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苦难与荣耀(2:8-13)
2:8-13 (8)你要记念耶稣基督,他是大卫的后裔,从死里复活。这就是我所传的福音。(9)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10)所以我为选民凡事忍耐,叫他们也可以得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和永远的荣耀。(11)有可信的话说:我们若与基督同死,也必与他同活;(12)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做王;我们若不认他,他也必不认我们;(13)我们纵然不信,他仍是信实的,因为他不能不认自己。
2:8 保罗在此督促提摩太要不断地记念(现在时态)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强调基督的神性;是大卫的后裔则强调基督的人性(参罗1:3、4)。提摩太要思想的,不是死去的基督,乃是复活的永活之主。这就是保罗所传的福音(“好消息”)。
2:9 保罗正为传扬这福音而受苦难。该词在原文中的字面意思是“我正受邪恶的苦……如同一个行邪恶的人”(kakopathō … hōs kakourgos)。他被捆绑,像犯人一样。但他仍然欢喜快乐,因为神的道却不被捆绑。传道人虽身陷囹圄,神的道却传扬开来,改变着人们的生命。
2:10 因此,保罗为了选民凡事忍耐(hypomenō)。形容词eklektos(字面意思为“蒙拣选的”)从动词eklegō(“拣选”)衍化而来。塞耶说,这个词指“基督徒是神从众多不虔之人中分别出来归他自己的所爱之人,他们因信基督蒙神释放,从而成为弥赛亚国度的国民”(p. 197)。而此处最重要的资格便是“因信基督”。布朗(E. F. Brown)说:“选民就是神已经拣选或将要拣选、获准加入基督教会的人……”(The Pastoral Epistle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67.)
保罗事工的整体目标是,使众人可以得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这救恩的最终目标是永远的荣耀,但它自始至终都是在基督里的。
2:11-13 关于开头那句惯用语,请见提摩太前书1:15的注释。有些学者认为,这句话是在承接上一节经文。然而,把它与后面那句话连起来似乎更为合理。人们普遍认为,这三节经文蕴含着一首初期教会的圣诗。它具有典型的希伯来诗歌对仗形式——四个分句均以“若”字起首,每句都伴有对应结语。前两句是肯定式,后两句是否定式。
我们若与基督同死一语是不定过去时态(synapethanomen),表示一个危机(EGT, 4:163)。保罗曾在罗马书6:3-6阐释这一点。我们唯有与基督同死,在他的死中与他认同,才能拥有在他里面的属灵生命。(我们)也必与他同活这句话指的不是我们将来的复活,而是我们如今在基督里的生命。与此对应的经文是罗马书6:8、11。就在此时此地,我们要算自己“向罪……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是活的”。保罗的逻辑是:“你得先死,然后才能活”。
保罗接着说,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做王。动词“忍耐”为现在时态,表持续行动(hypomenomen)。我们唯有不断忍耐到底,才能在逼迫中得救(太10:22;参上下文)。
第三个假设是否定式:我们若不认他(不定过去时态,arnēsometha),他也必不认我们。这是一个严肃的警告。我们若弃绝基督,自己便必被弃绝。
我们纵然不信一语是现在时态(apistoumen),表示一种拒绝相信和顺服耶稣的常态。但不论我们做了什么,他仍是信实的,因为他不能不认自己。神的信实是永远不变的。
注解
2:12、13 或许有人不能理解,新国际译本为何未用常见的“否认”(deny),而使用“不认”(disown)呢?原因在于,“否认”的主要意思是“宣布……为不真实、主张……的对立面、反驳”,“不认”的意思则是“拒绝承认或接纳为自己所有”(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因此,当宾语是某人时,使用“不认”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