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感恩与祈祷(2:13-17)
13 主所爱的弟兄们哪,我们本该常为你们感谢神,因为他从起初拣选了你们,叫你们因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以得救。14 神藉我们所传的福音召你们到这地步,好得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荣光。15 所以,弟兄们,你们要站立得稳,凡所领受的教训,不拘是我们口传的,是信上写的,都要坚守。16 但愿我们主耶稣基督和那爱我们、开恩将永远的安慰并美好的盼望赐给我们的父神,17 安慰你们的心,并且在一切善行善言上坚固你们。
这段经文虽然简短,但是分量极重,是此书信在方向性与着重点上的过渡,也是教导和劝勉的连接。经文本身可分成三部分:首先为神对读者们的拣选献上感恩(13-14节),因着这拣选所作的简短劝勉(15节),最后是为这些神所拣选的子民祈祷(16-17节)。
(一)为神拣选读者们献上感恩(13-14节)
此处被翻为“但是”的小品词de(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没有译出来)可能有转折的意味。那些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我们”与前列经文中的“大罪人”形成对比。但是,如果将它看作是加强性语意,那对比就必须是在帖撒罗尼迦信徒与“大罪人”之间;若不然“我们”的含义就必须包括所有的基督徒。但是按照上下文,这第一人称代名词似乎很明显地指向作者们。比较可取的看法是,de作为过渡意义的小品词,旨在重新回到此书信开始时(1:3)的“感恩”这一话题上。除了少数字眼的更改,保罗在此处的感恩表达与1:3雷同,似乎故意标明这是1:3的后叙。若将这分词翻译为“现在”,其过渡性语意会更为清楚。作者们表明他们感恩的本质(13节上)和感恩的理由(13节下-14节)。
1. 感恩的本质(13节上)
“我们本该常为你们感谢神”,这句话除了一些词句次序的调整之外,基本是在重复开头1:3中所表达的感恩之意。在此保罗使用的第一人称代名词(hēmeis)“我们”来指他自己和同工们,与其动词分开表达,表示强调。[1]作者们指出他们有强烈的义务感要为读者们献上感恩之意。被翻译为“我们本该……感谢”的希腊文有两个字(opheilomen eucharistein),此处以相反的次序出现。1:3中,不定式“感谢”在先,借以强调他们义务的性质。这里“我们本该”在前,凸显出他们持续的义务感。他们“常”感谢“神(tō theō)”,就是宣教士们对帖撒罗尼迦信徒所宣告的那位真神。因着神在这些读者身上所成就的事工,他们觉得理当感谢他。马歇尔评论道,“虽然在1:3中,作者为他们所彰显的基督徒美德而感谢,但此处所强调的是神在他们的生命中所作的一切,正是基于这个事实,保罗才能建立他们信心的确据。”[2]
他们的感恩特别是“为你们”,同时亲切地以语义丰富的同位语“主所爱的弟兄们”来称呼读者们。这与帖撒罗尼迦前书1:4的称呼“神所爱的弟兄们”几乎一致。在帖撒罗尼迦前书那里,他们被称为“神”不变之爱的对象;此处则他们被称为是“主”所爱的。“主”是指主耶稣基督,在接下来的经文中,可清楚地看到他与父神的区别。这施爱者身份的改变说明,对保罗而言,这两种称呼是平等的。这里提到爱他们的是主耶稣,似乎是因为先前将他描绘成那审判恶人的无敌大法官(参2:8)。世人会憎恶他们,迫害他们,但是因为那会战胜一切邪恶的主耶稣爱他们,这必能振奋他们的士气。弗雷姆认为,这段经文特别是为了鼓励这些丧志的帖撒罗尼迦信徒所写的。[3]
2. 感恩的理由(13节下-14节)
这个被翻译成“因为”的连接词(hoti)可以被看作是感恩内容或是感恩理由的引言,至于它在此处所表达的语意是什么,则众说纷纭。[4]第13节下半节到14节的经文,可以被解读成仅仅是表达他们感恩的内容,但其词句结构则传达了作者们感到有义务献上感恩的重要原因。在此,这种表达原因的看法与上下文是一致的。
这句话阐述了作者们对读者们所作的保证,这是真正门徒的美好实景。丹尼(Denney)为这节经文加上这样一个标题:“一个整体神学系统的缩影”。[5]贝斯特则认为,“但是它有许多内容没有提到,比如没有提到耶稣的死与复活,即使这些被包含在‘福音’这个术语中,而对于保罗这样一位以福音为神学核心的人,如此明显地省略了这些内容,表示他所强调是另一个点,那就是人类救赎的计划乃出于神的手。”[6]它阐述了一个横跨永恒的救赎之道。作者们感谢神对读者们的呼召(13节下)和拣选(14节)。
(1)因为神的拣选(13节下)
作者们感恩是“因为他从起初拣选了你们……能以得救”。这整节经文的主词是“神”,通过放在动词与受词之后(heilato humas ho theos)来表示强调。动词是中动语态(middle voice),意为“他为自己拣选你”,表达了这是神自己的拣选;其不定过去时陈述语气表明这拣选是既成事实。他们的得救完全出于神的主动。保罗只有在此处使用haireomai这个希腊字来形容神的拣选。他通常用的字有proorizō“预先定下”(弗1:5)和eklegomai“为自己挑选或拣选”(弗1:4;参帖前1:4中的同根名词)。但是,因为这个动词在七十士译本中用来形容神对以色列的拣选(申26:18;复合字形在申7:6-7),莫里斯认为它在此处的使用“不过是写作风格的变化而已”[7]。这个动词很贴切地描绘出“神以其主权的喜悦与喜好所作的拣选”[8]。神的拣选不是基于他们自身的任何优点或是他们对神的爱,乃是因为神对他们的爱。
神“从起初”(aparchēn)就拣选了他们。就时间而言,有些解经学者如芬德利认为,这是指从起初在帖撒罗尼迦传福音的时候开始的。他认为,有鉴于帖撒罗尼迦前书1:4,“就实际和从人的角度来看”,他们蒙拣选发生在宣教士们向他们传讲福音的时候;同时他宣称,“使徒们在此所言是一种感恩的回忆,而不是在神学上的思考”[9]。与此相反,霍格(Hogg)与瓦因(Vine)指出,“保罗从未在其他地方论及神拣选人得救有具体的时间,而是神的呼召有具体的时间,见下一节经文。”[10]假如保罗指的是在帖撒罗尼迦事工的开始,他就会加上一个定义性属格“福音的”,就如他在腓立比书4:15所表达的。里根巴赫指出,这种观点在时间上也有问题,因为这“暗示了保罗撰写这封书信的时间是在教会建立很久之后”[11]。尼尔驳斥这具时间性的论调说,“保罗在此并不是沉醉在臆测之中,以至于将‘在起初’的意义看作是‘在宣教的初期’。他所陈述的神学论点,有如罗马书8:28-30一般的深奥。”[12]
这“从起初”就是“在永恒之前”的观点,完全符合保罗对于救赎计划始于万古之先的教导(林前2:7;弗1:4;提后1:9;多1:2)。保罗向读者们保证,他们蒙拣选不是出于临时的计划,而是万古之先他们就已经在神的计划中了。
“从起初”这个读法并不是很确定,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初熟的果子”(aparchēn)[13]这个读法。这样的解释有其道理,也与保罗一贯的作法一致,就是将一省的第一批信徒称为他们同胞的“初熟的果子”(罗16:5;林前16:15)。[14]但是,与这种解释相抵触的是,保罗从未在其他地方将这个字与拣选或挑选并用。同时,这也违背史实,因为帖撒罗尼迦信徒并不是马其顿省的“初熟的果子”,这个头衔属于腓立比的信徒们。不可否认的是,“初熟的果子”更难读,文本批判可能将其作为支持原始读法的论据。但是,就上下文与“从起初”指万古之先的意义而言,这个读法并不适合。马歇尔总结道,“一个文士手抄之误(参《便西拉智训》(Sirach)抄本24:9的混淆;罗16:5;启14:4),加上更广为人知的保罗特色之短语的影响,很可能就是这里修改的原因。”[15]但是,那些通过福音的宣讲被神呼召来得救的(14节)人是预先已经被神拣选的,这是合乎逻辑的。
神拣选帖撒罗尼迦人,使他们“能以得救”,为的是让救恩能充分地在他们身上得以实现。这是指从罪和罪的一切后果中得释放,与基督再来时那些失丧之人所要遭受到的报应恰恰相反(2:8-12,见帖前5:9-10的讨论)。沃德评论道,“在此必须指出,对保罗而言,拣选就是为了救赎,并不仅仅是为侍奉。神定意要救我们,并不仅仅要使用我们(参 帖前5:9)。”[16]
他们被拣选得救赎并不是自发的,神拣选的旨意是透过“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来成就的,所有信徒被拣选都不外呼于此。这个被翻成“因”的介词(en)可指手段或是范畴,若是翻成“与……有关联”,则能更贴切地表达其语意。因为救恩的实现与“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密不可分。这两方面同被一个介词所支配,因此有密切的关联。
名词hagiasmō在此处被翻译为“成圣的工作”(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作“成为圣洁”),它所指的并非已经完成的状态,而是指脱离世界、变得越来越符合基督品格的过程(参帖前4:3解译)。属格“圣灵”(pneumatos)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通常它被看作是主词性属格,意思是指成圣的事工乃是由圣灵在他们身上作成的。这种解读与圣灵的职任和事工是完全一致的(参罗5:5,8:2、9;林前6:11;加3:3,5:16)。但其他学者,如伦斯基则坚持认为,这乃是受词性属格,其意思应为“是我们的灵被成圣”[17]。根据这种观点,圣灵是成圣者,此乃是假定而非陈明。有人认为,若这里指的是圣灵,保罗就会在前面附加一个定冠词。但是,只因为缺少了一个定冠词,不能代表所指的不是圣灵。[18]除此之外,下一个从句的属格很明显是受词,也支持这种说法。但是,保罗使用属格的方式并不足以解释这两个都必须是受词性属格。保罗对属格的使用并不是很有规律的。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23,保罗为他们的灵、魂与身子的成圣祈祷,而不仅是他们的灵,这一事实也驳斥受词性属格的看法。因此,我们对这节经文的看法是,它明确地指向圣灵。我们由此可见,“三一真神的三个位格都有提到:为那些被圣子所爱并由圣灵成圣的信徒感谢父神”[19]。这并不是对三位一体教义的正式声明,而是对三位一体神在我们生命中所作的救赎之工的认识;对三位一体神的体验带来了教义的形成。
在实现他们的救赎之中,与神所作的有密切关联的是人的责任,就是“因信真道”,或译作“透过你们对真理的信心”(威廉姆斯译本)。“真道”的希腊原文前没有定冠词,代表所信的本质是真实的,而不是蒙骗人的误导。这使他们与那些拒绝相信真理、反倒喜爱不义的人形成对比(12节)。“信”在此不是指最初接受真理,而是指“使人持续坚守真理的信心”[20]。由神拣选所成就的救赎是透过我们接受真理的信心而产生的功效。
保罗的双重申明确认人与神在救赎上的互动关系,圣经也认可并强调这两者。有关于人与神的互动,丹尼如此评论道:
要将这两者分开,或是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的。有时前者似乎制约后者,有时两者的次序似乎是颠倒的。可以说,这两者是互相渗透的。如果圣灵单方面行动,人的头脑将无法理解,他就会失去对是非对错的自由选择;如果救赎只需要人对真理的接纳,那么一种冷漠、纯理性式的宗教就会取代新约基督徒的热忱。[21]
(2)因为神的呼召(14节)
神在永恒里拣选帖撒罗尼迦信徒得救,这救恩在历史中始于神借着福音在他们的生命中呼召他们。“神藉我们所传的福音召你们到这地步”,“到这地步”(eis ho,“到那事”)重审前一节经文;在历史中救赎的呼召临到他们,这是神的拣选的实现。“神藉我们所传的福音召你们”记载了神过去在读者们生命中的具体行动。神对他们的呼召是有功效的,因为那些读者都接受了这样的呼召。这事发生在宣教士们在帖撒罗尼讲道时,是借着“我们所传的福音”产生功效,这好消息被宣教士们称为“我们的福音”(参帖前1:5)。他们所传的福音在实现神对他们的旨意上是必要的(罗10:13-15)。保罗深知,忠实地传讲福音是神在历史中实现他在永恒之前所制定计划的方法。让宣讲神话语的人能深刻地体会到他们肩上的重大责任。
这救赎源自神在永恒之前的拣选,并在现在透过福音的呼召在信徒的生命中启动,它前瞻着未来荣耀的高潮——“好得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荣光”(参 罗8:30)。“好让你们分享”(eis peripoiēsin,“为了得着”。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作“好得着我们”)这一短语展望了神为他们所设立的目标。名词peripoiēsin表示为赢得或获取某样物品的行为,紧跟的属格“的荣光”表示所要获得之物。该词并不是指借着人的功德所得的荣耀,而是描绘出一颗信服的心对神的拣选与圣灵赐的能力所作的甘心回应(腓2:13)。这是人在了解到天国圆满结局时的反应。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9中,同义的用词“得救”(eis peripoiēsin sōtērias)代表了最终圆满的救赎。
那借着福音所得的呼召并没有立即将读者们带入荣耀中,却将他们送往“得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荣光”的路上。“荣光”乃是指那辉煌与尊荣,属于我们的主,他高升在神的右边。当他再来时,他的众圣徒将会与他同享荣光(1:10-12)。在帖撒罗尼迦前书2:12里,保罗告诉帖撒罗尼迦信徒们神在呼召他们“进他国、得他荣耀”,在此他将未来的荣耀与基督联系在一起。以赛亚书48:11宣告耶和华不会将他的荣耀与他人分享,保罗如此将荣耀归属基督很清楚地指明他相信基督就是神。这个认信的头衔,“我们主耶稣基督”,强调了将来要与他们同享荣耀的那位主的属性。
(二)劝勉被拣选者(15节)
不论保罗的神学讨论多么广阔高深,他总会将他的读者们带回到日常责任的现实中。“所以”(ara oun)一词从先前的讨论中引出一个合乎逻辑且实用的推论。真正的信徒都认识到,神的拣选与呼召需要蒙召之人的配合。这个呼吁是针对那些被接纳为“弟兄们”的。
保罗在此发出两个一般性的劝勉:“要站立得稳,凡所领受的教训……都要坚守。”这两个动词皆属现在时命令语气,阐述了持续性的责任,“要持续地站稳,抓紧各样的教导”(威廉姆斯译本)。“站立得稳”具极度强烈的语气,意思是“要有效应地站稳,坚定不移”。这个肯定语气的命令呼应了在2:2中否定语气的呼吁,叫他们不要轻易动心或惊慌。动词“坚守”本意为“施展耐力”,可指体力或脑力。他要读者们用力抓紧“我们所传授的教导(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作“所领受的教训……我们”)”。被翻译为“我们所传授的”(has edidachthēte)的字面意思是“你们所领受的教导”,提醒他们曾接受过使徒的教导。既然领受了这些教导,现在他们的责任就是忠心地去遵守。毫无疑问,这个劝勉乃是有鉴于对主的日子错误的教导所引发的,这种教导曾使他们动心与惊慌(2节)。
这个被翻译成“教训”(paradoseis)的名词,在英王钦定本中一贯被译为“传授”,其意思是“那所传的东西”,指老师传给学生的教导。该词汇是早期教会的惯用语之一,与福音信息的传播相关联。摩尔表示,“‘传授’这个词始于犹太习俗与语法,被纳入基督徒的用语中。犹太人认为他们的律法是由神‘传’给摩西,再由摩西‘传’给约书亚,如此代代相传。”[22]
新约提到了三种传统的教导方式。一种是犹太教“古人的遗传”(可7:3-9;太15:2-6),就是法利赛人的口传教导,到了耶稣的时代,已经产生了巨大且负面的变化。另一种是异端的教义,曾试图入侵歌罗西教会,被保罗批判为“照人间的遗传”(西2:8),即一种纯粹是源于人的虚假教导。保罗在此所指是第三种的传统教导,就是真正的由神所赐的福音信息。这个信息的内容,“不仅是从历史中的耶稣传下来的(参林前11:23),而且透过复活之主借着他的灵在他的使徒和门徒身上持续得到证实。”[23]
在此处,保罗所指的“教训”,乃是帖撒罗尼迦信徒们曾接受过的各样基督教义的教导;在3:6中所指则是有关日常生活行为的教导。透过宣教士们明确的教义教导,这些信徒才能得到重生。很明显地,保罗确信这些信徒扎根在他们所接受的信仰上。比克内尔评论道,“基督教从来都不是一个没有教义的宗教。”[24]
遗传一词的基本含义,蕴含着福音信息的传承本质。保罗从主那里得到这信息,并传授给他带领归信的信徒们(林前5:1-3)。福音并不是保罗丰富想象力下的产物,而是神对他的启示。他们所领受的信息的源头确保了信息的合法性,因为他们所得的信息来自神,他们必须抓紧这信息,不让任何其他教导取代。
使徒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来传递他的信息,“不拘是……口传的,是信上写的”(eite dia logou eite di’epistolēs hēmōn,字面意思是“无论藉着我们的话语或书信”)”。“我们”修饰了两个名词。这教导乃是借口传或是书信传达。当宣教士们还与他们同在时,他们已经接受了口传的教导。在此所提的“信”虽然是一种十分笼统的表达,但似乎清楚地指向帖撒罗尼迦前书。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口传还是书信,保罗希望帖撒罗尼迦信徒们对它们的权威性一视同仁。在2:2中,保罗对假借任何一种方式去滥用他的权威发出警告。
帖撒罗尼迦信徒们所持有的使徒教导,既有口传也有书信,但如今并非如此。今日,我们所有的使徒教导是透过新约圣经保留下来的。如果有人能证明使徒们的口传教导确实传到今日,并与其书信一样持有毋庸置疑的真迹特点,对我们而言,它们将具有同样的权威。但是,就事物的本质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所谓使徒们的口传教导,就其权威对后来的时代而言,不能将它与证实为真迹的书信相提并论。
(三)为被拣选者祈祷(16-17节)
连接词“现在”(de,译注:新国际译本与和合本皆省略)具转接性质,标志着经文的内容从劝勉转变成祈祷。保罗深知,若要他的劝勉与教导产生果效,必须由神在读者们心中作工。
在此指出他们祈祷的对象是“我们主耶稣基督和……我们的父神”,这与帖撒罗尼迦前书3:11相似。被翻译成“他自己”的代名词(autos,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省略的)再次出现在句首,凸显其强烈语意,“现在愿他”就是所祈求的对象,赐给他们所祈求的。在此处,祈祷的对象是三一神的两个位格,但是次序互换,“我们主耶稣基督”出现在“我们的父神”之前(参加拉太书1:1;林后13:14)。表示认信告白的“我们”一词置于圣子与圣父之前,代表他们的祈祷并不是对着一位漠不相干的神祇所发,因他们真实地经历过神。
在此处,祈祷对象次序互换的理由不明,或许是因为在前一段经文中凸出强调圣子的地位。这种次序上的变化表明,保罗并不认为圣子在神性方面低于圣父。米利根指出,这个次序是“在这些书信中的一个显著例子,就是圣子与圣父享有同等荣耀。”[25]
“爱我们、开恩将永远的安慰并美好的盼望赐给我们”,这一称呼因其在句中的位置,好像只指“我们的父神”。但是这可能并非如此,因为那出现在句首的“他自己”(autos)也可能包括圣子。同时,在第17节中的动词皆为单数,看来这整个句子的结构旨在强调三一真神的合一性。很明显,圣父与圣子在他们的行动上原为一(参 约10:30,12:45,14:9)。圣父借着圣子彰显他自己(太11:27)。无论这同位附加词兼指圣父与圣子,还是按照语法较可能只指圣父,无论在哪种观点下,所提到的行为的源头皆为神。
“那爱我们……并……赐给我们”是由同一个冠词所支配的两个过去式分词组成,这两个动作之间有密切的关联,第二个动作乃是第一个动作的结果。虽然这过去式可以看作是表述性的,也就是陈述概括的事实,但更有可能的是指向过去一些特定的事件,也就是与福音起源有关的那些历史事件。十字架是圣父爱的至高表现,基于这一事件,他赐人各样恩赐。我们乃是神施爱的指名对象,包括了作者们和读者们,以及所有属神的人。假如保罗所指的仅局限于在帖撒罗尼迦事工中所发生的事件,那么他在这里会用你们而不是我们。如贝斯特评论道,“保罗无法将基督的爱仅局限在帖撒罗尼迦的信徒身上,因为他对这爱的真正理解来自他自身的经历(加2:20)”。[26]
在此,神赐给的两大恩赐被称为“永远的安慰并美好的盼望”。这两个名词都没有带定冠词来指明它们的性质。“永远的安慰”是所有信徒现在拥有的,与这世上短暂多变的安慰形成持久的对比。名词(paraklēsin,见帖前2:3的讨论)在此可作“安慰、减轻忧伤”或作“鼓励”。如果前者为它的意思,那就是指神所给的安慰,能胜过世上的各种试炼与忧伤。但是,因为这恩赐是“永远的”,并不仅限于今生,似乎最好接受“鼓励”这一含义。马歇尔评论道,“保罗所指的乃是内在的鼓励,能使读者们信心十足地面对将来的各种试炼。这种鼓励是永远的,意思并不是指它不会失效(参新英文圣经),而是指像永生一样,从今生持续到永世。”[27]
同样地,“美好的盼望”也是现在所拥有的,但是它展望的是与基督再来时有关的各种祝福。这个盼望是有凭有据的,因为它是基于神确实的应许。这个盼望是一个充实的基督徒生命的基本特征(帖前1:10),就其本质与效果而言,皆为美好,能带出有益的影响。对珍惜它的信徒而言,是鼓舞和扶持。
虽然在希腊原文中,“靠他的恩典”(en chariti,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作“开恩”)出现在“永远的安慰并美好的盼望”之后,它们并不是与刚才所讲的“盼望”连在一起,而是与“赐给”连在一起,就如新国际译本的顺序(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为“靠他的恩典,赐给我们永远的安慰并美好的盼望”)。“靠”(en)指向这恩赐的依据,不是借着人的功德,而是完全靠基督的赎罪之工。介词en可能也是指这些祝福在人类经历中起作用的范围。唯有在神圣恩典范围内的人才能真正地经历这些指定的祝福。
作者们为读者们所作的两项祈祷是:“安慰你们的心,并……坚固你们。”这两个动词皆为过去式祈愿语气表达祈祷的意愿,具表述作用,概括地陈述所求的祝福。他们为读者们祈求的安慰,让人回想起2:1-2提到的有关因主的日子所产生的惊慌。宣教士们祈祷,让他们的心,也就是人之存在的核心(见帖前2:4的讨论),能得到安慰与鼓舞。他们同时也请求神“坚固你们”,就是坚定稳固,使他们的整个基督徒生命完全成熟。这将体现在“一切善行善言上”,也就是他们所做和所说的一切。这里“行和言”的顺序与保罗通常的顺序相反(罗15:18;林后10:11;西3:17),这意味着在一个成熟的基督徒生命里,实践高于理论。“一切”强调其兼容性,“善”是这两项使人受益之行动的特征。
这些劝勉与祈祷在范围上广泛且笼统,它们很好地预备读者们来面对接下来更加具体的劝勉。
[1] 在科尼比尔,蒙哥马利与韦的译本中,对作者的指称限定于保罗,因此用单数“我”,其出发点乃是基于“我们”是保罗用此代名词来表达三人集体的心意。
[2] I. Howard Marshall, 1 and 2 Thessalonians,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p. 206.
[3] James Everett Fram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pp. 276–77.
[4] 英文圣经有诸多翻译:“为了那原因”(英文修订译本、美国标准译本、罗瑟拉姆译本);“那”(达秘译本〔Darby〕、杨〔Young〕);“为了”(20世纪新约圣经);“因为”(科尼比尔译本、拉蒂译本〔Lattey〕、莫法特译本、蒙哥马利译本、韦译本、伟茅斯译本〔Weymouth〕、威廉姆斯译本、伯克利译本、新英文圣经、新美国标准圣经、修订标准译本)。菲利普斯译本则没有翻出这个连接词。
[5] James Denney,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3772.
[6] Ernest Best, A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Harper’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316.
[7] Leon Morris,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 Thessalonians,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pp. 237–38.
[8] Edward Headland and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66.
[9] George G.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189.
[10] C. F. Hogg and W. E. Vine,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271.
[11] J. C. Riggenbach, “The Second Epistle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Lang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p. 145.
[12] William Neil,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181.
[13] 这样的翻译在斯克里夫纳(Scrivener)、韦斯科特和霍特的希腊文版本、苏特、霍奇斯-法斯塔德基于主流文本的希腊文新约圣经及塔斯克的希腊文版本中皆加注于页边。在奈瑟勒和阿兰德的希腊文圣经与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的不同版本中,虽然它被包括在正文中,但是也认为原文乃是aparchēn。有关经文证据,参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第3版,编辑者们给予C级。
[14] 我们不同的英文圣经中,皆用“初熟果子”的复数形式,但希腊文一定是单数。
[15] Marshall, p. 207.
[16] Ronald A. Ward, Commentary on 1 & 2 Thessalonians, pp. 163–64.
[17]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the Thessalonians, to Timothy, to Titus and to Philemon, p. 450.
[18] 参彼得前书1:2“圣灵”前并无冠词,但那里提到“父神”和“子”,很清楚地表明是指圣灵。
[19] Alfred Plummer, A Commentary on St. Paul’s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76.
[20] Findlay, p. 190.
[21] Denney, 6:373.
[22] A. L. Moore, 1 and 2 Thessalonians, The Century Bible, New Series, p. 109.
[23] F. F. Bruce, 1 & 2 Thessalonian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p. 193.
[24] E. J. Bicknell,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82.
[25] George Milliga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08.
[26] Best, p. 320.
[27] Marshall, p.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