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教会中的大众群体(2:1-15

 

2章涉及牧者对克里特信徒的牧养,为第二大部分。其中第1-10节是对教会中不同群体伦理道德的教导,第11-14节阐明神的恩典是过基督徒生活的原动力,第15节则总结提多在克里特的职责。

 

(一)对各群体的教导2:1-10

 

2:1-10  1)但你所教导的总要合乎纯正的教义。2教导年长的男子要有分寸、配得尊敬、自制,在信心、爱心、忍耐上都要纯全。3又教导年长的妇女举止行动要恭敬,不说谗言,不给酒做奴仆,而要将美善之事教导人;4这样,她们就可以指教年轻的妇女爱丈夫,爱儿女,5自制,贞洁,勤理家务,待人有恩,顺服自己的丈夫,免得神的道理被毁谤。6照样,劝年轻的男子要自制。7你凡事都要给他们做出善行的榜样,在教导上要正直、端庄,8言语纯全,无可指责,叫那反对的人,既无处可说我们的不是,便自觉羞愧。9教导仆人要凡事顺服自己的主人,讨他的喜欢,不可顶撞他,10不可私拿东西,反而要显为完全忠诚,以致凡事尊荣我们救主神的教导。

 

保罗在这里强调建造信徒内在生命的重要性,认为那是对付错谬的最佳解药。纯正的教义必须使教会各群体在生活上操守正直。对此,这里着重强调家庭成员,因为当地假教师显然给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11)。

 

这一大部分可以分为四个小部分。保罗一开始就论到提多担负的教导职责(2:1),然后描述了各个群体当有的品性和行为(2:2-6),提醒提多以身作则的重要性(2:7-8),最后论到对奴仆的教导(2:9-10)。

 

1.提多所担负的教导职责(2:1
 

2:1  开头那个su)是强调语气,意图在提多与假教师之间做出对此。提多必须不断地教导,即口头传讲合乎纯正的教义,借此表明自己与那些人迥然有别。“合乎”的字面意思是“相符、切合”。“纯正的教义”就是促进属灵健康的教导,这要求行为与口头承认的教训一致。正确的教义必须结好行为的果子。

 

2.对不同年龄层的教导(2:2-6
 

这几节经文阐明了不同年龄层和性别群体当有的基督徒品性。在原文中,第2-6节以前都未出现限定动词。2:2教导是从第1节引伸而来。

 

2:2  年长的男子(不是1:5译作“长老”的那个词)是指年龄,而非职位。这里理所当然地将“年长的”男性成员视为领袖,因而首先提到了他们。他们做榜样的价值取决于他们的道德品性。接下来,保罗便强调了年长的男子的四项资质。他们必须:① 有分寸,该形容词的基本意思是“禁酒”,其宽泛含义指“头脑清醒”,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我把持;② 配得尊敬,即表现出令人肃然起敬的个人尊严及专笃的意志;③ 自制,就是在思想和判断上都能自我克制(参1:8);④ 在信心、爱心、忍耐上都要纯全,表现出基督徒心灵和思想的健全。2:1的“纯正”(sound)指教义,这里的“纯全”(sound)则指品性。在希腊原文中,此处的三个名词皆因其所附的定冠词而变得确切分明,显然是在强调其所属性,即“他们的信心、他们的爱心、他们的忍耐”。“信心”(faith)有可能指客观上的,即所认信的教义内容。然而接下来的两项品质暗示,此处应是主观的意思,即他们个人对主的信心。他们必须在操练真爱上达到成熟,不存苦毒和报复之心。而且,他们也必须表现出积极的“忍耐”,就是那种勇于忍受试炼与磨难的坚韧不拔。忍耐能彰显出一个人的成熟和品格的力量,是一种亟需的品德,尤其是在一个人老年之时。

 

2:3  字表明年长的妇女也当有同样的举止,只不过对她们的要求与其生活角色有关。对年长妇女的基本要求是举止行动要恭敬。“止行动”译自一个名词,指体现出内在品性的生活态度。而形容词“恭敬”的基本含义则是“与神圣之人相宜”,描绘出一个优秀女祭司尽忠职守的形象。年长的妇女必须在行为上表明,她们把生活的各方面都看为神圣。

 

她们若要行为恭敬,就当不说谗言、不给酒做奴仆。作为成熟的基督徒,她们绝不可说长道短,捏造恶事毁谤人,也绝不可酗酒。饶舌与醉酒这两个禁止事项一并提及,暗示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年长的妇女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即她们必须将美善之事教导人。她们必须以自己的言行教导那些道德上美好、高尚和动人的事。这里指的并不是在公开场合教导人,而是在家中教导。

 

2:4  指教年轻妇女不是提多的职责,而是年长的妇女凭借其地位和品性来做的。指教是教导端庄和自守的功课(参见2:25)。少年是一个褒义形容词,字面意思是“新”或“新鲜”,可能是指新婚妇女。

 

保罗列举了年轻妇女应学习的七种品格(2:45上)。爱丈夫、爱儿女译自两个形容词:“献身于丈夫”、“献身于儿女”。这种家庭温情是每一个基督徒家庭的核心。

 

2:5  自制贞洁是另一对形容词。“自制”是所有基督徒都当尽的本分(参见1:82:26)。“贞洁”不但是指性生活的纯洁,也包括一切行为背后心思意念的纯洁。

 

勤理家务待人有恩是第三对形容词。前一个词形容家庭主妇承担许多家务,她必须心甘情愿地接受家中皇后的角色。英王钦定本将这个词译作“家庭管理者”(oikourous),依据的是一种稍有差异的文本。比起“勤理家务”所依据的罕见词(oikourgous),英王钦定本的文本支持更少。前者所蕴含的概念不仅更能激励人,且与保罗在提摩太前书5:13-14中谴责懒惰的观点一致。具有献身精神的妻子和母亲能从繁重的家庭责任中找到乐趣。这些责任要求她们毫不吝惜地做出自我牺牲,有时候这也可能会使她受试探、易发怒,甚至对家人苛求。所以她必须培养“待人有恩”的美德,即恩慈、热忱地为他人,尤其是为自己的家人行那美善有益之事。

 

最后一项顺服自己的丈夫,则强调她接受夫妻之间的既定关系,并将其视为基督徒的本分。“顺服”可能是关身语态译作“使自己顺服”,表示自愿接受丈夫为首的地位(参见弗5:22-24)。圣经要求她爱丈夫,并不意味着她不必尽上顺服丈夫的本分。基督教宣告妇女在神面前拥有与男人平等的属灵地位(加3:28),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地位,然而圣经却并未废除她们帮助和支持丈夫做一家之主的职能。

 

最后的目的从句显然与这七项要求都有关系。对于这些伦理道德要求背后的宗教意义,保罗首次表达了他的强烈认识。倘若做妻子的基督徒无视这些要求,藐视自身文化对贤妻的要求,福音便会被非基督徒诋毁、批评、质疑。人们尤其会根据基督教信仰对妇女产生的影响而对信仰妄加评判。所以,基督徒妇女的本分便是,以谨守和健全的生活来保护神的启示免受亵渎。对基督徒来说,任何妨害神的道理(即神在基督里的救恩信息)的生活方式,都是不正当的。

 

2:6  对年轻男子的要求则简短而全面:照样,劝年轻的男子要自制。提多人是年轻人,所以必须以间接方式教导年轻女子。但对于年纪相仿的年轻男子,则拥有直接教导的优势。“劝”(parakalei)是2:2-6的第一个命令式动词,比1:1的“教导”一词更为强烈。这个词可译作“力劝”或“劝诫”,指对他们个人道德责任感的呼吁。“照样”一词暗示年轻的男子要接受这种责任,如同此前的几个教导。由于年轻人在行为上多少有些冲动、无节制的倾向,他们的基本需要便是“自制”,即在日常行为上培养稳重、自持的品格。保罗认为,有必要提醒克里特信徒培养这个素质(1:82:245)。

 

3.提多本人的榜样(2:7-8
 

2:7  结束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教导后,保罗提醒提多要以自身行为来证实他的教训。给他们做出……榜样可直译为“以身作则”。这里所用的反身代词(seauton)以关身语态的分词形式出现,便体现出这层含义。原文中没有“他们”一词,意味着做榜样的对象不限于年轻人。凡事强调了这本分的全面性。有人会把该词与要求年轻人的自制联系起来(2:6),但结合2:7就可以看出,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你自己”。“凡事”在下面会得到进一步详述。善行就是做出“善行”的榜样,首先强调了他的行为,反映出他要行为高尚。虽然在有效的教导之前先要做出个人榜样,但他的教导无论在方式还是内容上都必须具有最高的质量。他的教导事工必须具备两种素质:正直端庄。前者强调动机的纯正,显示他自己未受假教师恶行和谬论的影响。“端庄”则表明他外表庄重,表现出与其神职工作相宜的高尚气质和严肃举止。

 

2:8  提多也必须言语纯全,无可指责。他的“言语”,即他自己在教训人时或平时所说的话,必须具备两个特点:第一,他的言语必须“纯全”,与纯正的道理一致(2:1)。这既是对长老的要求(1:9),也是对会众的要求(1:132:2)。有了这样的纯全,才能具备第二个特点——“无可指责”。也就是说,任何批评者都无法从他的言语中挑出任何错误来加以非难或指责。希腊原文会使人联想到法庭的场景——在法庭上,法官根本找不到可以指控原告的任何证据。任何一位忠心的教师在宣讲教义时都不免遭人反对,但他的教导必须能经得起事实的考验,令反对言论不攻自破。

 

保罗以另一个目的从句结束了对提多的个人劝勉。短语那反对的人所指不明,这显然是有意为之,泛指各类批评者。(原文是单数,即“反对者、敌对者之一”。)保罗预期的结果是,当反对的言论经过检验后,批评者会自觉羞愧,或者因自己的行为自觉羞愧,或者因被证明是妄加评断而感到丢脸。后一观点似乎更为可取。这样,他就无处可说我们的不是。不论所说“关于我们(包括保罗和全体基督徒)”的“不是”,是指道德败坏还是无益之事,都将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倘若最终证明真有其事,这种攻击就会使基督的事工及其众仆人蒙羞。

 

4.对奴仆的教导(2:9-10
 

保罗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导,在此针对着一个包括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特殊社会群体。在使徒时代,为奴者在教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着信仰的缘故,他们也要接受自己身为信徒的属灵责任。保罗在这里并没有区分主人是基督徒的奴仆和主人不是基督徒的奴仆(参提前6:12)。

 

2:9  2:9原文没有定动词,也许这里最好使2:6的动词”或劝诫奴仆”。奴仆的基本责任是要凡事顺服自己的主人,以甘愿顺服自己的主人为原则。“主人”(即英文词汇despot,“专制君主”)意指,他们身为所有者便对自己的奴隶拥有完全的权柄。“凡事”一词虽然可以指下面的话(译注:和合本便采用了这种译法),但从歌罗西书3:22的对应经文来看,该词与上文所要求的顺服之间的关联似乎更为贴切。这个词着重强调了“顺服”这一要求的全面性。然而,教父时期的注释家却谨慎地指出了此要求的底线:不信主的主人若要求信主的奴仆做出违背信仰良知之事,奴仆就不应顺服。

 

奴仆顺服主人的性质,透过并列的不定式短语讨他的喜欢表明出来。他们愤懑不乐,而要一心自己的主人喜欢(euarestous),让他完全满意。这个形容词在别处总是用于描述神的关系。奴仆应当以这种高尚的原则为指导来对待自己与主人的关系,此乃基督教信仰的特殊贡献。此处有三个分词从句(两个消极、一个积极),进一步描述了奴仆与主人的关系。

 

第—个消极要求是不可顶撞他,即不反驳主人的命令,也不故意作对、设法阻挠主人的意愿。

 

2:10  第二个消极要求是不可私拿东西,不可偷偷把主人无意给他们的东西据为己有。小偷小摸在罗马家庭的奴仆中已司空见惯,受雇于各行各业的奴仆有很多机会利用各种欺诈手段为自己谋私利。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他们的责任是要显为完全忠诚,在与主人的整个关系中显出诚信。他们不仅拥有基督徒的身份,更要在所有美善的或对主人有益的事上证明自己的忠实可靠,借此把这一身份积极地表现出来。美善之事,自然不包括主人可能吩咐他们参与的任何坏事。

 

对于这种合乎道德的行为,保罗再次以一个深刻的属灵动机来强调:以致凡事尊荣我们救主神的教导。对基督徒来说,这乃是至高的动机。一个奴仆既接受“我们救主神”的道,就必须透过自己被更新的行为将其表现出来。这行为恰好会因他卑微的地位而成为福音的有力见证,向主人证明福音的大能。“凡事”(en pasin)在原文中位于句末,起强调作用。他们用行为尊荣信仰,必须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把“凡事”译作“在众人中”,意思是说,他们的行为见证会渗入社会各阶层。但这种见解较不可取。

 

(二)敬虔生活的基础2:11-14

 

2:11-14  11因为神那带来救赎的恩典已经向众人显明出来,12教导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制、公正、敬虔地生活,13等候那有福的盼望——我们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14他为我们舍了自己,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做自己的子民,热心行善。

 

因为二字引出保罗对基督教教义的经典概述,表明这是他在前文对各类人群所提道德要求的基础。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基础和动机必须是基督教真理。宣信教义的内在生命力,必须透过被更新的基督徒行为彰显出来。

 

2:11-14表明了2:10“我们救主神”一语的意义。保罗坚信,基督教信仰的真理和行为离不开神的恩典。他在这里分别提到神的恩典已显明出来(2:11),基督徒现在正蒙受恩典的训练(2:12),对基督再来的盼望(2:13),以及基督救赎之工的目的(2:14)等四个方面。

 

1.神恩典的显明(2:11
 

2:11  整个救赎计划是基于神的恩典,即他拯救并更新困苦罪人的白白恩惠和自发行动。在希腊原文中,已经显明出来这个短语位于句首,起强调作用,着重突出所彰显的恩典乃是一个历史事实。动词epephanē是英文epiphany(“显现”)的词根,是“成为可见的、出现”之意,形容恩典宛如旭日东升,突然照入我们道德的黑暗。(这个词在徒27:20用来形容太阳。)恩典若非透过基督、透过他的道成肉身和赎罪彰显出来,人们永远不能对恩典这一概念有充分的认识。

 

这恩典彰显的果效是救赎性的,而非毁灭性的。译作带来救赎形容词(sōtērios)强调出这恩典拯救人的功效。间接宾语向众人也可以译作“为众人”,强调神预备救恩的普遍性。救恩是为所有人而设,但唯有凭信心回应的人才能得享救恩的果效。救恩适用于普世众人,证明它在道德方面的要求适用于各阶层所有相信之人。

 

2.受神恩典的训练(2:12
 

2:12  教导我们一语宣告,恩典也在已得救之人的生命中运行。恩典既以神的本性为基础,就在道德上要求基督徒与神的性情一致。“教导”一词将恩典拟人化,生动描述出它正在“合乎纯正的教义”的事上(2:1)教导信徒。这个动词的基本意思是“训练孩童”,所以是“教导、训练、教育”之意。这个词包含教导、鼓励、指正、管教等整个训练过程。

 

从消极方面看,恩典教导我们的目的是要训练我们对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说“不”。这里的不定过去式分词表明,恩典的目标是要带领信徒到一个境地,使他们一再甘心乐意且行动明确地弃绝过去。他们必须抛弃“不敬虔的心”,即他们在得救前的不虔不敬,以及“世俗的情欲”,即因远离神而产生的各种属世欲望。这一弃绝行动是基督徒得胜生活的起点,必须每日借着舍已来加以保持。

 

恩典的去除工作为对信徒的正面教导铺平了道路:自制、公正、敬虔地生活生活”(不定过去时态)可指来生活”,但更可能是指我们整个生活都应始终如一表现出三种素质(以副词形式表达)。在原文中,这三个副词位于动词之前,起强调作用,且分别指向三个不同的方向(但这种区分也不必泾渭分明)。这三个方向便是:①向内,“自制”,这一点已教导给各个群体(1:82:25),现在则要求每个信徒都这样行;②向外,“公正”,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忠心履行真道和正义的一切要求;③向上,“敬虔”(“敬畏地”),怀着敬爱顺服之心完全献身与神。

 

这样的生活在今世完全有可能实现,非但如此,它还是一种责任。这罪恶的世代(加1:4)会给信徒带来各种危险(罗12:2;提后4:10),而且与他们所期盼的将来截然不同。

 

3.对基督再来的期盼(2:13
 

2:13  那些正接受神恩典训练的人,都热切地期待着末世的来临。他们既弃绝了罪恶的过去,而今过着有纪律的生活,并且热切地期待将来(参见帖前1:910)。等侯一词是描述他们对“那有福的盼望”的热切期待。那盼望就是基督亲自降临,成就我们在永恒荣耀中的无穷福分。这个词的一般现在时态表明,这种等候是信徒始终如一的态度,他们随时准备好迎候主再来。

 

在希腊文中,荣耀显现没有定冠词。在新国际译本中,有一个破折号将它与那有福的盼望相连,使我们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成为“那有福的盼望”之同位语,为其赋予更深层的含义。希腊原文把“那有福的盼望”与“荣耀显现”用一个冠词连结起来,暗示这是从两个角度看待的同一件大事。(译注:和合本则显示两者为并列关系。)对信徒来说,这荣耀显现的确是有福的盼望,也是这盼望的最终实现。对基督自己来说,众人期待的这“荣耀显现”必证明他就是“荣耀的王”。“荣耀(形容词)显现”(glorious appearing)的字面意思是“那荣耀(名词)的显现”(appearing of the glory),是指如今在天上的荣耀。的荣耀现在不被世人承认和尊重,但当再来时必会极尽辉煌地彰显出来。第11节提到过去在恩典中的显现,第13节则论到将来在荣耀中的显现。

 

新国际译本的译法我们至大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参修订标准译本、新英文圣经、新美国标准圣经、伯克利译本的译法)将所要显现的荣耀单与基督相(译注:此译法参和合本小字。)英王钦定本的译法则是“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参美国标准译本、莫法特译本),将所要显现的荣耀与父神和基督联系起来从语法来说,两种译法都是可能的。支持后一种译法的证据包括:其一,在教牧书信中,神与基督通常都是一并提到;其二,圣经别处(路9:26)提到过基督再来时父与子的双重荣耀;其三,“神”这个称谓在圣经中极少用来指基督。此外,大多数古译本也支持这一见解。然而,更为有力的论据却证明这整句话是单指基督:①就语法而言,这种见解最为自然,因为这两个名词同由一个冠词修饰,表明这是指着一位说的;②“神和救主”两词连用在希腊宗教中十分常见;③第14节所附的从句单指基督,因此把之前的整句话作为其前述词是最自然不过了;④教牧书信提到的将来显现都是指着基督说的;⑤用“至大”形容神意义不大,但若用在基督身上就意义重大;⑥这种见解与其他经节,如约翰福音20:28、罗马书9:5、希伯来书1:8和彼得后书1:1,是完全吻合的;⑦这是大多数早期教父的观点,此观点将这句话当作对基督神性的明确肯定。但根据另一种见解,的神性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保罗若不接受基督的神性,基督的荣耀与神的荣耀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保罗这样的一神论者来说无疑就是亵渎神了。

 

4.基督救赎的目的(2:14
 

2:14  保罗现在从末世的将来回到救主基督在历史上的作为,将其视为信徒在现世生活中成圣的根基。他为我们舍了自己,概述基督的工作是自愿、彻底、代罪的。的舍己是一切赏赐中的最大赏赐。由于我们的罪,的赎罪之工涉及两方面。

 

从消极方面看,是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或“不法”,即蔑视神标准的自作主张——这正是罪的本质(约壹3:4)。这里强调的不是我们的悖逆之罪,而是我们借着基督的赎价从不法的束缚中被拯救出来的事实。“脱离”(apo)一词表明成功地离开不法的领域,从它“一切”的支配下获得释放。

 

这项消极方面的工作是积极方面的成圣之工的必要前奏,这成圣之工是又洁净我们,特做自己的子民。“洁净”指出是人的悖逆造成了道德的污秽。罪不但使我们有了罪咎,也使我们在圣洁的神面前成为不洁。宝血带来的洁净(约壹1:7)使人得以恢复与神相交,“特做(他)自己的子民”。既然信徒已被基督的血救赎(彼前1:18-21),基督便渴望他们能甘心乐意地降服于。如此降服,是人面对神的怜恤时应有的唯一回应(罗12:12)。

 

热心行善描述出了这种关系的含义。“热心”在希腊原文是名词(zēlōtēs),是“狂热者、狂热份子”(zealotenthusiast)的意思。那些蒙救赎脱离罪和死亡厄运、得以与神建立独特关系的人,他们真正甘心乐意的回应就是热心“行善”。这是他属神的真正标志。那些热切等待救主再来的人,必会用善工热切推进的工,直到来。这是教牧书信强调信仰与行为合一的又一个例证。

 

(三)重述提多的职责(2:15

 

2:15  这些事你要教导人,用充分的权柄劝诫人,责备人,不可叫人轻看你。

 

2:15  这些事你要教导人这句话是对2:1的回应,同样是一个祈使句。提多必须根据教会各群体的不同情况,按照相关教义,不断地把实用的教训教导给他们。根据新国际译本的译法,“教导”为提多的主要职责,随后两个命令则是教导事工的两个主要功用。在希腊原文中,这三个命令是紧密相连的:“这些事要教导、劝诫、责备”,都是现在时态祈使句。保罗督促提多以这三项工作为重点,继续做他一直在做的事。他必须清楚地传扬这信息,劝诫或劝勉听众运用、实践这信息,并责备那些回应迟缓或毫无回应的人知罪。他必须用充分的权柄执行上述职责,因为这信息是使徒自己所传的,是纯正的,其权威必须得到强调。给人传福音时,绝不可让人以为福音仅是一种可以随己心任意接受或拒绝的主张。牧师权柄的基础在于他所传信息的性质。不是牧师在真理之上,乃是真理在他之上。

 

作为使徒保罗在克里特的代表,提多切不可叫人轻看,绝不可叫人瞧不起他或藐视他所传的信息和权柄。他断不可让那信息和事工被人贬低或被人轻蔑地拒绝。由于这封书信会在克里特各教会传阅,因此,这话针对的显然既包括提多本人,也有克里特人。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资源介绍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