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贪财的危险(6:3-10)
6:3-10 (3)若有人教导错谬的教义,不赞同我们主耶稣基督纯正的教导与那敬虔的道理,(4)他是自高自大,一无所知,对辩论和言词上的争执有着病态的兴趣,这就导致嫉妒、纷争、毁谤、猜疑,(5)以及那心思败坏、被剥夺了真理、以敬虔为得利门路的人之间不断的争吵。(6)然而,敬虔加上知足便是大利了;(7)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8)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9)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试探、陷阱和许多无知而有害的欲望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10)因为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弃了信仰,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6:3-5 教导错谬的教义(英王钦定本作“传异教”)的希腊文是heterodidaskalei(参新约中出现该词的另一处经文:提前1:3)。赞同的希腊文为proserchetai,是“来到”的意思。这个动词在新约别处总是指身体移动到一处,但在后期希腊文中则开始表示心思意念上的赞同。纯正是动词hygiainō(“健康”)的分词,该词在新约中只见于教牧书信,常用其喻意(参1:10)。教导的字面意思是“话语”(logois)。但logos这个词可以有多种译法。
既在6:3给假教师下了定义,保罗在第4节和第5节便继续对其加以描述。他直言宣告说,这样的人是自高自大,一无所知。译作“自高自大”(英王钦定本译作“骄傲”)的希腊文是tetyphōtai,是typhoomai(参3:6,“膨胀、骄傲”)的被动完成式,表示一种固定的情况或状态。
假教师虽然一无所知,却有着病态的兴趣。这个短语在原文只有一个词,即nosōn(新约中只见于此处),意即(精神上)“有病”、“对某物有一种病态的渴望”(BAG)。此种兴趣就是辩论和言词上的争执。这两个名词中,第一个是zētēseis,基本意思为“调查、查究”,所以在教牧书信中(参提后2:23;多3:9)指查考宗教和神学问题。但上下文暗示,它在这里是指“辩论”或“争论”。“言词上的争执”的希腊文是logomachias(新约中只见于此处),意思是“言语之争”或对字词的争辩。怀特说:“这里所说的持异端邪说者不过是理论家。这种人在学术争论上浪费时间,脱离实际。”(EGT, 4:141)不管在心理上还是属灵上,对言词上的争执怀有病态的渴望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即便是出于善意的神学讨论,有时都容易沦为纯粹的言词之争或文字游戏。这就导致的字面意思为“从此就生出”,其希腊文是ex hōn ginetai。保罗随后提到争辩言词的五种结果。前两项是嫉妒和纷争(eris),它们也曾一并出现于罗马书1:29和加拉太书5:21。嫉妒总是滋生争吵和争斗。
毁谤的希腊文是blasphēmiai(复数)。该词针对神时是“亵渎”之意,但在这里针对人时则是“出言辱骂”或“造谣中伤”的意思。猜疑的原文是hyponoiai ponērai。这两个希腊词的前一个(在新约中只见于此处)是“猜度”之意,两词合起来也可作“恶意的猜疑”或“错误的怀疑”(BAG)。
保罗描述第五种结果时使用的篇幅相当长,包括整个6:5。不断的争吵的希腊文是diaparatribai(新约中只见于此处),意思是“彼此惹怒”或“不休的争吵”,所以指“不断的冲突”。这种事往往出现在心思败坏……的人(diephtharmenōn anthrōpōn ton noun)彼此间的关系中。这个动词是复合词,也是被动语态完成式分词,这暗示它是指“完全败坏或堕落”。这些人被剥夺了真理。这一译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个动词的分量。怀特说,apostereō“蕴含着‘一个人被剥夺了他有权拥有的东西’这层含义。真理从前本属于他们,是他们剥夺了自己的继承权。美国标准译本把这个词译作‘缺乏’,并不假定他们曾经得到过真理”(EGT, 4:142)。这些人以为敬虔就是得利门路。此短语在希腊文中只有一个词,即porismos(只见于此处和6:6),其字面意思是“设法获得”,因此是“得利的门路”的意思。
然而,敬虔加上知足便是大利了;
6:6 虽然“敬虔”或“虔诚”绝不可被用作保障经济利益的手段,然而,敬虔加上知足便是大利了这句话却正确无误。译作“知足”的希腊词(autarkeia)在古典希腊文中具有哲学意味,指“美满的生活状态,无欲无求”(Thayer)。除了此处,该词在新约中仅出现于另一处(林后9:8),在那里指客观上“凡事充足”。但它在这里指主观上“对自己的命运心满意足”,所以是“知足”的意思(EGT, 4:142)。在思想上与之最相近的经文是腓立比书4:11,那里使用的是形容词autarkēs。知足之心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之一。
6:7、8 我们应当知足的理由是,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也就是说,“世界所提供的东西,没有一样能对人本身有所增添”(White,EGT, 4:143)。
所以,如果我们有衣有食,就当知足。译作食(diatrophas)和衣(skepasmata)的这两个希腊文都是复数,在新约中只见于此处。新约中指食物的常用词是trophē,其复合形式则见于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skepasma源自动词skepazō,意即“遮掩”,所以这个词既可以指衣服,也可以指庇护所。但约瑟夫只用它指衣物(Antiq., xv.9. 2)。
6:9 那些想要或下决心(boulomenoi)发财的人,就陷入试探和陷阱(pagis,“圈套”或“网罗”)以及许多无知和有害的私欲里。形容词blaberos(新约中只见于此处)源自动词blaptō,意思是“伤害”或“加害”,所以这个形容词的意思是“有害的”或“造成损害的”。沉的希腊文是bythizousi,是“沉入深渊”(bythos)之意,如同船沉入海中(参路5:1,这是该动词在新约中出现的唯一另外一处经文)。不正当的私欲叫人沉在败坏(olethron)和灭亡(apōleian)之中。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毁灭”,但后者语气更为强烈。塞耶说,这个词特别用来指“丧失永生的毁灭”,所以是“永远的痛苦”或“万劫不复”(参英王钦定本)。洛克评论说:“这两个词在一起(圣经中只见于此处)强调的是‘今世和永世的失丧’。”(p. 69)
6:10 本节第一句话常被引用,只是有时被人错误地引用为“金钱是万恶之根”。其实贪财(philargyria)才是万恶(“各种恶”,字面意思为“一切恶事”)之根(在希腊文中,“根”前面没有定冠词)。
贪恋是动词oregō(参3:1)的现在分词,指始终“追求、攫取”金钱。这实在是过度沉迷于现代生活的诅咒。有些基督徒不幸也陷入其中。他们被引诱离弃了(apeplanēthēsan,“被引入歧途”,只见于此处和可13:22)信仰。既偏离正路,就陷入荆棘丛中,用许多愁苦(希腊文是odynais,只见于此处和罗9:3)把自己刺透了。这句话的另一种译法是:“他们用许多痛苦刺透了自己的心”(BAG)。
有人曾对本节第一句话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这句格言式的话语与希腊和犹太作家的言论是相互呼应的。费尔贝恩提供了如下有益的解释:“这里要表达的是,人一旦被贪财之心完全控制,便无恶不可作了。”(p. 239)
注解
6:5 “以为得利就是敬虔”(英王钦定本)这种译法并不正确。名词εὐσέβειαν(eusebeian,“敬虔”)附有定冠词,而πορισμόν(porismon,“利”)却没有。根据希腊文法,在这种情况下,有冠词的名词应是主语。
英王钦定本中的最后一个分句并不见于早期希腊文抄本,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是后期文士加上去的。该文士或许认为,只有把这句话加上才能完成这个长句在语法上的意义。
6:7 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圣经在第二个分句开头有ὅτι(hoti,“因为”)一词。虽然这句话也见于最早的一些抄本中,但只得到“C”级评价,因为它似乎不契合上下文。这是经文鉴定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
6:8 伯纳德说,ἀρκεσθησόμεθα(arkesthēsometha,“就当知足”)“不是祈使语气,而是将来式,仅略有‘命令式’意味”(p.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