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  苦杯

 

从得着救恩的那一刻起,我们总是不断在生活中向神祈求。事实上,圣经不但命令我们,也鼓励我们要不断地祷告,借着祷告和祈求,把我们一切的需要告诉主;又说“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路11:10)。儿女对父神有所求,神不会厌烦,反而乐意垂听。神的回应有时如长期黑暗中的指路明灯,有时则是借着亲友得医治,或长久的代祷终见亲友得救,各种情况都有。如果神不垂听祷告,我们的世界和灵命将是何等贫瘠和悲苦。

 

但另一方面,祷告未蒙垂听的苦难可以改变我们祷告的范围,使我们反省祷告的内容,特别是当它破坏了我们生活的平顺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向神求某些东西,但苦难往往会为我们构建一个不同的观念。当你从坑底仰望时,你的祷告就不一样了。事实上,当神没有答应我们一切所求,或没有按我们的期待回应我们,我们就有了苦难的感受。苦难的加重和延长逼使你面对人生一个简单却意义深长的问题:“你对耶稣有什么祈求?你想向神求什么?”问题并不如表面看来那么简单,答案更不容易。如果你祈求跟耶稣有更深的关系,在灵性上得蒙更大的福祉,神的响应可能出乎你的意外。借着一些未曾预期的经历,神扩大了我们的信心,使我们更深入地与祂同行,领受更大的福祉。这不仅是神的恩赐而已,更是神的带领。灵性进深的路是漫长的,沿路更有不少的陷阱和障碍,当我们祈求与神同行时,必须事先有这样的体认,也要预备付出重大的代价。

 

圣经上也记载同样的情况。在马可福音10:35-41,雅各和约翰问耶稣说:“我们无论求你什么,愿你给我们作。”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也跟雅各和约翰心有同感。我们祷告的内容证明我们心中最想要的就是神成全我们一切所求。

 

“‘夫子,我们无论求你什么,愿你给我们作。’耶稣说:‘要我给你们作什么?’

 

他们说:‘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

 

耶稣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么?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么?’

 

他们说:‘我们能。’

 

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

 

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雅各和约翰。

 

当雅各和约翰向耶稣祈求,他们所求的并不是属现在、今世的范畴,他们是求可以分享耶稣的荣耀。这样的祈求为他们带来臭名。解经学者说他们是自私、野心勃勃、灵性不成熟、谋求世上赏赐、骄傲和充满欲望的人;其实我们也不遑多让。雅各和约翰在跟随主的功课上也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他们那时心中还没有经历伤害,但不久,在客西马尼园,他们将因耶稣被捕而恐惧逃跑。

 

尽管针对雅各和约翰的指控是事不离实,但在他们身上我们还可以看见其它的层面:

 

· 他们舍弃了一切来跟从主。

 

· 他们看重那重价的珍珠,前来跟从主。

 

· 跟从主之后,他们改变了人生的优先级,找到了生命真正的价值。

 

· 当很多门徒都离去(约六66),他们仍然跟随。

 

· 尽管神的工作跟他们原先的预期相违,他们依旧跟从到底。

 

· 他们盼望与耶稣同在荣耀里。

 

· 他们知道那是耶稣的荣耀,不是他们的;而且没有耶稣,就没有荣耀。

 

· 他们相信耶稣会响应他们的祈求。

 

· 他们的祈求也有属灵的成份。他们没有求财富、金钱、伴侣、工作、健康、职业、生意兴隆,或是其它世上的好处。

 

· 他们跟随耶稣三年多,心中渴求在耶稣的荣耀中有一显著的地位。这是远胜于犹大的。

 

· 他们相信耶稣的身份和使命,也渴望与祂建立永远的关系。这也远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及当时的宗教领袖。那些人只求地位显赫、掌握权势、受群众尊崇、生活舒适。

 

雅各和约翰的祷告是求一个永恒的结果。

 

今天,我们又是祈求什么呢?我们要求耶稣为我们作什么呢?不错,神赐给信徒祷告的权利,但我们必须明了我们对耶稣的盼望。当我回顾以前祷告的核心,往往都忽略了永恒的成份和盼望。这并不是说我的祷告是错的,只是都很肤浅。口说希望与主耶稣有更紧密的同行,却是心口不一。神用苦难使我审察我祈求的内涵。结果不是我自己去改变我的祈求,而是环境的转变更改了我的祷告。

 

所以,雅各和约翰的所求其实比我们很多的祷告好多了。这段记载的意义远比表面所见的更为深远。我们若要好好学习神的话,就要踏进雅各和约翰的世界,

 

“用他们的眼去看,用他们的耳去听”。处身他们的世界去看这段记载,会使我们更了解他们向耶稣所求的,之后,再把所看见的套进我们自己的灵性历程中。神的话语藏有珍宝,等候我们去挖掘。挖掘需要花力气,但得到的结果却可以永远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样的收获往往叫我们惊奇不已。

 

在马可福音第9章,即雅各和约翰提出请求的前一章,记载了耶稣登山变像一事。也许在读登山变像这一章时,我们只会欣羡那几位在场目击的人,丝毫没有激动的情绪。但那三位目击事件的门徒却是相当激动的,因为耶稣预先告诉他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这些四处跟随祂的门徒虽然身无长物,却视耶稣为以色列的弥赛亚。尽管他们未能完全明白耶稣所说的,这仍是一个重大的预言。当时,门徒已见过耶稣的能力超越地上的一切:胜过疾病、死亡、大自然、撒但和鬼魔,他们很难想象还有那些东西是在耶稣的能力之上的。现今,耶稣的预言更剌激他们的想象,因耶稣把祂的能力展现在祂将来的国度上。

 

耶稣拣选了三位核心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来见证这次事件。下山时,他们都经历了改变,他们的余生也都因着山上所见受到影响。事实上,这次预见神国的荣耀,对彼得的影响远超过他在水面上行走,或是耶稣其它的神迹。在彼得为主殉道前数周,他仍提到登山变像的影响和重要。

 

“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祂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祂的威荣。祂从父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的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祂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们同祂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彼后1:16-18

 

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离世时,都会写下或提到最贴心的事。对彼得来说,跟随耶稣学习的无数功课中,登山变像是最值得记念的事。

 

另外,年老的约翰在约翰福音1:14记载:“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这番话大概也是指着登山变像的事件说的。尽管耶稣也曾向十二门徒显示祂的荣耀(约二11),但除了登山变像以外,门徒所见的多数是耶稣的人性而不是祂的荣耀,甚至耶稣的复活和升天也比不上登山变像的荣耀。这也许可以解释多年后,当约翰在拔摩海岛时,他为何可以清楚辨认耶稣,因为他曾经见过耶稣的荣耀。

 

登山变像的事件确实改变了那三个目击门徒的一生。亲眼见过耶稣的荣耀,看见了摩西和以利亚,也听见神为祂爱子作见证的声音,这三个门徒怎么可能没有改变呢?他们心中的渴望,不再是这短暂如过客的地上生涯,或是社会经济的改革,他们也不再羡慕法利赛人的地位或罗马公民的身份。世上任何事物都再也不能吸引他们。

 

我们要记得彼得是和雅各和约翰一起的,他们一起看见、一起听见。但是,耶稣嘱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可九9)。他们感受到耶稣话语的严重性,“就彼此议论从死里复活是什么意思”(可九10)。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我们稍后再回到这一点。

 

当你阅读马可的记载时,似乎第9章的登山变像跟第10章雅各和约翰的请求,只有数日之隔。其实二者相隔几近一年。路加福音10-13章和约翰福音7-10章记载的事,都发生在登山变像之后,却在马可福音第10章的请求以前。这可见于耶稣和门徒处身地点的改变。登山变像事件发生在以色列北部加利利的一座山上,而马可福音第10章的事件则发生在耶稣往耶路撒冷的最后旅程中,即耶稣钉十架前数日。

 

登山变像事件从没有离开那三个目击证人的脑海。尽管圣经中没有记载,但彼得、雅各和约翰必曾多次讨论事件的意义,也必曾向耶稣私下探询。至于耶稣向他们透露了多少进一步的启示,则要等到将来在天上才会完全清楚。

 

在马可福音9:31-32,耶稣再次公开向门徒提到祂的死,也在结束时提到祂将要复活的应许。十二门徒都不明白祂的话,却又不敢询问耶稣。耶稣的话使他们不安,但这不过是开始。

 

相隔一年,雅各和约翰在马可福音第10章向耶稣要求与祂一同在荣耀里掌权。他们的要求是特有所指的,可见当时必定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导致他们向耶稣提出这样的要求。

 

马可福音第10章的事件发生时,耶稣在世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这时,祂不仅坚决地朝向耶路撒冷而去,要完成神指派的使命(路九51),也决定要每天教导门徒。通常某一天发生的事件或是某些人的遭遇,都可成为祂教导真理和生命的机会。当祂距离十架越近,对门徒的教导就越深入。

 

其中有一件事深深影响着目击者,那就是年轻、富有的官求问耶稣的事(可十17-31)。这件事不仅引起天上赏赐的讨论,后续更引发雅各和约翰的要求。一个富有的官来求问耶稣,大概会引起众门徒乐观的反应,他们会认为在进入耶路撒冷之前,耶稣受欢迎的情况有了转机。耶稣在世上传道,常面对宗教领袖的敌对,现今有一个富有且具影响力的人来见耶稣,对属灵的事表示兴趣,这想必对天国是有利的。不过,耶稣对那少年官的响应,却跟他们相反。

 

这位来见耶稣的人需要一些东西,他的灵魂天天在向他呼唤。尽管拥有很多财产,但他知道生命真正的需要乃超越这一切。他需要神也渴想神,但他不明白自己的心灵为何如此空洞。事实上,他的生活很敬虔也很守法(可十20),在他看来,自己是一个好人。但他的自我评价正是阻碍他进入永生的主因。他对自己的观点和评价与神的看法相去甚远。耶稣可以看透人的思想和动机,甚至隐藏的隙缝都可以穿透。祂温和地对那位少年官提出十诫中的几条诫命。即使只是几条,也可显示那位问道者灵性的空洞。年轻、富有的官确实有所亏欠,他自己知道,耶稣也知道。耶稣知道人的本性永远都达不到这些诫命的标准。

 

耶稣只提出有关人与人之间的诫命,却没有提及另外四条有关人与神的关系和责任的诫命。这是一个适切的起点,因为那正是这位问道者熟悉又游刃有余的范畴。那人回复耶稣说他已履行神一切的律法,但在他的内心,他知道自己仍未能拥有永生,这使他心中非常不安。其实他的响应正反映他对永生的定义是按他自己的行为规范,而不是按神的标准。从他与耶稣的对话中,他从没有提到神。他要永生,却是按他的想法,凭他的力量。他要的是永生的赏赐,却不是一个永恒的关系。那人已获得他想望的一切,现今他希望生命的时针可以走得慢一点,或是更理想的,他现有的财产可以延伸到来生。但他内心的空洞,跟他外在的状况却成了强烈的对比。他想,一定还有什么事情要做,所以他向耶稣承认他缺少一些东西(太十九20)。因着他的请求,耶稣就按照他的想法对他说:“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太十九21)。

 

这位少年官的问题,使我们更清楚看见他的价值观。那人问耶稣他还欠缺什么,其实他更应该问的是:他还欠“谁”?马可福音1022节记述了他的回应:“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按这个少年官的物质世界来看,他自认为毫无瑕疵,但耶稣看出这位年轻的官违犯了第一诫:“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二十3)。那年轻的官将整个心都放在不能给他生命平安的物质上,而且当他越追求,所受的捆绑就越大。这位少年官带着缺欠和重担来到耶稣面前;离去时,他心中的愁苦和担子更沉重了。忧伤,通常来自失去所爱,但对这位少年官来说,死去的是一个梦想,一个他所认定的永生的幻灭。

 

那寻道者只从耶稣的话中听见“要变卖一切”,却没有听到耶稣对他的呼吁──来跟从我;他完全不了解“失”与“得”的真正意义。那一天,少年官带着忧伤走了,没有耶稣,没有祝福,没有平安,没有神。庞大的家产不能带给他满足,只是默默地讽刺他的堕落。

 

当然,众门徒不会像耶稣那样处理少年官的事件。尽管没有作声,他们肯定不同意耶稣的处理手法。他们的反应显露了他们的想法。马可福音1024节记载:“门徒希奇祂的话”,接着在1026节又说:“门徒就份外希奇”,因耶稣告诉他们财主很难进神的国。三年来,门徒听过耶稣宣讲无数奇妙的信息,见祂行过无数的神迹,圣经都没有记载他们大感希奇,至少在程度上不如这一次。究竟这句话为什么能使十二门徒如此希奇呢?

 

答案是,从门徒的角度,那富有、年轻的官已经明显蒙神赐福了。他们对耶稣话语的反应,显示他们完全是从自己的观点来了解什么是神的祝福。其实,我们对富有的定义,往往也在于我们有多少财产、收入,可以享有多大的花费自由,不用再仰望神;对年轻的定义,则在于我们是否拥有健康和活力,如同耶稣对彼得说的:“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约二十一18)。对作官的定义,就是受人尊敬,有知名度,在众人之上,收入丰厚,有安全感,能够得到别人的服侍。

 

基本上,我们大部分的祷告都可以总结如下:可以随意花费我们的财产,有健康去享受生命,又可以因着我们所拥有的受人尊重,得别人的欣羡。我们显明都愿意跟那位富有的少年官互换位置,因为我们欣羡他所拥有的财富;但有时我们也想依附着耶稣。这就是众门徒,也包括我们,对神的祝福的看法。

 

请问:你祷告的时候,所求的是什么?

 

在马太福音1927-28节,我们注意到彼得一如往常,首先发言。他的疑问也反映了我们很多人的心思。在他的想法中,没有人比那年轻又富有的官更蒙神的赐福,因为那人拥有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他的杯满载神赐的美好及丰盛的福气。但耶稣要那年轻又富有的官变卖一切,这样他就会有财宝在天上。耶稣的响应让彼得非常惊讶。难道财宝和福气都只在天上?彼得没有问那少年官有没有得到救恩,或是财富为何会成为永恒赏赐的障碍,也许当时的彼得根本不关心这些,他要知道的是“我们”会如何。假如彼得是跟耶稣独处的话,他大概会直接这样问:“我会怎么样呢?”彼得一开口就说:“看哪”(太十九27),这是一个强调词,表示下面的话很重要。

 

“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换言之,“我们虽然不像那个少年官,有那么多的财富要撇下的,但我们确实是撇下了所有,来跟从你。我们已经做了你要那少年官去做的。那我们会怎么样呢?”这在当时也许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所以耶稣没有因彼得询问有关永恒赏赐的事而责备他。

 

耶稣的回答是:“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太十九28)。我们要记得,雅各和约翰都曾目击登山变像的事。除了彼得,他们二人比其它门徒更明白耶稣荣耀宝座的含义,他们的心肯定在跃动。路加福音1911节记载众门徒“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因为当神的国降临,神国的荣耀也必同时显现。到那时,神国的荣耀不会只限于那三个门徒在山上看见的一剎那,而是会照临整个以色列,甚至普世万方。

 

耶稣的话立刻引起雅各和约翰的疑虑:“我们将来也有份于其中吗?”看见耶稣在荣耀中,是一件事,;有份于荣耀中,享受与祂永恒的连系,又是另一件事。耶稣享受荣耀,原是祂当得的;可是与祂同享荣耀,那是何等奇异、无可比拟的赏赐啊!

 

耶稣的答案涵盖所有人(包括你和我):只要为福音的缘故,离弃亲人和财产的,祂应许一个丰盛的回报,有些可见于今生,但更多是在未来(太十九29)。只是耶稣这番话有一个奇怪的结语:“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可十31)。在马太福音中,耶稣继续讲述一个有关地主和工人的比喻(太二十1-15),最后祂用一个问题来作结:“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么?”当时雅各和约翰也在场,一同聆听主耶稣的教诲。

 

说了那番话之后,耶稣带着门徒继续前往耶路撒冷。路程中,耶稣把十二门徒拉到一旁,告诉他们祂即将面临的受苦、折磨和死亡(可十32-34),也再次提到祂将会复活。这段教导可说是一个关键,是耶稣在登山变像之后,马上就对彼得、雅各和约翰讲的同一句话。这句话曾引起那三个门徒互相讨论,却不得要领。但不论怎么解释,从死里复活总是和耶稣在荣耀中坐宝座有关,而且众门徒也将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的十二支派,领受他们久候的赏赐。

 

马太福音2020节记述雅各和约翰走到耶稣跟前,一开始就说“那时”,可见雅各和约翰的请求是由于耶稣刚刚说了“从死里复活”这番话。那是雅各和约翰闷在心里的问题。

 

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雅各和约翰曾目击耶稣登山变像,可以说是首先看见神国的能力和荣耀的门徒。当时耶稣吩咐他们,在祂复活之前不可宣扬登山变像的事,但如今耶稣公开论及祂将会复活,又提到届时的赏赐,可见荣耀不久将临。另外,耶稣也说“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所以雅各和约翰想要保障他们的位置。他们知道自己会有赏赐,问题是他们的位阶如何。他们已见过耶稣的荣耀,不想落到最后,所以,他们觉得有必要向耶稣问清楚。

 

请注意,雅各和约翰并没有把彼得拉在一起,尽管彼得也是目击者之一。马可福音1041节记述其余十个门徒十分愤怒,可以想见其中必定是以彼得为首。彼得大概瞪着雅各和约翰,心中想:“耶稣已经说过,在祂复活之前不要宣扬,你们却置之不理,根本是在耍手段。耶稣,责备他们吧!”按彼得的个性看来,他大概很懊恼自己为什么不先求问耶稣。

 

不过,耶稣并没有为此责备雅各和约翰。从某一方面看来,雅各和约翰的请求也算一种信心和敬拜的表现,就像孩子勇于向父亲请求,而父亲也完全能够体会孩子的立场。耶稣曾教导他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又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六19-21)。

 

雅各和约翰知道他们的财宝在哪里,也知道他们的心在那里:他们要的是跟耶稣永远同在。

 

你们祷告的时候,求的是什么呢?

 

耶稣对雅各和约翰的响应,也让我们看清自己对祷告的了解(或说误解)。耶稣告诉雅各和约翰,他们不“知道”他们所求的是什么。“知道”这个字的希腊原文意思是“理智上认知”、“了解”。圣经没有记载雅各和约翰当时的表情,想必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雅各和约翰当然“知道”自己在求什么,他们也知道耶稣明白,因为他们的要求并不含糊。但他们不明白的是祷告的本质。他们以为只要耶稣决定了,打开祂手中的礼物袋,他们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就像祂把水变酒,或喂饱五千人一样。他们当时幼嫩的灵命还不能明白,能否成就他们的心愿,关键不在于耶稣的能力,而是他们属灵的承载量。神当然乐意施恩,只要我们所求的能够成全神的荣耀,以及祂对我们终极的益处。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让神带领我们到那一个地步,使我们成为可以承载更大祝福的器皿。所以,我们的祷告不应该是“赐给我这些东西”,而是“主啊,请造就我的生命,消除一切障碍,使我更认识你,成为你更好的器皿,能够更紧密与你同行,更甘心服事你,并承载更大的祝福。”

 

你祷告的时候,求的是什么呢?

 

前面的重点也引申出另一个功课。我们对祷告的看法其实一开始就偏离核心。我们以为祷告是要扳开神的手,使我们得到一些好东西,好像神根本不乐意赏赐。但事实上,祷告未蒙应允是我们不配,或还没准备好去领受。我不能给我六岁大的儿子一把枪、一辆车或一把电锯,也不能把他单独留在某些地方。尽管他很想要这些东西,如果我都给他,只会带来伤害。浪子的比喻让我们知道,还未准备好就勉强取得我们想要的,是多么愚蠢的事。在属灵方面也是如此。耶稣希望跟祂的儿女有更亲密的关系,祂也乐意赏赐各样的美善给我们。未蒙应允的祷告不是因祂的缘故,而是我们自己。神在赐给雅各和约翰所求之前,必须让他们接受神的锻炼、陶造,使耶稣増多,他们减少(约三30)。对我们而言,也是如此。

 

耶稣教导雅各和约翰(也包括我们),他们整个祷告的观念是错的。马可福音1035节用了六次希腊文de这个字(即“但是”),表明雅各和约翰所求的,其实有违他们真正所要的,只是他们不知道。

 

请注意,de这个字转变了对话中的意思。

 

“夫子,我们无论求你什么,愿你给我们作。”

 

(但)耶稣说:“要我给你们作什么?”

 

(但)他们说:“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

 

(但)耶稣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么?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么?”

 

(但)他们说:“我们能。”

 

(但)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

 

经文中记载耶稣回答雅各和约翰的话时,三次都用“但耶稣说”,似乎是两个不同的谈话内容在进行,事实上的确如此。耶稣知道祂在说什么,但雅各和约翰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种情况在教会历史上或我们大多数的祷告中,都曾出现。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求什么。

 

很多人在基督徒的聚会中宣告:“我要更深认识耶稣。”如果这祷告要成为事实,神必须介入,把我们更深认识神的拦阻除去,包括消除我们视为美的、有用的事物,这个过程往往会使我们错愕、混乱。神延迟不给我们一些祝福,可能是为了要我们将来可领受更大的祝福。有一些祝福神会在今生赐给我们,另有一些则要将来在天上才能领受。这都在于恩慈、乐意施恩给祂儿女的神,有一套仔细精密的计划。

 

“主啊,为什么你不赐给我要的呢?”

 

“为什么你不容我去呢?”

 

求取更大的祝福是一回事,但在磨练过程中,仍坚持站立,直到配蒙应允为止,则是另一件更重要的事。

 

“雅各和约翰,你们求问时,真的很想要你们所求的吗?”

 

“神的儿女,你们真的要吗?”

 

你们祷告的时候,求的是什么呢?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学习另一个功课,就是在求取更大的祝福时,我们有自己的本份,当然神也有祂要做的事。耶稣问雅各和约翰:他们“能”喝耶稣的杯,“能”受耶稣的洗礼吗?“能”这个希腊字的意思是“有能力”。耶稣要问他们的是两件事,其中“喝杯”是主动的,表示我们愿意去做;受洗则是被动的,表示我们甘愿接受神所赐的。一个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甘愿背负十架,这当然不容易;另一个则是信心的回应,就是无论神容许什么发生在我们的生命中,无论代价如何,仍然凭信继续前行。

 

你能否喝耶稣所喝的杯呢?

 

──这杯就是不按世上的成功标准过活。

 

──这杯就是在最黝黑的黑暗中,凭信向前走。

 

──这杯就是按神的话和祂的圣洁来衡量你的生活,不是自以为良善。

 

──这杯就是看清自己罪孽的深重、污秽,向神认罪,也向人认罪。

 

──这杯就是恳切追求耶稣,过于一切。

 

──这杯就是先去寻求神的国,不像一般人或一般宗教行为,只追求世上的好处。这世上的引诱会吸引我们,但它们不在耶稣的杯中。

 

你能否规律自己的生活,当周围的人都在追求世界和其中的乐趣时,你是否能够节制自己的生活,单单寻求神?你能否在日程表上,分配时间去亲近神,如同你分配时间去做其它事情呢?你能否早一点起床,跟神亲近呢?你能否关掉电视,去向神祷告呢?你能否单独与神同行?你可以同行多久呢?你能否忍受仇敌无数尖锐的毒箭,依然坚强站立呢?

 

喝主的杯已经不容易,受主的洗恐怕会令你更加不安,因神容让我们经历的苦难,是我们永远不会去选择的。事实上,神有时叫我们受苦到一个程度,使我们忍不住怀疑祂对我们的爱和祂的应许。黑暗如此深重,祂的爱和应许怎么可能隐藏其中?

 

在苦难、忧伤、祷告不蒙垂听、失望、灵性低沉中,你能否与神同行?即使能够,又可以维持多久呢?你是欢乐或是无奈地随行呢?当你看见神似乎无理待你,你又无法解释神的作为时,你如何与神同行呢?如果你身患重疾或有急切需求,又可以持续与神同行多久呢?你看见神垂听其它人的祷告,惟独你的苦情却不受理,你会继续信靠神吗?如果你看见神转脸不顾你,却赐福别人,你又可以与祂同行多久呢?在你把祂给你的杯放下之前,你可以等候神多久呢?

 

雅各和约翰的灵命并不像他们自己所想象的那般坚强,我们也是如此。如果耶稣向他们显示那苦杯和洗礼所包含的真实内容,他们大概不用等到客西马尼园,早就逃之夭夭了!我们何尝不是呢?

 

我们要承认我们也不知道(明白)我们所求的,就像雅各和约翰一样。我们要经过一段锻炼时期,才能够接受神更大的祝福。但我们往往祈求神除去那些神用来驱使我们接受祝福的因素。难怪保罗说:“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罗八26)。我们向神祈求大事和祝福,却又求神除去引致这些成全的过程,甚至埋怨神不听祷告。其实祂正在成就我们所求的,我们所经历的,正是成就的过程。

 

当你祷告的时候,你求的是什么呢?

 

最后一点是,人的本性会使我们转离那摆在面前的苦杯,不肯饮用。耶稣喝了祂的杯,那杯是远超过我们有限的头脑可理解的。那杯非常沉重,使耶稣血汗交流,向天父痛苦祈求。跟雅各和约翰不同的是,耶稣深知祂喝那杯的责任,因此使得这杯更显沉重。耶稣被捕之处──客西马尼园,这个名称的意思是“压榨之地”,就是指橄榄被压榨成油之处。这让我们想到以赛亚书535节的话:“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耶稣所受的压伤有一部分是发生在客西马尼园中。如果耶稣没有喝这杯,我们就不可能有机会喝我们的杯,而我们的份就是无尽的地狱,永远与神隔离。当彼得试图抢救耶稣,免遭逮捕时,耶稣对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我父赐给我的杯,我怎能不喝呢?”耶稣知道祂一定要喝这杯。祂喝的杯是我们不能喝的。祂喝了祂的杯,使我们也能喝我们的杯。祂喝了神摆在祂面前的杯,使我们也能跟祂永远有份。

 

耶稣曾经三次祷告,求神把杯撤去。祂怀着深重的痛苦祈求,但祂三次都说:“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二十六39)。这句话使祂付出重大代价。我们若说同样的话,也是如此。这不是口头说说,也不是鹦鹉学舌,重复主的话。

 

当你祷告的时候,你求的是什么呢?

 

要将你的心放在桌上,那杯是我们的责任,必须拿起喝掉。耶稣赐下这杯,但不是每个人都肯喝。你愿否喝祂所喝的杯呢?

 

主啊,请把杯传给我。这杯是我必须要喝的,因为你也喝了你的杯。求你赐我力量和勇气,因我所求的事,是我所畏惧的。造就我,成为配领受你恩赐的器皿,作你要我作的人。我毫无力量,只有倚靠你。脱去我的所有,用你来代替。助我随你意旨行,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在我的生命中,如同行在天上。阿们。

 

如果你这样祷告,你就开始了一个跟耶稣同行的崭新层次,会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和深度。与耶稣同行的路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不能一步登天。如今,这道路正呼唤你踏上。

 


 

《苦杯与荣耀》


第1章  旷野


第2章  苦杯


第3章  道路


第4章  赏赐


第5章  团契


第6章  脚印


第7章  惊奇


第8章  祝福


第9章  应许


第10章  荣耀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