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基督徒生活的劝勉(4:1-12)
1弟兄们,我还有话说:我们靠着主耶稣求你们、劝你们,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2你们原晓得我们凭主耶稣传给你们什么命令。3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4要你们各人晓得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5不放纵私欲的邪情,像那不认识神的外邦人。6不要一个人在这事上越分,欺负他的弟兄,因为这一类的事,主必报应,正如我预先对你们说过,又切切嘱咐你们的。7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8所以,那弃绝的,不是弃绝人,乃是弃绝那赐圣灵给你们的神。9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蒙了神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10你们向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固然是这样行,但我劝弟兄们要更加勉励;11又要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作工,正如我们从前所吩咐你们的,12叫你们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缺乏了。
保罗以“末了”一词进入书信的第二部分。这个词并不意味着保罗本打算在此结束此书信,却又被其他思绪的波涛继续推向前。若是这么理解,那这个结束性的术语“似乎稍微地让人想起某些讲道”。[1]
译为“末了”的词(loipon)是一个副词直接受格,即“至于其余的”。它的作用是标记一个过渡,而不是结束。它也以同样的用法出现在腓立比书的中间部分(腓3:1)。它意味着至此已经说了很多事,并将焦点转向其余需要处理的事,而这些事不一定只是简短的三言两语。国际新译本中的“末了”一词并不是令人完全满意的翻译,因为它通常意味着马上要结束了。一个更好的翻译是“至于其余的”或“另外”。保罗还用了第二个词(oun,“因此”)来标记这个过渡,而新国际译本将它包含在前面的“末了”一词中了。但这个术语所表达的是这样一个进一步的事实:后面的教导和劝勉与前面的内容是联系在一起的。史蒂文斯认为它有着继续或综合的含义,用于引出与整封信至此的内容相一致的事情。[2]更有可能的是,它专门回顾之前3:13的祷告。保罗既已为他们能在圣洁中得到坚固做了祷告,现在就为了那个目标而劝勉他们。若他为之祷告的那些人不配合,那么要他们在主来的时候在圣洁上无可责备的这个祷告就不能成为现实。因此,保罗敦促他心爱的信徒们,要他们在过圣洁生活的追求上更加努力。
这段关乎道德生活的劝勉可分为三部分。开篇的劝勉是总括性的,敦促他们在追求神所喜悦的行为方面长进(1-2节)。这个总括性劝勉分两个具体方面详述:成圣的方面(3-8节);弟兄之爱和殷勤做工方面(9-12节)。
1. 劝勉在讨神喜悦的行为上长进(1-2节)
这个总括性的劝勉表达了作者给出劝勉的态度(1节上)、劝勉的内容(1节下),并提醒他们从前已经领受的相似教导(2节)。
(1)劝勉的态度(1节上)
收信人再次被亲切地称呼为“弟兄们”。保罗屡次使用这亲切的称谓,是因着他们在基督里已经被带入属灵弟兄的关系。这称谓是一个爱的提醒:作为基督徒,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与关注点。
保罗在给出这个开篇的劝勉时,十分留意要先肯定一个事实,就是他亲爱的读者们已经按着应当有的样式生活。他如此关注这一点,以至于还没正式给出实际的劝勉之前,他就打破句法结构,插入一个对他们的肯定,即他们已经照着他所要求的而行。因此,这一句的语法结构被打破,是不规则的。新国际译本为了翻译得清晰、自然,将保罗的劝勉分作两个句子,并将句子的一部分移位,以表明合理的时间顺序。若将保罗的这个句子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这一点就很明显了:“因此,弟兄们,我们末了在主耶稣里请求、劝勉你们,正如你们已从我们领受了应该怎样行和讨神的喜悦的教训,而且你们现在也是这样行的,你们要更加努力。”
这个例子很清楚地说明,保罗在构思行文有时会脱离他原本的句式,这是为了插入另一个重要的思绪。为了保留保罗语言的那种强烈感,我们的注释将采用更接近于原文的语序。
引出这句忠告的是两个表现兄弟般友爱的动词:“我们……求你们、劝你们”。保罗使用两个动词,而不是单个动词,这强调了保罗这样的感觉:基督徒持续拥有合宜的、吸引人的品行非常重要。这两个动词互相强化,使所做出的这个要求得到加强。
译为“求”(erōtaō)的动词在古典希腊语中只用于提问,但在后来的希腊语中它逐渐也被用于提出要求。芬德利认为它在这里有质询的意味,即“你们会这样做吗?”,从而给收信人一个挑战,要他们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3]贝利质疑这个词在这里有质询的意味,因为在新约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有近半数都明显是单纯表达要求或请愿的意思。[4]在后面这种用法中,它与aiteō(“要、要求”)很难区分开来;不过,“它更强调被请求的人,而不是所要的东西,因此它更适合用于劝勉”。[5]它表达了一种朋友恳求朋友的意思。
第二个动词“劝勉”(参2:11)在这里有“劝诫、敦促、呼求”的意思,并带有一种激发的意味。这两个动词都是现在时,表达这是一个持续的动作:“我们持续地要求和劝勉”你们。“你们”这个代词是将收信人看作一个集体,它在原文中处于两个动词之间:“我们请求你们,并劝勉”。
我们不能确定“靠着主耶稣”这个短语是与两个动词都相连,还是只与后者相连。一些人坚持它与两个动词都相连,而芬德利等人只将它与后者相连,因为使徒的劝勉是建立在基督的神圣权柄上的。[6]在后一种观点中,每个动词都有自己的修饰。“我们……请求你们”是将“你们”当作我们的朋友那样恳求,“靠着主耶稣……劝”是因着我们与他的联合。不论是与两个动词相连,还是只与后一个动词相连,“靠着主耶稣”表明这里所说的行为是因着他们与主耶稣的联合而做出的,而不是“由主耶稣基督”做出的(英王钦定本、菲利普斯译本)。这不是一种恳求。这个短语为下文所做的劝勉奠定了属灵基调。他们是在同一位主里面相互连结的。保罗对他们的恳求带有权柄,因为它的运行范围是在重生之人当中。他并非凭着个人地位或是教会特权而擅自指导他们,而是因着读者和作者同属一个家庭:基督的身体。“他并非以一个哲人或是道德教师的身份劝勉他们,而是作为这个奥秘身体中的一个肢体,该肢体的功用就是教导和劝勉其他的肢体。”[7]
(2)劝勉的内容(1节下)
“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保罗以hina一词(希腊文连接词,用于引导子句,翻译中省略——译注)引出劝勉的内容,但在实际给出这内容之前他先提醒读者,他下面要说的与他们之前从他领受的是一致的。当他就要给出劝勉内容的时候,他又慷慨地添加了一句,肯定他们已经照着他的要求而行。最后,他又重复了hina一词以总结上文所说的,并提出要求,要他们更加努力。
“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巧妙地提醒读者,他要他们所做的并不是什么新事。作为使徒带领信主的人,读者从他们那里已经“领受”的,与这里的请求是完全一致的(参2:13)。当宣教士还在帖撒罗尼迦的时候,这些教导就已经传授给他们。保罗以此对先前的教导给予肯定。帖撒罗尼迦人“从我们”(par’ hēmōn),即“从我们这一边”领受这教导,因为宣教士曾亲自将它们传授给他们带领归信的人。他们之前对这些劝勉的领受,意味着作者有权期待他们继续领受它们,并照着它们而行。
“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表达了劝勉的精髓。在原文中,这前面有一个定冠词,将整个短语绑在一起,作为动词“领受”的宾语。这是一个宽泛的劝勉,涵盖了整个基督徒生活。它包含下面这些具体的教导内容。
译为“该”(dei)的词通常译为“必须”,表达的是出于责任的约束,它强调他们所背负的道德义务,这义务是因着他们与主的个人关系而来的。基督徒生活并非一个不错的选择,而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义务。这个约束我们的义务就是“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对所有主耶稣的跟随者来说,应当如何过基督徒生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保罗力图帮助他们明白,他们应当如何履行这项义务。
“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并非两件分开的、不同的事;相反,后者是由前者所导致的。这里的“可以”(直译:“并”)是附加说明性的,用以解释“行”所得的合理后果。这与2:12中“要叫你们行事对得起……神”是平行的表达。“行”是意指道德行为的一个通用比喻(参2:12),他们必须持续地这样“行”,以此讨神的喜悦。“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新国际译本〔NIV〕)译出了这个意思。
基督徒生活的真正目标就是讨神喜悦。“基督徒不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而去‘行’,而是为了讨他的主喜悦。”[8]正如作者们首要考虑的不是讨人喜悦,而是讨神喜悦(2:4),那些归信者也必须为讨神喜悦而活。一个基督徒带着这个目标行事,是他爱主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自愿而喜乐的侍奉,这是一个从律法的捆绑中被释放出来,进入基督徒自由的完美律法当中的信徒所具有的特点。这样的生命会确保上文祷告的实现,就是在基督再来的时候,成为圣洁、无可责备(3:13)。
“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是典型的保罗式评语。他乐于赞扬值得赞扬的事,这又一次表现出他急于肯定帖撒罗尼迦教会已经开始的好行为(参1:3、7-8,2:13-14,4:9-10,5:1、4-5)。他十分珍惜他们已经达到的成就,并且不愿使他们以为他觉得他们没能留意他之前的教导,从而使他们难过。在给出这些劝勉的时候,保罗并没有抱怨,或是挑他们的错。
公认经文中缺少了这个短语,[9]但有很好的抄本证据使我们有信心保留它。若将它省略,就失去了一个典型的保罗式笔法。它也暗含在结语“更加勉励”里。这个恳求“的依据是上文提到的,他们先前就已经开始这样行了,而如果没有‘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在上文中也看不出来他们先前就已经开始了”。[10]
在喜悦地承认他们现在正按着他所教导的而行之后,保罗的劝勉只能是“更加勉励”。他们永远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信徒今生对圣洁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他知道他们已经在努力,但他们绝不能放弃对更高成就的继续追求。保罗自己不断地“向着标竿直跑”,现在也敦促他的跟随者们“继续做得更好”(伯克利译本,字面意思为“你们要更多地充满”)。有别于该动词通常的用法,保罗在这里并没有指明他们要充满什么具体的特质。这一点与这里开篇劝勉的宽泛性特点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他对他们生活的每个方面所寄予的期望。
伦斯基说道,这个开篇的劝勉“在心理学方面是完美的。它承认帖撒罗尼迦人至今所取得的所有成就,并以此为基础,要求他们取得更多成就。它完全不会使帖撒罗尼迦人感到气馁,相反,它最大程度地鼓舞了他们”[11]。保罗不认为有必要给出一个直接的斥责,因为他的读者并非叛逆,而是乐意跟随他的指导。他以精妙的语言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乐意的心。
(3)过往教导的提醒(2节)
保罗用新国际译本没有译出来的“因为”(gar)一词引出一个提醒,这提醒是对上文的一个确认性的证据。“你们原晓得”是要他们确认宣教士还在他们那里时对他们的教导。保罗一心想要确保他们完全认可,即他现在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并不是他不在那里时所强加于他们的新的要求。他还在那里时,就忠实地将基督徒圣洁生活的要求摆在他们面前。
前面一节的重点是帖撒罗尼迦人从他们老师那里领受或收到了什么,而这里的重点则是宣教士们传给归信者什么或向他们传授了什么。保罗将所传给他们的描述为“什么命令”。“什么”一词提醒他们注意这些命令的性质,保罗在这一段其余部分中对此做出了详细说明。译为“命令”(paraggelias)的词是一个半军事性的术语,带有权柄的语气。它被用来指从上级官员所收到的,并要向下级传达的“命令的话”。复数表明这些教导或命令是针对一些具体的道德领域所提出的。他们没有将基督徒应有怎样的生活不告诉读者,而是给了“归信者一些类似系统道德观的教导”。[12]传给他们的福音信息已经在基督耶稣里带给他们新的生命,这将他们从罪和死当中解救出来,而这新生命也带有正面的道德内容。关于这新生命的权威教导,并不是一系列外在的限制性规定,好像要妨碍他们在基督里的自由;他们对这些教导的理解和自愿的接受,才是使这在基督耶稣里赐予他们的新生命有效成长的指导原则。保罗提到的这些教导,也让人对2:11-12中所描述的宣教士在帖撒罗尼迦的事工多了几分了解。
宣教士的命令是“凭主耶稣的权柄”(直译)给出的。这个短语指向所给出的教导的特点,即它们带有耶稣——被高举的主——的权柄。但保罗在这里的确切措辞是值得注意的。他并不是说主耶稣“通过我们”给出命令,而是我们通过他给出。这意思当然不是说,宣教士们出于自己的特权给出命令,而这命令通过耶稣作为代理而传达出来。相反,它的意思是,尽管宣教士们作为人类信使向帖撒罗尼迦人传达命令,但他们这么做是通过主耶稣授权的,是他选立并差遣了他们。他们“凭着主耶稣的权柄”传授了这些教导。在第1节中保罗说他们是在主耶稣里给出劝勉,即在他的主权范围内所做;在这里他又说这命令来自主耶稣,并且是通过他的权柄所给的。
2. 劝勉成圣(3-8节)
在宽泛地呼吁他们过讨神喜悦的生活后,保罗现在给出它的一个具体应用,即在性行为方面必须成圣。保罗先给出这个成圣劝勉的基础,即神的旨意(3节上),将其具体应用于道德行为领域(3节下-6节上),又给出三点理由说明为什么要留心这个劝勉(6节下-8节)。
(1)劝勉的基础(3节上)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更贴近字面的意思是“因为这是神的旨意,你们的成圣”。保罗的“因为”是解释性的,解释他们按所领受的教导过讨神喜悦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指示代词“这”是该句的主语,它指向后面所详述的内容。“这”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被称作“神的旨意”。“旨意”一词更贴近字面的意思是“定意的事”,它在原文中没有冠词,暗示他们的成圣并非神对他们的全部目的。他的计划还包含其他方面,在此并未详述(参5:18)。这样将神的旨意提出来,应当受到信徒们极大的重视;它应当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方向以及动力。基督徒行为必须以神的计划为出发点。这个加给他们的义务源自神向他们所显明的他的旨意。神的旨意是要他的子民成为圣洁,这正是因为他自己是圣洁的(利11:44-45等;提前1:15-16)。
神的旨意在这里被强调的方面是“要你们成为圣洁”(ho hagiasmos humōn,字面意思是“你们的成圣”)。正如它的同源词“圣洁”(hagiosunē),这里所用的名词有被分别出来献给神的基本意思,它的基础是基督赎罪的工作。它并不表明圣洁的状态,而是成为圣洁的过程,就是在品格和行为上越来越多地成为神期望我们成为的样子。既然神是圣洁的并且与罪隔离,这“成圣”就必须表现在清洁的生活上。这个表所有的属格的“你们”表明,这成圣的过程是神为每个读者所定的旨意。因为活在与基督的联合之中,信徒们就被称为“圣者”(圣徒),也因此能够并应当每天都在个人品行的圣洁上追求长进。
(2)成圣的应用(3节下-6节上)
接下来一直到第6节的内容构成一个语法单元,并与“成圣”以及更往前的“神的旨意”处于同位语的关系。它由一系列不定式子句构成,它们将成圣的要求展开,并将其应用于读者的道德生活方面。对于从句准确的相互关系以及一些术语的准确含义,我们有一些不确定的地方。我们所接受的观点是,作者在此提出相互关联的三点。神的旨意在他们成圣方面的应用,以三个命令的形式表达出来:远避淫行(3节下),知道如何持守己身(4-5节),避免欺负弟兄(6节上)。
① 远避淫行(3节下)
“要你们……远避淫行”从反面表达了成圣在性道德方面的应用。这里第二次使用人称代词“你们”,说明这要求是直接针对读者的。译为“远避”(apechesthai)的中动语态(middle voice)不定式意思是“使自己把持住、远离、禁戒”,它表持续性的现在时表明,他们必须持续地恪守己身,远离淫行。这要求读者靠着内住圣灵所赐的力量,不断地操练自律。
译为“淫行”(tēs porneias)的名词在这里带有宽泛的含义,指“在神所显明的旨意范围之外任何形式的性行为,包括通奸、婚前或婚外性行为、同性恋,以及其他形式的性变态”。[13]一些抄本甚至插入“一切”一词来强调这则禁令的涵盖面。读者必须意识到,淫乱是基督徒成圣最大的敌人之一。亚历山大说道:“圣保罗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坚守着一条真理。这条真理在历世历代中即使不被人唾弃,也几乎被人遗忘,在教会里也是如此。这真理就是:性道德上的罪恶永远是属灵罪恶中最严重的。”[14]根据使徒行传15:29的记载,耶路撒冷大会的决定就包括外邦基督徒必须禁戒淫乱。
我们无须由此推断,提摩太带回的消息中提到了帖撒罗尼迦教会存在实际的淫乱案例。这里并没有对淫乱的情况做出直接的斥责(如他对哥林多教会所做),并且这封信的语气是赞赏性的,这似乎表明这里所给的忠告是预防性的。该信书写于哥林多,那是一个在纵欲方面臭名昭著的港口,因此保罗深知,他在帖撒罗尼迦港口的归信者常常会受到道德腐败的渗透。进一步说,这警告也是适时的,因为许多读者直到几个月前,仍生活于外邦世界盛行的低下道德标准之中。保罗深知,他不能假定,他们的归信自动除去了一辈子养成的道德习惯。他知道他们常常受到欲望的强烈试探。常常的劝诫和迫切的警告总是必要的,新约书信也反复提及这个话题。也许在提摩太带回的消息中,就有部分教会成员反映,他们感到要保持宣教士所教导的道德标准是困难的。
淫乱在整个外邦世界中是道德败坏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之一。它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事,甚至以生理需求之名被合理化,就像吃饭喝水那样。外邦神明易受肉欲引诱,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也对公众的道德观产生了败坏的影响。在当时的一些异教群体中,淫乱成了被认可的仪式。通奸是诗歌的常见题材,各种艺术形式将其表现为一种吸引人、令人愉悦的行为。从庞贝和赫库兰尼姆的古迹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就是当时外邦世界中的道德败坏弥漫各地,甚至最文明的地区也是如此。
新约在各种形式的淫乱方面所持有的强硬反对立场表明,基督教并没有为迎合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修改道德标准。基督教在道德上的要求与当时的淫乱风气形成鲜明的对比。基督教会坚称,节欲对于个人的圣洁和讨神喜悦的行为来说,永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诉求。不像那些外邦异教,基督教拒绝容忍信徒淫乱,更不会鼓励他们这么做。基督教对贞洁的要求扎根于这个事实:基督徒的身体属于神,并且是圣灵的殿(林前6:13-20)。在新异教主义盛行的今天,基督教会必须再次坚决地强调并推行新约对基督徒生活所定下的道德标准。“当今所谓的道德,无非是将以前的放荡邪情时髦化了而已。”[15]
②知道如何控制身体(4-5节)
这两节内容构成第二个不定式子句,它与前面反面的子句并列,以更加完整地表达强调同样的道理,从正面(4节)和反面(5节)重申这个道理。
保罗说“要你们各人晓得”,这表明下面的要求对教会的每个成员都适用。同样的道德标准适用于所有人。它还表明这是神的旨意,要他们每个人都知道在性方面应当怎样行。译为“晓得”(eidenai)的不定式在这里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应当“知道”和“理解”[16]在这事上要怎样行。它暗示贞洁是一件需要教导和自律的事。动词的形式带有现在时的意义,表明“纯洁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门功课、一个习惯”。[17]
A. 正面的责任(4节)
每个信徒都有责任“晓得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这句话的原文存在解读上的难点,从初代教父的时候起就有人持不同的解法,人们对作者的原意是什么至今仍有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译为“控制”(ktasthai,直译)和“身体”(skeuos)的这两个词的含义上。人们对这两个词各提出了两种不同解读:这个不定式是表始的“得到、获取”,还是表延续的“掌握、控制”?译为“身体”的这个名词的意思是“他自己的身体”,还是“他自己的妻子”?
在古典希腊文中,译为“控制”(ktasthai)的动词若用于现在时,其意思是“为自己购买、获取”,若用于完成时,才表达“掌握”的意思。但它在这里是现在时。古往今来,注释者都认为这一点是将名词skeuos(字面意思是“器皿”)译为“身体”的主要难题。若保罗要读者“获取”自己的身体,这是讲不通的;因此有人认为,保罗这里所说的一定是获取一个妻子的含义,即结婚。但蒲草纸文献对该动词的使用表明,在当时的通用语言中,它作为“得到对……的控制”的用法不局限于完成时,也用于现在时。这就解决了将名词理解为“身体”的主要难题。考虑到蒲草纸对它的用法,莫尔顿和米利根提议,这个动词在这里的意思很有可能是“逐渐获得对身体的完全控制”。[18]这与一个事实是和谐的:基督徒道德标准的达成牵扯一个斗争,这斗争必须靠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赢得。
那些认为保罗用skeuos(“器皿”)一词指“妻子”的人,坚持以一般含义解读这个动词,即“获取”。他们指出,该词在路得记4:10(七十士译本)中的意思是“以购买的方式得到一个妻子”,并且拉比文献中也有证据表明“器皿”可以是妻子的意思。他们还说,彼得前书3:7中说妻子是“较软弱的器皿”,这也是对该解读的支持。但这种观点的反对者指出,路得记4:10“并不支持将这里也译为‘获取妻子’的作法,因为在那里ktasthai的宾语gunaika明确是指妻子”。[19]此外,彼得前书3:7也不能用来支持这个观点,因为保罗在那里将丈夫和妻子都看成“器皿”。那些认为保罗是指“妻子”的人坚持说,译为“自己的”(heatou)的希腊文代词处于强调性的位置,这不可能是指身体,因为“一个人的身体这说法不会是强调性的”。[20]但这个主张与哥林多前书6:18矛盾:“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亦参林前7:4)。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人自己的身体这说法不能是强调性的。与身体相比,没有什么物质的东西是更属于他自己的了。
为了支持保罗这里所用的skeuos是指“身体”,布鲁斯说道:“新约从来没有将一个人的妻子称作他的skeuos,这(如莱特富特所说)隐含着‘将婚姻关系看作是低下的、肉欲的’,并‘贬低女性地位’的意味,仿佛她存在的目的(raison d être)就是为她丈夫提供一个途径,使他可以满足性欲而不触犯神的律法。”[21]进一步说,如果“器皿”这里是指“妻子”,那么就是彻底禁止独身。译为“晓得”的动词所表达的是一个延续性动作,不是指某个一次性的行为(即娶妻),而是持续的知识(即持续控制身体以及它的欲望和激情)。
认为保罗在这里指的是身体,这样的观点与公认的新约对“器皿”一词的用法一致。因此保罗说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哥林多后书4:7),并在提摩太后书2:21中将自洁而脱离卑贱的人称为“贵重的器皿”。在使徒行传9:15给亚拿尼亚的指令中,神将新归信的保罗称作“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面前宣扬我的名”。读旧约的人应当不陌生,撒母耳记上21:5中“少年人的器皿还是洁净的”这说法,就是用“器皿”一词指身体。保罗的希腊读者应该很熟悉将身体看作灵魂的器皿或器具这个观念。如果指的是身体,那么第4-5节就是对每一个信徒所命令的基本义务,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已婚的还是未婚的。我们接受这观点,认为保罗这里的表达是指每个人自己的身体。
我们当代的英文译本以不同的方法处理这节问题经文。有些译本,如美国标准译本,保留了保罗的比喻性用词“器皿”(达秘译本、罗瑟拉姆译本、杨译本、拉蒂译本、新美国标准圣经也是如此)。另一些译本则将他们对保罗本意的理解大胆地表现出来,不管是解作“妻子”(莫法特译本、古德斯皮德译本、蒙哥马利译本、威廉姆斯译本、20世纪新约圣经),还是“身体”(科尼比尔译本、韦译本、菲利普斯译本)。我们可以用修订标准译本作为前者的代表:“要你们各人晓得如何为自己娶到一个妻子”;而新英文圣经则代表后者:“你们各人必须学会赢得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我们在此支持新国际译本的译法,也欣赏它在脚注中提到另一种观点的做法。
每个信徒都需要学习如何将他的身体完全置于掌控之中,并要“用圣洁、尊贵”(更字面的意思是“在成圣和尊贵中”,参第3节)得到对身体的持续控制。这两个术语由一个介词连在一起。对身体的这种控制要在个人分别为圣的领域来完成,也就是说,要明白身体必须为侍奉神而分别出来。要以这种成圣的方式应用身体,就必须将一切性与其他方面的不洁排除在外。以不道德的方法使用身体是对身体的贬低和玷污(罗1:24)。将身体作为圣洁的器具献上侍奉神,这才是赋予它真正的尊贵。普卢默评论道:“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将身体看作尊贵的神圣之物是一个基督教观念。外邦哲人常常以轻蔑的态度对待它。”[22]
如果保罗的劝勉的意思是“要你们知道如何娶到一个妻子”,那么“在成圣和尊贵中”的意思就是,要在纯洁和尊贵中或“以纯洁和尊贵的动机”(威廉姆斯译本)进入婚姻。很明显,为了避免不洁和丑闻,基督徒应当知道如何娶妻开始一个婚姻生活。一些解经者将“娶到”理解为交欢的委婉语,并认为现在时所表达的意思是丈夫必须“使妻子乐意与自己交欢”。[23]若是这样,它的意思就是丈夫必须尊重妻子,并与她保持一个纯洁、尊贵的性关系。“不能让情欲来操控丈夫与妻子的性关系(林前7:2-6)。”[24]
B. 反面的描述(5节)
保罗没有使用连接小品词,他紧接着说“不放纵私欲的邪情”,这是从反面描述基督徒对身体的使用。它直接构成“用圣洁、尊贵”的对立面。身体绝不能在“私欲的邪情”的影响下,被用于不道德的目的。“邪情”(pathei)所表达的与其说是情感的猛烈,不如说是它难以抑制的本质。该术语跟动词“遭受”相关,表达这私欲之情是信徒所遭受的苦。私欲表达的是主动的欲望、渴望,或好(如在2:17中)或坏(如这里)。特伦奇将邪情比作灵魂的病态,而将私欲比作由那病态而爆发出来的活跃性疾病。[25]这两个术语合在一起,表达一个人屈服于他的邪情,以至于完全被它制伏和掳去。“当人们任由自己的欲望驰骋时,他们的情欲是没有疆界的。”[26]基督徒绝不能容许欲望支配自己,从而成为邪情的奴隶。
这里对信徒所禁止的行为,恰恰盛行于外邦人之中。“像那不认识神的外邦人”指出,这种被禁止的行为正是外邦世界所实践的恶行。“外邦人”(ethnē)这个术语通常是指非犹太人的民族,但有时(比如这里)它是指非基督徒,就是那些在基督教会以外的人。保罗写信的对象是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他们大都有着外邦人的出身;而保罗向他们将世人分为基督徒和外邦人,这种划分是基于外邦人对神的无知。外邦人被描绘为“那不认识神的”人。在原文中,这个负面描述的前面带有一个冠词,并和“外邦人”处于同位语的位置。它指向“外邦人的无知,不认识独一真神,这是他们的独特属性,也是他们罪性的根源”。[27]
外邦人所认识的诸神,是他们自己野心和私欲的化身;但他们并不认识真神,就是那位自己是圣洁的并定意要使他的跟随者们成圣的神。在罗马书1:18-32中,保罗追溯了这个世界压制对神的认识的根源和发展。就连异教徒,也能从对神所创造之物的观察中获得对神的认识。而对这种认识的压制导致了偶像崇拜,偶像崇拜又导致了道德沦丧。
保罗提到外邦人不认识真神,这对读者是一个尖锐的提醒。他们刚刚脱离异教的无知,被带入对真神的认识当中(1:9),并得知他对基督徒生活的要求(4:2)。有了这些新的认识,如果他们还陷入从前不道德的行为中,就格外应当受谴责。
如果保罗所用的“器皿”(4节)指的是“妻子”,那么第5节这个反面的描述就是“进一步的阐述”,表明“保罗对婚姻的教导与异教徒对婚姻的理念之间的对比”。[28]异教徒婚姻的特征是:它常常被邪情私欲把持。对于基督徒而言,这显然是错误的结婚动机与方式。
③ 避免得罪弟兄(6节上)
保罗现在从淫行所牵涉的另一个人的角度来陈明这个要求。“不要一个人在这事上越分,欺负他的弟兄”翻译的是一个带冠词的不定式结构,它与第3节中的“你们成为圣洁”(ho hagiasmos humōn)处于同位语的关系,也是另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读者“成为圣洁”的义务。译为“越分”的动词形式字面意思是“越轨”,它带有跨越对错之分界线的含义。现在时与否定词(mē)合用,表达“不能有越轨的事”。我们不确定这里它是作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使用的。如果它是单独使用的,像美国标准译本那样以逗号与后面隔开,那它的意思就是“超乎合宜,越过合适的界限”,即做错事的意思。这样,这种越分的性质只能从下文中看出来。然而,我们也可将它看作及物动词,将直接受格“他的弟兄”看作两个动词共同的宾语。那么它的意思就是“欺负”,并因而错待弟兄。达秘译本这样翻译:“不可侵犯弟兄的权益并错待他”。
译为“欺负”(pleonektein)的动词基本意思是“要求更多”或“占有超过应得的分”,因此表达的是“欺诈、骗取”。动词本身并不表明所做恶事的性质,但它含有自私和为自己的好处行骗的意味。现在时表明禁止再有这样的行为。
这种应当斥责之行为的对象是“他的弟兄”。这里的“弟兄”是指基督徒同伴,还是任何人,人们对此持不同意见。霍格和瓦因承认“保罗书信中没有别处用此词泛指全人类”,然而他们很难接受保罗“这里仅限于谈论基督徒关系”的观点。[29]莱特富特支持这种广义的解读,并说道:“这项义务的范围应当扩大到全人类的弟兄关系上,而不是专指福音里亲密弟兄关系的特别待遇而言的。”[30]另一些人(如史蒂文斯)则认为“这里的‘他的弟兄’与第10节中一样,指的是信徒弟兄”。[31]这样,保罗就是仅仅着眼于基督徒所处的紧密圈子,却并不因此带有排除更广泛圈子的意思。“他选用弟兄一词,是为了驳斥那种毫无弟兄情谊的越分行为。”[32]若接受这里的“弟兄”是狭义的,就像它通常所指的那样,这并不意味着保罗采取双重标准,仿佛可以占非基督徒的便宜。在基督徒圈子里的要求标准,也适用于更广的圈子。伦斯基评论道:“根据基督教道德观,基督徒的弟兄关系就是如何对待其他人的范例,因此有别于世上其他一切道德规范(不论是回教的、共济会的,还是其他任何出于人意的弟兄关系)。”[33]
这里所禁止的是“在这事上”的错误行为。定冠词表明它是特指的,指向正在讨论的事情,因此它不应当被宽泛地译为“在一切事上”(英王钦定本)。但“这事”指的究竟是什么呢?显然,作者是刻意将它模糊处理,以免用过于精确的语言描述这个极不体面的事。人们提出两种不同的解释:淫乱和商业欺诈。
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保罗的意思是“在你与弟兄的生意往来之中”,因此他们在这一段中找到两种被谴责的罪:淫乱和商业欺诈。他们认为这是可以预见的,因为“异教的两个显著的恶行,就是性方面与商业方面的卑劣和贪婪”。[34]保罗的读者生活在帖撒罗尼迦这个繁华的商贸城市,他们需要在这两方面都被提醒。
下面这些论点被用来支持这种观点。
〈1〉第6节开头带冠词的不定式表明一个新的话题被引出,即商业欺诈的罪。反对者回应说,带冠词的不定式不能证明这里要引出一个新话题;这个带冠词的结构仅表明这是对成圣的又一个同位语性的扩充说明。结构本身并不能决定如何解读。
〈2〉“这一类的事”表明这里讲到的不止一件事。但严格说来,即使有两个话题,也不能够完全解释这个表达的范畴。持另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更符合这种表达的解释,是将它理解为淫乱的各种不同形式,它们在这里都被谴责。
〈3〉译为“欺负”的动词指向一种贪婪的、据为己有的精神,它表现于商业欺诈的行为中。强化这种解释的一个事实是:它的名词通常被译为“贪婪”。对此的回复是,尽管应当承认这个动词可以表达此意,但它也可以被用来指性方面的罪恶,因为这事也可以从因为自私而剥夺弟兄权益的角度来看。
〈4〉新约其他章节中也有将淫乱和贪婪并列的例子(弗5:3、5;西3:5;来13:4-5)。这两种罪可以同时被讨论,这是显然的,但这不证明保罗这里即为此意。
〈5〉译为“事”(pragma)的词是常用的商业术语,它的意思是“生意、生意上的事”。因此,它在这里也应当被这样理解。这个术语用作复数时确实有此含义;但这里它是单数。米利根指出:“没有足够的例子证明,pragma用作单数时也表此意。”[35]若将来有证据出现,证明该词的单数在当时确实被用来指生意,那么接受此观点的一个主要困难就被除去了。该术语在新约别处共出现十次,其中四次是复数;但没有哪一处把它解释为生意是不受争议的。
支持这里所说的仍然是淫乱的人认为,将整个这一段(3-8节)看作一个整体更为合理,它完全是在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在性纯洁方面的成圣。他们认为,pragma前面的定冠词不能被认为是引出新话题,而是特指已经讨论的那件事。米利根说:“这些词与上文和下文(7节,‘污秽’)的联系太紧密,以至于我们无法接受这里转而引出全新话题的观点。”[36]莫法特总结道:“保罗仍在处理人的道德问题,但现在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诡骗、欺诈来处理的。这比喻是从商业领域来的;对于一个经商的社群来说,这也许是合适的。”[37]放荡的性行为在此被当作侵占弟兄权益的事来处理,这观点与动词“越分”及其相应的名词常与肉体的罪相连这个事实是相符的。我们也同意将“这事”理解为一个委婉语,泛指一切形式的淫乱。
人们通常认为,保罗这里仅指通奸罪,这显然是侵犯另一个人的权益。但我们不需要将其局限于通奸罪。莫里斯说道:“婚前在性行为上的放荡等于剥夺了另一个人以童贞进入婚姻的权利。这个人将来的配偶就被欺诈了。”[38]贝斯特还评论道:“这里也同样有可能是说同性恋,因为在这种事中,那弟兄也是被占了便宜的。同性恋盛行于古代的世界,并且罗马书1:24及以下经文明确将它与不认识神联系起来。”[39]任何非法性关系都含有难以预估的潜在社会性后果。
(3)劝勉的原因(6节下-8节)
保罗用“因为”(dioti)从劝勉的内容过渡到遵行性纯洁的动机,并给出三点原因。必须保持性纯洁,若违反性纯洁则会招致神的惩罚(6节下),性纯洁与神的呼召相称(7节),并且弃绝这训诲的不是弃绝人,而是弃绝神(8节)。
① 违反性纯洁将受到神的惩罚(6节下)
持守贞节的义务至关重要,“因为这一类的事,主必报应”。遵行它的第一个动机是对未来的展望,即主将怎样对待那些违反他性纯洁命令的人。
正如这封信的通常做法,“主”指的是主耶稣基督,神将借着他审判世界(约5:22;帖后1:7-9)。“这一类的事”他“必报应”。这里译为“报应”(ekdikos)的是一个名词性表达,更贴近字面的意思是“报应者,施惩罚的那位”,他要在犯罪的人身上施行正义。他通过使作恶者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使公义得到伸张。在旧约中,施行报应是耶和华为自己保留的特权(申32:35;诗94:1;罗12:19),但正如普卢默所指出的:“保罗常常将旧约中仅用于耶和华的语言用在基督身上,仿佛这种过渡是自然而明显的。”[40]基督必然要做公义可靠的法官,审判“这一类的事”,即所有不同形式的淫乱。马歇尔恰当地说道:“一些人不能接受这一点,他们认为如果神要求基督徒以善报恶、以爱对待仇敌,那他自己也应当遵循同样的原则。造成这种观点的原因,大概是当代英语中‘报应/报复’(avenge/vengeance)一词带有出于个人怨恨的含义,而在圣经里,神是站在受罪恶侵害的人那一边,为他们伸张正义,因此他是出于对道德秩序的维护,惩罚那些破坏这秩序并且以为可以不受罚的人。”[41]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罪恶终必受罚,正义必得伸张。
这第一个原因是要唤起读者对不遵行之后果的惧怕。保罗本可以用身体上、精神上及社会关系方面的严重后果来唤起惧怕,然而他的重点是末世性的,即那要来的审判日。要讨论道德行为,就不能不考虑公义的神和那要来的审判日。
“正如我预先对你们说过,又切切嘱咐你们的”这句补充性的话提醒读者,这种末世性动机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新事。不定过去时动词“说过”表明,这警告是一件过去的事情,它是保罗与他们在一起时给出的。它是宣教士向归信者传授的道德教导的一部分。介词pro(“预先”)缀于动词之前,通常被认为是指“在报应那天以先”,但似乎更好的理解是“之前就说过,提前告诉你们的”。
附加的动词“警告”(diemarturametha)增加了告诉他们之事的严肃性。在这里使用的动词比在2:12中使用的动词(译注:指μmarturomenoi)在形式上更强。前缀的介词(dia)增加了动词的力度,表达了“严肃地证实、郑重声明”的意思。这警告旨在扎透他们的良心。加尔文说:“人是如此愚钝,以至于若不用力击打他们,他们对神的审判就会无动于衷。”[42]
② 性纯洁与神的呼召相称(7节)
第二个原因是回顾性的,是回头看一看神已经做了什么。“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因为”一词表明,基督要施行审判的警告,从神已经做成之事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合理的。淫乱必须杜绝,因为它与神恩典的呼召是不相称的。不定过去时动词将神的呼召看作一个发生在过去的历史事件,它发生在他们归信的时候。第一个人称代词“我们”表明作者与读者都是这被召的人。在原文中,主语“神”处于动词和宾语之后,强调是神发出的呼召。这里用的主动语态而不是被动的“你们被呼召”,它带出一个事实:是神主动将我们带入与基督的联合中。这呼召是借着福音在帖撒罗尼迦的传讲而传达的,它将读者带出异教信仰,带入神蒙福的国度中。这呼召意味着道德义务,它既是正面的,又是反面的。
从反面来说,“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ou … epi akatharsia,字面意思是“不是为了污秽”)。“不是”(ou)是对客观事实的否定,它处于强调性的位置,强调神不是“为了污秽”而召我们。“为了”翻译的是希腊文介词epi(“在……上面”),它表明这呼召的发出不是建立在污秽的基础上,也带有不可以继续在污秽(一切道德上不洁净之事)中生活的意思(参2:3)。神的呼召不含有这种成分。这个反面的描述并非多余,它陈明了对基督跟随者的道德要求;这与一些异教团体要求其信徒参与不道德的仪式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乃是”体现了神的呼召反面与正面之间鲜明的对比。从正面来说,我们被呼召“过圣洁的生活”(en hagiasmō,字面意思是“在成圣里”,即渐进性的成圣);这意味着成圣的过程已经开始并且会持续下去。介词“在……里”(en)标明了福音呼召是在什么领域发出的,以及所得新生命必须在什么环境中成长。神呼召我们进入与基督的联合,这就是我们过成圣生活的道德背景。
③ 弃绝性纯洁就是弃绝神(8节)
译为“所以”(toigaroun)的这个表推论的连词在新约中仅出现于此处和希伯来书12:1。它由toi、gar和oun这三个小品词构成,意思是“由于这个原因,基于这一点,所以……”,用来引出一个从上文得来的强调性的逻辑结论。这一点将前两点结合起来,因为它既提到神的严厉,又提到他的良善。
“那弃绝的”翻译的是一个带冠词的现在时主动语态分词,它描绘一个主动、蓄意地拒绝神的人。该动词的意思是“置于一边、使无效、废止或取消”。他无视神对性纯洁的要求,通过拒绝遵行而废弃了它。
在希腊文中,他所弃绝的对象并没有被指明,但新国际译本添加了“这教导”作为宾语。它所指的似乎应是前面所提到的圣洁的呼召,并且间接指向保罗,因为他是发出这呼召的管道。那弃绝神在圣洁上的呼召并坚持过不洁生活的人,“不是弃绝人,乃是弃绝……神”。字面上的语序是“他弃绝的不是人,而是神”。人与神之间有着绝对的差异。他的弃绝并不是对人的藐视,而是藐视神。宣教士的命令背后是神的权柄。这是再一次提醒读者,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并不是来自人,而是来自神的启示(参1:5,2:4、13)。
以道德纯洁要求信徒的神,进而被描述为“那赐圣灵给你们的”神。原文这里是一个带冠词的现在时分词,它与“神”处于同位语的位置,即“给你们的那位”。[43]在有些抄本中这个分词是不定过去时,即“给了你们的那位”,但抄本证据更倾向于现在时的读法。批判性文本都毫无置疑地接受了这种读法。现在时也许可以这样解读:神“通过不断加添圣灵的感动,在信徒心中持续地更新这种反对污秽的见证”。更好的解法是将这个现在时分词看成名词性的,即“圣灵的给予者”。[44]若按不定过去时理解,这个分词则指向读者归信时神赐给他们圣灵。这样的话,神就被描绘为那伟大的赐予者,他以所赐的圣灵积极地帮助圣徒们追求圣洁。在哥林多前书6:17-20中也有类似的关联,将内住的圣灵与对性罪恶的斥责联系在一起。
神给他子民的至高礼物就是他的圣灵。这个短语中被强调的词是“圣”,这与这一段的重点一致。原文的字面意思是“他的灵,那圣洁的”。赐予他们的灵,其本质就是圣洁。神做工的特点总是圣洁的。这里还提醒读者,神赐他的灵“给你们”。一些抄本这里是“给我们”,公认经文即采取这种读法,英王钦定本也将其采纳。穆尔指出,这种读法“使得一些早期注释者们将其用作支持教会权柄的证据经文”。[45]但支持“你们”的抄本证据占有绝对优势。它被所有当代批判编辑者们一致接受。若是“我们”,这个表达就变得很宽泛,而第二人称的使用则使它更加个人化,专门指向帖撒罗尼迦人。并且,这里的语法结构(eis〔“进入”〕后接直接受格,而非间接受格)“更加突出地表达了圣灵进入人的心和生命里”。[46]因此,他们要向神负责,因为神的灵住在他们里面。过圣洁生活的义务产生于他们接受圣灵,因为圣灵的工作就是使人成圣。他们若继续过污秽的生活,就是直接侮辱赐圣灵的神,也是对圣灵所犯的罪——圣灵是成圣力量的来源。圣灵不仅为人提供想过圣洁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加添他们能力,使他们能行出来。圣灵的入住“终结了异教徒的托辞,即人没有能力抵挡不洁的欲望”。[47]信徒若继续过淫乱的生活,他们就是弃绝神为使他们过圣洁的生活而给他们的恩慈供应,也会招致神必然的审判,作为对罪恶施行的报复。“逃避那报复者的办法,就是飞奔到赐予者那里,接受并珍惜他所赐的礼物。”[48]
3. 劝勉弟兄相爱以及勤奋工作(9-12节)
新国际译本译为“现在”(de)的词标志着向新话题的过渡。这一段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样的生活是讨神喜悦的(1-2节)。然而,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对成圣的另一个举例说明”。[49]这一段包含对读者爱弟兄之心的赞赏(9节-10上),以及对那些已经实践这爱的人所做的一个双重的劝勉(10节下-12节)。
(1)赞扬他们的爱(9节-10节上)
他们对弟兄的爱得到保罗的赞赏,他说这一点已经不用人写信教导他们(9节上);这一点得到两个确认证据的支持(9节下-10节上)。
① 赞扬的表达(9节上)
“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这些话隐含一个与上文主题的对比,上文暗示关于性纯洁的警告是有必要的。这个对他们爱弟兄之心的赞扬,应当被解读为简单的事实陈述。它是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一个诚实、恰当的认可,这间教会具有吸引人的特点。保罗自己对他们的爱,使得他急于承认这一点。
在古典希腊文中,“弟兄之爱”(philadelphia)一词用于亲生弟兄姐妹之间的感情或爱,但在新约中它总是指信徒伙伴(那些因着新生命而一同成为神家成员的人)之间的爱。基督徒的爱并非贬低或忽略生身家庭的关系;它赋予这些关系应有的分量,并责备那些没有亲情的人(罗1:31;提后3:3)。但基督徒的爱超越了这些有限的亲情关系,更广泛地表达在神家被赎的子民当中(路8:21)。基督徒把彼此当作弟兄而珍惜的这份爱,并不只是一种被动的喜欢的感觉;它积极主动地表现为弟兄为彼此所做的善行。“这种‘家庭氛围’就是基督。”[50]
这种“弟兄之爱”的实践,是早期教会一个显著的特点。它彰显于耶稣自己的生命和事工当中,也体现在最早的基督徒共同体里(徒4:32)。在希腊各个偏远的城市里,福音在哪里扎根,那里的信徒之间就产生了这种家庭感情。正是这种集体生活的特点,使教会显得如此独特,并将许多怀着渴慕之心的人吸引到他们当中。德尔图良(约公元192年)曾经引用异教徒充满惊讶的评论:“看,这些基督徒多么彼此相爱啊!”
宣教士们欢喜地承认,这一点“不用人写信给你们”。[51]他们无须为这件事给出明确教导。“爱已经刻在他们的心里,因此它无须再写在纸上。”[52]
② 确认的证据(9节下-10节上)
“因为”一词立刻引出支持上文所述事实的证据。“因为你们自己蒙了神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你们自己”是强调性用法,将读者与上文隐含的主语“我们”(即作者们)形成对比。事实上,读者自己“蒙了神的教训”(theodidaktoi)。这是由一个合成动词衍生而来的形容词,它由theos(“神”)和被动语态的didaktos(“被教导”)合成,在新约中仅出现于此。它并不是指任何过去的历史性教导,如神在旧约中所说的,或是耶稣关于爱的命令(约13:34),也不是指新约作者的教导;它指的是神借着内住的圣灵亲自在他们心中所做的教导。老师不是某人,而是神自己;而这教导“不仅是指部分的、碎片式的课程,也是指人的头脑与上帝这位老师之间所建立的永恒关系。我们一生都在神的学校中当学生。”[53]
“叫你们彼此相爱”表达的不仅是教导的内容,还有神教导的目的。原文措辞的形式(eis to agapan)表明:“你们作神的学生是为了这个目的——叫你们能够彼此相爱。”神有很多功课要教导他们,但这是他教导的最高原因。现在时表明这不是偶尔的、零星的爱,而是一种持续的、习惯性的行为。这里的相互代词表明这爱是相互的。基督徒应当以丰盛的自我牺牲的爱彼此相待,圣灵已经将这种爱浇灌在他们心中(罗5:5)。
“蒙了神的教训”是一种内在的属灵经历,它并不能直接从外部观察到。一个人如果蒙受这种内在的、主观的教导,一定会通过对其他基督徒爱的行为而客观地表现出来。“固然是这样”立刻引出了这个客观、历史的证据,来证实帖撒罗尼迦人确实是蒙神教导的。“固然”的作用是确认他们蒙神教导要彼此相爱的事实,而“是这样”期盼的是他们确实实践这教导,“你们向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固然是这样行”。他们无须被嘱咐要得到这个美德,因为他们已经实践这美德。只有那些蒙神教导的人才会持续地彼此相爱。现在时表明这是他们一贯的行为。
毫无疑问,提摩太已经见到了他们向“众弟兄”展现爱心的证据。译为“向”(eis)的介词不仅表达爱的方向,还表达爱的目标;这爱是向着“所有的弟兄”(直译)发去的。他们不允许自己根据偏好选择向哪些人表达爱。他们的爱不仅向自己教会成员表达,也向“马其顿全地”(一个以帖撒罗尼迦为省会的罗马省份)的所有基督徒伙伴表达,这与他们爱的内在动力是一致的。他们一有机会就对其他基督徒表达爱。帖撒罗尼迦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给他们带来频繁的机会,向从其他地方而来的信徒献爱心。这里没有说他们展现爱心的具体方式,也许是敞开家门和心来热情接待他们。或许迫害带来的分散给了他们更多施恩的机会,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不论怎么说,这样的表达意味着他们知道邻近的基督教会,并且与他们有活跃的联系。
我们所知道的马其顿境内的姐妹教会只有腓立比和庇哩亚教会,但很有可能在一些周围的城市和村庄里也有信徒群体,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福音从这些我们知道的中心城市快速地传播出去,这是明显的事实;但我们无须认为这里的表达一定说明了有无数信徒分布在马其顿各处。而有些人认为,这里说明帖撒罗尼迦教会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该信不可能出自保罗之笔,这样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
(2)对施爱者的劝勉(10节下-12节)
“但”(de)有一些表转折的意味,在下文的劝勉与上文的赞扬之间形成对比。他们已经实践弟兄相爱,这为下文的劝勉打下基础。他们被劝勉要更多地充满爱(10节下)并要勤奋工作(11-12节)。
① 劝勉充满爱(10节下)
“我劝弟兄们要更加勉励。”译为“劝”(urge)的动词(参2:3中的名词“劝勉”〔appeal〕)表达了一种温柔的个人关切,却丝毫不失这个劝勉的紧迫性。现在时表明宣教士希望这个劝勉能持续地影响归信者。“弟兄们”这个充满爱意的称呼表明,这劝勉的基础建立在他们与读者的属灵的弟兄关系上。在3:12中,作者们记录了他们为读者爱心增长所做的祷告;现在又积极地敦促他们为实现这爱付上更大的努力。“要更加勉励”表达了宣教士们的关切,切望读者们的爱可以更加活跃和增长,直到满溢出来。爱心总有可以长进的空间,就像一个活的植物,它必须持续生长、多结果子。在爱心的实践方面,信徒们永远不能自满不前,以为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我们在今生永远达不到道德完美的目标。我们的爱必须一直延展,无限地接近神的标准,那就是在基督里的爱。
译为“勉励”(perisseuein,“充满、大量存在”)的希腊文动词在该信中共出现三次(3:12,4:1),它体现了保罗对基督徒生命的理解。保罗一直活跃的思想和心灵在福音中找到了永无穷尽的神圣能力之源,可以让人得丰富的生命。他也切望归信者充分利用福音里这丰富、多样的资源,来过满溢的生活。保罗既知道基督徒生活生机勃勃的样子,就不能为贫瘠、平庸的信徒生命感到满足。他总是追求带领他们进入那丰富的生命,那是基督带给我们的。
② 劝勉要勤奋(11-12节)
“又”(de)带有连接性含义,它将这条劝勉与前面一条并列起来。埃利科特说,它“在语法上与上文紧密地连接起来,虽然在逻辑上这连接没那么紧密”。[54] 吕内曼则坚称,我们必须“将第11-12节看作一个新的劝勉,它在内部结构上与第9-10节不同,只是碰巧被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针对基督徒生命的道德长进的”。[55]基于这种观点,一些注释者和译本将这两节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话题,比如新国际译本。而另一些人基于这几节的语法结构,认为这个劝勉与前面那个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尼尔因此说道:“弟兄之爱是这一整段的主题,它的表达首先在乐于款待他人,其次表现在各人认识到这是基督徒的一个义务,即以诚实的工作为群体贡献己力。”[56]里根巴赫说得好:“这条新的劝勉是为了防止弟兄之爱受到破坏而做的补充。”[57]信实地履行每日生活中应尽的义务,这与我们对同伴的爱有紧密的联系。
“又要立志作安静人”表明这个年轻的教会有一些焦躁不安的气氛。这大概不是因为政治影响,而是因为新鲜的宗教体验和盼望占据了他们的思绪。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这种焦躁是由他们对基督速速再来的热切盼望而引起的,但很可能有这样的关联。基督再来的盼望激动他们的心,使属世利益的重要性在他们眼中大大降低;基督再来成了他们热切关注的中心。这种关联看起来是合理的,因为保罗在这劝勉之后,紧接着谈论了关于主再来的事,随后又回到关乎日常生活的实际劝勉。保罗敦促他们要以合适的态度处理这“关于末世的焦躁”。他们不可因这种热切的期盼而忽视每日的责任,而应当用这激情来信实地履行责任。
布鲁斯指出,人们还提出另外两种对这种焦躁的解释:(1)“一些传播诺斯替主义的人造访,使得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头脑里充满了不安分的激情”;(2)“这与末世性热情毫不相干,而是有些教会成员利用其他基督徒的弟兄之爱占便宜,安逸地做寄生虫”。[58]布鲁斯支持的观点是,这焦躁是来自不合宜的末世性热情。他注释道:“类似的事情在近几个世纪以内频繁发生,因此它也很可能发生于公元50年左右的帖撒罗尼迦。”[59]
这两节陈述了劝勉的内容(11节上),简单提到从前所给的相似命令(11节下),并陈明劝勉的动机和目的(12节)。
A. 劝勉的内容(11节上)
这个劝勉有三个层面:“又要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作工。”这三个短语显然跟帖撒罗尼迦教会问题的三个阶段相关:激昂的情绪、多管闲事和游手好闲。提摩太注意到教会有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倾向,但我们不需要就此得出结论,认为问题很严重。这些劝勉有可能主要是预防性的。提及从前相似的教导说明,这些事情是宣教士还在他们那里时所给的教导的一部分。但从给他们的第二封书信(3:6-15)看来,这些简短的话语并没能阻止这些不良倾向的发展,以至于后来问题变得严重起来。
他们首先被劝勉要安静,“又要立志作安静人”。直译为“你们要立志”(philotimeisthai)的不定式,其字面意思是“喜爱尊荣,被对尊荣的爱驱使”,故而引申为“为某事雄心勃勃、追求”,就是因为爱尊荣而迫切地追求某事的发生。在后期的希腊文中,它逐渐被用来表达为追求某事而有的不止息的热切,即“迫切地追求、极其热心”。芬德利认为,即便是后一种含义,“它也带有渴望发光、追求卓越的意味”。[60]我们不能确定保罗在这里用的是哪种含义。如果他的意思是“要有雄心,要安静”(罗瑟拉姆译本),[61]他就是要他们将那种追求卓越的雄心表达在过安静的生活上。更有可能的是,保罗根据后期的用法,用它来指“迫切地追求安静”(达秘译本),[62]敦促他们要用热心积极地追求过安静的生活。不论哪种是对的,这个建议都是带有反合性的意味。
译为“作安静人”的不定式基本意思是“安歇”,它被用来指发言后的沉静、劳苦后的安歇、战争后的和平,以及类似的概念。它还被用来指头脑上的冷静或平静。这里它被用来劝人过平静、安歇的生活。这两个动词的现代时态强调他们必须时时地竭力如此生活。他们必须做出卓越的努力来“作安静人”,过宁静、安息的生活。保罗不许他们受控于狂热的激情,而是要求他们回归冷静的头脑和平衡的人生观。如果他们能培养出冷静、安息的态度,外表上焦躁不安的表现就会停止。用托马斯·康斯特布尔(Thomas L. Constable)的话说:“保罗告诉帖撒罗尼迦人别那么狂躁,而不是别那么热诚。”[63]
加尔文提议将这两个不定式分开来看,认为“有雄心”是独立的,它以上文对弟兄之爱的要求为对象。他说,保罗刚要求他们要在爱心上增长,现在“又让他们展开一个圣洁之争,叫这竞争来激发他们彼此相爱的心”。[64]这样的话,后一个不定式“要安静”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与接下来的两个不定式形成平行的结构。但如果这是保罗的意思,我们预期二者之间应有连词“并且”。将两个不定式合在一起的读法要好得多,正如我们的译本这样。这既避免了加尔文的提议所造成的生硬结构,又提供了最自然的解读。
下面的两个责任解释了他们应当如何过安静的生活。他们必须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责任上,“办自己的事”。译为“办”(prassein)的不定式意思是“使自己忙于、从事于、实际地做”,因此这里是说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事”上,更贴近字面的意思是“你们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事务。这里的现在时表明这是他们持续的义务。他们要借着忠实地执行自己的个人任务来服侍神。这也是对管他人闲事的一个警告。当他们对弟兄的需要表达恰当的关切时,必须避免对自己的事务忽略。他们要养成照料自己的事务和责任的习惯。
他们进一步被劝勉要“亲手作工”。这个动词特指“工作、劳动”,而加上“亲手”一词表明这里所说的无疑是用人力从事劳动。现在时表明这是他们持续的责任。他们对未来的兴奋决不能妨碍他们做每日应当做的工。保罗知道,那外表虔诚的游手好闲者对弟兄之间的和平关系是严重的威胁。
这个说法表明,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大多数成员都从事某种手工业。这个术语不可能不包含技术性劳动。很明显,这是一个工人的教会。他们当中应该有码头工人、做苦力的劳工和手工艺者,这些工作大都需要培训和灵巧的手艺。教会中也可能有少数富有的成员(徒17:4),但普卢默指出,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不含对富人的劝勉或对财富诱惑的警告,尽管帖撒罗尼迦拥有很多财富”。[65]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教导以及个人榜样,已经将手工劳作的尊贵充分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他同犹太人一样,强烈反对希腊人。在希腊人中,手工劳作被认为是卑贱的事,它虽然不可或缺,却被人嗤之以鼻,只适合奴隶来做。犹太人则不然,他们认为一切劳动都是有尊严的。工作被认为是一种义务,所以每个犹太男孩都要学一门手艺,不论他家里多富有。犹太拉比就是靠劳力来供给自己的生活。
基督教并不认为诚实劳动与个人圣洁之间有什么矛盾。它认为信徒所做的一切都应当是为侍奉基督而做的(西3:17)。丹尼说道:“我们若不能在工作上圣洁,在其他方面追求圣洁就没有什么意义。”[66]
伦斯基在这些最后的劝勉中看到两个不同的群体:商人和普通劳工。[67]这观点在他从上面第8节就看到的商人形象上又添上一笔。但这两个群体不可能被截然区分开来。这些训诲是针对整个教会的,尽管它们显然更直接地适用于某一些人。
B. 提醒从前的吩咐(11节下)
“正如我们从前所吩咐你们的”再次提醒读者,这些要求对他们并不是新事。动词“吩咐”(参4:2)是不定过去时,指向过去发生的某个具体事情。这个历史事实就是:宣教士们还在那里时,就已经给过他们关于这些问题的明确教导。“正如”表明,之前的那些命令和现在所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那些做出这些不良行为的人,没有任何借口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开脱。
我们不能确定这个短语是与前面所有的三个不定式相连,还是仅与最后一个相连。埃利科特认为它与所有的三个相连。这意味着当宣教士们还在那里时,精神狂热、多管闲事和游手好闲这些问题就都已经开始有苗头了。他总结道:“基督教在帖撒罗尼迦最初的出现,似乎就已经伴随着一些焦躁和狂热的期盼。”[68]但弗雷姆等其他人则认为,这个提醒仅与最后一个不定式相连。[69]这种限定性的理解,与后一节的内容是完全和谐的。通过教导和个人所做的榜样,宣教士们谆谆教导他们,亲手做工既是义务,又有尊荣。
C. 劝勉的目的(12节)
要求读者每日勤奋做工有双重目的。“好使你们的日常生活赢得外人的尊敬”(直译)指向他们的日常行为对非基督徒的影响。保罗切望归信者能以合宜的行为举止来生活。新国际译本模糊了保罗将日常生活描述为“行”(peripatēte,即“来回行走”,去进行每日各样的活动)的这个惯用比喻。“赢得……尊敬”(euschēmonōs)是一个副词,由eu(“很好地”)和schēma(“性状、样式”)组合而成,意思是“有好的样式、端正地、以尊贵的方式”,即行事为人会赢得“外人的尊敬”。“外人的”(pros tous exō,“对那些在外面的人”)指非基督徒,不论他们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处于基督徒信仰和团契的圈子之外。这说法表明信徒的日常行为对信仰之外的人有社会影响,意味着基督徒在非基督徒当中的行事为人会对他们产生好的影响。正如贝斯特所说:“这不是说基督徒的行为总会取悦非基督徒。按上下文的脉络,它的意思是:基督徒的行为不应当与一些连非基督徒都认可的道德理念发生冲突。”[70]他们或许不能理解基督徒生活的本质和祝福,但他们完全可以从自称跟随福音者的生活中,明白秩序和混乱、游手好闲和勤劳做工之间的差别。保罗一直很在意,信徒不应当冒犯非信徒的道德良知。保罗对“那些外面的人”有着从神而来的深深关切,这从他的信中多次提及他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林前5:12-13;西4:5;提前3:7)。
这目的进一步表达为“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缺乏了”,这向读者发出挑战,让他们通过做工来维持一种尊贵的独立。自给自足在可能的情况下是一种道德责任。
译为“没有什么”(mēdenos)的词可能是阳性,即“没有什么人”;也可能是中性,即“没有什么东西”。二者都能讲通。若是阳性,意思就是:他们必须通过工作供给自己生活,好让他们不用依赖别人的救济。“基督教不容许人懒惰。”[71]那些像寄生虫般持续地靠其他弟兄供养的教会成员是可耻的。吕内曼反对将mēdenos看作阳性,他说:“一个人不可能完全不依赖任何人。”[72]对此我们可以回复说,一个人完全不依赖任何东西也是不可能的。这两种“绝对完全不依赖”都不可能,也并不可取。
原文中的短语(mēdenos chreian echēte,“没有什么事物或人是你们所需要的”)通常以属格来表达所需要的东西。这里它似乎更可能是中性。阿德尼支持这种解读,并说:“我们不希望有不需要别人的想法,这观念是粗暴无礼的。”[73]尽管人们明显地需要相交,但中性表明他们必须通过劳动来供给自己和家庭的需求。他们自己勤劳工作,这就会形成一个经济独立的健康风气。如果他们对弟兄的爱要持续并增长,那么这一点就是必须的。那些蓄意从别人的慷慨中占便宜的人,并不是活在爱中。
[1] William Neil,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75.
[2] William Arnold Stevens,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An American Commentary, p. 44.
[3] George G.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80.
[4] John W. Bailey and James W. Clarke,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The Interpreter’s Bible, 11:293.
[5] George Milliga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s, p. 46(黑体来自原文)。
[6] Findlay, p. 80.
[7] M. F. Sadler,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Colossians, Thessalonians, and Timothy, p. 110.
[8] Leon Morris,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p. 118.
[9] 关于文本证据,见Nestle-Aland,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26th ed。Bruce M. Metzger,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p. 632引用了该文本证据,并就其外部及内部证据给出了他自己的评价。
[10] Gottlieb Lüneman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eyer’s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103.
[11]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the Thessalonians, to Timothy, to Titus and to Philemon, p. 311.
[12] E. J. Bicknell,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37.
[13] Thomas L. Constable, “I Thessalonians,” in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p. 701.
[14] William Alexander, “The First Epistle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The Speaker’s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3:719(黑体来自原文)。
[15]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to the Philippians, Colossians and Thessalonians, The Daily Study Bible, p. 232.
[16] William F. Arndt and F. Wilbur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p. 558.
[17] J. B. Lightfoot, Notes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p. 53.
[18] James Hope Moulton and George Milligan, “ktaomai,” i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pp. 361–62.
[19] F. F. Bruce, 1 & 2 Thessalonian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p. 83.
[20] Lünemann, p. 109.
[21] Bruce, p. 83.
[22] Alfred Plummer, A Commentary on St. Paul’s First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60.
[23] Ernest Best, A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Harper’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163. 另比较Christian Maurer, “skeuos,”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7:365–67.
[24] Best, p. 163.
[25] Richard Chenevix Trench,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 p. 324.
[26] John Calvin,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Romans and to the Thessalonians, Calvin’s Commentaries, p. 359.
[27] Milliga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49.
[28] James Everett Fram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p. 151.
[29] C. F. Hogg and W. E. Vine,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18.
[30] Lightfoot, p. 57.
[31] Stevens,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An American Commentary, p. 48.
[32] Charles Augustus Auberlen and C. J. Riggenbach, “The First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Lang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p. 63.
[33] Lenski, p. 321.
[34] Ibid., p. 319.
[35] Milligan, p. 50.
[36] Ibid.
[37] James Moffatt,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4:34.
[38] Morris,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26.
[39] Best, p. 166.
[40] Plummer, p. 62.
[41] I. Howard Marshall, 1 and 2 Thessalonians, The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p. 112.
[42] Calvin, p. 360.
[43] 一些抄本在分词前面带有连词kai(“并且”)。它是否属于原文,文本批判者们并没有一致的看法。韦斯科特—霍特和苏特的希腊文新约版本将其省略;而斯克里夫纳(Scrivener)、三一圣经公会(Trinitarian Bible Society)、奈瑟勒—阿兰德新约希腊文圣经第22版、霍奇斯—法斯塔德(Hodges and Farstad)、塔斯克的版本则将它作为原文的一部分。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圣经和奈瑟勒—阿兰德新约希腊文圣经第26版将它放在括号里,表明它的文本可靠性并不确凿。若将其保留,就添加了一层重要的含义,即神不仅呼召信徒,而且还给他们圣灵,作为确保呼召得以实现的蒙福手段。
[44] Lightfoot, p. 58.
[45] A. L. Moore, 1 and 2 Thessalonians, The Century Bible, p. 65.
[46] Milligan, p. 52.
[47] Plummer, p. 63.
[48] Ibid., p. 64.
[49] William Hendriksen, Exposition of 1 and 2 Thessalonian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103.
[50] Ronald A. Ward, Commentary on 1 and 2 Thessalonians, p. 100.
[51] 在原文中,不定式“写”并没有主语,但根据上下文,添加“我们”或非限定性的“任何人”都是合理的。原文的结构有一些反常,字面意思是“没,需要,你们有,写给你们”。按照常规,不定式“写”应当为被动语态,正如在5:1中那样。用主动代替被动也以类似的方式出现在别处,因此并不对理解造成什么困难。一些抄写员将“你们有”改为“我们有”,从而使结构变得更顺畅。
[52] Calvin, p. 361.
[53] Alexander, “The First Epistle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The Speaker’s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3:721.
[54] Charles J. Ellicott, A Critical and Grammatical Commentary o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70.
[55] Lünemann, p. 122.
[56] Neil,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p. 86.
[57] Auberlen and Riggenbach,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Lange’s Commentary, p. 69.
[58] Bruce, 1 & 2 Thessalonian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p. 92.
[59] Ibid., p. 91.
[60]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92.(黑体来自原文)
[61] 科尼比尔译本、韦茅斯译本、威廉姆斯译本、20世纪新约圣经、伯克利译本、新英文圣经和新美国标准圣经也相似。韦译本将其意译为“要将避免宗教兴奋看作有尊荣的事”。
[62] 莫法特译本、蒙哥马利译本、古德斯皮德译本、拉蒂译本也相似。
[63] Constable, “I Thessalonians,” in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p. 703.
[64] Calvin, p. 361.
[65] Plummer, p. 66.
[66] James Denney,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342.
[67] Lenski, p. 327
[68] Ellicott, p. 71.
[69] Frame, p. 162.
[70] Best, p. 177.
[71] Neil, pp. 87–88.
[72] Lünemann, p. 124.
[73] Walter F. Adeney, Thessalonians and Galatians, The Century Bible, pp. 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