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 这样,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
保罗这时用一个推论性的连词(οὖν,这样)根据以上表达的思路得出一个结论。[1]使徒之前提到他有事要“求”腓利门(10节),这时终于准备好说出来了。他的结论是建立在一个条件上的,这个条件他认为已经实现了,即你若以我为同伴(eἰ...με ἔχεις κοινωνόν)。条件连词(εἰ,“若”)加上现在时指示动词(ἔχεις,“以……为”)形成一个一类条件句,这类条件句通常被认定是真实的。动词(ἔχεις,“以……为”)可简单地译作“有”或“视为”,后者可能是这里的意思。保罗凭着他们的关系认为腓利门视自己为“同伴”(κοινωνόν)。“同伴”一词着重“彼此相交、有共同之处”[2]。如莱特福特所说,它形容那些“有共同兴趣、情感、事工的人”[3]。保罗在第6节为腓利门所做的祷告中用了相关的名词。
摆出条件从句后,使徒这时写下结论: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προσλαβοῦ αὐτὸν ὡς ἐμέ)。保罗以三个祈使句结束书信的主体(17、18、20节下)[4],这里是其中的第一句。不定过去式的祈使句要求立即行动。这个动词(προσλαβοῦ,“收纳”)是一个复合词,由λαμβάνω(“取、收到”)和πρός(“到”)构成。它可以具有专门的意思,指“接受或纳入某人的社会,进入某人的家或朋友圈”[5]。这个词本来只用过4次,要么是指神接纳罪人(罗14:3,15:7下),要么是指基督徒彼此接纳(罗14:1,15:7上)。中间语态表达的意思是“接纳归于你自己”[6]。应当如此被接纳的是阿尼西母(αὐτὸν,“他”),接纳的方式是“如同……我一样”(ὡς ἐμέ)。新美国标准圣经(1995年更新版)的译者补充了“如同你收纳我一样”(you would),好让英文句子更流畅,但它实际上直译作:“如同……我一样”(as…me)。它不仅是指腓利门应当像接纳保罗一样接纳阿尼西母,还指他应当接纳阿尼西母,仿佛他就是保罗本人。保罗仿佛是说:“不要仅仅像对待我一样对待他,而要像我本人出现在你门前那样接纳他。”腓利门不可再将阿尼西母仅仅当作奴仆看待,而要把他当作与腓利门有深交的基督的使徒。毕竟,保罗说他将阿尼西母送回,是送回了“我的心肠”(12节)。腓利门是保罗所“亲爱的”(1节),是“同工”(1节)和“兄弟”(7节)。这就应该是腓利门与阿尼西母新关系的基础和起点。
侍奉格言:一个好的牧者会置自己的关系于险地,为要在别人之间创造荣耀神的关系。
使徒要确保腓利门正确地对待阿尼西母和他过去的过犯、他的奴仆身份和他在基督里“兄弟”的新地位,还能找到比这更有力的方式吗?保罗通过这种方式将腓利门的答复完全立足于属灵和关系的基础上。保罗没有从理论上争辩废除奴隶制,而是尽可能地从个人角度消除它的不公,这是依靠福音和它给主人和仆人都带来的大能。
[1] Moo, 425;对比Harris, 271; Lohse, 203; O’Brien, 298。
[2] Friberg, 233
[3] Lightfoot, 341.
[4] 同样请参见第20节上半节的祈愿语态,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使徒对腓利门的愿望。
[5] BAGD, 717.
[6] 罗伯逊,《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