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 安(1:1-2)
1 保罗、西拉、提摩太写信给帖撒罗尼迦在神我们的父与主耶稣基督里的教会。2 愿恩惠、平安从父神和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这一开始的三重式问安只在两方面与帖撒罗尼迦前书的问候有差异(参帖前1:1)。这些差异来自于两项附加的内容,但两者与保罗在其他地方的用法一致。
第一项附加的内容是人称代词“我们”,连于问安中对神的第二个称呼“父”。“我们的父”强调神与他子民的关系。单独使用时,父代表他的位格,三位一体真神中的第一位。“我们”包括了帖撒罗尼迦信徒和作者们,这表明了作者们与读者们之间纽带般的共同关系。在他们共同的经历中,他们都认知神是“我们的父”,就是那位养育、供给、保护他们的神。
第二项差异是在那熟悉的问安“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中附加了“从父神和主耶稣基督”。这项“指出恩惠和平安之源头”的添加合乎保罗的一贯作风,只有帖撒罗尼迦前书没出现这一项。在歌罗西书1:2中只提到“我们的父”。恩惠与平安是“从”(apo,“出自”)两个源头而来,就是“父神和主耶稣基督”,这两者都被同一个介词所支配,并由“和”字连结,从而将两者置于平等的地位。对于保罗这样严格的一神论者而言,如果他没有接受耶稣的神性,是不可能将两者相提并论的。父神和主耶稣基督同被称为恩惠与平安的源头,这是公认的信仰真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代里,信徒需要再次被提醒,我们所有祝福的源头乃是来自父神,就是我们透过主耶稣基督所认识的父神。“父神”(theou patros)是指他的位格,有别于“子”,就是信徒所认信的“主耶稣基督”。有些早期的抄本在此也作“神我们的父”[1],不过其真实性无法确定。[2]如果这个人称代词“我们”确实是在原稿中,抄写员所作的删减可能是与写作风格有关;如果该人称代词本不在原稿中,那么它的插入,可能是由于抄写员希望使这句话与其他保罗书信开篇的问安语一致,其他保罗书信开篇的问安语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代词。很有可能这个人称代词并不在原稿中。
芬德利(Findlay)指出,“‘父神’是一切的源头,‘主耶稣基督’则是‘恩惠、平安’的管道。”[3]可是,保罗在这里的陈述并没有作这样的区别,因此这里并无此意。
帖撒罗尼迦后书的内容基本上是末世论,整卷书信都与这个主题有关。但是对于其分成几段以及从哪里划分,学者们并没有一定的共识。除了开头的问安(帖后1:1-2)与结语(帖后3:16-18)之外,解经学者们将这封书信的主要段落分成从二到六段不等。除此之外,普卢默(Plummer)很恰当地指出,“要给这封书信的每个段落找到准确合适的标题并不容易。”[4]
许多解经学者能接受现有的章节划分,将此书信分成三个主要段落。这种划分法有其引人之处,因为这使每一段都以为读者们祷告结束(帖后1:11-12,2:16-17,3:16)。但这种三分法的难点在于,划分出来的第二段由两个没有统一思想的部分构成。第2章的下半章(帖后2:13-17)比较像是一个多或少独立于前文和后文的插入。确实,有些学者将这一段与前文的“大罪人”联系在一起;又有其他学者认为这段经文应属于第三个段落。似乎最好的作法是将2:13-17看成一个单独的段落,使这封书信分成四个主要段落。
在第一个段落里(帖后1:3-12),作者们鼓励受迫害的帖撒罗尼迦信徒,为他们感谢神,并向他们保证,基督再来时必以公义审判众人;第二个段落(帖后2:1-12)是有关“主的日子”和相关事件的教导,以纠正读者们在这方面错误的观念;第三个段落由感恩、劝勉和为读者们代祷构成(帖后2:13-17);最后一个段落是劝勉,敦促读者们履行基督徒的各样职责(帖后3:1-15);之后简短的段落是该书信的结语(帖后3:16-18)。
[1]其经文证据可参考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评鉴版本,第3修订本。将“我们的父”看作是“恩惠与平安”的源头,在下列经文中可见:罗1:7;林前1:3;林后1:2;加1:3;弗1:2;腓1:2;西1:2;门3节。在教牧书信的问安中则没有如此的连结。
[2]鉴定其真实性的不易可从不同希腊文版本中略见端倪。那代名词“我们的”(hēmōn)在文士的抄本中它是公认经文的代表,在法斯塔德(Farstad)与霍奇斯(Hodges)的书中它乃属于(主流经文)。在奈瑟勒-阿兰德新约希腊文圣经第26版以及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圣经第3版中,皆将它放在括号中。它在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圣经第1版,韦斯科特(Westcott)和霍特的希腊文版本,(奈瑟勒Nestle)和阿兰德(Aland)的希腊文圣经第22版,苏特(Souter)以及塔斯克(Tasker)的希腊文版本中皆为省略。其真实性的等级以A到D而论,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圣经第3版的编辑者们给予C级。
[3] George G.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139.
[4] Alfred Plummer, A Commentary on St. Paul’s Second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