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章  脚印

 

我们大多数人都看过“沙上的脚印”,不仅在卡片和纸制品上,甚至盘碟、冰箱的磁石装饰,以及墙上的挂画都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情节。那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描述一个人在天上跟耶稣一起回顾他的一生。回顾时,他看见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有两双脚印;但在极度困难的时候,却只有一双脚印留在沙上。他以为在那些特殊的时候,神把他丢弃了。但主耶稣告诉他,那双留下来的脚印是耶稣的。在那些最艰难的时刻,主是抱着他走过去的。

 

圣经一再讲述同样的真理,就是神跟我们的关系比兄弟更亲密。祂应许永不离弃我们,没有什么可以使我们跟基督的爱隔绝。诗篇23篇那一节宝贵的金句常提醒我们:“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沙上的脚印”是一位作者描述耶稣如何关顾属祂的人,圣经中也记载了另一则脚印的故事。这脚印是真实的,直至今天仍清晰可见。身为基督徒,我们不仅要知道这脚印,更要跟从这脚印。在某些方面,这脚印跟“沙上的脚印”很类似,但圣经的经文另有所指,对我们了解苦难的事很有帮助。

 

经文是在彼得前书。彼得写这封书信时,正值罗马政府对基督徒的敌意日重。基督教不再被视为一群被误导的傻瓜,无关痛痒,凡是誓忠于耶稣,而不效忠西泽的人,都是国家的叛徒。自此各处都有零星的逼迫,而且越演越烈,甚至国家也出面迫害,数以千计的基督徒在身体和财务上都饱受摧残。很多人被打,不少更因此殉道。当时,很多基督徒面临艰困的日子,初期教会的领袖(包括使徒保罗)都面临殉道的危险。大概在保罗殉道前后,彼得也按耶稣的预言被钉十架而死。

 

约翰福音21章记载,耶稣把彼得带到一旁,告诉他将会怎样死来荣耀神,彼得从那时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生命将在殉道中完结。也许正因如此,在遭希律逮捕后,他依然可以安睡(徒12章)。希律先前已逮捕雅各(即约翰的兄弟),并杀了他。希律看见犹太人喜欢这事,就再逮捕彼得,无疑也准备用同样的方式处置彼得。但希律无权把人钉十字架,只有罗马政府才能这样做;彼得记得耶稣预言他将被钉十字架而死,他知道时候未到,因此安然入睡。

 

写下彼得前书之后不久,彼得面临死刑。他知道自己的结局,却没有退缩。此时的他,跟福音书时代的他有很大的改变。福音书只记载他早年的事迹,当时的彼得是顽固、性急、过度自信、自以为是的人。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你是否愿意让圣经也把你跟从主的头三年事迹记载下来呢?如果让我们的一言一行,每一个愚蠢行为或罪恶,甚至我们心中的挣扎和试探,都变成文字,让全世界阅读,那是何等羞耻的事!

 

当彼得写彼得前书时,他已是一个老人,在基督的恩典中十分成熟。使徒行传413节记载官长和以色列人的长老都认出彼得和约翰是跟过耶稣的。长久以来,彼得跟耶稣同行,同行的结果就显彰在他的生命中,他已经把童稚的事放下了。他也应了耶稣对他的预言,成为信仰的楷模。

 

当时的彼得跟福音书时代的他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就是他成了一个牧者。他不仅响应耶稣对他的三重呼召,去喂养祂的羊,并且从心底里要成为一个牧者。彼得在过去数十年所受的苦难带来这个改变。他不再是那一个跟其它门徒一起争论谁为大的人,不再是那个告诉主什么可行或不可行的人,也不再自夸对主的忠诚。彼得的改变可见于他对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和庇推尼群羊的牧养。有趣的是,这些地区大多是神在使徒行传16章禁止使徒保罗进入的。神并没有排斥这些人,而是要差派彼得去牧养,一切都在祂的计划之中。

 

我常鼓励我的学生进到圣经人物的世界,看看自己在他们的场景中会如何对应。如果你是彼得,你会向那班分散在小亚细亚的基督徒说什么呢?他们受过苦,将来还会受更大的苦。那要来的逼迫将祸及全家,不仅教会领袖,连群羊都不能豁免。众人因此十分恐惧,他们惧怕未来。更糟的是,当日的环境似乎显示基督教已经彻底失败,处在灭绝的边缘。最初的使徒和领袖多已殉道,如今罗马的极权正要横扫所有的基督徒。如果你在彼得的位置,你要怎样牧养一群面临极重苦难的羊群?你不能说:“唔,还不算太坏”,事实是坏透了。你也不能轻率地鼓励他们:“只要坚持,事情将会好转”,事情不会好转,对于大多数人,只会更坏。你要写什么去安慰这些被攻击的门徒呢?你怎样去牧养受苦中的羊群?

 

事实上,我问学生的问题有点取巧。神并没有问我们要怎样去处理。圣灵已把神要教会学习的真理显明在祂永恒的话语中。我们毋须去创作,只要听命服从。

 

彼得在他的书信中,一开始就指出暂时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不论是物质界或是灵界。那些认为在世享天福是必然的人,绝不会认同彼得的想法,但那是圣灵感动彼得写下的。彼得前书开始的十二节经文包含一个教义基础,续文则基于这些真理教导信徒应该如何生活。彼得称这些信徒为寄居者,意味这世界并非他们的家,他们终极的家乃是将来与耶稣同住的所在,那里才是他们应该定睛注目的家。他提醒他们已经拥有浩大的救恩,而且描述的方式是把时间次序颠倒过来。他先提到将来,到那时,所有基督徒都会看见他们终极盼望的实现,会有不能毁坏、不能玷污的产业,早为他们预备好在天上。他们也将获得无可比拟的奖赏,远超世上一切的荣华(一3-5)。尽管他们现今的试炼严峻(彼得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但这些圣徒在世上所忍受或损失的,神必丰盛地加倍回报他们。事实上,信徒现在所拥有的救恩之浩大,连天使也切望可以审察其中一切细节(彼前一12)。这是何等令人震撼的启示!天使已见过这世界可以提供世人的东西,如:能力、荣耀、美丽、财富、名誉,但惟一能让天使欣羡的却是我们的救恩。假如神容许一位天使跟你交换,天使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跟你交换你现今的处况。但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交易,因为天使可因此得到出人意外,更美好的结局。尽管世上有苦难和忧虑,但那能吸引天使的浩大救恩,也应该盈溢在信徒的心中。

 

在书信的余下部分,彼得呼吁信徒要为了基督的缘故甘心顺服。彼得不是要他们为受苦而受苦,或是为了犯罪的后果而受苦,乃是要为基督受苦。这并不表示罗马政府或其它敌人所作所为是对的,彼得深信,他们若不接受真理,认罪悔改,神必追讨他们一切的罪。彼得的意思是要他们付出代价,为了爱基督忍受这一切,不跟人争斗,也不妄求殉道,反要作众人的典范,顺服人间的制度和权柄,而这一切的动力乃是为了顺服耶稣基督更高层次的呼召。这样的顺服,不仅表现在基督徒与政府之间,其它如奴隶顺服主人,妻子顺服丈夫,也都是同样的道理。神的话也呼吁各人要彼此谦让,归荣耀给耶稣。

 

在继续往下看之前,我们要先把彼得的教导深藏于心。我们读圣经,往往只看到有关某些人的某些事情,就以为那些事只跟他们有关。有些时候的确是这样,但书信中有关品格和态度的教训乃是写给各时代教会的。圣经所记载的都是真实的人,面对真实的困难,而圣经的教导就是要他们为基督的缘故,在那充满敌意的处境中凡事顺服。事实上,圣经的教训从来就不是为了要讨好基督徒,乃是要我们为耶稣的缘故放下自己的权利。这有违我们本性的教导实在很难执行!

 

面对一群不甘受苦者的困惑,彼得的解答永远都是耶稣。他没有去辩论当日的政治问题、政府的邪恶,或神的忿怒会如何临到那些迫害信徒的人,他只鼓励信徒要为耶稣的缘故甘心顺服。但这样的鼓励对正在受苦的人是不够的,也有违本性,因此有些基督徒就只在外表上显出顺服。可是,彼得有更深的要求,他呼吁他们要有内心的顺服,完全信赖耶稣。为了带领羊群到这个地步,彼得必须引导他们更深层地认识耶稣和祂的工作。针对苦难,彼得对“为何是我?”的答案永远都是“因耶稣也为你这样做”。我们需要更深层地了解耶稣为我们所作的一切。

 

彼得前书221-25节,为“基督是按神旨受苦之人的先锋和楷模”提供了最好的例子:“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祂的脚踪行。祂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祂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祂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祂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你们从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

 

在这段经文前面,彼得教导奴隶要顺从主人,甚至是不公的主人。他这样教导不是为了社会和谐,更不是为了主人的益处,乃是为了一个更高的呼召,就是要追随耶稣的榜样。彼得的回应常指向耶稣:祂为你这样作,你就跟随祂的榜样吧。当我们注目耶稣时,没有一个人可以埋怨“不公平、不合理”,坚持要有应有更好的境遇。如果我们注目耶稣,不看环境,就不会激忿不平。

 

在这段经文中,隐藏了很多真理,却往往被人忽略了,尤其是彼得前书221节:“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祂的脚踪行。”这真理不仅张开了我们的眼睛,看见耶稣伟大的人性和工作,更激励我们紧紧跟随祂的领导。我们需要更深明白这节经文,更完整掌握神话语的意义,并将这节经文应用在我们的生命中。

 

彼得书信的内容跟现代神学大相径庭。在彼得前书221节,他告诉读者神不单完全知道他们的苦难,而且他们蒙召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们蒙召原是为此”,这个“此”乃是基督徒蒙冤受苦,耐心等待的东西。彼得一如惯常地以耶稣为榜样和动因,来强化他的重点:“因基督也为你受过苦”。事实上,耶稣的苦难更具深层意义。彼得用的希腊字hyper“为”)有特殊的含义,原指“代替”,所以这句可译作“基督代替你受苦”。祂不仅为你受苦,更代替你受苦。为得好处代人受苦是一回事;但代人受罚,使对方不用受害,又是另一回事。但这正是基督为我们作的;更准确地说,祂是代替了我们,身受我们因罪引致的刑罚和痛苦。

 

彼得前书221节的后半句:“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祂的脚踪行”,对我们了解苦难的原因也有很大的帮助。“留下”这字的希腊文是一个现在分词,连于“基督受苦”这动词。彼得用现在时态,表示耶稣所留下的对今日信徒仍然有效,并无改变或取消。那么,耶稣究竟留下什么呢?祂留下一个跟随的榜样。“榜样”(hypogrammon)按新约时代的希腊文用法,是指画家勾勒的外形,以后再涂上细节;这字也指供人临摹的书法字帖,后来慢慢演变成让人模仿的品格榜样。每一个定义都很适切地表达了耶稣留下榜样,让人跟随的意思。耶稣先勾勒出一个基本的典范,之后,又按着只有祂能够做到的准确和照料,把祂想要的颜色和细节涂昼在每个人的生命中。保罗在以弗所书210节也用同样的观念,把信徒描绘成神的“杰作”,这个字的希腊文通常是指一件艺术品。从这个角度,我们可略窥主允许祂所爱的人经历苦难的原因。但神不仅让信徒经历苦难,祂也建立我们的榜样,让所有跟随耶稣的人可以得着激励。更特别的是,耶稣加上每个信徒身上的颜色和细节都不相同,因为神不会大量复制祂的作品。

 

从彼得前书221节,我们看见耶稣代替我们受苦,留下(现在式动词,表示继续留下)一个榜样,让我们跟随。彼得接着又提醒我们,要“跟随”祂的脚踪行(“跟随”这个希腊字,有“踏上”的意思)。彼得不是叫我们从旁随从,也不是说在我们面临生活难关时,耶稣会带我们走过,而是要我们踏上耶稣留下的脚踪。但在踏上之前,我们要先了解耶稣的榜样究竟是什么。

 

要了解彼得前书221节全面的意义,我们需要先对照彼得从前对耶稣的了解。约翰福音1331-38节记载耶稣和门徒的最后晚餐。当时,耶稣和那些忠心却有点困惑的门徒在一起,他们只有一点点时间,因为之后耶稣即将被卖、遭逮捕、被审讯和钉十字架。耶稣在这最后时刻教导他们的事情,不仅对他们很重要,对即将建立的教会也同样重要。但耶稣所说的,依旧是他们有限的头脑想不到的事,无疑也引起他们的误会。耶稣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神要因自己荣耀人子,并且要快快的荣耀祂”(约十三31-32)。对门徒来说,尤其是彼得、雅各和约翰,这宣告无疑是个好消息,他们以为得荣耀的意思是指耶稣将获加冕为以色列王,十二门徒将和祂同坐宝座,审判以色列众支派(太十九28)。他们可能会有一阵子的兴奋和期待,但他们的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耶稣又接着说,却不是按着门徒所期待的。“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约十三33)。耶稣这番话把门徒打回残酷的现实,原来他们不是要与祂共享荣耀,而是要与祂分离。门徒跟耶稣同行已有三年,他们一直都没有离弃祂;耶稣也答应要给他们赏赐,而且是特别的赏赐。当然,对门徒来说,耶稣才是他们的一切,祂是他们的领袖、老师和朋友,他们也明白,耶稣是弥赛亚,是他们的王,是永生神的儿子。但如今,耶稣的话却使他们感到被侮辱,深受困扰。当耶稣说祂要去的地方门徒不能去,门徒难免会想到耶稣可能是要出卖他们;如果他们不是对耶稣有很深的认识,这思想将如野火燎原般漫延开来。

 

按彼得的性格,当他听到耶稣这番话,他不可能不加阻挠。耶稣告诉门徒他们“不能”(dynamai),希腊文本义是他们“没有能力”去祂要去的地方,也就是说,门徒不是不被许可,而是没有资格去耶稣要去的地方。无疑地,有伴随行或可减轻祂的痛苦;但是,正如启示录第5章的描述,在神一切的创造物中,没有人有资格跟祂走上同一条路,喝祂所要喝的杯。

 

在犹大退去以前,耶稣替门徒洗脚。当耶稣预言将有一个门徒要出卖祂,彼得随即叫约翰问耶稣,谁会出卖祂。以往彼得都会率先自己发问,但因洗脚的时候遭到耶稣驳斥,使他犹豫不敢开口。没有人会喜欢当众被骂,尤其骂他的那一位,是彼得极为喜爱、忠心服侍的人。但耶稣说祂将与他们分离,这是彼得最害怕的事,因此不得不追问。分离跟他会得荣耀的想法相违,也跟他对耶稣的想法相违。耶稣从没有告诉彼得:“你不能去我要去的地方。”相反地,耶稣多次呼召彼得:“来”。例如:耶稣在水面上行走时;另外,当耶稣叫一名小女孩复活时,祂只带了彼得和另外两个门徒;在变像山上,耶稣也是带着彼得去见证祂的荣耀。如今,神即将荣耀耶稣,彼得却不能去,因他没有资格。这怎么可能?彼得根本摸不着头脑,因此,他必须追问改变计划的理由。

 

耶稣继续教导门徒要向世界显示他们的爱心,这是作主门徒的有力明证。但彼得的心思已经飘向别处,他现今所想的不是去爱人。他问了两个问题。首先他要弄清楚他的疑问,另外就是他心中真正的问题。“主啊,你要去那里?”耶稣的回答引导彼得问出他心中真正的问题。“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约十三36)。耶稣这翻话诱出彼得最关心的事:“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彼得不是说:“为什么我们不能跟你去?”因他心中关注的不是“我们”,而是他自己。他要知道为什么他不能跟耶稣去。他可以很有理由地说:“我可以明白你为何不让其它人跟随你,但我是彼得!我是大门徒,是你最亲密的门徒之一。你常吩咐我要跟从你,不是离开你,我早就决定,我的余生都要跟随你呀!”如果彼得真的这样想,他根本没有了解耶稣的话。耶稣不让他们同去,不是禁止或不准的问题,而是他们目前没有能力跟祂同去。

 

为了证明自己的委身和忠诚,显示耶稣对他的的评价并不正确,彼得就允诺主:“我愿意为你舍命。”他的意思是“我愿意用我的命代替你的命”,而不是“我跟你一起去死”或“我愿意为了你去死”。彼得的意愿一如他在马太福音1622节对耶稣的阻拦:“主啊,万不可如此!”彼得试图阻止耶稣去履行神差遣祂的任务。

 

耶稣原可像祂在马太福音16章那样狠批彼得,但这一次,耶稣有不同的响应,祂只是重复彼得的话,显出彼得的夸口不经大脑。在约翰福音1338节,耶稣回问:“你愿意舍弃你的命代替我的命?”圣经没有记载当时耶稣望向彼得的眼神,但我们可以想见,耶稣当时的心情有多痛苦!祂离客西马尼园的悲剧不远,距离被捕受苦不过数小时之遥,在晨曦之际,祂就即将被钉十架,受撒但的全面攻击,面临在永恒里第一次被父神离弃,在这深重的苦难来临之前,眼前这个人却自告奋勇要代替祂。这并非撒但的试探,企图要阻止祂的工作,而是耶稣的苦难之一,也许比犹大的出卖更难受。当你所爱的人不了解你苦难的深重,必然会使你更感苦恼,而这正是彼得的妄图自荐使耶稣痛苦加深的原因。

 

若非事态紧急,耶稣也许会多说两句,但祂只重复彼得的话,再无多言:“你愿意为我舍命么?彼得,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不是你。你试图阻止父神交托给我的任务。彼得,假如你代我而死,按这世界的标准,这行为可能很尊贵,能成为历代以后相传的神话,甚至也可能感召其它人跟随你的榜样。但父神不会接纳你的牺牲作为赎罪祭,因为这不能成为赦罪的基础,不能叫任何人的罪得赦。我在早期跟你初次会面时,你曾对我说:‘离开我,因我是个罪人。’罪人啊!谁能免除你的罪?你可以挽回或改变你曾犯过的一次罪过吗?不,你的罪将使你永远在审判之下。你不能,永不能成为那无瑕疵的羔羊,只有我才有资格为你舍命,也为所有人舍命。现在你所谓的帮助,对我只是一个阻碍。事实上,为了让你知道你我之间天壤的差别,鸡叫以前,你将三次不认我。”

 

圣经没有记载彼得之后说了什么,他当时并不完全明白耶稣所说的,这已使他极其难受,何况众门徒都在场,听见耶稣预言彼得会不认祂,这使彼得不敢再开口追问耶稣,只能继续听下去。但耶稣所说的话使他痛苦,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更让他难受。当耶稣说祂将会跟门徒分离,可能彼得在猜想,祂什么时候会离开我们?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是他们离开了主,正如圣经所说,当天父击打牧人,群羊便分散了。后来彼得鼓起最后的勇气,走近公议会审讯耶稣的地方,却也证实了耶稣所作的预言:彼得不仅不爱耶稣,还三次否认耶稣,根本忘了为耶稣舍命的承诺。路加福音2261-62节可说是圣经中最让人不忍的经文:“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彼得悔恨难当,他的心像被撕裂一般,难以抑止地痛哭失声。

 

其实,耶稣的眼光不仅望向彼得,也看着我们。当我们在苦难中,忍受着世上的不公,心里在想,甚至呼喊出来,谴责祂为何不干预时,祂也看着我们。当我们骄傲地声称跟随耶稣到底,至死不屈,却在情况不如想望下发出埋怨时,耶稣也看着我们。如果你只专注于你的苦难,你不能看见耶稣的脸;但如果你专注地看着耶稣,虽然你的苦难不会因此消失,却会变成次要。当你默想祂为我们受的苦,代替我们受苦,会使我们的苦难易于承担。我们不会埋怨说:“祂根本不知道我所经受的。”相反地,我们会确信祂知道,甚至比我们有限的了解更明白。多一点了解耶稣的受苦可改变我们的观点,让我们在苦难中对祂更心存敬仰。像保罗所说,耶稣不仅知道我们的苦难,祂乃是与我们一同受苦。苦难成了神使用的工具,使我们更像基督。

 

现在我们要回到彼得前书221节,作一个总结。约翰福音13章的事件距今已经三十年,但当年那一夜的事件永远改变了彼得的生命。现在他虽然年纪老迈,却可以把他从主领受的东西教导别人。看看彼得前书221节跟约翰福音13章中彼得的夸口,有多大的差异:“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祂的脚踪行。”彼得跟耶稣使用同一个希腊宇“跟随”:“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随)我去,后来却要跟(随)我去。”彼得终于学会了!是耶稣代替我们受苦,不是我们替祂受苦。我们遭受的苦难可能是出于我们对祂的信仰,或甚至是祂容许的,但我们都不是替祂受苦。事实上,若耶稣没有代替我们受苦,我们根本不会存在。除了三位一体神和圣天使,其它一切的受造物都是祂们污秽的敌对者。因此,我们必须跟随祂的道路,是跟随,不是领导,因为重点在于祂所做的,不是我们所做的,一直到永恒,都是这样。

 

但是,在彼得前书221节还有另一个重点需要思考。我们要跟随祂的“脚踪”,这是一个复数字,意即一连串的脚踪,步步尾随,犹如一个猎人跟随他的猎物。跟随别人的脚踪与跟随别人的脚步是有分别的。“跟随别人的脚步”意指模仿别人生命中的某方面;但跟随脚踪却是凡事要学习与主相同。

 

所以,彼得的意思也可以这样解释:“因你们是为此蒙召”,即像耶稣一样回应那不公地赋与祂的苦难,凭着信,坚忍地接受,相信神掌管一切。“因基督是代替我们受苦”,表示我们不用落在那个受苦的境况中,因我们没有能耐这样做。“留给你们”是现在时态,意即祂留下的榜样或样式仍在那里,没有挪开。若祂的脚踪仍在那里,这就表明祂曾经走过。主耶稣可以带领我们走过一切的苦难,因为祂已经走过,现今我们只要跟随。

 

接着,还有一个适切的问题是:“耶稣的脚踪会领向何处?若我跟随它们,它们会领我去那里呢?”也许我们首先会假设它们是领向天堂,到神的面前。但那不是耶稣脚踪马上会去的地方。耶稣在世上最后的脚踪是去到十字架。祂被带到坟墓,葬在那里。耶稣在祂复活以前的最后脚踪,是代替我们成为祭物。祂代替了我们,使我们不用这样做,那也是我们没有能耐做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是与祂并肩同行,祂乃是独行其路,无人与祂同行,没有人可以。祂被丢弃、撇置、遗忘和出卖,都是为你我的缘故。

 

这段经文另一个要点十分简单,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当你跟随耶稣的脚踪,你不能站着不动,必须前行。因此,对耶稣我们不能只有头脑上的认识,还要在跟随的行动中获得经验上的认知。另一方面,跟随主的脚踪一直到底和只是跟随几步也有分别。“我会跟随你,不过若事情变化不如我的理想,那我们只好分道扬镳。”这样的态度首见于约翰福音666-69节,当时有很多人都不再跟随耶稣。但彼得表现得不错。当耶稣问他们是否也要离开,彼得的回答很合逻辑,可以说是圣经中有关他的记载最可取的一次。他回答:“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跟从谁呢?”但他最后还是离开了。

 

我们只可以跟随主的脚踪,永不可踏出其外。不论你去那里,不论你经历了什么,你总会发现祂的脚踪在你前面。

 

“但在前面有那么多的脚踪和路径,我怎么知道祂的脚踪在那里呢?”

 

你会发现耶稣脚踪的,当其它的脚步终止时,只有祂的脚踪仍存。你会发现耶稣的脚踪,因祂的脚踪是染有血迹的,因祂背负着我们的十架。你会发现耶稣的脚踪,因祂的脚踪也印上了我们的名字。

 


《苦杯与荣耀》


第1章  旷野


第2章  苦杯


第3章  道路


第4章  赏赐


第5章  团契


第6章  脚印


第7章  惊奇


第8章  祝福


第9章  应许


第10章  荣耀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