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和彼此饶恕;正如主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这样。

 

使徒现在开始用两个分词显明第12节所说五种恩典将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或至少是一种方法)被“穿上”。[1]有时这两个分词作为带有命令语气的分词的例子引用,但华莱士(Wallace)认为这种说法可疑。[2]

 

第一个分词是包容ἀνεχόμενοι)。它的一般现在时标志着这在人际关系中始终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个词的意思是忍耐、忍受、容忍难以相处的人或艰难的环境。[3]这个行为应当是相互的,针对彼此ἀλλήλων)。

 

现在加上(καὶ)了第二个分词饶恕χαριζόμενοι)。同样,它的一般现在时描述这是一个重复的、有规律的特征,是让基督身体里各种关系得以运作所必不可少的。这个词的意思是作为一种恩惠而白白地、满有恩典地给予,后来又延伸到饶恕或原谅。[4]这个行为应当是做在彼此ἑαυτοῖς)身上的,反身代词用作相互代词。[5]反身代词描述这个行为“每一个人都要去做——是的,甚至包括他们自己,因为基督徒就是彼此互为肢体。”[6]

 

这两个行为就是我们用来证明彼此有“怜悯的心、恩慈、谦虚、温柔、忍耐”(12节)的方式。但包容和饶恕的宾语不同。的确,这二者可能是针对一个人的,但同一个人需要被包容和饶恕的方面并不相同。有人说得好:我们包容愚蠢(或至少让我们看起来如此),饶恕罪。[7]

 

这必须是倘若与那人有嫌隙ἐάν τις πρός τινα ἔχῃ μομφήν)的这人的回应。条件小品词(ἐάν)和动词的虚拟语气(ἔχη,“有”)构成一个三级条件句,描述一个不确定是否会发生但是仍有可能发生的条件(例如,“如果一个人有了抱怨”,英语标准译本)。不幸的事情是,不论在哪里,基督的追随者们住在一起,彼此都会产生埋怨。保罗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此为这种情况开出了良方。这个问题是个体和个人性的——两个代词都是单数形式。的确,希腊文本通过有意将两个不定代词相互置于交错结构来描述这一事实——τις πρός τινα(字面意思是“某人对某人”)。在这个结构中,某人对另一个人“有”(ἔχη)“嫌隙”(μομφήν)——这里的“有”是一般现在时。这个名词(“嫌隙”)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里。从这个名词而来的动词大多指疏忽之过,意思是“指责”。由此,这个名词可能指的是“一个需要偿还的债务”[8]。在基督的身体里,常有人得出结论说某个弟兄或姊妹因做错了什么而“欠”他们的,他们常常向那人索赔。在这种情况下,使徒说应当有从“怜悯的心、恩慈、谦虚、温柔和忍耐”而来的包容和饶恕。

 

但这不能仅仅是勉强而为之。当保罗加上正如主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这样(参弗4:32)时,阐明了这恩典的“基础和动机”。[9]比较连词(καθὼς,“正如”)使得我们的饶恕和基督的饶恕在相似性上连接起来。标准是“主饶恕了你们”( κύριος ἐχαρίσατο ὑμῖν)。保罗使用“主”( κύριος),可能意指耶稣,而不是父神。不同的抄本在此有差别。有些抄本是“基督”(Χριστός),而不是“主”(κύριος),但是这可以被理解为试图澄清原文中的“主”到底指的是哪一位。[10]其他还包括“神”(θεός)或“神在基督里”(θεὸς ἐν Χριστῷ),这些就更不像是原文了。他“饶恕”(ἐχαρίσατο)是一个简单过去式,只是提示所做的事情。保罗重复了这节经文开头部分的动词,然而在此他描述的是主对我们的饶恕(参2:13)。他这是为“你们”(ὑμῖν)做的,一个复数代词说明基督的死是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但将我们描述为一个被救赎的整体。

 

想到这救赎恩典的美丽画面,使徒这时说道,“你们也要这样”(οὕτως καὶ ὑμεῖς,字面意思为“你们也这样”)。副词(οὕτως,“这样”)将这个关于我们的陈述和前面关于基督的陈述关联起来。那些对于基督是事实的事情,对于我们彼此“也”(καὶ)应当是事实。代词仍然是复数(ὑμεῖς,“你们”),将责任放在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但是将我们看作一个整体,在我们当中操练这样的恩典。显然,我们任何人的付出自己,都不可能像基督给予他自己身体那样有救赎的功效。他的工是“一次完全”(罗6:10;来7:279:1210:10)。只有他是替罪者。然而,正是因为他为我们所做的,我们才可以(并且必须)以同样的方式将恩典给予他人,而不是彼此怀怒,耿耿于怀。反思保罗在这里的命令与基督在马太福音18:23-35的教导之间的关系,能让我们从中受教。

 

[1] 中文在线圣经Rienecker, 580

[2] Wallace, 652.

[3] BAGD, 65.

[4] BAGD, 876.

[5] BAGD, 212.

[6] Rienecker, 580.

[7] Piper, 53.(实际上John Piper称之为“古怪”和“罪”)

[8] Lightfoot, 220;参Little Kittel, 580

[9] O’Brien, 202.

[10] Harris, 163.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资源介绍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