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会中的对比(2:14-26)
(一)真假教师的对比(2:14-19)
2:14-19 (14)你要不断地使众人回想这些事,在主面前警戒他们:不可为言语争辩;这是没有益处的,只能败坏听见的人。(15)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做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无愧的工人,正确讲解真理的道。(16)要远避世俗的空谈,因为沉溺于其中的那些人必变得更不敬虔。(17)他们的教导将会像毒疮那样扩散开来;其中有许米乃和腓理徒,(18)他们偏离了真理,说复活的事已过,就败坏好些人的信心。(19)然而,神坚固的根基始终屹立不动;上面有这印记说:“主认识谁是他的人”;又说:“凡称呼主名的人总要离开不义。”
2:14、15 在这两节中,保罗勉励提摩太做蒙神喜悦的工人。他要不断地使众人回想这些事,就是保罗一直讲论的事情。他还要在神面前警戒他们不可为言语争辩(logomachein,新约中只见于此处;参提前6:4的logomachia,“言词上的争执”)。仅作口舌之争是浪费时间。这是没有益处的,只会败坏(katastrophē,“灾难”,新约中只见于此处)听见的人。
你当竭力的希腊文是spoudason,字面意思是“赶快”,所以指“要热心或切望”。英王钦定本将其译作“研究”显然太过狭义,因为它在今天表示研究书籍。该词的真正意思是“尽心竭力”。
无愧的工人在原文中为复合形容词anepaischynton(新约中只见于此处),其字面意思是“不至蒙羞”。怀特认为,该复合词在这里指“一名工人在工作受检验时不会羞愧”(EGT, 4:165)。
正确讲解真理的道的希腊文是orthotomounta(新约中也只见于此处),意思是在真理之途上“走一条直路”。著名的叙利亚释经家狄奥多勒(Theodoret,约公元393-458年)用该动词形容“一个犁地笔直的农夫”。鲍尔、阿恩特与金里奇合编《新约希英词典》(BAG)说:“除了新约,这个词仅见于箴言3:6和11:5,在那里与hodous(‘路’)连用,显然指‘在丛林密布或崎岖难行的乡野开出一条直路’,使旅客可以直达目的地……所以orthotomein ton logon tēs alētheias可能就是‘按正路(如同一条直抵目的地的通途)引导真理,不因言语的争辩或不虔的言谈而偏离左右’。”(p. 584)本处经文的上文下理暗示,保罗是在警告人们,讲解圣经时不可走曲解、骗人的邪道。
2:16-18 保罗在这三节经文中对传异端的教师作出描述。他警告提摩太要远避(“躲避”)世俗的空谈(kenophōnias,“空洞、无意义的话”,只见于此处和提前6:20)。洛克把这句话意译如下:“但对所有这些不虔、轻浮的吹毛求疵之事,都要退避三舍。”(p. 97)因为他们必变得(prokopsousin,“发展到”)更不敬虔。那些人大概正如新国际译本所示,是指那些假教师。
保罗接着说,他们的教导将会……扩散开来。此短语的字面意思是“必有草地”(hexei nomēn)。名词nome(在新约中)只见于此处和约翰福音10:9(“草”)。然而,伯纳德论到这个词说:“它通常被医学家用来形容某种疾病的传播,正如它在此处的含义。”毒疮的希腊文是gangraina(新约中只见于此处),当时的医学家用这个词来形容侵蚀肌肉的疮口。
许米乃大概就是提摩太前书1:20提到的那人。关于腓理徒,我们则一无所知。这二人已偏离了(ēstochēsan,参见提前1:6,6:21)真理。具体而言便是,他们说复活的事已过,就败坏好些人的信心。他们显然是按着灵意解释复活之事,将复活等同于重生或新生。哥林多前书第15章是保罗对这种假教训的具体回应,有些人当时已在哥林多教会传播这种教训了。
2:19 保罗在这一节强调了真理的坚固根基。他宣称,尽管会有败坏人信心之事发生,神坚固的(stereos)根基仍然屹立不动(hestēken)。洛克说,这根基“或指基督耶稣和他的众使徒(参林前3:11;弗2:20;启21:14),或泛指‘教会’(参提前3:15)或‘真理’,即‘所交托的善道’”(p. 100)。伯纳德赞成这里的“根基”是指“教会”,意思是尽管有些肢体摇摆不定,教会却仍然坚立。
根基上有这印记说,其字面意思为“有这印章”(echōn tēn sphragida tautēn)。怀特评注说:“这印记上有两句话,互为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或两个方面:① 神认识并掌管他所拣选的人这一客观事实;② 每个人都意识到并承认自己与神的关系,以及因这种关系而有的圣洁的呼召”(EGT, 4:167)。
注解
2:14 Καταστροφῆ(katastrophē)亦见于彼得后书2:6(公认经文),但未见于最好的希腊文本。
2:19 本节第一句引文引自民数记16:5;第二句引文则是旧约经文的非严格引用,但很可能也与可拉反叛之事有关(参民16:26)。
(二)贵重与卑贱器皿的对比(2:20、21)
2:20、21 (20)在大户人家,不但有金器银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为贵重的,有作为卑贱的。(21)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做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对主人有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2:20、21 既在真假教师之间做出了详尽对比,保罗便继续提出第二组对比,即尊卑器皿之对比。这两种器皿在教会中是并存的。
在大户人家,即富人的住所,不但有金器银器,也有木器瓦器。译作“器”的希腊文是skeuē(复数)。名词skeuos的字面意思是“器皿、瓶子或碟子”。与此处一样,普鲁塔克(Plutarch)也提到四种器皿(Caes. 48.7)。
“金(的)”希腊文是形容词chrysa,源自名词chrysos(“黄金”)。早期教会最有口才的传道人中有一位名叫约翰,人称克里索斯托(Chrysostom,又译“屈梭多模”)。chrysos是“金”,stōma是“口”,合起来即“金口约翰”。此人的确是一个“尊贵的器皿”(英王钦定本)。
稍逊一筹的器皿是“银(的)”,其他则是“木(的)”(如盛面粉的木盆)或“瓦(的)”(ostrakina,参ostraca,考古学上指古代陶器碎片)。
在这些器皿中,金银制品显然是作为贵重的(字面意思为“为尊贵”,eis timēn),有些则是作为卑贱的(eis atimian,“为卑贱”)。罗马书9:21亦出现过这两种说法,其后论到,贵重的器皿是“蒙(神)怜悯、早预备得荣耀的”(罗9:23),卑贱的器皿则是“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罗9:22)。根据这一点以及提摩太后书此处的上文下理,有些学者认为卑贱的器皿是指教会中的假教师(2:16-18),他们注定要遭受永远的毁灭。按照这种解释,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2:21)这句话则指,提摩太必须把那些“卑贱的肢体”逐出教会。
另一种解释稍微温和些,认为“大户人家”指有形的教会或地方教会,内中有些肢体是预备“作贵重用途的”,有些肢体则更适合较低微的工作。二者在教会中都有各自的地位和功用。如此一来,2:21的意思就是指一个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toutōn,“这些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skeuos eis timēn)。这样的人必会成为圣洁(hēgiasmenon),对主人有用(euchrēston tō despotē),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这两种解释似乎都可行。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保罗指的是哪一种意思,或许两种解释都可以应用。
注解
2:20 有些早期教父认为“大户人家”指世界,但将其解作教会似乎更合理。
2:20、21 马丁·迪贝柳斯(Martin Dibelius)与汉斯·康策尔曼(Hans Conzelmann)写道:“我们处理的问题不是那些恩赐较少的人,而是那些引诱人的和被人引诱的。这种解释是上下文所要求的。”他们把2:21的经文意译如下:“即使在家中有这些作卑贱之用的器皿……你仍要洁净自己,脱离这些卑贱之事(也许就是那些被认定为‘卑贱’的行为),好成为作贵重用途的器皿。”(The Pastoral Epistles, “Hermeneia,” p. 113.)
(三)温和者与争竞者的对比(2:22-26)
2:22-26 (22)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心、爱心、和平。(23)唯有那愚昧无知的辩论,总要弃绝,因为知道这些事是引发争吵的。(24)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吵,反倒要温温和和地待众人,善于教导,存心忍耐,(25)以温柔的心教导那些反对的人,希望神给他们悔改的心,以致明白真理,(26)又使他们可以醒悟,脱离魔鬼的网罗——他已经把他们掳去随从他的意思。
2:22 提摩太那时仍颇为年轻,也许才30岁出头。上了年纪的保罗故此警告他,要逃避少年的私欲(neōterikas,新约中只见于此处)。动词“逃避”是表示持续动作的现在时态,表明他必须持续不断地逃避少年的私欲。此外,他还必须不断追求(diōke,现在命令式)正面的美德。仅仅逃避恶事是不够的,我们还须追求良善;而追求良善是逃避邪恶试探的唯一方法(参罗12:21)。
提摩太务必追求四件事,即公义、信心、爱心、和平。前三项美德在提摩太前书6:11类似的上下文中提到过。提摩太诚然要清除教会中的假教师,但也要在交托给他照管的信徒中精心培养“爱心、和平”。“信心”(pistis)也可译作“信实”。两种含义在这里都十分恰当。
2:23 总要弃绝的希腊文是一个单词,即paraitou(参提前4:7)。愚昧的希腊文是形容词mōros,意思是“① 神经的迟钝、呆滞;② 心思的迟钝、愚蠢、愚昧”(A-S, P. 299)。无知的希腊文为apaideutos(新约中只见于此处),意思是“未受教导的、无知的”。辩论的希腊文是zētēseis,意指“质问、辩论”。paraitou(“弃绝”)是一个语气强烈的动词。怀特这样指出该词的分量:“有人会以诸如此类的问题问你,但你应拒绝加以讨论。”(EGT, 4:168)有智慧的牧师有时不得不这样做。原因何在?因为这些事是引发争吵的(machas,“打架”)。这类事势必会使教会分裂,并毁掉教会。
2:24 主的仆人指所有基督徒,但尤指教会牧师。他们不可争吵(machesthai),而要温温和和地(ēpios,“温柔”)对待每一个人,善于教导(didaktikon,只见于此处和提前3:2),存心忍耐(anexikakon,新约中只见于此处)。最后一个短语的意思是“忍耐邪恶而不怀恨”(BAG)。这是基督徒对待反对之人应有的态度。
2:25、26 因此保罗继续说,好仆人必须以温柔的心教导那些反对的人(tous antidiatithemenous;新约中只见于此处)。他这样做是希望神赐他们悔改的心(metanoia),以致明白(epignōsis,“充分认识”)真理。他希望他们可以醒悟,脱离……(2:26)——这在希腊文中是一个词,即ananēpsōsin。动词ananēphō的字面意思是“恢复清醒”。塞耶说,这段经文是指“脱离魔鬼的网罗,恢复健全的心思(清醒的理性)”(Lexicon, p. 40)。
注解
2:23 伯纳德论到这节经文说:“当时在基督徒中间流行的无谓辩论,似乎给圣保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屡次重申抵挡异端教师的命令,指出他们的教义无益、无用,而且他们常围绕那些无关紧要、难以解释的问题产生纷争。”(p. 126)
2:26 他已经把他们掳去,其字面意思为“(他们)已经被他掳去”(ἐζωγρημένοι ὑπʼ αὐτοῦ,ezōgrēmenoi hyp’ autou)。动词zōgreō仅见于此处和路加福音5:9,在那里的意思是“活捉”。
他的意思的希腊文为τὸ ἐκίνου θέλημα(to ekeinou thelēma,字面意思为“那位的意思”)。由于这里把autou(“他的”)换成了ekeinou(“那”),因此伯纳德认为这是“神的意思”(译注:God’s will,也可译作“神的旨意”),即救他们脱离魔鬼的网罗。但迪贝柳思和康策尔曼则说:“这两个代词……都指魔鬼。”(p.114)我们也赞同后一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