神面前”将这圣洁从人不免出错的评判上升到神的面前,神就是“我们的父”。“神做判断,不像严苛的批评家,倒像一个慈爱的父亲。”[111]基督徒必须随时思想神会怎样评价他们的品行。我们圣洁的品行是从神而来的,又要接受他的检验。
但从“当我们主耶稣同他众圣徒来的时候”这个添加成分来看,在圣洁上无可责备这整个概念带有末世性的特点。在圣洁方面无可责备,这是信徒在今生致力达成的理想目标,但要完全实现这个目标,还得等到“我们主耶稣”再来的时候。只有那些接受历史上的耶稣作为个人救主与主,心中有爱激励他们在圣洁上力求无可责备的人,才会在他再来时得到救赎(5:9),而不是忿怒(1:10,2:16)。
保罗在这里所说的这个最终的交账,是在我们的神和父“面前”(emprosthen)所做的。这个非前缀介词有时并不表方位(帖前1:3,3:9),但这里的上下文支持表方位的理解,就像站在一位审判官的面前(太27:11,25:32;路21:36;林后5:10;帖前2:19)。如此理解,它所指的就是基督的审判台,在那里“基督徒所达到的‘圣洁、无可责备’的品格将得到神亲自的认定”[112]。基督对属他之人所做的这样的判定,显然是与他的parousia相连的。正如我们在2:19所讨论的,这个名词可译为“来临”或必然的“临在”。人们通常认为,这个术语在这里所描绘的是耶稣“同他众圣徒”一起来临的末世性事件。因此,保罗在这里的用词被认为是对撒迦利亚书14:5的呼应,描绘神最终来到地上施行审判的事件。
但另一些人根据介词“在……面前”(emprosthen)所表达的法庭意味,认为这里的parousia有“临在”的意思。又因为意识到耶稣的parousia并非单独一个事件,华富尔得接受“该词在这里具体所指的,也许不是基督同圣徒来到地上,而是他们来到天堂,到父的面前”这种观点。[113]如此理解,这里所指的就是圣徒被提的时候,基督来接走属他的人(4:13-18);而这标志了他与其得赎的子民亲密同在的开始。基督的审判台(林后5:10)也是神的审判台(罗14:10),因为对圣徒的审判是在父神的面前发生的,而基督如今就坐在父神的宝座上(启3:21)。圣徒在受审判、得赏赐之后,将作为无瑕疵的新妇而献给基督。因着与主耶稣的联合,他们将以没有任何错误和瑕疵的儿子身份,出现在父神的面前(弗5:27;参约壹3:2)。
保罗为帖撒罗尼迦信徒所祷告的,就是那一日他们的心在圣洁中被建立得无可责备,即出现在我们主耶稣“同他众圣徒”面前时(meta pantōn tōn hagiōn autou)。这个称呼立刻引起了辩论——它所指的究竟是圣天使、圣徒,还是二者都包含在内?贝斯特等人认为保罗在这里指的是天使,他指出“在旧约和两约之间的犹太教中,“圣者”是一个指代天使的常用术语;而天使在新、旧约中都与审判有紧密的联系(但7:18及以下经文;可8:38,13:27)”。[114]而且,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后书1:7中也将天使与基督的显现连在一起。
“他众圣徒”这个表达一定包含圣徒,这一点从新约对该词的使用可以明确看出——它是新约中指代被赎者的标准术语。“圣者”仅在犹大书中指的是天使,而那里所描绘的画面也是可以包括圣徒的。犹大的表达与此处不尽相同。保罗一贯的做法是用这个表达来指圣徒,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认为这里是例外。
而保罗是否像一些人所想的,将人和天使都包括在这里呢?若他真的想包含二者,那他为何没有像帖撒罗尼迦后书1:7那里那样明确地提及天使,这就显得奇怪了。包含性的形容词“众”也不一定要将二者都包含进来。“众圣徒”是保罗指代所有信徒的常用表达。从保罗在4:14-17的教导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他在这里仅指被赎的人。进一步说,这里的上下文明显是仅限于圣徒的。正如罗伯特·刘易斯·托马斯(Robert Lewis Thomas)所说,既然人类是受审判的对象,而他们的圣洁又是审判的焦点(参3:13“圣洁、无可责备”的注释),所以保罗以“圣徒”来称呼那些与帖撒罗尼迦信徒一起出现在神与基督的审判台(bema)前的其余基督徒,就是完全合适的了。他们在那日将得荣耀,这标志着他们现今在圣洁上的成长届时将得以圆满,从而赋予他们完全的资格,在公开的荣耀中与他们荣耀的主和救赎者一同开始统治全地。
这封信的历史和个人部分,就以这样一个崇高的祷告式祈愿结束了。如果提摩太的报告中不含有任何关于“你们信心的不足”(10节)的内容,那么这封信大可以在此终结。但既已提到收信人的信心不足之处,这就为信的第二部分做好了预备——这一部分旨在教导和劝诫,这是他们所需要的。
一些古代抄本在此加上了一个“阿们”标出书信第一部分的结尾,这是得到明确证实的。但问题是,这是原文的一部分,还是仪式性的添加呢?若它属于原文,抄写员也许认为它出现在书信的中间并不合适,便将其略去,这可以解释不含该词的抄本。而另一方面,同样有可能的是,因为祷告结束时通常都会仪式性地加上该词,所以抄写员人为地把它加了进来。抄写员也有可能是为了标明书信第一部分的结束而添加该词。总的看来,它被添加(莫法特译本、伯克利译本)比它被略去要更有可能。我们的大多数译本都选择将其略去。
[1] 引自W. O. Kloppenstein,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The Wesleyan Bible Commentary, 5:525。
[2] I. Howard Marshall, 1 and 2 Thessalonians, The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p. 85.
[3] Alfred Plummer, A Commentary on St. Paul’s First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p. 36–37.
[4] Gotlieb Lüneman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eyer’s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77.
[5] Charles Augustus Auberlen, “The First Epistle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Lang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p. 47.
[6] Leon Morris,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p. 94.
[7] J. B. Lightfoot, Notes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p. 37.
[8] William F. Arndt and F. Wilbur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p. 145
[9] Joseph Henry Thayer,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p. 286.
[10] George Milliga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34.
[11] William Hendriksen, Exposition of I and II Thessalonian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75.
[12] Morris,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94.
[13] James Everett Fram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p. 120.
[14] Edward Headland and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66.
[15] Theodor Zah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1:204–205; G. W. Garrod,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81.
[16] Morris, p. 95 n. 54.
[17] Ernest Best, A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Harper’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126.
[18] William Neil,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57.
[19] Headland and Swete, p. 66.
[20] William B. Harris, 1 and 2 Thessalonians, Epworth Preacher’s Commentaries, p. 37.
[21] W. M. Ramsay, St. Paul the Traveller and the Roman Citizen, p. 231.
[22] John Calvin,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Romans and to the Thessalonians, Calvin’s Commentaries, p. 351.
[23] G. G.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59.
[24] Charles J. Ellicott, A Critical and Grammatical Commentary o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49.
[25] C. F. Hogg and W. E. Vine,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84.
[26] Milligan, p. 35.
[27] A. L. Moore, 1 and 2 Thessalonians, The Century Bible, New Series, pp. 50–51.
[28] Best, p. 129.
[29] 像这样调换这个插入句的,还有修订标准译本、古德斯皮德译本、20世纪新约圣经、拉蒂译本和克莱斯特—利利译本(Kleist and Lilly)。
[30]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the Thessalonians, to Timothy, to Titus and to Philemon, p. 283.
[31] “基督”这个词(参英王钦定本,“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最好的文本中是没有的。“主耶稣基督”这个更完整的表达倒是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共出现了14次。
[32] Hendriksen, Exposition of I and II Thessalonians, p. 76.
[33] John F. Walvoord, “The New Testament Words for the Lord’s Coming,” Bibliotheca Sacra 101 (July 1944), p. 286.
[34] Hogg and Vine, p. 88.
[35] Marshall, pp. 88–89.
[36] Moore, p. 51.
[37] Leon Morris,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99.
[38] 科尼比尔译本、蒙哥马利译本、以及韦译本在第1-4节的“我们”和第5节的“我”之间未作任何区分,全部以“我”替代。莫法特译本、古德斯皮德译本和威廉姆斯译本在第1-3节中使用单数,而在第4节中使用“我们”来泛指所有基督徒。
[39]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the Thessalonians, to Timothy, to Titus and to Philemon, p. 286.
[40] Alfred Plummer, A Commentary on St. Paul’s First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43.
[41] 见George Milliga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Note B, “Did St. Paul use the Epistolary Plural?” pp. 131–32。
[42] Edward Headland and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67.
[43] Gottlieb Lüneman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eyer’s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85.
[44] J. B. Lightfoot, Notes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p. 40.
[45] Plummer, p. 43.
[46] Lenski, p. 287.
[47] Lightfoot, p. 40.
[48] James Moffatt,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4:31.
[49] James Denney,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333–34.
[50] Lenski, p. 286.
[51] 见本书的导论部分。
[52] Headland and Swete, p. 69.
[53] 关于这些不同的读法,见Kurt Aland, Matthew Black, Carlo M. Martini, Bruce M. Metzger, and Allen Wikgre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3d ed。
[54] Brooke Foss Westcott and Fenton John Anthony Hort, The New Testament in the Original Greek; Alexander Souter,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55] Nestle-Aland,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26th ed.; Aland, Black, Martini, Metzger, and Wikgre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3d ed.; R. V. G. Tasker,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Being the Text Translated in the New English Bible, 1961.
[56] F. H. Scrivener, Hē Kainē Diathēkē. NOVUM TESTAMENTUM, Textus Stephanici a.d. 1550; Trinitarian Bible Society, Hē Kainē Diathēkē, The New Testament, The Greek Text Underlying the English Authorized Version of 1611.
[57] Zane C. Hodges and Arthur L. Farstad,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According to the Majority Text.
[58] Ronald A. Ward, Commentary on 1 and 2 Thessalonians, p. 82.
[59] Ernest Best, A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Harper’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133.
[60] F. F. Bruce, 1 and 2 Thessalonian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p. 61.
[61] Bruce, pp. 61–62.
[62] Lünemann, p. 87.
[63] John Calvin,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Romans and to the Thessalonians, Calvin’s Commentaries, p. 352.
[64] Lenski, p. 287; Plummer, p. 44 note.
[65] A. J. Mason,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Ellicott’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8:135.
[66] Milliga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38.
[67] Charles J. Ellicott, A Critical and Grammatical Commentary o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52.
[68] Milligan, p. 43.
[69] James Everett Fram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p. 128.
[70] Frame, p. 128.
[71] Lenski, pp. 289–90.
[72] 引自Wordsworth in Headland and Swete, p. 70.。
[73] Calvin, p. 353.
[74] Best, p. 135.
[75] Bruce, p. 63.
[76] Mason, 8:135(黑体来自原文)。
[77] William Hendriksen, Exposition of I and II Thessalonian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86.
[78] George G. Findlay,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p. 86.
[79] Gottlieb Lüneman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eyer’s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42.
[80] William Neil, The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67.
[81] James Denney,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334.
[82] 这个分词采用属格独立结构,用来接续描述进一步的活动。
[83] John Calvin,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Romans and to the Thessalonians, Calvin’s Commentaries, p. 354.
[84] Robert L. Thomas, “1 Thessalonian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1:265.
[85] 这个副词可能与前面的动词或后面的分词相连。正如在1:2中那样,最好的理解是它与动词相连,表明他们的回忆是持续不断的。
[86] Edward Headland and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71.
[87] George G.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71.
[88] Robert L. Thomas, “1 Thessalonian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1:265.
[89]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71(黑体来自原文)。
[90] M. F. Sadler,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Colossians, Thessalonians, and Timothy, p. 108.
[91] A. L. Moore, 1 and 2 Thessalonians, The Century Bible, New Series, p. 57.
[92]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73.
[93] C. F. Hogg and W. E. Vine,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00.
[94] James Everett Fram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lmentary, pp. 133–34.
[95] G. W. Garrod,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89.
[96]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73.
[97] Calvin, p. 355.
[98] James Moffatt,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4:32.
[99] Sadler, p. 108.
[100] Denney, 6:336.
[101] Charles J. Ellicott, A Critical and Grammatical Commentary o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59.
[102] NIV The Holy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8.
[103] Neil, p. 72.
[104] Headland and Swete, p. 73.
[105] Ronald A. Ward, Commentary on 1 & 2 Thessalonians, p. 91.
[106] Walter F. Adeney, Thessalonians and Galatians, The Century Bible, p. 183.
[107]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89.
[108]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the Thessalonians, to Timothy, to Titus and to Philemon, p. 304.
[109] Otto Procksch, “hagiōsunē,”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110] Neil, p. 73.
[111] David A. Hubbard,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The 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 p. 1352.
[112] Thomas, 11:269.
[113] John F. Walvoord, The Thessalonian Epistles, p. 50.
[114] Ernest Best, A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Harper’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