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逼迫与忍耐(3:10-17)
(一)所有基督徒都受逼迫(3:10-13)
3:10-13 (10)但你完全知道我的教训、品行、志向、信心、宽容、爱心、忍耐,(11)以及我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和苦难——我忍受的是何等的逼迫!但主救我脱离了这一切。(12)其实,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生活的,都必受逼迫。(13)只是作恶的和骗人的必越来越坏,他们欺骗人,也被人欺骗。
3:10、11 这里的你是强调语气,用代词sy表达。完全知道的希腊文是动词parakoloutheō(源自para〔“在旁边”〕与akaloutheō〔“跟随”〕,所以是“紧紧跟随”之意)。该词在新约别处仅出现于路加福音1:3(译作“详细考察”)和提摩太前书4:6(译作“服从”)。塞耶的著作、《新约希腊文词典》和《新约希英词典》三处资料都将这段经文解释为:“作为规矩(行为准则)遵行”或“忠心遵行”。新国际译本则与英王钦定本(译作“完全知道”)和修订标准译本(译作“留意到”)一致。这两个基本观念都与上下文相符。新美国标准圣经只译作followed,既可理解为“服从”,也可理解为“完全知道”。3:11似乎更倾向于传统译法(英王钦定本、修订标准译本、新国际译本)。
姑且不论这一点,保罗在这里说,提摩太熟悉他的生活和教训(didaskalia)。品行的希腊文是agōgē(新约中只见于此处)。在圣经别处,志向(prothesis)只被保罗用来表示神的旨意。pistis(信心)也有“信实”之意,在这里可能指保罗对基督信仰的忠诚。宽容的希腊文是makrothymia,在英王钦定本中通常译作“恒久忍耐”——这是保罗必须向反对者表现出的一种品德。agapē是神深植在我们心中恒久不变的爱心。忍耐的希腊文是hypomonē,埃利科特(Ellicott)给它定义为“基督徒在内外争战中用来与所遭遇的各种阻碍、逼迫和试探对抗的‘英勇的’忍耐”(参见帖前1:3的注释)。
在3:11,保罗又说到提摩太熟知的另外两件事情,即逼迫(diōgmois,源自diōkō,“追赶、逼迫”)和苦难(pathēmasin,源自paschō,“受苦”)。保罗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于罗马帝国加拉太省内的城市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设立了教会。这位宣教的使徒在那些地方(徒13:50,14:2、5、19)都经历过逼迫和苦难。他在路司得甚至被人用石头围攻,被撇下等死。那时,提摩太还是路司得的一个青年,而且显然刚刚因保罗的福音事工而归主,因此对这一事件可谓记忆深刻。然而,主拯救保罗脱离了这一切苦难,甚至在他遭受石刑之后还把他救活。
3:12、13 保罗并非一人独自受苦。他宣告,凡立志(thelontes,“愿意”)在基督耶稣里敬虔生活的,都必受逼迫。而且作恶的和骗人的必越来越坏。最后一个短语的字面意思是“向更坏处发展”(prokopsousin)。译作“骗人的”希腊文是goes(新约中只见于此处),原意是“哀哭者、嚎叫者”,后衍变为“耍把戏者、行妖术者”(“因为他们所念的咒常以一种嚎叫声发出”),最后变成“欺骗人的、迷惑人的”(Thayer, p. 120)。《新约希英词典》把这个词解作“骗子、欺骗”。这等人欺骗人,也被人欺骗。他们既被那些假教师哄骗,如今又去哄骗别人。
(二)圣经的全备性(3:14-17)
3:14-17 (14)但至于你,你要持守所学习、所确信的;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15)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有智慧,借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信而得救。(16)圣经都是神所呼入的,于教导、责备、纠正、训练人学义都是有益的,(17)叫属神的人得以装备完全,去行各样的善事。
3:14、15 提摩太不可被这些迷惑者引入歧途。相反,他要持守他所学习的和所确信的(epistōthēs,新约中只见于此处)。这是为何?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那么他的老师又是谁?正是他的外祖母罗以和母亲友尼基(1:5)。这一点可以透过下句经文表明出来: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伯纳德评注说:“按照传统,犹太儿童从幼时起就会接受律法教导,更要把其中某些部分熟记心中。”(p. 135)这就是提摩太获得的传承。“圣经”的希腊文是ta hiera grammata(字面意思为“神圣的作品”),在斐洛(Philo,Life of Moses, iii.39)和约瑟夫(Josephus,Antiq. x.10.4)的著作中都指旧约,而这正是提摩太儿时的教材。
这些旧约经文能使他有智慧,可以借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信而得救。它们训练他顺服神并仰望那位将要到来的弥赛亚——人类正是借着他才能因信得救。
3:16 圣经都是神所呼入的(即“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这句话正是希腊文的原意。形容词theopneustos(新约中只见于此处)是由theos(“神”)和动词pneō(“呼气”)合成的。这是新约中论及圣经默示最伟大的章节之一。(名词theopneustia并不见于新约圣经。)另一处著名章节是彼得后书1:21,那里主要说明神默示圣经的具体过程。提摩太后书这里只是简单扼要地将这项事实表述出来,并不涉及其过程。神所默示的这圣经是有益的(ōphelimos,只见于此处和提前4:8;多3:8)。保罗随后便提到圣经的益处。其中教导(didaskalia)最为常用。责备(elegmos,新约中仅见于此处)在七十士译本中的意思是使罪人“自觉有罪”(民5:18以下各节)。纠正(epanorthōsin,只见于此处)的字面意思是“恢复到直立位置或正确状态”。paideia(训练)是从pais(“孩童”)而来,所以原来指“养育孩子”,后延伸为“训练、学习、教导”。基督徒需要在义上接受(内在及外在的)训练。
3:17 上述这一切,目的都是要叫属神的人得以装备完全,去行各样的善事。“装备完全”是由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动词的被动完成式分词合成的。其中形容词为artios(新约中只见于此处)。《新约希英词典》这样定义该词:“完全、有能力、熟练,即能满足一切要求。”(p. 110)动词exartizō(只见于此处和徒21:5)是“装备、供应”的意思。有关提摩太后书3:16、17更详尽的讨论,参见盖布兰(F. E. Gaebelein)的著作《基督徒如何使用圣经》(The Christian Use of the Bible,Chicago: Moody Press, 1946)。
注解
3:16 本节经文在希腊文中没有动词,所以必须在英文(及中文)译本的某处加上“is”(“是”)才能读得通。美国标准译本把θεόπνευστος(theopneustos,“神呼入”)当作γραφή(graphē,“圣经”)的定语,所以作“神所呼入的圣经都是有益的……”伯纳德(CGT)和怀特(EGT)都是根据以下两点为此译法做出辩护:① 上下文中并无证据显示对圣经的默示有所怀疑;② 这整段经文强调的都是圣经在使信徒适于服侍方面的功用。伯纳德特别提到,这正是奥利金(Origen,又译“俄利根”)、武加大译本(Vulgate versions)、叙利亚文译本(Syriac versions)、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以及威克里夫(Wycliffe)、丁道尔(Tyndale)、科弗代尔(Coverdale)和克兰麦(Cranmer)等早期英译本的译法(p. 137)。
另一方面,洛克(ICC)认为,最好把theopneustos当作谓语形容词,作“圣经都是神所呼入的……因此是有益的”(p. 110)。辛普森(Simpson)为这种译法提出四项颇具说服力的辩护,并特别提到克里索斯托就是这样解释的(p.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