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保罗末了的见证(4:6-8)
4:6-8 (6)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7)我已经打了那美好的仗,完成了那比赛,守住了那信仰。(8)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主——公义的审判者——到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
4:6 保罗在腓立比书2:17写道:“我以你们的信心为供献的祭物,我若被浇奠在其上,也是喜乐……”在这里却说,我现在被浇奠。这两处经文中,“我被浇奠”在希腊文里都是一个单词,即spendomai(新约中未见于他处)。这里描绘的是献祭羔羊在坛上焚烧前先浇上奠祭的画面(民28:24)。
这两段独特经文之间既有比较,也有对照。保罗两处都提到他生命的浇奠。他在第一次被囚罗马期间给腓立比教会写信时,还期望自己不久就可获释,重访那城(腓2:24),所以他使用了“若”字。或许他感觉自己在世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只是把他的血浇奠在自己献身事主的“供献之祭物”上,那个时候还没到。
如今的情形却不同了。此时是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在罗马坐监的末期。他明白自己命数已定,因为他接着说我离世的时候到了。
译作“离世”的希腊文是analysis(新约中只见于此处),源自字面意思为“解开”的动词analyō。其名词是指船只解缆离岸或士兵拔营出发。保罗这时就要“拆除帐棚”(离开肉身),撇下尘世,与他的主同在了。这第二封书信有时也被称为保罗的绝笔或告别辞。
4:7 这一节有两种解释。前者假定我们在这里有三个比喻:其一是军事的,其二是竞赛的,最后是宗教的(管家职分)。辛普森强烈地主张这种解释(p. 159)。
然而,我们也可将本节三个分句都解作与竞赛有关。译作打(仗)的动词是agōnizomai。该词在约翰福音18:36的确指军事上的“争战”,但在哥林多前书9:25则明显与竞赛有关,译作“较力争胜”。虽然这个词在新约别处这两种译法均可,但将其统一理解为竞赛似乎更为自然,如“努力”(路13:24)、“竞争”(新国际译本,西1:29)、“角力”(新国际译本,西4:12)、“劳苦努力”(提前4:10),以及“打仗”(提前6:12)。最后一处(参见该处注解)与这里的表达一样,为“打那美好的仗”。由此可见,此处名词agōn的普遍用法无疑是指竞赛。在希伯来书12:1,这个名词只能译作“奔跑”,指要跑的比赛。
倘若我们认可这里主要使用的是竞赛这个比喻,便可把这一节意译如下:“在(人生)竞赛中我已竭力争先,比赛我已完成,一切规则我都已遵守”——并没有因“犯规岀局”而失去得胜的资格。译作比赛的希腊文是dromon(只见于此处和徒13:25,20:24)。这个词源自trechō(“跑”)的第二不定过去式词干,所以显然是指赛跑路程(参英王钦定本)。
4:8 将4:7解释为竞赛(伯纳德和费尔贝恩都赞同,洛克也认为可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这种解法与4:8完全契合。保罗这里说,有冠冕为他存留。该词的原文不是指代“王冠”的diadēma,而是stephanos,即颁发给马拉松竞赛优胜者的桂冠(参林前9:25)。主这位公义的审判者,就在保罗的赛程(即他的胜利人生)终点,等着把这奖赏赐给他。凡是成功地跑完基督徒赛程、渴慕他显现(基督再来)的人,也必有同样的奖赏为他们存留。
注解
4:8 属格词τῆς δικαιοσύνης(tēs diakaiosynēs,“公义的”)不易解释。伯纳德认为,该词是指“适合公义之人的冠冕,而且是属乎公义的”(p. 143)。洛克给它下的定义是:“冠冕属于公义,冠冕由公义赚得,或许还意味着冠冕由永远、完全的公义所构成。”(p. 115)这样它便是同位属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