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患难中的安慰(1:3-12)
3 弟兄们,我们该为你们常常感谢神,这本是合宜的,因你们的信心格外增长,并且你们众人彼此相爱的心也都充足。4 甚至我们在神的各教会里为你们夸口,都因你们在所受的一切逼迫患难中,仍旧存忍耐和信心。5 这正是神公义判断的明证,叫你们可算配得神的国,你们就是为这国受苦。6 神既是公义的,就必将患难报应那加患难给你们的人;7 也必使你们这受患难的人与我们同得平安。那时,主耶稣同他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8 要报应那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9 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10 这正是主降临,要在他圣徒的身上得荣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显为希奇的那日子(我们对你们作的见证,你们也信了)。11 因此,我们常为你们祷告,愿我们的神看你们配得过所蒙的召,又用大能成就你们一切所羡慕的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作的工夫;12 叫我们主耶稣的名在你们身上得荣耀,你们也在他身上得荣耀,都照着我们的神并主耶稣基督的恩。
第一个段落的开头,作者们热切地为读者们感恩,然后很快就转向对他们的鼓励和明确的代祷。这些经节文字顺畅,直到第10节才出现明显的中断。这也是保罗习惯用“句中生句,如藤茎抽芽”[1]之写作风格的另一个例证。这一个段落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开始作者为读者们献上感恩,因为他们灵性上的成长和在迫害中坚定不移(3-4节);在语法上并无全然中断的情况下,接下来的经文以“基督再来时必以公义来审判众人”这一真理来鼓励读者们(5-10节);最后一段则以为在苦难中的帖撒罗尼迦信徒们的代祷作结尾(11-12节)。
(一)为信徒们的成长与坚信不移感恩(3-4节)
这两节经文指出了作者们感恩的性质(3节上)、感恩的理由(3节下),以及他们为着读者们而夸口(4节)。
1. 感恩的本质(3节上)
3弟兄们,我们该为你们常常感谢神,这本是合宜的。
就如帖撒罗尼迦前书,复数人称代词“我们”自然指的是保罗、西拉和提摩太,是书信本身所指认的作者们(1节),[2]此处所表达的感恩是作者们一致的心意。
作者们指出为他们感恩是义务性的:“我们该为你们常常感谢神”。动词“该”(opheilomen)也出现在2:13,字面意思是“亏欠”,把感恩描绘成一个债务。动词的现在时表示这种债务感是持续性的。不定式“感谢”(eucharistein)位于句首表示强调,为要强调作者们所感受到的义务,现在时则表达出作者们不断感恩的心意。
作者们认为他们不断地感恩是由于“神”(tō Theō),就是读者们所熟知并侍奉的真神。“常常”强调向着神的这种义务的持续性及不变性,保罗视之为“道义上的责任和灵里的喜悦”[3]。这对神感恩的责任并不是指一般性的感谢,而是“弟兄们……为你们”,这感恩的核心是围绕读者们,作者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弟兄们”。
虽然保罗常常会说为他的读者们感恩,但是只有在这封书信中他说“我们……该……感谢神”(帖后1:3,2:13)。有些批判学者认为,作者们的感恩变成了义务性,这样的表达说明保罗对他读者们的感情已经有改变,所以这感恩显得更为冷静、正式,且缺乏热情。但是,这样的评论是对保罗的字句作了许多不必要地解读。假如以无偏见、无先入为主的眼光来看,这个不寻常的感恩代表了一个高度的称赞。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就算是作者们不想表达感恩之心,他们也无法问心无愧。这个表达必须根据第4节来解读。作者们为读者们所表达的感恩并非不情愿,相反的,这正是他们渴望享受的特权。亨德里克森正确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作者们表现出的是,他们的情致高昂而非不情不愿,热情洋溢而非犹豫不决。”[4]这些宣教士是真挚地为他们所带领归主的信徒们感恩。保罗的心里对这些信徒有一份特别的情感,因为在他自己感到沮丧之时,他们坚定不移之信心的消息带来安稳和鼓励(帖前3:7-8)。
这种为读者们感恩之心并不是完全主观的,后面所加“这本是合宜的”(kathōs axion estin,字面意思就是“正好合适”),指出他们这种感觉是客观合理的。保罗所用的形容词(axion)其意是“价值相等”,因此这是“合适且恰当的”。他们为信徒们感恩的心意在道义的立场上是合宜的,因此“这样作是正确的”(威廉姆斯译本)。“正好”标志着主观的心意与客观事实的呼应,读者们的实际属灵状态使这些宣教士的感觉完全合适。
保罗非常清楚帖撒罗尼迦信徒们的缺点,但是他并没有受他们的缺点所影响从而忽略他们的优点。他对于神在这些信徒心中所作的改变而深深感恩。“他从未忘记这些信徒在得救前的样子,也从未忘记感谢神在他们身上所成就的事工。”[5]保罗会信实地处理这些信徒的过失,但是首先他迫不及待地要夸奖他们。他没有先施予批评,而是热切地称赞他的读者们。比克内尔(Bicknell)评论道:“欣赏他人的能力是一个人品格的试金石。”[6]
2. 感恩的理由(3节下)
被译成“因”的连接词(hoti)以非正式的口气介绍了读者们感恩的理由,理由有两个。第一个理由是“因你们的信心格外增长”。动词位于句首,表示强调,“因格外增长是你们的信心”(杨译本Young)。这是一个复合词(huperauxanei),在新约中只在此出现。动词“增长”(auxanō)本身是用来描述生物(如植物或树木)的生长;在它前面所加的前置词(huper)其意思是“大于,在……之上”,在此加强动词“增长”之意,表示不寻常和丰盛的成长。另一个译本译为“因你们信心的成长超越度量”(韦茅斯译本Weymouth)。这种成长完全是在预料之外。
保罗很喜欢用huper所组成的复合词,在他所有的书信中总共用了十次。吕内曼(Lünemann)评论道:“这是他丰盛情感无法抑制地表达。”[7]这复合词的形式与保罗热情的本性很相称,并能贴切地引导出所讨论的主题那伟大和超越的重要性。沃德(Ward)说:“在此,他乐意来称赞帖撒罗尼迦信徒们在信心上的增长,因为那是超速成长。”[8]“你们的信心”指的是个人的信心和对神绝对的信靠,这是透过宣教士们所讲的道在帖撒罗尼迦信徒心中激发起来的。福音在他们每个人心中是一股关键性的力量,这力量“不断抽芽生枝,展现新生的美丽与活力”[9]。他们所经历的苦难不但没有摧毁他们的信心,反而坚固了其根基,这确实是值得让宣教士们欢欣感恩的事。
第二个感恩的理由是“你们众人彼此相爱的心也都充足”。就如前文,主动词位于句首表示强调。杨(Young)的直译再现了原文的次序,“充满对每一个人的爱,对彼此的爱”。动词“充满”(pleonazei)的意思是“成为更多、大量地体现”。前一个动词(auxanō)表示内在的有机成长;相比之下,这个动词(pleonazei)有向外扩散之意,“如同灌溉土地的洪水”[10]。现在时表示他们的爱不断地在增长,如决堤的河流。
这满溢的爱体现在每一位成员身上。“众人”表示每一个人都显示这样的爱,毫无例外,而且这爱也对“彼此”彰显。“每一位成员都是爱的发光点,让这爱照亮教会的每一个人。”[11]斯韦特(Swete)评论道,他们相互间的爱与被爱显示出“基督徒之爱的‘自我平衡的本质’”[12]。
在此,虽然盼望没有与爱和信心相提并论(参帖前1:3),这不代表他们失去了盼望。在下一节经文中,“存忍耐”就与盼望有关。不过,保罗此处没有谈到盼望,可能是因为教会中对基督徒盼望错误的理解所产生的混乱,而使他无法为此献上感恩。在这个献上感恩的段落里,他很有智慧地将需要纠正的议题暂时搁置一旁。
帖撒罗尼迦信徒们在爱心与信心上的成长是宣教士们代祷所得到的回应。在帖撒罗尼迦前书(3:10、12),这两项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他们也在为这些事祈祷。在此,他们记录下来因神回应他们祈祷所献上的感恩。信徒们所经受的患难并没有毁坏他们的信心,也没有使他们爱的泉源干涸,他们为此感谢神。
3. 作者们的夸口(4节)
连接词“所以”(hōste;译注:新国际译本NIV直译,和合本作“甚至”)表明先后顺序,同时也介绍了读者们在信心与爱心上的增长对作者们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我们在神的各教会里为”读者们“夸口”。
罗瑟拉姆译本(Rotherham)很好地反映了原文的次序:“甚至我们自己在你们身上夸口于神的众教会中”。“我们自己”(autous hēmas)[13]语气强烈,凸显作者们的用心。这双重自我称呼有异于他们一贯的谦卑作风,指出这些宣教士积极地在为他们带领归主的信徒们夸口。但是,对这种强烈地自我称呼,学者们对其含意持不同的看法。“我们自己”与“你们”(humin)并列,也许这是要指出作者们与读者们的对比。有人指出,这对比是指宣教士们和信徒们对夸口在态度上的差异。若是如此,“至少有些信徒因着自身的失败而感到自卑(帖前5:14),以致不愿意去夸口。”[14]甚至有人认为,“帖撒罗尼迦信徒们可能反对保罗前封书信中对他们的高度称赞,因为他们自觉不配。”[15]若真是如此,保罗在此肯定是针对这种想法作回应。但是,我们并不确定帖撒罗尼迦信徒们是否有这种反应。
在“我们自己”这句子里所影射的对比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保罗的意思可能是有异于这些宣教士一贯的谦卑作风(参 帖前1:8),他们觉得有必要公开夸奖这些亲爱的读者们。身为这间教会的建立者,他们当尽量避免对自己的任何成就夸口,可是他们现在确实是如此作了。他们这样的夸口非比寻常,但是他们所带领归主信徒们的美好品格使他们有这样非比寻常的举动。其他教会的人在谈论帖撒罗尼迦信徒们,这些创立教会的人也理所当然地在为他们的信徒夸口,这的确是对读者们高度的赞扬,旨在鼓励这些身处患难中的读者们。他们在“为”这些信徒“夸口”,“自豪地谈论他们”(NASB)。语法上所使用的现在时说明这不是偶发事件,而是宣教士们提及帖撒罗尼迦信徒时的常态。原文的词序“以便我们自己在你们身上夸口于神的聚会中”(罗瑟拉姆译本),凸显出宣教士们特别为读者们夸口的事实。
他们是在“神的各教会里”为这些信徒夸口。在此,对这些教会的描述乃是他们归属于神,是“属神子民的聚集”(新英文圣经〔NEB〕),没有加上任何地域的限制。通常认为,保罗指的是哥林多及其附近的教会。斯韦特认为,保罗“可能在附近的地区巡回布道”,每当新的教会成立后,他总会为帖撒罗尼迦信徒们夸口。[16]这并不是说保罗本人肯定去过这些教会,也不是说这些夸口乃局限于保罗的口述。如果这些教会确实是局限于哥林多及其附近的地区,那么宣教士们在帖撒罗尼迦的传道时间与这封信的撰写日期必须有相当长的时间间隔,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作这样的臆测。
对于这些教会的所在地,除了哥林多,我们无法准确地指出它们的地点。保罗不可能是指当时所有的教会,但我们也不应将他的意思局限在哥林多及其附近的地区。这种夸口,保罗无疑也曾向那些与他保持联系的且距离较远的教会表达过,或透过书信或是口信。那时,以哥林多为核心的经贸交易遍及各地,自然会使保罗有机会去接触地中海世界不同地区的教会。由于当时这些基督徒所处的世界为各种异教所充斥,散布在各处的教会自然会对在罗马帝国各地教会状况的消息产生浓厚的兴趣。保罗毫不迟疑地向一间教会称赞另一间教会,同时他也毫不犹豫地地让大家知道他在这样作(参林后8:1-8,9:1-5),目的就是要鼓励他们多行善事。
接下来的经文显明,作者们夸帖撒罗尼迦信徒们的内容是,“都因你们在所受的一切逼迫患难中,仍旧存忍耐和信心”。宣教士们所夸口的,乃是“你们……的……忍耐和信心”,更直接的意思是说,“为着你们的忍耐与信心”(罗瑟拉姆译本)。他们所夸的口,“为着”(huper)读者们的忍耐与信心,包含了他们属灵生命的两项特征。这两项特征,透过同一个冠词密切的连系在一起。“忍耐”(hupomonē)一词常被译为“耐心”(hupomonē),并不是指温柔的顺服,乃是在患难中所展现的英勇耐力(参帖前1:3)。这与他们的信心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个活泼、坚定的信心,他们可能无法在患难中坚定不移。他们在迫害中仍然存心忍耐,这是内在信心的体现。
吕内曼认为,因着与耐力的密切关系,信心在此实意为“忠诚”,这推测似乎过于牵强。[17]帖撒罗尼迦前书1:3提到“忍耐”与“盼望”密切相关,但在此处,使他们坚定不移的源头是“信心”。使徒保罗夸口的重点是,帖撒罗尼迦信徒们因信仰而遭受迫害时,仍然能保持对神毫不动摇的信靠。
“你们在所受的一切逼迫患难中”,说明了他们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展现出由信心所产生的忍耐。“逼迫”和“患难”都与所遭受的苦难有关,后者的范畴比前者更为普遍与广泛。“逼迫”(diōgmois)指的是与福音为敌者所采取的恶意行为,“患难”(thlipsesin)则是指因他们信心所忍受的各种压力与痛苦的体验。“一切”代表所遭遇的迫害为数众多且各式各样,“你们在所受的”这个短句中的动词是现在时,说明这种迫害在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初期就存在(帖前1:6,2:14,3:3;徒17:5-9),如今迫害仍然持续或新一轮的迫害又开始。在这些困苦的环境中,他们仍然继续“(忍)受”(anechesthe),该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使自己站直”,描绘的是,他们在因信仰而忍受的各样苦难中勇敢地保持直立不屈的姿态。经文中并没有透漏任何有关这些迫害者的身份。“在早期教会时代,教会遭迫害是常态,这些迫害的人必定是乡亲(参帖前2:14),其中很可能有犹太人。”[18]
(二)基于基督再来所给的鼓励(5-10节)
第5-10节这段经文开始了一段明显有关末世论的理念。这个对世界末日的重要描述是为了带给遭受迫害的帖撒罗尼迦信徒安慰,不仅是对当下,也是对未来。这封书信开头出现的有关末世的段落,很巧妙地为第2章更深入地探讨末世论铺路。
在读者们为福音受苦却仍能保持坚定不移的态度中,保罗看到了神“公义判断的明证”(5节),从而使他对这判断作出清楚的描述(6-8节),并陈列出判断的后果(9-10节)。
1. 神公义判断的明证(5节)
这段有关末世的教导,在英文的译本中显得突兀且别扭。在希腊原文中,这节经文并没有动词,其开头的中性名词(endeigma〔明证〕)与它的前文并无密切的连结。罗瑟拉姆译本对4节下半节到5节上半节的直译很贴切地表达了希腊文的原意,“你们正在经受的迫害与苦难,这是神公义判断的明证”。句首的名词在语法上与第4节的关联可有两种解读的方法:它可被看作直接受词,与前面一整句同位,就如以上罗瑟拉姆译本的直译;或是将它理解为以插入的“这一切正是”(NIV的翻译)取代了主格。不论采用何种看法,其意义基本相同。
按照新国际译本的翻译“这一切正是明证”,其中所加的字“这一切”概括了读者们的经历。这些经历被看为是“神公义判断的明证”。翻译成“明证”的希腊文(endeigma),在新约中只有在此处以被动的语态出现,比较字面的意思是“被指出的一件事,被证明过的一件事”,因此是“明证、明显的迹象”[19]。但是,保罗所认为的“一个明显迹象”(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表明神的判断是公义的,这确实是合乎神的公义标准吗?保罗不太可能是指他心爱的读者们为信仰所承受的苦难是神公义判断的明证。这些读者在努力遵行神的旨意时所遭遇的苦难,可能更适合用来反驳神的判断是公义的。保罗的想法多半不是指神在今世的判断。相反地,保罗所指的乃是在前面整个句子里的陈述,就是有关读者们在为福音所承受的苦难中仍能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正说明了神公义的判断尚未来到,神的恩典呼吁他们继续忍耐。他们之所以能忍耐,对他们自己来讲,这正是神已经赐给他们新生命的证明。神在今世对他们的扶持恰恰说明,他们受到不公义的苦难必在将来得到奖赏。
这里所提到“神……判断”是展望未来当基督再来时的审判之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明显看出这是指向未来的审判:定冠词的使用、单数名词的使用,以及接下来的经文。“神……判断”(kriseōs),即区分善恶的举动,是“公义”的,是完全正直的,没有偏待。因此,“审判全地的主”必要来纠正这世上的一切不义行为。有关类似的教导,参考腓立比书1:28。
另一方面,保罗也以苦难在这些信徒身上所产生的果效来思考他们的不畏艰难。他们所受的苦难是神所允许的,好“叫你们可算配得神的国”。在此翻译成“叫……”(eis to)的词语在古希腊文中常用来表达目的。弗雷姆认为,这也是保罗使用该句子结构时惯用的表达[20]。在这里,这也是普遍接受的意思。韦译本(Arthur S. Way)将其翻译为:“这是神旨意的一个表征,为要使你被判定为配得的。”接下来,保罗谈论到神允许他们遭受苦难的目的。但是,由于在后期希腊文中,这种语法结构所表达的目的性有所减弱,致使一些学者坚持认为这里所指的是设想的结果,或是实际的结果,因此它代表未来审判的结果。在末日审判之时,他们现在所受到的苦难会被看作是有益处的。芬德利综合这两个观点,认为这句话表达了“一半目的,一半结果”[21]。因此,在那审判之日,神允许他们受苦的旨意就会被发现已经产生了结果,那就是,他们将被认为是配得的。
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都是在直接鼓励苦难中的读者们。作者们向他们保证,他们所遭受的苦难是有意义的。当他们认知所遭受的苦难与神的公义判断和神在他们生命中的目的息息相关时,这信念无疑能在苦难中稳定人心。
值得让人深思的结果是“叫你们可算配得神的国”。这被翻译成“可算配得”的被动语态不定式(kataxiōthēnai)是一个司法术语,其意思不是“使值得”(如莫法特译本〔Moffatt〕、菲利普斯译本〔Phillips〕、伯克利译本〔Berkeley〕、修订标准译本〔RSV〕的翻译)或是“成为值得”,而是“算为值得,认为是配得”。[22]摩尔(Moore)指出,“这种想法仍然是基于信仰所宣称的‘末日大审判的无罪判决’这一裁定上。”[23]这个不定过去时是前瞻那审判之日,那时他们会得到这样的判决。苦难并不是为他们进入天国积存功德,因为他们的受苦乃是因信得救的结果。莫里斯(Morris)很贴切地评论道:
虽然使徒在这段经文中特别指出帖撒罗尼迦信徒们在苦难中有非比寻常的忍耐,但是在此他选用了这样一个字眼,为要摒除任何人所能行的功德,强调进入天国不是靠人为,乃是完全靠神的恩典。[24]
然而,这种为天国而坚定不移地承受苦难的态度,将表明在品格素养上他们被纳入“神的国度”是合适的,在神未来的统治里,也能很明确地看见这种素养的实践。“若神对那些被收纳入天国者的判断是‘公义’的,那些人就必须持有明显与之相称的品格。”[25]
像耶稣一样(参 来12:2),他们所定睛的是那将要来临的国度,“你们就是为这国受苦”。这被翻译成“为”的前置词(huper,用的是分离格),其意思是“代表,为了……的缘故”,所以指的是他们继续愿意“受苦”(现在时)去承受痛苦与恶待的原因。因此,保罗鼓励他们把注意力和关注点从痛苦的现在转移到荣耀的未来,使其成为他们持守忠诚的原动力。为那即将来临的国度受苦太值了。在新国际译本中,有一个希腊字(kai)没有被翻译出,是“也”的意思。“你们也就是为这国受苦”,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也”暗示着某种相似性,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字表明读者“现今所受的苦难”与“未来荣耀”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可取的说法是,“也”这个字是为了提醒读者们,他们所受的苦难与宣教士们本身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他们因着对神国度的热爱也正在承受苦难。
2. 判断的描述(6-8节)
前文提到神的公义判断,在此开启了一段对那判断的生动描述。保罗在第6-7节上指出这判断的结果;第7节下是那‘大法官’威武地显现;第8节叙述了神施行报应的对象。
(1)判断的结果(6-7节上)
神的判断是基于一个真实且伟大的属灵原则,那就是“神是公义的,他必施行报应”。“神是公义的”,这个宣称是对希腊文(eiper dikaion para theō)这一条件句的翻译,字面意思是“如果它确实是件公义的事,对神来说”。这个条件句(第一类条件句)并不暗示任何怀疑,乃是假定现实。“如果确实”(eiper)是强化形式,强调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因为它当然是”[26]。这既有事实以条件句来表达,对神判断的结果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论点。这判断将会是公义的,因为不偏不倚的判断“对神来说是一件公义的事”。他的判决绝对不会是武断或任意随性的,而必定全然符合公义的本质。“与神”(para theō)的意思是“与神并肩”,表示这是神施判断时的观点。这对神的判断以及他品格的宣告,为的是要给在苦难中的读者们以极大的安慰。“历代以虔敬的心态来忍受迫害的信徒,皆将他们的灵魂寄托在神是永远公义的真理上。”[27]
正如马歇尔(Marshall)指出,这种对神属性的提及具有“屏除个人报复和惩罚他人之权利的果效,因为人很容易做出不义的行为,或对迫害自己的人心生报复。当保罗在罗马书中提到这一真理时,他强调信徒绝对不可以为自己报复,反要以善胜恶。这些信徒可以安然地如此作,因为他们知道伸冤在神,神必报应(罗12:17-21)。”[28]
神公义的属性保证他的判断会有双重的结果,那就是他对恶人和义人都将按照公义标准来处置。就恶人而言,他“必将患难报应那加患难给你们的人”来显明他的公义。神对那些施加迫害之人所作的判决是具有报复性质的,那就是施同等的“报应”,杨的翻译是“把患难还给那些加患难给你们的人”。他们将会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完全应得的报应。在帖撒罗尼迦前书3:9中,“报应”这个动词指“回报他们所领受的恩典”,而此处是指“报复邪恶的行为”。那些被称为“加患难的”(折磨人的,thlibousin),屡次对信徒施行极端的压迫与迫害,将会遭到那公义的大法官所施行的同等惩罚。
这个公义的赏善罚恶的原则是基于“这世界是有天理的”这一信念,我们的正义感会诉求这样的报应。对我们造成困扰的并不是善,而是恶。当我们在今生面临不义之事时,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将来必有报应。一个正义最终无法得到伸张的世界,根本不会是属神的世界。
这公义判断的原则也保证了神对受害者的判决将会有报偿,“也必使你们这受患难的人与我们同得平安”(7节)。对他们而言,这将完全翻转现今遭患难的局面。这样的保证直接应用在读者们的身上,“对你们,这些受患难的人”。对他们而言,其结果是“得平安”。这个词语所描绘的是“松开,或放松紧绷的弓弦”,因此该词语有通过放松张力或压力得到舒缓的意思。因此,它意味着“解脱”,不是指身体的辛劳和疲惫,而是从紧张和苦难中得到释放。他们的忍耐当时不断地受到试炼,但是因为局面的翻转,平安和更新必会到来。到头来,只有在耶稣再来时,基督徒生活中所有的压力才能完全被消除。保罗并没有将这盼望与死亡的概念联系起来,而是与主耶稣的再来联系起来。这个确实的安息,“从神国度之荣耀的另一面来看,那就是它将摆脱世间所有的痛苦和患难。”[29]
帖撒罗尼迦信徒所得到的纾缓,也会让保罗、西拉及提摩太“同得平安”。“保罗始终记得基督徒所共有的,并随时会提醒读者们,他们是共同活在神和神的怜悯面前。”[30]保罗也从对未来的盼望中得到安慰,心知他会与信徒们共享主内的安息。斯韦特看到:“这意味着在荣耀中圣徒的团聚与嘉勉。”[31]如果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们当时与宣教士们共当苦难(5节),那他们也必同享未来的安息。这合乎保罗的风格,他正是这样将自己与读者们连结在一起的(参 林后1:7,4:14;腓1:30;提后4:8)。对“与我们”这几个字,多布舒茨(von Dobschütz)很贴切地如此评论道,“这几个小小的字眼,合乎保罗书信中的一贯风格。为此,任何对保罗的思维有敏感度的人,都不可能否认保罗是这封简短书信的作者。”[32]
(2)大法官的显现(7节下)
在末世,那公义的大法官将会从天降临,以超自然的方式介入,来结束信徒的苦难。“那时,主耶稣……从天上……显现”。这被翻译为“那时”的介词(en),其语气不仅是指审判的时间,同时也指方式,表示报应会借着这个“显现”来完成。也就是说,施行报应将会是那位公义判断的大法官显现(apokalupseis)的一部分。保罗很喜欢用这个字,其基本的意思是“一个掀开的举动,揭开面纱”[33]。这个字暗示着公开显现出既有事实,指向基督未来公开地在荣耀中彰显。芬德利宣称,“这个名词在圣经中都是用来指超自然的启示。”[34]摩尔更进一步指出,这个揭示代表“耶稣基督真实的荣耀将以公开、明确的方式显现出来,不同于他在世时的谦卑、隐藏,以及在教会中以不明显的、受局限的方式同在。”[35]
那要显现的就是“主耶稣”,也就是人耶稣,他现在坐在父右边荣耀的宝座上,所有的信徒都称他为生命的“主”(参 帖前1:10的解译)。虽然现在肉眼不能看见,但是信徒们都已认识他、爱他,并且等候他在荣耀中显现。
在此所加入的三个介词短语,更进一步地刻画出基督显现的细节。“那些在等候主再来的圣徒被带入天国,并不是出于神主权所施的恩典,而是出于主在荣耀中显现时所展示的公义。”[36]他的显现是“从天上”来的;介词apo意为“从、离开”,代表这显现需要主“离开天上”,这“天上”就是他升天“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来8:1)的那地方。
这里还指出主与“他有能力的天使”一起来。主将由众“天使”陪同,这些天使乃是神超自然的使者。耶稣曾说过,当他在荣耀中再来时,将同着众天使降临(太16:27,25:31)。这些来自天上的众生被描述为“他有能力的天使”(anggelōn dunameōs autou)。由于“天使”这个字前面没有冠词,因此这句话强调的是属性,这些天使是“他有能力的”。这“能力”乃是属于基督,这些天使是他命令的执行者。这里提到能力,是为了带给读者们安慰;虽然当时“能力”在迫害者手中,但是耶稣再来时,他将会使用能力来惩罚那些迫害者。
第三个介词短语是“在火焰中”,字面意思是“在火焰的燃烧中”。不同的抄本有不同的表达,如“在燃烧的火焰中”或“在火焰的燃烧中”。此处“在火焰的燃烧中”较为合理。这里的一个问题是,这个短语应该与上句一起解读,还是与下句?如果在“能力”后加逗号,这短语可与下一句一起解读,把“火焰”描绘成是施行报应的工具。该读法被英王钦定本(KJV)、达秘译本(Darby)与菲利普斯译本所接受,正如逗号和章节划分所表示的。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当时的读者应该不会按照这种说法来分段。比较自然的解读是,将这短语与上一句结合,作为对那将要回来的大法官的进一步描述。这是广为解经学者们所接受的看法。米利根评论道,“这节经文并没有任何将火焰用来作销毁恶人之工具的意思。”[37]此处描绘了主再临时的场景,主就像身着火焰般的长袍,那长袍好似火焰般跳跃着、燃烧着(赛66:15;启1:14)。在旧约中,当神显现时经常会有火焰相随(出3:2,19:18,24:17;诗18:12;赛30:27-30;但7:9-10),火象征着神的威严和他对罪的憎恶。旧约中耶和华如火焰般显现的观念,现在用来描述再来的主耶稣。这是保罗在见证耶稣基督是真神,虽然是间接的,却是无误的。对耶稣的敌对者来说,耶稣的再来确实会是一个可怕的景象。
(3)判断的对象(8节)
那再来的大法官会以公义来处置他的敌人,因为“要报应”(didontos ekdikēsin)他们。正如沃德(Ward)所言,“这指的是主自己所执行的判断,而不是火焰的非位格举动。”[38]这个确切的句式在新约中只有在此出现过。现在时主动语态分词很生动地描述了判断之主在那一日所“要”或是执行的“报应”(ekdikēsin)。这个名词常用来形容神对罪所施行的报应,意思是“并没有任何自我满足的私欲或是怀恨在心的成分”[39],表示对一个罪犯的完全公义的惩罚,给予他罪责应得的一切惩罚,但不会超过他应得的。这个惩罚完全合乎神公义的判断(5节)与公义报应(6节)的本性。“神是一位慈爱的神,这是他的本性;可是因为罪的存在,他也是一位施行‘报应’的神”[40](参帖前1:10节的解译)。
旧约很清楚地指出施行报应的主权乃是属于耶和华(申32:35;诗94:1;罗12:19)。但是在此,这令人畏惧的特权被转交给耶稣基督。这与我们主所宣告的相吻合:“父……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约5:22)。
在末世,那些受到基督惩罚的人有两种特征,就是“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在原文中,冠词不止一次出现,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意指两组不同的人。但是,作者是指两个不同的群体,还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群体,有人对此提出疑问。那些接受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这一节的上下文限定此处所指的是那些迫害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人,这两种不同方式的描述指出这一群人中有两个不同的派系,一个是不认识神的外邦人,另一个则是弃绝基督的犹太人。若是如此,这句话“可看为是一个同义排比句的范例”[41]。威廉姆斯译本对这节经文的翻译反映出这种看法:“那些不认识神的,也就是那些不愿意接受这好消息的人。”这种翻译更清楚地显明这群人的滔天大罪,他们不认识神,是因为他们故意地拒绝神的福音。因此,贝斯特(Best)认为,这个双重描述“强调他们穷凶极恶的行为。这些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不只是迫害基督徒,他们如此行更是显露出他们的本性”[42]。新国际译本的翻译正是如此,“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
虽然这种具有双重陈述的说法有其吸引人之处,但更自然的解释是按照语法结构,将他们看成两类人。第一类人,“那不认识神”的是指异教徒,“那些弃绝认识神的人,回绝了神所给的内在与外在启示的外邦人,参使徒行传10:34,罗马书2:10-15。”[43]为了支持这种说法,吕内曼指出保罗常用“不认识神(的)”来“形容外邦人(帖前4:5;加4:8,比较罗1:28和弗2:12的经文)”[44]。第二类人,是“不听从……福音的”,这是“对不信的犹太人而言,是很贴切的描述。在罗马书10:16中,同样的词汇用来描述亚伯拉罕的后裔(参 罗10:3)。”[45]但是,这样的描述也可以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他们听到福音后却完全弃绝福音。根据这种看法,这里所指的不仅仅是那些迫害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人。我们会同意里根巴赫(Riggenbach)的观点,“在此,以过分严谨的历史背景来指认这群人并不合宜,因为保罗只是笼统地在讲神对世界的判断。”[46]
与第一类人相比,第二类人的罪恶更为深重。第一类人所犯的是无知之罪,但是这无知之罪是因为他们故意弃绝了神所赐予的真光(罗1:18-23),所以他们是该当受到谴责的。相比之下,第二类人的特性是他们拒绝听从,不听从也不顺从福音。现在时态说明他们的不听从是他们的特征。这是故意的拒绝。“除非人的意志降服下来,并夺回他自己的理智,使其全然顺服于基督(林后10:5),否则没有人能相信神那超自然奥秘的启示。”[47]他们弃绝了“我主耶稣福音”,拒绝有关救主耶稣的好消息,也弃绝尊他为主的要求。他们不仅拒绝相信福音真理,同时也拒绝了福音所要求的顺服。
3. 判断的后果(9-10节)
在此,作者开始描述判断的永恒结局。保罗先开始论述那些失丧之人的永远沉沦(9节),然后阐述了主在他圣徒身上所得的荣耀,以此作鲜明的对比(10节)。
(1)失丧之人的永远沉沦(9节)
在第8节中所描述的两类人,他们的命运是“要受刑罚”。希腊原文并不像新国际译本那样在此开始一个新的句子,而是用一个复数的关系代词(hoitines,“这样的人们”)来描绘刚才所提到两类人的命运。这两类人现在联合起来,因他们都一致敌对神,他们的命运与他们的本性是相协调的。
“他们要受刑罚”(hoitines dikēn tisousin),新约中只有在此处使用这种表达方式,比较字面的意思是:“那些确实要为受刑罚而付出代价的人”(罗瑟拉姆译本)。这个名词“刑罚”(dikēn),在希腊文中与“判断”及“公义”的字根相关联。首先,它的意思是“正直、公义”;然后也指需要透过一个司法听证会来定案,也就是“一场诉讼”;它还表达公义既得伸张,就要“受到惩罚”。最后一个便是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它是一个“透过合法程序所决定的惩罚。”[48]该动词“受刑罚”(tisousin)在新约中只有在此处出现,其意思是“付出”惩罚的代价或“受到惩罚”。这句话强调的是,那两类人所受到的惩罚不是神在愤怒中任意施加的刑罚,而是按照他们的态度、品格与行为所施行的公义报应。
在此所用的同位修饰语“永远沉沦”更进一步地描述了这个刑罚。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3中,那降临在未得救之人身上的灾祸是“忽然”的,正强调了灾祸出乎意料的到来。这里所使用的形容词“永远”(aiōnion)指的是持续时间。该形容词是从名词(aiōn)衍生而来,其意思是“一个时代,一段不确定的持续时间”;因此,(aiōnios)意思是“长久的”,无论时间有多长。根据评注文本(critical text),这个形容词在新约中总共出现过70次,但只有三次是用来形容一个没有结束的时间(罗16:25;提后1:9;多1:2),其余的,这个形容词都是指无止境的因而不确定的时间。弗雷姆指出,这个形容词所描述的确切持续时间,要看作者的用意。“在新约中,那将要来临的时代有无限长的时间,因此aiōnios是‘属于那时代’的意思,对保罗而言,就是‘永恒’与‘无止境’。”[49]塞耶(Thayer)评注道,这个词“凸显出永恒是不可测量的。”[50]这永远的沉沦或是“永远的毁坏”(伯克利译本),与那将要来的时代,也就是“永生”,恰好相反。斯韦特评论说,“在保罗的书信中,这是对未来永久性惩罚之最明确的陈述。”[51]对那些纯粹以质的观点来看aiōnios的学者们,埃利科特(Ellicott)指出“早期希腊的解经学者似乎从未忽略过对其量的考虑。”[52]芬德利宣称,“我们没有足够理由,将那些堕落之人的灭亡解释为他们的灭绝,也就是不复存在;他们将会永远的失丧,失去神和一切的美善。”[53]神所施的惩罚导致他们的毁灭,使他们失去一切福祉。
接下来的两个平行的介词短语更进一步地描述了这刑罚:“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这介词apo意为“从”,有两种不同的解读:它可以具有因果作用,意思是“出于”;或是具有方位或空间的作用,即“离开”。科尼比尔译本(Conybeare)采纳因果作用而作出的释译是:“出于神的容面以及神荣美的尊威,他们将要得到公义的毁败。”20世纪新约圣经(Twentieth Century New Testament)则强调其方位性,指“永远沉沦——从主的面前被驱逐,从他权能的荣光中被驱逐。”
新国际译本的翻译很清楚地表达了这种隔离的意念,并与其上下文的脉络相称。它让我们从普通的意义上来理解“主的同在”(the presence),字面意思是“主的面”(the face of the Lord),并非简单地将其称为“主”(the Lord);它使这节经文不只是重复第7-8节的想法。与单单纯地指出这惩罚的源头相比,“离开”表示与主分离,描述了这毁灭的持久性,也使人有更完整的概念。托马斯(Thomas)指出,“耶稣关于惩罚的教导,就是从主的面前被驱逐(太7:23,8:12,22:13,25:30;路13:27)。”[54]
这驱逐的结果是“生命中没有任何正面的品质……处在消极的真空状态中,”[55]并被剥夺失去主的恩宠,也失去了任何赋予生命意义与祝福的恩典。比克内尔评论道,“离开主的面”这个短语“总结了基督教有关地狱的教义。天国主要是神容面的所在之地,地狱则是没有主容面的地方。”[56]因此,这与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17所提到的福乐恰恰相反。保罗不常提到那些失丧之人的命运,对其描写也是有限的。他不会刻意渲染这些人所承受的苦难,但是会强调他们与神所缺乏的关系。虽然保罗习惯让人们去推断失丧之人的命运,而不是加以明确的描述,但不可忽略的是,他会用忿怒、恼恨、患难、刑罚、死、沉沦等字眼来确切地陈述他们的命运(罗1:18,2:5-9,6:21;腓3:19;帖前1:10)。
那些失丧之人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他们将会“离开……他权能的荣光”,就是圣徒们与主所共享的那外在可见的荣耀(10节)。这属于他“权能”(ischuos)的“荣光”(majesty),也就是他固有的力量,使他再来时施行公义的审断。在第7节中,被翻成“能力”(dunameōs)的是一个同义词,指固有的能力,是适合所需的力量。在此所用的“权能”则强调他所拥有的大能,使他能够执行判断。当主耶稣在世时,他并没有为自己使用这大能,但是当他在荣耀中以大法官的身份再临时,他将公开地运用这大能,带给他的敌人带来可怕的下场。
(2)主在他圣徒身上得荣耀(10节)
这些失丧之人将要遭遇的命运,与基督在公开的荣耀中再临时圣徒所要经历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表示时间的从句“当他来的那日”(译注:这是新国际译本的直译,和合本作“这正是主降临”),更确实地说是“无论他何时再来”,表示“他再来”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只是时间未定而已。
保罗的双重申明,“要在他圣徒的身上得荣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显为希奇的那日子”,其主词是再来的主,而非圣徒们。这节经文的核心是主,对圣徒们的描述则是他们与主的关系。这里所使用的两个不定式,既可以代表主再来的目的,也可看作是主再来的结果。
他来是“要在他圣徒的身上得荣耀”。“他圣徒”原文(tois hagiois autou)意为“他圣洁的”,与下一个子句中“信的人”形成类比,因此是指被救赎的人,而不是指天使。他们已经被分别出来,是属于基督的,因为他们通过信心与基督联合。他们是普通的信徒,现在已经被成全了。在第7节中,天使显明了基督的能力,此处所讲的乃是圣徒与主的荣耀有关。动词“得荣耀”是一种不常见的复合字形,新约里仅在此处以及第12节中出现过。en这个介词置于动词前面、与“圣徒”连用,强调基督不只是要在圣徒“中间”,还要在圣徒“身上”得荣耀。这里的被动语态表明基督是得到荣耀的那位,这荣耀是与圣徒相关的。这里的意思可能是指圣徒们会反射他的荣耀,就像无数镜在子反射他的荣耀一样。但是更有可能的意思是,当圣徒们以得荣的身体、被成全的灵魂与基督聚集在一起时,基督在他的圣徒身上所作的荣耀之事得以彰显,基督便因此得荣耀。
平行子句“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显为希奇的那日子”重述了那个场景。“显为希奇”指出观众惊奇与倾慕之心,基督将是那惊讶与赞美的对象。可是这些希奇的又是谁呢?毫无疑问,圣徒们会对他们的主产生惊奇与赞美之情,但是那被翻译为“在……身上”的介词(en)指出圣徒本身是引发惊奇与赞美之情的人。因此,这里很可能是指天使,他们很想明白神对圣徒的救赎(彼前1:12),并且在教会得建立的过程中看到了神诸般的智慧(弗3:10)。斯韦特指出,这些希奇的还包括“那些不信的人,他们轻蔑圣徒(林前1:28),并不以主与他的门徒为美。这些非信徒‘要观看、要惊奇、要灭亡(徒13:41)’”。[57]但是保罗并没有明确指认这些观众,因为他要表达的核心还是在荣耀的主身上。
“一切信的人”与上半句的“圣徒”形成类比。“一切”强调“圣徒群体之广泛”[58],意指众多得救的人。不定过去时“信的”回顾了那能救人的福音信息借着信心在地上产生功效的决定性事件。圣徒现在进入荣耀的殿,必须先经过信心的殿。“圣徒”一词指的是神在他们里面的成圣之工,“信的”则记录了他们积极的个人回应。
在此,借着括号中的子句“我们对你们作的见证,你们也信了”,话锋突然转变,直接转向了读者们,强调他们确实是属于圣徒群体的。动词“信了”位于该从句的句首,表示强调,以表明读者们对使徒的教导所作的个人回应(参帖前2:13)。“我们……的见证”表示这些传道人不但宣告了福音的真理,而且为这些真理的真实性和大能做了个人的见证。他们的见证是“对你们”,字面意思是“在你们身上”(eph’humas),这介词“意在强调这见证的指向”[59]。
霍特(Hort)认为,动词“信了”(episteuthē)的读法应为(epistōthē),意思是“被印证”[60]。这种读法也为莫法特与古德斯皮德在他们的版本中所接受,但是这种读法的可能性不大。它缺乏重要抄本的佐证,也与重复用来强调读者们永生确据的“信的”一词有抵触。
基督在他圣徒身上得荣耀的时刻,在第10节中有两次提及,一次在开头,另一次在结尾。这个细节可以在罗瑟拉姆译本的直译中清楚地看到:
无论他何时来
在他的圣徒身上得荣耀
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显为稀奇
因为(我们对你们作的见证,你们也信了)
在那日
“在那日”以强烈的语气作为这整个句子的结尾,并连结了前面的两个不定式“得荣耀”与“显为希奇”。在这个插入的从句“我们对你们作的见证,你们也信了”之后,经文以郑重强调的语气结束了那幅末世的图景,芬德利将所插入的从句描写为“作者在对他的代笔同工口述时,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感叹”[61]。
(三)为患难中的信徒们祷告(11-12节)
在此,刚刚用来鼓励患难中信徒们的末世情景,现在成了为他们祈祷的动力。保罗的风格就是把教导变成祈祷。他的教导也是以祈祷的心来传讲的。他并不觉得神在他们里面作工的确据(帖前2:13,4:9)与为他们迫切祈祷(帖前5:23-24)有什么矛盾。他认为这些为选民的代祷(帖前1:4)是救赎链的必要环节,这救赎链从永恒的过去延伸到永恒的未来。
在这封简短的书信中,这是为读者所做的四个祷告中的第一个,其内容包括祷告的本质(11节上)、祷告的内容(11节下)和祷告的目的(12节)。
1. 祷告的本质(11节上)
“因此”(eis ho,“对这件事”)将这祷告与5-10节的教导密切地连结在一起。为读者祷告是“鉴于此”(威廉姆斯译本),就是鉴于基督未来在他圣徒的身上得荣耀以及荣耀的实现。
这些宣教士向读者们保证,“我们常为你们祷告”。在原文中出现的字“也”(kai),新国际译本并没有翻译出来(译注:和合本也没有此字),它出现在动词“我们……祷告”之前。圣经译者们显然与贝斯特见解相同,认为“也”在此“几乎毫无意义”。[62]虽然不同的英文圣经版本对是否要包括这个字众说纷纭[63],但是大部分的解经学者都会将它列入这节经文的讨论范围内。因为这个字明显出现在这动词前,最为合理的理解就是,宣教士们格外地为读者们祈祷。学者们对这祈祷与先前经文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芬德利认为,作者的祷告与第10节的“见证”相关,表示他们的见证是以祈祷的心来作的。[64]但是,这里的见证与他们过去在帖撒罗尼迦的事工有关,这里讲的祈祷似乎针对他们当时的另一项事工。莫里斯认为,“我们(也)祷告”把保罗的祷告与帖撒罗尼迦信徒们的祈祷结合起来。[65]但是先前从未提过读者们有这样的祈祷。另有学者们认为这与第3节相连,说明这些宣教士们不但为读者们感谢神,而且还为他们祈祷。这种关联是显而易见,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加上第4节中为他们所作的夸口。这显明,宣教士们对其引领归主的信徒们是何等地挂心;宣教士们私底下为这些信徒感谢神,与其他信徒相交时会为他们夸口,在一起祈祷时更会时常为他们“祷告”(现在时)。“常”强调“为你们”祷告次数的频繁;他们每日很忠心地为他们带领归主的信徒祈祷。“牧师或传道人的职责并不仅仅是宣讲真理而已。”[66]
2. 祷告的内容(11节下)
他们祷告的内容由一个双重陈述来形容,“愿我们的神看你们配得过所蒙的召,又用大能成就你们一切所羡慕的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在希腊原文中,主词与受词的位置互换,将“你们”以强烈的方式放在整个句子的开头。很明显地,帖撒罗尼迦信徒们就是他们祷告的对象。这祷告是向“我们的神”献上的,就是作者们与读者们都认识和服侍的神。在很显眼的“你们”开场白之后,我们会以为接下来应该是“你们的神”,但是保罗选择用“我们的”来强调作者们与读者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一个祈求是神“看你们配得过所蒙的召”。第5节所表达的要点是读者们算为配得进入末世的国度;在此的祈祷则是求神看他们“配得过所蒙的召”,也就是他们从神那里所得的“呼召”[67]。“神的呼召”是保罗的书信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通常是指最初的福音呼召,从而使蒙召之人归信(罗8:30;弗4:1;帖前4:7),在此似乎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考虑到将来,他们现在“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弗4:1)。他们在蒙召时是完全不配的,无法靠自己的努力使自己配得救恩,但是他们必须努力活出得救的样式,让神算他们是配得上他的呼召。救恩的呼召期待着它在即将到来的国度里完成(帖前2:12),这种期待在现今一定促使他们追求生活成圣。但是,这种成圣的工作必须由神在他们里面作成。“唯有神才能借着他的恩典装备他的子民,来承担神所拣选他们的角色,就是说,在他儿子耶稣基督再临的国度中荣耀他,直到永远。”[68]这群得救的人是未来国度的后嗣,但是他们必须先经过一段道德成熟的历练,使他们配得那荣耀的召命。
“又”字把第一个祈求与下一个祈求联系起来,就是神“用大能成就你们一切所羡慕的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作的工夫”。这个请求指出神要在这些信徒身上作工的方法,让神能够算他们配得进入最后的国度。这祈祷是求神“成就”,使“你们一切所羡慕的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尽都成就。这双重陈述涵括了信徒们内心的渴望与外在的言行,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必须由神来成就(腓2:13)。当信徒们随着神在内心所作的工去竭力遵行时,神就算他们是配得的。
“一切所羡慕的良善”(eudokian agathōsunēs),字面的意思是“良善的决心”,有些学者将这归于神(参英王钦定本“他的”)。菲利普斯译本的翻译是,“他会在你里面实现他的良善所想要作的一切。”在以弗所书1:9中,eudokia确实是指神的“美意”,但是此处的上下文表明这一定与帖撒罗尼迦信徒有关。与其平行的“信心所作的工夫”表明此节经文的上下都是指读者们。除此之外,保罗在别处使用“良善”时(罗15:14;加5:22;弗5:9),指的都是人的品行。
“所羡慕的”字面意思是“美意”或“看来是好的”,指的是当见到一件美好的物品时所表达的喜意。它传达了一个甘心乐意的决心,是一个重生之人所下的美好决心(罗10:1;腓1:15)。“一切”指出这些心意的多元化与兼容性。在此附加的属格“的良善”可作两种不同的解释。假如这是受词属格,其意思是“每一个渴慕良善的愿望”(韦茅斯译本),也就是要作良善之事和成为良善之人的渴望,表达他们对良善的渴望。假如这是主词属格,其意则为“一切由良善激发的渴望”,是出于个人本身的良善,这暗示着神在读者们身上所成就的善工。主词属格的解译在此较为可取,因为下半句中的属格很确定是主词属格。这内在的美善品格,也就是那造福他人的美德,已经深植在读者们心里了(3节)。这祈祷是求神成就他们由重生的本性所生发的每一种渴望。
“和一切[69]因信心所作的工夫”与“你们一切所羡慕的良善”彼此相辅相成,表示信徒们内在的决心必须由他们的行动来印证。“一切因信心所作的工夫”(ergon pisteōs,字面意思是“信心的工作”,参帖前1:3)意味着由信心所促使的事工或行动。内在信心的这种外在体现是一个真实信心的标志,因为真实的信心必然是一个有行为的信心(参雅2:17)。
“用他的大能”(en dunamei),新国际译本将这个短语移到第二项请求的前面,在希腊文里却以强烈的语气出现在整个句子的结尾;它连结了动词“成就”,再次强调神在他们生命中所要作的圣工的方式。保罗心中的那种激情特质,只有神的大能在信徒里面运行,才能使他得满足。离开神的“大能”(dunamis),就是按神本性内在的独特能力,信徒自身的努力将徒劳无功;只有神的大能才能产生果效。但是马歇尔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人不需要对圣灵的劝说作出回应。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看似矛盾的,就是神在读者们心里所作的工,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与保罗祈祷的功效有关。若试图将神在人心所作的工,与人的意志和行为相联系,这些张力是无法避免的。”[70]
3. 祷告的目的(12节)
他们为读者们祷告的终极目的是“叫(hopōs)我们主耶稣的名在你们身上得荣耀,你们也在他身上得荣耀”。福音对读者们的呼召正是此意,神为读者们成就这祷告的目的,就是要耶稣的名在他们身上得荣耀。
在圣经的用词中,某人的“名”代表所指之人的品格与属性(参太6:9,例如“尊你的名为圣”),神的自我启示使我们能认识他(赛52:6)。在旧约经文中,“耶和华的名”就是Yaweh(耶和华)的称呼(创4:26;出33:19;申5:11;赛42:8,56:6)。很自然地,保罗把这个术语用于基督。当他在荣耀中再来时,他的名将得荣耀,不仅仅是“耶稣”,而是“我们的主耶稣”(因缺乏可靠抄本的佐证,“耶稣”之后并没有加“基督”这头衔)[71]。那时,作为我们的救主和主,他的属性就会完全彰显出来;他的荣耀所发的光辉也将“在你们身上”,就是现在为这名受苦的帖撒罗尼迦信徒。
但是这种荣耀是相互的,“你们也在他身上得荣耀”[72]。这种相互的荣耀意味着主与他的子民之间本质上的联合,在他第二次降临时会圆满实现。圣徒们在荣耀中显现,等候基督在荣耀中再临(西3:4)。那时,“仆人们穿着有主人式样的外袍,进屋与主人同享荣耀。”[73]
这种相互荣耀的依据和来源是“都照着我们的神并主耶稣基督的恩”这句话阐述的。唯有“恩典”,就是神赐给我们不配得的恩宠,才能解释这种荣耀,而人的功德完全无份于此。我们的救恩皆归功于他从始至终的丰厚恩典。是的,“基督在人身上得着他的荣耀,又与人一同得着荣耀,这是所能想到的最大恩典。”[74]
我们无法确定,这里的属格结构“我们的神并主耶稣基督”指的是一位,还是两位。由于这里所用的两个名词只有一个冠词,因此可以将这经文翻译为:“我们的神与主,耶稣基督。”若是如此,在这里就是指基督的恩典,因为他既是神也是主。与这种说法有抵触的是,“主”常被用作专有名词,在此处不需要定冠词来引出双重称呼。但是沃德指出:“如果我们可以称‘基督’为‘主’,我们也可以称他为‘神’。”[75]伦斯基(Lenski)坚持认为,单一的称呼是合乎事实的,“保罗喜欢把他的想法总结成一个统一的结论,而不是杂乱无章或是模棱两可地结束。”[76]“耶稣基督既是神又是主”,这一重要称呼确实符合前面所描绘的末世图景。除此之外,从公元1世纪后半叶开始,基督徒刻意称耶稣为“我们伟大的神和救主”,以此回应当时的状况,因为当时惯常将神的头衔加以统治者,多是穷凶极恶的统治者。
虽然在语法上这种只提及耶稣基督的解释看似合宜,甚至很有可能是这样的,但这并不是广为接受的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这种双重称呼与保罗“称父为‘神’,称基督为‘主’”的一贯作风是一致的。尼尔总结道,“在此,父和子,都被看为是爱与恩惠的源头,这使前面提到的相互荣耀成为可能。”[77]这种双重称呼使保罗的语法结构很清楚地标明,在救赎计划中,父和子的合一与平等。马歇尔指出:“这整个短语是引导读者们的思想回到救赎的源头,并减少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考虑得奖赏的这种诱惑。”[78]
[1] Alfred Plummer, A Commentary on St. Paul’s Second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8.
[2] 在科尼比尔、蒙哥马利(Montgomery)、菲利普斯与韦的译本中,复数“我们”被改成单数“我”,其出发点乃是基于,“我们”是保罗用此代名词来表达三人集体的心意(参 帖前1:2的解译)。
[3] Ronald W. Ward, Commentary on 1 & 2 Thessalonians, p. 135.
[4] William Hendriksen, Exposition of I and II Thessalonian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154.
[5] William Neil,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141.
[6] E. J. Bicknell,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68.
[7] Gottlieb Lüneman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eyer’s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185.
[8] Ward, pp. 136–37.
[9] William Arnold Stevens,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An American Commentary, p. 75.
[10] J. B. Lightfoot, Notes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p. 98.
[11] Stevens, p. 76.
[12] Edward Headland and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32.
[13] 在公认经文,苏特,法斯塔德与霍奇斯的书中,其次序为hēmas autous;在奈瑟勒和阿兰德的希腊文圣经,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韦斯科特和霍特,塔斯克的书中,其次序为autous hēmas。罗伯逊(A. T. Robertson)认为“autous hēmas”的“语气显然强烈”,因此有“我们自己、我们”或“甚至我们”之意,A Grammar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Research (p. 287)。
[14] Robert L. Thomas, “2 Thessalonian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1:308.
[15] I. Howard Marshall, 1 and 2 Thessalonians,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p. 171.
[16] Headland and Swete, p. 133.
[17] Lünemann, p. 188.
[18] Ernest Best, A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Harper’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254.
[19] 被动endeigma与主动endeixis“凭据”的差别,微不足道。
[20] James Everett Fram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p. 226.
[21] George G.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144.
[22] 有关蒲草纸抄本集的证据,参莫尔顿(James Hope Moulton)与米利根(George Milligan)的The vocabulary of Greek Testament, pp. 330-31.
[23] A. L. Moore, 1 and 2 Thessalonians, The Century Bible, New Series., p. 92.
[24] Leon Morris, The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Th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116.
[25]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44.
[26] 根据奈瑟勒和阿兰德的希腊文圣经与新约希腊文圣经NOVUM TESTAMENTUM GRAECE,eiper唯有在新约里保罗的书信中出现过,罗马书8:9、17;哥林多前书8:5,15:15和此处。在公认经文里,它还出现在彼得前书2:3中。
[27] Stevens, p. 77.
[28] Marshall, p. 174.
[29] Lünemann, p. 191.
[30] Best, p. 257.
[31] Headland and Swete, p. 136.
[32] Von Dobschütz, quoted in Frame, p. 229.
[33] 在新约圣经里,这名词(apokalupsis)出现过18次,其中13次是在保罗的书信中;动词则出现过26次,其中13次在保罗的书信中。
[34]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46.
[35] Moore, p. 94.
[36] William Kell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89.
[37] George Milliga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90.
[38] Ward, p. 145.
[39] W. E. Vine, An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Words, 4:184.
[40] Plummer, p. 23.
[41] Leon Morris,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p. 204.
[42] Best, p. 260.
[43] C. F. Hogg and W. E. Vine,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p. 231–32.
[44] Lünemann, p. 194.
[45] Thomas, 11:313.
[46] C. J. Riggenbach, “The Second Epistle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Lan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pp. 117–18.
[47] William Alexander, “II Thessalonians,” in The Speaker’s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3:732–33. Alexander’s italics.
[48]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49.
[49] Frame, p. 235.
[50] Joseph Henry Thayer,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p. 21.
[51] Headland and Swete, p. 137.
[52] Charles J. Ellicott, A Critical and Grammatical Commentary o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10. Ellicott’s italics.
[53] George G. Findlay,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p. 134 (斜体字来自原著)
[54] Thomas, 11:313.
[55] Neil, p. 149.
[56] Bicknell, p. 70.
[57] Headland and Swete, p. 140.
[58] Neil, p. 151.
[59] Milligan, p. 92.
[60] Brooke Foss Westcott and Fenton John Anthony Hort, “Notes on Selected Readings,” in The New Testament in the Original Greek, 2:128.
[61]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152.
[62] Best, p. 268.
[63]在新英文圣经(NEB)、修订标准译本(RSV)、20世纪新约圣经(20th Century N.T.)、耶路撒冷圣经(Jerusalem Bible)、伯克利译本(Berkeley)、克莱斯特-利利译本(Kleist-Lilly)和今日英文译本(TEV)中,“也”皆为省略;在英文修订译本(ERV)、美国标准译本(ASV)、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中,“也”则有出现;在罗瑟拉姆译本(Rotherham)、杨译本(Young)、达秘译本(Darby)、韦茅斯译本(Weymouth)、韦译本(Way)、古德斯皮德译本(Goodspeed)和威廉姆斯译本(Williams)书中,“也”译作“以及”。
[64]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53.
[65] Morris,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209.
[66] James Moffatt,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4:46.
[67] 在原文中没有清楚指出其关联的“呼召”(tēs klēseōs),可按照不同的英文圣经版本,分辨出两种关系。这呼召可与呼召者关联,就是“他的呼召”如修订标准译本、新英文圣经、新国际译本(NIV);或是与蒙召者关联,就是“对你的呼召”如英文修订译本、美国标准译本、新美国标准圣经、罗瑟拉姆译本(Rotherham)。又有他者,如杨和达秘译本,仅采用本意“呼召”或“招唤”,如20世纪新约圣经(20th Century N.T.)、古德斯皮德译本。
[68] Neil, p. 153.
[69] 虽然“一切”(pasan)(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为“每一个”)在希腊原文中并没有出现在“工夫”之前,其语法结构代表“一切”意指“所羡慕的良善”和“所作的工夫”。
[70] Marshall, pp. 182–83.
[71] 英王钦定本(KJV)作“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译注;直译),与公认经文相同。在霍奇斯-法斯塔德基于主流文本的希腊文新约圣经里,“基督”不在其中。有关经文的证据,参奈瑟勒和阿兰德的希腊文圣经以及新约希腊文圣经,26版。
[72] “在他”(en autō)可解读为“在它”(指耶稣的名字)或“在他”(指主耶稣本人)。因其在原文句子中与“主耶稣”这字眼较为接近,第二个解读较为自然。
[73] Walter F. Adeney, Thessalonians and Galatians, The Century Bible, p. 233.
[74]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56.
[75] Ward, p. 152.
[76]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the Thessalonians, to Timothy, to Titus and to Philemon, p. 408.
[77] Neil, p. 154.
[78] Marshall, p.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