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劝  勉(3:1-15

 

1弟兄们,我还有话说: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好叫主的道理快快行开,得着荣耀,正如在你们中间一样;2 也叫我们脱离无理之恶人的手,因为人不都是有信心。3但主是信实的,要坚固你们,保护你们脱离那恶者(或作“脱离凶恶”)。4我们靠主深信,你们现在是遵行我们所吩咐的,后来也必要遵行。5愿主引导你们的心,叫你们爱神,并学基督的忍耐。6弟兄们,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们: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不遵守从我们所受的教训,就当远离他。7你们自己原知道应当怎样效法我们。因为我们在你们中间,未尝不按规矩而行,8也未尝白吃人的饭,倒是辛苦劳碌,昼夜作工,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9这并不是因我们没有权柄,乃是要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效法我们。10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曾吩咐你们说,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11因我们听说,在你们中间有人不按规矩而行,甚么工都不作,反倒专管闲事。12我们靠主耶稣基督,吩咐、劝戒这样的人,要安静作工,吃自己的饭。13弟兄们,你们行善不可丧志。14若有人不听从我们这信上的话,要记下他,不和他交往,叫他自觉羞愧;15但不要以他为仇人,要劝他如弟兄。

 

这封书信的结尾部分是劝勉性的。它以“最后”(to loipon,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作“我还有话说”,杨译本作‘至于其余的’)一词作为开场白。这个词指向那些仍在使徒心中的劝勉事宜。保罗使用该词来介绍实际的劝勉,但这并不代表这封信即将结束(见帖前4:1的注解)。同时,这也不代表将要讨论的事宜是不重要的。很显然,这章所处理的议题是写这封书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三段。1-2节中,作者请求读者为他们代祷;而在3-5节中,他们表达了他们个人对所带领归主之信徒的信心,相信他们将持续长进。但是按照保罗的一贯作风,这些内容只是引言,紧接着的则是重要却令人不愉快的内容,就是需要惩戒帖撒罗尼迦教会中那些不按规矩而行的成员(6-15节)。这个问题至关紧要,因此作者以强有力的方式和较长的篇幅来处理。

 

(一)请求读者们代祷(1-2节)

 

作者们首先请求读者们为他们代祷(1节上),然后列出两件代祷的事项(1节下-2节)。

 

1. 请求代祷(1节上)
 

“弟兄们,……请你们为我们祷告”重复了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25中所作的请求。动词的位置出现在收信人的称谓之前,表示强调。按照原文的字序和语气,可以用生涩的语句表达为“最后,持续祈祷,弟兄们,关于我们”。这个现在时动词加强了请求读者们代祷的迫切之意。“为我们”(peri hēmōn)敦促读者们特别地为作者们祈祷,就是将作者们视为代祷的特定对象。保罗刚刚表达了他为受到惊吓的读者们祈祷(2:16-17),在此他让他们在互相代祷中扶持他。“帖撒罗尼迦信徒在试探中需要别人的代祷,但他们也需要为别人祈祷。为别人代祷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1]

 

请求读者们为自己代祷合乎保罗的一贯作风(罗15:30-31;弗6:18-19;西4:3;门22节)。他提到这些代祷的结果,显明保罗深信祷告的大能(林后1:11;腓1:19)。因为他深感自己需要神不断地赐予能力,这促使保罗多次请求他人为自己代祷。他的代祷请求向读者保证说“在为宣教士们代祷之际,这些信徒也参与了福音的传播”。[2]

 

2. 指明代祷事项(1节下-2节)
 

作者首先列出了两项代祷的请求,每项之后都附加一个评论。

 

1)主的道理快快行开
 

第一个请求是“好叫主的道理快快行开,得着荣耀”。“道理”(ho logos,与帖前1:8相同)是指福音,就是基督的好消息。在这些书信中,“主”通常指的是耶稣基督。米利根注意到,这一称呼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总共出现过22次,他得出结论,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称呼只用于圣子,因此最好在全书中一致使用”;他坚持认为“主”这一称呼“应被看作这两卷书信中独特的名字”[3]

 

这一称呼表明了“福音”的权威性,所使用的两个动词使其拟人化。“快快行开”(字面意思为“跑”)与“得着荣耀”描绘的是一股自有的力量,所向披靡地横扫全地。这两个动词皆为现在时,他们并不是只求一次显著的胜利,而是不断地进展,使它“能不停地跑,不停地得荣耀”(罗瑟拉姆译本)。第一个动词,显然是引自赛跑的比喻,表明保罗喜欢用运动员来作比喻,但是这可能是“潜意识地引用”诗篇147:15[4]这一比喻指明了“使徒的眼里这个词的生动、活跃的本质”。[5]这里要表达的并不是指一场毫无阻挠的比赛,而是在已定的前行航道上迅速地推进。“这比喻有一种迫切感,这也正是新约教会使命的特点。”[6]

 

第二个动词,“得着荣耀”(kai doxazētai)是第一个动词所产生的结果。“并”(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省略)标明这两个动词的连续关系。该动词并非中动语态(middle voice),如“推崇自己”,而是被动语态,“得着称赞”(韦茅斯译本)。当人们见到神的话在信徒生命中表现出转变的大能时,神的话就会因着神所赐予的品质而“得着荣耀”、赞美和尊崇。

 

“正如在你们中间一样”,这一补充说明是保罗对读者的称赞,因为他们接受了使徒所传的信息。在帖撒罗尼迦传福音产生了迅速且引人注目的果效(帖前1:5-2:12)。“正如”表示一种完全的雷同,暗指事件本身提供了一种模式,说明它们在别处要祈祷什么。保罗所附加的“也”字(kai,译注:新国际译本与和合本皆省略),委婉地提醒他们,类似的接待在其他地方也发生过。“在你们中间”(pros humas)意指这些结果是当帖撒罗尼迦信徒们与福音接触之后所产生的。这个有比较性质的“也”字表明,保罗用“跑”(编者注:和合本译为“快快行开”)这个字所表达的是福音“迅速散播”,而不是“不受阻拦”,因为虽然福音在帖撒罗尼迦迅速地传开,但也受到激烈的敌挡。保罗在补充说明的句子中没用使用任何动词,他可能想到了他在那里时所发生的事,也想到了在写这封书信时的状况。

 

2)脱离无理之恶人
 

第二个祷告的请求是“也叫我们脱离无理之恶人的手”。第一个请求是让福音能顺利传扬,这第二个请求则是为了福音使者的安全。第一个请求不是对人的,这第二个请求却与人有切身关联,“我们”所指就是作者们,“也”指出这两项请求之间的关系。这一代祷请求揭示了保罗自我保护的人性本能,这是无需否认的。保罗也不能避免天然的“肉体退缩,以躲避潜在的危机”[7]。我们也不必因保罗请求代祷使他脱离敌人的手而责备他,因为他的动机是求福音能持续地传扬,而不是个人轻松度日。为了能有效地宣扬福音的好消息,他需要有这样的脱离。当保罗计划去耶路撒冷时,因顾忌当地凶恶的非信徒,他在罗马书15:31里也作过类似的请求。这个请求为的是提醒读者,作者们因着对福音的忠诚也会遭受苦难。

 

动词“脱离”或“拯救”(rusthōmen)是过去式时态,表明在一个特定的场合——敌人看似已经完全掌握了他们——从实际存在的危机中被拯救出来。作者们的处境确实是非常艰难,这些敌人被描述为“无理之恶人”(tōn atopōn kai ponērōn)。所用的定冠词指明,这是一群具体的、众所周知的恶人。这里的两个形容词描述了这群人的特性。第一个形容词“邪恶”(atopōn;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作“无理”)是一个具负面意义的词,其字根含有“没有着落、不恰当”之意,代表有害的。它通常是指事物,新约中唯有此处用来指人。从伦理意义上使用时,它表示那些“不当的”,就是“悖逆的、可怕的、骇人的”,因此是“邪恶”(wicked)的。在蒲草纸文献中,该词用来形容对财产的重大侵害。[8]当用来形容人时,该词是指那些能够以邪恶、无耻的行为伤害他人的人。第二个形容词是“恶”(evil),所指的不仅仅是被动消极的敌意,而是主动积极的恶意。它描绘了这些敌挡者狠毒和摧毁的本质。第一个形容词描述了他们的行径,第二个形容词则指出他们的品格。

 

这幅描绘敌对者的画面似乎很清楚地指向在哥林多的激进犹太分子。[9]帖撒罗尼迦信徒们曾亲身体验过这些敌挡者(徒17:5-9),所以他们非常了解这个威胁的严重性。保罗在庇哩亚与这些激进的对手有过更进一步的接触(徒17:13-15),就在他撰写这封信时,那些排斥他信息的犹太人在哥林多也显示出同样的威胁态度。使徒行传18:12-17所描述的这些人对保罗的攻击,无疑发生在撰写这封书信之后,但是那仅代表这暗流涌动已久的敌意终于公开爆发了。

 

“因为人不都是有信心”或作“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信心”(杨),说明了这些敌挡者的存在。他们的敌意出于对福音的不信,这就是他们邪恶反应的真正根源。“信心”一词带定冠词,是指基督徒的信心,这显然不是指基督教教义对信仰的教导,而是福音对听者所要求的接受心态。显然,这些敌挡者不是基督徒。这信心“不都是有”,不是人人都有“信心”,这是一种悲哀的清描淡写。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很多人不接受这信仰。“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论福音在某些地方有多么有成效,仍有一些人不接受它。”[10]

 

附加在第一个代祷请求之后的陈述提到了福音的接受程度;在此处,评论者则以忧伤的心承认福音遭到普遍拒绝的事实。这是对事实的一种认识,就是福音在以大能被宣讲时,便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种反应。

 

(二)表达对读者们属灵长进的信心(3-5节)

 

在为自己请求代祷之后,他们的思念又回到心爱的信徒身上。这些读者们的安危与属灵长进是他们最关心的。但是他们对读者们的感受并不是沮丧和困惑,而是确切的信心。他们信心的基础是主对他们的信实(3节),以及读者们在所受的各样吩咐上的顺服(4节)。这信心也借着继续为读者们的祈祷而得到坚固(5节)。

 

1. 主对读者们的信实(3节)
 

“但”(de)标明经文的转折,引出一个相对的真理。从“人不信”这一令人沮丧的事实,转向“主是信实的”这令人鼓舞的真理。这突然的转接在原文中是由两个谐音字交错组成:“人不都是有信心(pistis),但主是信实(pistos)的”。这种文字游戏是保罗惯用的手法。不信的人与信实的主之间的对比让读者们确信,虽然来自撒但的对抗是极其邪恶和险恶的,但主的计划和旨意终必得胜。斯韦特评论道,“保罗酷爱将神的完美与人的脆弱和罪作对比:比较以弗所书2:34;提摩太后书4:1617。”[11]“主”耶稣是他子民的统领者和捍卫者,在成就他的应许和履行盟约的承诺上,将永远彰显出他是“信实的”,是值得信赖的、可靠的。动词“是”虽可省略,但在此处有“是”这个字,强调了主的信实属性(参林前1:910:13;林后1:18)。保罗的惯用语是“神是信实的”,但在此处改为“主”,这与保罗在这些书信中强调的“主耶稣”这一称呼相一致。普卢默评论道,“在旧约中,神对自己话语的信实是他特别属性之一(申7:89;赛49:7)。在此处,这个属性用来描述基督。”[12]在哥林多后书1:20中,保罗说,神信实地为他的子民成就他一切的应许,这在耶稣基督身上已得到确证。基于主的信实,读者们有双重的保障,“他要坚固你们,保护你们脱离那恶者”。这亲切的安慰乃是出自作者们的牧者心肠。作者们在简要地提到他们自己的困境之后,他们的思念很快回转到读者们的安危上。

 

主“要坚固”他们,也就是使他们坚定稳固。这一保证连结了2:17中的祈祷。那里所陈列的祷告在此成为依据,信实的主会应允他们的祈祷。他们对主的日子已经来临的教导所引起不安的情绪,很清楚地表明他们需要这种内在的平安。在帖撒罗尼迦前书3:2中,保罗告诉帖撒罗尼迦信徒,提摩太被差派去“坚固”他们的信心。这种坚固信徒的宝贵事工固然是人所能为,但保罗深知这种“坚固”从根本上乃是神所作的工。

 

“保护你们脱离那恶者”,这句经文以“充满无上信心的语调”[13]继续描述第二项保证。新约经文中,“坚固”与“保护”这两个动词仅在此处一起出现。第一个动词应许他们内心的稳定,第二个动词则保证他们会在外在的攻击中得到保护。这两个动词的时态都是将来时,可以被理解为持续的动作。正是主那不止息的工作,确保了他子民内在的稳固与外在的平安。

 

“保护”传递了一个军事方面的意象,表示对暴力攻击所作的武装防御与征战。他们所得的应许,就是能安全地“脱离那恶者”(apo tou ponērou)。从语法上讲,这句可解读成中性,就是“脱离邪恶”或“所有是邪恶的”(菲利普斯译本);或解读成阳性,就是“那恶者”,即魔鬼,上下文必然决定其意思。在主祷文中(太6:13)也出现过同样的歧义。两者都有可取之处,若是中性,“恶者”被概括性地认为是各种邪恶的集和;若是阳性,“恶者”被拟人化,并透过其首领展现出来。

 

按照上下文,阳性解读较为可取。它把得胜的主与那恶者直接对立起来,标志着保护子民的主与心存恶意的撒但之间的对比。这种观点也与第2章所描绘的问题相吻合,那里所讨论的争战对象无疑是具有位格的。芬德利观察道,“教会和基督徒生命所面对的争战,并不是仅限于各样学说与抽象的力量,而是与一个有位格的对手的交锋,因为在各种不同力量的背后必有其主宰者的意志。”[14]除此之外,阳性解读较为可取,也因为在新约经文中,它出现的次数远超过中性。莱特富特(Lightfoot)发现在新约经文中,只有两次是毫无疑问的属中性解读(路6:45;罗12:9),但有十次确实使用的是阳性(太5:3713:193849;弗6:16;约壹2:13143:125:1819)。他进一步指出,“早期版本与东正教仪文的证据明确指向阳性解读”,同时,“希腊作家们对这种看法是完全一致的”。他认为,拉丁教父们在这解读上的分歧,主要是受到奥古斯丁(Augustine)的影响,导致对中性解读的广泛接受。[15]

 

2. 对读者们的顺服所表现的信心(4节)
 

“并且”(de,新国际译本中未译出。译注:和合本也省略了)标志着经文的转折,更进一步表达对读者们的信心。作者们虽然将这些信徒的安危交托于保护他们的主,但他们还是很委婉地认可读者们的顺服。这是另一个提醒,主在信徒身上的工作并不会使信徒消极、被动。在救赎的宏大计划中,神的能力给人与人的努力是联合在一起的。

 

“我们……深信”是作者们以十足的把握称赞读者们,对他们的顺服满有信心。作者们针对将要讨论的困难事项,这是另一种巧妙的手法,旨在赢取读者们甘心乐意的顺服。

 

他们“靠主”(en kuriō eph’humas,字面意思是“在主内有关你们”〔美国标准译本〕)得到这信心。紧接在动词“我们靠主深信”(pepoithamen[16]之后有两个介词短语,新国际译本没有翻译出第二个短语(译注:和合本也省略了)。该动词可与两个介词短语中的任何一个相连结,如果与第二个介词短语(eph’humas)有关,其意思是“因你们与主的关系,我们对你们有信心”。托马斯对此的解释是,“保罗对属基督的人有信心,相信他们与基督的联合克服了人性的软弱”。[17]威廉姆斯译本是这样翻译的:“借着主,我们对你们有信心。”比较可取的是,这动词与“在主里”(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作“靠主”)有关。希腊原文的词序支持这种观点。作者能持有这样的信心,是因为那些人是“在主里”。“在主里”与保罗最喜欢的用语“在基督里”其实质意义相同,就如布鲁斯所评论的,“作者确信主会在那些信徒身上继续去作他显然已经开始的善工(参1:3;帖前1:6-82:13144:910节上)。”[18]巴恩豪斯(Barnhouse)强调这一联系,断言称“保罗的信心并不在帖撒罗尼迦信徒身上,而是在主里对他们有信心。”[19]作者们的信心并不是在于人性的可靠,而是在于主,他会使他们甘心,乐意顺从吩咐给他们的命令。这样,放弃了任何对人性的信靠,基督徒的信心会“得到信仰的独特保证”[20]。“对你们”(eph’humas)指,帖撒罗尼迦信徒,作者们个人对他们有信心。epi与直接受格连用,所描绘的是他们是箭垛,让信心发矢中的。这里所指的信心是“你们现在是遵行我们所吩咐的,后来也必要遵行”。在原文中,“我们所吩咐的”出现在这两个动词之前,“你们现在是遵行,后来也必要遵行”凸显他们顺服的缘由。动词“我们……吩咐”的含义是,一个来自有权柄之人的信息传递给他人(参帖前4:2中的同根名词,以及4:11的动词),这里所指的不仅仅是建议或有益的忠告,而是具有约束力的命令。现在时表明这不是过去颁给他们的一些禁令。所吩咐的事,不仅指“为他们代祷”这个指示(1-2节),也特别指让他们去惩戒那些不按规矩而行的人(6-15节)。第61012节的重复使用,印证了该动词所表达的意义。

 

这亲切温和的认可——“你们现在是遵行,后来也必要遵行”——缓和了这种严厉的命令语气。这种认可对这些信徒目前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表示作者们满心相信他们会继续如此行。作者们当时没有必要质疑这些信徒的忠诚顺服,也没有理由怀疑这些信徒继续服从的意愿。

 

3. 为读者们成长的祈祷(5节)
 

所发出命令的难度很高,使得作者们不由自主地又开始为读者们祈祷。在这封简短的书信里,这是第三个祷告(1:11-1216-17)。连词“并且”(de,新国际译本与和合本均未译出)在此处似乎有些许负面语意,即“可是”。该词指出一个事实:如果没有主使他们顺服这些诫命,使徒所颁布的命令便不会有任何果效。

 

祷告的对象是“主”,就是“主耶稣”。在新约中,这是另一个较为罕见、直接向主耶稣祈祷的例子(参徒7:59)。在本章的头五节经文中,这是第四次提到“主”,强调了保罗坚定的信念,即尽管目前还有邪恶之人的阴谋和攻击,以及神子民的不完全,但是基督依然在圣徒的生命中掌权。

 

作者们为读者们所献上的祷告是,“愿主引导你们的心,叫你们爱神,并学基督的忍耐。”动词“引导”所传达的意思是将一个通道中的阻塞物移除,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新约经文对该动词的用法,暗示所成之事乃是透过神的主权掌管人的行为来实现(见帖前3:11的动词)。这个词暗示帖撒罗尼迦信徒们尚未达到保罗为他们设定的标准。过去式概要地陈述了祈祷的行动,却没有指出其过程。唯有当他们顺服在神至高无上的带领下,他们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作者们祈祷他们“的心”,就是他们内在的自我,能被引导去“爱神,并学基督的忍耐”。他们确实地体验到了这祈祷,就会真正遵循使徒的命令。

 

在这句“爱神”(tēn agapēn tou theou,“神的爱”)的表达中,“神的”可被解读成受词属格或是主词属格。[21]若是受词属格,其意思是他们对神的爱。为支持这一观点,格洛格(Gloag)解释说,“爱神就成全了律法,因此使徒祈祷帖撒罗尼迦信徒们能被引导进入对神的爱,使其成为可悦纳之顺服的本质与源头”。[22]但有其他解经学者认为,要与保罗书信中在该短语的普遍意义上一致,此处应该被理解为主词属格,就是神对他们的爱(见新国际译本,新英文圣经)。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祈祷的意思是“让他们更充分地领会在基督里所彰显的神的爱”。[23]但是莱特富特所言似乎是对的,他如此断言,“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使徒们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或广泛性,来阐述一个伟大的属灵真理,这两种意思如此水乳交融,以至于当这句话出现时,要将它们彼此分隔,可能性微乎其微。”[24]这教导我们一个全面的真理,就是神对我们的爱,正如我们所经历到的,在我们心中产生了对他这份爱的回应(参约壹4:9-10)。唯有这种在经历到神的爱之后所产生的爱,才能激励我们以喜乐的心来遵守神的各样诫命。

 

同时,他们也祈祷读者们可以持有“基督的忍耐”(tēn hupomonēn tou Christou)。这里也是属格“基督的”(tou Christou),可被解读成受词属格或是主词属格。若是受词属格,则意为耐心地仰望基督,因而英王钦定本的翻译是“耐心地等待基督”。这种解读与此书信的主题是一致的,即“这两封书信的主题皆为“基督的再来”……他们应当学习以耐心来等候那伟大的圆满结局。这封书信的主要目的是谆谆教诲读者们,以那美好的盼望为念,耐心地等候”。[25]豪克(Hauck)认为,“基督的忍耐”在此处的意思是“对基督会在荣耀中再来的盼望。”同时他认识到,hupomonē在绝大多数的新约经文中是“表达在现今邪恶世代的试炼与考验中,基督徒所表现出坚定不移的耐力”[26]。这个重要的术语(hupomonēn)是一个复合词,其字根具有“留在……之下,站得稳”之意,因此它最主要的意义是是“坚定不移、耐心、毅力”。这个基本的意义更适合把该词解释为主词属格,其意思是“基督的忍耐”(罗瑟拉姆译本),也就是他所展现的忍耐。在基督这名称前使用的定冠词(the Christ),所指的并非那历史人物耶稣,而是为众先知所预见、现在也为众信徒所认识的那受难的弥赛亚。因此,“基督的忍耐”可以是指弥赛亚所显示的忍耐(主词属格),也可以是指他在众信徒心中所激发的忍耐(作者的属格genitive of the author)。看来最好的解读是将这两项真理都包含在这祈祷中。主所展示出的坚定不移的忍耐,必能挑战他们在自己的生命中展现出同样的品质。

 

(三)处置不按规矩而行的人(6-15节)

 

在此有一个具转接性质的连接词de(译注:新国际译本省略了,和合本也未译出),标志着对新话题的引入,作者们在之前的经文中巧妙地预备读者们的心来面对这一话题。该话题对作者们的重要性,可从其在所占的篇幅以及断然处置的手法中得以窥见。这间新生教会的和谐与属灵福祉岌岌可危。此书信正是对“主的日子”这一教义的误导给予充分的处理(2:1-12)。教义上的误导和某些成员不按规矩而行并无明确的关联。虽然教义上的误导可能刺激不按规矩而行之行径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始作佣者。这不按规矩而行的问题,帖撒罗尼迦前书经略为提及(4:11-125:14),但是很明显,温和的催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在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这讨论一开始,就命令读者们远离不按规矩而行的人(6节),并列举出两个实例来支持这一命令(7-10节)。然后提到急需这一命令的原因(11节),并对不按规矩而行之人发出明确的命令(12节),以及对忠信的成员所作的附加指示(13-15节)。

 

1. 命令远离不按规矩而行的人(6节)
 

这个命令既带着权威又有亲切感:“弟兄们,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们。”新国际译本的翻译很明显为了强调这个命令的神圣权威,颠倒了原文的词序。原文的字面意思是“我们吩咐你们,弟兄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我们吩咐”或“我们命令”,这个带着命令语气的动词强调,现在所要求的并不是一个他们可以更改或争论的建议,而是一个要求他们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命令。先前在第4节中,作者们表达了他们的信心,相信帖撒罗尼迦信徒们会遵守他们的命令。现在他们颁布了一条命令让他们遵守。随后的命令中的内容表明,“你们”是指那些大多数头脑清醒的人,他们需要对这些少数扰乱的人采取纪律处分。“弟兄们”,这种亲切的称呼唤起了他们身为属灵大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因为事关这个大家庭的益处。

 

这个命令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而发的。虽然这称呼与命令本身可能有直接的关联,如罗瑟拉姆译本所言,“奉主耶稣基督的名,你们要远离”;但如此地连结似乎有些牵强。新国际译本的翻译次序也排除了这种可能性。这个称呼带有庄严而郑重的语气,暗示其重要性。作者是“奉……的名”吩咐读者,指出他们是正式的代表,因此带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权柄。这为信徒们所认信的全称,对主的位格赋予其应有的威严,并让人想起信徒对他的认信。普卢默评论道,“这种表达(奉主……的名),在旧约中用来指耶和华(出5:23;利19:12;申18:22;耶11:21等),在此很自然地转用于基督(林前6:11;弗5:20;西3:17等)。”[27]身为那些认定耶稣是主的人,帖撒罗尼迦信徒们必须自己去执行纪律处分。贝斯特评论道,“如果他们自己来处理这个问题,而不是让保罗直接地处置这些不按规矩而行的人,这将有助于这个属灵群体的成熟。”[28]

 

这具体的命令是“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就当远离他”。这里所提出的要求比帖撒罗尼迦前书5:14中的要求更为严厉。帖撒罗尼迦前书对他们的指示是“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而此处的命令是“当远离”他们。因为之前的警告没有产生效应,所以他们必须要以有限的隔离方式来施加压力,“行动能成就言语未竟之事”[29]。这命令不是要驱逐不守规矩的人或开除他们的会籍,而是期盼一旦命令执行了,就不必要走这最后一步。

 

动词“远离”(stellesthai)字根的意思是“设置或放置”,随后演变成“聚集在一起”,就如收起船帆,然后更普遍的意思为“拦阻、抑制”。这个词的中动语态(middle voice)的意思是“从”任何事情中“撤回或退缩”,不论是出于恐惧还是其他动机。现在时表示这应当是他们的常态,时时地与不守规矩的人分开,拒绝与他们往来。他们对违规者须持续地表现出“冷漠的态度”(韦译本),让这些不按规矩而行的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径造成了与其他成员之间的鸿沟。此命令暗示这些人不得参与会众的爱宴,也不能领圣餐。(有关类似的惩戒措施,参林前5:9-11;多3:10

 

“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ataktōs peripatountos,“行为漫无纪律”)的都应当受到如此的惩戒。这种惩戒并不否认他是一位弟兄,但是他的错误行为必须受到谴责。“凡有弟兄”表明问题会员乃是少数——这里一个、那里一个——但会众作为一个整体是健全的。为了属灵家庭的利益,这些有问题的弟兄必须受到教会严厉的谴责。教会有义务去惩戒内部的成员,至于那些教会以外的人,则不在其管辖范围之内(林前5:11-12)。

 

此处使用一个肯定句式和一个否定句式来形容这些人:“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不遵守从我们所受的教训”(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为“凡游手好闲、不遵守你们所领受的教训的人”)。这个描述“游手好闲”的时态是现在时,表示这是蓄意而为之。这些不按规矩而行的行为并非偶然失误,而是他们的常态。

 

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14中,除了“不守规矩的人”之外,还指出两类人,即“灰心的”与“软弱的人”,他们都需要肢体间的关照。从这个术语的用法中可见,所指的乃是那些偷懒成性、游手好闲的人。这里的上下文证实了该术语的意义,但很明显,这里所指的不仅仅是怠惰的行为。这些人除了不按本份工作之外,还爱管闲事(11节),搅扰别人的工作。他们不但不为自己的所需谋生,反倒期待从他人那里得到供养(12节)。

 

这些游手好闲之人的确切特征无法得知。他们可能是一些无所事事的人,寄望基督徒大家庭的奉养。但是也有可能不仅是如此。德波尔(DeBoer)认为这些人可能确实在教会中做教师:

 

 

 

他们对基督徒真实灵性的成长有谬误的见解。他们认为信徒灵性上的需求没有得到妥善的照应,为了弥补缺失,他们抛弃正当赚取生计的工作,全心投入属灵事工并成为狂热份子,致力于讲道和造就其他的信徒。为此,他们认为自己理当得到会众的奉养。[30]

 

 

 

这样的解读,对当时的状况也许是言过其实,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人并非仅是游手好闲之人,他们还积极地从事各样具有干扰性的活动。

 

对这些人的行径,也用了否定句式来形容:“不遵守从我们所受的教训”。“教训”所指是宣教士们所传授给信徒们的具体教训,就是有关基督徒日常生活应有的行为(参2:15的讨论),因此表示对这样重要的事情,他们并非没有受过教导。这教导不仅是指口传的,还包括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的教导。动词“你……所领受的”是不定过去时,只记载曾经受到这教导,而没有指出其时间性。根据此处所使用的动词(parelabete),意思是“收到所传送的”,而不是其最初暗示着“受到欢迎或恰当的接受”的edexate这个字。[31]霍格与瓦因认为这里所指的“接受”,特别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而言,只是表面上的耳闻,而不是从内心积极的顺服所领受的。[32]有关此处所用动词的主语是“你”还是“他们”,不同的抄本存在相当多的变化。第三人称复数的“他们”合乎整体的语意,指“每一位弟兄”,代表这是一个数字。另外一种解读也有不少的抄本支持,就是“你领受的”。[33]但这很可能是出于抄写者的修改,将主词由第三人称复数改成所表达的单数主语。反过来说,抄写员将流畅的“你领受的”改成所用的不规则形式(paralabosan)可能性较小。贝斯特认为,“对于‘你’的主要论点,在于它比较适用于上下文。”[34]假如原文确实是“你”,代表帖撒罗尼迦教会整体,那么“他们”,就是那些游手好闲的人,也必然领受了这些教导。如果最初的读法是“他们”(似乎比较可能是这样),这便直接地指出一个事实,就是他们所行与所领受的有出入。他们所犯的罪是没有“遵守”(kata跟直接受格)——就是没有“沿着线走”或是没有与他们所领受的使徒的教导相一致。基督徒的品行必须由神圣言所提出的准则所规范。

 

2.用事实支持该命令(7-10节)
 

“因为”一词(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省略的)对刚刚给出的命令引入了解释的理由。因为使徒自己所作的榜样(7-9节)和所传授给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教导,显示出要求惩戒那些不按规矩而行的人是有道理的,他们的言行印证了这个命令的必要性。

 

1)使徒所作的榜样(7-9节)
 

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使徒以自己的行为驳斥了敌人的攻击(2:1-12)。如今,他们的榜样成了对这些归信者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作者们提醒众读者他们对这榜样有亲身的体验(7节上),同时也陈述这榜样的本质(7节下-8节中),以及这榜样背后的双重目的(8节下-9节)。

 

亲身体验使徒的榜样(7节上)

 

“你们自己原知道”是对他们所作的另一个呼吁,与帖撒罗尼迦前书对读者们个人体验的诉求类同(帖前2:1113:35:2)。这句话虽然是对全教会说的,但是所针对的乃是那些游手好闲的成员。强调用法的“你们自己”(autoi)指出他们确实拥有必须具备的体验。这在帖撒罗尼迦教会是众所周知的,没有不知道的借口,实在无须再被告知。他们没能按照教导去行,并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因为不愿意顺服。

 

他们从个人观察中得知“应当怎样效法我们”,意思是“效仿我们”。在帖撒罗尼迦前书1:6中,帖撒罗尼迦信徒们效法使徒的榜样被欣喜地认为是一个蒙福的实例;而这里的要求是让他们去持续操练。“怎样”指出了实践的方式,意思是“透过什么样的行为”。信徒持续地效法(现在时)面前的榜样是道德上的义务,保罗认为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就如他使用“应当”(dei)一词,该词通常翻译成“必须”。对我们而言,这似乎是一个大胆的要求,但是保罗深信宣教士给他们带领归信的人留下了值得效法的榜样。他们言传身教,因此保罗能自信地说:“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

 

使徒榜样的本质(7节下-8节中)

 

保罗用“因为”(hotiNIV中没有出现)引入了“他们的榜样是值得效法的楷模”的历史理由。他分别用否定句和肯定句扼要地陈述了其基本特征。这段陈述显然是要将宣教士的品行与那些游手好闲之人的品行作对比。保罗用否定句对他们自己的品行作了双重声明,“因为我们在你们中间,未尝不按规矩而行,也未尝白吃人的饭。”前者是总体的介绍,后者则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行为。

 

“我们在你们中间,未尝不按规矩而行”是一个否定形式的声明,概括性地指出宣教士们在帖撒罗尼迦是如何服侍的。不定过去时与否定词连用“未尝不按规矩而行”(ouk ētaktēsamen[35]陈述了概括性的否定声明,即“我们在你们中间,并不是没有纪律的”(韦茅斯译本)。这是个谦虚的陈述,因为他们在帖撒罗尼迦时,一直都是殷勤忙碌,并且甘心乐意地劳苦服侍。他们所活出的榜样与对这些信徒的要求并没有任何的冲突。

 

接下来,“也未尝白吃人的饭”是用否定句更进一步指出他们榜样的具体特征。这个过去式时态再一次指出他们没做的事。“吃人的饭”不仅指“吃一餐饭”,而是“谋生计、得到奉养”。保罗的意思并不是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信徒友善的邀请到家里进餐,而是拒绝靠信徒们维生。他们拒绝从任何人(para tinos)得到奉养,更字面的意思是“从任何人旁边”,就是让别人传递给他们。他们并没有“白”(dōrean)吃人的饭,“白”的意思是“当作礼物”,就是不付出任何代价。该副词以强烈的语气位于句首,借此强调他们拒绝这种无端的奉养。曼森评论道,“保罗对这些寄生虫生活方式的谴责具有鄙视的语意。”[36]

 

很明显,这些在帖撒罗尼迦不按规矩而行之人确实为自己要求过这样的奉养(12节)。至于他们这种要求的依据是什么,则无法得知。是否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为教会的成员,教会对照应他们的生活有义务?还是因为他们自诩贫穷,这虽然是由自己的懒惰所导致的,却仍然认为有正当的理由支取教会的慈善基金?或是他们自称的“事工”(保罗却认为是管人的闲事〔11节〕),让他们认为值得这样的供养?

 

在此,保罗用一个强烈的反义词“倒是”(all)以一个肯定句引出所描述的使徒榜样,那就是他们“昼夜作工”。[37]这里的用词与帖撒罗尼迦前书2:9对使徒在那里劳苦服侍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这对使徒行为所做的正面描述,再次与那些教内的游手好闲之人形成鲜明对比,特此强调以训斥他们,使他们醒悟过来。

 

使徒榜样的目的(8节下-9节)

 

与这些信徒相关的是,宣教士们把自己作为辛勤谋生的榜样,这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消极方面讲,他们的目的是“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他们如此地自我牺牲,乃是不愿意增加这些信徒经济上的负担。在帖撒罗尼迦前书2:9中,对他们传道是为了个人利益的指控,宣教士们以自己在这方面的操守来驳斥。在此,他们刻意避免要求信徒们对他们提供经济支持,目的就是要使这些游手好闲之人对自己所作的不合理的索求感到羞愧。

 

对于传道却不收报酬的举动,保罗担心人们会误解。因此,他立刻加了一项声明:“这并不是因我们没有权柄”。“传福音的人从事工中获得养生,这个原则本是合宜的(林前9:3-14;提前5:18)。他们自己辛勤地工作谋生,并不代表对这原则有异议。”[38]对于从宣道事工中得到奉养的“权柄”(也就是合乎正道的权利或威信),保罗有一定的敏感度,所以他坚持不能忘记这一事实。他担心自己所立的榜样,会变成回绝其他工人养生权力的依据。这些信徒不能把保罗的作法变成“对待其他服侍者的准则”[39]。但是同时,保罗也坚持自愿放弃靠福音养生的权利。这样的耳提面命,更加有力地斥责这些游手好闲的人。宣教士们有合理的权利得到敬奉,却刻意回绝,而这些帖撒罗尼迦的游手好闲之人完全没有合理的理由,反倒坚持索求。

 

强烈的转折词乃是引入了对比性的真理,就是宣教士劳作谋生有着积极的目的。他们心中怀有一个积极目标,就是要训练这些信徒:“要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效法我们”。他们如此行“为的是”(hina)“将我们自己的榜样放在你们的面前”(罗瑟拉姆译本)。“我们自己的”出现在句首,着重强调这榜样的个人性。被翻译成“榜样”的单数名词(tupon)并非如惠登(Whedon)所言,证明“保罗是以复数来形容自己”,而是代表几位作者在这件事上的立场是一致的。[40]他们集体一致地立下勤勉工作与自立谋生的榜样。为了与信徒们相处时在他们面前树立榜样,宣教士付上了很高的代价。“使我们自己”(译注:“要给你们作榜样”,新国际译本直译为“使我们自己成为你们的榜样”)的字面意思是“为了使我们能牺牲自己”。这种忘我的精神让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权利,辛勤地工作谋生(参帖前2:8)。

 

他们付出代价所做的榜样是要给他们“叫你们效法”的。这给了信徒一个可以模仿的模式。现在时表示这是一种持久的期盼,“你们要一直模仿我们到底”(罗瑟拉姆译本)。虽然帖撒罗尼迦前书2:9没有直接提到他们拒绝接受经济支持的第二个理由,但是在与信徒关系的描绘中已经有暗示(2:8-12)。在此,他们坚持要读者们学习这榜样乃是命令,因为那些游手好闲之人的品行使他们必须如此。

 

2)具实用性质的教导(10节)
 

(译注:10节按新国际译本直译为:“因为既使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我们曾给你们这个规则:‘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

 

“因为甚至”(kai gar)或作“因为并且”引入了第二个历史事实来支持第6节所发的命令。这里的“因为”与出现在第7节句首的“因为”(译注:和合本省略的)相吻合,第7节所给的是第一个事实,“甚至”或“并且”指出他们提出的另一个重点。第一个事实与他们本身的为人处世有关,第二个则是他们所发的命令,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曾吩咐你们说,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这个表示时间的子句涵盖了宣教士们在帖撒罗尼迦事工的整个时期。“在你们那里”(pros humas)意味着彼此有面对面的个人关系,提醒他们这教导是亲口传授的,而“吩咐你们”(parēnggellomen humin,“命令你们”)则指出这教导是作为一种具约束力的责任而给予的。未完成时时态的动词表示重复的动作,意为保罗不断地叮咛众信徒他们所“吩咐”的。指示代词“这个”(touto,译注:和合本圣经没有将此字译出来)将读者的注意力带向教导的内容。这很清楚地表明,从一开始,“甚至还在帖撒罗尼迦时,这位使徒所受的启示和远见的智慧,就发现了有不按规矩而行和懒散的种子”。[41]为了纠正这些不良的倾向,宣教士们不断地告诫,“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以此来制止他们。

 

这个条件句式的声明已认定那里确实有人“不肯作工”。这个声明的重点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或缺乏机会,而是他们不愿意工作。至于那些无法工作的人,这里并没有任何斥责之意。“除了他自己之外,对于那些软弱无力不能工作的人,圣保罗的心是非常柔软的,这里的问题不是能力,乃是意愿。”[42]不论贫富,保罗的指令主要是斥责那些游手好闲的人。芬德利如此评论道,“对那些所谓‘靠自己的尺度过日子’的人,他们自认为是君子,属特权阶层,却不务正业,对社会也毫无贡献,这诫命无疑使他们的信誉扫地。”[43]

 

对于这些游手好闲的人,保罗唯一的回应是“就不可吃饭”。这命令清楚地指出,保罗并不是在陈述“一个人如果不工作,就没有饭吃”这陈词滥调。他坚持认为,不应该出于一种错误的怜悯心而供应这些故意游手好闲的人。保罗提出一个严肃的要求:“如果一个人拒绝工作,就绝对不能给他饭吃”(威廉姆斯译本)。向这些游手好闲之人施错误的怜悯心,只会助长他们懒惰,使他们堕落。如果他们拒绝工作,就让他们饿肚子!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懒惰的心态。保罗认为一个人以劳力谋生是有尊严的;他坚持认为,所有信奉福音的人都必须辛勤地工作,不能成为闲散怠惰的人。伦斯基很恰当地评论道,“这个宣告摒弃了一切虚伪的苦行主义,一切无基督徒品质的对工作的厌弃,一切高于工作的狂热崇拜,以及一切自身造成的被救济的资格。”[44]

 

关于保罗这准则的来源,人们有诸多猜测。有些人认为这是基于创世记3:19的犹太谚语;另有人认为这是来自希腊典故;还有人认为这是未被记载下来的“耶稣训诫”。清楚可见的是,这个具有道德本质的常识性真理很可能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表达,在此保罗赋予其基督教的色彩。

 

3. 命令信徒的原因(11节)
 

由于保罗在第6节中已经提到这些游手好闲之成员的问题,在此他以“因”(gar,新国际译本未译出)这个字引入这议论的细节。这些宣教士直接了当地提出他们的顾虑,“我们听说,在你们中间有人不按规矩而行”。“听说”这个动词是现在时,似乎最好将其看作是指重复的行为,在不同的场合中都听到过这样的信息。虽然这动词自然暗示这是口述信息,但是弗雷姆指出,蒲草纸抄本中对其使用的方式也可代表书信传递。[45]清楚可见的是,所指的信息乃是在寄出帖撒罗尼迦前书之后才收到的。当时,帖撒罗尼迦与哥林多两地商业交往频繁,这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机会带信息给留在哥林多的保罗。这事在帖撒罗尼迦广为人知,作者们能得到详尽的信息。

 

这些信息皆指出“在你们中间有人不按规矩而行”(tinas peripatountas en humin ataktōs),更字面意思为“在你们中间有人漫无纪律”(罗伯特·杨)。这里所使用的句式结构(akouō后跟直接受格)指向当时所汇报的实际状况,“有人”暗示作者们知道这些肇事成员的身份,但是所用的不定代词却避免指名道姓。这也进一步表明,这些人虽然为数不多,但是作者们十分担心,因为一点坏酵也可能会使全团发起来(林前5:6)。现在时主动语态分词(peripatountas)翻译成“行走”,描绘出这些人每日的行径。对他们的形容是“在你们中间”(en humin),而不是“属于你们的”。这句话似乎暗示他们外在的行为使人质疑他们与教会的实质关系。他们漫无纪律的行为在他们与其他成员之间造成一道鸿沟。现在时时态指出,他们坚持任意妄为,强调表明他们的罪行。

 

接下来的双关语凸显他们行径的特征,“什么工都不作,反倒专管闲事”(mēden ergazomenous alla periergazomenous)。原文中的文字游戏(译文无法充分表达)增强了这斥训的犀利程度。根据两个现在时分词,第一个分词是“作工”,表示持续的行为;第二个分词则是在第一分词前加上介词peri,其意思是“绕道而行”,这复合词具有俾倪不屑的负面意味,就是“绕过工作之道而行”。因为任何绕过应行之道的都表明不属于正道,而是在正道之外、超越了应有的界限。[46]在新约中,这复合动词只有在此出现过,“表示一种喧嚣的态度,忙着做无用与不必要的事,管一些不应该管的事。”[47]在提摩太前书5:13中出现的同根形容词,是用来描述那些“专管与自己无关的闲事,好奇多事”[48]的人。“他们不是忙着做工”,这负面的形容显示他们拒绝每日辛勤工作。接下来有一个强烈的反义词“反倒”,出现在对这些人直接的指述之前,“反倒是忙着管闲事”指出这些人多事、制造纷扰,热衷于在教会中干预他人的日常生活。新英文圣经对这样的场景有很好的描绘:“不管自己的事,反倒管其他人的闲事”。

 

不同的解经学者尝试在英文的翻译中能带出原文的双关语意,如“无所事事,却有所事事”(罗瑟拉姆译本);“不作正事的好事者”(科尼比尔译本,页边注解);“他们不忙正事,却忙闲事”(韦译本);“好事而不务正事”(莫法特译本)。德文的翻译很能传达这双关语,“不求工作,但求闲事”(keine arbeit treiben, aber sich herumtreiben.)。至于这些专管闲事的人到底所作为何,在此没有详述,因此无需臆测他们蓄意介入其他成员的内务。但是他们搅扰人心的活动必定干扰了他人的日常工作。他们假借宗教之名,不用双手为自己谋生,却以激昂的举动来掩饰怠惰的心态。虽然他们的活动并没有说成是与先前在教会中造成的惊扰——有关“主的日子”的错误教导(2:2)——有关,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是公认的。帖撒罗尼迦教会中的一些成员从前是希腊人,这些人从未对体力劳动的尊严感到过兴奋,他们习惯性的游手好闲似乎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那时,有关“主的日子”的错误见解已经在教会中生根,在主随时都可能再来的状况下,按他们的习性自然是兴奋地讨论这事,而不是辛勤工作养生。这种激情很可能导致他们积极地游说他人,说那预言中所指“主的日子”已经开始。伦斯基说:“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他们齐聚在某些成员的摊子前或是小店里,成天喋喋不休地设法以自己的狂想来扰乱人心。”[49]之后,他们散会回家却没钱买所需的食物,只好设法央求其他成员供给需求,或缠扰教会领袖从爱心基金中拨款给他们。

 

4. 对不按规矩而行之人的命令(12节)
 

作者们借着一个连接词de(新国际译本未译出),转而向这些不按规矩而行之人发出命令。他们再次用第6节对教会讲话时的那种严肃而权威的语气对这些人讲话,“我们靠主耶稣基督,吩咐、劝戒这样的人”。他们是对“这样的人”(tois toioutois)讲话,就是所有显示出这种行径、属“这种类型”的人,也就是前一节中所指的“有人”。这种指认方法是间接的,他们并没有说“你们这些爱管闲事的”,这命令是针对所有属于这一类的人。这是对这些人良知的呼吁,要求他们自省并承认有这些不良的品质。作者们亟欲改变他们,而不是定罪他们。

 

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动词,“吩咐、劝戒”,清楚的表达了作者们的态度。这是一个语意强烈的命令,但同时也是对弟兄的劝勉或训诫。他们是靠着“主耶稣基督”说话,也就是凭借与基督的联合而吩咐。[50]这对主的三重称呼增强了此命令庄严性。

 

命令与劝勉的实质就是“要安静作工,吃自己的饭”,这命令的本身包含着作者们所期盼的结果。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11中,“安静作工”是一种诚恳的劝告;在此,“安静作工”却是必须遵守的命令。“要安静作工”(meta hēsuchias ergazomenoi,字面意思是“以安静的心态作工”)是一个语气强烈的要求,指出他们工作时应有的态度。这是一种内在的平安与宁静反映在外在平静的状态,与他们爱管闲事的行为正好相反。现在时分词(ergazomenoi)指出他们需要稳定地从事正当工作。这严肃的导言“靠主耶稣基督”,将日常工作提升到基督徒服侍的层面。在工作之后,他们才能“赚取自己所吃的”,字面意思为“吃自己的饭”。“自己的”语气强烈,指明他们的“饭”或粮食是自己做工挣来的,而不是从他人那里免费得来。这样,他们不再是其他人的累赘,教会成员也不会再受搅扰,教会因此所受的亏损就此终止。

 

5. 对忠信成员的指示(13-15节)
 

借用语气强烈的“至于你们(Humeis de)”(译注: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省略),作者们再次转向那些循规蹈矩的成员,给他们一些最后的指示。就如第6节,作者们很亲切的称呼这些成员为“弟兄们”,敦促他们要继续行善(13节),并且指示他们如何与那些不按规矩而行之人相处(14-15节)。

 

1)呼吁信徒保持属灵佳态(13节)
 

对这些忠心成员的呼吁,是“行善不可丧志”。这个消极的呼吁“不可丧志”(mē engkakēsēte)并不是指他们已经丧志,而是必须避免有这样的心态。他们必须要警醒,不让自己产生“疲惫”的心态以致于丧志并跌倒。他们“永远不能厌倦作正确的事”(威廉姆斯译本)。他们必须要坚持“作正确的事”(kalopoiountes)。这个现在时分词在新约中仅在此出现过,表示持续地做正确崇高的事、光彩正直的事。普卢默解译为“在你崇高的道路中”。[51]

 

虽然这个呼吁的性质是广义的,但是鉴于上下文,有些解经学者持较狭义的看法。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指他们不断使不按规矩而行之人循规蹈矩;另有些人,把行善解释为对那些不按规矩而行之人行善,应该继续给他们吃的,让他们不致饿肚子(克里索斯托Chrysostom)。加尔文(Calvin)则认为,保罗是在警告他们,不要因为那些游手好闲之人曾经利用他们的爱心,就使他们拒绝向那些真正有需要的成员伸出援手。[52]虽然这行善的劝导并不排除金钱上的接济,但是最好还是将这呼吁理解为广义的。

 

2)指示如何对待拒绝服从之人(14-15节)
 

在句首出现的小品词deNIV中未译出(译注:合和本省略的),带有连结的作用,表示这是对那些属多数按规矩而行的成员所作的附加指示。一般来说,用kai这个连接词会更自然一些。de在此可能有转折的意思,将上一节经文所述他们对自己的责任,与他们对那些仍然拒绝顺服之人的责任做对比。但更有可能的解释是,将它直接翻译成“现在”,标明过渡到接下来的问题,以圆满结束如何处置不按规矩而行之成员的讨论。

 

由于帖撒罗尼迦教会中这些不按规矩而行之人完全忽视了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115:14中对他们的劝诫,保罗认为有人可能不会遵守现在所发的命令。“若有人不听从我们这信上的话”,设想了可能发生的状况,他据此向忠实的大多数会友建议了处置这些不服命令成员的方法。现在时动词的“听从”按希腊书信中的惯用语法,作者是以读者的时间点发出指令。这信将在聚会时公开诵读,那些不按规矩而行之人也将听到对他们所发的明确命令。假如有人仍然“不听从我们这信上的话”,也拒绝服从,就要指示教会应该如何处置。这种持续拒绝服从以主耶稣基督的权柄所赐的命令(12节),不是一件小事,教会必须要果断地处理这样的人。莫法特认为,保罗说“这信上”,表明“这事的讨论到此结束”[53],他期待会众服从这命令。当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宣教时,他口传的信息已经广为会众所接纳,在此,他指明他手写的书信与他口传的信息具同等的权威。“新约的作者们从未作过如此表态,即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受信者,会认为书信的启示性要高于他们的口传信息”。[54]

 

有些解经学者认为“这信上”的字面意思是“这书信”,应当与接下来的动词如此地连结,“藉这信特别留意他”。这样的解释乃是要会众用这封信公开标记或谴责这人,表示对他的不满。但是这种解译是不自然的、牵强的。一个更可能的解释是,要帖撒罗尼迦信徒将这人的名字记下来写信给保罗,但是这又与保罗让帖撒罗尼迦教会自己处置这问题有抵触。保罗之前要求他们处置这人,现在应该不会又要他们报上这人的名字,好让他指示如何惩罚这人。这也与他让地方教会施行教会纪律的一贯作风不合。鉴于这些理解,把“这书信”与接下来的动词相连结的论点无法立足。这论点也与子句的所在位置、上下文的范围以及原文中所使用的定冠词“那信”有抵触。定冠词通常相当于所有格代词,当定冠词用在书信的结尾时,似乎很明显是指正在写的书信(罗16:22;西4:16;帖前5:27)。

 

假如这种不服从的状况确实发生了,遵守正道的成员就被告知当怎样处理:“要记下他,不和他交往。”“他”(touton),意思是“这一位”,是以很强烈的语气指出这冒犯的人。他因拒绝服从神而使自己成为教会的焦点,他们必须“记下”(sēmeiousthe),字面意思是“你们自己将他标记出来”,这中动语态(middle voice)表明他们自己对此事的关注。霍格与瓦因评论道,因现在时的持续动作说明“不要因一个举动而妄下断论,倒要观察整体的行为与倾向”[55]。到底会众应当如何“记下”或“指出”这人,并没有详细说明。伦斯基指出,该动词“并不意味着教会有一个黑板,好让会众记下祸乱分子的名字”[56]。这可能只是意味着他们内心要留意那人不好的行为,但更有可能的是某种形式的公开谴责。无论用何种方式来惩戒这人,要想有效,这必须是全体会众的联合行动。

 

“不和他交往”(mē sunanamignusthai autō)表达了他们对这人采取行动的预期结果。否定词与不定式连用,字面意思是“你们不要和他混在一起”(罗瑟拉姆译本)。这个简单的动词,意思是“混合、交融”,加上两个介词,附加了“陪伴”(sun)与“互换”(ana)之意。因此,这个复合词生动地描绘接纳一个人为亲密的贴心挚友。否定词(mē)与现在时连用,表示命令他们要结束这种关系。对这顽固不化的成员,必须透过全教会的排斥使其感受到教会群体的压力。他们必须避免与他有正常的社交往来。生活在一个非信徒充斥的城市里却无法与其他基督徒有交流,这对一个真正体验过神救赎恩典的人,会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正如加尔文所持的观点[57],这可能不是指正式驱逐出教会,如果他对所受的惩戒毫无反应,那么才将其驱逐出教会(参太18:17)。

 

所施的惩戒是具有纠正性质的,“叫他自觉羞愧”(hina entrapē)意思是“为了使他感到羞愧”(威廉姆斯译本)。“自觉羞愧”是一个表始不定过去时被动语态动词的翻译,其本意为“使他省察自己”,这就意味着“感到羞愧”。所施加的群体压力是要使他敏锐地意识到教会的谴责,从而自我检讨,意识到自己叛逆行为的严重性,并引导他悔改。经过悔改,恢复到完全的接纳。惩戒的目的不是要孤立他,而是使其改变。

 

在对犯错的成员施行惩戒时,为确保教会的多数会众能与其保持正确的关系,保罗附加了这项劝勉:“但不要以他为仇人,要劝他如弟兄”。“但”(kai)的字面意思为“并且”,无对比之意,该词并不是转折词,相反地,就如埃利科特所观察的:“这乃是对先前劝勉的进一步补充,与先前的劝勉相辅相成,事实上,这揭示了下达这样命令的本意”。[58]在处置被惩戒的成员时,这附加的劝勉是对会众的心态与行动的指引。

 

“不要以他为仇人”警告对待这人不可存着错误的心态。“不可把他看作敌人”(罗瑟拉姆译本)。“不要以他为仇人”,带着强烈的语调出现在句首,敦促会众对这人不可有敌意。如果将这人视为“仇人”,也就是将他看作与神和教会敌对之人,只会阻碍施行惩戒的预期效果。“谴责,作为惩戒的手段,如果犯错的成员不明白会众排斥他的缘由,或是因个人的敌意参杂其中,那么惩戒将失去所有的效果。”[59]如果以这种态度来对待犯错的成员,只会激起他硬心的回绝。动词“以”有“看成、认定”之意,表示会众不应该基于“内在的感受或情绪,而是基于外在客观的考量”。[60]他们被激起的情绪不应带来对这人品格的错误衡量。

 

“但要”(all’)在所敦促的行动与所禁止的心态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强烈的对比,“但要劝他如弟兄”。他们对他没有敌意,必须以关怀兄弟之情不断温柔地“劝戒”他(对这动词的解译,见帖前5:12的讨论)。虽然他们需要拒绝与这人有亲密的交往,让他感觉就应该这样,但是不可简单地忽略他,而是要耐心地劝诫他,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过犯,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他们必须要“如弟兄”一般地告诫他,虽然他误入歧途,犯了错,但他仍然是一位弟兄。保罗所关心的是保护每一个基督徒的地位,让他在基督徒群体中能恢复成为神所用的人。

 

虽然保罗在此没有提到教会的这种混乱可能对他们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但他充分地意识到,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布鲁斯如此评论道:

 

 

 

在一个异教徒充斥的城市里,身为基督教会的成员是一件非常庄严的事。基督徒是不受欢迎的少数群体,那些讨厌他们或想要阻挡他们影响力的人,会尽其所能地利用各种机会来散布对他们的行为不利的谣言。最重要的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应该对这些谣言予以实际的反驳。这就是为什么众多新约书信(包括帖撒罗尼迦后书),皆强调道德方面的禁令。这封书信中道德方面的禁令主要是针对那些游手好闲、专管闲事的人,因为他们直接影响到教会的声誉。[61]

 

 

[1] Thomas L. Constable, “2 Thessalonians,” in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p. 722.

[2] F. F. Bruce, 1 & 2 Thessalonian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p. 198.

[3] George Milliga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p. 136–37.

[4] G. W. Garrod, 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27.

[5] Milligan, p. 109.

[6] A. L. Moore, 1 and 2 Thessalonians, The Century Bible, New Series, p. 111.

[7] Benjamin Jowett,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Galatians, Romans, 1:171.

[8] James Hope Moulton and George Milliga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p. 90.

[9] 加尔文在他的著作“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Romans and to the Thessalonians, p. 413中,认为“保罗是指一些奸诈不守原则的人,打着基督徒的幌子,潜伏在教会中。”可是这种见解并不符合此处经文的脉络。

[10] Walter F. Adeney, Thessalonians and Galatians, The Century Bible, pp. 249–50.

[11] Edward Headland and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71.

[12] Alfred Plummer, A Commentary on St. Paul’s Second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89.

[13] 同上

[14] George G. Findlay,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p. 160 (斜体字来自原著)。

[15] J. B. Lightfoot, Notes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p. 126.

[16] 这第二个完成时动词是现在时,有“信靠于,相信,对……有信心”之意,并且所信靠的人或事用的是间接受格。

[17] Robert L. Thomas, “2 Thessalonian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pp. 332–33.

[18] Bruce, p. 200.

[19] Donald Grey Barnhouse, Thessalonians, An Expository Commentary, p. 107.

[20] Rudolf Bultmann, “peithō,”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6:6.

[21] “主词属格是当具有属格的名词造成所提的动作,因此与所修改名词的关系是其动词意念的主词,”受词属格则是“当具有属格的名词接受所提的动作,因此与所修改名词的关系是其动词意念的受词”(H. E. Dana and Julius R. Mantey, A Manual Grammar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pp. 78-79,楷体字来自原著)。

[22] P.J. Gloag, “II Thessalonians,” in The Pulpit Commentary, p. 63.

[23] E. J. Bicknell,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Westminster Commentaries, p. 92.

[24] Lightfoot, pp. 127–28.

[25] Adeney, p. 251.

[26] F. Hauck, “hupomenō, hupomonē,”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4:586.

[27] Plummer, pp. 95–96.

[28] Ernest Best, A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Harper’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333.

[29] Ronald A. Ward, Commentary on 1 & 2 Thessalonians, p. 170.

[30] Willis DeBoer, The Imitation of Paul. An Exegetical Study, p. 133.

[31] Joseph Henry Thayer,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p. 131a.

[32] C. F. Hogg and W. E. Vine,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p. 286.

[33] “你领受的”这翻译为韦斯科特和霍特的希腊文版本与奈瑟勒和阿兰德的希腊文圣经22版本所接受。“他们领受的”这翻译为〈联合圣经公会希腊文新约圣经〉UBS GNT的编辑者们,奈瑟勒-阿兰德的希腊文圣经第26版,苏特,霍奇斯-法斯塔德基于主流文本的希腊文新约圣经及塔斯克的希腊文版本所接受。因为单数的“每一位弟兄(编按:新国际译本直译,和合本作“凡有弟兄”)”与复数的动词在语法上并不一致,有几位古时的抄写者将复数改成单数如“他领受的”(英王钦定本),但是这种看法在手稿中的凭证极少。

[34] Best, p. 335.

[35]这动词ataktēo在新约经文中只有在此出现过。如果是就人而论,其意思是“不守纪律,不服从命令的”,但是在此,“怠惰或懒散较合其属意”。William F. Arndt and F. Wilbur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p. 119

[36] A. J. Mason,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Ellicott’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8:163.

[37] 有些古抄本,将属格“在白天,在夜晚”改成指称性的“日以继夜”。公认经文是如此翻译,也为斯克里夫纳及霍奇斯-法斯塔德基于主流文本的希腊文新约圣经所接受。有关公认经文的证据,见奈瑟勒-阿兰德的希腊文圣经第26版,梅茨格(Metzger)如此置评:“这种指称性的解读(亚历山大抄本、伯撒抄本、塞浦路斯抄本、瑞吉乌斯抄本、贝蒂蒲草纸抄本集及大多数小楷体抄本能为其持证),看来是要加强使徒的声明,强调他们冗长的工作时间(日以继夜)。”Bruce M. Metzger,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p. 638

[38] Plummer, p. 100.

[39] Calvin, p. 418.

[40] D. D. Whedon, A Popular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4:405.

 

[41] Headland and Swete, p. 181.

[42] Mason, 8:163.

[43] Findlay, p. 165.

[44]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the Thessalonians, to Timothy, to Titus and to Philemon, p. 472.

[45] James Everett Fram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p. 306.

[46] William Alexander, “The Second Epistle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The Speaker’s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3:745.

[47] Gottlieb Lüneman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eyer’s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250.

[48] Arndt and Gingrich, Greek-English Lexicon, p. 652.

[49] Lenski, p. 473.

[50] 英王钦定本的经文“通过(dia)我们主耶稣基督”,是按公认经文所翻译的,强调所发命令的权威性值。霍奇斯-法斯塔德基于主流文本的希腊文新约圣经认为dia的解读符合〈主流经文〉,但是韦斯科特和霍特的希腊文版本,苏特,奈瑟勒和阿兰德的希腊文圣经,联合圣经公会以及塔斯克皆认为en是原文的本意。有关经文证据,参奈瑟勒和阿兰德的希腊文圣经,新约希腊文圣经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26版本。

[51] Plummer, p. 105.

[52] Calvin, p. 420.

[53] James Moffatt,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4:53.

[54] Lightfoot, p. 133.

[55] Hogg and Vine, p. 291.

[56] Lenski, p. 477.

[57] Calvin, p. 421.

[58] Charles J. Ellicott, A Critical and Grammatical Commentary o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p. 141.

[59] Moffatt, 4:53.

[60] Thayer, p. 276.

[61] Bruce, p. 211.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资源介绍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