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聚会关系的教导(5:12-15)
12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13因他们所作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你们也要彼此和睦。14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15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
译为“现在”(de)的连接性小品词起过渡的作用,它表明下面要进入新的话题。这一段新的内容与上一段末世论教导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比克内尔认为,“这里与上一段在思路上的连接是彼此造就的责任”。[1]若是这样,那么下面的内容就可以看作实际操作指南,指教他们应当如何彼此建立。这里紧接着提到他们的带领人,就是要提醒他们,这种彼此建立与敬重他们的带领人是不矛盾的。
而这连接更有可能在上文关于警醒的劝勉中发现。读者已经被敦促要以预备好的姿态来生活,准备迎接那等待他们的荣耀未来,这未来是与他们的主再来相连的。保罗已经将未来指给他们,但现在他们必须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责任上面。他们彼此之间的日常相处必须显明警醒、谨守的特点。说明了这一点之后,保罗现在就来谈实际的操作指南。
不论保罗的思路具体是以哪一点来过渡的,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现在继续沿着从4:1-12开始的劝勉主线,力图进一步解决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不足(参3:10)。但穆尔很好地指出:“这些建议和鼓励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保罗认为它们对任何教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来说都是正确的和必需的,尤其是新建立的教会。”[2]
作者们聚焦在这些事上,他们的态度可以从“弟兄们,我们劝你们”这些词语里表现出来。动词“劝”(erōtōmen,见4:1的注释)的口吻不是有权柄的命令,而是对一个朋友迫切的请求。这个术语表明,发出请求的人是以熟人身份向他们请求的对象说话的。我们也可以将它译为“现在我们请求”或“我们请你们”。[3]与这一点一致的是:这里插入了“弟兄们”这个爱的称呼。
这种关切的语气表明,作者们知道帖撒罗尼迦教会在这里所谈到的问题上存在困难。我们必须考虑到,提摩太刚刚从帖撒罗尼迦返回,并就教会的景况给出详细的报告。于是作者们现在针对教会中的人际关系给出健全的指导原则。这些教导关乎他们与教会带领人的关系(12-13节),以及他们作为会众对有问题的成员所存的责任(14-15节)。
1. 关于带领人的教导(12-13节)
很明显,这些对“弟兄们”的教导是向教会带领人之外的成员给出的。作者敦促他们对带领人保持合适的态度(12节-13节上),彼此之间保持和平的关系(13节下)。
(1)对带领人的态度(12节-13节上)
关于对待他们的带领人,这里给出了一个双重的要求。他们要敬重他们(12节)和尊重他们(13节上)。
① 要敬重他们(12节)
看起来,教会成员与他们的带领人之间显然已经产生了一些误解和张力。成员似乎没能准确地体会和理解带领人的本质和作用。因此,作者敦促他们要“敬重”(eidenai,字面意思是“认识”)带领人。他们需要认识到带领人的价值。他们不能不认识他们的带领人,而应当借着反思,充分认识到他们真实的品格和事工。但这个动词在此明显地带有进一步的看法,也就是因着对他们真正价值的认识,他们必须“敬重”他们。动词oida的这个很不寻常的含义,现在可以从圣经以外的文献中类似的用法得到支持。[4]
服事者常常被劝勉要“认识”他们的会众,这是恰当的;而这里教导会众也要“认识”他们的带领人。毫无疑问,会众若能学着理解并感激他们属灵领袖所负担的责任和事工,牧师和会众之间时而产生的很多张力就会自然得到解决。对属灵领袖的这种认可和感激是“纯粹属灵的操练,只有属灵的人才可能做到。不属灵的人不能够识别属灵工人和他们的工作,也不会认可他们”[5]。
带领人被描述为“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这里的希腊文结构是三个分词,它们被一个冠词联系在一起,这表明他们并不是三群不同的人,而是执行三重功能的同一组人。尽管这里没有用正式的术语来进一步指明他们的身份,但是把他们理解为帖撒罗尼迦教会的长老看起来是很自然的。
一些学者认为,这术语表明他们并不是教会所任命的担任圣职的人,而是志愿工人。诚然,这三个现在时分词强调的是这些人的工作,而不是职位的尊贵,但这并不能证明帖撒罗尼迦教会当时仍没有正式选立的带领人。从使徒行传14:23看来,保罗在他新建的教会中明显地有选立长老的做法。就算我们接受一些人的提议,认为宣教士在帖撒罗尼迦还没来得及为归信者选立长老就被驱逐出境了,那也不能证明教会此时仍处于无组织的状态。那些之前参加犹太会堂的人对会堂的基本组织结构是熟悉的,他们会确保教会有一个必需的领导结构。他们一定很快就会意识到,教会需要一个明确的领导架构。说他们一直没有一个必要的组织结构和选立的带领人,这种推测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教会还没有一个合适的组织结构,也没有合格的带领人,提摩太在那里时难道不会把这个需求解决了?对会众的这个劝勉显然默认教会的事工是有带领人进行教牧监督的,这是教会运作的重要部分。把这一段与帖撒罗尼迦后书3:6-13连起来看,“就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个有公认带领人的共同体,能规范地执行基督徒共同体的标准”[6]。但很明显,他们的组织结构是比较简单的,完全不像当今许多教会的那种阶层架构。
复数的“那些……人”指明教会中由众长老治理。这与保罗在他建立的教会中选立多位带领人的一贯做法是一致的(徒14:23)。这些人是从他们自己的成员当中,根据意愿和能力自然地挑选出来的,他们显然继续以属世的职业谋生,因此需要选出几个人来一起对信徒会众履行必要的监督和带领。
这些带领人的工作是由三个现在时分词表达的,这表现出他们的各项工作都是持续进行的。在此使用的是分词,而不是名词来说明他们的职份,其着重点是在于这些带领人正在实际从事的各样具体教牧事工,而不是授予他们的正式头衔。
他们首先被描述为“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这个宽泛的称呼指明他们的工作需要付出辛苦的劳作,那是使人疲惫的(参1:3关于“劳苦”的注释)。贝斯特指出,保罗用这个动词“描述自己维持生计的体力劳动(2:9;林前4:12;帖后3:8)。但……对于他使用同一个词来描述他的福音事工,我们并不感到意外(林前5:10;加4:11;腓2:6)。除此之外,他也用这词来形容他人的类似事工(林前16:16;罗16:6、12)”[7]。保罗很清楚,那些忠心履行牧者职责的人通过自身的经历都知道,这需要艰苦的工作。加尔文由此术语得出一个犀利的结论:“游手好闲者没有一个能做牧师。”[8]很明显,保罗想用这个词对帖撒罗尼迦游手好闲的人进行斥责。
“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的含义足够宽泛,可以包括各种工作。这个词本身也可以包括那些在教会里没有任何职分的基督徒工人。它也可能包括教会里任何成员所做的任何服侍。但后两个分词以“就是”连于前一个,这就表明这里所说的是他们的带领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他们的劳苦是在治理和劝诫上。
译为“治理”(proistamenous)的分词字面意思是“站在前面”,从而引申为“做头、指导、治理”。它可以指任何非正式的带领和治理,但蒲草纸文献证明它可以用来指各种职位。[9]它指向这些人对教会所做的属灵引导,这是公认的长老的职责。它包含带领、保护和关怀的概念。[10]
“在主里面”这个附加的短语定义了他们带领的本质和范畴。他们不像世俗的领袖那样负责解决民事和政治事务,而是要管理圣徒属灵上的事情。他们的地位并非来自个人野心,而是来自他们成熟的灵命。他们在教会居于带领的地位是基于一个公认的事实,那就是他们和他们所带领的人都是“在主里面”的。“主的主权是他们进行带领的基础。”[11]他们的权柄并非出自一种正规的教会等级制度,而是“施行在基督徒紧密相连的情谊中”[12]。
这些带领人的第三重功用是“劝诫你们”。“劝诫”(nouthetountas)的字面意思是“放在脑子里”,它通常带有责备的意味,使人意识到过失和瑕疵。它是提醒某人他所忘记的,或是有可能要忘记的。它可以包含对过失的斥责,还有对谨守防范过失的警戒。它向被劝诫之人的良心和意志发出呼吁,为的是激发他们保持警醒或顺服。莫里斯评论道:“它的语气带有兄弟般的爱,它本身却带有老大哥般的权柄。”[13]
② 要尊重他们(13节上)
并列连词“又”引出他们对带领人进一步的责任:“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译为“尊重”(hēgeisthai)的动词通常的意思是“思想、考虑、留意”,即对某事或某人进行仔细的、认真的考量。但它在这里与“尊重”处于并列结构,这表明它在此带有“尊重、敬重”这个不寻常的含义。他们需要因这些带领人自身的价值而重视并尊重他们。现在时指明这应当是他们持续的态度。
有两个短语进一步加强了这个尊重带领人的命令。“格外”翻译的是一个表示最高程度的强双重复合副词,意思是“多到越过一切界限、超越一切度量”。[14]它呼吁他们尽最大可能来尊重他们的带领人。
“用爱心”指向他们对带领人之尊重的性质,就是爱。在第12节,他们被督促要正确地认识他们的带领人;而在这里,他们被劝勉要对他们有爱心。若他们不由爱来支配,那么就算带领人的劝诫是他们完全应当接受的,这些劝诫也总倾向于激起他们对劝勉者的反感。他们的带领人和会众之间要想有亲切的关系,爱心就一定得旺盛。当他们有了真正的爱,他们就不仅是勉强忍受带领人的劝诫,也能欣然地接受它们。
人们对“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这一句所强调的重点有不同的理解,这取决于与“尊重他们”直接相连的是“用爱心”,还是副词“格外”。按照前一种连法,核心要点就是他们对带领人的敬重必须是出于爱的,而夹在中间的副词强调的则是这爱必须毫无保留。按照后一种连法,重点就是他们要格外地尊敬带领人,而“用爱心”被松散地添加在整个短语之上。后一种连法看似更自然,它是按照词语出现的顺序来解读的。但毫无疑问,这两种态度都是保罗所强调的。正如拉蒂译本的译法:“并且要格外地且有爱心地尊重他们。”
“因他们所作的工”指向他们要用爱心格外尊重带领人的原因。它表达的意思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做之工的性质”,即因为这是主的事工,也可能是“因为这是对他们所做之善工的恰当回应”。后一种似乎是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他们对带领人的态度不应当被个人偏好或成见左右,而应当基于对他们所做之工内在价值的客观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向带领人做出对应的要求。这表明他们是在忠心地履行他们的职责。我们可以推测,提摩太没有报告任何关于他们需要改正的事情。
(2)保持和睦的关系(13节下)
“你们也要彼此和睦”。这个命令的添加,没有使用任何连接小品词。一些人将这句话与上文完全分割开来,认为它是“一个新的劝勉,与前面完全是独立的”。[15]诚然,这里没有正式表达出来的连接,并且彼此和睦这个命令也不需要有一个训诫性的语境。然而,这命令的内容似乎与上文劝勉教会成员的内容有思绪上的连接。与带领人有正确的关系,这对他们保持和睦来说是必要的。
“和睦”(eirēneuete)是现在时命令语气,意思不是要他们去制造和睦,而是要保持和睦。这是对他们的赞赏,意味着他们和睦的关系并没有被破坏。这是让他们保持下去。正如第12节,这里用的是命令语气,而非陈述语气,它强调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成员之间若不和睦,教会就不能有属灵的成长”[16]。
他们的责任是“彼此”(en heautois,“在你们中间”)保持和睦。这个反身代词说明,这责任对成员和带领人来说有同等约束力。二者在保持教会和睦的事上都有份。若说“与他们和睦”,意思就成了成员必须顺服带领人,从而使和睦得以保持,这样责任就全落在成员这一边。另一种读法是“借着他们和睦”,当代批判编辑都不接纳它,它意味着他们必须认识和接纳:他们的带领人才是教会和睦与合一的真正核心。
2. 关于有过失的成员的教导(14-15节)
这一系列的训词是针对全教会,还是专门针对带领人提出的,在这一点上存在一些问题。莱特富特说,希腊注释者认为它们是对长老提出的,但他认为“从这一句的构成来看,没有任何成分表明这种限定”。[17] “弟兄们”这称呼的使用(采用另一种解读则会对这个称呼的范围加以不寻常的限制),以及这里使用了与第12节相似的引言,支持这里是对全教会提出的。固然,处理教会有过失的成员主要是带领人的责任,但它并不局限于他们。所有信徒都需要准备好按这里所说的服侍有需要的成员。霍格和瓦因说道:“这里并没有在长老和会众之间划出绝对严格的界限。”[18]
“我们又劝弟兄们”这句开头的套话引出一系列新的劝勉。动词“劝”表达了“恳求”和“请求”的意思,它表达了一种带有权柄的劝说。保罗所关切的是那些行为、态度需要注意的成员,他们的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他督促他们要服侍各种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要培养与其他人之间的合宜的关系(15节)。
(1)对不同之人的事工(14节)
帖撒罗尼迦教会中有三种人需要特别关注:游手好闲的人、灰心的人、软弱的人。每种人需要不同的对待。对每种人的做法都用了命令式,与第12-13节的不定式结构比起来语气更强。对每种情况所使用的现在时表明,这些命令是持续的责任。
“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将注意力转向那些日常行为需要被纠正的人。现在时命令语气的“警戒”要求对他们当前的行为表示反对,并要敦促他们改正作风。他们被定性为“游手好闲的人”(tous ataktous,直译),很明显他们是那些忽视日常任务的人。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没有规矩,不在该在的位置”,它作为一个军事术语,被用来指不守岗位的士兵,或是军容不整的部队。随后它又被用来指那些退出队伍、不履行职责的人。稍加引申,这个词便被用来指任何形式的没有规矩、不正常的生活。[19]在蒲草纸文献中,与它同词根的动词被用来指“游手好闲”。[20]米利根总结道,保罗所指的是那些帖撒罗尼迦教会成员,“他们虽然没有作恶的意图,但忽视日常职责,陷入闲懒、不留心的习惯,因为他们期待主即刻就会再临”。[21]因此,这里的命令是要唤起这些懒人,叫他们履行自己的职责。
“勉励灰心的人。”这些人有不同的需要,必须给予相应的处理。“灰心的人”(tous oligopsuchous)字面意思是“灵魂小的”,即灰心的和忧虑的人。该词并不暗示任何精神上缺陷,像英王钦定本译为“精神薄弱者”所暗示的那样。他们是出于某种原因而变得灰心的教会成员,也许不利的环境或是对自己罪性的深深觉醒,使得他们对自己过基督徒生活的能力灰心丧气。
这些胆怯的、灰心的人需要鼓舞、振奋、激励、帮扶。他们不像游手好闲者那样需要责备,而是需要人们用合适的言语鼓励,从而继续为主争战。这些人习惯性地事事都作最坏的打算,要让他们学会从主那里(太12:20)得着勇气,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扶助软弱的人”。“软弱的人”(tōn asthenōn,“没有力量的人”)在这里不是指身体软弱或有疾病,而是指道德或灵性的软弱。保罗也赞成支持身体和物质上软弱、贫乏者,这一点从他自己勤奋、努力地为耶路撒冷教会提供物质需要(参徒24:17、林前16:1、加2:10)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群人需要有同情心的帮助。译为“扶助”(antechesthe)的动词字面意思是“让自己对着……支撑”。因此,它表达了支持别人的意思,指的是通过让自己正对着软弱的人,从而扶助对方。让强壮者的臂膀来拥抱、支撑软弱者。他们需要知道,他们没有因为无助而被遗忘,或是被轻蔑。
尼尔说得好,软弱信徒的存在“并不是帖撒罗尼迦教会所独有的……基督教会通常就是由软弱的人构成的”。[22]已经真实地归信的人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而仍旧软弱。“有些信徒软弱是因为对神的旨意认识不足;有些是因为缺乏勇气来信靠神;有些胆小而过于谨慎,不敢使用在基督里的自由;有些因着缺乏稳定性或目标而很容易被左右;有些缺乏勇气去面对或承受迫害或批评;有些管不住身体的欲望或是头脑的冲动”。[23]
这三种需要全教会帮助的人,也许可以与信中提到过的三群人等同起来:“不守规矩的人”(或作游手好闲的人)可以等同于4:11-12中的闲懒之人;“灰心的人”(或作胆小懦弱的人)是那些为他们已死去的所爱之人而担心的人(4:14-17),或那些担心自己救恩的人(5:9-11);软弱的人则是那些陷入道德试探的人(4:2-8)。[24]
这些关于三类问题成员的教导以一个普遍性的命令结束:“也要向众人忍耐。”在处理这些成员的过失时,他们会持续地感受到自己需要“忍耐”,字面意思是“慢性子”。长久忍耐是令人钦慕的品质,它拒绝在面对挑衅或搅扰时轻易生气或报复。拥有这种忍耐的品质,便能够忍受那些试探我们的人。它是基督徒爱心的成分(林前13:4),也是圣灵所结出的果子(加5:22)。
“向众人”这几个字所包括的范围并不确定。如果坚持这是连于前面的命令,那么意思自然就是“所有信徒,不论他们的品格如何”。[25]其他人(如普卢默)认为它的范围包含一切——不仅包括问题成员,还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不论是不是施行迫害者”。[26]普卢默指出第15节支持这种包含全部之人的理解。
如果我们接受将第14节这最后一个子句连于第15节的看法,那么这种包含全部之人的解读便是很明显的。[27]这样的划分又给我们一个三重的组合。只需要重新断一下句,我们就有了第14节上的关于限定群体范围的三重组合的命令,以及第14节下至第15节所构成的范围全面的另一个三重组合的命令。这种建议很吸引人,并且它与这封信结尾部分常用的三重组合的内容组织方式是和谐一致的。但保罗在此是不是刻意以三重组合的方式组织内容,这一点是不确定的。我们似乎最好按照通常的连法,将最后这个子句与前半节的三个命令连在一起。但我们不需要将“众人”的范围局限为仅指信徒。这个更宽泛的范围一旦被接受,我们就从它里面看到一个自然的桥梁,通向下面的普遍性命令。
(2)促进与他人恰当的关系(15节)
从上一节最后一个子句来看,现在从正、反两方面而下的命令很明显针对比会众更广的范围。“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你们要谨慎”(horate,字面意思是“看”)是一个现在时命令语气,意思是“要当心,做好警戒”。它暗示他们必须要谨守,以防止所禁止的行为趁虚而入。复数的命令式“你们要谨慎”很明显是对全教会说的,而不只是对带领人说的。所有人都有责任时刻谨守,确保不让这不良行为进入他们中间。想报复的试探通常发生在个人层面,因此每个成员都必须确保自己不会陷入这试探中。这危险是真实的,因为教会的成员正在经受迫害。
动词“报”与否定词(mē)合用,这就禁止了任何报复的行为。它是不定过去时,表明他们必须时刻谨守,一次“以恶报恶”(kakon anti kakou)的行为也不能有。介词“报”(anti)是交换的意思,因此它表达的是蓄意为所受的恶而还以恶。恶在这里有着造成伤害的意思——出于恶意而造成的伤害。对报复的禁止是绝对的。加尔文说道,这禁止包含的不仅是报复的行为,还有报复的趋向。“既然禁止以恶报恶,那么每一个要伤害人的欲望都是错的。”[28]
与这禁令背道而驰的,是“堕落的人性中最强烈的冲动之一,因为没有什么恶行比复仇更被人明确地认为是美德了”[29]。禁止复仇是基督徒特有的教导。它是基于我们主的教导之上(太5:38-48),并由使徒们反复灌输的(罗12:17-21;彼前3:9)。对该命令的遵行是对基督徒品德最严格的考验之一。米利根指出,这种崇高的精神在异教哲学中偶尔也能看到,但“基督教通过提供让人能够做到它的唯一‘道德原动力’,首先将‘不可报复’定为所有人都要遵行的法则”。[30]
“却”(译注:和合本省略)这个词引出前面所禁止的内容的相反方面。基督教不仅禁止复仇的行为,同时也追求以主动行善替换之。在“要在彼此相待……上时常追求良善”这短语中,“时常”表明这命令没有例外,在“每个情况下”都应当遵守,不论情况多么难。
祈使语气的“追求良善”(to agathon diōkete,字面意思为“是好的就去追求”)对基督徒应当有的行为原则给出了命令。真正的基督徒良善是以善报恶。因此,“良善”不是指良善的道德理想,而是指有益的、有帮助的行为,而非伤害性的行为。他们必须时常追求这种善行,就算面对公然的敌意也要如此。“时常寻找表达良善的方法”(威廉姆斯译本)。
现在时命令语气的“追求”(diōkete)表明,这里所要求的不会毫不费力地自然发生。它是一个必须持续、热切地追求的目标,就像猎人坚持追踪猎物。半心半意的努力是不够的。这个动词有着“追求”和“逼迫”的双重含义,这里的意思是前者,但或许作者刻意用它来提醒帖撒罗尼迦人,尽管敌人正逼迫他们,他们仍必须持续地追求对逼迫他们的人有益的事。
这有益的行为并没有被加以限定,但在他们作为信徒伙伴“彼此”相待时是应当遵循的。这不能证明教会成员之间已有敌对和紧张的关系,但它确实提醒他们,彼此的这种情绪是完全不可以有的。但这有益的行为还必须延伸到“待众人”上,即所有他们接触到的人。“基督徒的目标必须总是追求众人最大的益处。”[31]
[1] E. J. Bicknell,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58.
[2] A. L. Moore, 1 and 2 Thessalonians, The Century Bible, New Series, p. 79.
[3] 我们参考的众版本用了几个不同的词来翻译这个动词:“劝”(ask),新国际译本、杨译本;“求”(beg),达秘译本、古德斯皮德译本、莫法特译本、韦译本、韦茅斯译本、威廉姆斯译本、伯克利译本、20世纪新约圣经、新英文圣经;“恳求”(beseech),科尼比尔译本、拉蒂译本、英文修订译本、美国标准译本、修订标准译本;“恳请”(entreat),蒙哥马利译本;“请求”(request),罗瑟拉姆译本、新美国标准圣经。
[4] James Hope Moulton and George Milliga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p. 440.
[5] C. F. Hogg and W. E. Vine,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77.
[6] H. Rolston, Thessalonians, Timothy, Titus, Philemon, The Layman’s Bible Commentary, p. 36.
[7] Ernest Best, A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Harper’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224.
[8] John Calvin,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Romans and to the Thessalonians, Calvin’s Commentaries, p. 371.
[9] Moulton and Milligan, p. 541.
[10] Bo Reicke, “proistēmi,”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6:700–701.
[11] George G.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122.
[12] Leon Morris,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p. 166.
[13] Morris, p. 166.
[14] 这个词在此的形式是huperekperissōs,而在3:10和以弗所书3:20则是huperekperissou。有些抄本在此也采用后者。参3:10的注释。
[15] P. J. Gloag, “I Thessalonians,” in The Pulpit Commentary, p. 104.
[16] G. W. Garrod,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35.
[17] J. B. Lightfoot, Notes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p. 80.
[18] Hogg and Vine, p. 181.
[19] George Milliga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Note G, pp. 152–54.
[20] Moulton and Milligan, p. 89.
[21] Milligan, p. 154.
[22] William Neil, The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p. 124–25.
[23] Hogg and Vine, p. 183.
[24] William Hendriksen, Exposition of I and II Thessalonian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136.
[25] Hogg and Vine, p. 184.
[26] Alfred Plummer, A Commentary on St. Paul’s First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95.
[27] James Everett Fram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p. 199.
[28] Calvin, p. 374.
[29] Hogg and Vine, p. 185.
[30] Milligan, p. 74.
[31] William Neil,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Torch Bible Commentaries, p.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